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时代性与创造性
- 格式:docx
- 大小:7.46 KB
- 文档页数:5
钢琴演奏艺术的美学思考【摘要】钢琴演奏作为一门音乐表演艺术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意义,它针对不同的审美问题而繁衍出不同的美学原则,也即是创造性和忠实性、时代性和历史性、艺术性和技术性之间的辩证关系问题,本文就此关于这些问题作出简要探讨,以期能对钢琴演奏有更深的认识和创新。
【关键词】钢琴演奏;艺术;美学浪漫主义时期既是钢琴音乐创作的辉煌时期,也是钢琴演奏技术迅速发展的鼎盛时期,如果说早期的浪漫主义作品还保留着古典主义音乐的痕迹,那么中、晚期的浪漫主义作品则体现出作曲家对创作思想和美学理念的创新,增强了钢琴演奏技术的即兴性和炫技性,他们把钢琴演奏技术推向了更高的艺术境界。
在完整的钢琴艺术实践中,包含了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的活动过程,它们是两种不同性质的艺术创作行为。
在这种行为过程中,钢琴家的演奏并非是单纯的模仿或复制,而是与某种美学意识、美学思想有着密切联系,这也正是钢琴演奏之所以能够获得强大审美价值和审美体验的关键。
一、创造性与忠实性的协调统一钢琴演奏作为二度创作赋予了音乐作品的艺术生命,从本质上来说,它应该具有忠实性与创造性两个方面,因此,钢琴家既要依据作曲家的原作精神忠实地再现作品,又要通过感知作曲家的音乐内涵创造性地再现作品,这体现了钢琴家在演奏中能够正确处理忠实性与创造性的协调统一关系。
钢琴演奏的忠实性包括既演奏上要忠实于原谱和在艺术上要忠实于原谱。
钢琴演奏的创造性原则是指钢琴家在二度创作中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而并非完全原样地再现钢琴作品的音乐内涵,这种创造性再现既要符合原作精神,又要体现钢琴家的艺术个性。
钢琴作品是某种民族文化、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下的艺术产物,作曲家和钢琴家在任何方面都会有所不同,由此导致了作曲家的一度创作和钢琴家的二度创作之间的差异性,从而形成了钢琴演奏的创造性原则。
钢琴家二度创作的创造性必然会带有主观推论的思维成分,在演奏中不可避免地渗透出个人的主观意识和审美趣味,而在演奏中能够充分地表现自己的艺术创造个性是许多钢琴家的共同追求,这也是钢琴家在演奏艺术上走向成熟的标志,这不仅说明钢琴家对音乐作品有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见解,而且还说明钢琴家能够根据自己的技术特征成就了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
艺术概论一、艺术发生的几个学说及代表人物:1、神力说:艺术是从未知的人类世界中来。
艺术是由神来掌管的。
代表人物:宙斯,缪斯2、艺术起源于人类对世界的摹仿:是最早的艺术发生学说代表人物:德谟克利特——艺术是对自然的摹仿,尤其是对动物的摹仿。
亚里士多德——艺术就是摹仿。
他根据模仿所用的媒介,把艺术分为不同种类。
摹仿是他的理论基础,他认为摹仿是人的本能。
3、艺术起源于人类的游戏冲动:游戏冲动是艺术创作的动机。
呈现为一种无目的,无功利的游戏特征。
代表人物: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
4、艺术起源于表现: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其美学思想核心是“直觉即表现”说。
艺术的本质是直觉,直觉来源于情感,直觉即表现。
归根到底,艺术是情感的表现,尤其是抒怀的表现。
他强调,艺术既不是功利的活动,也不是道德的活动,艺术甚至不能分类,一切艺术都是情感的表现。
代表人物:克罗齐,古希腊柏拉图的“迷狂说”。
5、艺术起源于巫术:其哲学基础是原始社会的万物有灵观念。
代表人物:爱德华●泰勒6、艺术起源于劳动:艺术产生于人类的劳动劳动是艺术发生的直接动力。
劳动提供来了艺术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艺术活动的需要,劳动制约了早期艺术的形式。
劳动决定节奏,节奏又促成音乐、舞蹈的发生,直至形成诗、歌谣、舞三位一体的形式,先决条件无疑就是集体劳动。
音乐、舞蹈和诗歌在原始时代是三位一体的艺术。
代表人物:俄国普列汉诺夫7、多元说:由多种因素共同促成艺术的产生。
二、艺术发生的历史过程:1、艺术发生的上限——人所创造的第一件工具。
2、准艺术的发生:准艺术(准备阶段)○阿尔塔米拉野牛壁画(西班牙)拉斯科野牛壁画(法国)3、准艺术的繁荣:陶器出现了4、准艺术的衰落和艺术的发生。
准艺术衰落的标志是陶制品艺术从高峰的跌落和欢快和谐艺术风格的消失。
三、艺术产生的根本动力:1、生产劳动实践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前提。
生产劳动实践创造了艺术创作的主体——人,为艺术的发生提供了前提。
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公布日期】2015.10.03•【文号】•【施行日期】2015.10.03•【效力等级】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化正文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2015年10月3日)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提出如下意见。
一、做好文艺工作的重大意义和指导思想1.充分认识文艺工作的重要作用。
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民族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文艺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充分运用文艺引领时代风尚、鼓舞人民前进、推动社会进步。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离不开文艺事业繁荣发展。
举精神旗帜、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崇高使命。
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是文艺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2.准确把握文艺工作面临的形势。
当前,我国文艺创作生产活跃,内容形式丰富,风格手法多样,涌现了一大批人民喜爱的优秀作品,呈现出百花竞放、蓬勃发展的生动景象。
广大文艺工作者辛勤耕耘、服务人民,取得了显著成绩,作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对外交流交往不断加深,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为文艺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内在动力、广阔空间。
同时,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十分复杂,巩固思想文化阵地、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任务更加紧迫;在思想活跃、观念碰撞、文化交融的背景下,文艺领域还存在价值扭曲、浮躁粗俗、娱乐至上、唯市场化等问题,价值引领的任务艰巨迫切;文艺创作生产存在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粗制滥造等问题,推出精品力作的任务依然繁重;文艺评论存在“缺席”、“缺位”现象,对优秀作品推介不够,对不良现象批评乏力,文艺评论辨善恶、鉴美丑、促繁荣的作用有待强化。
新时代艺术院校文化使命与担当作为新时代下的艺术院校,我们有着独特的文化使命与担当。
艺术院校是传承和创新艺术成果的重要阵地,是培养艺术人才的摇篮,更是唤醒社会艺术意识的引领者。
我们以丰富多元的文化内涵为基础,立足时代发展需求,积极肩负起文化传承与交流的重任,为社会繁荣进步贡献力量。
艺术院校的文化使命是传承与弘扬优秀的艺术传统。
我们深知艺术蕴含的丰富内涵和人文精神,以此为坚实基础不断积累与创新。
通过不断深化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我们能够发展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和表达方式,为社会带来更多的精神快乐和灵感启迪。
在这个新时代,我们应当更加注重对古典艺术的继承与创造,使之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开创出独具个性的艺术形态,同时让古典艺术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艺术院校的文化担当在于创作与创新。
艺术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行为,我们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艺术不仅仅是对现实的反映,更是对未来的塑造,是对未知世界的想象和创造。
作为艺术院校的学生和教师,我们应当主动拥抱变化,关注社会热点,积极参与当代艺术创作,呈现更多具有时代特色和创新精神的作品。
我们应当培养学生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鼓励他们勇于表现自己,打破传统束缚,以自由思维和敢于冒险的态度去探索艺术的边界。
艺术院校的文化使命也包括社会责任与关怀。
艺术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引发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我们应当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用艺术的方式传播正能量,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唤起社会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
艺术院校应当与社会各界积极合作,扩大艺术影响力,为社会的发展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为新时代艺术院校,我们肩负着传承与创新的使命,担当着社会责任与关怀。
我们应当以传承和弘扬优秀艺术传统为基础,不断创造出富有时代感和创新精神的艺术作品;我们应当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鼓励他们敢于突破传统,敢于探索未知;我们应当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注社会问题,用艺术的力量为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标志设计的基本原则在标志设计中应该遵循哪些原则,根据成功的经验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独特性:独特性是标志设计的最基本要求。
标志的形式法则和特殊性就是要具备各自独特的个性,不允许有丝毫的雷同,这使标志的设计必须做到独特别致、简明突出,追求创造与众不同的视觉感受,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因此,标志设计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能区别于现有的标志,应尽量避免与各种各样已经注册、已经使用的现有标志在名称和图形上相雷同。
只有富于创造性、具备自身特色的标志,才有生命力。
个性特色越鲜明的标志,视觉表现的感染力就越强。
二、注目性:注目性是标志所应达到的视觉效果。
优秀的标志应该吸引人,给人以较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因为只有引起人的注意,才能使标志所要传达的信息对人产生影响力。
在标志设计中,注重对比、强调视觉形象的鲜明与生动,是产生注目性的重要形式要素。
特别是公共性标志设计,不仅要求在常规环境中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而且还要求能在各种不同的环境条件中都能保持较强的视觉冲击力。
商标设计也要求在各种不同的应用中,都能保持良好的商标视觉形象,使商标无论是在商品的包装上,还是在各类媒体的宣传中,均可起到突出品牌的积极作用。
三、通俗性:通俗性是标志易于识别、记忆和传播的重要因素。
通俗性不是简单化,而是以少胜多、立意深刻、形象明显、雅俗共赏。
通俗性强的标志具有公众认同面大,亲切感强等特点。
对于商标而言,一般通俗的商标形象,首先要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响亮、动听的商标牌名,以好的牌名为基础,综合考虑商标的特点,选择最佳方案,再进行具体的图形设计。
一个好的商标牌名不仅影响到今后商品在市场上的流通和传播,还决定着设计者的整个设计过程和最后效果。
优秀的商标应该具有以下几点:1、结合商标的内容和特性,和商品有内在的密切联系;2、根据商标注册的时间,能体现一定的思想内容和时代精神;3、现代商标应富有人情味和生活气息,给人以一种亲切感和轻松感。
因此尽量使商标具有讲得出、听得进、看得懂、吉德洙、传得开的特点。
论《忆秦娥·娄山关》的艺术性和时代性在毛主席成千累万的诗作中,曾经有过这样一首恢弘气概的传世之作:“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这首《忆秦娥·娄山关》作于一九三五年二月,它的题目中“忆秦娥”是来源于李白的词句“秦娥梦断秦楼月”,至于“娄山关”,则是这首词的标题,讲的是作战的具体地点,它既是由四川进入贵州的要道,又是防守黔北重镇遵义的一道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这首诗描写的就是红军在娄山关的的战斗经历。
1935年1月7日,红军攻占遵义。
随后即召开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
此后。
红军又经娄山关北上。
本来拟在泸州和宜宾之间渡江,结果却未成功。
于是沿原路折回,再向遵义进军,经过半天的激战,打败了扼守关隘的黔系军阀王家烈部一个师,并重新攻克遵义。
在《忆秦娥·娄山关》中,上阕描写的是红军在娄山关进军的战场环境,渲染了一种悲壮苍凉的气氛,并融情于景。
下阕则写红军越过娄山关天险之后的豪迈气概,因心情的改变,而觉得娄山关的景色愈发的壮美。
毛主席首先以“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起兴。
试想西风劲烈,烟雾茫茫长空中,雁叫伴着霜晨月之景,承上启下再用了“霜晨月”,并将词意转向了红军进军。
而接下来的“马蹄声碎,喇叭声咽”,则写出了红军的马蹄声杂沓轻急,喇叭声呜呜咽咽,短短八字便渲染了一种沉重的氛围。
整个上阕,主要侧重于“景中有我”,是作者的真实感受的外化景象,是作者当时的心情投射在周围景物时所看到的事物,景冷心寒,而这也正是红军当时冬夜行军的真实写照,奠定了悲壮基调。
同时,仅以二十一个字,将西风,长空,大雁,晨霜,残月,瘦马,喇叭七个景物完美联系了起来,而且排列有序,词语凝练,景色清美,在声、色、音的结合中,别有一番音律美感。
辛弃疾的“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之感在毛泽东的这首诗的上半阕里得到了完美的应和,堪言英雄苍凉之气难分伯仲。
以辩证观念推动新时代文艺发展新时代新征程,对文艺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需要站在更高的视野上谋划文艺工作,深刻把握文艺发展的规律,有效促进新时代文艺的繁荣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新时代文艺的初心使然。
坚持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坚持时代性与历史性相统一,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是我们在推进新时代文艺工作时应该具有的辩证观念。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根本力量,新时代文艺要始终把服务人民视为自己的初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从人民生活中汲取高尚的情思与健康的审美理想,以更多优秀作品满足人民的审美需求、提高人民的精神境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
观察历史不难发现,一切轰动当时并传之后世的文艺作品,反映的都是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
它们经久流传而成为经典,都是因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都是对人民生活风貌的真实摹写、对人民精神品格的生动反映、对人民思想情感的传神表达、对人民利益意愿的深刻体察。
这决定着,人民性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属性。
人民性在文艺全部特性中居于统摄地位,内在于思想性、艺术性、历史性、时代性、民族性、世界性之中,并支配着文艺的发展。
新时代文艺的人民性,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加以理解:一是人民需要文艺。
在新时代,我们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必然需要新时代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更讲格调、品位,更注重情怀、内涵,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供给,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
二是文艺需要人民。
要牢牢把握住人民性的价值取向,这是文艺存在之本。
文艺脱离了人民就会误入歧途。
必须始终扎根于人民当中,以心系人民冷暖、反映人民心声为己任,从波澜壮阔、丰富多彩的人民生活中汲取创作源泉,文艺之树才能保持枝繁叶茂、长盛不衰。
三是文艺要热爱人民。
文艺为人民立传抒怀的初衷,决定了其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取向,故文艺家的情之所至、爱之所趋、心之所向皆为人民。
文艺鉴赏的功能和特点文艺鉴赏是指对艺术作品进行审美评价和欣赏的过程,它具有以下功能和特点。
一、功能:1. 提升审美能力:文艺鉴赏可以培养人们对美的感知能力和审美品味,使其更加敏锐地感受和欣赏艺术作品中的美感。
2. 激发情感共鸣:艺术作品通过表达情感和思想,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文艺鉴赏可以帮助人们更深入地理解和体验作品所传递的情感。
3. 拓宽视野:文艺作品往往反映了社会的现象和人们的思考,通过鉴赏,人们可以了解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拓宽自己的视野。
4. 增进人文素养:艺术作品是人类文化的精华,通过鉴赏艺术作品,人们可以了解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人文价值,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5. 增加生活乐趣:艺术作品的欣赏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文艺鉴赏可以带给人们更多的快乐和幸福感,丰富人们的生活。
二、特点:1. 主观性:文艺鉴赏是一种主观的审美体验,每个人的感受和评价都有所不同。
不同的人可能对同一件作品有不同的喜好和理解,这也是文艺鉴赏的魅力所在。
2. 多元性:文艺作品种类繁多,包括文学、音乐、绘画、戏剧、电影等,每种艺术形式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和审美规律,文艺鉴赏需要具备对不同艺术形式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 交流性:文艺鉴赏是一种对话和交流的过程。
通过与他人分享对艺术作品的感受和看法,可以拓宽视野,促进思考,丰富自己的理解和认知。
4. 时代性:文艺作品往往受到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文艺鉴赏需要了解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创作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
5. 长久性:艺术作品具有长久的生命力,通过文艺鉴赏,人们可以多次欣赏同一件作品,每一次都能有新的感受和体验。
6. 创造性:文艺鉴赏并不仅限于对已有作品的欣赏,还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启发人们创作属于自己的艺术作品。
文艺鉴赏具有提升审美能力、激发情感共鸣、拓宽视野、增进人文素养和增加生活乐趣等功能,同时具有主观性、多元性、交流性、时代性、长久性和创造性等特点。
文学创作中的创新意识与表达文学创作是一门充满创造力的艺术,它凭借着作者独特的创新意识与表达方式,能够让读者产生共鸣,感受到生活的深度与意义。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面对大量的文学作品,如何在创作中展现独特性和创新意识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挑战。
一、创新意识的重要性创新意识是文学创作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它是一种追求不同于以往作品的新鲜感和独特性的意识形态。
在创作中,创新意识可以使作品与众不同,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让其产生强烈的共鸣和思考。
创新的意识来源于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作者通过对身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能够发现其中的独特性和价值,从而转化为创作的灵感。
同时,创新意识还需要作者具备开放的心态和广泛的知识储备,才能进行创意的融合和升华。
在当代社会中,一些优秀的作家通过对当下社会现象的把握和思考,以及对科技的理解,创作出了一系列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
这些作品通过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思考,引导读者重新审视生活和社会。
如《三体》系列小说中,刘慈欣通过对科技与人性的深入思考,将科幻小说推向了新的高度。
二、创新表达的多样性创新表达是文学创作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它是作者通过独特的语言和艺术手法来传达思想情感,让读者感受到作品的独特性和艺术性。
创新表达可以通过多样的手法实现,比如叙事结构、语言运用、形式创新等。
在叙事结构方面,一些作家善于采用非线性叙事的方式,通过跳跃的时间和空间来展现故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如意大利作家埃科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以其独特的叙事结构引起了文学界的广泛关注。
在语言运用方面,创新表达能够通过创造新的词汇、独特的句式和形象的描写,让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像韩国作家金庸的小说就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性的语言,使得作品既富有诗意又引人深思。
形式创新是创新表达的又一种形式。
以电子书为例,在数字阅读时代的到来下,电子书的推出给了作者更多的创新空间。
一些作家创造性地融合了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元素,使作品更加生动和立体。
舞台天地 ┃ The stage of heaven and earth 114┃音乐剧声乐表演的艺术特征和审美分析■ 王天勋摘 要:音乐剧的唱法是这种艺术形式最有魅力的表演方式,声乐表演既可以是美声唱法、民族唱法,也可以是流行唱法。
音乐剧声乐具备真实性、创造性、通俗性和时代性等艺术特点。
从审美角度分析,具有音质美、韵律美、唱腔美、字音美和情感美等艺术魅力。
分析其艺术审美特征,对于提升声乐表演和音乐剧的审美价值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音乐剧;声乐;艺术特征;审美音乐剧是综合性的舞台艺术,自19世纪产生以来已经成为广受欢迎的戏剧模式。
它将音乐、舞蹈、故事、戏剧融为一炉,让人们在多元化的艺术享受中感受表现主义的艺术境界。
音乐是音乐剧的灵魂,由声乐演唱和乐曲构成。
音乐剧的唱法是这种艺术形式最有魅力的表演方式,声乐表演既可以是美声唱法、民族唱法,也可以是流行唱法。
20世纪80年代,音乐剧传入中国后逐渐发展起来,很多本土原创的音乐剧开始展现独特的魅力。
演唱方式不拘于形式,美声流行可以混搭,民族流行也可以混搭,也有将美声、民族、流行融为一体的。
音乐剧的声乐表演方式和风格的多样化,丰富了音乐剧的内涵和风格。
一、音乐剧声乐表演的艺术特征(一)真实性。
音乐剧声乐表演的真实性指表演者准确把握和理解原作的内容和思想。
演唱者在排演时就是对原剧本、乐谱、唱词、对白的二次创作,要如实地表现出一度创作者的创作意图,凭借自己的艺术理解力、感悟力和审美力解读和表现各种风格的音乐剧作品。
声乐表演传达的内容和情感必须是真实的,表演者的情真意切才能打动观众,这在声音、气息,甚至眼神、举手投足间都能传递出来。
这些表演的细节都考验着艺术家对整个音乐作品的投入程度,掺不得一丝虚假。
因此,往往越经典的音乐剧,演员的表演越真挚朴实,原汁原味地传达出创作意图。
(二)创造性。
在尊重真实性的基础上,声乐表演者还要富于创造性,在一度创作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艺术能力和审美水平在乐曲中注入个性化的理解。
初中美术教学传承与创新第一篇范文:初中美术教学传承与创新在当今这个充满活力和变革的时代,初中美术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作为一门融合了艺术与人文的学科,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综合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何在传承经典美术教育的基础上实现创新,成为当前美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初中美术教学的传承与创新。
一、坚守美术教育的本质美术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接受美术教育。
为此,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美术教育不仅仅是技能训练,更是人文精神的传承。
教师应将美术教学与历史、文化、哲学等学科相结合,引导学生了解人类艺术发展的历程,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
2.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美术教育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引导学生体验艺术作品的情感内涵,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教师可通过设置富有情境的教学场景,引导学生沉浸在艺术的世界中,感受艺术的魅力。
3.强调实践与创新:美术教育应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勇于突破传统束缚,发展具有个性的艺术表现手法。
二、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传承与创新是美术教育的两大主题,二者相辅相成。
传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传承的动力。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
具体措施如下:1.挖掘传统美术资源:教师可从民间艺术、传统文化等途径挖掘丰富的美术资源,将这些资源融入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美术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传统审美意识。
2.引入现代艺术元素:教师应关注现代艺术的发展动态,将现代艺术元素融入课堂教学,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
通过对比分析传统与现代艺术作品,引导学生思考艺术的发展趋势,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可运用项目式、探究式、合作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思想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思想研究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面对如今快速变化的世界,我们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让其发扬光大成为我们当代社会进步的动力,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本文将对“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思想进行研究,探讨如何将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实现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目标。
一、“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思想的内涵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思想,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结合,既要继承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又要面对时代变革的需求,创造性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
在实践中,这一思想意味着将传统文化进行深度挖掘,从中汲取灵感,同时又赋予其新的形式和内涵,以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应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思想的实践案例1. 传统文化在现代艺术中的应用传统文化中的元素可以在现代艺术中找到新的表达方式。
例如,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水墨技法,可以与现代绘画相结合,创造出独特而富有时代感的艺术形式。
传统戏曲也可以通过创新的方式,引入当代流行元素,吸引更多的观众,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继续流传下去。
2. 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道德观念可以被运用到现代教育中。
例如,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德育的重要性,现代教育可以借鉴孔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社会责任感。
另外,传统文化中的书法和诗歌等艺术形式也可以被作为一种媒介,帮助学生培养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三、面临的挑战与解决办法面对日益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传统文化面临着与时俱进的挑战。
传统文化在创新与现代社会发展中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为了克服这些困难,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鼓励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2.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在学校和社会中普及传统文化知识。
3.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开发创新型文化产品。
4.提升传统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力,培养更多的文化创意人才。
Vol.33No.2Feb.2012第33卷第2期2012年2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着璀璨夺目的传统文化,民族器乐则是我国民族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早在原始时期,华夏民族的祖先就创造出骨笛、石磬、陶埙等乐器。
在此后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力的不断进步,我国民族乐器的品种大大增加,加之对外来乐器的吸收和创造性的改造,我国的民族乐器呈现出数量繁多、风格各具的特征。
同其他类别的传统音乐一样,我国民族器乐数千年来主要依托“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传承。
直至20世纪20年代,刘天华率先在高等院校开设民族器乐课,我国的民族器乐教学才逐步迈入了更为系统化、专业化的阶段,自此翻开崭新的一页。
一、当前我国高校民族器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当前我国高校的民族器乐教学已形成体系,培养出大量的人才,为进一步繁荣我国的民族器乐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但是不可否认,在当前我国高校的民族器乐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其中缺乏传承性与时代性即是当前高校民族器乐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高校民族器乐教学开展初期,借鉴西方器乐教育体系为我国高校民族器乐教学的规范化、系统化做出很大的贡献。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方教育模式和课程体制已然成为我国现行音乐教育的主要模式。
身居其中民族器乐专业的学生所接受的是西方的视唱练耳、乐理、和声,在潜移默化中,这些学生音准节奏概念、音乐语言审美习惯、甚至音乐发展思维模式都已“西化”,无法准确掌握中国传统音乐的语汇与风格特征。
与此同时,在当前我国高校民族器乐教学中大量存在“重技轻艺”的现象,许多老师均将教学重点放在对演奏技巧的学习上,过分注重演奏曲目的难度和演奏技巧的提高,忽视了对民族乐器文化内涵的教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乐器以及乐曲的全面掌握。
与忽视“传承性”相对应,当前我国高校民族器乐教学同样存在忽视“时代性”的现象。
艺术概论艺术的发生与发展艺术概论:艺术的发生与发展艺术是人类文明的一项重要成果,它通过创造性的方式表达出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思想和体验。
艺术的发生与发展既受到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影响,又深受个体艺术家的创造力和表达欲望的驱动。
艺术的发生可以追溯到人类的早期文化,它是原始人类对周围世界的认知和表达的一种方式。
早期的艺术主要表现在洞穴壁画中,这些壁画展示了狩猎、战争和宗教仪式等重要场景。
艺术不仅帮助原始人类记录了其生活和历史,更成为了沟通、崇拜和社会联系的媒介。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艺术开始从实用的功能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创造活动。
古代文化中的艺术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在埃及、巴比伦和古希腊等古代文明中,艺术主要用于表现统治者的神圣性和权力。
这些文明的艺术作品以雕塑、壁画和建筑为主,尊崇神灵和英雄,展示统治者的形象和荣耀。
同时,这些作品也反映了当时的宗教信仰和社会价值观。
在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的影响使艺术成为了宗教表达的重要形式。
教堂和修道院的壁画、雕塑和彩色玻璃窗展示了基督教的信仰和故事。
这些艺术作品旨在促使观者对信仰进行思考,并引导他们向宗教的救赎之路迈进。
另外,中世纪时期的艺术还经历了时代背景对艺术表现形式的限制,例如禁欲主义和闭塞性的特点。
文艺复兴时期的到来,使艺术迈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开始借鉴古希腊和罗马的艺术,并探索了更多的主题和技术。
这个时期的艺术作品具有更多的个人表达和创造力,注重形象的真实性和立体感。
伟大的艺术家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等,通过他们的作品展示了人类的理性和美感。
近现代的艺术发展则受到了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影响。
艺术家开始对现实世界进行批判和反思,追求新的艺术形式和表达方式。
印象派运动的出现开创了绘画的新时代,艺术家们将个人主观感受和瞬间的印象融入作品中。
同时,新的艺术流派如立体主义、表现主义和抽象艺术也相继涌现,挑战了传统艺术的观念和形式。
艺术的时代性与创造性
宏观地看这个展览,我主要有三方面的感受:
首先,展览的策展理念非常完整,虽然反映党的
90
年光辉历程时间跨度很大,却在有限的空间里面选择
了最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代表作,以此反映了代表性
的历史事件,形成了一条时间跨度近一个世纪的历史
彩带;其次,展场的整体布局层次鲜明,段落清晰,
作品层层递进,抑扬顿挫,起承转合,通达顺畅;第
三,中国美术馆在承办这一展览过程中体现了其专业
实力。无论从作品的思想深度和艺术表现上,还是从
对整个建党 90 年这一个宏大主题活动的整体把握上,
策展团队都有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学术诠释。 可以说,
展览既把握住了主题的思想性和文化意义,又彰显了
艺术性。
这次展览的主题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0 周
年,
反映党领导的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和英雄事迹,描绘
人民群众火热的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场景。如何看
待美术反映党的历史和时代业绩的创作意义,如何结
合艺术家自身的实践看待党史主题的创作经验与方法
呢?对此,我有如下看法:
首先,展览中每件美术作品都体现了一个时期的
社会文化和艺术表现倾向。艺术家的艺术追求反映了
当时社会的审美倾向,也反映了作品在不同时期对相
同主题不同的理解和表现。另外,新中国美术的发展
有这样一个特点,即多数艺术家都参与了国家组织的
艺术活动或艺术工程,在这种艺术生活中,它们是新
中国美术“国家团队”的一分子,而且,艺术家在进
行 相关主题性创作的同时,也可以提高自身修养。
以我 这次参展的作品《陈独秀与 (新青年 )》为
例,在刚开 始接受这件作品的创作任务时,我对这
个历史事件的 认识还不十分深刻,于是我一边构
图,一边深化构思。
随着创作的一步步发展,我对相关历史人物的认识也
逐步加深,对相关史实的考证也越来越准确。画面中
人物的位置和人物之间的关系,都经过反复地推敲。
在以党史为题材的主题性创作中,我们要比一般的创
作投入更多的精力,我们必须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有非常深刻的认识,再加上恰当的形式手法,作品才
能够打动人,才能够传世。
《陈独秀与 (新青年 >》这件作品的创作是
历史的 真实和“我”的真实之结合。从题目的字面
上来看,作 品可以表现陈独秀和当时几个轮值编辑
坐在一起开会, 或是表现与“新青年》编辑出版相
关的情景场面。 如果 这样图解这个主题,我觉得深
度是不够的。陈独秀等 人创办《新青年》后,很快
使星火燎原,大批的知识 青年受其影响,在全国各
地创办了数以百计的进步报 刊。因此,在构图的时
候,我把时间跨度放宽,用有 限的空间表现思想界
的“风云际会”。于是,我在画面 里安排进 18 个
人物,有《新青年》 杂志主要创办者、 轮值编辑和
撰稿人,也有受到杂志影响成长起来的进 步青年,
我试图通过这样的一个时空跨度来表现一代 “新青
年”对中国的影响和贡献。完成后的画面由七个 版
块拼接而成,分处两端的版块用做点题,中间的主
体部分表现了多个时空背景,然后以恰当的技巧把它
们统一串联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整体的视觉印象。
中国美术馆作为国家美术馆,有责任承担起引导
中国艺术发展方向的重任,以满足国家文化项目的需
要、全国美术工作者的需要和社会大众的需要。
“庆祝 中国共产党成立 90 周年美术作品展”就从
一个侧面体 现了中国美术馆的责任担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