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转运站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1.26 MB
- 文档页数:85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目录第一章总论 (4)一、项目背景 (4)二、技术规范、编制依据 (4)三、项目概况 (6)四、项目建设目标与建设内容 (7)五、研究范围 (8)六、研究结论 (8)七、主要经济和技术指标 (9)第二章项目建设区概况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0)一、项目建设区概况 (10)二、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 (13)第三章垃圾产量预测 (16)一、开发区垃圾现状 (16)二、垃圾产量预测 (18)三、垃圾性质预测 (23)第四章建设规模 (25)一、垃圾转运站建设规模 (25)二、各垃圾收集点建设规模 (30)第五章站址选择及场地概述 (32)一、垃圾转运站建设地点选择 (32)二、垃圾收集点布局 (33)第六章工艺、设备及工程方案 (34)一、工艺方案 (34)二、转运站主要技术参数及设备 (38)三、土建工程方案 (39)第七章总图及公用辅助工程方案 (42)一、总图方案 (42)二、给排水设计 (43)三、电气工程 (43)第八章项目实施进度及招投标 (45)第九章节能节水措施 (49)一、节能措施 (49)二、节水措施 (49)第十章环境保护 (50)一、执行的环保标准 (50)二、项目的主要污染源、污染物 (50)三、削减或缓解不利影响的环境保护措施 (51)第十一章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 (55)一、劳动安全 (55)二、卫生 (55)三、消防(防火) (56)第十二章劳动定员 (58)第十三章投资估算 (59)一、投资估算编制说明 (59)二、投资估算 (60)三、资金筹措方案 (61)第十四章财务评价 (62)一、基本数据 (62)二、财务分析 (63)三、财务评价 (64)第十五章结论与建议 (65)一、结论 (65)二、问题和建议 (65)第一章总论一、项目背景(一)项目名称:XX工业园垃圾转运站工程(二)项目地点:(三)项目业主:(四)法人代表:二、技术规范、编制依据(一)技术规范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007年10月28日第74号令2、《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2005年4月修正3、《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国务院第101号令,1992年6月4、《中国城乡环境卫生体系建设》建城[2006]13号,2006年1月5、《城市环境卫生专用设备》 CJ/T 29-916、《市政工程设计技术管理标准》——建设部城市建设司1993.57、《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8、《城市容貌标准》CJ/T12—19999、《城镇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 CJJ27—200510、《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 GB 50337—200311、《公共场所卫生监测技术规范》 GB/T 17220—199812、《城市生活垃圾产量计算及预测方法》GJ/T106—199913、《给水排水工程结构设计规范》 GBJ69-8414、《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建成[2000]120号15、《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 CJJ47-20061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8978-199617、《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5-200618、《室外给水设计规范》 GB50013-200619、《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4-200620、《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200621、《建筑防雷设计规范》 GBJ57-94(2002年版)22、《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JGJ/T16—9223、《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 GB50053—9424、《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GB50054—9525、《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GB50052—9526、《民用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GBJ133-9027、《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JGJ37-8728、《办公建筑设计规范》 JGJ 67-8929、《工业建筑地面设计规范》 TJ37-7930、《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 GBJ46-8231、《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 GB 50068-20013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 50009-20013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1-200134、《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0-200235、《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03-200136、《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 50007-200237、《广西壮族X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西壮族XX 省深入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奖励暂行办法的通知》桂政办发[2007]17号38、《广西壮族XX省深入实施“城乡清洁工程”规划(2007-2011年)》39、相关市容环境卫生法律、法规和标准等。
垃圾中转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一、项目背景和意义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垃圾产量也不断增加。
传统的垃圾处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城市垃圾处理的需求,因此需要建设垃圾中转站来解决这一问题。
垃圾中转站旨在将来自各个区域的垃圾集中起来,进行临时储存和初步分类,以减少垃圾处理压力和提高垃圾处理效率。
二、项目市场分析1.城市垃圾处理市场需求旺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产量不断增加,城市垃圾处理市场需求持续增加。
2.政府政策支持:政府对环保产业和垃圾处理行业持续加大支持力度,加大对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投入和政策扶持。
3.市场空白:由于垃圾中转站在一些地区还不普及,市场上仍存在较大空白,有较大的市场发展潜力。
三、项目规划和设计1.建设地点选择:应选择距离城市主要垃圾发源地和处理厂较近的地点,便于收集运输和后续处理。
2.建设规模确定:根据预计的垃圾产量和处理压力,确定合理的建设规模。
3.设备和设施配备:中转站应配备垃圾收集车辆、固体废物分选设备、垃圾压缩器等设备和设施,以满足日常运营的需求。
四、项目运营和管理1.运营模式选择:可以选择由政府或相关环保企业直接运营,也可以采取与第三方公司合作的方式运营。
2.人员组织和管理:应建立专业的管理团队,并加强对员工的培训,确保垃圾中转站的正常运营和管理。
3.垃圾处理合作:与附近的垃圾处理厂建立合作关系,确保垃圾的及时处理和分类。
五、项目可行性分析1.市场前景广阔:目前,垃圾处理行业市场需求旺盛,且各地区还存在较大的垃圾处理缺口,项目前景广阔。
2.技术可行性:垃圾中转站建设和运营的技术手段和设备已经较为成熟,具备一定的技术可行性。
3.经济可行性:垃圾中转站收取一定的垃圾处理费用,可以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投资回报期较短。
4.环境可行性:垃圾中转站采取了初步分类和处理,可以减少垃圾的排放和对环境的污染,具备一定的环境可行性。
六、项目风险分析1.基础设施建设风险:项目在建设初期,可能面临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违规建设等风险。
生活垃圾转运站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一、项目背景目前,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生活垃圾的数量呈现出日益增长的趋势。
传统的处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城市垃圾处理的需求,因此建设生活垃圾转运站成为解决城市垃圾问题的重要举措。
本报告旨在对生活垃圾转运站工程进行可行性研究。
二、项目概述1.项目目标:建设生活垃圾转运站,实现对生活垃圾的集中转运和分类处理。
2.项目内容:建设转运站设施,包括垃圾仓储设施、装卸设备、垃圾分类处置设备等。
3.项目规模:设计处理能力为每日处理生活垃圾100吨。
4.项目地点:选择在市区郊区建设转运站,便于垃圾集中转运和降低对市区环境的影响。
三、可行性分析1.市场需求分析:以我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将持续增长,对垃圾处理需求将逐渐增加。
因此,建设生活垃圾转运站将有望满足市场需求。
2.技术可行性分析:建设生活垃圾转运站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包括垃圾转运、分类、处置等环节的技术工艺。
目前,这些技术方面已经有一定的成熟经验,因此项目的技术可行性较高。
3.经济可行性分析:建设生活垃圾转运站需要一定的投资,包括土地购买、设备采购、工程建设、人工成本等。
然而,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该项目的盈利空间也将逐渐扩大,可望在经济上达到可行的程度。
4.环境可行性分析:建设生活垃圾转运站可以减少垃圾填埋的量,有效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此外,合理运营和处置垃圾也能够减少因垃圾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有积极的影响。
四、项目风险评估1.政策风险:随着环保政策的不断加强,相关政策的调整可能对项目运营带来影响。
因此,在项目实施前需要充分了解政策法规,确保项目符合政策要求。
2.市场风险:生活垃圾处理行业竞争激烈,可能存在市场份额争夺的风险。
因此,需要在项目建设前进行市场调研,了解竞争对手情况,提前制定应对策略。
3.技术风险:生活垃圾转运站涉及到多种工艺和设备,技术风险较高。
因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技术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并进行技术培训和人员培训,确保项目的正常运营。
垃圾中转站可行性研究报告1. 研究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的增加,城市垃圾处理成为一个越来越严重的问题。
传统的垃圾焚烧和填埋处理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城市垃圾处理的需求,因此垃圾中转站被提出作为一种新型的垃圾处理方式。
垃圾中转站可以帮助提高垃圾的管理效率,减少填埋和焚烧垃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同时也可以有效地减少垃圾对城市空间的占用。
本报告旨在对垃圾中转站的可行性进行深入研究,为相关部门制定垃圾处理政策提供依据。
2. 目标和意义垃圾中转站作为一种新型的垃圾处理方式,其可行性研究对于城市垃圾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旨在通过深入研究,提出具体的可行性方案,从而为城市垃圾管理和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同时,本报告还将对垃圾中转站的投资回报进行分析,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
3. 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通过文献资料收集、实地调研和数据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垃圾中转站的可行性进行深入研究。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垃圾中转站的定义和功能、国内外垃圾中转站的发展现状、垃圾中转站的建设条件和技术方案、垃圾中转站的投资回报和环境效益等方面。
4. 垃圾中转站的定义和功能垃圾中转站是指将城市垃圾临时储存、分类、转运和处理的设施。
其主要功能包括:接受城市垃圾、储存和分类城市垃圾、转运城市垃圾、减少垃圾对城市环境和空间的占用等。
5. 国内外垃圾中转站的发展现状目前,国内外许多城市已经建立了垃圾中转站,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比如,美国建立了一批高效的垃圾中转站,并通过垃圾的分类和转运,有效地减少了垃圾对城市环境的污染。
在国内,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也建立了垃圾中转站,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6. 垃圾中转站的建设条件和技术方案垃圾中转站的建设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和采用合适的技术方案。
建设条件包括:选址条件、占地面积、交通条件、环境保护要求等。
技术方案包括:垃圾分类技术、中转设备和车辆、卫生填埋技术等。
7. 垃圾中转站的投资回报和环境效益垃圾中转站的建设需要一定的投资,同时也可以产生一定的回报和环境效益。
垃圾转运站可行性研究报告垃圾转运站可行性研究报告一、项目背景垃圾转运站是指用于收集和转运大量垃圾的设施,通过中转垃圾,将其运送至处理中心进行分类处理或焚烧,以减少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本项目旨在研究垃圾转运站的可行性,了解其建设与管理的成本,并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市场需求分析1. 垃圾处理需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垃圾产生量不断增加,传统的垃圾处理方式已无法满足市民对环境质量的要求,因此需要建设垃圾转运站来提高垃圾处理效率。
2. 垃圾分类要求:环保意识的增强促使政府加强对垃圾分类的要求,垃圾转运站可以对不同种类的垃圾进行分类后转运,有利于环境保护。
三、投资成本分析1. 土地建设成本:垃圾转运站需要占地较大,因此需要投资大量的土地,土地价格根据地区不同而异。
2. 设备设施成本:垃圾转运站需要购买垃圾收集车、压缩机、垃圾分类设备等设备,以及建设办公楼、生活设施等。
3. 人力资源成本:垃圾转运站需要有一定数量的员工来进行垃圾的收集、分类和转运,人力资源成本包括员工薪资、培训等。
四、经济效益分析1. 收入来源:垃圾转运站可以通过向城市或县级政府提供垃圾处理服务来获取收入。
2. 操作成本:垃圾转运站需要将垃圾从收集点转运至处理中心,其中包括燃料费用、人力成本等。
3. 利润分析:减少传统垃圾处理方式带来的环境损害,提高垃圾处理效率,可以为垃圾转运站带来较可观的利润。
五、社会效益分析1. 环境保护:垃圾转运站可以有效减少城市垃圾对环境的污染,提高环境质量。
2. 垃圾分类:垃圾转运站可以促进垃圾分类处理,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
3. 城市形象:垃圾转运站的建设可以提高城市的环境形象,增加城市的市容市貌。
六、风险分析1.政策风险:政府可能对垃圾处理政策进行调整,可能对投资项目产生不利影响。
2.技术风险:垃圾转运站设备可能存在技术故障,需要进行维护和保养。
3.市场竞争风险:市场上可能存在其他垃圾处理公司或设施,造成竞争压力。
垃圾处理转运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第一章总论 (1)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2)第三章建设条件概况 (6)第四章生活垃圾的预测 (7)第五章场址的选择 (7)第六章技术方案、工程方案及设备方案 (8)第七章总图运输及公用工程 (10)第八章消防、节能、劳动安全与卫生 (12)第九章环境保护 (17)第十章组织机构及劳动定员 (19)第十一章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21)第十二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描 (23)第十三章效益分析 (24)第一章总论1.1项目名称桔园镇垃圾转运站建设项目1.2项目建设单位桔园镇人民政府1.3建设场址县桔园镇许家庙村1.4建设项目及规模垃圾转运站及道路建设设计规模:转运场长300米,宽50米;道路全长0.5公里,设计标准为四级砂石路。
建设规模:设计水平年(2013~2017年):日消纳垃圾18 t/d;远期规划年(2018~2030年):日消纳垃圾24 t/d。
1.5可行性研究报制依据1、《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GB50337—2003);2、《城镇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 27—2005);3、《市容环境卫生术语标准》(CJJ/T65—2004);4、《城市生活垃圾产量计算及预测方法》(CJ/T 106—1999):5、《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CJJ 1 7—2004):6、《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2001);7、《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CJJ 47—1991);8、《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 16889—1997)。
1.6编制范围根据##县桔园镇人民政府的委托,本可行性研究报告拟编制桔园镇生活垃圾的无害处理方案,提出桔园镇生活垃圾转运、处理设计方案、进行投资估算、技术经济分析,并对整个工程进行可行性论证。
1.7设计和建设的主要原则(1)采用安全可靠的防渗系统,防止垃圾渗沥液污染地下水系;(2)采用安全可靠的排气系统,防止事故发生;(3)强化环保措施,防止环境污染;(4)采取多种途径降低投资和经营费用;(5)确保工艺技术的可靠性及先进性。
垃圾转运站可行性研究报告标题:垃圾转运站可行性研究报告前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和人口数量的增加,垃圾处理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
垃圾转运站作为垃圾处理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其规划与建设对保障城市环境卫生、提高垃圾处理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对垃圾转运站的可行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旨在为相关部门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
一、引言:1.1 研究背景:垃圾转运站是城市垃圾处理的核心环节之一,其主要功能是将垃圾从收集点转运至处理中心。
对于大城市而言,由于垃圾收集点和处理中心的距离较远,建设垃圾转运站可以明显减少垃圾运输车辆在城市内的行驶距离,降低交通压力和环境污染。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垃圾转运站的可行性,包括可行性分析、经济效益评估和环境影响评估,并提出建设垃圾转运站的建议和对策。
二、可行性分析:2.1 技术可行性:分析垃圾转运站的技术建设方案,包括场地选择、建筑设计、设备配备等,确保其满足垃圾运输和处理的需求。
2.2 法律法规可行性:研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确保垃圾转运站的建设和运营符合法律要求,并取得必要的许可和审批文件。
2.3 经济可行性:分析垃圾转运站的投资规模、建设成本和运营费用,并评估其对降低垃圾处理成本和提高运营效率的经济效益。
2.4 社会可行性:考虑垃圾转运站对居民生活和环境的影响,通过与相关部门和社区居民的沟通和协商,确保建设垃圾转运站的社会支持度。
三、经济效益评估:3.1 垃圾运输成本:分析建设垃圾转运站后,垃圾运输成本的变化,包括燃料费用、车辆维护费用等。
3.2 垃圾处理成本:评估垃圾转运站建设后,垃圾处理成本的变化,包括运营费用、人工费用等。
3.3 经济效益:综合考虑垃圾运输成本和垃圾处理成本的变化,评估垃圾转运站的经济效益,包括投资回收期、内部收益率等指标。
四、环境影响评估:4.1 噪音影响:评估垃圾转运站对周边居民的噪音影响程度,并提出相应措施减少噪音污染。
4.2 空气污染:分析垃圾转运站对周边空气质量的影响,通过科学控制和处理技术,减少空气污染物的排放量。
某某县垃圾中转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一、项目背景与目的县的垃圾处理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导致垃圾的堆积和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拟在县建设一个垃圾中转站项目。
本报告旨在对该项目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和评估,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
二、项目概述垃圾中转站是指将垃圾从收集点运输到最终处理地点的中间站点。
其主要任务包括:垃圾的集中、分拣、压缩和转运。
该中转站项目的规模将根据县的垃圾产生量进行合理设计,并配备必要的设备和人员。
三、项目必要性分析1.垃圾处理问题严重:县的垃圾问题愈发严重,堆积的垃圾不仅影响了环境,还威胁到了居民的健康与生活质量。
2.环保政策需求:目前,政府对垃圾处理的要求日益严格,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也在不断提高,因此项目符合国家环保政策的需求。
3.资源回收利用:垃圾中转站还可以对垃圾进行分类和分拣,以提高垃圾资源的回收利用率,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四、市场分析1.垃圾处理市场潜力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垃圾处理市场潜力巨大。
县的垃圾处理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增加投资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2.垃圾处理技术日益成熟: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环保意识的提高,垃圾处理技术不断创新,投资在这一领域有望获得可观的回报。
五、项目可行性分析1.技术可行性:垃圾中转站建设所需的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并且在其他地区已经得到了有效应用,因此,该项目在技术上可行。
2.经济可行性:通过对垃圾处理市场进行调研,预计县的垃圾处理市场容量足够支持中转站项目的运营,且能够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3.社会可行性:该项目的建设将有效缓解县的垃圾处理问题,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因此,在社会上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六、项目实施方案1.地点选择:选择一个距离城区和垃圾产生点较近,便于运输的地点进行建设。
2.技术选型:选择适合县特点的垃圾处理技术,包括垃圾的压缩和分类、转运等环节。
3.设备采购:根据规划的项目规模和需求,采购适合的设备,并确保其正常运转。
垃圾中转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一、项目背景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城市垃圾产量不断增加,垃圾处理成为城市管理的一大难题。
传统的垃圾处理方式已经难以满足需求,垃圾中转站成为现代城市垃圾处理的重要环节。
本项目旨在建立一个高效、环保的垃圾中转站,以解决城市垃圾处理的问题,并提高城市垃圾的处理效率。
二、项目介绍2.设备投资:预计投资2000万元,其中包括垃圾分类设备、运输设备、垃圾压缩设备等。
3.建设周期:预计建设周期为12个月。
4.项目定位:本项目定位为城市垃圾处理的重要环节,主要接收城市垃圾,进行初步的分类、压缩和转运。
三、市场需求分析1.垃圾处理压力:随着城市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平提高,垃圾处理压力不断增加,垃圾中转站需求也逐渐增多。
2.环境保护要求:社会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垃圾中转站可以有效减少垃圾处理带来的环境污染,符合社会需求。
3.城市规划要求:许多城市制定了垃圾分类处理政策,垃圾中转站是实施垃圾分类政策的关键环节,因此市场需求较大。
四、投资回报分析1.成本分析:投资包括设备投资、土地租赁成本、人员工资等费用,预计年投资成本为500万元。
2.收益分析:垃圾中转站可以收取一定的垃圾处理费用,并通过垃圾分类回收获得额外的收入。
预计年收入为800万元。
3.利润分析:预计年利润为300万元,投资回报周期约为6.67年。
五、风险分析1.政策风险:政策变动可能导致垃圾中转站的经营收入减少或费用增加。
2.竞争风险:垃圾中转站的数量逐渐增加,市场竞争加剧,可能对项目造成影响。
3.环境风险:垃圾处理会产生一定的环境污染,项目需要严格控制废气、废水等排放,以免影响周边环境。
六、项目实施方案1.土地选址:选择城市边缘地区,距离主城区垃圾产生地较近,方便垃圾转运。
2.设备采购:根据项目规模和需求,选择先进的垃圾分类设备、运输设备和垃圾压缩设备等。
3.人员培训:建立专业的垃圾处理团队,并进行培训,提高员工的垃圾处理技能。
垃圾中转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一、前言 (2)1.1 项目背景 (2)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3)1.3 研究范围与方法 (4)二、市场分析 (5)2.1 垃圾产生量及处理现状 (6)2.2 垃圾中转站市场需求分析 (6)2.3 竞争对手分析 (8)2.4 市场趋势预测 (8)三、技术可行性分析 (10)3.1 技术原理及工艺流程 (11)3.2 技术成熟度评估 (12)3.3 技术创新能力评估 (13)3.4 技术风险及应对措施 (14)四、经济可行性分析 (16)4.1 项目投资估算 (16)4.2 财务效益分析 (18)4.3 敏感性分析 (19)4.4 经济合理性评价 (20)五、社会可行性分析 (21)5.1 社会影响分析 (22)5.2 社会效益评估 (23)5.3 社会风险及应对措施 (25)5.4 可持续发展性评价 (26)六、结论与建议 (28)6.1 结论总结 (29)6.2 建议与措施 (30)6.3 风险提示与防范策略 (32)一、前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增长,垃圾处理问题已成为现代城市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
垃圾中转站作为连接垃圾产生源与处理设施的重要环节,其建设与管理效率直接关系到城市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本报告旨在对垃圾中转站项目的可行性进行深入研究,分析项目实施的必要性、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以及潜在的社会环境影响,为决策者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依据。
在当前环保意识日益增强和垃圾分类政策推行的背景下,垃圾中转站项目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可以缓解城市垃圾处理能力不足的压力,提高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的效率;另一方面,通过优化站点布局、更新处理设备和技术,可以提升垃圾处理水平,减少二次污染,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本报告将围绕垃圾中转站项目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包括项目背景、市场需求、技术路线、经济效益、社会影响等,以期给出切实可行的结论和建议。
1.1 项目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的持续增长,垃圾处理问题已经成为现代城市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
利用世行贷款柳州市环境治理工程城市公厕及垃圾转运站建设子项目桂柳路垃圾转运站选址调整后可行性研究报告(修订稿)项目编号:067A01-14H08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2009年10月院长:徐文龙(教授级高工)总工程师:徐海云(教授级高工)审定人:杨宏毅(高级工程师)审核人:翟力新(高级工程师)所长:王敬民(高级工程师)所总工程师:王丽莉(高级工程师)项目负责人:翟力新苏红玉张波综合处理专业负责人:王丽莉(教授级高工)给排水专业负责人:翟力新(高级工程师)总图专业负责人:戴超(高级工程师)结构专业负责人:程义军(一级结构师)建筑专业负责人:阮青(二级建筑师)技经专业负责人:唐淑娟(注册造价师)电气专业负责人:吕德彬(工程师)参加人员:翟力新(高级工程师)张波(工程师)王丽莉(教授级高工)吕德彬(工程师)陈汉明(高级工程师)苏红玉(工程师)蔡辉(高级工程师)辛丙流(工程师)阮青(二级建筑师)马海峰(工程师)唐淑娟(工程师)崔迪(工程师)王立秋(工程师)颜廷山(工程师)秦江华(工程师)卢镇军(工程师)陈革(工程师)时岱(工程师)黎廷忠(工程师)邓勇军(工程师)林桥春(工程师)潘传才(工程师)目录第1章总论 (1)1.1 项目概况 (1)1.2 项目背景 (1)1.3 研究依据 (2)1.4 研究内容 (2)第2章基础资料 (4)2.1 柳州市概况 (4)2.2 城市自然条件 (4)2.3 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现状及预测 (4)2.3.1 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现状 (4)2.3.2 生活垃圾产量预测 (5)2.3.3 建设规模的确定 (6)第3章转运站场址选择 (7)3.1 更换厂址原因及新旧厂址比选 (7)3.2 场址条件 (9)3.2.1 交通状况 (9)3.2.2 给排水条件 (9)3.2.3 供电条件 (10)3.2.4 场址评价 (10)第4章工艺方案选择 (11)4.1 转运工艺的选择 (11)4.1.1 箱车一体式转运车与车厢可卸式转运车的比较 (11)4.1.2 水平压缩与垂直压缩工艺的比较 (12)4.1.3 垃圾压缩的方式比较 (15)第5章主体工程设计 (18)5.1 设计依据 (18)5.2 转运站服务范围及转运规模的确定 (18)5.3 设计规模 (18)5.4 转运站工艺设计 (18)5.4.1工艺设计基本条件 (18)5.4.2转运站工艺流程 (18)5.4.3工艺过程描述 (20)5.5 转运站设备选择及设备配置 (21)5.5.1 垃圾压缩机及匹配地坑数量的确定 (21)5.5.2 转运车的比较 (22)5.5.3 转运车及集装箱数量的确定 (24)5.6 转运站主要工艺设备 (24)5.6.1 预压式垃圾压缩机 (25)5.6.2 全自动半潜推头式地坑 (26)5.6.3 车厢可卸式垃圾车(钩臂车) (27)5.7 附属生产设备的选用及数量的确定 (28)5.7.1 称重计量系统 (28)5.7.2 除尘除臭系统 (29)5.7.3 自动洗车台 (33)5.7.4 监控、监视系统 (33)5.7.5 主要设备表 (34)第6章总图工程 (37)6.1 用地概况 (37)6.2 总平面布置原则 (37)6.3 总平面及竖向设计 (37)6.4 站区道路 (38)6.4.1 站区绿化布置 (38)6.4.2 技术经济指标 (38)第7章土建工程 (40)7.1 建筑工程 (40)7.1.1 概述 (40)7.1.2 建筑物一览表 (40)7.1.3 生产建筑 (41)7.1.4 建筑装修 (41)7.1.5 卫生设施 (41)7.1.6 消防 (41)7.2 结构工程 (41)7.2.1 抗震设防 (41)7.2.2 设计使用年限 (41)7.2.3 当地自然条件特征 (42)7.2.4 场地的工程地质及地下水条件 (42)7.2.5 主要结构形式 (42)7.2.6 地基及基础 (43)7.2.7 材料 (43)第8章电气工程 (44)8.1 设计依据 (44)8.2 设计内容 (44)8.3 负荷等级与外部电源 (44)8.3.1 备用电源 (44)8.3.2 负荷计算 (44)8.4 供配电 (48)8.4.1 电能计量 (48)8.4.2 低压配电系统的接地形式 (48)8.4.3 照明设计 (48)8.4.4 电缆敷设 (48)8.5 主要设备选型 (49)8.5.1 继电保护 (49)8.5.2 电机控制及联锁 (49)8.5.3 防雷与接地 (49)8.5.4 电气修理和试验 (49)8.6 电信 (49)第9章给排水工程 (51)9.1 设计范围 (51)9.2 给水系统 (51)9.3 排水系统 (52)第10章消防工程 (54)10.1 消防设计范围 5410.2 生产厂房火灾危险类别 (54)10.3 消防系统设计 54第11章环境污染控制 (56)11.1环保采用的标准 (56)11.2主要污染源及主要污染物 (56)11.3防治二次污染的措施 (56)11.3.1 污水 (56)11.3.2 大气污染物 (56)11.3.3 噪声 (57)11.3.4 “四害”控制 (57)第12章节能 (58)12.1概述5812.2相关标准5812.3节能技术和措施 (58)第13章安全生产与职业卫生 (60)13.1 重要性6013.2 安全卫生措施 60第14章劳动定员与人员培训 (62)14.1 劳动定员6214.2 人员培训63第15章项目实施计划及进度安排 (64)15.1 实施机构6415.2 项目实施计划 6415.2.1采购代理 (64)15.2.2采购方式 (65)第16章投资估算 (66)16.1 编制范围及依据 (66)16.1.1编制范围 (66)16.1.2编制依据 (66)16.2 编制说明6616.3 工程概况6716.3.1投资概算 (67)16.3.2资金筹措 (70)第17章经济评价 (71)17.1 概述7117.1.1项目概况 (71)17.2 财务评价基础数据 (71)17.2.1编制依据 (71)生产规模及计算期 (72)17.3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72)17.3.1投资估算 (72)17.3.2资金筹措 (72)17.4 生产成本7217.4.1可变成本计算 (72)17.4.2固定成本计算 (73)17.4.3总成本 (73)17.4.4经营成本 (73)17.5 财务分析与评价 (73)17.5.1收入估算 (73)17.5.2税金估算 (74)17.5.3利润估算 (74)17.5.4盈利能力分析 (74)17.5.5贷款偿还 (74)17.5.6项目清偿能力分析 (74)17.5.7敏感性分析 (75)17.5.8盈亏平衡分析 (75)17.6 经济分析(定性分析) (76)17.7 项目风险分析 7617.7.1项目主要风险因素 (76)17.7.2风险程度分析及防范、降低风险的措施 (77)17.8 综合评价与建议 (77)17.8.1财务费用效益评价 (77)17.8.2经济费用效益评价 (78)第1章总论1.1 项目概况项目名称:利用世行贷款柳州市环境治理工程城市公厕及垃圾转运站建设子项目——桂柳路垃圾转运站项目建设性质:新建环保公益项目项目建设单位:柳州市环境卫生管理处项目建设地点: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实施阶段:可行性研究编制单位: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1.2 项目背景柳州位于广西中部,是中国南方的一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它具有良好的人文历史景观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国家甲级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广西最大的工业基地和经济中心。
但是,柳州市的市政环卫设施建设水平相对较为落后,与城市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不相适应。
为此,经世界银行以及国家有关部门同意,柳州市政府决定利用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申请世行贷款节余资金部分进行公厕和垃圾转运站的建设,并列为利用世行贷款柳州市环境治理工程子项目之一,项目其中包括一座建设大型垃圾转运站。
目前,柳州市市区所有生活垃圾均将被运到距市区23公里的立冲沟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填埋处置。
虽然交通较方便,但运输距离较远。
如果采用直接运输,则需要的车辆较多,会增加公路运输的压力,运输费用也较高,政府财力难以承受。
为提高垃圾运输效率,降低垃圾运输费用,决定在柳州市桂柳路建设压缩式大型垃圾转运站,以解决柳州市日益增长的垃圾处理问题。
柳州市桂柳路垃圾转运站的建设,是城市发展的需要,是收运模式改革的需要,符合柳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卫生规划,符合转运站技术规范,符合循环经济的思想理念。
1、建设桂柳路垃圾转运站是城市发展、交通运输的需要。
建设桂柳路垃圾转运站,采用转运车运输方式运输垃圾,一方面可提高运输效率、减少运营成本、减轻公路运输压力。
2、建设桂柳路垃圾转运站是垃圾收运处理的需要且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柳州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距离市区较远,用载重量较小的收集车辆运送至垃圾填埋场无论从油耗、工人的工作时间来讲都是很不经济的,同时由于收集车辆密封性差甚至好多车辆都是敞开式的收集车,会严重影响沿途道路周边环境。
3、建设桂柳路垃圾转运站是环境保护的需要。
建设垃圾转运站一方面可以大大降低垃圾收集车的收运距离,另一方面经过压缩的垃圾体积大大降低,从而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车辆运输次数,同时由于垃圾转运车辆具有良好的密封性,对周边环境不造成任何影响。
4、建设桂柳路垃圾转运站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资源节约、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科学途径。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建设桂柳路垃圾转运站缓解了交通压力,节约了运输成本,减少了对城市环境的二次污染,改善市容市貌,造福市民,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使群众安居乐业。
因此,柳州市桂柳路垃圾转运站工程的建设必将为柳州市生活垃圾处理事业的发展提供一套完整、经济、高效的解决方案。
1.3 研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规定》(国务院令第101号)3、《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89)4、《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GB50337-2003)5、《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GJJ47-2006)6、《工业企业总评面设计规范》(建标[1993]730号)7、《柳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8、《柳州市环境卫生规划(2000-2015)》9、甲方提供的其它相关资料。
1.4 研究内容本可行性研究报告着重分析以下问题:1、环卫现状现状分析和评价;2、工艺方案比选;3、转运站场址比选;4、转运站主体工程设计5、转运站辅助工程设计6、投资估算及经济分析第2章基础资料2.1 柳州市概况柳州位于中国广西中部,又称龙城,是一座以工业为主、综合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也是中国山水景观独特的历史文化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