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驶安全的新技术
- 格式:docx
- 大小:21.59 KB
- 文档页数:6
汽车新技术分类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汽车行业也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
本文将分类介绍汽车新技术,主要包括节能技术、动力技术、底盘技术、电子技术、智能驾驶、轻量化技术和安全技术。
1.节能技术节能技术是汽车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旨在降低汽车的能源消耗,提高燃油效率。
以下是节能技术的几种分类:(1)燃油节能技术:燃油节能技术主要通过改进发动机设计和制造工艺,提高燃油利用率和减少燃油消耗。
例如,缸内直喷技术、可变气门正时技术、涡轮增压技术等。
(2)新能源节能技术:新能源节能技术包括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等。
这些技术利用电池、燃料电池或其他可再生能源来减少对传统燃油的依赖。
(3)节能材料技术:节能材料技术主要通过采用轻质、高强度、高效率的材料来降低汽车的质量和能源消耗。
例如,高强度钢、铝合金、碳纤维复合材料等。
2.动力技术动力技术是汽车技术的核心领域之一,直接影响汽车的的动力性和经济性。
以下是动力技术的几种分类:(1)内燃机技术:内燃机技术是传统的汽车动力技术,主要通过改进内燃机设计和制造工艺来提高动力和经济性能。
例如,缸内直喷技术、可变气门正时技术、涡轮增压技术等。
(2)新能源动力技术:新能源动力技术包括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等。
这些技术利用电池、燃料电池或其他可再生能源来提供汽车的动力。
(3)动力系统技术:动力系统技术包括自动变速器、无级变速器、混合动力系统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汽车的动力和经济性能。
3.底盘技术底盘技术是汽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汽车的操控性和舒适性。
以下是底盘技术的几种分类:(1)悬挂系统:悬挂系统的设计和材料能够影响车辆的操控性和舒适性。
例如,双叉臂式悬挂、麦弗逊式悬挂等。
(2)制动系统:制动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直接影响了汽车的安全性能。
例如,盘式制动器、鼓式制动器等。
(3)转向系统:转向系统的精确性和稳定性决定了汽车的操控性能。
例如,机械转向系统、液压助力转向系统、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等。
新能源汽车的智能驾驶技术
智能驾驶技术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新能源汽车开始使用智能驾驶技术,为消费者提供更安全、舒适、智能的驾驶体验。
以下是关于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技术的相关参考内容:
1. 激光雷达技术:激光雷达是一种通过激光束扫描周围环境的技术,可精确测量物体的距离和位置,从而帮助车辆实现自动驾驶。
激光雷达具有高精度、高速度、高分辨率等特点,是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技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新能源汽车感知周围环境,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相应的决策。
通过深度学习等技术,人工智能系统可以不断地学习和优化,提高驾驶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3. 智能辅助驾驶功能:新能源汽车还可以配备多种智能辅助驾驶功能,如自动泊车、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等,提高驾驶的便利性和舒适性。
同时,这些功能也可以帮助减少驾驶员的疲劳驾驶问题,保障驾驶员的健康和安全。
4. 车联网技术:新能源汽车可以通过车联网技术与其他车辆和道路基础设施实现互联互通,共享行车数据和信息,提高车辆的智能化和安全性。
例如,车辆可以根据前方车辆的状态调整行车速度和距离,有效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新能源汽车的智能驾驶技术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
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完善,未来智能驾驶技术将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重要驱动力。
汽车一般安全技术要求1、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2、汽车司机必须经过专业训练,经有关部门考试合格,发给执照后,方可独立驾驶车辆。
实习驾驶员除持有实习驾驶证外,应有正式司机随车驾驶。
严禁无证驾驶。
3、开车前司机严禁饮酒,行使中不准吸烟、吃食品和闲谈。
驾驶室内不准超额坐人。
4、行车前须仔细检查车辆各部分:(1)、转向装置是否灵敏可靠;(2)、轮胎气压、螺帽、有无爆裂和松动现象;(3)、制动器及离合器应灵敏可靠,变速杆应置于“空档”位置;(4)、喇叭及仪表是否灵敏、准确;(5)、燃油及润滑油是否充足;(6)、车门是否严密,照明及蓄电池电液是否符合规定;(7)、冷却水是否充足;(8)、引擎、传动部分及车架是否正常;确认无误方可行车,所有车辆严禁带病出车。
5、汽车在起步、出入工厂、车间大门、倒车调头、拐弯、过十字路口时要鸣号、减速、靠右行;通过交叉路口应“一慢、二看、三通过”;交会车时,要做到礼让三先“先让、先慢、先停”。
6、汽车在厂区内行驶,时速不得超过10公里/小时;进出大门、车间、库房时速不得大于5公里/小时。
7、在施工工地及车间内行驶要密切注意周围环境及人员动向,并应鸣号,低速慢行,随时作好停车准备。
8、长途行驶,出发前必须随车带有足够的修理工具、材料及备用零件。
9、用摇把发动引擎,必须拇指在外,五指并拢,不可以虎口握柄,要防止摇把反击或滑脱伤人。
10、不得以明火预热化油器、油管及油箱。
11、在车底下进行油润、检查及修理工作时应该将引擎熄火。
引擎转动时不得以手接触高压线接头或风扇。
12、初发动的引擎,须先慢转一、二分钟,不要突然提高转速。
13、禁止在下坡道或高速度时踏下离合器、关闭电门或将变速杆放在“空档”,以免引擎突然加速而严重损坏机件。
14、不许不踏离合器换挡,也不许在汽车行驶时把脚放在离合器踏板上。
15、行车中,司机一方面须注意道路情况及交通标志。
一方面还应注意仪表指示,同时要听察车辆各部的声音,如有异常应停车检查,不得勉强行驶。
现代汽车安全技术-总结(总16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1.1汽车安全技术概论汽车安全技术主要包括:汽车主动安全系统和被动安全系统。
2004年实施(乘用车正面碰撞的乘员保护),2006年发布侧碰、后碰标准。
影响汽车行使安全性能的三大因素:人、车、环境。
汽车安全技术发展1953年,第一个气囊专利诞生;1970年开始沃尔沃开始装备儿童安全座椅;ABS技术1920年研制发明并申请专利;ESP被博世发明出来,第一款安装在奔驰轿车。
制动防抱死系统(ABS)作用:使汽车在制动状况下不丧失转向控制能力,保证汽车的制动方向稳定性,且能防止产生侧滑和甩尾。
工作原理:由装在车轮的轮速传感器采集四个车轮的转速信号,送到电子控制单元计算出每个车轮的转速,进而推算出车辆的加速及滑移率。
1.建压阶段:制动时,通过助力器和总泵建立制动压力。
此时常开阀打开,常闭阀关闭,制动压力进入车轮制动器,车轮转速迅速降低,直到ABS电子控制单元通过转速传感器识别出车轮有抱死倾向为止。
2.保压阶段:ABS电子控制单元通过转速传感器得到的信号识别出车轮有抱死倾向时,ABS电子控制单元即关闭常开阀,此时常闭阀仍然关闭。
3.降压阶段:如果在保压阶段,车轮仍有抱死倾向,则ABS系统进入降压阶段。
此时,电子控制单元命令常闭阀打开,常开阀关闭,液压泵开始工作,制动液从轮缸经低压蓄能器被送回到制动总泵,制动压力降低,制动踏板出现抖动,车轮抱死程度降低,车轮转速开始增加。
4.降压阶段:为了到达最佳制动效果,当车轮增到一定转速后,ABS电子控制单元再命令常开阀打开,常闭阀关闭。
随着制动压力增加,车轮再次被制动和减速。
电子制动力分配(EBD)作用:EBD能够根据汽车制动时产生轴荷转移的不同,而自动调节前、后轴的制动力分配比例,提高制动效能,并配合ABS提高制动稳定性。
电子差速锁(EDS/EDL)作用:它是ABS的一种扩展功能,用于鉴别汽车的车轮是否失去着地地摩擦力,从而对汽车的加速打滑进行控制。
汽车安全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展望篇一咱就说现在这汽车啊,满大街跑的各式各样的都有。
前阵子我陪我一朋友去买车,那真叫一个眼花缭乱。
一进4S 店,销售就开始吧啦吧啦介绍各种车的性能,其中安全配置那是重点讲的一块。
就拿常见的汽车安全气囊来说吧,现在基本成标配了。
我朋友试驾那车的时候,销售还特地演示了一下碰撞模拟,当然不是真撞啊,就是用仪器模拟碰撞情况,然后“砰”的一声,安全气囊瞬间弹出。
那速度和力度,看着就挺让人安心的。
我就想起有次在高速上,亲眼目睹了一场追尾事故。
两辆车撞得那叫一个惨,车头都变形了。
不过好在车上的安全气囊都弹出来了,把人都保护得挺好,起码没受啥致命伤,就是有点擦伤和惊吓。
从那以后啊,我就觉得这安全气囊真的是汽车安全的一道重要防线。
现在的汽车安全技术可不止安全气囊这一项。
比如说刹车辅助系统,这玩意儿可有用了。
有一回我开着我那辆老车在一个陡坡上,前面突然窜出一只猫,我一脚刹车下去,感觉车都快刹不住了,心都提到嗓子眼了。
要是有刹车辅助系统,估计就能稳稳地停下来。
现在很多车都配备了更高级的电子稳定控制系统(ESC),它能在车辆转弯或者遇到紧急情况时,自动控制每个车轮的刹车力度和发动机的输出功率,防止车辆打滑失控。
再讲讲这汽车的车身结构,现在都流行用高强度钢来打造车身框架,就像给车穿上了一层坚固的铠甲。
我之前去参观过一个汽车报废厂,看到那些撞报废的车,有的车车身严重变形,但有的车只是车头或者车尾撞烂了,驾驶舱部分却还保持得相对完整。
一打听才知道,这就是车身结构设计和使用材料不同的结果。
那些驾驶舱能保持较好的车,在关键部位用了高强度钢,在碰撞时能有效地分散和吸收能量,保护车内人员的安全空间。
不过呢,现在的汽车安全技术虽然已经很厉害,但还是有进步的空间。
比如说,能不能让汽车的智能安全系统更聪明一点,提前更精准地预测危险。
像有时候在一些没有红绿灯的路口,人来人往的,要是汽车能自动识别并提前减速或者停车,那就更好了。
汽车工程采用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
介绍
新工艺
1. 3D打印技术:3D打印技术在汽车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它可以快速制造复杂形状的零件,并减少传统制造过程中的浪费和成本。
2. 自动驾驶技术:自动驾驶技术正在成为汽车工程领域的重要趋势。
这项技术利用传感器和计算机系统,使汽车能够自主行驶,提高了驾驶的安全性和便利性。
新技术
1. 智能互联技术:智能互联技术正在改变汽车工程的发展。
通过将汽车与互联网连接,使得车辆能够实现远程控制、数据共享以及智能导航等功能,提升了车辆的智能化水平。
2. 轻量化技术:轻量化技术是为了减少汽车的自重而应用的新技术。
采用轻量化材料和设计,使汽车更加省油、环保,并提高了车辆的整体性能。
新材料
1. 碳纤维材料:碳纤维材料在汽车工程中被广泛使用。
它具有高强度、低密度的特点,能够有效减轻汽车重量,提高燃油效率,同时增加车辆的安全性。
2. 锂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是电动汽车中常用的电池技术。
它具有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等优点,使得电动汽车具有更长的续航里程,并且充电时间更短。
以上是汽车工程中采用的一些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材料的简要介绍。
这些创新为汽车行业带来了许多好处,包括更高的安全性、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性能和更环保的特性。
汽车行驶安全的新技术
我国经过近20 年的改革开放, 国家总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汽车工业
和交通运输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出现了许多在技术上可行的解
决汽车行驶安全问题的方案。例如, 车速调节器、自动速度控制、车间
距控制、超速的电子监控等技术日臻成熟, 但包括它们在内的先进技术
的推广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是否认可或接受。特别是先进技
术的合理性、可接受性和具体应用, 在工业发达国家常常需要持续多年
的辩论。因此, 汽车先进技术实际投放于市场就相对滞后。据国外研究
推测, 交通车辆的车外控制技术的发展, 今后将超过车内控制技术的
发展。将来, 推广新技术的进程主要依赖于社会大众的接受能力和国家
政策两大因素。
1主动安全技术
1. 1研究范围
主动交通安全技术的主要研究范围是人、车辆和环境(含道路) 3 个方面
的主动安全技术问题。
1) 人的主动安全性主要包括: 交通安全教育和宣传以及交通安全的解
释; 交通医学(感知交通环境信息) ; 交通的法律安全(血液酒精浓度检
验、吸毒检验及法律裁决) 。
2) 车辆的主动安全主要内容为: 行驶安全(避免因驾驶不当或驾驶行
为不当, 例如, 违反交通法规而引起交通事故等) ;工作环境安全(降低
汽车驾驶员空间的噪声、振动强度, 改善通风和空调性能, 从而减少造
成驾驶员工作疲劳的倾向性) ; 操作安全(依据人类工程学的原理,正确
布置驾驶员的操作元件, 防止潜在的误操作可能性) ; 感觉安全(改善驾
驶员的工作视野范围, 合理设计刮雨器的工作范围, 选择油漆色彩符
合视觉舒适原理)。
3) 环境安全主要内容为: 交通流控制(速度监测, 合理的绿信比, 道路
标志, 增加交叉(或丁字路口) 等的信号灯装备率等) ; 道路管理与建设
(避免将直线路段设计得过长, 雾、雨、风、冰雪、动物经常出没等区
域环境的改善或预报, 事故高发区环境的改善) ; 使交通法规适应相应
的交通运输的发展(例如单义无矛盾的交通管理, 先行权规则等)。
1. 2发展趋势
笔者认为, 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是当今许多新技术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1)汽车运行过程的各种控制, 包括行车路线自动引导系统和交通控
制系统(例如, 智能运输系统) 都可直接提高交通安全和效率。据专家预
测, 汽车在市区和居民区行驶速度的车外自动控制将是未来最有效的
安全对策, 但这种新技术的实际投放市场, 尚需要等待时机。
(2)驾驶员血液酒精浓度检测是解决酒后驾车的有力对策, 未来将出
现一种全新的远距检测方法, 而不必由交通警察拦车进行随机抽检。即
利用卫星定位系统(GPS) 和车辆定位系统, 预计将发明一种不影响交
通, 但对每一个行车驾驶员进行自动酒精检测的方法。
(3)据统计, 因驾驶员疲劳发生的汽车单独事故约占(5~ 10)%。驾驶
员眼球和眼皮动作的疲劳自动监测, 可及时检测汽车驾驶员是否疲劳,
以便对困倦的驾驶员进行可靠的监测和警告。这种技术在21 世纪为汽
车制造厂和用户接受的可能性极高。
(4)类似雷达探测的避碰系统因其价格高昂, 近期内不可能大规模地
投放市场。在未来10 年至20 年, 可望广泛采用的汽车主动安全技术
如下: 酒精车内检测, 驾驶员疲倦检测, 车间距警告和控制, 车速控制,
驱动力控制(A SR) 和防抱制动系统(ABS) , 安全带自动佩带及锁止系统,
路面冰雪预警, 高位制动灯(第三制动灯) , 前大灯灯光自动调节和刮水
系统, 行车路线引导系统等。
2. 2被动安全技术发展趋势
2. 2. 1研究范围
被动交通安全技术的研究范围包括人、车辆和环境3 个方面的安全技
术问题。
(1)人的被动安全主要内容有: 安全带的佩戴意识; 发展救护事业(快
速救护, 进行现场救护或迅速将伤员运送医院抢救, 也包括交通事故
通讯, 事故救护专业人员培训, 成立交通事故志愿救护队等) ; 发展保
险事业(对事故受害者进行治疗和赔偿)。
(2)车辆的被动安全技术主要包括: 自保护措施(例如, 轿车乘员保护,
主要考虑与商用汽车、载货汽车的碰撞或者轿车与轿车的碰撞事故, 两
轮车安全气囊) ; 它保护措施(汽车对车外交通参与者的保护措施, 如载
货汽车对轿车、摩托车、自行车碰撞保护)。
(3)被动安全的环境保护技术主要内容有: 平缓路肩; 弯路、交叉路
口以及丁字路口绿化应该符合交通视野条件, 树木和防护栏的设立亦
应该避免妨碍交通视线; 柔性公路护栏, 柔性标志杆和灯柱; 事故现场
保护, 防止诱发新的交通事故, 也包括交通流疏散和大众传媒(交通电
台)。
2. 2. 2发展趋势
(1)汽车被动安全技术将在未来10 年至20 年取得下述重要进展: 正
面气囊(用于正面碰撞保护驾驶员和副驾驶员的正面气囊) ; 侧面气囊
(侧面碰撞时保护轿车乘员头、胸的侧面气囊) ; 车中气囊(用于保护后
座乘员) ; 智能安全带; 儿童约束安全系统; 行人保护系统(包括两轮车
骑手) ; 车身外形最佳化; 协调性(即对碰撞对方的保护) ; 生存空间保
护等。
(2)毫无疑问, 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复杂传感器用于汽车碰撞阶段,
感知汽车碰撞强度参数, 包括智能安全带和气囊的传感器。它们将感知
的乘员实际坐位、质量、性别等, 使得控制系统能自动地修正生物力学
参数偏差, 在碰撞的最初20m s 前对碰撞强度进行分类, 调整安全带
和气囊的特性参数, 在实际碰撞条件下为乘员提供保护。这种调节主要
是通过改变气囊充气压力和泄气通孔尺寸, 以及设定安全带的预应力、
卷带筒锁止和限制负荷来实现。
(3)据预测, 用于汽车侧面碰撞条件下, 保护乘员头部、胸部、骨盆
和下肢的侧面气囊不久将大量投放市场; 汽车后座以及非碰撞侧乘员
气囊不久也将投放市场。
(4)行人保护气囊已有十几年的试验研究历史, 但目前存在的问题仍
然较多; 与此同时,摩托车(包括自行车) 保护气囊也有相当的试验研究,
某些西欧国家已进入中试阶段。
(5)碰撞事故参与者之间的协调性, 特别是重量级差较大的汽车之间
的碰撞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实际上, 运动轿车和微型箱式汽车的流行加
剧了协调性问题的严重性。但协调性问题研究的重点仍然是轿车和重
型商用汽车的碰撞。
(6)目前, 汽车设计的重点已从满足单项要求逐渐转向满足多项综合
要求(集约化设计)过渡。不仅要满足56. 3kmöh 时50% 分位男性
乘员的安全要求, 还要求汽车在不同的碰撞形式和烈度下, 对不同身
高、体重的乘员提供最佳的安全保护。
(7)随着有限元人体计算机模型取代模拟假人模型的推广, 汽车生物
力学领域将有重大突破。例如, 英国实施的生物力学计算机辅助设计(B
IOCAD) 项目的执行, 势必推动人体组织和器官的工程技术、生物力学
和汽车结构数据库的发展, 更有利于汽车最佳安全设计。可以预见, 随
着不同碰撞状态和乘员特性的计算机模型的完善, 将会使汽车安全设
计的决策依据更为可靠。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将使碰撞试验的记录更方便, 实车碰撞的实验记录,
如减速度、速度及速度方向的时间历程将为碰撞持续时间和受伤后果
评价提供更多的信息。虽然, 被动安全研究也将重视受伤后社会问题和
后果的重要性, 避免事故死亡也仅是道路汽车与交通安全研究的有限
内容, 但是, 受伤使受害者能力和社会损失问题日渐受到社会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