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载均衡技术白皮书
- 格式:docx
- 大小:2.40 MB
- 文档页数:48
OceanStor 9000 V5华为OceanStor 9000 V5 横向扩展文件存储,采用全对称分布式架构,以其卓越性能、大规模横向扩展能力和超大单一文件系统为用户提供非结构化数据共享资源存储,能够应用于广电媒体、卫星测绘、基因测序、能源勘探、科研教育、视频监控、归档备份等多种业务应用及存储资源共享领域。
全对称分布式架构并行读写,性能领先⏹高性能的读写访问:单节点带宽最高可达2.8 GB/s,单盘性能业界领先⏹网络加速:支持10GE、25GE、40GE等多种组网形态,支持RDMA模式传输及TOE卸载,提高系统传输性能⏹线性增长:系统性能随节点增加线性增长,最高可达700GB/s带宽容量性能线性扩展,规模最大的单一文件系统⏹单一文件系统:140PB级存储容量,降低系统管理和维护的复杂度,并消除多个命名空间带来的数据孤岛⏹超强扩展:3节点到288节点的平滑扩展,容量、性能随节点增加而线性增长⏹数据均匀分布:Share-nothing全对称分布式架构,系统的数据和元数据均匀分布在各个节点上,消除单独的元数据节点访问瓶颈⏹超高利用率:高可靠性的同时,硬盘利用率最高可达95%开放融合,承载多种应用⏹多种接口:支持NFS,CIFS,NDMP,FTP,HDFS等多种接口,一个系统承载多业务应用,实现数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多种节点类型:支持多种节点类型,支持不同应用承载⏹管理融合:实现对IT设备统一管理,提供分析报表,简化管理复杂度,提升运营效率全方位可视化,简化资源管理⏹可靠性灵活配置:支持基于目录的冗余配比策略,提供不同的数据保护级别⏹自动统计和分析:自动化的性能统计及分析,辅助合理利用资源⏹自动部署:软件平台自动化部署和配置,“一键式”快速扩容,单节点扩容60秒之内完成⏹权限管理:提供针对IP地址或用户/用户组的访问权限控制,创建安全、隔离的存储池Info系列软件,智能存储管理InfoEqualizer,客户端连接负载均衡⏹跨节点的客户端连接负载均衡,自动平衡容量和性能,优化集群资源⏹智能统一管理,支持节点故障切换(failover)和故障恢复(failback)⏹基于DNS域名的负载均衡技术,支持多种负载均衡策略配置InfoTier,动态分级存储⏹不同节点间动态分级存储,热点数据智能迁移,让不同性价比的存储发挥最大效益,降低TCO⏹支持多种数据迁移策略和优先级设置,无缝适应业务需求及变更InfoAllocator,空间配额管理⏹在目录、用户、用户组的级别对存储进行精简资源调配,满足不同客户所需⏹支持配额项的多层嵌套关系管理,为客户提供易用,弹性灵活的空间访问InfoProtector,高可靠数据保护⏹应用Erasure Code专利技术实现N+M数据保护–InfoProtector,业界最高水平的数据可靠性和可用性保护机制,可支持4个节点同时故障的数据保护⏹系统能够自动重构,多节点并行重构数据,重构速度高达2TB/小时InfoStamper,快照功能⏹目录级别快照,快速数据恢复⏹支持手动快照、定时快照(以天/周/月为粒度)InfoLocker,WORM功能⏹保护数据免遭意外、恶意更改和删除⏹支持设置WORM时钟,设置保护期InfoReplicator,异步远程复制⏹减少系统恢复时间,应用于灾难恢复,数据备份或远距离数据迁移⏹支持不同目录1:N复制,N:1复制InfoRevive视频监控图像修复功能硬盘故障损坏不影响视频流畅度,只对实际丢失数据进行空置处理技术规格。
目 录概述0101Wi-Fi 7 是什么 02Wi-Fi 7 的修订进度 02Wi-Fi 7 的技术目标0302技术白皮书Wi-Fi 7Wi-Fi 7 的新特性 0403总结 1404更快更高速 05 ·PPDU 改进 05 ·支持更大的带宽 07 ·更高的调制阶数 07 ·更高的空间流 08 ·小结08更高效、更灵活 09 ·多 RU 机制 09 ·多链路操作 10 ·多 AP 间协同调度 11 ·增强的重传机制 12 ·时间敏感网络13概述本技术白皮书主要介绍 Wi-Fi 7 引入的新技术和新功能。
名词解释Wi-Fi 7 是什么IEEE 802. 11be(Extremely High Throughput,简称 EHT)是修订中的下一代 Wi-Fi 协议, 即“Wi-Fi 7” 。
作为 Wi-Fi 6 的继任者,在协议修订之初,工作组定下最高吞吐速率超过 30Gbps、时延低于 5ms 的工作目标。
因此 Wi-Fi 7 引入更大的无线带宽(320MHz) ,更高阶的调制方式(4K-QAM) ,更灵 活的频谱利用方式(Multi-RU) ,更高的时空复用(16X16 MIMO) ,更多的链路操作(MLO) ,以及多 AP 协作等等新技术,使得 Wi-Fi 7 能够提供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和更低的时延。
各协议版本的信息Wi-Fi 7 的修订进度IEEE 802. 11be EHT 工作组已于 2019 年 5 月成立,802. 11be (Wi-Fi 7) 的开发工作仍在进行中。
目前, 第一版草案 Draft1.0 已经在 2021 年 3 月发布;Draft2.0 预计在 2022 年底发布;在 2024 年底 完成最终标准定稿。
TGbe 当前的进展P802. 11be PARWi-Fi 7 的技术目标下图是 802. 11be 项目授权请求 (Project Authentication Request, PAR) 的截图,指出 802.11be 功能目标:The main candidate features that have been discussed are:-320 MHz bandwidth and more efficient utilization of non-contiguous spectrum.- Multi-band/multi-channel aggregation and operation.-16 spatial streams and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MIMO) protocols enhancements.-Multi-Access Point (AP) Coordination (e.g. coordinated and joint transmission).-Enhanced link adaptation and retransmission protocol(e.g.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If needed, adaptation to regulatory rules specific to 6 GHz spectrum.• 320MHz 的信号带宽,更高效的使用非连续频谱• 多频段、多信道聚合操作• 16 条空间流 MIMO • 多 AP 协同工作• 链路自适应增强和 HARQ 重传协议•新开放的 6GHz 频段(国内未授权)Wi-Fi 7 的新特性Wi-Fi 7 协议的目标是将 WLAN 网络的吞吐率提升到 30Gbps,并且提供低时延的接入保障。
Fortinet技术白皮书Version 5.02006.03目录1.公司介绍 (5)2.产品定位 (5)2.1产品理念 (5)2.2产品概述 (6)2.3系统结构 (6)3.功能列表 (7)4.FORTIGATE系列性能 (9)4.1F ORTI G A TE-50A (9)4.2F ORTI G A TE-60 (9)4.3F ORTI W I F I-60 (10)4.4F ORTI G A TE-100 (10)4.5F ORTI G A TE-100A (10)4.6F ORTI G A TE-200 (11)4.7F ORTI G A TE-200A (11)4.8F ORTI G A TE-300 (11)4.9F ORTI G A TE-300A (12)4.10F ORTI G ATE-400 (12)4.11F ORTI G ATE-400A (13)4.12F ORTI G ATE-500 (13)4.13F ORTI G ATE-500A (13)4.14F ORTI G ATE-800 (14)4.15F ORTI G ATE-800F (14)4.16F ORTI G ATE-1000A/FA2 (15)4.17F ORTI G ATE-3000 (15)4.18F ORTI G ATE-3600 (16)4.19F ORTI G ATE-5020 (16)4.20F ORTI G ATE-5050 (17)4.21F ORTI G ATE-5140 (17)4.其他产品 (19)4.1F ORTI M ANAGER-集中安全管理平台 (19)4.2F ORTI C LIENT-主机安全软件 (19)4.3F ORTI A NALYZER-集中日志报告系统 (19)4.4F ROTI R EPORTER -安全分析报告软件 (19)4.5F ORTI M AIL -高性能邮件安全平台 (19)5.FORTIGUARD 安全服务系统 (21)5.1F ORTI P ROTECT -全球安全防护服务体系 (21)5.3F ORTI G UARD入侵检测和防御服务 (21)5.4F ORTI G UARD W EB内容过滤服务 (21)5.5F ORTI G UARD反垃圾邮件服务 (21)6. FORTINET产品特色 (21)6.1F ORTINET提供了网络安全的整体解决方案 (21)6.2F ORTINET产品技术领先 (22)6.3F ORTINET产品功能齐全 (22)6.4F ORTINET产品线完善 (22)6.5F ORTI G A TE产品应用面广适合各种领域 (22)6.6F ORTINET设计的ASIC独特 (22)6.7F ORTI G A TE作为防病毒网关产品支持多种I NTERNET协议 (22)6.8F ORTI G A TE支持中文管理界面 (22)6.9F ORTINET有高端产品适合运营服务供应商应用 (23)6.10F ORTINET服务体系完善 (23)6.11F ORTI G ATE产品性价比高 (23)6.12F ORTINET产品可以为企业带来良好的投资回报率 (23)6.13F ORTINET产品在中国得到广泛应用 (23)6.14F ORTINET获得多项国家权威机构论证证书和销售许可证 (23)6.15F ORTINET产品在中国业界获得多项奖项 (23)7.竞争分析 (25)1.F ORTI G ATE作为防火墙产品与其它同类产品相比优势突出 (25)2.F ORTINET在网络安全市场上竞争对手甚少 (25)3.F ORTINET公司引领统一威胁管理市场潮流 (25)4.市场需要UTM的理由 (25)8. 销售许可 (26)9.典型应用 (27)9.1中小型企业防火墙应用 (27)9.2中大型企业防火墙应用 (28)9.3分布型企业防火墙应用 (28)9.4校园网络安全部署应用 (29)10.成功案例 (30)10.1应用案例1 (30)10.2应用案例2 (30)10.3应用案例3 (31)10.4应用案例4 (32)10.5应用案例5 (32)10.6应用案例6 (33)10.7应用案例7 (34)11.核心技术 (37)11.1技术要点 (37)11.2病毒防火墙新理念 (37)11.3基于网络的IDP功能 (37)11.4集成VPN的安全网关 (37)11.5ASIC加速和实时操作系统 (37)11.6独特的内容过滤 (38)11.7动态威胁防御系统 (38)11.8分区域安全管理 (38)12.技术支持 (39)1.公司介绍美国Fortinet(飞塔)公司是新一代网络安全防御技术的前锋,引导着网络信息安全发展的潮流。
版本:0.5东软NetEye 防火墙FW5200系列技术白皮书东软网络安全产品营销中心修订记录目录1应用背景 (4)2NetEye FW5200系列产品系列 (5)3NetEye FW5200 系列的技术特点 (6)3.1NetEye FW5200系列面向关键业务提供全面可用性保证 (6)3.2NetEye FW5200系列优异的网络适应性 (7)3.3NetEye FW5200系列充分适应特殊应用环境要求 (8)3.4NetEye FW5200系列支持基于策略的透明VPN (8)3.5NetEye FW5200系列强大的攻击防御能力 (9)4NetEye FW5200系列主要功能 (9)4.1基于流过滤技术的访问控制 (9)4.2网络地址转换(NAT) (9)4.3IP与MAC地址绑定 (10)4.4支持VLAN Trunk (11)4.5支持Radius 、XAUTH等认证协议 (11)4.6支持NTP (11)4.7服务器负载均衡 (12)4.8并发连接数限制 (12)4.9对多播协议的支持 (12)4.10监控功能 (12)4.11支持SNMP (12)5NetEye FW5200系列的典型应用案例 (13)5.1电信行业远程教育安全解决方案-NetEye FW5200-T系列 (13)5.2证券公司网上交易安全解决方案-NetEye FW5200-S系列 (13)5.3政府机构互联网出口安全防护-NetEye FW5200-G系列 (14)1应用背景网络和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己经和电力、水力一样,成为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
因此,保证关键行业的业务应用和信息资产安全显得日益紧迫和重要。
在这些应用环境中,业务服务器、核心骨干设备以及内网的安全性和可用性一旦遭到破坏,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必须采用高性能的防火墙设备加以严密保护。
政府、金融、电信、电力等行业对网络安全的强劲需求推动了防火墙技术的不断发展。
如何配置分布式部署ESRI中国(北京)有限公司2010年5月目录1.1 简介 (4)1.2 选择一个配置 (6)1.3 每台机器上安装相应的功能 (8)1.4 运行POSTINSTALL向导 (10)1.5 将帐户添加到AGSADMIN组和AGSUSERS组 (13)1.6 注销或重新启动每一台机器 (13)1.7 准备服务器使用的所有服务器目录 (13)1.8 授予服务器目录共享权限 (15)1.9 授权服务器目录文件(NTFS)许可 (15)1.10 数据目录的授权许可 (16)1.11 为您的服务器目录关联虚拟目录 (17)1.12 配置日志目录 (19)1.13 连接到GIS SERVER (19)1.14 指定的日志目录位置 (20)1.15 添加服务器目录 (20)1.16 添加SOC机器 (21)1.17 添加服务 (21)1.18 疑难解答 (22)1.19 摘要 (22)1.20 附录A:帐户和权限图 (24)1.21 附录B:目录图 (25)1.22 附录C:常见的问题和错误信息 (26)1.23 分布式部署实例 (32)1.23.1先决条件 (32)1.23.2安装环境配置 (32)1.23.3安装步骤 (33)本文档介绍当ArcGIS Server组件被安装到多台计算机上时,如何进行ArcGIS Server配置。
这种情况有时被称作分布式安装。
注:ArcGIS Server的分布式安装只能应用于企业级GIS。
工作组级别的ArcGIS Server只能部署到一台机器上。
1简介ArcGIS Server有一个可伸缩的架构,允许部署到一个或者多个机器上。
当您第一次安装ArcGISServer时,您可能会选择将所有组件安装在一台机器上以便于开发和测试。
一旦您已经准备好部署ArcGIS Server应用,您需要考虑ArcGIS Server的分布式安装,以便用户访问的数量维持在一个系统可以接受的水平。
K/3技术白皮书金蝶软件(中国)有限公司2009年01月提提要要♦本白皮书阐述金蝶K/3的技术特性♦本白皮书阐述金蝶K/3的应用部署方案♦本白皮书阐述金蝶K/3的系统维护方案♦本白皮书阐述金蝶K/3的应用模式方案版权所有2007 金蝶国际,保留所有权利2009年01月未经金蝶国际软件集团有限公司书面许可,本白皮书任何部分的内容不得被复制或抄袭用于任何目的。
本白皮书并不暗示金蝶国际软件集团提供的任何产品或服务或其功能与本白皮书描述的内容完全一致。
本白皮书的内容在未经通知的情形下可能会发生改变,敬请留意。
除以下已经声明之外,本白皮书提及一些产品或技术还可能是以下或其它产品供应商的权益。
Microsoft、Windows、Windows2000、Windows2003、Windows Vista、SQL Server、.NET 是Microsoft公司的注册商标。
IBM、Visual Age、WebSphere、DB2、OS/400、AIX、OS/390、eServer是IBM公司的注册商标。
Intel、IA是Intel公司的注册商标。
Java是SUN公司的注册商标。
Oracle是Oracle公司的注册商标。
Unix是SCO Santa Cruz公司的注册商标。
KINGDEE EAS、KINGDEE ERP、KINGDEE DRP、KINGDEE CRM、KINGDEE KM、K/3、K/ 金蝶2000xp是金蝶软件(中国)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
目录1. 概述 (1)2. 金蝶K/3的技术特性 (2)总体 (2)三层架构 (2)Windows DNA结构特性 (3)MS .NET Framework (6)金蝶K/3系统的结构特性 (10)金蝶K/3BOS (13)概念 (14)技术价值 (15)业务价值 (15)快速配置特性 (16)3. 金蝶K/3的应用部署方案 (21)基本系统配置 (21)中间层服务器 (22)Web服务器 (23)数据库服务器 (23)客户端 (24)软件配置 (24)网络环境 (25)高端系统配置 (26)SQL Server 服务器群集 (26)4. 金蝶K/3的系统维护方案 (26)系统性能维护 (26)性能监测 (27)性能检测警报 (30)性能调整 (31)硬件升级 (32)系统安全维护 (32)系统安全概论 (32)环境安全 (33)软件系统安全性 (34)K/3系统的安全设置 (43)与操作系统的安全机制相结合 (44)中间层的安全策略 (44)数据库端的安全策略 (44)K/3身份认证应用方案 (44)域用户登录方式 (45)命名身份登录方式 (45)网络安全 (46)系统安全措施 (46)网络方案 (48)防火墙技术 (50)VPN技术 (50)故障与恢复 (52)网络及设备 (53)服务器 (53)系统备份 (54)系统备份 (54)AD备份 (54)数据库备份 (55)5. 金蝶K/3的应用模式方案 (55)集中式应用 (55)分布式应用 (56)远程传输方案 (56)应用案例说明 (57)11..概概述述从李鸿章建江南制造局到1958年大炼钢铁,工业强国是中国几代人的梦想。
华为OceanStor 18000系列高端存储系统RAID2.0+技术白皮书文档版本01 发布日期 2013-8-12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2013。
保留一切权利。
非经本公司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摘抄、复制本文档内容的部分或全部,并不得以任何形式传播。
商标声明和其他华为商标均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商标。
本文档提及的其他所有商标或注册商标,由各自的所有人拥有。
注意您购买的产品、服务或特性等应受华为公司商业合同和条款的约束,本文档中描述的全部或部分产品、服务或特性可能不在您的购买或使用范围之内。
除非合同另有约定,华为公司对本文档内容不做任何明示或默示的声明或保证。
由于产品版本升级或其他原因,本文档内容会不定期进行更新。
除非另有约定,本文档仅作为使用指导,本文档中的所有陈述、信息和建议不构成任何明示或暗示的担保。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地址:深圳市龙岗区坂田华为总部办公楼邮编:518129网址:客户服务邮箱:support@客户服务电话:4008302118目录1 RAID2.0+概述 (1)1.1 RAID技术演变 (1)1.2 华为RAID2.0+简介 (2)2 RAID2.0+原理 (3)2.1 RAID2.0+基本原理 (3)2.2 RAID2.0+实现框架 (4)2.3 RAID2.0+逻辑对象 (5)3 RAID2.0+技术亮点 (1)3.1 安全可信 (1)3.1.1 自动负载均衡,降低整体故障率 (1)3.1.2 快速精简重构,改善双盘失效率 (2)3.1.3 故障自检自愈,保证系统可靠性 (3)3.2 弹性高效 (4)3.2.1 虚拟池化设计,降低存储规划管理难度 (4)3.2.2 增加LUN所跨硬盘数,大幅提升单LUN性能 (4)3.2.3 空间动态分布,灵活适应业务变化 (5)4 附录A:RAID2.0+ FAQ (6)5 附录B:RAID2.0+周边资源 (9)6 缩略语表/Acronyms and Abbreviations (10)修订记录/Change History1 RAID2.0+概述1.1 RAID技术演变RAID(Redundant Array of Independent Disk,独立冗余磁盘阵列)技术诞生于1987年,最初由美国加州大学的伯克利分校提出,其基本思想是把多个独立的物理硬盘通过相关的算法组合成一个虚拟的逻辑硬盘,从而提供更大容量、更高性能,或更高的数据容错功能。
SMARTX ZBS技术白皮书1 2 3 4摘要SMARTX ZBS(The "Z" Block Storage system),即ZBS分布式块存储系统,运行于商用X86服务器,为虚拟化环境提供可水平扩展的高性能存储服务。
本文就ZBS的设计哲学、系统架构等核心技术展开详述,通过和传统计算存储分离架构对比,让企业用户能够清晰地了解SMARTX ZBS超融合架构的技术优势,为用户构建虚拟化数据中心提供参考。
背景介绍当前IT数据中心面临的挑战当下企业IT数据中心虚拟化是行业发展的趋势,更是未来的标准。
利用Hypervisor将物理服务器虚拟成多个虚拟机,把应用部署不同的虚拟中运行,为企业提供更高的运行密度和更敏捷解决方案。
在传统计算存储分离的体系架构下,虚拟机在计算服务器上被创建,其后端存储通常采用SAN/NAS。
这种架构已经不能满足企业IT数据中心高速发展和变化的需求,主要体现在:●扩展困难传统存储SAN/NAS通过添加新的存储柜扩容升级(Scale Up),但是这种方法并不能带来同倍的性能提升。
存储访问性能并不能随着虚拟机数据量增加而线性增加,致使存储访问性能最终成为数据中心性能和容量的瓶颈。
●性能瓶颈虚拟化将多个业务系统打包成独立的虚拟机同时运行,众多虚拟机的同时运行使得整个存储系统基本都是随机I/O读写,现有存储通常采用SATA/SAS机械磁盘实现,无法应对大量并发随机读写请求。
●服务质量保证问题虚拟化数据中心中运行着大量不同的应用,这些应用通常对应不同的服务等级。
现有存储为20年前的设计,并没有考虑虚拟化环境中的应用负载,利用现有存储很难为不同的应用负载制定存储性能策略,以适应不同的应用负载。
●管理复杂IT管理员不仅需要同时管理计算和存储两套系统,还往往需要面对专有化设备的配置,非常繁琐。
传统网络存储架构SAN/NAS起初是为静态负载场景设计,对于动态变化的负载,其管理运维就会变得相对复杂。
分布式业务网络(DSN) 技术白皮书White Paper of Distributed Service Network V1.0发布日期:2008-11-28 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China 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版权申明©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2008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摘编、转译或引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白皮书的任何内容目 录摘 要 ...............................................................................................................................................I 一、背景 .......................................................................................................................................... 1 1.1 Internet 现状及发展趋势 ................................................................................................... 1 1.2 电信网现状及发展趋势..................................................................................................... 3 1.3 热点技术及应用................................................................................................................. 4 二、问题和挑战............................................................................................................................... 7 2.1 电信业面临的挑战............................................................................................................. 7 2.2 Internet 业务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 7 2.3 电信网络和 Internet 的融合 .............................................................................................. 8 三、DSN 核心理念 .......................................................................................................................... 9 四、DSN 场景和需求 .................................................................................................................... 10 4.1 应用场景 ......................................................................................................................... 10 4.1.1 业务场景................................................................................................................ 10 4.1.2 运营商部署场景.................................................................................................... 12 4.2 需求 .................................................................................................................................. 13 4.2.1 网络能力需求........................................................................................................ 13 4.2.2 网络能力的开放需求............................................................................................ 15 4.2.3 DSN 对业务的支持............................................................................................ 15 五、DSN 目标和技术特征 ............................................................................................................ 17 5.1 功能目标 ......................................................................................................................... 17 5.2 性能目标 ......................................................................................................................... 18 5.3 主要技术特征.................................................................................................................. 18 5.3.1 分布化.................................................................................................................... 18 5.3.2 均质化.................................................................................................................... 18 5.3.3 健壮性................................................................................................................... 19 5.3.4 自组织.................................................................................................................... 19 5.3.5 智能路由............................................................................................................... 19 5.3.6 高性价比............................................................................................................... 19 5.3.7 分布式网络控制能力........................................................................................... 20 5.3.8 灵活的能力加载................................................................................................... 20 六、DSN 网络架构 ........................................................................................................................ 21 七、DSN 项目研究范围 ................................................................................................................ 22 八、DSN 标准化和产业之路 ........................................................................................................ 23 8.1 DSN 标准化...................................................................................................................... 23 8.2 DSN 产业化...................................................................................................................... 23 九、回顾与展望............................................................................................................................. 24摘 要分布式业务网络(Distributed Service Network, 简称 DSN)是中国移动针对 电信业务和移动互联网业务所提出的新一代可运营、 可管理的分布式核心网体系 和功能架构,主要用于应对目前电信网和 Internet 在业务和运营上所面临的一些 挑战,吸取电信网可运营、可管理的特性和 Internet 在业务提供上的快速、灵活、 低成本和可扩展等特点,采用新技术(如 P2P 等分布式技术)来驱动网络架构的 演进发展。
ERP-U8应用技术平台(UAP)UAP是英文“UFIDA Application Platform”的缩写。
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和知识沉淀,构建出的专业、安全、高效的ERP应用技术平台。
UFIDA SOFTWARECO.,LTD.目录1用友软件UAP FOR U861应用技术平台简介 (3)1.1UAP平台概述 (3)1.2UAP平台关键价值 (3)1.3UAP平台体系构成 (3)1.4UAP平台适用范围及应用角色 (5)2用友软件UAP FOR U861应用技术平台关键能力 (5)2.1强大的界面设计 (5)2.2基于业务对象的流程设计 (6)2.3灵活的档案参照 (7)2.4可视化的单据设计 (8)2.5所见即所得的报表定制 (9)2.6快捷的单据转换规则 (10)2.7丰富的查询方式 (11)2.8统一的插件管理 (11)2.9标准的数据接口 (12)3技术体系与特性 (13)3.1UAP技术架构及特性 (13)3.2支持完整的产业链模式 (15)4U8 UAP成功案例 (16)1 用友软件UAP For U861应用技术平台简介1.1 UAP平台概述为保障信息化战略目标的达成,用户一直期望有一种更加体系、灵活、高效、统一的信息化方案,帮助他们解决信息化过程中的关键难题。
用友软件向用户提供了标准、专业的解决方案。
ERP-U8作为一种面向企业信息化战略的主流产品,从整体、全局和发展的角度,为信息系统的设计、构建、集成、部署、运行、维护和管理等提供高可用性、高合理性的体系架构——UAP应用技术平台。
UAP支持ERP-NC及ERP-U8产品的应用研发,支持产业链伙伴的二次开发、行业插件管理,以及第三方软硬件产品的广泛集成。
UAP是最强有力的ERP应用技术平台,她将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全面发展,为中国ERP普及事业保驾护航。
此处需要一幅图:(广告公司设计,体现个性化、平台化)1.2 UAP平台关键价值客户选择基于UAP的ERP-U8信息系统,可以:●满足快速构建和随需而变的要求,满足个性化和用户主控的需求●保障企业的IT 效益,降低信息化的风险和总体成本,获得最大限度的投资保护合作伙伴选择UAP应用技术平台,可以:●实现对伙伴产品的全面集成和团队高效协作●通过易用、成熟的二次开发功能获得增值回报实施人员选择UAP应用技术平台,可以:●简便部署ERP-U8产品,及时交付个性化项目●针对用户特殊需求快速进行现场定制及客户化开发研发人员选择UAP应用技术平台,可以:●更关注于业务的逻辑设计和核心应用而不用考虑技术实现●避免重复构建大量冗余代码,降低日常工作及维护量1.3UAP平台体系构成UAP平台是在.Net Framework平台基础上建立的一套企业应用平台,它是充分利用了.Net的各种开发技术和开发思想并对U8产品的各种业务应用进行抽象后建立的。
内容分发网络(CDN)技术介绍正文内容分发网络(CDN)是一种基于IP网络的高效、智能的网络服务模式,旨在通过分布式存储和负载均衡技术,优化互联网内容的传输速度和稳定性。
CDN的核心目标是将网站内容发布到最接近用户的网络边缘节点,从而提高用户访问速度,减少网络拥堵,并提升用户体验[6]。
CDN的工作原理CDN通过在全球范围内部署多个缓存服务器节点,构建一个智能虚拟网络。
当用户请求访问特定内容时,CDN系统会根据用户的地理位置、网络流量状况、节点连接状况以及响应时间等因素,将请求重定向至离用户最近的服务节点,从而减少数据传输距离和延迟[19]。
此外,CDN还利用DNS解析机制,将用户的请求指向最近的CDN节点,以确保快速响应[9]。
CDN的关键技术1.负载均衡:通过均匀分配网络流量,避免部分节点过载,确保整体性能的稳定性和可用性[16]。
2.动态内容分发与复制:将静态资源如网页、图像等分发至加速节点,减少通信延迟[12]。
3.缓存技术:通过本地缓存频繁访问的内容,减少广域网流量,提升访问速度[18]。
4.内容路由:利用重定向机制,将用户请求导向最近的内容源,实现负载均衡[9]。
CDN的应用场景CDN广泛应用于大型网站、电子商务平台、政府网站等领域,特别是在访问量大且更新频率低的内容分发中表现尤为突出。
例如,在电商网站的“双十一”促销期间,使用CDN可以显著减轻源服务器的压力,提高访问速度,确保用户购物体验[26]。
CDN的优势与不足CDN的主要优势在于能够显著提升网站的访问速度和稳定性,同时减轻源服务器的负载。
然而,实时性不足是其主要缺陷之一,随着技术的发展,这一问题有望得到解决[16]。
总之,CDN通过优化网络结构和利用先进技术,显著提升了互联网内容传输的效率和用户体验,成为现代互联网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19]。
CDN技术如何解决实时性不足的问题?CDN(内容分发网络)技术通过多种方式解决实时性不足的问题,以提升用户体验和满足实时视频流传输的需求。
华为FusionSphere 6.5.0 虚拟化套件技术白皮书pg. i1 摘要云计算并不是一种新的技术,而是在一个新理念的驱动下产生的技术组合。
这个理念就是—敏捷IT。
在云计算之前,企业部署一套服务,需要经历组网规划,容量规划,设备选型,下单,付款,发货,运输,安装,部署,调试的整个完整过程。
这个周期在大型项目中需要以周甚至月来计算。
在引入云计算后,这整个周期缩短到以分钟来计算。
IT业有一条摩尔定律,芯片速度容量每18个月提升一倍。
同时,IT行业还有一条反摩尔定律,所有无法追随摩尔定律的厂家将被淘汰。
IT行业是快鱼吃慢鱼的行业,使用云计算可以提升IT设施供给效率,不使用则会拖慢产品或服务的扩张脚步,一步慢步步慢。
云计算当然还会带来别的好处,比如提升复用率缩减成本,降低能源消耗,缩减维护人力成本等方面的优势,但在反摩尔定律面前,已经显得不是那么重要。
业界关于云计算技术的定义,是通过虚拟化技术,将不同的基础设施标准化为相同的业务部件,然后利用这些业务部件,依据用户需求自动化组合来满足各种个性化的诉求。
云着重于虚拟化,标准化,和自动化。
FusionSphere是一款成熟的Iaas层的云计算解决方案,除满足上面所述的虚拟化,标准化和自动化诉求外,秉承华为公司二十几年电信化产品的优秀基因,向您提供开放,安全可靠的产品。
本文档向您讲述华为FusionSphere解决方案中所用到的相关技术,通过阅读本文档,您能够了解到:⚫云的虚拟化,标准化,自动化这些关键衡量标准是如何在FusionSphere解决方案中体现的;⚫FusionSphere解决方案是如何做到开放,安全可靠的;⚫FusionSphere解决方案所包含的部件,所涉及的主要技术领域,使用的主要单点技术;⚫针对FusionSphere提供的各种技术选择,您怎样使用它们来满足您的业务诉求;本书分为如下章节:第一章,就是本章,给您对云计算,云平台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并对本文档的阅读给出指导。
NF8260M5产品技术白皮书文档版本2.0发布日期2019-07尊敬的用户:版权© 浪潮2018. 版权所有未经事先书面同意,本文档的任何部分不得复制或以任何形式或任何方式修改、外传注:您购买的产品、服务或特性等应受浪潮集团商业合同和条款的约束。
本文档中描述的全部或部分产品、服务或特性可能不在您的购买或使用范围之内。
除非合同另有约定,浪潮集团对本文档内容不做任何明示或默示的声明或保证。
由于产品版本升级或其他原因,本文档内容会不定期进行更新。
除非另有约定,本文档仅作为使用指导,本文档中的所有陈述、信息和建议不构成任何明示或暗示的担保。
Inspur和“浪潮”是浪潮集团的注册商标。
Windows是微软公司的注册商标。
Intel、Xeon是Intel公司的注册商标。
其他商标分别属于其相应的注册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4008600011地址:中国济南市浪潮路1036号浪潮电子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邮编:250101版本控制目录目录 ............................................................................................................................................... i v1产品概述 (8)2产品特点 (9)3逻辑架构 (11)4产品规范 (12)4.1前视图 (12)4.1.1前面板正视图 (12)4.1.2前控板及LED指示灯 (12)4.1.3硬盘托架指示灯 (14)4.2后视图 (15)4.2.1PCIE Riser配置后视图 (15)4.2.2GPU配置后视图 (16)4.3内部俯视图 (17)4.4PCIe转接卡 (18)4.5主板布局图 (21)5系统规格 (23)6兼容性列表 (25)6.1处理器 (25)6.2内存 (25)6.3存储 (26)6.4RAID/SAS 卡 (29)6.5I/O 扩展 (30)6.5.1网卡 (30)6.5.2FC HBA 卡 (32)6.5.3HCA 卡 (32)6.5.4PCIE SSD (32)6.6电源 (33)6.7操作系统 (33)7配置注意选项 (36)8系统管理 (37)9物理规格 (40)10认证 (41)11支持与服务 (42)12新技术点描述 (43)12.1Intel 可扩展架构 (43)12.2Intel VROC 技术 (43)13相关文档 (44)14商标 (45)图表1 NF8260M5视图 (8)图表2 NF8260M5逻辑框图 (11)图表3 NF8260M5前视图 (12)图表4 NF8260M5前面板组件说明 (12)图表5 NF8260M5前控板组件 (13)图表6 NF8260M5前控板组件说明 (14)图表7 硬盘托架视图 (14)图表8 硬盘托架指示灯说明 (14)图表9 PCIE Riser配置后视图 (15)图表10 PCIE Riser后视图说明 (16)图表11 GPU配置后视图 (16)图表12 GPU配置后视图说明 (16)图表13 PCIE Riser配置内部俯视图 (17)图表14 PCIE Riser配置内部俯视图 (17)图表15 GPU配置内部俯视图 (18)图表16 GPU配置内部俯视图说明 (18)图表17 PCIEX8*3板卡视图 (19)图表18 PCIEX16*2+PCIEX8板卡视图 (19)图表19 PCIEX16+PCIEX8板卡视图 (19)图表20 PCIEX16+PCIEX8板卡视图 (20)图表21 PCIEX16*1板卡视图 (20)图表22 主板布局图 (21)图表23 主板布局说明 (22)图表24 产品规格 (24)图表25 内存规格支持 (25)图表26 内存兼容性列表 (26)图表27 HDD兼容性列表 (27)图表28 SSD兼容性列表 (27)图表29 NVME SSD兼容性列表 (28)图表30 M.2 SSD兼容性列表 (28)图表31 RAID卡兼容性列表 (29)图表32 Expander卡兼容性列表 (29)图表33 NVME RAIDkey兼容性列表 (29)图表34 PCIE Riser模组视图 (30)图表35 PCIE Riser规格组成 (30)图表36 OCP及PHY卡兼容性列表 (31)图表37 PCIE外插网卡兼容性列表 (31)图表38 HBA卡兼容性列表 (32)图表39 HCA卡兼容性列表 (32)图表40 电源兼容性列表 (33)图表41 OS兼容性列表 (33)图表42 BMC智能管理列表 (39)图表43 物理规格 (40)1产品概述浪潮英信服务器NF8260M5产品保持了浪潮服务器一贯的高品质、高可靠的表现,在计算性能、可扩展性、智能管理等方面,实现极致创新与突破,特别适用于大规模兴起的对空间密度有较高要求的企业、互联网等大规模数据中心市场的网络负载均衡以及虚拟化场景的应用。
应用交付产品技术白皮书目录第一章应用交付产品的概念及核心价值 (4)1.1ADN应用交付网络的概念 (4)1.2应用交付产品的核心价值 (5)第二章天清ADC应用交付解决方案总体介绍 (6)2.1方案构成 (6)服务器负载均衡 (7)全局负载均衡 (8)链路负载均衡 (9)2.2部署方式 (11)串行部署三层接入 (11)串行透明部署 (11)旁路部署三层接入 (12)旁路部署透明接入 (12)旁路部署之三角传输 (13)第三章服务器负载分担 (13)3.1服务器负载分担 (13)3.1.1负载分担算法 (14)3.1.2健康检查策略 (15)3.1.3会话保持策略 (16)3.2七层内容交换 (19)3.3HA高可靠性与设备集群 (20)3.3.1HA高可靠性 (20)3.3.2设备集群 (22)第四章应用优化与加速 (23)4.1SSL硬件加速和卸载 (24)4.2本地RAM Cache (24)4.3内容压缩 (25)4.4TCP连接复用 (25)4.5TCP单边加速 (26)4.6HTTP管线(Pipelining) (27)4.7窄带用户应用加速 (29)4.8重写Rewrite (29)第五章链路负载分担 (30)5.1出站流量负载均衡(Outbound方向) (30)负载分担算法 (30)链路健康检查 (32)出站流量会话保持和NAT (32)5.2入站流量负载均衡(Inbound方向) (33)智能DNS解析流程 (34)第六章全局负载分担 (35)6.1全局负载分担策略 (36)6.2动态就近性 (36)6.3静态就近性策略 (39)6.4IP Anycast技术 (39)6.5基于HTTP重定向的全局负载均衡 (40)第七章应用安全防护 (41)7.1应用安全防护 (41)7.2启明星辰应用交付解决思路 (42)7.3主要安全功能 (43)第一章应用交付产品的概念及核心价值1.1ADN应用交付网络的概念Internet本质上是一种端到端(end-to-end)的技术,任何一个复杂的应用,最终都会归根于在Client和Server之间的数据交互,而其所经过Internet的环节却纷繁复杂,对于应用的运营者来说,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处理不好,都会导致业务的无法正常提供或者效率低下。
比如:∙应用系统的性能瓶颈,稳定性,可扩展性的问题;∙跨运营商访问时因路由瓶颈而导致的网络延迟问题;∙宽带用户和窄带用户(移动终端)并存时的合理分发和访问效率问题;∙应用系统所面临的网络攻击等安全性等问题;∙应用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率和改善用户体验问题等等。
Application Delivery Networks(ADN),正是面向于保障Client和Server之间稳定且高效的数据交互而提出的一套技术体系,其主要是面向基于浏览器(Web-Based)并借助于Internet向用户提供服务的业务模式。
ADN产品按照国际著名资讯机构Gartner 的阐述,主要是包含广域网优化WAN Optimization Controller(WOC)和应用交付控制器Application Delivery Controller(ADC)两个领域。
广域网优化产品,主要是用于在多个数据中心,或者总部和分支机构之间进行数据的压缩以提升传输效率,节约带宽成本。
ADC产品是从负载分担(Load Balance)产品演进而来,负载分担产品通过对外提供唯一的访问IP地址(虚拟服务VS),对内通过地址池(Pool)关联多个提供相同服务的节点(Server),这样就可以把进入的流量按照事先定义好的策略分发给这些服务器,同时监控这些服务器的状态,当某个节点失效时,可以把流量重新分配到其他正常的服务器上。
运营者可以随时增加或者减小这组服务器的数目,以满足业务变化的需要。
这样就实现了WEB 服务器侧的可用性和弹性扩展。
ADC除了具备负载分担的功能外,更关注的是整个应用交付的各个环节,包括Client 侧,Server侧及数据交互经过网络节点的整体效率。
ADC可以根据用户访问的内容做更精细化的流量分担,可以根据用户自身的信息如浏览器类型,Cookie等七层信息做内容交换。
ADC能够识别出应用,并且进行加速和优化处理。
同时,ADC设备可以对服务器的压力进行卸载(Off-Load)--包括SSL协议,内容压缩,Cache,TCP链接等,让服务器资源重点服务自身的业务系统,从而提升整个系统的效率。
1.2应用交付产品的核心价值应用交付产品关注整个应用交付的环节,核心价值是为了保障应用的:高性能---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并具备足够的弹性扩展。
高效率---服务器压力卸载,提升整个业务系统效率。
高可用---业务的备份和冗余。
保障业务的不间断稳定运行,并提升用户体验。
安全性---保障业务安全,防止入侵和数据泄漏。
第二章天清ADC应用交付解决方案总体介绍启明星辰基于深厚的技术积累,不断探索专业有效的ADC解决方案以保障用户应用连续可靠运行的同时,节约用户的投资效率,并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
2.1方案构成为了满足IT应用有效、快速、安全交付的需求,启明星辰推出天清ADC应用交付平台的整体解决方案,包括:服务器负载均衡,应用优化与加速,链路负载均衡,全局负载均衡,广域网优化,安全防护等全系列产品。
服务器负载均衡服务器负载均衡主要是对访问服务器和服务器返回的流量进行管理,天清ADC应用交付平台通过多种静态和动态负载分担算法,把访问服务器的流量智能的分发给最佳的服务器。
同时,天清ADC应用交付平台利用自身的多核高性能硬件平台和VBOS软件系统的优势,对流量进行实时压缩,缓存,硬件加解密等处理,把原本需要耗费服务器大量性能的计算接管过来,使服务器系统只进行业务相关的处理,以实现整个业务系统的加速和效率提升。
天清ADC服务器负载均衡方案包括:负载分担,应用加速,服务器卸载等几个部分。
与此同时,天清ADC应用交付平台还提供专业的抗拒绝服务攻击、状态防火墙及Web 应用防火墙功能,进一步提升应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全局负载均衡全局负载均衡-GSLB(Global Server Load Balance)是通过在全球部署多个数据中心来保护业务站点不受访问中断的影响,并且提升整体业务系统响应能力的一种解决方案。
通过部署天清ADC应用交付平台,可以在多个数据中心之间进行流量分担,并进行数据中心间的冗余和灾备。
同时天清ADC应用交付平台可以根据智能算法,把某个用户的访问引导到距离他最近,延迟最小的数据中心,即实现了整个业务系统的可扩展性,也有效的提升了用户体验。
天清ADC应用交付平台内置智能DNS系统和IP地理位置信息库,企业可以把ADC 设备作为域名授权发布服务器,配置多个数据中心的IP地址对应该域名DNS A记录。
当接收到某个用户的DNS请求时,通过判断该用户所处地域,并结合动态探测算法或者静态策略返回该域名对应的最佳数据中心地址。
天清ADC应用交付平台除了具备动态智能解析方式外,还提供静态就近性策略,HTTP 重定向和IP AnyCast技术等多种全局负载分担解决方案。
可以为企业提供最灵活的选择方式,并能够和其他全局负载分担产品实现网络兼容。
链路负载均衡根据中国的运营商接入现状,企业往往选择同时租用多条运营商线路以实现企业接入Internet时的链路备份和带宽叠加。
天清ADC应用交付平台可以动态监控链路的实时状态,提供多种静态和动态流量分担方法,可以有效提升多链路接入的效率和整体性能。
当企业部署对外提供服务的应用服务器时,天清ADC应用交付平台可以根据用户所处的运营商网络,或者地域的远近,或者当前链路的带宽质量进行智能DNS解析,帮助用户选择最优的链路进行访问,有效避免跨运营商访问时造成的带宽瓶颈和延迟增大等问题,提供最佳的用户体验。
∙Outbound出站方向访问内网用户向外发起连接请求时,天清ADC应用交付平台产品提供多种静态和动态链路分担算法,选择当前最合适的链路分配流量。
静态算法包括:轮询,比率,加权等。
动态算法包括:最小连接,最小流量,最小延迟等等。
天清ADC应用交付平台支持运营商路由选择,根据用户请求地址所出运营商来选择和其匹配的运营商链路出口,这样就避免了跨运营商访问的效率低下问题。
∙Inbound入站方向访问当企业内部提供对外的服务的业务系统时,如ERP系统,邮件系统或者其他在线业务交易系统时,可以把天清ADC应用交付平台作为授权域名发布服务器,把多个运营商链路接入IP地址绑定到同一个域名A记录上。
这样,结合运营商IP位置信息库和静态配置策略,ADC能够智能的处理外部用户DNS请求,返回最佳的链路接入地址。
2.2部署方式天清ADC应用交付平台支持串行接入,并行接入,三层接入,透明模式接入,DSR模式等多种接入方式,企业可以根据当前的网络运行状况和业务规划选择最合适的接入方式。
串行部署三层接入这种模式下,天清ADC应用交付平台串行接入到网络中,所有流量都先经过ADC设备处理,通常情况下,ADC设备上的虚拟服务(VS)配置为公网IP地址,内部的服务器则配置为私有IP地址。
典型的串行网络结构如下,天清ADC应用交付平台采用HA方式,和上下层交换机采用双链路交叉连接,网络结构清晰,并且具备很强的冗余性和可靠性。
串行透明部署这种部署模式可以不改变用户的现有IP地址结构,ADC设备的虚拟服务地址(VS)和服务器处在一个网段,当ADC设备出现单点故障,或者性能无法满足时,可以临时采用Bypass策略绕过ADC设备。
串行接入透明部署的工作原理类似于正常的串行接入。
旁路部署三层接入旁路方式部署ADC产品,不需要对现有运行着网络结构进行改变,可以方便快速的把ADC部署到网络中,ADC的工作模式和串行部署比较相近,ADC的虚拟服务配置为公有地址,内部服务器配置为私有IP地址。
ADC设备和服务器分别属于交换机不同的VLAN,ADC在分发数据给服务器时,进行源IP地址转换,把发给服务器的报文源IP地址改为ADC 设备自身的IP地址,以保证服务器返回的流量也经过天清ADC应用交付平台。
旁路部署透明接入原理类似旁路部署三层接入,不同是天清ADC和服务器划分到一个VLAN里面,天清ADC的VS地址和服务器配置为同一个IP网段,这种情况下可以把服务器的网关地址指向ADC设备的IP地址,ADC设备使用真实的客户端地址和服务器建立连接,而不需进行NAT 源地址转换。
旁路部署之三角传输三角传输,也叫Direct Server Return(DSR)模式,是旁路部署的一个特例,这种模式下只有入站方向流量进入到ADC设备,由ADC设备根据预先配置好的负载分担策略进行流量分发,而服务器返回的流量不经过ADC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