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院2010年收治的手足口病病例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22.57 KB
- 文档页数:2
鹿泉市2010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摘要] 目的了解鹿泉市手足口病流行特征,为制定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对鹿泉市2010年报告的手足口病病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 2010年全市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677例,男性416例,女性261例,男女性别比为1.59:1;病例年龄以5岁以下为主,占96.01%;5、6月份为高发季节,占64.84%;病例以散居儿童为主,占75.78%;集聚性病例多发于农村;病原学检测以ev71型为主。
结论加强手足口病疫情监测工作,手足口病预防控制的重点应由托幼机构向农村转移。
[关键词]手足口病; 流行病学[中图分类号] r18[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2-037-01手足口病是一种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以手、足、口腔等部位发生丘疱疹为主要特征的儿童传染病,可引起心肌炎、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等并发症,严重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
该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行。
2008年5月2日,国家将此病纳入法定丙类传染病管理,各地开始依法对该病进行报告。
为了解鹿泉市手足口病的发病情况、流行特征和变化趋势,评估控制措施,现对鹿泉市2010年的手足口病疫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疫情资料来源于《疾病检测信息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人口资料来源于《疾病预防控制基本信息系统》。
1.2 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鹿泉市2010年的手足口病疫情报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2.1 疫情概况: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鹿泉市共计报告手足口病677例,报告发病率1.62 ‰。
其中,临床诊断病例637例(94.09%)、实验室诊断病例40例(5.91%);重症4例,无死亡病例。
2.2 流行病学特征2.2.1 时间分布:报告病例呈现季节性高峰发病,首例手足口病报告发病时间为2010年4月2日,报告数量不断上升,5、6月份达到高峰,共报告病例439例,占全年发病总数的64.84%(表1)。
手足口诊疗情况汇报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由肠道病毒引起,临床表现为发热、咽峡炎、手足口疱疹等症状。
近期,我院收治了一批手足口病患儿,经过全体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患儿们已经得到了有效的诊疗和护理。
现将诊疗情况进行汇报如下:一、临床表现。
患儿主要表现为发热、咽峡炎、口腔黏膜疱疹、手足疱疹等,其中以口腔疱疹为主要表现。
部分患儿伴有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
经过初步检查,确认为手足口病病例。
二、诊疗过程。
1. 诊断,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我院医生迅速做出了手足口病的诊断,并及时通知家长做好隔离和消毒工作。
2. 治疗,对患儿进行了抗病毒治疗、退热镇痛、口腔护理等综合治疗措施,有效控制了病情的发展,提高了患儿的生活质量。
3. 护理,护士们对患儿进行了精心的护理工作,包括定时测量体温、口腔护理、饮食调理等,确保患儿能够得到全面的护理和关爱。
三、康复情况。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护理,患儿们的症状逐渐减轻,口腔疱疹和手足疱疹愈合良好,体温逐渐恢复正常,食欲也有所提高。
经过医生的复查,确认患儿已经康复,可以出院回家。
四、随访和预防。
出院后,我们将对患儿进行定期随访,了解患儿的康复情况,并提供相关的健康指导和预防知识,帮助患儿和家长做好疾病的预防工作,避免病情的反复发作。
在此次手足口病的诊疗过程中,全体医护人员积极配合,科学施治,不仅有效地控制了病情的发展,也为患儿提供了全面的护理和关爱,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同时,我们也将进一步加强对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提高医护人员的防护意识,为患儿和家长提供更加全面的健康指导和预防知识,共同为儿童健康保驾护航。
以上就是我院手足口病诊疗情况的汇报,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和支持,也希望广大家长能够加强对儿童传染病的预防意识,共同为儿童的健康成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护理教育学案例分析题及答案详解题目描述在临床护理教学中,学生常常会遇到各种实际情况,需要通过分析和思考来解决问题。
以下是一个护理教育学案例分析题,请你进行详细分析并给出答案。
案例:某医院儿科病房住院的5岁男孩小明,被诊断为手足口病并合并上呼吸道感染。
小明的妈妈护理小明时,发现小明的皮肤出现水泡和疱疹,并伴有发热、咳嗽、流涕和鼻塞等症状。
题目要求1.根据以上情况,分析小明可能患上的病情是什么?2.请列举并解释导致小明出现水泡和疱疹的原因是什么?3.给出相应的护理措施和护理要点。
答案详解1.根据病情描述,小明可能患上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主要病原体是肠道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患者常表现为口腔、手部和足部出现水泡和疱疹,伴有发热、咳嗽、流涕和鼻塞等症状。
2.小明出现水泡和疱疹是由于手足口病病毒引起的。
手足口病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进入患者的身体后,开始在口腔、手部和足部出现水泡和疱疹。
这些水泡和疱疹通常是由于病毒感染导致人体免疫系统的反应,引起皮肤的炎症和水肿。
同时,病毒会对皮肤细胞造成直接的伤害,导致水泡和疱疹的形成。
3.针对小明的病情,以下是相应的护理措施和护理要点:•隔离措施:由于手足口病属于传染病,需要对小明进行隔离,以防止病毒的传播。
隔离措施包括将小明单独安置在病房内,并督促家属和医护人员进行严格的手卫生和穿戴防护用品。
•清洁护理:保持小明的皮肤清洁干燥,注意防止水泡和疱疹破裂。
使用温水或生理盐水轻轻清洁皮肤,并用柔软的干净毛巾轻拍干燥,避免摩擦刺激。
•疼痛缓解:小明可能会出现口腔疼痛和不适,可以给予适量的口服止痛药物,如布洛芬,以减轻不适感。
但是务必按照医生指示使用药物,并遵循儿童用药的剂量。
•卧床休息:手足口病患者常出现发热、乏力等症状,需要安排小明充分休息,避免过度活动,促进体力恢复。
•饮食调理:小明可能因口腔疼痛等原因导致食欲不佳,需提供易于咀嚼和消化的食物,如糊状食物、清汤、果泥等。
2012年东海县手足口病疫情分析【摘要】目的为了解东海县手足口病的流行特点,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策略和合理分配有限的卫生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利用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个案资料对2012年全县手足口病疫情进行了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 2012年比去年同期发病有所增高,全县累计报告357例,发病率为32.81/10万,全年除了9月,其余都有发病,发病高峰是5月,有127例,占总发病数的35.57%,发病的次高峰时5月,有88例,占总发病数的24.65%。
全县所有乡镇都有发病,其中张湾乡的发病数最多,有87例,占总发病数的24.37%,白塔镇的发病数次多,有58例,占总发表数的16.25.男性明显高于女性,男241例,女116例,男女比例是2.08:1。
发病最小年龄是5月,最大12岁,病例主要集中在0-3岁,共有324例,占总发病数的90.76%,有1例重症病例。
无死亡病例。
结论散居儿童中发病率较高,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幼儿抵抗力低、常将手、杂物放入口中与发病有关。
【关键词】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1 对象与方法1.1 调查对象选择了2012年1月1日到12月31日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东海县县手足口病患者,共计357例。
1.2 调查方法采用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软件和excel系统软件,对东海县2012年1月1至2012年12月31日的手足口病的个案信息按发病时间、现住址、年龄、性别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2 结果2.1 发病情况 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通过全县网络直报系统共报告357例,发病率为32.81/10万,1例重症病例,无死亡病例,男性241例,占67.51%;女性116例,占32.49%,男女性别比例为2.08:1。
2.2 时间分布全年除了9月,其余月份都有发病,1月8日出现首例患者,1-3月为散在发病,4月发病上升期,5月为发病高峰期,有127病例,占总发病数的35.57%,6-7为发病的次高峰期,8月为发病回落期,9月无发病,,10-12月为散在发病。
如何提高英语口语听说能力?哎呦喂,说真的,每次听到别人一口流利的英语,我心里就酸溜溜的,恨不得自己也能像他们一样,跟老外聊得热火朝天,谈笑风生。
但我自己呢?别提了,那叫一个惨烈!每次开口说英语,感觉自己就像被塞了一嘴棉花,吐字不清,还特别容易卡壳。
每次都想着要多练习,可是一打开嘴,就又回到了那个熟悉的尴尬场景。
前段时间,我参加了一个线上英语学习群。
群里有个姑娘叫娜娜,她英语口语贼溜,每次分享话题都能侃侃而谈,我当时就特别羡慕她。
有一次,娜娜在群里分享她学英语的经历,她说她每天早上都会用英语跟自己对话,而且她还给自己设定了一个虚拟的人物,每天都会跟这个人物聊天,聊工作、聊生活,甚至还会聊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
当时我就觉得这个方法挺有意思,就试着模仿了一下。
每天早上起来,我就跟自己说:“Good morning, Xiaoming! How are you today?” 然后就开始编故事,说自己昨晚做了什么梦,今天想吃什么早餐,或者最近有哪些好玩的事情…刚开始的时候,肯定是不适应的,总是卡顿,词不达意。
但我坚持每天都练习,慢慢地,我的英语口语水平竟然真的提高了!你看,我之前说“Good morning”,感觉都特别僵硬,现在我已经可以很自然地用一些简单的句型,去表达自己的想法了。
而且,这种方式真的能帮助我提升自信心,因为每次练习完,我都会感觉自己离流利说英语的目标又近了一步!所以,想要提高英语口语,别光想着去学语法,去背单词,你得敢于开口,敢于表达!就像那个虚拟人物一样,你可以跟自己对话,也可以跟任何人对话,重要的是,你要让自己习惯用英语思维,用英语表达。
当然,除了练习之外,你还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比如,你可以多看英文电影,多听英文歌曲,多阅读英文文章,也可以跟外国人交流。
总之,只要你愿意开口,坚持练习,提高英语口语水平,真的不是一件难事。
加油!。
某医院80例手足口病例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手足口病近年来高发并危害性越见明显,探讨该疾病的临床特征,以促进该疾病在治疗与防控能力的提高。
方法本文通过对本院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手口足病80例患儿作一回顾性分析。
结果发病3岁以下61例(占76.25%), 3~9岁19例(占23.75%)。
80例(占100%)均见手足口皮疹,49例(占61.25%)伴发热,并发症以肺炎的患儿最多,有11例(占13.75%);合并心肌损害9例(占11.25%),肝功能损害5例(占6.25%)以合并脑炎症状最危重2例(占2.5%)。
本组患儿治疗以抗病毒为主,辅以清热解毒的中成药支持治疗及对症处理, 79例(98.75%)治愈,死亡1例(1.25%)。
结论手足口病可防可治,其中防控工作很重要,托幼机构和小学校防控工作尤为关键,常规治疗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其中对危重病例做到早识别,早重视,早治疗,注意治疗方案的调整,即可减低死亡率。
【关键词】手足口病,肠道病毒,并发症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coxa16)、肠道病毒(ev71)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学龄前儿童为易感人群,尤以3岁以下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1]。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
2008年开始在我国南方地区有爆发流行上升趋势,并且以感染肠道病毒为主,易侵犯神经系统,使患儿出现脑炎及神经性肺水肿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发展成重症导致患儿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给我国儿童健康带来严重的危害。
与2008年比较2009年发病强度高,高峰持续时间长,发病高峰集中在4~7月。
本文将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手口足病80例患儿作一回顾性分析,为疾病的治疗与防控提供有益的临床参考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2009 年3 月至2011 年3 月,在本院住院并确诊为手足口病的患儿80例,病例均符合卫生部颁发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 年版)中规定的临床诊断标准[2]。
恩经复治疗重症手足口病神经系统症状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提高重症手足口病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方法总结2010年03月至10月收治的重症手足口病77例,分析其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和应用(恩经复)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神经系统症状的结果。
结果治愈76例。
结论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对降低死亡率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重症手足口病;恩经复;传染病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28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638-02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柯萨奇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斑丘疹、疱疹等),个别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无合并症的患儿预后良好,一般5-7天自愈。
多由ev71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是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
根据我院2010年03月至10月收治的手足口病人中出现重症手足口病的病例进行总结,报告如下。
1 对象及方法1.1 对象我院2010年03月至10月收治的手足口病人中出现重症手足口病的病例。
1.2 方法对符合标准的病例分析其临床表现特点,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结果,临床治疗结果。
2 结果2.1 一般情况本组重症病例77例,占我院同期手足口病患病人数的23%,在普通病例基础上,病后1-5天出现的重症病例的神经系统症状临床表现。
2.2 临床表现 77例患儿主要表现为持续发热(体温在39℃以上)占66.25%(51/77例);精神差,嗜睡,易惊,肢体抖动,呕吐,颈强直,反应迟钝的病例占45%(35/77例);出现肌阵挛,眼球震颤,眼球运动障碍,肌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厥等症状占50.6%(39/77例)(其中脑炎29/77例占37.6%;脑膜炎2/77例占2.5%;脑膜脑炎8/77例占10.3%);出现心率增快,面色苍白,出汗的病例占16.8%(13/77例),呼吸促,双吸气的病例占14.2%(11/77例)。
2010年崇明县手足口病的疫情分析【中图分类号】r78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0-0030-01【摘要】目的:为了了解崇明县手足口病的流行特点,易感人群及发病规律,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病例信息来自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人口资料来自于崇明县公安局。
结果:2010年崇明县累计报告手足口病606例。
发病年龄段主要在是1-7岁组,占发病数的92.38%,发病高峰在6-7月份,以散居儿童为主,占发病数的47.91%,其次为幼托儿童和学生,分别占发病数的44.72%和6.39%。
结论:重点应注意幼托机构和外来流动人口集聚地的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其中以ev71型和cva16型病毒为主。
婴幼儿发病占多,以2~6岁儿童高发。
全年均有发生,夏秋季为高发期。
该病传染性强,易引起暴发或流行。
随着手足口病的不断增多,已严重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现将2010年崇明县手足口病疫情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数据资料来源于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2010年全县手足口病患者,并由崇明县1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同调查核实病例后确定。
1.2 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
2 结果2.1 疫情概况:2010年1-12月崇明县共报告手足口病606例,其中:本地407例,占67.16%;外来199例,占32.84%。
在外来儿童中发生1例重症手足口病死亡病例。
2.2 时间分布: 今年第一季度发病较少,疫情较稳定,4月份以后发病数明显增多,并有不断上升趋势,6月、7月份达到发病高峰(见图1)。
图12.3 地区分布: 1-12月手足口病发病分布在本县18个乡镇,其中发病数占前五位的乡镇依次为:城桥镇155例,长兴88例,港沿61例,陈家镇43例,堡镇40例(表1)。
2002~2011年某传染病医院收治传染病情况分析
马燕蓉;姚炯
【期刊名称】《医学信息》
【年(卷),期】2012(025)005
【摘要】目的了解2002~2011 年10a 某院传染病收治情况,分析传染病流行特点,对传染病的防治策略提出相关建议.方法 2002~2011 年某院收治住院的传染病总数及病种进行回顾性分析,阐述各种传染病流行动向.结果某院收治传染病总数呈曲线上升,按传播途径分,呼吸道传染病排在第一位,按病种分,患者总数前5 位分别是手足口病、麻疹、流行性腮腺炎、水痘、艾滋病.结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仍然是防治重点,幼托机构和小学是防控工作的主要对象.要加强对梅毒、艾滋病的治疗力度和防治知识的普及,遏制艾滋病发病,警惕新发传染病的爆发.
【总页数】2页(P83-84)
【作者】马燕蓉;姚炯
【作者单位】杭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浙江,杭州,310014;浙江省人民医院,浙江,杭州,310014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综合医院非传染病科室收治传染病患者分析与思考 [J], 杨琳娜;宁俊英
2.西藏林芝地区10家医院1997/2002年收治传染病分析 [J], 刘剑伟;张新霞;王佳;杜晓晗
3.2011~2013年北京佑安医院儿童传染病住院情况分析 [J], 孙华银;王沛陵;段小
宛;杨丽坤;任锋;段钟平
4.2002--2011年某传染病医院收治传染病情况分析 [J], 马燕蓉; 姚炯
5.吴江市1998~2002年医院传染病漏报情况分析 [J], 张洪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562例手足口病临床特征和流行病学分析【摘要】目的:对比分析某院儿科在三年期间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总结分析其临床特征和流行病学特点,为进一步了解手足口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参考。
方法:采用病例分析和文献研究法,回顾性的研究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三年期间我院儿科收治的562例手足口病患儿,对其临床特征和流行病学进行总结性归纳。
结果:在562例手足口病患儿中,有81.4%的病例为6岁以下的儿童,在所有病例中所占的比例最高。
在病例资料中,有51.3%的男童病例,48.7%的女童病例,经t检验,p值为0.123,表明在男女性别比方面两者无差别;在所有病例中,出现较多的临床症状为足、口腔和手出现不同程度的皮疹,次要症状为发热或食欲不振。
有389为轻型病例者,占总病例的69.2%,主要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脑炎和心肌炎,在重病患儿当中表现突出。
在治疗方面主要是抗病毒治疗和采取积极的对症支持治疗,针对危重的患儿,采用人血丙种球蛋白治疗有较好的效果。
结论:在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无论公共卫生的疾病预防控制部门,还是幼儿园、学校等公共场所都要积极做到手足口病的预防工作,做到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和早治疗的方法,针对出现症状的患儿,要及时的给予对症支持治疗,防治病情进一步恶化和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手足口病;临床特征;流行病学;分析由柯萨奇a16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是一种传染性较强的流行性粘膜皮肤病,患者通常会出现手部和足部皮肤,以及口腔粘膜出现疱疹的疾病。
该病好发的主要群体是儿童,尤其是4岁以下的婴幼儿[1]。
有研究表明,手足口病的发病在性别方面是没有明显差异的,该病多见于春秋季节[2]。
同时,该病具有传染性强的特点,潜伏期通常是2至多天,可通过空气传播,在传播过程中,携带有柯萨奇a16病毒唾液可在飞沫中悬浮,在时机成熟时通过呼吸道进入易感人群体内,因此,在好发季节,手足口病常在幼儿园,以及小学校园中传播。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我院儿科在三年期间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总结分析其临床特征和流行病学特点,为进一步了解手足口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