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论语》十二章(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4
《论语》十二章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探究学习课文后六章。
教学过程: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1、背诵上节课所学的六章,全班齐背和学生分则抽背。
2、重点词句翻译抽查:学而时(时:按时)习之,不亦说(说:通“悦”愉快)乎?有朋(朋:志同道合的人)自远方来吾日三省(省:反省)吾身与朋友交而不信(信:诚实)乎?传(传:老师传授的知识)不习乎?”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无所得),思而不学则殆(殆:有害)。
”抽查个别基础不是特别好的学生,一来检查他上节课掌握情况,二来可以加强他们对这些重点实词的记忆。
如果学生回答不出,就让他把不会的词语记录到笔记中去,并叫其他同学补充。
探究学习后六章:1、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这个环节以学生探究合作学习和老师指导串讲法为主。
老师则对学生的探究合作学习成果做小结,这个小结以串讲的形式展开,稍微详细一点,给基础好的学生巩固一下,给基础稍微弱些的学生一个查缺补漏的时机。
老师小结(多媒体展示):读注释翻译全文,分组提出疑难语句,供师生当堂解决。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虚数,几个行:走焉:于之,在其中善者:长处、优点从:学习不善者:短处译文: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
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短处就要改正。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孔子说:“一个军队的主帅可能被夺去,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夺去。
《论语》十二章一、孔子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有“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之称。
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倡导施行“仁政”。
二、《论语》简介:《论语》属语录体(也叫格言体)散文,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
其内容涉及政治、哲学、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其理论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
南宋著名学者朱熹把它列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被称为“东方的圣经”,是历代学子的人生教科书。
《论语》各章的体式也不尽相同,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一种是语录体(格言体),仅指明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和对象。
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
一种是圣诞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的回答,有时写出提问者的原话,有时不写。
有时写出对话的环境或背景,有时不写。
一种是什么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三、文意疏通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字词:⑴子:先生,指孔子。
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教材注释)⑵学:钻研知识,获得知识,读书。
繁体字写作“學”,形声字,上部表示双手建造房屋,下部的“子”字,表示小孩在屋内学习。
因此学习的主体是小孩(学习者)。
联系《广雅》和《说文》的解释,前者说“学,识也。
”后者说:“学,觉悟也。
”可见,古汉字“学”的含义,明显指代通过脑力活动、从书本上获得知识或经验的行为,绝不等同于我们现代的“学”概念——通过阅读、听讲、研究、观察、实践等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⑶而:并且,而且。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教案与(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教案与【第1篇】一、教学目标1.启发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言行。
2.了解《论语》一书和孔子及其思想。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等。
重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
二、孔子及《论语》简介(1)《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涵盖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比较完整地体现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论语》在中国的地位就相当于西方社会的《圣经》一书,所以也有人把《论语》誉为中国人的《圣经》。
(2)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三、课文内容提要及问题设计(一)内容提要本课所选内容主要涉及这么几个方面:一是关于读书做学问的,二是修身养性的,三是关于立志与自我人格完善的。
(二)问题设计1.为什么每一则前面都有“子曰”呢提示:子,指先生,因为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用“子”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
因为《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书。
所以《论语》中的“子曰”就是指孔子说的话。
2.《论语》篇名的由来提示:《论语》这本书形式上的一个特点:分章记述孔子的言行。
这种形式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做语录体,若干章为一篇,其篇名大多是选取每一篇文章开头第一句话的头两三个字来命名的,如《学而》、《为政》等,都是篇名。
《论语》一共20篇,篇名有些是孔子弟子的名字,有些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含义。
3. “三省吾身”真的是反省三次吗提示:古代人对“三”、“六”、“九”有一种数字崇拜,“三”一般是泛指多数,而不是一个确切的数字。
《〈论语〉十二章》教案(第二课时)执教人:王唐平教学目标1. 积累相关成语。
2. 通过思辨、反省等学习策略深入理解本课的思想观点,从中得到学习及修身方面的启示。
教学重难点从课文中获取启示和教益。
教学过程一、温故1.背诵以下成语出自哪一章,请把是下面成语出处的整章背诵下来。
温故知新三十而立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2.释义完成课后“思考探究”三。
二、精思1.请用课后“思考探究”三中五个加点词说一句话。
2.在十二章中任选一章,说一说自己从中得到的启示。
(1)教师示例:第三章——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吾十五而志于学”——孔子在十五岁时,就开始认真仔细地思索人生,立下了为天下而努力读书的志向。
十五岁,和同学们现在的年龄很接近,孔子在这个年龄就确立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在今后的人生岁月中矢志不渝,勤学不辍,终成一代宗师。
我从这句话中得到的人生启示是:立志很重要,奋斗要趁早。
“三十而立”——历经十五年的勤学精思,终于学有所成,有了安身立命的资本。
此时的孔子,学识、眼界、眼光、性格、决断力都相当成熟,无论治国治家,都能够独当一面了。
于是他开始授徒讲学,事业开始起步。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和修身的最终目的是:服务社会,建功立业。
“四十而不惑”——人到中年,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已稳定,情感、家庭、事业也都逐渐安定,不再见异思迁,患得患失。
这个时期的孔子,怀揣自己的政治理想,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渴望成就霸业的国君们对孔子的政治主张并不感兴趣,可是,孔子依然坚持自己的气节,坚守自己的政治理想。
这句话给我们的启迪是:人生在世,应有定力。
“五十而知天命”——人过五十,对于生老病死、悲欢离合,应当看开、看淡、看透、顿悟,平和看待,坦然接受。
五十五岁的孔子,开始周游列国,辗转各地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虽然终不被用,但仍然不放弃,不辞辛苦,不怨天尤人。
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第三单元第11课《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孔子及与本文相关的文学常识。
(重点)2. 积累文言文词语,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能正确翻译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能够背诵课文。
(重点)3.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论语十二章》中所倡导的为学之道和修身之道并学以致用。
(重点、难点)4.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感悟中华民族悠久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核心素养)【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作者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陬[zōu]邑人,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尊称为“千古圣人、万世师表”。
他与战国时期的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合称“孔孟”。
传说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曾与弟子周游列国国十四年,大力宣传儒家思想。
其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划线书籍为“五经”,与“四书”合称“四书五经”。
)。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其核心思想是“仁”。
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
其较低政治目标是小康社会,其最高政治理想是“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二、作品简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孔子去世以后,由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根据孔子的言行语录整理编纂而成,是孔门弟子集体智慧的结晶。
该书在文学体裁上属于语录体散文,共20篇492章。
《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是古代儒家思想文化“四书五经”的核心经书。
自宋代以后,《论语》被列为“四书”之一,是古代学校的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考书之一。
该书内容博大精深,用意深远。
历代统治阶级都非常重视《论语》一书。
北宋宰相赵普曾这样称赞此书:“半部《论语》治天下。
”注释补充:“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三、孔子的影响孔子的思想对世界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孔子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11 《论语》十二章第1 课时(1~6 章)1. 背诵前六章。
第2 课时 (7~12 章)背诵并默写《 < 论语> 十二章》。
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众所周知, 《论语》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 而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 应让学生接受儒家文化中优秀思想的教育和熏陶, 使他们在情操修养, 立身处事, 为人治学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引导, 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健康坚定的价值观以及乐善好学的品格。
当然也想借这些短小精练的小短文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1. 【电子教案】【同步课件】【备课资源】【同步试卷】详见光盘内容。
2. 【拓展延伸】孔子尊师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就有这样一段尊师重教的故事。
公元前521 年春, 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南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 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 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室之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 于是在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 与南宫敬叔同行。
到达京都的第二天, 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室史府拜望老子。
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 赶忙整顿衣冠出迎。
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 料想便是老子, 急趋向前, 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
进入大厅后, 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
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 孔子离座回答: “我学识浅薄, 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 特地向老师请教。
”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 便详细地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 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
孔子说: “老子博古通今, 通礼乐之源, 明道德之归, 确实是我的好老师。
”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 他说: “鸟儿, 我知道它能飞; 鱼儿, 我知道它能游; 野兽, 我知道它能跑。
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 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鱼钩来钓到它, 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
湖南省迎丰镇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论语》十二章(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湖南省迎丰镇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论语》十二章(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湖南省迎丰镇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论语》十二章(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论语》十二章教材及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论语〉十二章》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4篇课文.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在《语文课程标准》一书中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文化智慧”是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一。
而这一目标的达成主要依靠对文言文的学习。
本课涉及到的《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
这三方面内容均归属于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范畴。
学情分析:通过第一课时学习学习了前六则,掌握了一些文言文实词、虚词,本课时学习只需与第一课时进行比较,加以辨别,便能理解文言文实词、虚词。
第二课时学习后六则,要在熟练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拔钉子”的方法,掌握重点词语,并且注意积累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知识。
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后六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掌握本课的文言常识:通假字、特殊句式、一词多义.3、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论语》十二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探究学习课文后六章。
教学过程:
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1、背诵上节课所学的六章,全班齐背和学生分则抽背。
2、重点词句翻译抽查:
学而时(时:按时)习之,不亦说(说:通“悦”愉快)乎?
有朋(朋:志同道合的人)自远方来吾日三省(省:反省)吾身
与朋友交而不信(信:诚实)乎?传(传:老师传授的知识)不习乎?”
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无所得),思而不学则殆(殆:有害)。
”
抽查个别基础不是特别好的学生,一来检查他上节课掌握情况,二来可以加强他们对这些重点实词的记忆。
如果学生回答不出,就让他把不会的词语记录到笔记中去,并叫其他同学补充。
探究学习后六章:
1、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这个环节以学生探究合作学习和老师指导串讲法为主。
老师则对学生的探究合作学习成果做小结,这个小结以串讲的形式展开,稍微详细一点,给基础好的学生巩固一下,给基础稍微弱些的学生一个查缺补漏的时机。
老师小结(多媒体展示):
读注释翻译全文,分组提出疑难语句,供师生当堂解决。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译文: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三:虚数,几个行:走焉:于之,在其中善者:长处、优点从:学习不善者:短处译文: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
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短处就要改正。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译文:孔子说:“一个军队的主帅可能被夺去,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夺去。
”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
(在落实重点字词的基础上,把句子翻译也落实到位。
)
2、文言文翻译原则小结
落实完字词翻译后,给学生小结一下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信达雅,并稍微解释一下何为信达雅
(多媒体显示:“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
“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
“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
3、精读课文,探究课文的思想内涵
让学生结合重点字词的解释,仔细回顾课文,落实自己的缺漏,并思考:全文里哪些句子是讲修身做人的?在这五则中还有哪些也是讲学习方面的?
学生明确:
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修身做人:人不知而不愠;为人谋而忠;与朋友交而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谈谈你对这样的处世之道的看法。
(每个人对这句都有自己的看法,老师对学生的看法不做任何的评价,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课堂小结:
1、文化常识
关于作家作品栏里也就使孔子和《论语》的介绍
2、成语:出自《论语》十二章的成语有好几个,你们找到了几个?
让学生就自己找的全班交流一下,然后老师和学生共同把关看哪些不是成语的也找进来了。
最后师生共同明确:不亦乐乎、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不惑之年、随心所欲、择善而从、箪食瓢饮、富贵浮云、。
逝者如斯、而立之年、耳顺之年、匹夫不可夺志。
对这些成语,不在课堂上做具体的解释,在作业中布置学生选用这些个成语写一段话,言语积累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语言,以运用来检测学生对成语的掌握。
3、名言警句
用两个讨论题来建构这个环节:你从文中吸取了哪些有利于学习的信息?你从文中学到了哪些做人的道理?
明确:
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修身做人:人不知而不愠;为人谋而忠;与朋友交而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思想核心“仁”: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关于孔子思想核心“仁”无需对学生讲太多,只要学生能了解孔子思想核心是“仁”就足够了,对初一学生讲太多反而掌握不了)
4、重点语句
在这里老师给学生一个示范,这个示范是对文中虚词“而”的归纳,虚词对初一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由老师归纳。
文中实词“知”则由学生自己归纳,因为在落实重点字词的时候已经讲得很详细了。
学而时习之然后,表示承接
人不知而不愠却,但是;表示转折
温故而知新从而,表示承接
学而不思则罔却,但是;表示转折
思而不学则殆却,但是;表示转折
这是虚词的一词多义现象,文中有实词的一词多义现象,请同学们自己找找看,并把它归纳分类。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是很重要的,要重点掌握的,本文就三个通假字,让学生明确一下:“说”通“悦”,“有”通“又”。
其他重点词句,在课堂学习中有落实的,这个得根据学生自己的掌握情况来摘入笔记,就不做统一核对,学生课后小组交流。
5、疑难点
每个学生对课文知识点掌握情况不同,所以疑难点自然也就不同,这个也不做统一核对,而是把它放入下个课时答疑环节中再稍微展开一下,主要还是在学生课余问老师或同学。
布置作业:
1、出自《论语》十二章的成语有好几个,请任选其中的5个成语,把它写进一段话中,不少于100字。
2、背诵课文并默写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