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章还应有理趣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2
《老子》散文艺术浅析20世纪初,诸子学兴盛,“以子证经”的学术传统被打破,《老子》及先秦道家学统得到重新审视。
本世纪的《老子》研究大致上围绕两大问题展开了几次热烈的讨论:一是关于老子其人其书的生平里籍考证、篇章辨伪及校注,二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探究。
老子的哲学思想充满着辩证法的智慧,深不可测,因而,“五千言”的真谛,至今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虽然老子其人其书扑朔迷离,纷纭之议两千年,迄今也很难说已真正解决,但是《老子》成书当晚于《论语》,定稿约在战国初期;全书思想理论一贯,文体文风一致,大体出于一人手笔,则取得了大致一致的意见。
较之于哲学思想研究的繁盛,《老子》文学研究尤其是散文艺术研究薄弱一些。
80年代以前除了鲁迅《汉文学史纲要》单列“老庄”一章略加论列外,大多只是只言片语的涉及,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
80年代以后随着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拓展,《老子》文学研究引起了学界的注意,出现了一批比较系统的研究成果。
纵观20世纪的《老子》散文艺术研究,主要集中在文体形式、艺术特色和文章风格等几个方面。
A、文体特性——洋洋五千言,一部辞意锤炼的哲学诗《老子》虽为语录体却无对话与场面描写,也无设教授学的痕迹,是更为纯粹的“立意”、“见志”之作。
今本《老子》八十一章,结构完整,文辞精练,大体有韵,体近诗歌,加之“玄之又玄”的哲学思想,使“五千言”蒙上了一层朦胧的诗意。
对《老子》诗性特征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模糊到清晰的过程。
鲁迅指出《老子》“时亦对字协韵,以便记诵”(第三篇《老庄》),认为其之所以讲究用韵,是为了供人诵读传记。
张振镛认为:“其文理精而词简,整齐而有韵,盖冲口而出,自有声律”,认为《老子》用韵并非有意为之,而是“发之于天籁,本之于自然”的结果。
柳存仁认为“其书为有韵口诀体”。
虽然没有明确指出《老子》的诗体特征,然而声韵律调却是诗歌的基本特性之一。
惟钱基博谓《老子》“辞以简隽称美”,“意以微妙见深”,“其文缓而旨远,余味曲包”,似含有诗意品味的意味。
《兰亭集序》读后感5篇最新范文《兰亭集序》是我国东晋时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在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等人到今浙江绍兴兰亭“俢禊”时,会上各人作诗,其为之诗集写的序文。
那么兰亭集序读后感怎么去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兰亭集序读后感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大家进行阅读和参考。
在暮春之时,群贤会于山阴之兰亭,依靠在两岸的崇山峻岭上,穿梭于茂林修竹之中。
聆听着清流的清脆声与激湍奔腾的怒吼,在美丽的山水画中畅叙幽情,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然而在这俯仰之间,无限的欢乐也将衬托出几分惆怅。
王羲之说过:“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的确,人生匆匆,短短数十载而已。
所以他才认为死和生同样具有重大的意义,他本来就明白“一死生”“齐彭殇”是虚幻荒唐的、妄造的。
读那些文字,我感受到了他对自我生命的热爱之情。
正因为人生无常,所以才更加珍惜;正因为死生亦大,所以才有无尽的眷恋……生活在当今社会,我们并没有像王羲之那时的社会压力,所以我们应当活得更自在。
“既来之,则安之”,既然拥有了享受生活的权利,那么就要好好地珍惜,不要等将要失去时才恍然大悟后悔莫及。
我们虽没有王羲之那样独特的见解,但只要我们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去追求自我的生命价值,那么我想我们也是幸福的,因为冥冥之中我们已诠释了自我生命的真谛,如果能够这样,那就足够了。
昨日是已走过的,明天是即将走过的,唯有今日正在走过……生命数十载,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能一帆风顺地走完这一程,固然最好;如若不能,我想只要你曾为之付出,拼搏过,曾珍惜过,那也必将是无怨无悔!我们并不能够去改写历史,也不能够预知未来,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珍爱自我的生命,好好的活着,在有限的生命之中去创造那无尽的回忆与欢乐。
请珍惜这绝无仅有的机会去活出自我的精彩,去追求自我活着的意义……因为,仅有懂得生命真谛的人,才能够将短暂的生命延长!“花开时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时间如白驹过隙,在时间的长河里,我们是激起千层大浪,还是默默无闻,随之而逝景趣之美:《兰亭集序》属写景抒怀之作,但其真正描述自然风景的语句并不多。
读兰亭集序的感触(通用10篇)《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兰亭集序的感触,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兰亭集序的感触篇1临王羲之《兰亭序》,越临越激奋,越临越感差距甚远,也使我增添了对书法的钟情和爱好,更是信心百倍。
这条路很长,也很艰辛,但一定要坚持走下去。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成功一定属于不停临池的书法爱好者。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不仅书法艺术精美,造就了他书法艺术的顶峰,而且文采斐然,感悟颇深,道出了人生箴言,“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作者认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两者不能等量齐观,在有生之年,应做些实事,不应该空谈玄理,坐而论道。
兰亭修禊,是绍兴当地的一种风俗,那天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消灾祈福。
我们说,福祉所至,有时会有,然而有人得福“快然自得,曾不知老之将至”,“放浪形骸之外”,王羲之称这种人为“躁”者;有人得福“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王羲之称“静”者。
这是两种人表现了两种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针对当时土大夫阶层崇尚虚无、好空谈、尽情享乐的思想倾向在这里他进行了严厉的斥责。
在《兰亭诗》里王羲之也有同样的表述:“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王羲之的这种言论,与其说是一种人生感悟,不如说是官场之外的另一种情感喷发,构成王羲之对兰亭的拜谒、体恤、敬重、热望,诚了他挥之不去的一种情结。
这情结,至今牢牢地系在这茂密的竹林间,流淌在这淙淙的清泉里,跨越了千年的执着和不变的传承,人们到此可与之心与心的交流、对接。
在兰亭我感到,无论王羲之的思想精髓,或是书法艺术灵感,都表现了他对绍兴的依偎、眷念、热爱、深情和归属,晶莹、凝重而深刻。
我们倘徉在翠竹曲水之中,仰望站在兰亭中的王羲之,看着新买的绢扇上《兰亭集序》字样,足以使人们感到《兰亭集序》留存着一种凝重不朽的思想,一个气势恢弦的生命,温馨关爱的人生以及芬芳的书法艺术,像兰亭那高雅的兰花一样,芳香四溢,愈久弥香。
《赤壁赋》说课稿一.说教材。
《赤壁赋》是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②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不仅描绘自然风物,而且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个人的情感和志趣,《赤壁赋》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学习本文,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
这也就是本单元要学习的一个重点。
因此,在《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1、了解赋的相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本内容(重点)。
2、反复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提高语言感受能力;知人论世;与作者在同时期创作的其它作品比较阅读,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情感和深刻内涵(难点)。
3、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三、说教法和学法。
1、总体思路:从诵读——研读;从整体感知——深层评价;从感性——理性的原则。
2、让学生多听、多看,同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整体感知,通过质疑、交流的手段达到积累和总体把握文章内容的目的。
3、教师设计问题,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学生讨论,深入分析文章内涵,利用“比较阅读”“知人论世”等方法开展研究性学习。
4、恰当地利用学案、多媒体、营造气氛,扩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
简介背景。
东坡仕宦一生,沉浮一生,漂泊一生。
他因乌台诗案,因政治迫害被贬黄州。
从政治生涯看,黄州是他的谪居之所,是他生命的低谷;而从文学创作看,黄州又是他的“洞天福地”,是生命的巅峰。
最负盛名的“赤壁三咏”就创作于此。
今天让我们走近失意飘泊中的苏东坡,走进他的散文杰作《赤壁赋》。
(二)疏通文句,通读全文。
1、针对预习自读的情况,学生质疑。
散文的分类第二节散文的分类散文是一个“种”文体,在不同时期,从不同角度,按不同标准,可以把散文分成不同类型。
根据目前散文的创作情况,我们以表达方式和内容的不同,将散文分成记人叙事、写景状物、抒情写意、议论随笔等四大类。
一、记人叙事类记人叙事类散文是指以继续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人物、事件为主要表述对象,借记人叙事以抒情写意的散文。
这是散文中的一种基础文体,初学者多从此类文体起步。
在散文创作中。
采用这类文体创作的作者最多,作品也最多,所反映的范围也最为宽阔,可选用的题材最广泛,所包含的内容也最丰富。
一)记人散文记人散文以记叙作者熟悉的人物为主,通过记叙与人物有关的事迹来表现人物,表达作者对所记人物的情感、看法、意向等。
可以记一个人,记一个人的一生;也可以记一段生命历程,一个侧面,一个细节,一个生活场景;或记一组人物,一群人物。
写这类散文,可以借鉴小说的表现技巧,对人物肖像、心理、语言和行为进行细致的描述、刻画,但不需要像小说那样以事件为中心构成情节、刻画人物、追求人物的典型性。
记人散文只需用二三事件,几个片段,写出人物的某个侧面,常用描写、抒情配合叙述,明确传达作者对人物的某种感受、某种情意。
例如XXX的《彭总在囹圄二三事》记人散文像通信、报告文学一样,记的是真人真事,不像小说那样虚构。
但散文表现的真实性没有通信、报告文学那样严格和准确。
能够对写入文中的人物改名换姓,能够做细节的加工;所写之人不用是有消息代价的人物,纷歧定是代表主流社会代价的典范人物。
散文写人偏重于主观抒写;这一点与通信、报告文学写人偏重于客观描述,偏重于表现人物的客观性特性与代价是不同的。
例XXX《怀念萧珊》二)叙事散文叙事散文是以展示事件过程和情景为中心,以事件的发生、发展为线索组织行文的散文。
其特点为:1.有相对完整的事件和事件产生、发展的过程,只展示真实事件的真实过程,可取舍、删减、组合,可成心安排叙述信息的详略、疏密,可在叙事的同时直抒作者的感情,进行评说褒贬;但不像小说那样虚拟情节、细节。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作者:***来源:《作文·初中版》2021年第03期请以“长学问了”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⑴立意自定;⑵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⑶不少于6 0 0字;⑷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 0 2 0年江苏省盐城市的中考作文题目,延续多年来的题型特征,仍为全命题作文,并且继续采用去年的“裸题”模式,不给任何引导语,直截了当地抛出题目。
虽然失去了引导语这根“拐杖”,但由于题目口语化,简洁明了,考生在审题上并不存在多少障碍。
“长学问了”由三个词语组成,其中“学问”是题眼。
“学问”是一个名词,指知识和学识,也可扩展为见识、道理、智慧、水平、能耐、视野等。
“长”是一个动词,这里是增长、增加的意思。
“了”是助词,用在题目最后,表示已经“长”了“学问”。
综合起来,题目的意思就是增长了知识、智慧,增加了学识、能耐,明白了道理,拓宽了眼界等。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长学问”与阅读、学习、家庭生活、人际交往、旅游观光、探索自然等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关,取材范围十分广泛,表达角度多种多样,任何一个考生都能结合自身体验,迅速找到切入口。
显而易见,这是一道接地气的好题目,通俗易懂却蕴含诗意和理趣,让每个考生都有事可叙,有话可讲,且能写出特色,展现各自丰富多彩的生活,抒发独特的感受。
那么,如何来写这篇作文呢?第一步:“问”出思路,切入求新。
分析“长学问了”这一题目,不难发现:它其实少了主语;同时“学问”包罗万象,没有指定具体内容;“长”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未作明确要求。
因此,解读完题目后,考生可通过“谁长了学问”“长的是什么学问”“如何长学问”这样的追问来打开思路,选择切入角度,搜寻相应素材。
最常见的切入角度是“我手写我心”,即写自己长学问了。
其实,除此之外,也可以写身边的人长学问了;还可以跨越时空,去写古代某个人物长学问了;甚至可以别出心裁,写动物是如何吃一堑长一智的。
作文◆中考佳作中考真题请以“长学问了”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⑴立意自定;⑵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⑶不少于600字;⑷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解析与指导2020年江苏省盐城市的中考作文题目,延续多年来的题型特征,仍为全命题作文,并且继续采用去年的“裸题”模式,不给任何引导语,直截了当地抛出题目。
虽然失去了引导语这根“拐杖”,但由于题目口语化,简洁明了,考生在审题上并不存在多少障碍。
“长学问了”由三个词语组成,其中“学问”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是题眼。
“学问”是一个名词,指知识和学识,也可扩展为见识、道理、智慧、水平、能耐、视野等。
“长”是一个动词,这里是增长、增加的意思。
“了”是助词,用在题目最后,表示已经“长”了“学问”。
综合起来,题目的意思就是增长了知识、智慧,增加了学识、能耐,明白了道理,拓宽了眼界等。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长学问”与阅读、学习、家庭生活、人际交往、旅游观光、探索自然等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关,取材范围十分广泛,表达角度多种多样,任何一个考生都能结合自身体验,迅速找到切入口。
显而易见,这是一道接地气的好题目,通俗易懂却蕴含诗意和理趣,让每个考生都有事可叙,有话可讲,且能写出特色,展现各自丰富多彩的生活,抒发独特的感受。
224215江苏吴应海——2020年江苏省盐城市中考作文解析指导及佳作选评备战中考那么,如何来写这篇作文呢?第一步:“问”出思路,切入求新。
分析“长学问了”这一题目,不难发现:它其实少了主语;同时“学问”包罗万象,没有指定具体内容;“长”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未作明确要求。
因此,解读完题目后,考生可通过“谁长了学问”“长的是什么学问”“如何长学问”这样的追问来打开思路,选择切入角度,搜寻相应素材。
最常见的切入角度是“我手写我心”,即写自己长学问了。
其实,除此之外,也可以写身边的人长学问了;还可以跨越时空,去写古代某个人物长学问了;甚至可以别出心裁,写动物是如何吃一堑长一智的。
好文章还应有理趣
在学习作家林清玄的《百合花开》一课时,我从3个维度进行了拓展,分别是“写花的诗
文”“借物喻人的写法”“走近林清玄”。作家崔金生《少年,丑就取个美女吧》一文就是“走近
林清玄”板块中的一篇文章。
文章没有一般传记作品的端庄,也没有浓笔细描林清玄的人生成就,而是从一个长得很
丑的少年的3个愿望落笔,让读者看到林清玄的成长足迹。
这是一篇很有趣的文章,有趣是学生爱读的最佳理由。怎样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分享这
篇有趣的文章呢?当然是从“趣”入手了。
“这篇文章哪些地方让你觉得有趣?”我让学生用5分钟时间标注自己觉得有趣的内容,
然后交流分享。
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眼球的是题目:既然长得丑,凭什么娶个美女呢?
文章中的人物与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情更有趣,学生争先恐后地举起手,分享自己体会
到的趣味。“父亲生了18个孩子,多得连自己都认不过来了”“听丑孩子说长大要当作家,还
听丑孩子说作家的工作就是坐在家里写字等别人将钱寄来,父亲说这是胡说八道,一个耳光
将丑孩子扇倒在地”“丑孩子看地图,说长大要去埃及,又被父亲扇了一个大耳光”“丑孩子读
初中时,和7个同学偷跑到戏院看了场《罗马假日》,电影散场,他们歃血为盟,长大一起
娶奥黛丽·赫本为老婆”“丑孩子长大成了作家,一次来北京,在机场打出租,司机热情招呼
他„闺女‟,他生气了,司机马上改口喊„大娘‟”……这些就像喜剧电影的桥段一样,让学生捧
腹大笑。
谈完有趣,我问学生:“一篇文章仅仅有趣,算不算好文章?”有的学生举手发表看法:
“不算好文章,仅仅有趣就太肤浅了。”“你说得很好,一篇文章要避免肤浅,就不能仅仅停
留在有趣的水平,还应该富有情趣。”我回应着学生。
什么叫情趣呢?我先这样向学生解释:“就是有情有趣。”学生并不满意,我继续说:“就
是细细品味,字里行间还有让人产生共鸣的真情。”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再次与文本展开对
话。
不到5分钟,好几个学生举起了手,抢着发表自己的观点。
一个学生谈到了丑孩子的父亲接到丑孩子从埃及金字塔下寄回的信时说的那句“你看这
一巴掌打的,打到埃及去了”。他认为这个片段有情趣,让他体会到了一向野蛮的父亲其实
还是爱着丑孩子的,此时此刻为丑孩子感到骄傲。
另一个学生谈到了丑孩子的3个愿望,他说:“丑孩子从小就有3个愿望,为了实现愿
望,他不断努力,这让我十分佩服。”
……
谈完情趣,我告诉学生,只有情趣还算不上好文章,好文章得有理趣。
什么是理趣呢?很快有学生联想到了“有情有趣”,大声说:“理趣就是有理有趣!”我肯
定了他的理解,补充说:“就是能给读者启发,让读者领悟道理。”
这次不用再读文章了,他们都将目光聚焦到了最后一个自然段——
“梦想从不遥远,只是需要开始。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什么艰难险阻,有的只是漫长道
路的坚忍与执着。并不是每个人生梦想都会实现,但没有梦的人生,才是莫大的悲哀。与其
在茫然之中拖沓寂潦,莫不如沉静下来,向着自己的人生目标前行。你所走过的路,就是你
的人生,你所体悟到的智慧,就是你人生的价值。”
无须谈论,理趣尽在其中,读出来就足够了。第一个学生读得很认真,已经似有所悟了;
第二个学生读得很抒情,这是真正领悟了的感觉;第三个学生是自己强烈要求为大家读一遍,
不仅是对自己朗读的自信,更想表达自己的收获。
一篇2000多字的文章,一节课,35分钟时间,从“有趣”到“情趣”再到“理趣”,对话的
过程是那么行云流水、举重若轻,师生都意犹未尽,收获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