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东北林区主要土壤

东北林区主要土壤

东北林区主要土壤
东北林区主要土壤

第十章东北林区主要土壤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意义:

使学生掌握我国东北林区主要土壤(棕色针叶林土、灰色森林土、暗棕壤、棕壤、白浆土、草甸土、沼泽土)的地理分布、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基本性状和改良利用途径。

二、学时计划:6学时

三、教学主要内容:

第一节棕色针叶林土

棕色针叶林土是在寒温带针叶林下,发育的冻融回流淋溶型的土壤。

1 分布

棕色针叶林土是我国北部寒温带针叶林下的地带性土壤,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北段和中段部分山地,约在北纬46030′~53030′之间。

2 成土条件

1)气候棕色针叶林土分布于寒温带季风气候区,本区是我国最寒冷的地区。

2)植被本区棕色针叶林土的植被,主要是明亮针叶林。

3)地形大兴安岭大部分地区属于中山类型、北部为中山、台原地貌。

4)母岩和母质棕色针叶林土的地下岩层,基本由岩浆岩构成。岩浆岩中,以花岗岩类、石英粗面岩的面积最广。沉积岩主要有砂岩、砾岩,变质岩主要为片麻岩。

3 成土过程

1)毡状凋落物层的泥炭化过程针叶林及其下木和藓类,每年以大量枯枝落叶、树皮、球果等有机残体凋落地表。这些凋落物因缺乏灰分元素,富含单宁树脂,具有残余酸性物质,影响微生物活动;一年中低温时期长,并且因冻层造成了上层湿度较大的水分状况。因此,微生物不能完全分解当年的凋落物,而逐渐积累成为半泥炭化的毡状层。

2)酸性淋溶过程针叶林下的凋落物主要是在真菌的活动下进行转化。只有在温暖多雨的季节里(6~8月)微生物的活动较为旺盛,在分解有机质的同时也形成了以分子小、酸性强、活性大的富里酸类为主的腐殖酸类。森林毡状层具有较强的保蓄水分的能力。稠密的灌木在土壤中具有庞大的根量,也可导致土壤水分向下移动。但向下的水流只有在多雨的季节才较多。富里酸类随下渗水流进入土层与土壤中的盐基发生作用,导致了土壤盐基的淋失,土壤盐基饱和度降低,土壤具有稳定酸性。土壤中铁铝化合物也可被富里酸类活化并向下移动,但由于气候寒冷淋溶时间短促,淋溶物质受到冻层的阻隔,这种酸性淋溶作用不能有显著的发展。

3)铁铝在表层的聚积过程当冬季到来时,表层首先冻结,上下土层间产生了温差,下移的可溶性铁铝锰化合物等又随上升水流重返地表,因冻结脱水析出,成为稳定的铁铝锰等化合物聚积在土壤表层,使土粒染成棕色,并且在剖面上层的石块底面及侧面有大量暗棕色至棕黑色胶膜的淀积。活性铁铝在表层的聚积尤为明显。这与灰化土中活性铁的分布是截然不同的。

4 形态特征和基本性质

典型的棕色针叶林土主要的形态特征是表土为暗棕灰至棕色,全剖面分层不明显,土层浅薄,多含石砾。可以区分出A0、AB、B、C等发生层次。

A00及A T层:约10厘米左右,一般可再分为两层,上层是由木本和苔藓的未分解的遗体所组成的凋落物层,显褐色,疏松而有弹性,局部可见白色菌丝体;下层是半分解的凋落物,色泽晦暗,

比上层紧密,多白色菌丝体和植物根,下部显泥炭化。

AB层:暗棕灰——暗灰色,厚度仅数厘米至10厘米左右,具不稳固的团粒、团块状结构,多树木粗

根,局部有白色菌丝体,下部有时可见石块,在石块的底面可见多量铁、锰胶膜。

B层:棕色,厚度不一,多在20~40厘米之间,此层一般含有多量石砾和石块,在石块下面可见少量铁、锰胶膜,稍具核状至团块状结构,较紧实,根较少。

C层:棕色或同母岩颜色,含多量岩块,角砾或为花岗岩的风化砂。在石块下面,大都可见铁、锰胶膜。

基本理化性质可归纳如下几点:

1)A0层中腐殖质含量可高达34.83%,自A0层以下腐殖质的含量急剧降低。腐殖质组成中以富里酸为主。

2)土壤呈酸性反应,代换性阳离于中含有钙、镁、氢、铝;水解酸较高,盐基饱和度低。

3)铁铝活化并在表层聚积。

4)营养成分以有机态为主,表层速效性氮、磷及全量氮含量稍多,下层较少。

5 亚类划分

根据棕色针叶林土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土壤特性划分四个亚类,即棕色针叶林土、灰化棕色针叶林土、表潜棕色针叶林土和生草棕色针叶林土。后三个亚类是在棕色针叶林土的形成过程中,产生了附加的成土过程,即灰化过程、潜育化过程和生草化过程。

6 利用与改良

棕色针叶林土是我国大兴安岭中北部的主要森林土壤,以兴安落叶松分布面积最广,其次为樟子松及白桦。棕色针叶林土所处地势起伏,土层浅薄,宜于发展林业。目前亦有若干林间空地,在居民点附近及交通较便的无林荒地,可选择部份地势平坦与土层较厚的草甸土,建立林区的粮菜牧业基地。

为了提高森林生产力须注意以下问题:

1)防止水土流失棕色针叶林区,系山区,并为黑龙江和嫩江水系的发源地。为了保持水土与涵养水源,保持森林的再生产,在采伐方式上,不宜实行大面积皆伐,对于250以上的陡坡、石塘、石坡上的森林,应作为保安林,实行经营择伐。

2)加强防火森林发生火灾一方面烧毁大面积宝贵的森林资源,同时土表的森林凋落物层和腐殖质层亦遭破坏,将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基岩裸露,对森林更新造成大困难。

3)表潜棕色针叶林土因水分较多,冻层较厚,土温较低,影响林木生长,采伐后又易发生沼泽化,因此须开沟排水,并适当清除地面过密的杜香、越桔、苔藓类等植物。

4)对于大面积采伐迹地及火烧基地应在以营林为基础的方针指导下,迅速采取以人工更新为主,以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为辅的方法,尽快恢复成林。

第二节灰色森林土(辅导自学)

第三节暗棕壤

暗棕壤也称暗棕色森林土,是温带湿润气候区针阔混交林下发育的地带性土壤。

1 分布

暗棕壤是我国东北地区面积最大的一类森林土壤。主要分布于小兴安岭、长白山、张广才岭、完达山及大兴安岭的东坡。

2 成土条件

气候条件暗棕壤地区属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区,由于分布区各地所处纬度不同,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主要特点为长白山较为温暖湿润,小兴安岭比较寒冷。

植被条件暗棕壤地带性顶极群落为以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其森林茂密,林下灌

木和草本植物繁多。

地貌条件暗棕壤所处的地貌多为低山、丘陵和部分平坦的谷盆地,仅长白山主峰附近一带为中山。

母质条件暗棕壤的成土母质为各种岩石的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及黄土状沉积物。长白山、张广才岭等分布最广的岩石为花岗岩,其次为玄武岩,部分为前震旦纪变质岩系;小兴安岭主要为花岗岩和片麻岩;小兴安岭北部有第三纪陆相沉积物黄土分布。

3 成土过程

1)腐殖质积累过程暗棕壤地区自然植被为以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其林分组成复杂,各种植物生长茂盛。又因雨季与植物生长季一致,因此,生物累积过程十分活跃。腐殖化过程合成大量的腐殖质,其组成以胡敏酸为主,呈弱酸性。

2)弱酸性淋溶过程暗棕壤地区气候温凉湿润,降雨量较大,土壤具较强的淋溶条件,使暗棕壤的盐基、粘粒的淋溶淀积过程得以发生。另外,由于冻结作用,使土壤溶液中来源于有机凋落物和岩石物化学风化产生的硅酸成为SiO2粉末析出,以无定型SiO2的形式附着在土壤结构体的表面,从而使土壤干时呈灰棕色。

在暗棕壤地区森林凋落物中,由于有大量的阔叶加入,使森林归还物灰分含量较高,且灰分中钙、镁等盐基离子较多,。这些盐基离子的存在,足以中和有机质分解过程中释放的有机酸。因此,暗棕壤的盐基饱和度较高,土壤不至于产生强烈的酸性淋溶,而表现为弱酸性淋溶过程。

4 剖面形态与基本性质

剖面形态特征暗棕壤的剖面土体构型是:A00A0—A1—AB—B—C型。

A00、A0层:厚度为5cm左右,主要由林木凋落物和草本植物残体组成,有白色真菌菌丝体,疏松,有弹性,向下过渡明显。

A1层:厚度20cm左右,暗棕灰色,团粒状至因块状结构,壤质,根系密集,有蚯蚓、多虫穴、向下过渡不明显。

AB层:厚度10cm左右,灰棕色,粒状结构,壤质,有木质粗根,较紧实,有时可见炭屑,向下过渡不明显。

B层:厚度35cm左右,棕色,枝状至块状结构,质地粘重,紧实,有木质根。

C层:棕色,近于母岩颜色,半风化石砾很多,石砾表面可见铁锰胶膜。

——全剖面多SiO2粉末。

基本理化性质

暗棕壤有机质含量较高,表层有机质可达10%~20%,向下锐减。表层(A1)腐殖质组成以胡敏酸为主,HA/FA>1;淀积层HA/FA<1。

表层养分含量丰富,养分有效性高。其中,全氮量约为0.3%~1%,碱解氮可高达600mg/kg 以上;全磷量约为0.1%~0.3%,速效磷可高达30mg/kg以上;速效钾可高达350mg/kg以上。

表层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为25~35cmol(+)/kg,盐基饱和度为60%-80%,随剖面深度增加而降低。呈弱酸性,表层PH值6.0左右,F层PH值5.0左右。

土体中铁、粘粒有明显淋溶淀积,而铝移动不明显。A层SiO2/R2O3在2.2以上,SiO2/Al 2O3为2.82,底层硅铁铝率和硅铝率则又有所增大。粘土矿物以水化云母为主,并含有一定量的蛭石、高岭石。

土壤水分状况常年处于湿润状态,季节变化不明显。土壤表层含水量较高,向下锐减,相差可达数倍。湿度高而温度低,土壤有季节冻层存在,造成土壤上层滞水现象比较严重。

暗棕壤质地大多为壤质,从表层向下石砾含量逐渐增多,粘粒在B层有所增加。

5 亚类分化

根据暗棕壤的发生学特点,可将其分为典型棕壤、草甸暗棕壤、白浆化暗棕壤、潜育暗

棕壤和暗棕壤性土5个亚类。

1)典型暗棕壤暗棕壤土类之典型亚类,具有暗棕壤的典型特征。主要分布在山坡排水良好的地段,是暗棕壤面积最大的亚类。

典型暗棕壤剖面土体构型:A00A0─A1—A B─B─C

2)草甸暗棕壤暗棕壤向草甸土过渡的过渡性亚类。主要分布在平缓的地形上,多为山坡下部或河谷阶地。植被多为次生阔叶林或疏林草甸植被。A层草根盘结且腐殖质量高,B层质地较轻,常出现铁锈、铁锰结核或灰色的条纹。具有草甸化过程的特征。

草甸暗棕壤剖面土体构型:A00A0─A h—A1─AB─B─C

3)潜育暗棕壤主要分布在河谷、坡麓、阶地,低平及平缓山坡下部排水不良之处。多生长着云杉、冷杉、毛赤杨等,林下常有草甸植物,苔藓类植物茂盛。部分地方有岛状永冻层存在。B层质地粘重,潜育现象明显,有明显的潜育化过程特征,有潜育斑块,盐基饱和度较低。

潜育暗棕壤剖面土体构型:A00A0─A1─AB g─B g─C

4)白浆化暗棕壤暗棕壤向白浆土过渡性亚类。主要分布在平缓阶地或漫岗等排水较差的地形部位上。与典型暗棕壤亚类的区别在于表层下部(亚表层)有一个明显的呈黄白色的白浆化层。该层有铁子和铁锰结核,含多量SiO2粉末,植物根系量少,有机含量低,具有明显的白浆化特征。

白浆化暗棕壤剖面土体构型:A00A0─A1—A w─B─C

5)暗棕壤性土该亚类曾称粗骨暗棕壤或原始暗棕壤,多分布在浑圆的山顶部位。由于受到不断侵蚀的影响,土壤发育弱,属于暗棕壤中的幼年土壤。

暗棕壤性土剖面土体构型:A00A0─A1─(B)─C

6 合理利用

暗棕壤是我国重要的森林土壤之一,面积大,生产力高,且生长多种贵重的针阔树种,为国家重要的林业基地。现有小面积已辟为农田。利用时须注意以下问题:1)暗棕壤是红松的故乡,原始林中的红松生长良好,材质优良,干形挺拔,单木材积大,在成熟原始林内,平均树高及平均胸径均优于其他树种。但人工红松纯林多生长不良,应重视发展混交林;或在阔叶次生林下人工栽植红松,以逐渐改善次生林结构。

2)目前,暗棕壤地区营造落叶松人工林面积较大,今后造林时在树种选配上,对红松应给以更高重视。

3)在天然林条件下,不同亚类或土种的暗棕壤,适生性和生产力皆不同。人工更新应适地适树,如落叶松、红松、水曲柳和胡桃楸等喜肥沃湿润,一般营造在山坡中下部的暗棕壤上。由于樟子松耐瘠薄、喜光等,故可栽植于向阳山坡中上部的粗质暗棕壤。

4)暗棕壤目前仅保存着极少量天然林,应做好自然保护区工作。

5)暗棕壤还可用来栽培人参等特种经济植物,特别在天然林下腐殖质层厚而水分适中者,栽培人参最为适合。

6)本区有的山地坡度较大,发展农业应避免开垦陡坡,农林兼顾,统筹安排,注意水土保持,防止火灾后易引起土壤冲刷及土壤沼泽化。

7)本区地处边防,应加强护理防火,荒山荒地迅速造林,积极改造次生林,实行封山育林,恢复森林植被。

8)高产林地段应积极提高暗棕壤肥力,除了各种营林措施外,可施各种有机或矿质肥料,不断发挥暗棕壤的生产潜力。

第四节棕壤

自学内容,大纲参见棕色针叶林土和暗棕壤。

第五节白浆土、草甸土、沼泽土

一、白浆土

白浆土是温带湿润半湿润气候区森林、草甸植被下,在微斜平缓岗地的上轻下粘的母质上,由于粘土层上层滞水,铁质还原并侧向漂洗,在腐殖质层下形成灰白色漂洗层的土壤。

1 分布

我国白浆土主要分布在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的东部,以小兴安岭、完达山、长白山等山地的谷地、山前台地、山间盆地和部分熔岩台地等零星分布。

2 成土条件

气候条件白浆土地区在气候上属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其气候特点是冬

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湿润。

植被条件白浆土的原始植被为针阔混交林(岗地),由于人为采伐和林火,逐渐演变为次生杂木林、草甸及沼泽化草甸等植被类型。目前白浆土天然植被类型主要有次生森林群落及灌丛群落,以及草甸草本植物群落。还有相当一部分白浆土被开垦为农田。

地形条件白浆土分布的地形条件也具有多样性,从漫川漫岗的岗地到平地乃至洼地均有分布。

母质条件白浆土的成土母质主要是第四纪河湖相沉积物,质地粘重,一般为轻粘土,且母质质地上下层之间具有上轻(壤土)下重(粘土)特征。粘重的土壤母质,加上季节性冻层的影响,使白浆土的透水性很差。

3成土过程与亚类分化

成土过程白浆土的形成过程国内外有许多观点。白浆土的主要成土过程有:潴育过程、淋溶过程、草甸化过程。

1)潴育过程白浆土地区母质粘重、透水性差,地势平坦,存在季节冻层,排水不良,使土壤在融冻或雨季,上层土壤处于滞水还原状态,土壤中铁、锰被还原,随水移动,一部分随侧渗水淋洗出土体,大部分则在临时性滞水消失后,重新氧化并以铁、锰结核或胶膜形式沉积固定在原土层。由于铁、锰的不断被侧向淋洗和在土层中的非均质分布使得土壤亚表层脱色成为灰白色土层—白浆层(W)。该过程被称为潴育过程。

2)淋溶过程在湿润季节粘粒为水所分散,并随下渗水悬浮于土壤中下部,当水分减少时,附着在土壤结构体表面,使粘粒机械淋溶而淀积在B层。由于母质粘重,淋溶的的途径主要通过土体裂缝向下淋洗,因此,在淀积层结构面上可见到铁、锰胶膜,也可见铁子及铁结核等。

3)草甸化过程白浆土地区在植物生长季内,雨热同步,有利于植物生长,加上茂密的植被,又因亚表层质地粘重,植物根系较难下伸等等,有利于表层土壤有机质的积累。

以上白浆土的潴育过程、淋溶过程、草甸化过程总称为白浆化过程。

亚类分化在主要成土过程和附加的次要成土过程影响下,白浆土土类分化为白浆土、草甸白浆土和潜育白浆土三个亚类。

1)白浆土是典型亚类,主要分布在高阶地或台地、漫岗上部等较高的地形部分。是白浆化程度较深的一个亚类。主要性状同白浆土土类。其天然植被以林木为主,也有杂草类,有条件的地方大部分已被开垦为农田。

白浆土剖面的土体构型:A0―A1―W―B―C

2)草甸白浆土是白浆土向草甸土过渡的过渡性亚类。主要分布于较低的地方,如阶地或台地的平坦处。自然植被以杂草类(五花草塘)为主。草甸化过程有一定的发展,A1层腐殖质积累较白浆土多,而白浆层(W)不如白浆土明显。该类土壤也多开垦为农田。

草甸白浆土剖面的土体构型:A0―A h、A1―W―B―C

3)潜育白浆土是白浆土向沼泽土过渡的过渡性亚类。主要分布于地势比较低平的地段,如阶地的低洼处或洼地的稍高处。这一亚类一般排水不良,地面常有短期积水,地下水位较高。自然植被以草甸沼泽类型的草本为主。有明显的潜育现象,B层有蓝色潜育斑。该类土壤如解决排水问题,也可辟为耕地。

潜育白浆土剖面的土体构型:A0―A h―W g―B g―C

4 形态特征与基本性质

形态特征典型的白浆土剖面土体构型是:A0―A1―W―B―C

A0层:枯枝落叶层,厚度了3cm左右,疏松、有弹性、向下过渡明显。农业土壤没有此层或此层不明显。

A1层:有机质层,厚度10cm―20cm,腐殖含量较高,根系多,有草根盘结现象,中壤至重壤,团粒状或团块状结构,湿时呈暗灰色,干时灰色。向下过渡明显。

W层:白浆层。厚20cm左右,湿时淡黄色,干时灰白色;雨后常会流出白浆;中壤至重壤,片状或鳞片状结构,湿润状态下结构不明显。有较多的白色Sio2粉末,紧实。植物根系很少,有机质

含量低,一般小于10%。该层有大小不等的铁锰结构或锈斑。向上向下层次过渡整齐、明显。

B层:淀积层。厚120cm―160cm,棕褐色至暗褐色;核状及棱柱状结构;质土粘重,轻粘土至中粘土,有的达到重粘土;紧实,透水性差,植物根系极少;结构面上有大量的Sio2粉末和铁锰胶膜。

C层:河湖相母质层。棕色或黄棕色,质地粘重。

2 基本性质

1)白浆土的腐殖质集中于A层,高的可达10%以上,向下迅速减少;腐殖质的组成以胡敏酸为主。白浆层(W)有机质含量明显减少,一般为1%左右;淀积层(B)较W层又有所增加。

2)白浆土质地比较粘重。A层和W层为中壤土至重壤土,而B层至C层则为轻粘土至中粘土,个别的可达重粘土。体现了质地的“两层性”。

3)白浆土呈微酸性反应,PH值为6.0-6.5,各层差异不大。代换性盐基以Ca2+、Mg2+为主,另有少量的交换性K+和Na+,A层盐基离子交换量为20~30cmol(+)/kg,盐基饱和度为70%~90%;B层为20~30cmol(+)/kg和80%~90%;而W层仅为10~15cmol(+)/kg 和70%~85%。

(4)白浆土地下水位较深,土层中的水全部由降水补给。白浆土A层土壤密度为1.0g/cm3左右,W层为1.3g/cm3-1.4g/cm3,B层为1.4g/cm3-1.6g/cm3,白浆土A层透水速度快,透水率为5mm/min-7mm/min;W层透水极弱,透水率仅为0.2mm/min-0.3mm/min,而B层及其以下几乎不透水(表4-6)。由此可见,白浆土的水分多集中在B层以上,而A 层浅薄,容水量有限。因此,白浆土又怕旱,又怕涝,是农林业生产上的一个重要的障碍因子。

(5)白浆土W层内有大量的SiO2粉末,铁、铝、锰有一定程度的淋溶,仍有少量铁子。氧化亚铁白浆层最多,底层极少,说明还原过程仅限于亚表层。

(6)白浆土养分状况为较低水平。

综上所述,白浆土具有较肥沃的表层(A),贫瘠恶劣的亚表层(W)及粘重的底层(B、C)。

5 利用改良

白浆土是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土壤资源之一,宜农宜林。但存在着养分总贮量不高,土

壤水分物理性质不良(粘重板结、冷浆、保水性不良、易涝、易旱)等主要问题。

根据上述特点,利用和改良应采取如下措施:

1)栽植适宜树种由于白浆土水分变幅大,易涝、易旱,应栽植落叶松、白桦、水曲柳等耐水湿树种。

2)施肥白浆土因白浆层肥力低,黑土层虽肥力较高,但一般较薄,局部地区甚至白浆层裸露地表,施肥就更为必要。施肥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磷肥肥效显著,但应注意氮肥和磷肥的适当比例。

3)耕作管理白浆土的合理耕作,主要是保持耕层土壤结构,并逐步加深耕层,疏松土壤,消灭白浆层,不断扩大腐殖质层的厚度,为植物根系的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为此可采取深耕、深松土、覆盖、灌溉等措施,以达到改造耕层以下土层的理化性质的目的。

在地形起伏、地面切割严重的地区,白浆土开垦后应注意水土保持。

二、草甸土

草甸土(Meadow Soil)是非地带性土壤,是在地下水浸润作用影响下,在草甸植被下发育而成的土壤。

1 分布与形成条件

草甸土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大河流泛滥地、冲积平原、三角洲以及滨湖、滨海等地势低平地区。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北地区的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以及内蒙古、西北地区的河谷平原或湖盆地区。

我国草甸土分布区大部分为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

草甸土的自然植被因地而异,沿江河和山谷地的草甸土主要以湿生型草甸植物为主。

草甸土地形多为沿江、河的河漫滩地带,吉河道洼地,低平原和山间谷地。其共同地形特点为地势低洼,地下水汇集且水位较高,地表经流弱且排水不畅的地形部位。

草甸土的成土母质多为近代河、湖相沉积物,以淤积物为多,湖积物少量。

2 成土过程

草甸土形成过程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具有明显的腐殖质积累过程,二是具有氧化还原交替过程。

腐殖质积累过程草甸土上的草甸植被生长茂盛,每年不但有大量的地上部分植物残体补充给土壤以大量的有机质,而且其地下部分—根系也主要集中于土壤表层。据测定,黑龙江省饶河县草甸植物每年产草量3000kg/hm2~3400kg/hm2。其根系的95%集中于30cm土层内,植株死亡后,大量富含K、Ca元素的有机质归还于土壤表层,分解后土壤溶液为K+、Ca2+ 等强凝聚剂所饱和。腐殖质以胡敏酸为主,多以胡敏酸钙盐形式存在。这是草甸土具有丰富有机质表层的主要原因。

草甸土氧化还原交替过程氧化还原交替过程主要决定于地下水位和积水的季节性动态化。草甸土地形部位较低,地下水位较高,一般为2m左右,变幅较大且升降频繁。在剖面中下部地下水升降范围土层内,土壤含水量变化于毛管持水量至饱和含水量之间,铁锰氧化物发生强烈的氧化还原过程。当水分饱和时处于还原状态,当水位消退后又处于氧化状态,一年之中随着土壤水的变化,氧化还原过程不断变替进行,使铁、锰在剖面上移动和淀积,土层呈现锈黄色和或蓝灰色相间的斑纹。

3 亚类分化

由于气候、地形、水文等条件的差异,草甸土除主导形成过程外,尚有盐化、碱化、潜育化、白浆化等附加成土过程,致使草甸土边界概念范围较大,性状有较大差异。因此,

一般可将草甸土划分为:草甸土、暗色草甸土、石灰性草甸土、盐化草甸土、碱化草甸土、潜育草甸土、白浆化草甸土等7个亚类。

4 基本性状

草甸土有较厚的腐殖质层,,腐殖质含量高,含氮量也较高,一般在0.5%以上。呈暗灰至暗灰棕色,团粒状至团块状结构,根系盘结。

草甸有较明显的潜育层,有明显的锈斑、灰斑及铁锰结核,该层腐殖质含量较少,颜色较浅。其质地多粘重且变化较大,与沉积物母质有关。

草甸土含水量较高,毛管活动强烈,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旱季为水分消耗期,雨季为水分补给期,冬季为冻结期。

草甸土常出现于各土壤带中,因受当地生物—气候条件影响,不可避免地反映一定程度的地带性差异。

5 利用改良

草甸土为养分和水分条件均较优良的土壤,适于多种作物,因此大多数已垦为农田(包括部分水田)。在东北林区,草甸土是营造丰产林的适宜土壤,苗圃也多设置于这类土壤上,同时也是林区蔬菜的生产基地。

由于地下水位较高,地形平坦或低洼,草甸土在雨季易遭河水泛滥或内涝,致使土温降低,土壤通气不良,造成作物和苗木死亡或减产。故须防洪排涝,以保证作物与苗木良好生长。

盐化、碱化草甸土,应控制地下水位于临界深度以下,以促进脱盐、脱碱。

草甸土虽然潜在肥力较高,但连年种植必须施用肥料,尤其是有机肥料,以补充土壤养分消耗和因腐殖质消耗而造成的土壤理化性质变劣(农田和林业苗圃都存在这一问题)。如东北林区开垦较早的苗圃(已40年以上),表土板结不但影响整地,而且亦因土壤板结而出苗率大受影响,苗木生长不良。

三、沼泽土

沼泽土(Bog Soil)也是非地带性土壤,是在地表长期积水或季节性积水,地下水位高(在1m以上),在沼泽植被下而形成的土壤。

1 分布与成土条件

沼泽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其中分布最广的是寒带森林苔原地带和温带森林草原地带。在我国沼泽土主要分布于东北地区,以三江平原为主要集中分布区,其次是大兴安岭(多)、小兴安岭(中)、长白山(少)地区。其他地区如青藏高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珠江中下游以及东南滨海地区等。

沼泽土形成条件主要与地形和水文有关,一般情况下不受气候条件限制。沼泽土具有特殊的沼泽植被,一般可分为:草本沼泽植物群落(如大叶樟、苔草、小叶樟、芦苇等)、苔藓沼泽植物群落(如绿苔、泥炭藓、塔头苔草等)。森林沼泽植物群落(如落叶松、毛赤杨、白桦、沼柳、小叶障等)。

地形条件是形成沼泽土的重要因素。沼泽土的地形条件一般为低洼且过于潮湿、积水地段。如河流、湖泊、滨海附近季节性或长期积水的低洼地,山间盆谷地,山前冲积或洪积低洼地等。

沼泽土母质多为第四纪粘土沉积物。其母质粘重,透水不良,容积造成积水。

2 成土过程

沼泽土是在气候湿润、地形低洼、地表积水多、地下水位高、土壤经常处于季节性或长

期积水状态,生长喜湿性植物条件下形成的。其形成过程称为沼泽化过程,其过程实质是表层的泥炭化或腐殖化和下部的潜育化过程。

1)泥炭化过程沼泽土水分过多,湿生植物生长旺盛,秋冬死亡后,有机残体残留在土壤中,翌年春季或夏季,由于低洼积水土壤处于嫌气状态下,有机物质分解缓慢,形成大量的腐殖质或丰分解的有机质,甚至有的不分解。经日积月累伴随地壳下降,不同分解程度的有机质逐年加厚形成泥炭(peat)。

2)潜育化过过程由于积水致使土壤长时期发生还原反应,使下层铁、锰等被还原为亚铁和亚锰,使土壤呈青灰色或灰蓝色甚至或灰白色,形成潜育层。

3 亚类分化

沼泽土一般分为草甸沼泽土、腐殖沼泽土、泥炭腐殖质沼泽土、泥炭沼泽土、盐化沼泽土等5个亚类。

4 基本性状

沼泽土具有一定厚度的泥炭层,其厚度为10cm—50cm,超过50cm时即为泥炭土。

泥炭层在土壤上层,常由半分解或未分解的有机残体组成,其中有的还保持着植物根、茎、叶等的原型。颜色从未分解的黄棕色到半分解的棕褐色甚至黑色。泥炭密度小,仅为0.2g/cm3—0.4g/cm3。泥炭中有机质含量多在50%—87%之间,其中腐殖质含量高达30%—50%,全氮量高,可达1%—2.5%;全磷量变化较大,为0.05%—0.55%;全钾量比较低,多在0.3%—1%之间。泥炭吸持力强,阳离子交换量可达80cmol(+)/kg—150cmol(+)/kg,吸氨力可达1%,持水力也很强,其最大的吸持的水量可达300%—1000%,水藓高位泥炭则更多。泥炭一般为微酸性至酸性,高位泥炭酸性强,低位泥炭为微酸性至中性。各地泥炭性质差异较大,主要决定于形成泥炭的植物种类和所在区域的气候条件和地形特点。

沼泽土下部有一明显的潜育层,呈青灰色至灰绿色至灰白色,有时有灰黄色铁锈斑块。土壤分散无结构,土壤质地不一,常为粉砂质壤土,有的偏粘。土壤有机质含量极低,阳离子交换量也低于泥炭层,常在20 cmol(+)/kg以下,土壤PH值较高,约为6~7。

8.4.5 利用改良

沼泽土利用改良上的中心问题是水分过多和养分呈有机状态(泥炭)存在,致使植物不能直接利用,故此类土壤利用改良的首要措施是排除过多的水分,然后根据土壤条件酌情利用。

1)腐殖质沼泽土和腐殖质泥炭沼泽土排水后,可垦为旱田,在有充足水源的条件下,亦可垦为水田;林业上可垦作苗圃或作落叶松、水曲柳、胡桃楸等耐湿树种的造林地。

在东北大小兴安岭及长白山林区有部分沼泽土上的森林(落叶松等),由于水分过多而生长不良,可采取局部排水改良,以提高森林生产力。

2)泥炭沼泽土,因泥炭层深厚,可利用泥炭制作堆肥或垫圈与牲畜尿混合成厩肥,在农林业生产上都是优质有机肥料。此外,尚可用泥炭与氮、磷等化肥制成粒肥,或用含腐殖质量高的泥炭与铵、磷、钾、钠等制成腐殖酸肥料。此类肥料具有改良土壤,增加作物养分,刺激植物生长等多种功能。

最后必须认识到,沼泽湿地是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保护沼泽湿地的生态功能具重大意义。湿地和湿地土壤资源开发之前一定要进行生态环境分析或环境影响评价,以防止不良的生态后果。

农田土壤墒情简报

农田土壤墒情简报 第10期(2016) 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土壤肥料工作站2016-7-21 兴安盟土壤墒情监测报告 ――气温偏高,墒情不足 一、天气、墒情情况 今年以来气候特征(1月1日至7月20日) (一)气温偏高:今年以来平均气温-2.4~6.6℃,较常年同期偏高0.4~0.9℃。其中春季偏高1.4~1.7℃。入夏以来偏高0.4~1.4℃,7月上旬全盟出现有气象记录以来同期罕见的高温时段。 (二)降水偏少:今年以来降水量112.4(高力板)~207(音德尔)毫米,与常年同期相比偏少1~4成(见图1);其中春季除阿尔山、胡尔勒偏多1~2成外,其余地区偏少1~5成。入夏以来除巴彦胡舒偏多1成、音德尔接近常年外,其余地区偏少1~4成。

5月1日到7月20日全盟区域站降水分布(见图2),最大为扎旗的巴达尔胡嘎查300毫米,最小为中旗的布敦化57毫米。其中200~300毫米有16站; 100~199毫米有116站;50~99毫米有22站。 7月上旬平均气温22.7~28.2℃,与常年同比偏高 3.8~6.1℃(见图3);降水量北部地区为0.4~12.1毫米,与常年同比偏少7~10成,其余地区无降水(见图4)。 根据土壤相对湿度结合降 水情况综合分析,兴安盟7月中 旬高温少雨、加之前期各地已经 出现不同程度旱情,导致本旬旱 情加重,其中阿尔山南部、扎旗 中部及西部大部地区、前旗南 部、中旗中部部分地区出现中等 旱情;前旗中部及西部大部、乌 市大部、中旗南部部分地区出现 重旱,其中中旗最南部出现特旱 (见右图)。

预计未来一周我盟降水接近常年,气温略高。22~24日有分布不均的阵雨天气,累积降水量中东部30~50毫米,局部地区偏大,其余地区15~30毫米; 27~28日还将有阵雨天气。出现的两次有效降水过程,对缓解我盟目前的旱情有一定作用。 二、受灾情况 受强对流空气影响我盟的中部地区(突泉县)的六户镇,学田乡,突泉镇出现雹灾,全县受灾面积411285亩,受灾人口73469人,直接经济损失21015.925万元。我盟的北部地区(扎赉特旗) 出现了大范围降雨过程,局部地区受到暴雨及冰雹侵袭,6月17日最大降雨量达到85.3毫米.大范围40毫米以上的降雨致使胡尔勒镇、巴达尔胡镇、好力保镇、巴彦扎拉嘎乡、巴彦乌兰苏木、音德尔镇、宝力根花苏木、新林镇、巴彦高勒镇、阿尔本格勒镇10个乡镇61个嘎查村。不同程度受到洪涝、冰雹灾害侵袭,至使农田、房屋等受灾。此次灾害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为116570亩,成灾面积40810亩,毁坏耕地面积25140亩。 三、农田建议 1、高温少雨天气有利于病虫害的滋生,建议提前做好预防工作。 2、目前我盟旱象已经显露,建议各地要密切关注旱情发展,做好抗旱工作,有灌溉条件的农户要及时灌溉。 3、7月下旬已处主汛期,发生局地强对流天气的可能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剧毒化学品: 剧毒化学品是指,按照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公安、环保、卫生、质检、交通部门确定并公布的剧毒化学品目录中的化学品。一般是具有剧烈毒性危害的化学品,包括人工合成的化学品及其混合物和天然毒素,还包括具有急性毒性易造成公共安全危害的化学品。 释义: 根据2005年5月公安部公布的《剧毒化学品购买和公路运输许可证件管理办法》,“除个人购买农药、灭鼠药、灭虫药以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购买和通过公路运输剧毒化学品的,应当遵守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剧毒化学品,按照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公安、环保、卫生、质检、交通部门确定并公布的剧毒化学品目录执行。”“国家对购买和通过公路运输剧毒化学品行为实行许可管理制度。购买和通过公路运输剧毒化学品,应当依照本办法申请取得《剧毒化学品购买凭证》《剧毒化学品准购证》和《剧毒化学品公路运输通行证》。未取得上述许可证件,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购买、通过公路运输剧毒化学品。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伪造、变造、买卖、出借或者以其他方式转让《剧毒化学品购买凭证》《剧毒化学品准购证》和《剧毒化学品公路运输通行证》,不得使用作废的上述许可证件。”

土壤侵蚀区划: 土壤侵蚀区划,亦称水土流失分区。是指根据土壤侵蚀成因、类型、强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对某一地区进行的地域划分。土壤侵蚀区划反映土壤侵蚀的地域分异规律,为不同地区的侵蚀类型指出治理途径、方向和应采取的水土保持措施以及实施步骤,并为水土保持规划和分区治理提供科学依据。2008年颁布的《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中,全国分为水力、风力、冻融3个一级侵蚀类型区。其中,水力侵蚀类型区包括西北黄土高原区、东北黑土区、北方土石山区、南方红壤丘陵区和西南土石山区5个二级类型区;风力侵蚀类型区分为“三北”戈壁沙漠及沙地风沙区、沿河环湖滨海平原风沙区2个二级类型区;冻融侵蚀类型区分为北方冻融侵蚀区、青藏高原冰川冻土侵蚀区2个二级类型区。各大流域、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在全国二级分区的基础上再细分为三级类型区和亚区。 根据土壤侵蚀的成因、类型、强度等在一定的区域内相似性和区域间的差异性所做出的低于划分。土壤侵蚀区划反映土壤侵蚀的地域分异规律,为不同地区的侵蚀指出治理途径、方向和应采取的水土保持措施及其实施步骤,为水土保持规划和分区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土壤侵蚀区划的基本内容为:拟定区划原则和分级系统;研究并查明各级分区的界限,编制土壤侵蚀区划图;按土壤侵蚀区域特征,探讨土壤侵蚀分区治理途径和关键性的水土保持措施;编写侵蚀区划报告。

东北农业大学 土壤学复习资料

绪论 名词解释 土壤:土壤是指地球表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的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 土壤肥力: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是土壤从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的能力。土壤肥力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综合反映。 土壤生产力:土壤生产力是土壤产出农产品的能力。由土壤肥力和发挥肥力作用的外部条件共同决定。土壤肥力高,土壤生产力不一定高;土壤生产力高,土壤肥力也高。自然肥力:土壤在自然因子即五大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年龄)的综合作用下发育而来的肥力。 有效肥力: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由于土壤性质、环境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肥力只有一部分在当季生产中能表现出来,产生经济效益,这一部分肥力叫“有效肥力”。 简答题及论述 1.土壤学包含的主要分支学科 答:土壤物理、土壤化学、土壤微生物、土壤生物化学、土壤地理 2.土壤在农作物生产中有什么作用? 答:①营养库作用。植物需要的营养元素除了 CO2 主要来空气外,氮、磷、钾及中量、微量营养元素和水分则主要来自土壤。 ②养分转化和循环作用。在地球表层系统中通过土壤养分元素的复杂转化过程,实现着营养元素与生物之间的循环和周转,保持了生物生命周期生息与繁衍。 ③雨水涵养作用。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多孔结构的介质,具有很强的吸水和持水能力。 ④生物的支撑作用。土壤使绿色植物根系可以在其中生长和穿插,获得机械支撑,保证了绿色植物地上部分能稳定的站立于大自然之中。土壤中还孕育和滋养着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微生物。 ⑤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土壤处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的交界面,是各种理化作用最为频繁和活跃的地带,它具有对温度、湿度、酸碱性、氧化还原性变化的缓冲能力,同时也具有对污染物的净化作用,为地球上的生物的生长繁衍提供着一个稳定的环境。 3.写出四种国家级土壤学期刊的名称 答:土壤学报,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土壤,土壤通报,水土保持学报,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报,生态学报,环境科学学报,农业环境保护学报4.土壤肥力的主要内涵 答: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是土壤从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的能力。土壤肥力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综合反映。其中营养条件是指水分和养分,为作物必须的营养元素;环境条件指温度和空气,对植物生产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称之为环境因素或环境条件。“协调”是指土壤中四大肥力因素,水、肥、气、热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制约的。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需要四大肥力因素同时存在,相互协调。 5.土壤肥力因素包括哪些?他们之间相互关系如何?答:肥力因素:水、肥、气、热,他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植物生长不仅需要四大因素同时存在,而且要处于相互协调的状态。 第一章粘土矿物 名词解释 原生矿物:指那些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未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原生矿物直接来源于母岩,其中岩浆岩是其主要来源。 次生矿物:土壤按矿物的来源分类,可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次生矿物是由原生矿物分解转化而成的矿物。 同晶替代作用: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同晶替代的结果使土壤产生永久电荷,能吸附土壤溶液中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使土壤具有保肥能力。) 简答题及论述 1.高岭石类粘土矿物有哪些主要性质? 答:1:1型非膨胀型粘土矿物,南方热带亚热带土壤 中大量普遍存在。 1)1:1型 2)无膨胀性,氢键作用0.72nm,膨胀性小于5% 3)电荷数量少,同晶替代弱或无,负电荷来源断 键,3-15cmol(+)/kg 4)胶体性较弱,较其它粘土矿物粗,可塑性,粘 结性,粘着性,吸湿性弱。0.2-2μm 2.蒙脱石类粘土矿物有哪些主要性质? 答:2:1型膨胀型粘土矿物,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 分布广泛。 1)2:1型 2)膨胀性 3)电荷数量大,同晶替代普遍 4)胶体性突出,可塑性,粘结性,黏着性吸湿性 突出。 3.粘土矿物对肥力的意义 答:矿物质是土壤的主要组成物质,构成了土壤的“骨骼”。矿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如何对土壤的物理性、化学性、生物及生物化学性均有深刻影响,是植物养分的重要来源(含丰富的Ca、Mg、K、N、P、S等常量元素和各种微量元素,经风化作用释放供植物和微生物吸收利用;一些硅酸盐粘土矿物发声同晶替代作用,吸附离子防止流失)。 第二章土壤有机质 名词解释 - 1 -

土壤墒情与旱情监测简报

土壤墒情与旱情监测简报 第期 静宁县农技中心土肥站二0一一年七月二十五日7月中旬全县平均气温19.8℃,较历年同期偏低0.5℃,旬降水量8.5mm,比历年同期偏少65%。据气象预报,七月下旬我县气温正常,降水偏少。虽然7月上旬我县降水较多,但入伏后,降水少、气温高,作物需水量大,蒸腾作用强,导致农田土壤水分急剧下降。我中心7月25日,对灵芝、八里等乡镇的全膜玉米、全膜马铃薯、全膜谷子、半膜玉米和露地马铃薯等作物土壤含水量进行测定。测定结果全膜玉米0~20厘米、20~40厘米土壤平均绝对含水量分别为11.9%、10.8%;全膜马铃薯0~20厘米,20~40厘米土壤平均绝对含水量分别为11.6%、13.1%。全膜谷子0~20厘米、20~40厘米土壤平均绝对含水量分别为10.5%、9.7%;半膜玉米0~20厘米,20~40厘米土壤平均绝对含水量分别为11.2%和11.9%;露地马铃薯0~20厘米、20~40厘米土壤平均绝对含水量分别为8.3%和7.6%。结果表明:大部分农田的土壤含水量较低,土壤墒情差。这对玉米籽粒的形成、马铃薯块茎的膨大及谷子等大秋作物的生长会造成严重的影响,为此在当前的农业生产中要全力抓好各项抗旱生产措

施: 一是面对当前比较严重的旱情,要积极动员群众全力开展抗旱自救,科学应用各种抗旱、保水调节剂和化学生物抗旱技术,如所有的作物可用动力2003喷施,浓度为1000倍液,用喷施宝每支兑水50-60公斤对作物进行喷雾。对玉米蔬菜等作物可每亩用三十烷醇复合配剂2-3包。兑水15公斤喷雾,或亩用叶绿壮5毫升兑水15公斤喷雾能有效增强农作物的抗旱、抗病虫的能力。力争把干旱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二是加强病虫害的防治。目前马铃薯正处地下块茎膨大期,据调查晚疫病普遍发生,各地群众要立即进行防治,主要药剂有58%甲霜灵锰锌600-800倍液或64%的杀毒矾500倍液喷雾,每隔7-10天喷一次连喷2-3次;玉米正处抽雄期病虫害主要有玉米螟、红蜘蛛、蚜虫,要根据危害程度选择高效低度的杀虫剂,如菊脂类,40%氧化乐果乳油等,与相应的植物生长抗旱调节剂结合起来喷雾,达到科学防治,一喷多防的作用。 三是全力启动“五小”水利工程,充分利用一切水源和水利设施,如集雨水窖、塘坝等水资源对大秋作物进行补灌,确保大秋作物的正常生长。

全国土壤侵蚀类型区划分

土壤侵蚀类型区的划分 2012-07-04 16:02 根据我国的地形特点和自然界某一外营力在一较大的区域里起主导作用的原则,水利水电部颁发了《关于土壤侵蚀类型区划分和强度分级标准的规定》,把全国区分为三大土壤侵蚀类型区。 (一) 水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 这一类型区大体分布在我国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青藏高原东缘一线以东,包括西北黄土高原、东北的低山丘陵和漫岗丘陵、北方山地丘陵、南方山地丘陵、四川盆地及周围山地丘陵、云贵高原六个二级类型区。 1.西北黄土高原 这一高原区主要是指青海日月山以东,山西太行山以西,陕北长城以南,陕、甘秦岭以北的广大地区。绝大部分属黄河中游,是我国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地区。 土壤条件:黄土在本区内分布很广、厚度很大的第四纪粉沙物质。分为新黄土和老黄土两种。前者覆盖在后者之上,总厚度由几十米至100多米,最厚处达200多米。黄土质地匀细,组织疏松,具有大孔隙构造,垂直节理发育,湿陷性和渗透性都较大。颗粒粒径0.05-0.002mm的占50%,渗透速度一般在0.8-1.3mm/min。黄土具有迅速分散的特性,在清水中1—4 min即可全部分散。 地貌条件:按形态、结构分,除大部分为丘陵沟壑、高原沟壑,还有风沙丘陵、涧地、河谷川地和土石山地。总的来看,沟壑纵横,地形破碎,沟深陡坡是黄土地貌的主要特征。

气候条件:属大陆型季风气候,冬寒夏热,气温变化剧烈,年平均降雨量在300—600mm,分布集中,7、8、9三个月,降雨量占全年的70%;多以暴雨形式出现,暴雨强度每分钟可达1mm,甚至2mm 以上,瞬时暴雨强度更大。一次大暴雨产沙量可占全年总产沙量的40%-86%。 植被条件:黄土高原自东南向西北大致可分为:山地森林、森林草原、草原和干旱草原四个带。山地植被带的植被以针、阔叶混交林和灌丛为主,开垦指数低,一般在10%以下,土壤侵蚀轻微;森林草原带植被类型以夏绿阔叶林及禾本科、菊科植物群落为主,开垦指数一般在40%-50%,部分人多地少地区高达60—70%,土壤侵蚀严重;干旱草原带的植被以藜科及旱生多刺的植物群落为主,开垦指数为10%—20%,土壤侵蚀严重,同时有较强烈的风蚀发生。 水土流失状况:除了溅蚀和层状面蚀普遍发生外,2度以上的坡耕地有细沟侵蚀发生;5度以上,则细沟侵蚀较强,并开始发生浅沟侵蚀。25度以上有切沟出现;35以上土壤泻溜;45度-75度陡坡地可发生滑坡;75度以上陡崖和岸壁可发生崩塌。年平均侵蚀模数一般为5000—10000t/km2,高的可达20000t/km2以上,黄河下游泥沙绝大部分来自于本区。 2.东北的低山丘陵和漫岗丘陵区 本类型区南界为吉林省南部,西、北、东三面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所围绕。在该区域内,除了大、小兴安岭林区以及三江平原外,其余地方都有不同程度的土壤侵蚀。可分为低山丘陵和漫岗丘陵。这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一)新规范和审查要点对此部分的要求 1、水土流失预测的基础 2、预测范围及单元 3、水土流失预测时段 4、水土流失预测的内容和方法 (1)水土流失预测的内容(建设期) ①扰动地表面积 ②永久弃渣量 ③损坏水土保持设施的数量 ④项目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总量 ⑤项目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新增量 ⑥水土流失危害预测 (2)水土流失预测的内容(运行期) ①运行期年排渣量和服务期总的弃渣量 ②弃渣场容量的复核

(3)水土流失预测主要方法 5、土壤侵蚀模数的确定 6、水土流失危害分析 7、预测结论及综合分析 (二)经常出现的问题 1、预测时段有误 (1)建设期概念不清,未将自然恢复期纳入建设期。 (2)同一点型工程各防治分区的自然恢复期长度不同。 (3)对所有单项工程都计列了施工准备期。 (4)对最不利条件理解有误,根据自己设定的雨季施工时段按占雨季长度的比例计算,对设定非雨季施工时段按占全年的比例计算等。 2、有的将“植被”作为主要影响因子,而不是将“林草覆盖率”作为主要影响因子。 3、对类比工程部说明资料取得的条件、时间,也不说明修正的原因、修正系数、甚至不进行修正,还有直接引用已批准方案取用值。 4、对超过半年的临时堆土未进行水土流失的预测。

5、有的单位错误地按《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的侵蚀强度等级反推扰动后的土壤侵蚀模数。 6、预测公式不准。 7、有的单位仍用流弃比进行临时堆土的预测。 8、预测结果的分析不完整,未完全说明扰动地表面积、损坏水土保持设施面积、总的弃渣量、建设期的水土流失总量和新增量。未按照各分区的预测结果说明主要流失区域、防治措施布设和水土保持监测的重点。 根据最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第二十五条,在山区、丘陵区、风沙区以及水土保持规划确定的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其他区域开办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生产建设项目,生产建设单位应当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并按照经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采取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措施。没有能力编制水土保持方案的,应当委托具备相应技术条件的机构编制。

土壤学答案

东北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土壤学作业题参考答案 作业题一答案 一、 1、土壤是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可通过人类生产活动加以改变的陆地疏松表层。 2、不同的粒级混合在一起所表现出来的土壤粗细状况,称为土壤质地。 3、代换盐基离子总量占阳离子代换量的百分数。单位体积自然状态的干燥土壤的重量,叫做土壤容量,单位为 g/cm3。6、土壤中的无机颗粒或者有机颗粒,通过各种力的作用互相粘结起来的特性,称为土壤粘结性。 二、 1、有效肥力、潜在肥力 2、胡敏酸、富里酸、胡敏素 3、石砾、砂粒、粉粒和粘粒 4、无机胶体、有机胶体、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 5、母质、气候、地形、生物、时间 三、 1、D 2、C 3、D 四、 1、 (1)具有渗水保水作用。 (2)具有保肥供肥作用。 (3)水气矛盾得以协调,团粒内充满水分,而团粒与团粒之间充满空气,水气各得其所。(4)土壤温度稳定,因为水气协调,土壤热容量比较一致,土壤温度变幅较小。 (5)土壤物理性质较好。2、 (1)生命活动 (2)土壤溶液中活性铝的作用 (3)吸附态H+和Al3+的作用 3、 (1)土粒之间分子引力 (2)带负电荷的粘粒表面和带正电荷的粘粒表面之间的静电引力 (3)土粒之间的离子桥 (4)有机和无机胶体的胶结作用 (5)气—水界面上弯月面力和水的表面张力

4、 (1)增施有机肥 (2)调节土壤质地 (3)创造良好的土壤结构 (4)合理灌溉 五、 1、白浆土的低产原因分析1、耕层构造不良 2、养分总贮量不高,分布不均。 3、水分物理性质差 白浆土改良途径1、深松深施肥。2、秸杆还田3、施草炭改良4、种植绿肥作物5、客土、掺砂改良6、施用石灰7、种稻改良 作业题二答案 一、 1、土壤肥力:是指土壤具有为作物生长发育同时持续不断提供水、肥、气、热等生活因素 的能力。 2、土壤中有机态氮在微生物作用下可转化为无机态NH3的过程称氨化作用。 3、由土壤胶体上吸附的H+、Al3+造成的酸度叫做潜在性酸。 4、土壤粘着性是土壤在一定含水量条件下粘着外物的性能,土壤粘着性强弱用粘着力表 示,其大小也为克/厘米2。 5、组成土壤的颗粒,在外力作用下,通过有机或无机胶体粘结在一起,形成各种大小、形状的自然团聚体,叫做土壤结构。 6、植物发生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凋萎含水量。二、 1、黑土草甸黑土、表潜黑土、白浆化黑土微粒核、决定电位离子层、补偿离子层 块状结构体、核块状结构体、柱状结构体、棱柱状结构体、片状结构体、团粒结构体 4、糯性、粳性、淀浆性、起浆性 三、 1、B 2、D 3、C 四、 1、 (1)土壤质地:土壤质地越细,土壤中胶体物质愈多,土壤膨胀性与收缩性愈强。 (2)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含量愈多,土壤的胀缩性越小。 (3)粘土矿物类型,这和土壤的胀缩性有很大的关系,蒙脱石比高岭石胀缩性强得多。 (4)土壤中阳离子种类:Na>K>Mg>Ca>Al 2、

西南林业大学 2014 年研究生招生考试专业课参考书目(仅供

西南林业大学2014年研究生招生考试专业课参考书目(仅供参考) 337工业设计:工业设计专业史范围:工业设计史,工业设计概念。《工业设计史》,何人可主编,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工业设计概论》,程能林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第三版。 339农业知识综合一:考试内容范围:园艺植物分类、园艺植物生物学、园艺植物品种改良、园田规划及园艺设施、园艺生产基本技术、观赏园艺、果树园艺,蔬菜园艺、茶园艺和园艺产品及产后处理。参考书:《园艺学概论》(第2版),程智慧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1月。341农业知识综合三:《农业知识综合三》包含三门课程的内容,分别为: 1. 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第三版)》,谭浩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 数据库技术与应用:《数据库系统概论(第四版)》,王珊,高等教育出版社 3. 网络技术与应用:《大学计算机网络公共基础教程》,徐祥征,北京:清华出版社,2006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沈立强,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7 342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内容与范围:农业的概念与基本特性;农业的地位贡献与多功能性;农产品供给与需求;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产品国际贸易;土地与水资源;农业劳动力;农业技术进步;农业资金;农业家庭经营;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经营;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农业产业结构;传统农业的改造与农业现代化;农业可持续发展。参考书目:农业经济学,李秉龙等,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344风景园林基础:考试范围:中外园林史,风景园林要素设计及其表现,各类园林绿地、专类公园、综合性风景园林的规划及其理论。参考书4本:《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三版),周维权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西方园林史(19世纪之前)》,朱建宁编著,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年8月;《风景园林设计》(第三版),王晓俊著,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1月;《园林规划设计》,王浩主编,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 345林业基础知识综合:李俊清主编《森林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曹惠娟主编《植物学》,中国林业出版社,1981年第一版和1992年第二版均可 701保护生物学:《保护生物学》,Primack RB (Editor), 祁承经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702城市园林生态学:考试内容范围:园林植物与城市环境的生态关系;园林生态系统和城市园林生态系统的含义,组成,结构和功能;园林生态系统的建设与调控和园林生态实践。参考书:《园林生态学》,刘常富,陈玮主编,科学出版社,2003年12月。 703城乡规划(快速设计3小时):《城市规划快题设计方法与表现》(第一版),于一凡等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4月;《城市规划快速设计与表达》(第2版),夏鹏编著,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年6月。 704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地理信息系统》,胡鹏,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 705电子技术(含模拟与数字电子技术):1、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4版)(作者:童诗白,华成英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2、《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第五版),阎石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706《法理学》(第三版)张文显主编,法律出版社;《法理学初阶》(第三版)付子堂主编,法律出版社;《法理学进阶》(第三版)付子堂主编,法律出版社

上海2016年耕地地力及农业面源污染

上海市2016 年耕地地力及农业面源污染 调查与评价专项实施方案 根据上海市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 年)的通知(沪农委〔2015〕258 号)和本市第六轮三年环保行动的要求,为促进本市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调查评价本市耕地地力和农业面源污染情况,特制订2016 年本市耕地地力及农业面源污染调查与评价专项实施方案。 一、目的任务开展耕地地力跟踪调查评价,以摸清本市耕地的粮食和蔬菜等经作的基础生产力及肥料贡献率;开展耕地质量预警体系建设,调查建立本市耕地污染和障碍的主要技术指标体系,为耕地质量保护提供判定指标;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氮、磷流失系数监测, 摸清农业自身面源污染情况,以促进肥料合理利用;创建农业生态技术模式示范基地,以带动全市生态生产技术的应用水平;建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示范区,集成示范推广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以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开展土壤墒情监测,以掌握土壤水分状况,为合理灌溉提供技术依据;示范推广水肥一体化水溶肥,以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化肥使用。 二、实施主要内容 (一)耕地地力跟踪调查评价 粮食和蔬菜等作物田间肥效监测调查。9 区县和光明集团每年

度各设置4 个粮食作物监测调查点、 3 个蔬菜等经作肥效监测调查点。要求选择本地最具代表的土壤类型,试验前、后需采集基础土样、植株样,检测分析养分,严格按照相关规范操作,并完成相应监测报告。 开展耕地地力监测评价。由市农技中心收集2 年的田间肥效监测调查数据,通过作物基础产量、相对产量指数等测算土壤基础地力贡献率,对本市耕地土壤基础地力作出评价分析,汇总成册。 (二)耕地质量预警体系建设 2016 年至2017 年,开展试验与土壤检测,摸清常规土壤的主要理化指标值,研究提出当耕地障碍对农业生产发生影响的预警值。经两年时间初步建立本市耕地质量预警体系,建立预警体系评价指标与预警阈值,评价本市耕地质量情况。购买GPS定位仪、采样工具等材料费5 套,土壤基本情况调查、样品采制样和检测300 个,预警阈值研究的小区试验6 个,建立预警体系数据库及数据维护。 (三)农业面源污染监测 全市 6 个径流定位监测点开展农田排污监测,按照国家或行业等相关标准,监测径流水样的pH、全氮、全磷等;开展不 同施肥模式的小区对比试验。并对浦东新区原来 2 个监测点设施 进行升级改造。 (四)创建农业生态模式示范基地和生态施肥技术推广创建农业生态模式示范基地。全市9 区县和光明集团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

土壤侵蚀模数

2.1.2 土壤侵蚀强度分级 (1)土壤侵蚀容许量标准 土壤侵蚀容许量是指在长时期内能保持土壤肥力和维持土地生产力基本稳定的最大土壤流失量。 因为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各地区的成土速度也不相同,该标准规定了我国主要侵蚀类型区的土壤容许流失量: 侵蚀类型区土壤容许流失量 Et/(km ·a)] 西北黄土高原区1 ooo 东北黑土区200 北方土石山区200 南方红壤丘陵区500 西南土石山区500 (2)水力侵蚀强度分级 强度分级平均侵蚀模数[t/(km ·a)] 微度侵蚀<2O0,500,1 000 轻度侵蚀200,500,1 000~2 500 中度侵蚀2 500~5 000 强度侵蚀5 000~8 000 极强度侵蚀8 000~1 5 000 剧烈侵蚀>1 5 000 (3)风蚀强度分级 风蚀强度分级按地表植被覆盖度、年肼蚀厚度和侵蚀模数三项指标划分。 强度分级植被覆盖度年风蚀厚度侵蚀模数 ( ) (ram) [t/(km。·a)] 微度>70 <2 <200 轻度70~50 2~1O 200~2 500 中度5O~30 1O~25 2 5OO~5 000 强度3O~10 25~50 5 000~8 000 极强度<10 50~100 8 000~15000 剧烈<1O >100 >1 5 000 除此外,还有面蚀、沟蚀、重力侵蚀等分级标 准,此处不一一赘述。 土壤侵蚀强度划分标准: “水”和“土”是水土流失的两个漉失主体,水土流失归根结底是土地表屡的侵蚀和水的流失。而评价水土流失程度的量化指标,即水土流失强度分级标准应同时包括两个流失主体的强度指标。我国目前采用的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做为水土流失强度分级标准,不仅混淆丁水土

全国土壤墒情监测工作方案解析

全国土壤墒情监测工作方案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我国旱灾频发重发,干旱缺水问题日益突出。为做好土壤墒情监测工作,应对旱灾威胁,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各级农业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土壤墒情监测,大力推进监测站(点)建设,建立健全国家、省、县三级墒情监测网络体系,扩大覆盖土壤墒情监测规模和范围。要充分利用现代监测和信息设备,全面提升监测效率和服务能力。逐步完善主要农作物墒情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墒情评价规范化和科学化。强化现代高新技术应用,提高墒情监测的时效性、针对性和科学性,为指导农业生产、防灾减灾、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土壤墒情监测要以服务农业生产为宗旨,以土壤和作物为对象,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覆盖全国粮食主产区和干旱易发区。通过采用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等现代高新技术手段,突出土壤墒情监测关键技术环节,实现定点、定期监测。分析汇总土壤墒情数据,评价作物需水情况,及时提出应对措施建议。建立墒情定期会商和报告制度,提高时效性和结果表达的可视化程度。 二、基本原则 (一)代表性。土壤墒情监测站(点)要充分考虑区域内主导作物、气候条件、灌排条件、土壤类型等因素合理布局,确保监测数据具有代表性。 (二)及时性。土壤墒情监测要做到及时、快速、准确,出现旱涝灾情,应加大监测频率,旱涝灾情不迟报、不漏报;关键农时季节,应及时汇总相关信息,重大农事活动前有信息;日常监测工作,坚持定期采样,快速分析、及时汇总、 按时上报。

(三)规范性。建立土壤墒情监测工作制度和责任制度,做到工作人员相对固定,设施设备配置齐全,监测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确保监测数据可靠、调查内容详实、评价结论科学。 三、重点工作 (一)监测点布设 选择区域范围内代表性强,当地政府重视,土肥水工作基础好,技术力量强,能够长期坚持的县承担土壤墒情监测工作。 以县为基本单元,根据气候类型、地形地貌、作物布局、灌排条件、土壤类型、生产水平等因素,选择有代表性的农田,平均每10万亩耕地设立1个农田监测点(每个县不少于5个)。 农田监测点应设立在作物集中连片、种植模式相对一致的地块。采用统一编号,设立标志牌。开展基本情况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壤类型、种植制度、灌排条件、地力等级、产量水平等;测定不同层次土壤质地、容重、田间持水量等指标;拍摄景观照片,建立监测点档案。 (二)数据采集 1、监测指标。一般按0~20 、20~40 、40~60 、60~100 四个层次监测土壤含水量,其中,0~20 、20~40 为必测层。播种出苗期时,加测0~10 土层。特殊作物根据其需水特性和根系分布深度确定监测层次和深度。同时调查观测气象、作物表象、干土层厚度、田面开裂、灌溉、农事操作等相关数据。水田淹水时监测淹水深度、排水状况等。 2、采集方法。固定监测:埋设固定式自动监测设备,传感器分别埋入土层 深度10 、30 、50 、80 处进行监测,采用无线通讯方式将监测数据实时上传到“全国土壤墒情监测系统”,并做好定期校正和维护保养。流动监测:配备便携式监测仪器和交通工具,在监测点地块,以仪定位点为中心,长方形地块采用“S ”

东北农业大学硕士点分布表

东北农业大学硕士点分布表 所在学院一级学科二级硕士点名称 农学院作物学 植物保护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植物病理学;农 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农药学;作物生态学 工程学院农业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 技术 *机械工程 机械设计及理论;农业机械化工程;农业生物环境与能 源工程;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生物质转化与利用技术; 管理科学与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 论;*计算机系统结构;*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 电子工程;*车辆工程 动物医学学院兽医学基础兽医学;预防兽医学;临床兽医学;动物生物化学 与分子生物学 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畜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草业科学; 特种经济动物饲养;畜牧系统管理;动物行为学 食品学院*食品科学与工 程 食品科学;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畜产品加工;发酵 工程;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水产品加工及贮藏 工程 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动物学; 发育生物学;遗传学;生理学;水生生物学;细胞生物 学;神经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工 水利与建筑学 院 农业水土工程;环境水利;水文学及水资源 资源与环境学院农业资源利用 *公共管理 生态学;土壤学;植物营养学 *行政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 *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农业遥感与土地利用 理学院应用化学 园艺学院果树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学;蔬菜学 经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 *工商管理 农业经济管理;金融学(含:保险学);产业经济学; 会计学;林业经济管理;*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 *财政学;*国际贸易学;*劳动经济学;*统计学;*数 量经济学;*国防经济学;企业管理(含财务管理、市 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 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 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发 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人文社会科学 学院 英语语言文学 注:1.专业硕士点5个:工程硕士、农业推广硕士、兽医硕士、*公共管理、*工商管理; 2.学科前标有*的为第十一批新增学位点。

农田土壤墒情简报-农业部

农田土壤墒情简报 第9期(总第25期) 呼伦贝尔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2011年7月10日呼伦贝尔市土壤墒情监测报告 一、墒情监测结果 我市7月10日在阿荣旗、扎兰屯和牙克石市等3个墒情监测站的监测结果表明:岭南地区耕地土壤大部分为一类墒,而部分耕地为二类墒。岭北地区耕地土壤全部为一类墒。(土壤重量含水率>15.0%为一类墒、8.0%-15.0%为二类墒、<8.0%为三类墒)。 二、墒情评价与预测 我市7月10日的监测结果表明:0—20cm土壤平均含水量为22.16%、相对含水量为76.71%,20—40cm土壤平均含水量为20.47%、相对含水量为74.02%,40—60cm土壤平均含水量为20.69%、相对含水量为75.36%。全市大部分地区土壤墒情评价级别为适宜,由于夏天日照时间、温度的不断增加以及各地区降雨量不同,岭南局部地区耕地土壤出现旱情为不足。

三、农事建议 夏天是作物营养生长旺盛阶段,在这一时期喷施叶面肥料和根部追肥可有效改善作物生理机能,提高光合吸收能力,增加光合物质积累,促进早熟,改善品质,提高产量。玉米采用根部追肥,追肥后要覆土,可结合中耕除草培土,以免肥料挥发。大豆喷施叶面肥。 土壤墒情监测点监测结果汇总表 土层 监测地区土壤含水量% 0-20cm 20-40cm 40-60cm 重量含水量% 20.85 20.80 21.98 岭南 相对含水量% 76.43 80.30 88.71 重量含水量% 23.46 20.15 19.40 岭北 相对含水量% 77.00 67.75 62.00 重量含水量% 22.16 20.47 20.69 平均 相对含水量% 76.71 74.02 75.36 撰稿:苏都签发:窦杰凤

全国土壤墒情监测工作方案

全国土壤墒情监测 工作方案

全国土壤墒情监测工作方案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中国旱灾频发重发,干旱缺水问题日益突出。为做好土壤墒情监测工作,应对旱灾威胁,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各级农业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土壤墒情监测,大力推进监测站(点)建设,建立健全国家、省、县三级墒情监测网络体系,扩大覆盖土壤墒情监测规模和范围。要充分利用现代监测和信息设备,全面提升监测效率和服务能力。逐步完善主要农作物墒情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墒情评价规范化和科学化。强化现代高新技术应用,提高墒情监测的时效性、针对性和科学性,为指导农业生产、防灾减灾、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土壤墒情监测要以服务农业生产为宗旨,以土壤和作物为对象,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覆盖全国粮食主产区和干旱易发区。经过采用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等现代高新技术手段,突出土壤墒情监测关键技术环节,实现定点、定期监测。分析汇总土壤墒情数据,评价作物需水情况,及时提出应对措施建议。建立墒情定期会商和报告制度,提高时效性和结果表示的可视化程度。 二、基本原则 (一)代表性。土壤墒情监测站(点)要充分考虑区域内主导作物、气候条件、灌排条件、土壤类型等因素合理布局,确保监测数据具有代表性。

(二)及时性。土壤墒情监测要做到及时、快速、准确,出现旱涝灾情,应加大监测频率,旱涝灾情不迟报、不漏报;关键农时季节,应及时汇总相关信息,重大农事活动前有信息;日常监测工作,坚持定期采样,快速分析、及时汇总、按时上报。 (三)规范性。建立土壤墒情监测工作制度和责任制度,做到工作人员相对固定,设施设备配置齐全,监测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确保监测数据可靠、调查内容详实、评价结论科学。 三、重点工作 (一)监测点布设 选择区域范围内代表性强,当地政府重视,土肥水工作基础好,技术力量强,能够长期坚持的县承担土壤墒情监测工作。 以县为基本单元,根据气候类型、地形地貌、作物布局、灌排条件、土壤类型、生产水平等因素,选择有代表性的农田,平均每10万亩耕地设立1个农田监测点(每个县不少于5个)。 农田监测点应设立在作物集中连片、种植模式相对一致的地块。采用统一编号,设立标志牌。开展基本情况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壤类型、种植制度、灌排条件、地力等级、产量水平等;测定不同层次土壤质地、容重、田间持水量等指标;拍摄景观照片,建立监测点档案。 (二)数据采集 1、监测指标。一般按0~20cm、20~40cm、40~60cm、60~100cm四个层次监测土壤含水量,其中,0~20cm、20~

土壤侵蚀强度划分标准:

(1)土壤侵蚀容许量标准 土壤侵蚀容许量是指在长时期内能保持土壤肥力和维持土地生产力基本稳定的最大土壤流失量。 因为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各地区的成土速度也不相同,该标准规定了我国主要侵蚀类型区的土壤容许流失量: 侵蚀类型区土壤容许流失量 Et/(km ·a)] 西北黄土高原区 1 ooo 东北黑土区200 北方土石山区200 南方红壤丘陵区500 西南土石山区500 (2)水力侵蚀强度分级 强度分级平均侵蚀模数[t/(km ·a)] 微度侵蚀<2O0,500,1 000 轻度侵蚀200,500,1 000~2 500 中度侵蚀2 500~5 000 强度侵蚀5 000~8 000 极强度侵蚀8 000~1 5 000 剧烈侵蚀>1 5 000 (3)风蚀强度分级 风蚀强度分级按地表植被覆盖度、年肼蚀厚度和侵蚀模数三项指标划分。 强度分级植被覆盖度年风蚀厚度侵蚀模数 ( ) (ram) [t/(km。·a)] 微度>70 <2 <200 轻度70~50 2~1O 200~2 500 中度5O~30 1O~25 2 5OO~5 000 强度3O~10 25~50 5 000~8 000 极强度<10 50~100 8 000~15000 剧烈<1O >100 >1 5 000 除此外,还有面蚀、沟蚀、重力侵蚀等分级标 准,此处不一一赘述。

“水”和“土”是水土流失的两个漉失主体,水土流失归根结底是土地表屡的侵蚀和水的流失。而评价水土流失程度的量化指标,即水土流失强度分级标准应同时包括两个流失主体的强度指标。我国目前采用的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做为水土流失强度分级标准,不仅混淆丁水土流失与土壤侵蚀这两个不同的概念,而且也是片面的、不准确的和不严肃的,有必要进行修改和完善笔者认为:水土流失强度分级标准应该体现同时含有两个流失主体的强度分级标准,缺一不可。 我国一些人习惯上将水土流失称为土壤侵蚀,把二者等同起来,混淆了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为准确理解和认识水土流失的含义造成了混乱。因此,有必要弄清它们的区别和联系。水土流失的定义笔者在前面已阐述过了,那么什么是土壤侵蚀呢?土壤侵蚀是指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以及其它外营力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及其它地面组成物质如岩屑、松散岩层等,被破坏、剥蚀、运转、沉积的过程。很显然,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是完垒不同的两个概念,它们的区别不仅表现在字面含义上的不同,更重要的区别在于侵蚀或流失的主体不。水土流失的流失主体包括“水”和“土”两个主体,而 土壤侵蚀仅指“土” 一个主体。同样水土流失同土壤侵蚀之闻也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土壤侵蚀是一种特定的水土流失形式,土壤侵蚀包括在其内。也可以说土壤侵蚀是狭义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可以做为相对独立的概念来使用,但决不可以将水土流失称为土壤侵蚀。 许多词汇和术语,随着时时的推移,人类文明程度、文化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人类的认识不断深化,其内涵在不断地外延、扩大、深化和演变,即广义化。广义化的词汇和术语与最初的本意已有了较大变化,甚至大相径庭。水土流失这个应用非常广泛的专业术语,随着水土保持事业的迅猛发展也广义化。因此,们应从广义的角度来认识理解它的内涵,如果仅从字面上咬文嚼字,或狭隘地理解它的含义,就会使人们误人死胡同而不能自拔,使本来非常明晰的概念变得复杂化。比如,对土壤侵蚀中“侵蚀” 的理解,不能仅从字面上理解为侵蚀破坏、侵蚀腐蚀,而应广义地理解为侵蚀破坏、剥离、转移、流失等,也就是说土壤侵蚀就是土壤流失。比如,对水土流失一词中的土”不能仅仅指生长植物的土壤,还应包括土壤母质、岩屑等地面其它组成物质和各种养分物质。再比如,对于引起水土流失的外力除了水力、风力、重力、温度等自然力外.人类的不台理的生产活动如开、修路、毁林开荒等行为,改变原地形地貌,损坏了地表植被,造成了新的水土流失或加剧了水土流失,那么人类不台理的生产活动也应该称为是引起水土流失的外力。还有许多用广义论来认识水土流失内涵的例子,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我国水土流失强度分类分级标准,实际上是用土壤侵蚀强度分类分级标准来代替的,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土壤侵蚀的因素: 190—96),对我国土壤侵蚀类型区划、土壤侵蚀强 度、侵蚀土壤程度分级等做了规定。 2.1.1 全国土壤侵蚀类型区划 按土壤侵蚀的外营力不同种类将全国土壤侵蚀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关于批准发布水利行业标准的公告 2008年第1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批准《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等两项标准为水利行业标准,现予以公布。 2006年9月9日 序号标准 编号标准名称替代 标准号 发布日期实施日期 1SL 190-2007 土壤侵蚀分类分 级标准 SL 190-96 2008,01, 04 2008,04, 04 2SL 419-2007 水土保持试验规 程 SL 239-87 同上同上二○○八年一月四日 前言 根据水利部2002年批准的水利技术标准修定计划,按《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SL 1-2002),对《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96)进行了修订。 本标准共5章和2个附录。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土壤侵蚀类型分区、土壤侵蚀强度分级、土壤侵蚀程度分级。 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有:

1、取消了原标准附录A中的表A1和表A 2、附录B中的B6和B8; 2、改变了原标准的用词和用于说明、重新整合了附录B的内容; 3、将原标准土壤侵蚀强度分级中的“强度”、“极强度”、分别改为“强烈”、“极强烈”,以免混淆概念。 本标准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本标准主持机构:水利部水土保持司 本标准解释单位:水利部水土保持司 本标准主编单位:水利部水土保持司 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 本标准参编单位:黄河水利委员会 长江水利委员会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本标准出版、发行单位: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郭廷辅段巧甫华绍祖史德明徐传早佟伟力宁堆虎 鲁胜力秦百顺余剑如郭素彦张长印陈法扬史学正 李靖王莹冯伟常丹东王海燕苏仲仁张大全 丛佩娟李琦 本标准审查会议技术负责人:蔡强国 本标准体例格式审查人:窦以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