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探究五 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 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1
《综合探究五_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乾隆盛世的历史背景和特点,掌握乾隆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2.分析乾隆盛世时期的危机因素,探讨乾隆时代的矛盾和问题。
3.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乾隆盛世的历史背景和特点2.乾隆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情况3.乾隆盛世时期的危机因素4.乾隆时代的矛盾和问题三、教学方法:1.讲授相结合:通过讲解历史背景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乾隆盛世的基本情况。
2.讨论分析:组织学生讨论乾隆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分析乾隆盛世时期的危机因素。
3.小组合作:让学生分成小组,共同探讨乾隆时代的矛盾和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乾隆盛世的景象,激发学生的进修兴趣。
2.讲解:讲解乾隆盛世的历史背景和特点,介绍乾隆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3.讨论:组织学生就乾隆盛世时期的危机因素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分析乾隆时代的矛盾和问题。
4.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讨论乾隆时代的矛盾和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展示给全班。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乾隆盛世的危机因素和矛盾问题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思考和探索。
五、教学评判:1.教室表现:根据学生的教室表现和参与水平进行评判,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发言。
2.作业评定:安置相关作业,如写作、钻研报告等,评定学生的表现和成绩。
3.小组展示:评判学生小组讨论的效果和解决方案,鼓励学生展示团队合作的效果。
六、拓展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乾隆时代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
2.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深入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因素和矛盾问题。
3.开展相关主题钻研,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乾隆时代的历史背景和特点,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和实施,旨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乾隆盛世的历史背景和特点,探讨乾隆时期的危机因素,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为他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历史奠定基础。
《综合探究五_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作业设计方案《综合探究五: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作业设计方案一、作业设计背景与目标乾隆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达到了鼎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被誉为“乾隆盛世”。
然而,在这璀璨的背后,也隐藏着诸多危机。
本次作业旨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乾隆盛世的内在矛盾与潜在危机,理解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分析能力。
二、作业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乾隆时期的基本历史背景,理解盛世背后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危机。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文献阅读、资料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钻研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多维性,培养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和客观评判历史的态度。
三、作业内容与要求1. 阅读材料:提供关于乾隆时期的史料、钻研论文等阅读材料,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并做好笔记。
2. 主题探究:学生需盘绕“乾隆盛世的危机”这一主题,选择一个具体角度进行深入探究,如经济危机、政治腐败、文化保守等。
3. 资料搜集:鼓励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搜集相关资料,丰富探究内容。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钻研效果,形成小组共识。
5. 撰写报告:每个小组需撰写一份探究报告,字数不少于1300字,要求内容详实、逻辑清晰、论据充分。
四、作业实施步骤1. 导入阶段:教师简要介绍乾隆时期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 阅读与笔记:学生自主阅读提供的材料,记录关键信息和自己的思考。
3. 主题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材料内容,确定探究的具体主题。
4. 资料搜集:学生利用各种资源搜集资料,为探究报告做准备。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交流资料和观点,形成小组报告的框架。
6. 报告撰写: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撰写探究报告,确保内容的完备性和深度。
7. 报告展示:每个小组在班级中展示自己的探究报告,接受同砚和教师的评判。
五、作业评判标准1. 内容深度:报告是否深入分析了所选主题,揭示了乾隆盛世的危机本质。
《综合探究五_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乾隆时期中国社会政治经济进步的特点;2. 精通乾隆时期的盛世和危机并存的状况;3. 能够分析乾隆盛世的原因和危机的根源;4. 提高同砚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独立沉思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乾隆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2. 乾隆时期的经济进步和财政状况;3. 乾隆时期的社会状况和文化风貌;4. 乾隆盛世的原因和危机的根源。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乾隆时期的盛世和危机并存的状况;2. 乾隆盛世的原因和危机的根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结合案例分析;2. 小组谈论;3. 视频资料观览;4. 教室互动。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乾隆盛世的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乾隆时期的政治局面,引发同砚对乾隆盛世的熟识;2. 讲解:讲解乾隆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强调其特点和影响;3. 案例分析:分析乾隆时期的政治事件,让同砚了解政治局势的动态变化;4. 谈论:同砚分组谈论乾隆时期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的优缺点,并展开互动谈论。
第二课时:乾隆盛世的经济进步和财政状况1. 导入:通过视频资料展示乾隆时期的经济茂盛景象,引发同砚对乾隆盛世的沉思;2. 讲解:讲解乾隆时期的经济进步和财政状况,探讨其原因和影响;3. 案例分析:分析乾隆时期的经济政策和财政措施,让同砚了解经济状况的变化;4. 谈论:同砚分组谈论乾隆时期经济进步的影响和启迪,并展开互动谈论。
第三课时:乾隆盛世的社会状况和文化风貌1. 导入:通过文献资料展示乾隆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文化风貌,引发同砚对乾隆盛世的爱好;2. 讲解:讲解乾隆时期的社会状况和文化风貌,探讨其特点和影响;3. 案例分析:分析乾隆时期的社会风气和文化现象,让同砚了解社会生活的多样性;4. 谈论:同砚分组谈论乾隆时期社会状况和文化风貌的变化,并展开互动谈论。
第四课时:乾隆盛世的原因和危机的根源1. 导入:通过历史资料展示乾隆盛世和危机并存的状况,引发同砚对乾隆时期的沉思;2. 讲解:讲解乾隆盛世的原因和危机的根源,探讨其内在联系和进步趋势;3. 案例分析:分析乾隆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让同砚了解盛世和危机的干系;4. 谈论:同砚分组谈论乾隆盛世的持续和危机的爆发,并展开互动谈论。
《综合探究五_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乾隆盛世的历史背景和主要特点;2. 掌握乾隆盛世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3. 分析乾隆盛世的危机原因和影响;4.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乾隆盛世的历史背景和主要特点;2. 乾隆盛世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3. 乾隆盛世的危机原因和影响;4. 学生自主选择并深入钻研一个与乾隆盛世相关的话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展示乾隆盛世的繁荣景象,引发学生对该时期的兴趣;2. 进修:教师讲解乾隆盛世的历史背景、主要特点及发展情况,引导学生了解该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乾隆盛世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并展示他们的钻研效果;4. 教室展示:学生展示自主选择并深入钻研的乾隆盛世相关话题,分享他们的钻研效果;5.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乾隆盛世的危机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四、作业要求1. 撰写一篇1000字以上的文章,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原因和影响;2. 选择一个与乾隆盛世相关的话题,进行深入钻研并撰写一份钻研报告;3. 参与小组讨论并展示钻研效果,积极参与教室展示。
五、评判方式1. 作业质量占总成绩的50%;2. 小组讨论和展示占总成绩的30%;3. 教室表现和参与度占总成绩的20%。
六、参考资料1. 《中国历史大事记》2. 《乾隆年间的社会变迁》3. 《乾隆帝的治国理政》七、备注本次作业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乾隆盛世的历史背景和危机,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学术水平。
希望学生能够认真完成作业,积极参与讨论和展示,取得优异成绩。
《综合探究五: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乾隆盛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表现,理解其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意义。
(2)了解清朝统治者采取闭关政策的原因,客观评价由此带来的影响。
(3)尝试运用多种资源,从不同角度比较、分析清朝前期与历代盛世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待清朝前期的中国社会。
(4)运用各种手段,收集、整理相关资料,进行归纳、分析,正确认识工业文明大潮中的“盛世危机”,从多方面探寻中华文明在世界近代化大潮下逐渐落伍的原因。
(5)尝试运用多种资源,从马戛尔尼的角度,运用多种资料,分析清朝前期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等方面的状况,尝试比较同一时期中英两国在各方面的差异。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培养分析归纳能力;学会用多种资料,从不同角度,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社会现象的异同,培养学生阅读、综合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辩证思想和全球史观看待历史现象和社会现象,启发学生为祖国的发展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
2学情分析1、学生认知特征、学科特质本课面向初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对新鲜、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
因此本课要提供各种形式的历史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此外,他们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也已经获得一定发展,这为史料分析、综合探究奠定了基础。
但是学生的思维多停留于表面事物,透过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发现历史逻辑与本质的能力较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历史学科的学科特质,概括为16 个字“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对于初中的孩子,历史课堂应该有生动的历史细节,有逻辑的历史故事,最后在给学生有意味的历史思考。
2、已有知识、学习方法通过第五单元前三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新旧交织的明清文化、高度膨胀的皇权以及与西方文明对比下的中华文明所潜伏的危机。
综合探究五《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教学设计1课标要求课程标准:例举实例,综合多种因素,认识清朝末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2教学目标(1)知道“乾隆盛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表现,理解其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意义。
(2)测试运用多种资源,从不同角度比较、分析清朝前期与历代盛世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待清朝前期的中国社会。
(3)运用各种手段,搜集、整理相关资料,进行归纳、分析,正确认识工业文明大潮中的“盛世危机”,从多方面探寻中华文明在世界近代化大潮下逐渐落伍的原因。
(4)从马戛尔尼的角度,运用多种资料,分析清朝前期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等方面的状况,尝试比较同一时期中英两国在各方面的差异。
(5)了解清朝统治者采取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客观评价由此带来的影响。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
教学难点:盛世下隐藏的危机。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综合探究五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一)课题导入,引发质疑,关注社会,探索历史。
今天我们如何认识历史,借助哪些资料来认识历史。
学生回答:图片、视频、历史文献……下面请同学针对本节课的课题,提出自己的疑问。
学生思考并进行同桌交流。
学生提出问题:乾隆盛世是一个怎么样的盛世?乾隆盛世有着哪些方面的危机?危机对清朝产生怎么样的影响?为什么会潜藏着这样的危机?马戛尔尼为什么使华,2 个国家距离太远了?评价:你们的问题很深刻,颇为政治家的风范。
大家提出了许多问题,思维很活跃。
我们一节课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老师把问题归纳如下:盛世表现,盛世危机,危机原因。
接下来让我们共同去解决这些疑问。
设疑为标,分层探究,逐层解决首先请大家看一段历史文献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烂不堪的旧船,只是幸运地有了几位谨慎的船长才使它在近150 年间没有沉没。
它那么巨大的躯壳使周围的邻国见了害怕。
假如来了无能之辈掌舵,那船上的纪律与安全都完了。
船将不会立刻沉没,但它将永远不能修复。
5 4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6d4df102-7154-11ec-869e-7cb59b590d7d54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五阶段;讨论乾隆盛世的危机教训计划(政治公众人物八年级以下和rPar;《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技能:了解工业文明浪潮中“乾隆盛世”和“盛世危机”的政治、经济、文化表现。
了解同一时期中英两国在各方面的差异,探索中国文明在世界现代化浪潮中逐渐落后的原因。
了解清朝统治者采取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并客观评价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培养分析观察能力;学会运用多种材料,从不同角度纵向和横向比较社会现象的异同,培养学生的阅读、综合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树立辩证思维和全球历史观,对待历史和社会现象,激发学生树立对祖国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要点:用史料总结“乾隆盛世”的表现,从不同角度分析“乾隆盛世”背后的各种危机。
2.难点:本文从麦卡尼的角度,运用史料,分析和探讨了中国文明在世界现代化浪潮中逐渐落后的原因。
3、教学策略1。
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的模式,贯穿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自主合作讨论。
2. 2. 采用史料分析法教学,引导学生根据史料总结、分析、理解社会现象,培养辩证思维。
3.在教学中采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对不同时期的不同事物进行横向或纵向比较,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现象产生的原因。
3.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及相关历史资料。
4.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课本,整理学习资料,列出清单,梳理乾隆时期和汉、唐、宋、明盛世的人口、领土和经济发展水平。
4、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1)清朝前后共有12位皇帝。
你知道哪些?(2)猜猜他是谁?1.在任期间,他平息了准噶尔叛逆学生活动的设计意图生:皇太极、康熙、雍正、激发起学生兴趣,提乾隆、光绪……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生:乾隆同时为新课教学作好铺垫。
综合探究五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班级姓名一、线索导学1、“乾隆盛世”的表现(政治、经济、文化)2183二、自主、合作1、中国古代最后一个繁荣时期是?2、乾隆中期时,平定,巩固西北边防;全国人口约;中国历史上卷帙最大的从书编撰完成;18世纪末,中国GDP总量占世界总份额将近;3、复习梳理:清朝前期采取哪些措施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些措施的共同意义是什么?东南:东北:西北:西藏:西南:民族政策:3、阅读课本P27资料1至4,说说这些资料反映乾隆时期哪些方面的危机?4、1792年,马戛尔尼使华的真正目的是什么?5、马戛尔尼来华后,向清政府提出,开放通商口岸、割让岛屿等多项要求,乾隆皇帝对此持什么态度?如何全面评价?6、乾隆皇帝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反映清统治者怎样的心理?由此实现怎样的对外政策?导致的严重后果是什么?7、1793年,英国使团在承德避暑山庄给乾隆帝祝寿,带来的礼物有哪些?请你大胆猜测一下,清政府的回礼可能有哪些?比较两国互赠的礼品,你发现什么问题?8、据课本P28资料1和3,说说,中西在文化习俗上有哪些差异?9、阅读课本P28资料2,想一想哪一政策导致中国之教育与世界民族相见则“知识殊形缺乏”?同一时期,英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10、阅读课本P29资料6:说说当时中、英两国采煤方式主要差别是什么?由此可见,当时英国已进行了什么革命,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结合所学知识想想,同一时期中国的经济概况?11、阅读课本P29资料5:说说马戛尔尼认为中国军队不能抵御入侵洋兵的依据有?三、资料链接1、资料一:马戛尔尼使华提的六点书面要求(1)准英商在舟山、宁波、天津等地贸易(2)准英商在北京设货栈(3)与舟山附近指定一小岛,为英商停泊、留居、存放货物之所。
(4)在广州附近辟一地,准英商享有上款相同的权利(5)英商在澳门、广州内河运货得免税或减税。
(6)粤海关除正税外悉免其他一切税收,中国应公布关税额例,以便准行。
《综合探究五_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通过学习乾隆盛世的历史背景和危机因素,理解历史发展规律,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历史意识。
一、导入我们都知道,乾隆时期是中国清朝的鼎盛时期,被称为乾隆盛世。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危机因素也逐渐暴露出来。
接下来,我们将一起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所在。
二、历史背景1. 乾隆盛世:乾隆时期是清朝最辉煌的时期之一,国力强盛,社会稳定,文化繁荣。
乾隆帝在位时,推行儒家思想,实行儒学统治,推行摄政政策,社会秩序井然。
2. 危机因素:封建制度的僵化、贵族势力的膨胀、贪官污吏的横行、经济压力的加重等因素,都在这个时期逐渐显现出来,并最终对乾隆盛世造成了危机。
三、危机因素分析1. 封建制度的僵化:乾隆时期,封建制度已经相对固化,世袭官职、贵族特权等问题日益严重,导致社会阶级固化,社会发展受阻。
2. 贵族势力的膨胀:在乾隆时期,贵族势力逐渐膨胀,与皇权发生冲突,导致政治局势不稳定,国家治理受到影响。
3. 贪官污吏的横行:在乾隆盛世,贪官污吏的现象比较严重,吏治败坏,社会道德风气败坏,社会秩序岌岌可危。
4. 经济压力的加重:乾隆时期,农民负担沉重,地主阶级剥削加剧,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频发,经济形势不容乐观。
四、思考问题1. 为什么说乾隆时期是中国清朝的鼎盛时期?2. 封建制度的僵化如何影响乾隆盛世的发展?3. 贵族势力膨胀如何加剧了乾隆盛世的危机?4. 贪官污吏的横行在乾隆盛世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5. 如何应对乾隆盛世中出现的经济压力?五、总结通过本次导学,我们深入了解了乾隆盛世的历史背景和危机因素,认识到历史发展中的规律性和复杂性,同时也培养了我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历史意识。
希望大家能够继续深入学习,探讨历史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第二课时导学目标:通过学习乾隆盛世时期的历史背景、社会制度、经济状况以及政治风貌,深入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理解历史发展中的兴衰循环。
《综合探究五_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作业设计方案一、课程背景乾隆盛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璀璨的时期,但同时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危机。
通过本次探究活动,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乾隆盛世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情况,并探讨其中存在的危机和问题。
二、进修目标1. 了解乾隆盛世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状况;2. 分析乾隆盛世时期的危机和问题;3. 提出解决乾隆盛世时期危机的建议和措施。
三、进修内容1. 乾隆盛世时期的政治状况;2. 乾隆盛世时期的经济状况;3. 乾隆盛世时期的社会状况;4. 乾隆盛世时期的危机和问题。
四、进修活动1.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分别就乾隆盛世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展开讨论,总结出各方面的特点和问题。
2. 资料搜集: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乾隆盛世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为后续的讨论和分析做准备。
3. 分析讨论: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分析乾隆盛世时期存在的危机和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4. 教室展示:每个小组将讨论结果和建议进行汇报,与全班同砚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5. 书面总结:学生通过课后作业,总结乾隆盛世时期的危机和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五、评判方式1. 小组讨论表现:包括讨论的深度和广度,是否能够提出有建设性的观点和见解。
2. 资料搜集能力:是否能够找到相关的资料进行钻研和分析。
3. 分析能力:是否能够深入分析乾隆盛世时期的危机和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4. 教室展示表现:包括表达能力、逻辑性和条理性等方面的评判。
5. 书面总结质量:是否能够清晰地总结乾隆盛世时期的危机和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六、作业要求1. 按时完成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2. 书面总结内容要求准确、清晰、有条理;3. 教室表现积极,参与讨论和汇报。
七、参考资料1. 《乾隆盛世》;2. 《中国历史大辞典》;3. 相关历史文献和资料。
八下《历史与社会》第五单元综合探究五——《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2-2-2列举秦朝建立后中国古代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评析这些人物和事件对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
要点提示:清朝前期的兴盛2-2-6:列举实例,展现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地的交往,知道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相互影响的历史。
要点提示: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2-3-8:列举实例,综合多种因素,认识清末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要点提示:马戛尔尼使华与闭关政策二、【教材简析】:本课以马戛尔尼使华作为案例,让学生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
课文分为三个部分,前两部分“回望‘盛世余晖’”和“透视‘盛世阴影’”,认识乾隆盛世的具体表现,以及盛世背后隐藏的危机。
以此作为铺垫和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探究“从马戛尔尼使华看盛世危机”,从而认识中华文明在世界近代化大潮下逐渐落伍的原因。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乾隆盛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表现,理解其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意义。
认识到乾隆盛世背后隐藏的危机。
2.过程与方法:运用多种资源,从不同角度比较、分析清朝前期与历代盛世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待清朝前期的中国社会;运用各种手段,收集、整理相关资料,进行归纳、分析,正确认识工业文明大潮中的“盛世危机”,从多方面探寻中华文明在世界近代化大潮下逐渐落伍的原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辩证的历史观。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乾隆盛世的表现;盛世中隐藏的危机。
难点:从马戛尔尼访华看中西差距五、【教学策略】:1.运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2.通过材料分析,让学生体会乾隆盛世的表现以及盛世中隐藏的危机,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3.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增加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六、【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介绍乾隆盛世导入乾隆盛世其实是康乾盛世的一部分。
康乾盛世在乾隆时期达到顶峰。
乾隆时期,政治相对稳定,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相对安定,因此被称为盛世。
《综合探究五_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乾隆盛世的历史背景和特点;2. 探讨乾隆盛世中存在的危机和问题;3. 分析乾隆盛世的兴衰原因;4. 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和批判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乾隆盛世的兴起和特点;2. 乾隆盛世中的危机和问题;3. 乾隆盛世的兴衰原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乾隆盛世时期的繁荣景象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这一时期的兴盛感兴趣,激发学生的进修兴趣。
2. 进修(1)介绍乾隆盛世的历史背景和特点,让学生了解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2)分组讨论乾隆盛世中存在的危机和问题,如财政困难、官员贪污腐败、农民起义等;(3)引导学生分析乾隆盛世的兴衰原因,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这一时期的发展和衰退。
3. 实践(1)设计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就乾隆盛世的危机和问题展开深入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2)组织学生进行文献查阅和资料整理,让学生通过阅读史料和钻研资料加深对乾隆盛世的了解。
4. 总结通过小结乾隆盛世的兴衰原因,让学生对这一时期的历史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和批判思维能力。
四、评判方式:1. 参与讨论和小组活动的表现;2. 文献查阅和资料整理的质量;3. 书面总结的逻辑性和深度。
五、教学资源:1. 乾隆盛世的历史资料和文献;2. 图书、网络资源和影视资料。
六、拓展延伸:1. 邀请专家学者来校进行讲座,深入探讨乾隆盛世的历史;2. 组织学生实地考察与乾隆盛世相关的文物和遗迹。
七、心得体会:通过本次进修,学生将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乾隆盛世的兴盛和危机,提高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历史分析能力。
《综合探究五_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作业设计方案一、课程背景分析乾隆盛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繁荣和稳定的时期,但在这个时期也存在着一些隐患和危机。
本次作业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综合探究的方式,深入了解乾隆盛世时期的危机,并分析其成因和影响。
二、教学目标设定1.了解乾隆盛世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
2.掌握乾隆盛世时期的危机事件及其影响。
3.分析乾隆盛世危机的成因,探讨解决之道。
4.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三、教学内容安排1.乾隆盛世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介绍。
2.乾隆盛世时期的危机事件及其影响分析。
3.乾隆盛世危机的成因探讨。
4.如何解决乾隆盛世的危机问题。
四、教学方法1.讲授:教师介绍乾隆盛世时期的背景和危机事件。
2.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乾隆盛世危机的成因和解决方法。
3.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深入了解乾隆盛世时期的危机事件。
4.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钻研效果,进行交流和讨论。
五、作业要求1.撰写一份1000字摆布的作业报告,分析乾隆盛世时期的危机事件及其影响。
2.提出自己对乾隆盛世危机成因的看法,并提出解决之道。
3.展示自己对乾隆盛世时期的奇特见解。
六、评估方式1.作业报告的内容和结构。
2.对乾隆盛世危机成因和解决方法的理解和分析。
3.对历史事件的评判和展望。
七、拓展延伸1.可以邀请历史学者或专家来进行讲座,深入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
2.组织学生参与历史文化活动,增强对历史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学生将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乾隆盛世时期的危机,培养综合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为他们的历史进修打下坚实的基础。
编号:sh8050401 主备人:胡晓杰研讨时间:2016年2月22日审核人:安城中学八年级社会学科学习导引
课题:综合探究五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课型:新授课)
班级________ 组名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知道“乾隆盛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表现,理解其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意义。
2.尝试运用多种资源,从不同角度比较、分析清朝前期与历代盛世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待清朝前期的中国社会。
3.正确认识工业文明大潮中的“盛世危机”,从多方面探寻中华文明在世界近代化大潮下逐渐落伍的原因。
4.从马嘎尔尼的角度,运用多种资料,分析清朝前期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等方面的状况,尝试比较同一时期中英两国在各方面的差异。
5.了解清朝统治者采取闭关政策的原因,客观评价由此带来的影响。
【学习重点】知道乾隆盛世的主要表现及社会危机的表现。
【学习难点】掌握马嘎尔尼来华的目的及清政府的态度、影响。
【合作探究】
回望“盛世余晖”
1、结合本单元所学内容及P26资料1、资料
2、资料
3、资料4,说说“乾隆盛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透视“盛世阴影”
2、阅读P27资料1、资料2、资料
3、资料4,以上资料反映了乾隆时期哪些方面的危机?
3、这些危机中,哪些危机的后果最为严重?说说你的理由。
从马嘎尔尼使华看盛世危机
4、阅读书本P27段二、段三回答:年马嘎尔尼使华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提出了哪些要求?当时的清政府对外采取的是什么政策?
5、阅读P28观点1、观点2,你是否认同上述观点?说说你的看法。
6、阅读P28段一、段二,回答:在你看来,马嘎尔尼携带这些礼品有怎样的用意?
7、阅读P28段一、段二,回答:乾隆观看军舰模型后的反应说明了什么问题?
8、阅读P28和P29的资料1、资料2、资料3、资料4、资料5、资料6,上述资料分别反映了中西方哪些方面的差异?
理一理:上述资料中反映中西文化习俗差异的有,反映中西发展程度差异的有。
以上哪些差异会对中西双方实力的对比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说说你的理由。
【课堂小结】请为本课内容写一段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