1.2.3.4我用残损的手掌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47.00 KB
- 文档页数:2
《我用残损的手掌》导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感情线索,用自己的理解、激情大声诵读诗歌。
2、品味诗歌优语言,理解诗歌对比手法。
3、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学习重点:感情诵读,把握全诗,体会诗人情感变化。
学习难点:1、对比手法的运用2、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预习检测一、给下列字词注音:锦幛荇藻蓬蒿蝼蚁憔悴蘸着灰烬堤上蹂躏二、朗读诗文时,你觉得应该注意什么问题?(至少三点)三、默写古诗《春望》学习过程一、导入同学们知道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吗?二、激情读诗,感受深情1、你觉得诗歌朗读时应该注意什么?诗歌朗读有哪些技巧?2、读完本诗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3、你有什么疑问或困惑?请写下来三、细读诗歌,品味语言1、你觉得本诗中最重要的句子是那几句?2、齐读诗歌的第1、2行:你觉得诗行中哪几个词非常重要?为什么?3、齐读诗歌的第3-14行:让我们随着诗人一同去感受。
读3—14行,你感觉诗人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摸索的?从哪个词句可以感受出来?4、齐读诗歌的第15—26行:当诗人摸索到解放区的土地时,他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从哪些词、句或标点感受到了这种变化?四、美读诗歌,探究赏析1、看看下面的诗句漏掉了什么?读一读,想一想:能不能漏掉?这一角变成灰烬,那一角是血和泥;这一片湖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2、你觉得诗人在表达这些情感的时候,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3、通过这首诗下列诗句,你能想到那些古诗?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五、拓展延伸赏读诗人的这首著名诗歌,看看这首诗好在哪里?萧红墓畔口占戴望舒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1944年11月注释: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代表作《呼兰河传》、《生死场》。
2. 《我用残损的手掌》导学案导学目标:1. 理解诗中的艺术形彖,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背诵本诗。
2. 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 效果。
3. 体会诗人刈•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爱国情感。
导学重点: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导学难点:1. 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2. 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导学时间:一课时导学过程:一、自主预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加横线的词语。
锦嶂() 荐藻( •• • 轻抚()憔悴( • • • 2、文学常识填空。
,生于浙江抗州,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o 1929 年出版第一本诗集 _____________ ,其中 ____________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二、合作交流: ) 蓬蒿( • • ) 蘸着( ■ ) ) 蛟蚁( • • )戴望舒(1905—1950),原名1. 这首诗描写了哪些具体形象?作者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情感?2. 理清文章思路,分别说说每一层写了什么内容。
这首诗以“我”用“无形的手掌”抚摸祖国地图时的联想为抒情线索。
“无形的手掌” 指的是诗人的思绪.联想.心理和情感,而“抚摸”则是思绪和联想的展开,心理和情感的流动。
文章层次如下: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找出诗中的比喻句,分别说明其含义。
(1)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屮乳”(2) “不像牲口一样活,蟻蚁一样死”⑶“堤上繁花锦障”⑷“那里是太阳,是春”4、这首诗是怎样将众多的形彖,贯穿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5. 作者感情的变化,具体体现在诗中一些起修饰作用的词语上,这些词语有些是消极、冷色调的,有些是积极、暖色调的,请同学们找出这些词语,并说说诗人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我用残损的手掌》导学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我用残损的手掌》导学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1《我用残损的手掌》导学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一篇由成语“盲人摸象”所启发的故事,讲述了一个用残损的手掌来描绘大象的人所引发的争议和思考,给我们展示了盲人近似的“真实感受”和他的勇气和智慧。
这篇文章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阅读文章,本文将从导读、思考、阅读、拓展及评析几个方面展开对这份导学案的讨论。
一、导读本篇文章是以寓言故事的形式,讲述了一个用残损的手掌来描绘大象的人所引发的讨论。
本文旨在通过盲人近似的“真实感受”与他的勇气和智慧,引导我们去思考真相的本质以及沟通中的难点。
二、思考1.什么是真相?什么是真实感受?2.为什么不同人对同一个事物有着不同的看法?3.如何与别人沟通,以达到双方均理解的效果?三、阅读1.阅读讲述大象故事的文章《我用残损的手掌》。
2.通过文章中的描述和对话,分析盲人与其他人在沟通中的矛盾点。
四、拓展1. 在文章中,作者用盲人对大象的描述来代表在人与人之间沟通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那么在我们生活中,哪些问题容易引发沟通困难?2. 介绍一种解决沟通难点的方法或技巧。
(可以阐述有效沟通的原则、注意事项、沟通流程等)五、评析《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一篇谈论真相与沟通的文章,在文章中,盲人用残损的手感描绘大象的形象,引发其他人对真相的认知有所变动。
这也启示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有勇气和创意,看待问题多方面的角度和维度,以此来更好地理解和沟通。
我们可以运用本文中讲述的沟通技巧,将这样的方法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使我们的沟通更加顺畅和有效通过阅读《我用残损的手掌》这篇文章,我们可以得出几个重要的思考点。
首先,真相与真实感受的关系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事物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和感受。
其次,有效的沟通需要双方都有勇气和创意,同时也需要一些技巧和方法,如倾听、理解对方、表达清晰等。
《我用残损的手掌》导学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2、理解诗歌形象化的语言,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爱国情感。
学习重点:1、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学习难点: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2.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一、激趣定标1、【知识链接】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
浙江杭县人。
1923年秋入上海大学中文系。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早年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
《我用残损的手掌》作于1942年,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歌。
2、明确目标。
二、自学互动1、读准下列字音:锦幛荇藻蓬蒿蝼蚁憔悴蘸着灰烬2、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要求: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读出感情。
3、听录音朗读4、集体朗读,读出感情。
三、适时点拨请找出诗歌形象化的语言,并试做分析,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
消极的、冷色调的前半部分与积极的、暖色调的后半部分形成明显对比,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
)2、这首诗前后两部分的感情色彩明显不同,请找出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体会其表达效果。
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如: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如: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诗人之所以这样用这些词语,是为了更好的表达内心深处的爱与恨。
3、诗歌从内容上分为两部分,各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点拨: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然要摸索祖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从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之中。
……励志中学教学导学案……编制人:初三语文组王丽……使用时间:12.9……《我用残损的手掌》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3、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4、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增强爱国情感。
学习重、难点: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自主学习一、了解感知1、识记文学常识。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生于浙江抗州,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
1929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赴法留学回国后,1936年与卞之琳、梁宗岱、冯至等创办《新诗》月刊。
抗战爆发后,在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
在副刊上编发了不少动员抗战的诗歌。
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曾被捕入狱,在狱中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并写下了《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心愿》、《等待》等诗篇。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
他是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2、理解和掌握重点字词锦幛(zhàng ) 荇藻(xìng zǎo ) 蓬蒿(Péng hāo)蘸着(zhàn)轻抚(fǔ)憔悴(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蝼蚁((lóu yī):“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二、深入学习1、《我用残损的手掌》这“手掌”指什么?为什么手掌是残损的?背景提示:1942年,诗人戴望舒因为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被日本宪兵逮捕。
在狱中,他受尽折磨,但始终没有屈服。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教案:利用残损的手掌教授绘画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根据对残损的手掌进行观察和分析,学习绘画技巧和方法;2.学生能够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3.学生能够培养艺术鉴赏能力,欣赏他人的绘画作品。
二、教学内容:1.绘画材料准备:纸张、铅笔、彩色铅笔/油画颜料、刷子等;2.绘画技巧和方法:线条的运用、颜色的运用、形状的表现等;3.艺术鉴赏:学习欣赏他人的绘画作品,分析作品的主题、技法和创意。
三、教学步骤:1.给学生介绍绘画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如线条的运用、颜色的运用、形状的表现等;2.向学生展示一些残损的手掌照片,并让学生观察手掌的残损部位和形状,鼓励学生描述手掌的特点和自己的感受;3.让学生用铅笔在纸上横竖交错地绘制一只残损的手掌,让学生注意手掌的整体形状和指关节的位置;4.引导学生运用彩色铅笔/油画颜料等绘制手掌的肌肤颜色和残损部位的描绘,鼓励学生用颜色表达自己对残损手掌的情感和思考;5.让学生展示自己绘制的残损手掌作品,并让其他学生进行艺术鉴赏,鼓励学生互相欣赏和赞美他人的作品;6.给予学生反馈和鼓励,帮助他们发现自己在绘画中的优点和不足,指导他们继续提高绘画技巧;7.继续进行其他绘画任务,如绘制其他残疾人体部位或画面,培养学生勇于面对挑战和表达自己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1.通过观察学生的绘画作品,评价他们对残损手掌特点的理解和表现;2.监听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评,对学生的情感表达和绘画技巧进行评价;3.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评价学生对他人绘画作品的分析和评论。
五、教学扩展:1.学生可以通过绘画作品的展示和分享来增加对他人绘画作品的理解和欣赏;2.学生可以利用绘画技巧和方法,创作自己的绘画作品,并举办艺术展览来展示自己的成果;3.引导学生学习其他艺术形式,如音乐、舞蹈、戏剧等,培养学生多样化的艺术兴趣和能力。
总结:通过利用残损的手掌作为绘画的对象,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理解残疾人群体的特点和生活体验,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包容心。
2 我用残损的手掌【导学目标】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带感情背诵本诗。
2.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3.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4.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课时计划】2课时情景导入激发兴趣提起现代诗歌,人们往往想到了戴望舒;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了“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的浪漫。
抗日战争的炮火震动了诗人的心灵,在民族危亡的关头,戴望舒走出了惆怅的丛林和寂寥的雨巷。
1938年他来到香港,主编一家报纸的副刊,编发了不少动员抗战的诗歌。
1941年,日本侵略军占领香港。
次年,他被日军逮捕,投入狱中,备受摧残。
但监狱的铁窗可以禁锢他的躯体,却禁锢不了他的拳拳爱国之心。
他的心飞出了铁窗,飞到了祖国蒙难的土地,飞到了志士流血的战场。
今天,我们一起来赏读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生难字词(1)字音灰烬(jìn) 锦幛(zhànɡ)荇藻(xìnɡ zǎo)蓬蒿(pénɡ hāo) 憔悴(qiáo cuì) 蝼蚁(lóu yǐ)(2)词义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诗中指荔枝花凋败。
蝼蚁: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2.作者名片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
祖籍南京,生于杭州,现代著名诗人。
1929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雨巷》一诗早在1928年就已发表,并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诗集有《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3.背景资料1941年12月15日,香港英国当局向日本侵略军投降。
日军占领香港后,大肆搜捕抗日分子。
1942年春,戴望舒也被日本宪兵逮捕入狱。
在狱中,他受尽酷刑的折磨,但他并没有屈服。
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优秀4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如下是漂亮的小编给大家找到的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优秀4篇】,欢迎参考阅读。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篇一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一找这首诗描写了哪些具体形象?作者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归纳点拨:形象:“残损的手掌”“广大的土地”“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等。
感情:诗人以“残损的手掌‘抚过祖国大地形象化思绪,在想象中再现了他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以及未曾亲身体验过的解放区的景象,以手掌的感觉展示了他内心情感的变化。
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
2、作者感情的。
变化,具体体现在诗中一些起修饰作用的词语上,这些词语有些是消极、冷色调的,有些是积极、暖色调的,请同学们找出这些词语,并说说诗人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点拨归纳:积极暖色调词;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消极冷色调词: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表达效果:通过对比更好地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爱与憎。
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四人一组合作,找到诗中有哪些具体形象,作者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在师的点拨下,理解诗中具体形象中蕴含的感情。
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学生仔细读诗,边读边画出起修饰作用的词语,并区别哪些是冷色调,哪些是暖色调,进而分析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在师的点拨下,生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理解、欣赏这首诗。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篇二教学依据:“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带给读者的首先是一股震撼人心的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这是诗人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用爱和恨、痛苦和希望编织成的一首热爱祖国,憧憬光明的诗篇。
随着诗人的神思遐想,诗人“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从塞北的长白山,到中原的黄河,从江南水乡,到岭南至南海,面对一片山河破碎的凄凉景象,诗人深沉的哀痛洋溢在字里行间;可那“辽远的一角”,却依然“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又使诗人抑制不住内心的激情,深情的赞颂解放区是“永恒的中国”,他把祖国的新生、民族解放的前途都寄托在解放区。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时间:三课时总课时()教与学目标: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3、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4、把握诗歌感情线索,体会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增强爱国情感。
重点与难点:【重点】感情诵读,品味语言,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难点】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教与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练习提高法。
第一课时教与学目标1、反复朗读这首诗,理解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
2、结合时代背景,把握这首词的主题。
教与学过程:一、作者简介及诗作背景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
浙江杭县人。
1932年自费赴法国里昂中华大学就读。
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1935年回国。
次年创办《新诗》月刊。
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
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
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
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早年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
二、预习反馈1、读准加黑的字音锦幛(zhàng ) 荇藻(xìng zǎo ) 蓬蒿(Péng hāo) 蘸着(zhàn)轻抚(f ǔ)憔悴(qiáo cuì) 蝼蚁((lóu yī)2、划出句子朗读节奏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阴暗,三、入课学习、合作交流1、把握诗中用“无形的手掌”抚摸中国地图生发联想的抒情线索。
《我用残损的手掌》导学案
主备:张书珍复备:袁东霞审核:周祖莉姓名:学习目标:
1理解”残损的手掌”这一形象的含义,并注意它与”广大的土地”之间的关系. (重点)
2.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理解对比和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 (难点)
3.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资料链接:
戴望舒(1905~1950),现代诗人。
原名戴梦鸥。
笔名艾昂甫、江思等。
浙江杭县(今余杭市)人。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等,另有译著等数十种。
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代表作:《雨巷》,并因此作被称为雨巷诗人。
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曾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1949年回到内地从事翻译。
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
戴望舒的诗歌主要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影响较大,作为现代派新诗的举旗人,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在诗的内容上他注重诗意的完整和明朗,在形式上不刻意雕琢。
1942年,诗人因为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日的诗歌,被日本宪兵逮捕。
在狱中,他受尽折磨并致残,但始终没有屈服。
这首诗就作于侵略者的铁窗下。
一、自主学习
1.朗读诗歌,完成《练习册》第3页巩固积累运用的1.
2.34题。
二、合作学习
1.如何理解《我用残损的手掌》的“残损的手掌”?
2.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到了哪些地方?这两种土地是通过哪些词句来描绘的?由此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3.有感情地背诵课文,细心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三.学后反思:
本节课你的收获和疑惑分别是: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干瘪、疲惫、簇新、迷惘、绯红、喷薄”等词语。
(重点) 2.了解舒婷的在委婉曲折中表达心声的特点。
3.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难点)
4.诵读,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领会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重点)
资料链接: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成诗于1976年“四五运动”发生后不久。
是一首深情的爱国之歌,这首诗写于我们伟大的祖国刚刚结束“十年浩劫”的历史时期,从十年浩劫中生活过来,有着太多的坎坷经历的青年诗人舒婷,面对凝聚着深重灾难和获得新生的祖国,很自然地产生出一种为个人的不幸而哀伤,为祖国的不幸而忧虑,同时又对个人与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的忧患意识与历史责任感。
这首诗有着沉重的历史感,表达了一种希冀光明的痛苦与信念。
诗中选取了生活中极具特征的意象,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我”与祖国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倾吐了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强烈愿望,表达了那个时代青年的共同心声。
一、自主学习
1.朗读诗歌,完成《练习册》第3页巩固积累运用的1.
2.34题。
二、合作学习
1.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
2.诗是以第一人称写的,如何理解诗中的“我”?
3.“痛苦的希望”具体含义是什么?诗人的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诗人的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
4.第七节强调了“我”与祖国的什么关系?
5.诗人抒发了对祖国怎样的感情?
三.学后反思:
本节课你的收获和疑惑分别是:
4.外国诗两首
一、学习目标
1. 能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感受诗的节奏。
2. .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难点)
3.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重点)
资料链接:
黑人是具有悠久历史的种族。
在现存的几类人种中,黑人是最早在地球上留下自己的足迹的。
但在近代史上,黑人生存的土地受到殖民统治者的侵略,许多黑人沦为奴隶,并被贩卖到美洲从事艰苦的体力劳动,肉体和精神都饱受欺凌。
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废除奴隶制度,黑人获得自由。
一、自主学习
1.朗读诗歌,完成《练习册》第3页巩固积累运用的1.
2.34题。
二、合作学习
1. 在《祖国》中,诗人主要采用了什么方式来抒发感情的?
2. 《黑人谈河流》中排比句的内涵是什么?第二节诗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3.诗中反复出现“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样深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句诗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 三.学后反思:
本节课你的收获和疑惑分别是: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结句一片冰心在玉壶是这首诗的诗眼所在。
冰心和玉壶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寓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说说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