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教育渗透地理教学的探讨
- 格式:pdf
- 大小:395.70 KB
- 文档页数:2
幼儿园地理教案热带雨林:生态环境教育实践探索一、引言在幼儿园的地理教育中,热带雨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
热带雨林作为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对于幼儿的生态环境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我将通过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来共享幼儿园地理教案热带雨林的探索实践和教育意义。
二、认识热带雨林1. 什么是热带雨林热带雨林是位于赤道附近的热带地区的一种特殊生态系统,它的气候温暖湿润,阳光充足,降雨量丰富,一年四季温差不大。
热带雨林拥有丰富的植被和动物资源,被誉为地球上的生命之源。
2. 热带雨林的地理分布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南美洲、非洲中西部、东南亚和澳大利亚等地区,这些地方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非常丰富多样。
三、热带雨林的生态环境教育意义1. 了解生物多样性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它拥有大量的植物和动物种类。
通过学习热带雨林,幼儿可以认识到地球上不同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培养对自然界的保护意识。
2. 了解气候与地理环境热带雨林的气候特点和地理环境对于幼儿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研究热带雨林,幼儿可以了解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差异,拓展他们的地理知识。
3. 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热带雨林对于地球生态环境的稳定和维护具有重要的意义,学习热带雨林可以让幼儿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他们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热带雨林的教育实践1. 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让幼儿感受热带雨林的美丽与神秘。
2. 利用模型、实物等教具展示热带雨林的植被和动物资源,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3. 开展户外实践活动,组织参观植物园或动物园,让幼儿亲身感受热带雨林的气候与生态环境。
五、个人观点和理解热带雨林作为地球上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幼儿园地理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研究和探索热带雨林,可以拓展幼儿的地理知识,让他们了解到地球的奇妙之处,培养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
在幼儿园的地理教育中,热带雨林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教学主题。
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地球这一人类唯一生存、发展、栖息的处所。
随着人类对自然认识程度的加深,由依赖、顺应到改造,再到征服、主宰。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推进了文明发展的进程。
由于人们缺乏环境意识,在生产时只顾经济效益,不顾社会效益,不注意环境保护, 出现了资源紧缺、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如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和酸雨等。
是经济与环境不综合利用和不同步发展的结果,使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遇到了巨大的挑战。
环境的问题的出现是发展的问题,也应该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正确的途径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地理课程标准中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地理教育的组织线索之一,并将培养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作为主要的发展目标。
中学地理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课程改革这一契机,加强对学生环境意识的渗透,培养他们科学的环境观。
环境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环境意识是科学意识,也是道德意识、文明意识。
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既包括科学地认识自然界发展规律的教育,又包括科学地运用自然资源、地理环境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教育,还包括人类自身进步要和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教育。
这正是当今社会建设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
人们如果没有基本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和意识,没有文明的环境行为,将不能成为合格的新世纪公民。
今天,中小学教育的基本方向是培养学生具有社会生存所必须的素质和能力,而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观念、意识、技能就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意识和生存能力。
所以说环境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地理教师应抓住素质教育的良好机遇,利用自己的学科特点,在地理教学中,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1]一、用事实引发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地理环境正在遭受人类自身的破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保护生态环境应该成为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和自觉行为。
作为地理教师更应在这一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以激发学生对生态环境的热切关注,使学生从小就产生强烈的危机感和责任感。
初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路径分析摘要:由于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具备着一定的必要性:保护环境对于我们生活的地球来说有着重大的作用;在初中地理中培养环保意识可以让学生从小养成环保习惯;环境教育可以让学生对地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实施环境教育,然而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以下三个改进路径:提高教师的环境教育知识的储备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环境教育的趣味性。
关键词:初中地理;环境教育;实施路径;引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环境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不断加深。
而人们对于初中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的加入,也存在着比较浓厚的兴趣,因此对于如何在初中地理教育中实施环境教育这一课题的研究,是有必要开展的。
一、环境教育的概念简述环境教育是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以解决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和有效参与能力、普及环境保护知识与技能、培养环境保护人才为任务,以教育为手段而展开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过程。
[1]。
简而言之,环境教育就是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而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
环境问题是由于人口增长、现代科技和现代生产力迅猛发展所产生的问题。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必要性(一)保护环境对于我们生活的地球来说有着重大的作用保护环境对于我们生活的地球来说有着重大的作用。
我们的地球现在由于被人类的破坏,已经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而如果我们现在不能够保护地球的话,那么我们周围赖以生存的环境就会变得越来越差,甚至到后来可能会危害到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因此培养这种保护环境的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二)在初中地理中培养环保意识可以让学生从小养成环保习惯在初中地理中培养环保意识可以让学生从小养成环保习惯。
由于初中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定型,在这个时期里,如果可以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的意识的话,那么学生可能在今后的生活中的,都可以记住并且去践行这种意识。
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与整合策略摘要:保护环境是每个公民的责任,提高青少年的环境保护意识则是教育工作者责任,本文从中学地理教学的角度谈了一下如何将环境保护教育问题渗透到地理的教学当中,希望对大家有所启示。
关键词:地理教材乡土地理国情教育环境保护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0(c)-0199-01当今社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已经成为了我们所关注的焦点,我们所生存的环境产生巨大的改变,环境的日益恶化,已经对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敲响了警钟,我们对于周围的环境问题的产生则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增强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环境保护意识已经成为了一个刻不容缓的大事。
然而在学校的教育过程中,并没有环境保护的课程,我们要想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就必须将环境教育问题融入到其他学科当中,首当其冲的当然就是地理了。
下面本文将从中学地理的教学角度,谈谈如何将环境教育问题渗透和整合到高中的地理教学当中。
1 挖掘教材,渗透环境教育高中的地理课本的知识体系当中涉及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包括大气环境,海洋环境,陆地环境),人类在生产和生活当中形成的人物环境(包括农业,工业,城市,交通),以及如何协调人类和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整个的教材体系当中,环境教育始终就像是一条红线一样贯穿始终,我们将环境教育问题渗透到地理的教学当中是很容易的。
比如说高中的教材当中对于大气环境保护的内容,大纲的要求是要学生能够了解全球变暖问题,酸雨和臭氧层破坏等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它们产生和解决措施等。
在我们的教学当中就可以引导学生懂得保护大气环境要求我们学会规划和控制影响大气环境的人类的活动,从而引导学生培养环境保护的意识。
还比如说地理教材当中的水循环问题,我们就可以趁机让学生了解到一定的时空范围内的水循环是有限制的,要树立节约水资源的意识。
教材当中同时还涉及到了可持续发展问题和人口问题,我们就可以根据周边的事例来提高学生对于环境问题的危机感和迫切感,同时树立进一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观念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