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地理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地理》教学大纲《中国地理》教学大纲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课程名称:中国地理(Geography of China)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分:4学分授课学时:108学时周学时:6学时开课学期:第5学期先修课程:自然地理学适用专业:地理科学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中国地理》是高校地理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之一,是高校地理科学专业学生“真正走入地理学思维的第一课”,也是目前地理学科专业课程改革的核心课程。
加强《中国地理》课程的教学是保证高校地理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地理学最基本的特点是综合性和区域性,《中国地理》是最能体现地理学科基本特点的课程之一,是体现地理科学学科与趋势的主要平台。
《中国地理》以中国区域自然结构为基础,开展经济和社会文化结构的综合研究。
分为总论和区域分析两篇。
总论部分系统论述全国性的主要地理问题,包括区位和疆界,自然结构,海岸与海域,人口与经济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空间进程,灾害与环境,景观与区划,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战略等;区域分析部分将全国分为8个综合区,分区阐述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条件,经济发展特点,开发利用中的问题及区域发展方向。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中国地理》课程是上世纪初“西学东渐”过程中,西方地理学思想和学派引入中国的产物,是区域学派的理论、观点在中国实践的结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地理的内容体系、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中国自然地理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结构、特征、演变规律和区域分异格局;探讨和理解中国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活动相互作用的关系、机制和规律,初步掌握区域调查和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联系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实际,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保护的途径、方法和规律。
通过重点分析中国及区域重大的地理问题和现实问题,加强学生对人地关系、对于区域开发、保护资源和环境、改善生态平衡,发展经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意义的理解。
《人文地理》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9140027英文名称:Human Geography学分:3学时:48课程类别:专业方向模块课程授课对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单位:法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修读学期:第5学期一、教学任务本课程是地理教育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方向课程。
学生在学习自然地理基础上,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基本内容、研究方法、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结合浙江实际,满足中等学校有关人文地理内容的教学需要,使学生具备从事一般科研的能力,以及开展相关课外活动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专业知识方面。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包括人地关系理论、区位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等,掌握人文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的发展概况,突出人地关系,掌握人类经济、政治、文化、人口、旅游、宗教、聚落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2.专业能力方面。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人文地理学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和基本技能,认识人地关系规律,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及生态伦理理念。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训练学生观察和解决有关人文地理事象的能力。
3.综合能力方面。
满足中等学校有关人文地理内容的教学需要,并使学生具备从事一般科研的能力,以及开展相关课外活动的能力。
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运用人文地理学理论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三、教学内容(一)导论1.教学内容: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征和体系;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2.教学要求:了解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熟悉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征和体系,掌握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难点是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征。
4.教学组织形式:集中讲授。
(二)人地关系1.教学内容:人地关系理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2.教学要求:了解人地关系中的“人”与“地”、人地系统的结构演变和调控,熟悉现代经济条件下人地关系的实践特征、人地关系的新课题,掌握人地关系理论及其发展、人地矛盾的内涵、浙江人地矛盾的表现、原因和对策。
人文地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人文地理学二.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三.课程教学目的(课程目标及每一章的教学目标)《人文地理学》是高等地理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地理学的最主要分支学科之一。
人文地理学以人地关系研究为核心,以文化地理学理论为基础,着重研究各种人文事象的分布及其变化规律即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形成与演变过程。
其研究内容涵盖经济、人口、宗教、语言、民族、民俗、行为、自然、政治等诸多领域,且涉及到现实社会中许多重大、热点、焦点问题,如区域可持续发展、城市化、人口流动、宗教信仰、文化产业化与本土化和经济全球化等。
同时,由于它所探索的是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异规律,因而受不同空间尺度的影响较大。
而且,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演进,还需要人们从发展中来考察人文现象。
所以,与一般学科不同,人文地理学在内容上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特征,在研究视角上又具有鲜明的时空性。
由于涉及领域广,知识面宽,综合性和交叉性强,人文地理学对丰富学生知识、培养复合型人才大有裨益。
并且,实践应用较强,发展空间广阔。
人文地理学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为研究对象,以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空间分异为主线,分章节讲授不同人文因素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及其分异。
重点介绍讲授并让学生理解、掌握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研究内容和发展过程,我国人文地理发展的特殊过程;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基础理论,人地关系理论发展过程中的各流派及其代表人物、成果、国籍、主要观点、核心思想和不足之处等;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具体研究方法和一般程序;文化的涵义、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主题—文化源区、文化传播与扩散、文化区、文化整合、文化生态、文化景观以及文化地理密切相关的或其主要分支学科—民族地理、种族地理、民俗地理、语言地理、宗教地理等;政治现象与地理环境、空间位置之间的关系,政治地理研究的最基本单元—国家及其空间特征、综合国力形成因素,地缘政治学及其各家学说以及影响、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形成与演变;人类在环境中的行为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行为过程与环境、行为空间及其不同行为空间特征、行为矩阵、模型等;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以及人文地理学在解决这些问题中的地位、作用、科学价值。
《人文地理学和乡土文化认知实习》教学大纲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人文地理学和乡土文化认知实习是地理科学专业的本科学生在完成人文地理学及主要分支课程学习后的实践课程。
实习直接与课堂理论知识衔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与经费条件下,对学校周围典型的人文地理景观进行参观和考察。
其目的是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感性认识,同时有目的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实习安排在第五学期,为三年级的学年论文选题提供依据,同时也为区域地理综合实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要求通过参观考察来验证书本知识,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1.通过对学校所在城市城市(城镇)体系、工业、农业、城市文化和城市景观等信息的全面了解、分析,提高学生运用人文地理学理论思考问题能力,同时进行第一手数据获取的实训,最终通过专题论文的方式达到提高学生科研能力的目标。
三、教学内容(1)掌握野外数据收集的基本方法和手段:问卷调查、访谈和景观观察记录。
(2)掌握人文地理学野外调查报告和论文撰写的基本流程和技巧。
四、方法与步骤(教学进度安排、场所安排)1、时间:2周2、方式:集中加分组实习3、单位或场所:淮安市城市规划馆、淮安城市化历史博物馆、水渡口和淮海路商业区;淮安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淮钢集团、富士康科技城;生态观光农业园;慈云寺、清真寺、文庙和东西大街。
4、进度安排:1)线路1:淮阴师范学院北校区长江西路-淮海北路-淮海南路-漕运路-和平路-水渡口大道。
统一实习和小组实习结合(第一周)。
主要交通方式为公交车和步行。
从动态角度看,通过这条线路主要是了解下面内容:①观察近郊农业景观-城市外围区-城市.老核心区CBD-老城区RBD-城市新核心区CBD-城市新区RBD等景观变化。
②沿线经过盐河、淮河、里运河和运河,体会河流对城市空间划分的意义。
主要实习"面"包括:①淮安市清浦传统商业街区,主要实习点有东西大街、慈云寺、文庙、清真寺、淮安市城市规划馆、淮安市运河文化博物馆;②清河新区,实习点有淮安城市化历史博物馆和耶稣堂。
人文地理学教学大纲(资环)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1、中文名称:人文地理学2、英文名称:human geography二、学时总学时 54 学时。
三、开课学期第五学期四、课程考核要求考查五、课程概述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活动或各种人文现象的空间差异与组织结构及人类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人文地理学的任务、对象及学科体系,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以及人文地理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六、适用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七、课程教学要求和学时分配(一)课程教学要求本课程突出人地关系,重视现实重大问题;从文化学角度分析人文地理各主要要素的时空特征,以及人地系统从原始状态到现代文明的发展过程。
注重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趋势、相关理论以及当前和未来研究的社会现实问题。
通过学习,学生掌握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人地关系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表现;掌握人类经济、文化、政治、旅游、宗教、聚落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和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运用人文地理学空间分析、时间分析、综合分析等方法研究区域人文地理现象和问题的认知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了解人文地理学各主要分支学科;同时,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形成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参与维护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章绪论【教学要求】1、了解人文地理的在地理科学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2、了解学科基本内容、发展历程。
3、理解人文地理的研究对象、学科特点。
【主要教学内容】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特性2、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3、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4、人文地理学研究任务【重点难点】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趋势,人文地理学的特性、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
《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历史学专业本科试用)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总学时:54总学分:3开课学期:第3学期适用专业:历史学一课程性质与任务《中国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它在目前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是一门重要的课程,通过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学这门课程,学生可以系统了解中国历史自然地理的变化;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的变化;中国历史军事地理的变化;中国历史交通地理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学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自然环境的变化与人类历史发展的关系。
了解历史行政区划与今天行政区划的关系,历史上的人文活动于今天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从而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1、知识层面:通过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学可以使学生全面了解历史上气候变迁、森林植被的变迁、河流水文的变迁沙漠变迁等等诸多方面,了解自然环境的变化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了解历史上疆域变迁、行政区划的变迁,深刻理解当今国际政治与国家关系,中国当代行政区的由来等等;通过学习中国历史经济地理;了解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等等。
2、能力层面:通过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学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历史上人类活动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关系等等。
3、素质层面:通过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学,要求学生掌握有关的基本概念,掌握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掌握人类在历史上活动与现代社会的关系等等。
三教学时数分配四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绪论(4学时)【教学目的要求】通过对导言部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历史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历史地理学研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研究现代历史地理学的重要意义和历史地理学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关系。
难点:历史地理学学科性质。
【教学主要内容】一、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归属和学科发展问题二、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手段三、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四、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意义第一章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4学时)【教学目的要求】通过学习本章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历史时期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掌握近一万年以来气候变化发展的规律。
《中国地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40324015学分:5总学时:90说明【课程性质】《中国地理》是地理科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教学目的】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正确认识我国的主要地理问题;理解区域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系统的演进过程及其综合规律,掌握区域人地关系系统研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区域分析能力。
【教学任务】向学生讲授中国及区域的自然要素特点及其成因和演变规律、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特点及其成因与演变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科研能力等,尤其是培养学生独立的综合分析与区域分析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智能的全面发展。
【教学内容】中国的自然结构及其评价、海域与岛屿、人口与经济发展、文化传统与现代化、灾害与环境、景观与区划、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战略、我国八大综合区的资源环境条件、经济发展特点、开发利用中的问题及区域发展方向等内容。
【教学原则和方法】教学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教学方法:讲授与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先修课程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先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学时分配【教材与主要参考书】教材:《中国地理》,赵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第2版参考书:[1]《中国地理教程》,王静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2月,第1版[2]《中国地理》,刘盛佳,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大纲内容第一章区位与疆界【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目的:了解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中国的区位与疆界,理解影响我国地形的主要因素、线性构造带。
教学要求:掌握我国地表结构、地形轮廓的基本特征,分析我国地形、地貌的成因,应用我国自然条件分析一些自然现象。
【内容提要】第一节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一、中国的人口、面积二、中国经济发展概况。
第二节区位与疆界一、中国的地理位置二、中国疆界。
第三节中国遥感图像的地学分析一、中国的地表结构、线性构造二、中国的地表组成物质【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教学重点:掌握中国区位特点与疆界范围、地形轮廓的基本特征。
《文化地理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一、课程性质、目的及开课对象(一)课程性质:地理科学专业的任意选修课(二)目的:挖掘文化资源,弘扬优秀文化;充分认识文化差异,为经济区划、生产布局、城市规划、旅游业规划、环境保护等实践工作打好理论基础。
(三)开课对象:地理科学专业四年级二、先修课程: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三、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一)教学方法:讲授法、实践教学、(二)考核方式:考查四、学时数分配总学时:20学时讲授:20学时五、教学内容与学时第一章绪论(2学时)[主要内容]:1.1 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范围1.2 文化地理学的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地位及其科学体系1.3 文化地理学的性质及任务1.4 文化地理学的研究方法1.5 中国文化地理学的发展1.6 国外文化地理学的发展[重点难点]:文化地理学的性质及任务[学生掌握要点]:文化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章文化与文化景观(2学时)[主要内容]:2.1 文化的基本概念2.2 文化的结构、功能与类型2.3 文化的起源与变迁2.4 文化生态2.5 外文化景观[重点难点]:文化的本质、文化景观[学生掌握要点]:物质文化景观与非物质文化景观第三章语言与文化(1学时)[主要内容]:3.1 语言的起源3.2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3.3 语言景观[重点难点]:语言的传播扩散与环境的关系、语言产生的条件[学生掌握要点]:语言景观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第四章文字与文化(1学时)[主要内容]:4.1 文字的起源与发展4.2文字的特征及类型4.3 文字与文化的关系[重点难点]:世界几种主要文字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学生掌握要点]:文字与文化的关系第五章种族与文化(1学时)[主要内容]:5.1 种族的形成与分布5.2 种族生态5.3 种族文化景观5.4 种族文化区[重点难点]:种族文化景观的形成[学生掌握要点]:种族扩散与迁移第六章民族与文化(1学时)[主要内容]:6.1 民族的形成与划分6.2 民族与文化6.3 民族文化景观与民族文化区域[重点难点]:民族文化景观与民族文化区域[学生掌握要点]:民族的形成与划分作业题目:简答民族文化景观与民族文化区域第七章宗教与文化(1学时)[主要内容]:7.1 宗教的形成与分布7.2 宗教生态7.3 宗教文化景观7.4 宗教文化区[重点难点]:宗教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学生掌握要点]:宗教的形成与分布第八章民俗与文化(2学时)[主要内容]:8.1 民俗概述8.2 生产习俗8.3 生活习俗8.4 信仰习俗[重点难点]:民俗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学生掌握要点]:生活习俗与环境的关系第九章科学技术与文化(2学时)[主要内容]:9.1 科学技术的起源与发展9.2 科学技术与文化9.3 科学技术与环境9.4 科技文化与区域发展[重点难点]:世界科学技术中心的转移[学生掌握要点]:科学技术与环境第十章社会组织与文化(1学时)[主要内容]:10.1 家庭10. 2 社会组织10.3 沟通[重点难点]:社会组织与文化地理环境[学生掌握要点]:沟通与文化地理环境第十一章非物质文化景观(2学时)[主要内容]:11.1音乐11.2 美术11.3 戏剧舞蹈11.4 法律11.5文学作品11.6方志与游记[重点难点]:非物质文化景观与文化的关系[学生掌握要点]:非物质文化景观与文化的关系第十二章物质文化景观(1学时)[主要内容]:12.1建筑12.2 园林12.3 雕塑12.4 运河[重点难点]:物质文化景观与文化的关系[学生掌握要点]:物质文化景观与文化的关系第十三章聚落与文化(1学时)[主要内容]:13.1房屋13.2 乡村聚落与文化13.3 城镇聚落与文化[重点难点]:乡村聚落的区域差异[学生掌握要点]:城镇聚落的文化景观第十四章聚落与文化地理区域[主要内容]:14.1文化地理环境区域的形成与划分14.2 世界文化地理区域14.3 中国文化地理区域[重点难点]:世界文化地理分区、中国文化地理区域分区[学生掌握要点]:文化地理环境区域的形成与划分第十五章文化地理学的应用[主要内容]:15.1 文化地理学的应用15.2 文化与文明建设15.3 文化与生态平衡15.4 文化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重点难点]:文化地理学的应用课题[学生掌握要点]:文化地理学的应用课题六、教材与教参(一)教材名称:文化地理学,夏日云张二勋著,北京出版社,1991年3月. (二)教参目录:陆丽姣. 人文地理学概论.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陈志华. 外国建筑史.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3、刘叔桢. 中国古代建筑史. 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4、陶立. 民俗学概论. 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5、叶大兵. 头发与发饰民俗.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6、钟敬文. 民俗文化学. 中华书局,19967、钟敬文. 民俗学概论.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12-10。
中國通史
一學年(上、下)4學分
壹、教學目標
一、認識中國歷史朝代興衰演變,以之為鑑。
二、培養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
三、訓練學生對中國史方面之史識。
由於本系另有相關中國社會史、經濟史、婦女史等專題史之課程。
所以本課程設計偏重在政治制度史方面。
貳、教學方式及學習評量方式:
一、教學方式:上課由老師演講並帶動同學深入討論,再由學生分組報告。
期中安排電影欣賞,以文化差異為主題,使學生能思考比較文化差異及其形成之原因。
二、評量方式:
1. 期中考:30 %
2. 期末考:40 %
3. 平常成績:30 % 包括課堂上課考核,口頭報告及書面報告。
參、教學內容及進度:
上學期
一:導論
二:傳說時代
三:夏商周三代古文明
四:春秋戰國時代社會的鉅變
五:秦漢帝國
六:分裂的時代-----魏晉南北朝
下學期
七:世界帝國之形成與衰落
八:宋朝的開國
九:征服王朝的時代
十:明代的興衰
十一:清朝的建立與中衰
十二:近代中國(1840-1911)
十三:現代中國〈1912-〉
肆、參考書目:
1. 錢穆,《國史大綱》,(臺北:商務印書館,1940年初版)
2. 傅樂成,《中國通史》,(臺北:大中國圖書公司,1983年3版)
3. 伊藤道治等著,《中國通史》,(臺北縣:稻鄉出版社,1990年初版)
4. 編委會,《中國文化新論》,(臺北:聯經出版社,1980年)
5. 編委會,《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選譯》,(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其他單篇論文隨堂介紹。
文化地理学
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英文):文化地理学(Cultural geography)
课程号(代码):10621820-0
课程类别:选修课
学时:54 学分:2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一)、目的:
1、了解文化的概念:包括广义上的和狭义上的两种。
2、结合实例了解文化与环境的关系,包括聚落、建筑、服饰、习俗、艺术、语言、宗教等与地形(包
括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等)、水体、气候、植被、土壤方面内容。
3、培养学生灵活看待“文化”这一现象,文化与环境密切相关。
4、学会分析不同环境下会产生不同的文化现象或文化事物,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与方法,并把实际生活中得到的经验,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增强
学生的应用能力。
(二)、要求:
学生在了解文化地理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深入社会生活去仔细观察,并用所学理论
进行具体分析。做一个“身边的文化与地理”专题讨论与研究,做为中期考试内容。
三、教学内容(含各章节主要内容、学时分配,并以下划线或*等方式注明
重点、难点)
教学内容:主要分专题讲解各种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关系(主要以中国为例)。
绪论:文化及文化地理基本理论介绍。*(8学时)
一、文化的概念:包括广义上的和狭义上的两种。
二、文化地理研究的对象和主要内容。
三、中国近代对“地理与文化关系”的讨论及中国文化地理学的研究现状。
四、文化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一章:地形与文化(12学时)
一、山地(包括丘陵)与文化
二、平原与文化
三、高原与文化
四、盆地与文化
第二章:水系与文化(6学时)
一、河流与文化
二、海洋与文化
第三章:气候与文化*(6学时)
一、中国近5000年来气候的变迁
二、气候变迁与中国历史
三、气候变化与中国历史上人口的几次大起大落
四、气候变迁与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的南下及文化带的移动
第四章:城市与文化(9学时)
第五章:景观地理学简介(3学时)
第六章:身边的文化与地理(12学时)
一、 我们生活的文化区
在确定一个观察地区以后,我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观察身边的文化事物和文化现象,进而总结所观察
地区的文化特点。
1.语言。所观察地区的主要语言是汉语,还是其他语言?如果是汉语,是否是普通话?
2.宗教信仰。所观察地区的人们有无宗教信仰?如果有,以什么信仰为主?
3.艺术。所观察地区有无地方艺术形式?如果有,是什么?
4.经济活动。所观察地区的主要经济类型是什么?农耕、牧业、渔业还是其他类型?如果是其他类型,又
属什么性质?
5.生活习俗。所观察地区人们的生活习俗有什么特点?
从以上的五个调查项目,我们就可以简单归纳我们身边的文化属那一类文化区,当然文化区的划分有不同
的标准,可从最直观、有代表性的意义上考虑。
二、无处不在的文化扩散
文化扩散的例子,在前面几节中所列不少,通过这些例子,我们不仅让学生了解历史上的各种文化事物和文化现象是通
过何种形式扩散的,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文化事物和现象空间扩散的观察能力。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文化扩散的媒体
日益丰富,并逐渐普及到人们的生活领域中,如我们熟悉的书刊、报纸、广播、电视等。如普通话的扩散、流行服饰的扩散
等等。我们身边的文化扩散现象比比皆是,传统文化的弘扬,现代和当代文化的流行和普及,都离不开文化扩散。
文化扩散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各个文化区在不断吸收其他文化区的文化优势,并将其与地方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
的同时,便赋予了地方文化新的生命意义。世界文化就是在不断的趋同和趋异中发展的。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
习中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文化扩散的过程。例如我们学习英语的过程,就构成了英语这种精神文化要素的扩散过程;农
民或工人使用某种新的机器,是一种物质文化要素的扩散过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没有文化扩散,就没有社会的发展。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也在发展,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文化扩散这种文化扩散的主要形式,一种情况是随着现代通
信技术的提高,文化扩散在时间上、空间上日益变短、变小,一种是文化扩散促进了文化交流,进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教学重点: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理解文化(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
1、 通过有关的图片、资料给学生较为直观的知识。
2、 从学生具体生活实例,通过其讨论得出结论。
3、 以学生自学为主,精讲多练,讲练紧密结合。
四、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
没有专门的教材,需要教师自己编写讲议。
五、主要参考资料
“文化地理学”参考书目
★ 王恩涌《文化地理概论》,1991年高教出版社出版。
★ 美国学者乔丹、罗文垂著《文化地理学》。
★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
★ 胡兆量等编《中国文化地理概述》,2001年9月第1版。
★ 《五千年来中外文化交流史》
★ 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
★ 沈登苗《明清全国进士分布》
★ 何炳棣《明清进士与东南人文》
★ 《中国文化史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
★ 《中国社会史》,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
★ 金元浦、谭好哲、陆学明主编《中国文化概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 王宁主编、北京师范大学的博士和博士导师参加编写的《中国文化概论》,湖南师范大学出
版社2000年出版。
★ 郭天祥等编著《陕西地域文化》,西安地图出版社,1997年8月。
六、成绩评定(注明期末、期中、平时成绩所占的比例,或理论考核、实
践考核成绩所占的比例)
理论考核占60%,实践考核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