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说课稿范文-《古代诗歌五首》说课稿
- 格式:docx
- 大小:43.12 KB
- 文档页数:10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3 短诗五首》一. 教材分析《短诗五首》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五首经典的短诗。
这些短诗分别是《所见》、《过故人庄》、《春晓》、《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逢入京使》。
这些短诗题材多样,有写景的,有抒情的,有叙事的有描绘的。
这些短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满了智慧和美感。
通过学习这些短诗,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和诗歌鉴赏能力,他们对于一些基本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一些深层次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帮助他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诗歌。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短诗五首》,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基本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短诗五首》,使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增强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尊重。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通过学习《短诗五首》,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2.难点: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欣赏和理解诗歌的美。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讲解、示范、引导、讨论、写作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些与诗歌相关的趣味故事或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讲解:对《短诗五首》进行详细的讲解,包括诗歌的背景、作者的生平、诗歌的主题、意境、情感等。
3.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4.写作:让学生尝试自己写一首短诗,培养他们的文学创造力。
5.总结: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重要性和价值。
初中古诗说课稿(精选10篇)初中古诗说课稿 1一、说教材《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诗歌。
本单元所选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为具体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编排的。
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初一学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听读——朗读——品味——迁移”。
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学习这首诗,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体会与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余光中自称《乡愁》具有“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的十字路口的现实感,又根据现代诗歌的特点,本诗的教学重点为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让学生体会美。
而教学难点则是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教材自身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决定花两课时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
第一课时重在文本解读,在听说读品等一系列活动中,体会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情感美;第二课时是拓展与实践,让学生了解古今不同作家就乡愁这一主题写的不同风格与类型的诗文,还有学生自身对诗的解读与拓充。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说课稿怎么写:人教版
说课稿可以使人集中注意,如果要让学生感兴趣,教师就要饱含情感。
编辑了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说课稿,欢迎阅读!
教学目标
①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②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④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
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
唐诗五首八年级上册说课稿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背诵这五首唐诗,积累文言词汇,如“徙倚”“驱犊”“候骑”等。
了解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等诗歌体裁的特点,掌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学会从意象、意境、情感、表现手法等方面鉴赏唐诗。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乡之情、壮志难酬之感、归隐田园的闲适等情感,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2. 教学难点。
二、说学情。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词学习基础,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古诗,对诗歌的基本形式和常见的表现手法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于唐诗的理解还比较肤浅,在诗歌鉴赏方面还缺乏系统的方法和深入的体会。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诗歌背后的文化内涵有一定的探究欲望。
三、说教法。
2. 情境教学法。
3. 问题引导法。
四、说学法。
1. 自主学习法。
2. 合作探究法。
3. 诵读感悟法。
鼓励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自己去感悟诗歌的情感和意境,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2. 提问学生之前学过的唐诗有哪些,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唐诗的初步印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知识讲解(7分钟)2. 介绍这五首诗的作者及其生平事迹。
如王维的仕途经历对他诗歌创作的影响,崔颢的文学地位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三)诗歌诵读与初步理解(15分钟)1. 教师范读这五首唐诗,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 学生自由诵读,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理解诗歌的大意。
3. 请学生个别诵读,教师进行点评,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
(四)诗歌鉴赏(20分钟)将学生分成五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首诗的鉴赏。
要求从意象、意境、情感、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
引导学生找出诗中的“东皋”“薄暮”“徙倚”“树树”“山山”等意象,分析这些意象所营造的萧瑟、孤寂的意境,体会诗人在隋末唐初动荡局势下的彷徨和孤独感,以及诗中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3短诗五首》一. 教材分析《短诗五首》是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组诗歌单元,本单元的五首诗歌分别是《春晓》、《宿建德江》、《登鹳雀楼》、《望洞庭》和《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这些诗歌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教材通过对这些短诗的学习,旨在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他们对于古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含义。
然而,对于诗歌的深层意境和诗人的情感,他们可能还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让他们更好地欣赏古代诗歌。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五首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含义,把握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五首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含义,把握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比较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代诗歌,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朗读与背诵:让学生大声朗读五首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然后进行背诵。
3.解析诗歌:针对每首诗歌,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4.比较与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比较五首诗歌的异同,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5.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
鲁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诗五首》说课稿一、教材分析《诗五首》是鲁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诗歌选读,包括五首古代名家的经典诗作。
本文旨在通过对《诗五首》的解读和分析,引导学生感受古人的情感表达和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和理解五首古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深入理解和分析古代诗歌的意象和语言表达。
2.难点:体会古代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审美意境。
四、教学准备1.教材:鲁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诗五首》。
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古代诗歌的重要性和诗歌的特点,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通过提问的方式回顾上节课学过的诗歌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和回忆。
3. 诗歌赏析(30分钟)(1)先秦时期的《登鹳雀楼》和《渔父·登岳阳楼》•介绍诗人杜甫和范仲淹的背景和成就。
•分析《登鹳雀楼》和《渔父·登岳阳楼》的意象和表达手法,引导学生体会山水之美和壮丽景色给诗人带来的情感。
•比较并对比两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色彩。
(2)唐代的《回乡偶书》和《江南逢李龟年》•介绍诗人贺知章和杜牧的背景和作品特点。
•分析《回乡偶书》和《江南逢李龟年》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领略贺知章对家乡的眷恋和杜牧对友人离别的深情表达。
•比较两首诗歌的风格和表达方式。
(3)宋代的《夜泊牛渚怀古》•介绍诗人杨万里和北宋时期的文化背景。
•解析《夜泊牛渚怀古》中杨万里对古代辉煌文化的怀念,引导学生感受古风古韵给人的思考和感慨。
•分析诗人借古讽今的意图和表达方式。
4. 诗歌创作(30分钟)根据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情感体验,鼓励他们创作一首类似的短诗。
教师提供一些启示:可以以自然景观为主题,借用现代语言表达情感。
教师对学生的创作进行点评和总结,指导学生进一步提高对诗歌的欣赏和创作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说课稿一、教材分析《诗词曲五首》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内容是五首经典的古代诗词和曲调的欣赏和学习。
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品味。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并理解五首古代诗词和曲调的内容和意境。
–学会运用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进行诗词赏析。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欣赏诗词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水平,增强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艺术修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掌握五首古代诗词和曲调的内容和意境。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诗词赏析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水平。
四、教学准备•课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时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
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进行互动,如“你们对古代诗词有什么了解?”、“你们喜欢听古代曲调吗?”等。
2.导学(10分钟)通过投影多媒体设备,让学生听一段古代曲调或朗诵一段古诗,让学生感受古代诗词的韵律和美感。
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古代诗词的特点和魅力,比如“曲调优美动人,能让人流连忘返”、“古代诗词用词精准,表达含蓄深刻”等。
3.展示(15分钟)按照课本顺序,分别展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长歌行》、《渔歌子》、《白日依山尽》和《登鹳雀楼》五首古代诗词。
使用投影仪将诗词内容展示在黑板上,同时朗读诗词内容,让学生跟读,并解释生僻词汇。
师生们一起欣赏诗词的美妙之处,了解作者背景和作品意境。
4.分析(25分钟)对每首诗词进行分析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内容和意境,例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讲述了冬天送别亲人的场景,歌颂了北国的壮丽美景。
–《长歌行》:以长安城为背景,描绘了繁华和沧桑的景象。
–《渔歌子》:通过描写渔民的生活,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第一板块:说教材《古代诗歌五首》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像、娱悦性情的特点。
这五首古代诗歌,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
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
本课的教学重点,一是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激发审美想像、培养审美意识。
二是析美情、赏美景、聚美言。
品味课文精彩生动的优美语言,吟诵涵泳,熏陶感染,积累诗文语句、积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积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积聚优雅的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课前自学是学生个性化的个人学习阶段,必须保证充分的准备、思考时间,为课堂上建构新知作好材料、背景、经验方面的铺垫。
1、铺垫认知的台阶――疏通文意。
上网或查书检索五首诗歌的含义,了解作者的身世、诗歌创作的背景,查字典解决不认识的字词。
2、激发探究的欲望――标出每首诗歌每行的最后一个字的拼音,探究乐府诗、律诗、词、曲在表现形式上的规律。
3、关注以往的经验――回忆、检索自己以前曾经读过的有关乡愁、初春、夏夜的古今诗文,想想是否与本课有什么联系。
4、形成初步的语感――大声朗读诗歌,感觉一下重音和节奏怎样处理更有表现力,作出标记。
第二板块:说教法(一)说教法1、方法导学,授人一渔。
对五首古诗采用分着教,合着比。
通过学习本课的五首诗歌,学会赏析品评古代诗歌的方法。
2、贴近文本,以读贯串。
诵读是对课文语言以及课文内容的直接、真切的感知,是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一条最有效的途径。
在本课要教会学生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像,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美读”课文:吟读,读出韵味;译读,读出意境;背读,积累语句;品读,品评意趣;说读,拓展诗意。
(1)体会诗情――吟读《观沧海》,体会诗人豪放的情怀,品味诗情美。
(2)想像画面――译读《次北固山下》,对重点语句展开画面想像,想像画面美。
(3)穿插联想――说读《钱塘湖春行》,插页联系有关描写春天的古今诗文进行比较,赏析诗意美。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0《古代诗歌五首》说课稿第一板块:说教材《古代诗歌五首》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像、娱悦性情的特点。
这五首古代诗歌,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
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
本课的教学重点,一是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激发审美想像、培养审美意识。
二是析美情、赏美景、聚美言。
品味课文精彩生动的优美语言,吟诵涵泳,熏陶感染,积累诗文语句、积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积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积聚优雅的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课前自学是学生个性化的个人学习阶段,必须保证充分的准备、思考时间,为课堂上建构新知作好材料、背景、经验方面的铺垫。
1、铺垫认知的台阶――疏通文意。
上网或查书检索五首诗歌的含义,了解作者的身世、诗歌创作的背景,查字典解决不认识的字词。
2、激发探究的欲望――标出每首诗歌每行的最后一个字的拼音,探究乐府诗、律诗、词、曲在表现形式上的规律。
3、关注以往的经验――回忆、检索自己以前曾经读过的有关乡愁、初春、夏夜的古今诗文,想想是否与本课有什么联系。
4、形成初步的语感――大声朗读诗歌,感觉一下重音和节奏怎样处理更有表现力,作出标记。
第二板块:说教法(一)说教法1、方法导学,授人一渔。
对五首古诗采用分着教,合着比。
通过学习本课的五首诗歌,学会赏析品评古代诗歌的方法。
2、贴近文本,以读贯串。
诵读是对课文语言以及课文内容的直接、真切的感知,是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一条最有效的途径。
在本课要教会学生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像,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美读”课文:吟读,读出韵味;译读,读出意境;背读,积累语句;品读,品评意趣;说读,拓展诗意。
(1)体会诗情――吟读《观沧海》,体会诗人豪放的情怀,品味诗情美。
(2)想像画面――译读《次北固山下》,对重点语句展开画面想像,想像画面美。
《春望》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春望》。
这节课我主要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春望》这篇诗歌是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古诗文推荐篇目,这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中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个单元的目标首先对人的品格和志趣的提问,单元中的文章都对这一问题作了回答。
我选的这一首《春望》以诗意语言书写了人生感悟与思考,展示了我国古代伟大诗人杜甫强烈的爱国情感。
由于人生的不同阶段,社会环境的不同,《春望》与以前学过的《望岳》的感情基调是截然不同的。
根据课程目标中提出的诵读古代诗词,要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为此我制订了以下目标:一是把握诗歌景与情,事与情的关系,品味诗歌的意境。
二是深入理解诗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三是深切感悟诗人热爱国家,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情怀。
教学重点是诗歌景与情,事与情的关系,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是深切感悟诗人热爱国家,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情怀。
二、说学情。
八年级学生初步了解鉴赏诗歌的一些方法。
而且在历史课上学习了中国古代史,对于安史之乱有一定的了解,能够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
但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不高,对诗歌的认知和品析停留在表皮;年龄小,阅历浅,很少有生离死别的牵挂与思念,更没有经历过战争,对诗人愁苦无奈的感受较难体会;三、说教法。
一是采用的是朗读的方法,在新课标中有着重对文学作品要重视各种朗读的要求,默读、朗读、精读、浏览等。
整篇课文我会用“读”来贯穿,运用多种“读”的方式,以读对字音,读到能背,读出感情作为我这节课“读”的目标。
二是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去解决问题。
四、说学法。
学生在学法上主要是通过诵读、圈点和讨论来学习这首诗歌。
说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导入抢答,激发兴趣出示课件,运用抢答的方式让学生猜猜“他是谁”?用抢答的方式导入,既可以回顾之前所学关于杜甫的生平简介,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
八上诗词五首说课稿一、说教材《八上诗词五首》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课,本课选取了五位古代诗人的代表作品,分别是李白的《将进酒》,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牧的《秋夕》。
这五首诗词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诗人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特点。
本文在课文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1.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2. 通过对五首诗词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古代诗人的生平事迹、创作背景,加深对古代文化的认识。
3. 引导学生品味诗词中的意象、意境,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4. 通过对诗词的鉴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他们对文学创作的兴趣。
主要内容:1. 《将进酒》:表达了诗人李白豪放不羁的人生态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月夜忆舍弟》:杜甫借月夜之景,抒发了对远行弟弟的思念之情。
3.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以草为喻,表达了对朋友离别的不舍之情。
4. 《登鹳雀楼》:王之涣通过描绘壮阔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
5. 《秋夕》:杜牧以秋夜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朗读五首诗词,理解诗词的内容和情感。
(2)了解五位诗人的生平事迹、创作背景,掌握诗词的基本知识。
(3)学会运用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审美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感悟、分析等环节,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2)运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课堂效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词中的美好情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对文学创作的热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五首诗词的内容、情感和艺术特色。
(2)诗词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1)把握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运用诗词鉴赏方法,提高审美能力。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三课《唐诗五首》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教师和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述《唐诗五首》这一课的教学内容。
这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的第十三课,教材版本为统编版。
我们将在本课中深入学习唐代五位诗人的代表作,通过欣赏、分析诗歌的语言艺术,挖掘其中蕴含的深刻思想与情感,加深对唐诗的理解,提高语感和鉴赏能力。
一、教学目标1.重点:(1)读懂五首唐诗,把握诗中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掌握诗歌的基本语言和表现形式,提高语感和鉴赏能力。
2.难点:(1)理解唐代诗歌的艺术风范和内涵,并进行鉴赏。
(2)体会唐诗的文化底蕴和情感价值。
二、教学内容1.教学材料:语文教材《唐诗五首》及五首唐诗原文2.教学方法:课堂讲解、欣赏体验和鉴赏分析3.教学步骤:(1)预习复习: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或反复阅读课文,复习并回顾唐代诗歌的韵律、表情和情感特点,为今天的学习做好准备。
(2)课文导读:先进行整体感知,同时注重具体细节;认真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化底蕴和情感意蕴,并抓住关键词、句和段,体会诗歌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
(3)诗歌欣赏:五首唐诗按顺序逐一进行欣赏,学生可以逐次尝试朗读诗歌,体味其中的韵律、押韵、语言节奏和情感表达。
在欣赏之后,要对诗歌进行分析,进一步理解其文化意义和艺术价值。
(4)诗歌鉴赏:结合学生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运用多种鉴赏方法和技巧,从诗歌内容、结构、技巧、意境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和评价,提高鉴赏能力,最终达到写好唐诗的目的。
三、教学意义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文体,《唐诗》凭借其独特的韵律和文化内涵,深受人们喜爱和推崇。
本课《唐诗五首》的主要内容是五位唐代诗人的代表作,这些诗歌无论从结构、表现技巧、内容和艺术价值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通过学习这些诗歌,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唐诗的鉴赏力,提高写作水平,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文明。
《春望》说课稿教学流程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一、说教材《春望》是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中的一首诗歌。
《春望》写于安史之乱后,面对国都被占领后萧瑟的情景,诗人杜甫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战事持续很久,家中音信全无;透过凄凉的景象抒发自己的忧愁,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和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
二、说学情本文是一首五言律诗,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诗歌的学习方面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但是对于《春望》这样一首情景交融,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意境深沉的五言律诗,学习起来还是有一定困难。
同学们已经在历史课上学习中国古代史,对于安史之乱有一定的了解,清楚本诗的创作背景。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中诗文的特点和八年级学生对诗歌的思想感情理解较困难这一客观情况,参考《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应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语文课程教学应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的这一理念,本节课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够熟练背诵诗歌2、掌握重难点字词的读音和书写3、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会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感知诗意。
2、学会通过设疑、点拨、讨论探究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3、培养自己自主学习古诗歌的意识和习惯,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体会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2、树立热爱祖国、爱好和平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正音正字,划分朗读节奏。
2、明确本诗的抒情手法。
〔二〕教学难点1、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
2、深入理解诗句内涵。
3、体会诗人所思所想,感受诗人内心深层次的爱国情感。
五、说教学方法1、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
《唐诗五首》说课稿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一,说教材。
《唐诗五首》选入初唐至中唐的五首唐人律诗,有五言,有七言。
诗歌或写田园风光,抒发诗人孤独、彷徨之情;或写登高临远之景,抒发诗人怀古伤今、思念家乡之情;或描绘塞外雄浑壮阔的景象,表现对一人荣辱浮沉的达观之情;或摹写诗人辞亲远游所见景象,表达对故乡的恋恋不舍之情;或描写西湖早春之景象,变现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
五首诗的遣词造句、意境格调各有特点,值得认真品味。
二,说学情。
作为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不少的诗歌,对诗歌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初步懂得诗歌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能结合诗人生平经历、写作背景来解读诗歌的思想情感。
学生在七年级时已经学习了字斟句酌精读方法,但是用来品味诗歌意境,鉴赏诗歌不同风格等方面的能力比较欠缺。
学生之前接触过律诗,但是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律诗的具体特点,尤其是诗人谋篇布局的巧妙构思。
学生不善于从律诗的格律特点、律诗的章法结构角度来品读诗歌意境,读出诗人的思想情感。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对于初中语文的教学要求,我们对于《唐诗五首》我们的学习目标如下:1.通过反复朗读、背诵的方法,体会诗歌的韵律之美,感受五首诗歌不同的风格。
2.抓住写景诗句,进行联想,体会诗的意境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3.通过四联关联分析,感受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美感。
四,说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感受不同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风格的不同。
比如边塞诗与田园诗在风格、内容上的不同,这是需要学生理解的。
五,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在于分析诗歌结构,体会、理解诗歌的起承转合。
对于首颔颈尾四联在结构上的作用,学生能否理解并感受到诗歌在结构上的魅力,这不光需要老师合理的讲解,更需要学生的自主理解,美学不是天下大同的,这是作为教师比较难以体现的部分六,说教学过程。
作为老师,我们要做到结合五首诗的特点,根据新课标学习目标,一要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教辅工具书上的注解,整体感知诗歌大意,没必要逐字逐句的去翻译;二,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堂课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多读多背,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描绘的意境,把握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第三要引导学生关注律诗的特点,要抓住律诗的颈联和颌联, 从押韵、对仗、写法等方面细细品读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会鉴赏诗歌。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游山西村》说课稿3.理解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教学重点1,会有感情,有节奏的诵读诗歌2,读懂作者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理解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教学过程一,导入有陆游写本诗歌的目的导入,目的是引起学生兴趣。
二,介绍作者白板展示陆游的生平。
(重点展示陆游颠沛流离的一生)。
三,读准诗歌指导学生学会划分节奏。
四,赏析诗歌在孩子们读准确朗读并读懂诗歌之后,我让孩子们总结诗歌的主题思想,以及作者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感情,并谈一下文章中体现的人生哲理,分享自己在实际生活中的哲理故事运用。
这个环节设计的主要是想让学生们明白"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古诗的深层含义,借此教会同学们碰到困难时,应该有正确的人生观。
五.拓展外延拓展部分,我用陆游的另外两首《示儿》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想让学生明白一个诗人的诗作风格是丰富多彩的,不是拘泥固定的,五,小结小结部分是为了让学生结合本文自行总结应该如何做到读、译、赏一首古诗。
六,作业,1,学生会背诵并正确默写这首诗歌,2,把本诗歌改写成一个故事,,要有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对环境的描写,还有主题清晰。
第二个作业,是为了训练学生们的谋篇布局能力。
,说板书板书,我想尽量做到简洁明了,力争让学生通过板书就能明白这篇诗歌写了什么,想表达什么。
板书设计如下:风景- ----- 山水秀美----景美村民------- 热情好客----人美喜欢热爱风俗 ------ 淳厚简朴----风俗美。
古代诗歌五首说课稿一、说教材(一)作用与地位《古代诗歌五首》是我们高中语文古代文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选自不同历史时期,涵盖了丰富的文化背景和诗歌艺术风格。
这五首诗各自独立,但共同体现了古代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哲理美,对于学生理解我国古代文化和培养审美情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主要内容1.《登鹳雀楼》:王之涣的这首诗以高远的视角,展现了壮阔的自然景象,表达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情怀。
2.《望庐山瀑布》:李白的这首诗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色,洋溢着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与赞叹。
3.《夜泊牛渚怀古》:杜甫的这首诗以夜泊牛渚为背景,抒发了诗人对古人英勇事迹的怀念之情。
4.《江南逢李龟年》:韦应物的这首诗以偶遇老友为题材,流露出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5.《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的这首诗通过对草原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朋友离别的不舍与祝福。
(三)教材特点这五首诗歌在内容、形式和风格上都有各自的特点,但都体现了古代诗歌的韵律和谐、意境深远、寓意丰富的共性。
它们既是文学艺术的瑰宝,又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对于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道德情操具有重要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了解五首诗的作者、时代背景和创作特点。
2. 掌握五首诗的韵律、意境和哲理。
3. 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五首诗。
(二)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三)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视友情、崇敬英雄的道德情操。
2.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进取的人生态度。
三、说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 五首诗的韵律、意境和哲理的理解。
2. 学生的朗读、背诵能力的培养。
(二)难点1. 对古代诗歌艺术特点的把握。
2. 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深入体验和表达。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能力和情感素养。
四、说教法(一)启发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导,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探究诗歌中的美。
初中古诗词说课稿(通用8篇)初中古诗词说课稿(通用8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
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古诗词说课稿(通用8篇),欢迎大家分享。
初中古诗词说课稿1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牧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第5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
本组教材以“多彩的童年生活”为专题展开,《牧童》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儿童晚归休憩图。
全诗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的表达了牧童那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2.学情分析:那么,五年级学生对这首诗是一个怎样的认知情况?这首诗对他们最具吸引力的地方是什么呢?他们又想以怎样的方式来学习这首诗呢?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我在课前对学生做了这样的调查:1.你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诗么?2.你认为学习这首诗的时候需要进行单独的识字学习吗?3.你会背这首诗么?4.你能大概说出这首诗的意思吗?5.你能从诗中体会到诗人的情感吗?调查中我发现:80%的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诗,95%的学生认为不需要进行单独的识字学习,70%的学生会背这首诗,能大概说出这首诗意思的占30%,能从诗中体会到诗人情感的只有极少数。
根据学生的实际,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课程标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二、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古诗,感知古诗大意。
2.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生活状态的向往。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生活状态的向往。
三、说教学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
”所以教学本首诗,我准备采用“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法”、“情景教学法”、“设景想象教学法” 来展开教学。
《古代诗歌五首》说课稿
以下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古代诗歌五首》的
说课稿,希望大家尽快掌握诗歌说课稿的写法。
第一板块:说教材
《古代诗歌五首》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
文,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像、娱悦性情的特点。这五首古代
诗歌,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
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生动
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本课的教学重点,一是感受作者的
审美情感,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激发审美想像、培养审
美意识。二是析美情、赏美景、聚美言。品味课文精彩生动的
优美语言,吟诵涵泳,熏陶感染,积累诗文语句、积存必要的
古代文化常识,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积蓄高尚的道德情感,
积聚优雅的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DD课前自学是学生个性化的个人学习阶段,
必须保证充分的准备、思考时间,为课堂上建构新知作好材料、
背景、经验方面的铺垫。
1、铺垫认知的台阶DD疏通文意。上网或查书检索五首
诗歌的含义,了解作者的身世、诗歌创作的背景,查字典解决
不认识的字词。
2、激发探究的欲望DD标出每首诗歌每行的最后一个字
的拼音,探究乐府诗、律诗、词、曲在表现形式上的规律。
3、关注以往的经验DD回忆、检索自己以前曾经读过的
有关乡愁、初春、夏夜的古今诗文,想想是否与本课有什么联
系。
4、形成初步的语感DD大声朗读诗歌,感觉一下重音和
节奏怎样处理更有表现力,作出标记。
第二板块:说教法
(一)说教法
1、方法导学,授人一渔。对五首古诗采用分着教,合
着比。通过学习本课的五首诗歌,学会赏析品评古代诗歌的方
法。
2、贴近文本,以读贯串。诵读是对课文语言以及课文
内容的直接、真切的感知,是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思想感
情的一条最有效的途径。在本课要教会学生带着美好的情怀、
美好的想像,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美读”课文:吟读,
读出韵味;译读,读出意境;背读,积累语句;品读,品评意趣;
说读,拓展诗意。
(1)体会诗情DD吟读《观沧海》,体会诗人豪放的情怀,
品味诗情美。
(2)想像画面DD译读《次北固山下》,对重点语句展开
画面想像,想像画面美。
(3)穿插联想DD说读《钱塘湖春行》,插页联系有关描
写春天的古今诗文进行比较,赏析诗意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