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真菌药物进展与氟康唑合理应用
- 格式:ppt
- 大小:1.73 MB
- 文档页数:118
氟康n 坐、伏立康嗖等临床抗真菌药物分类及 作用机制、抗菌谱、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常用抗真菌药分类及作用机制旦打n 吉西细的哈注、忝枇,u 吉曲 生槎型 两性霉素B 及其类似物(两性霉素B 去 尔/响真菌细胞膜通透性(与真菌 多烯类 氧阳渤土卜和W 种会脂制市I ) 细胞膜上的苗醇相结合,增加细 氧胆酸皿和3种含月时为)胞膜通透性,导致细胞内重要物三嗖类 氟康嘤、伊曲康嘤、伏立康嘤、泊沙一康理 影响真菌细胞壁合成(抑制真菌 细胞壁成分β~(1,3)~D~棘白菌素类葡聚糖合成,使真菌细胞溶解)各类抗真菌药抗菌谱热带念珠菌++ ++ + * + ++ ++ 近平滑念珠05 ++ ++ + + + + + 光滑念珠SS ++ ±±± ± ++ ++ 克柔念珠菌 ++OO+ + + ++ 葡蕾牙念珠菌O++ + + + ++++隐球菌 ++ ++ + * + O O 组织胞浆菌 ++ ±++ + + OO烟曲呼 + O ± ++ + ± ± 黄曲错 +O ± ++ + + +土曲霭 OO ±+++ ±±毛零函 ++ O OO+ O O 德刀菌+ O+ + + OO肺抱子菌++± +++++ +质渗漏) 卡泊芬净、米卡芬净O不推荐;+有活性;++推荐;±不确定各类抗真菌药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三噗类三噗类抗真菌药物具体用药方案见下表3o注意事项:1、不良反应中胃肠道反应最常见,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其次为皮肤反应,包括皮疹瘙痒和尊麻疹等。
2、因可导致严重心律紊乱,本类药物禁止与西沙必利、阿司咪哇、特非那定和三喋仑合用。
3、伊曲康喋不可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以及有充血性心力衰竭史的患者O4、因通过细胞色素P450同工酶代谢,与华法林、环抱素A、他克莫司、奥美拉理、非核昔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苯二氮草类、他汀类、双氢毗咤钙通道阻滞剂、磺版类口服降糖药和长春碱等药物存在相互作用。
抗真菌药物研究进展摘要】本文简单阐述了抗真菌药的发展史,对抗真菌药的临床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抗真菌药真菌感染可分为浅表真菌感染和深部真菌感染两种。
自从第一个抗真菌药物两性霉素B 问世以来,人类与真菌的斗争已持续了40多年。
迄今,人们在预防和治疗浅表真菌病方面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深部真菌病的研究方面也获得了一定的成效[1-2]。
然而,随着免疫抑制剂、广谱抗生素、抗肿瘤药物的广泛应用,腹膜透析、血透和移植工作的开展以及免疫缺陷性疾病的出现,导致条件致病菌感染剧增,真菌病的发生率也随之大幅度上升。
因此,寻求新型、高效、安全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迫在眉睫。
1 抗真菌药物的发展史[3]20世纪30年代末,从微生物发酵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灰黄霉素,第1个发现并被用于临床;1944年报道了唑类化合物的抗真菌作用;1960年两性霉素B被用于临床;1981年酮康唑口服制剂在美国上市,第1个烯丙胺类药物萘替芬进入临床试验;1990~1992年氟康唑和依曲康唑开始在美国使用;1993~1995年报道了第2代三唑类抗真菌药物;1995~1996年上市了第2 个烯丙胺类药物特比萘芬,以及两性霉素B脂质体制剂。
1997年通过了依曲康唑口服溶液制剂;2001~2002 年上市了2个刺白菌素类药物卡泊芬净和米卡芬净。
2003 磷氟康唑在日本上市2 主要抗真菌药物临床应用现状及进展2.1抗真菌抗生素[4-6]2.1.1多烯类抗生素近年报道的多烯大环内酯有高轮烯(takana- waene)、3841 H1、H3、AB023、AB400 与TPU-0043等近10种。
七烯大环内酯3874H1 与H3抗真菌谱广,活性稍强于两性霉素B。
此外尚未见抗菌活性与急性毒性明显优于两性霉素B者。
两性霉素B抗真菌谱广,对隐球菌、念珠菌、芽生菌、球饱子菌、荚膜组织胞浆菌、抱子丝菌、曲霉、毛霉等引起的内脏或全身感染有确切疗效,缺点是毒副反应较强,但至今依然是治疗全身性真菌病的最有效的药物。
伊曲康唑和氟康唑在马拉色菌毛囊炎治疗中的应用研究在过去的几年里,马拉色菌毛囊炎已经成为皮肤科临床上常见的真菌感染疾病之一。
马拉色菌毛囊炎是由马拉色菌(Malassezia furfur)引起的,这种真菌常见于人类皮肤表面,但在某些条件下,它可能导致皮肤感染。
目前,伊曲康唑和氟康唑作为广谱抗真菌药物,在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详细探讨这两种药物在马拉色菌毛囊炎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让我们了解一下马拉色菌毛囊炎的临床表现。
马拉色菌毛囊炎通常表现为红色丘疹、脓疱和瘙痒,好发于胸部、背部、头皮和面部。
病情严重时,可导致皮肤疼痛、红肿和发热等症状。
由于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症状与痤疮和湿疹等皮肤疾病相似,因此在诊断时需要仔细鉴别。
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真菌药物、抗菌药物和抗皮脂激素等。
其中,抗真菌药物是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关键。
近年来,伊曲康唑和氟康唑在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伊曲康唑是一种广谱抗真菌药物,属于三唑类抗真菌药。
它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色素P450酶,从而抑制真菌细胞壁合成。
伊曲康唑的特点是口服吸收良好,组织分布广泛,半衰期较长。
在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疗中,伊曲康唑通常用于口服给药,每日剂量为200mg,连续服用7日至21日。
临床研究显示,伊曲康唑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愈率为80%左右。
氟康唑也是一款广谱抗真菌药物,属于咪唑类抗真菌药。
它的作用机制与伊曲康唑类似,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色素P450酶,从而抑制真菌细胞壁合成。
氟康唑的特点是口服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高,组织分布广泛。
在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疗中,氟康唑通常用于口服给药,每日剂量为200mg,连续服用7日至21日。
临床研究显示,氟康唑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愈率为70%左右。
虽然伊曲康唑和氟康唑在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抗真菌药物的滥用和耐药性的产生。
为了减少这些问题,医生在开具抗真菌药物时应严格掌握适应症,避免不必要的使用。
氟康唑在门诊的合理应用及处方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在门诊处方中氟康唑的合理应用。
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5月—2016年9月含有氟康唑的处方140张进行用药合理性和治疗效果的分析。
结果:140张含有氟康唑药物治疗的处方单中,出现用药不合理的有11张,占7.9%。
其中,药物剂量使用不适当的有3例,占2.1%;门诊诊断书写不规范的有15例,占10.7%。
结论:氟康唑在我院门诊中的应用基本合理,但是要注意临床诊断书书写不规范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
【关键词】氟康唑;门诊处方;合理性【中图分类号】R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0-0110-02氟康唑是一种三唑类抗真菌药物,可于全身或者身体局部使用,该药的药物特性是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不高,但是有较高的生物利用度,低毒高效且药物性质稳定,另外具有较长半衰期,具有穿透中枢神经等[1]。
而在近年来,真菌感染患病率增加,氟康唑又是一种具有高疗效低毒性且广谱性好的药物,所以广泛应用与抗真菌治疗中。
但是在门诊处方用药中,发现近年来的疾病耐药率在不断上升,所以也提倡氟康唑与其他药物的联合使用。
本研究就对我院2016年5月—2016年9月含有氟康唑的处方140张进行用药合理性和治疗效果的分析。
现具体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5月—2016年9月含有氟康唑的处方140张,定为本研究对氟康唑用药合理性和治疗效果的研究资料。
140张处方单,主要集中在妇产科、口腔科以及皮肤科,其中占比最多的是妇产科。
女性患者有97例,占69.3%,男性患者43例,占30.7%。
年龄在17~80岁,平均年龄(46.2±3.9)岁。
1.2 方法根据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原则对处方中患者的年处方用药名称、疾病类型以及门诊中采用氟康唑治疗的患者治疗情况进行分析。
2.结果2.1 在对140张含有氟康唑药物治疗的处方单以及取药情况进行分析,其中真菌感染患者有125例,念珠菌性阴道炎感染52例,口腔真菌感染有49例,皮肤癣菌感染24例,无真菌感染患者15例,复发性口腔溃疡3例,扁平苔藓12例。
注: G-革兰阴性。
株念珠菌分离及耐药率分析《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V ol ·4,No ·2921》王建成 许淑珍 张淑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检验科,北京 100050)【摘 要】 目的 调查住院患者念珠菌分离率及常见抗真菌药物耐药率以指导临床合理治疗选药。
方法 用Vitek-AMS 微生物鉴定仪和科玛嘉显色培养基鉴定念珠菌,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推荐的肉汤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
结果 2002、2003、2004年从住院患者标本中分离的念珠菌分别占同期总病原体8·0%、10·9%和14·5%。
921株念珠菌中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克柔念珠菌及其它念珠菌分别占56·1%、23·2%、3·9%、3·8%和13·0%。
常用抗真菌药物耐药率依次为特比奈芬(49·5%)、氟康唑(18·9%)、伊曲康唑(18·6%)、咪康唑(16·8%)、酮康唑(16·4%)、5-氟胞嘧啶(2·9%)、两性霉素B (2·3%)。
结论 2002~2004年临床标本中念珠菌分离率逐年显著上升,咪唑类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
【关键词】 念珠菌;抗真菌药物;耐药率中图分类号: R379·4 文献标识码: A2·3 标本来源和科室分布 从痰液分离出426株念珠菌,占46·2%;尿液313株,占34·0%;分泌物41株,占4·4%;血液18株,占2·0%,其中白色念珠菌10株,热带念珠菌3株,平滑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各1株,其它念珠菌3株;其它标本123株,占13·4%。
内科和干部科453株,占49·2%,其中感染科108株,占11·7%;外科系统117株,占12·7%;急诊病房和ICU252株;占27·4%,其它科室99株,占10·7%。
氟康唑类似物的研究进展许克寒;黄蕾;吴俊琪;戚麟;金永生;俞世冲【摘要】氟康唑是第三代三唑类抗真菌药物,具有水溶性好、广谱和低毒等优点,是临床上治疗真菌感染的首选药物.随着氟康唑耐药菌株的不断出现,研制新型氟康唑类似物成为重要的科研课题.通过对氟康唑结构的修饰,获得新型氟康唑类似物,为进一步的新药合成研究提供线索.%Fluconazole,the third generation of triazole-antifungal drug,becomes the first choice in the treatment of fun-gal infection due to its broad antifungal spectrum,good water solubility and low toxicity.With an increasingly drug-resistant strain,developing new fluconazole derivatives is becoming an attractive topic.This review mainly indicates that people can get new fluconazole derivatives used by clinic through structural modification of fluconazole,which will give clues for advanced re-search.【期刊名称】《药学实践杂志》【年(卷),期】2016(034)002【总页数】5页(P110-113,128)【关键词】氟康唑;抗真菌药;结构修饰;合成【作者】许克寒;黄蕾;吴俊琪;戚麟;金永生;俞世冲【作者单位】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有机化学教研室,上海200433;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有机化学教研室,上海200433;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有机化学教研室,上海200433;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有机化学教研室,上海200433;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有机化学教研室,上海200433;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有机化学教研室,上海20043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16;R978.5氟康唑是WHO推荐的三唑类抗真菌药物。
伊曲康唑和氟康唑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临床效果马拉色菌毛囊炎是一种由马拉色菌引起的皮肤感染,常见于头皮、面部和颈部等部位。
该病症状明显,表现为红斑、丘疹、脓疱等,给患者带来较大痛苦。
以往,针对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疗多采用传统抗生素,但疗效并不理想。
近年来,伊曲康唑和氟康唑作为新型抗真菌药物,在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伊曲康唑。
伊曲康唑属于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色素P450酶的活性,进而抑制真菌细胞膜中的麦角甾醇合成,从而达到抗真菌作用。
伊曲康唑具有广谱抗真菌活性,对多种真菌感染均有较好疗效。
在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方面,伊曲康唑能迅速减轻症状,缩短病程,且复发率较低。
在临床应用中,伊曲康唑和氟康唑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疗效均较为显著。
然而,具体选用哪种药物,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
一般来说,伊曲康唑适用于病情较轻、病程较短的患者,而氟康唑则适用于病情较重、病程较长的患者。
药物的剂量和疗程也需要根据患者的体重、年龄和肝肾功能等因素进行调整。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遵循医嘱,按时按量服药。
同时,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注意一些事项,如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过度洗涤和刺激,避免使用刺激性化妆品等。
患者在治疗期间应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辛辣、油腻等,以免加重病情。
伊曲康唑和氟康唑在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方面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通过抑制真菌的生长,减轻症状,缩短病程,降低复发率,为广大患者带来了福音。
然而,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遵循医嘱,注意日常生活调养,以充分发挥药物的疗效。
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我们还需不断探索和研究,以期为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疗提供更多有效手段。
在抗真菌治疗领域,马拉色菌毛囊炎的临床管理经历了显著的变革。
以我个人的经验来看,伊曲康唑和氟康唑这两种抗真菌药物的应用,不仅提升了治疗效果,也优化了患者的治疗体验。
在这里,我想详细地分享一下这两种药物在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时的临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