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岗教师教育学1.1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19
第⼀节 教育概述⼀、教育的概念(⼀)教育的词源“教”和“育”⼆字最早出现在我国的甲⻣⽂中。
“教”字意含有⼈在执鞭示范演⼘,督促着站在旁边的孩⼦学习;“育”字则如妇⼥养育孩⼦之形。
可⻅,我国古代象形字就赋予了“教育”⼀词“示范”“培育”之义。
⼀般认为,最早将“教”“育”⼆字合起来使⽤的是孟⼦。
(⼆)教育的概念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教学论》中指出,只有受过⼀种合适的教育之后,⼈才能成为⼀个⼈。
杜威提出了著名的“教育即⽣活,教育即⽣⻓,教育即经验的改造”的观点。
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曾指出,教育绝⾮单纯的⽂化传递,教育之所以成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个⼈格⼼灵的“唤醒”过程。
教育不但要把⼈隐藏的能⼒与⾃我的本质挖掘出来,还要使之显现于⼈的有规则的社会⽣活之中,这是教育的核⼼所在。
共性:教育是培养⼈的活动,是促进⼈身⼼健康发展的过程(直接和⾸要⽬的),教育活动是顺应⼈性、社会发展之需要的。
教育的定义⼴义:⼴义的教育泛指⼀切增进⼈的知识与技能及影响⼈的思想品德的活动,如对⼈的知识技能、思想品德、身体素质和审美素质等的培养,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通常指学校教育,是指社会通过学校对受教育者所施加的⼀种有⽬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预期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就是培养⼈的活动。
含义或特征①教育是⼈类特有的⼀种社会活动。
②教育是以影响⼈的身⼼发展为直接⽬标的活动。
③教育是使⼈的身⼼向着“积极”的⽅向发展。
概念:①教育是培养⼈的⼀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化、传递⽣产经验和社会⽣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②以⼈为对象以促进⼈的发展为直接⽬的的活动都是教育。
这⾥的发展包括丰富的内涵:知识·技能·品德·性格·能⼒·兴趣·情感·意志·身体健康等等。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概念:“教育者”是⼴义教育中的概念,即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品德等⽅⾯起到教育影响作⽤的⼈,都可称为教育者。
【本章考核目标】1.了解: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当代中国教育发展的历程和现状。
2.识记:教育的其他起源说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教育历史划分的三种尺度;原始教育、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现代学校教育的两种国家形态和两种历史形态;当代中国教育的历史定位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
3.理解:教育的劳动起源说;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现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
4.掌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基本精神。
【本章知识点结构】各知识点板块分述:知识点一:教育的起源1.教育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2.教育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3.教育的劳动起源说(1)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出了客观需要。
(2)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知识点表格一起源说分类起源说分类代表人物代表作基本观点生物起源说19世纪法国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洛与英国教育家沛·酉能《人类各种人种的教育演化》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不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心理起源说美国的孟禄教育起源于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模仿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的者动物没有教育,只有人类有教育,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知识点二:教育的发展教育历史划分的三种尺度:生产力尺度;生产关系尺度;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的尺度。
一、原始教育形态原始教育的基本特征1.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2.教育的无阶级性、平等性;3.教育内容简单;4.教育手段和方法单一。
二、古代学校教育基本特征1.古代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的专门职能;教育作为统治阶级的工具;2.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3.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还具有等级性;4.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三、现代学校教育1.现代学校教育的形态现代学校教育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国家形态;现代学校教育的工业社会和知识社会两种历史形态。
教师资格考点归纳: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教师,以教育为生的职业。
这个职业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职业之一。
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教师资格考点归纳: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教育的涵义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作教育。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学校教育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承担。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一)教育者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
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
(二)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三)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
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的中介。
(四)三要素的关系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这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
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三、教育的起源与发展(一)教育的起源1、生物起源说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其代表人物有19世纪法国的利托尔诺、美国的桑代克,英国的沛西?能。
教资考试——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描述和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其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
二、教育学产生与发展1、萌芽阶段【中国】(1)孔子提出教育的作用:庶富教(社会性)、性相近习相远(个人)提出有教无类教育内容:文行忠信教育过程:学思习行教育方法: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性原则,是世界上最早的启发性原则);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③因材施教师德: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2)《学记》地位: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教育思想:①教育与政治: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②启发式教学: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③豫时孙摩: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④课内与课外: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⑤长善救失: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实者也(多、寡、易、止)⑥教学相长: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其困。
【西方】(1)苏格拉底助产术/产婆术:是西方最早启发式教学产婆术的步骤:讽刺、助产术、归纳、定义美德即知识-美德可教(2)柏拉图著作《理想国》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哲学王最早提出“寓教育于游戏”(3)亚里士多德著作:《政治学》,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4)昆体良著作:《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西方第一步教学法论著。
2、创立阶段(1)培根著作:《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提出应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学科分了中提出来(2)夸美纽斯被誉为“教育学之父”,著作《大教学论》,诗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成为近代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开端提出“泛智”教育,是最早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方法和内容;言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3)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被誉为“现代教育之父”;著有《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规范的学科。
提出一个原则:教育性教学原则;两大基础:伦理学与心理学;三个中心:教师、书本、课堂;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4)杜威实用主义,创立五步教学法;提出教育无目的论。
教师资格考点归纳: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教师资格考点归纳: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教师,以教育为生的职业。
这个职业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职业之一。
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教师资格考点归纳: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教育的涵义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作教育。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学校教育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承担。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一)教育者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
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
(二)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三)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
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的中介。
(四)三要素的关系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这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
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总结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发展一.教育的概念广义: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狭义:学校教育“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东汉XXX《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二.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主导)、受教育者(主体)、教育影响(媒介)教育影响:教育内容、方法、手段等三.教育的属性(一)质的规定性: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二)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阶级性、继承性、相对独立性等四.教育的起源学说名称神话起源说代表人物宗教XXX主要观点神创论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能行为教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地仿照教诲起源于劳动特点最古老第一个正式提出《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沛西能心理起源说XXX劳动起源说XXX五.教育的历史发展形态(一)古代中国朝代夏西周春秋战国教育事件出现了学校教育形态朝代宋明清教育事件程朱理学四书五经八股取士1905年废科举官学体系政教合一;国学和乡学;六艺教育官学衰微,私学兴起西汉(二)古代西方国家古印度古埃及古希腊雅典斯巴达中世纪欧洲教会教育骑士教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诲事件XXX(《吠陀》)和XXX教育宫廷学校和XXX以僧为师,以吏为师造就政治家和贩子,注重身心和谐发展造就军人和军人,夸大军事体育训练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XXX: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三)古代教育特点:阶级性、道统性、等级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街道等砖刻象)(四)近代教育特点:1.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诲普遍施行(最早在德国)3.教育的世俗化4.教诲的法制化教诲家XXXXXXXXXXXXXXXXXX教育思想XXX并举:军百姓教诲、实利主义教诲、公民道德教诲、世界观教诲、美感教诲“国际平民教育之父”,主张乡村平民教育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理论倡导活教育,“中国幼教之父”职业教育家生活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毛称之“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万世师表”(五)现代教育特点: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终身化(全民多现身)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定义: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特岗教师教育学1.1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特岗教师教育学1.1: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概述(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从内容上看,人们是从两个角度给“教育”下定义的,一个是社会的角度,另一个是个体的角度。
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能够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不同的层次。
广义的教育,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基本条件是社会生产水乎提高,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逐步分离,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国家机器产生。
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于个体学习与发展的过程。
兼顾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给教育下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它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它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受教育者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这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如果失去了这一质的规定性,那就不能称之为教育了。
有的人把阶级性看作是教育的本质,也有人把生产性看作是教育的本质,这些都是偏颇的认识。
2.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
(2)历史性。
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
不同时期的教育有其不同的历史形态、特征。
(3)教育的继承性。
教育的继承性是指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都前后相继,后一时期教育是对前一时期教育的继承与发展。
(4)教育的长期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长期性是指无论从一个教育活动的完成,还是一个个体的教育生长,其时间周期都比较长。
(5)相对独立性。
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
另外,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还表现在特定的教育形态不一定跟其当时的社会形态保持一致,而存在教育超前或滞后的现象。
(6)教育的生产性。
教育的生产性是指教育从来就是生产性活动,它跟其它生产活动相比,在对象、过程与结果等方面有自己的特殊性。
(7)教育的民族性。
教育的民族性即指教育都是在具体的民族或国家中进行的,无论是在思想还是在制度上,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方法手段等方面都有其民族性的特征,特别表现在运用民族语言教学、传授本民族的文化知识等方面。
(三)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这种观点认为,教育与其它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这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
另外,中国的朱熹也持这种观点。
2.生物起源说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是“生物起源论”的代表人物。
她们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
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3.心理起源说美国教育学家孟禄在批判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的心理起源说,她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4.劳动起源说劳动起源说由前苏联的教育学家提出,也被称为教育的社会起源说,它是在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一)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她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统称为教育者。
教育者不一定是教师,但教师一定是教育者。
“教师”这个称谓特指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二)受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地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统称为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及学习的主体。
从法律角度看,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中的自然人,她们与教育者是平等的。
受教育者在接受思想、品德、知识、技能、行为以及智慧、性格等方面的影响时具有主观能动性。
(三)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教育媒介指建构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
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
教育的三个构成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系统。
其中,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她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她掌握着教育的目的,采用着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手段,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着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
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学习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媒介,教育活动就无法实现。
因此,教育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值得注意的是,有人认为,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是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
其中,教育措施是实现教育目的所采取的办法,它主要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教育中的诸多矛盾中,受教者与教育内容这一对矛盾才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因为它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
三、教育的功能教育功能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经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教育功能可按照下面三种方式分类:(一)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它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特征所决定,发生于教育活动内部,也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
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作为社会结构的子系统,教育经过对人的培养进而影响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派生功能。
由此可见,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影响人的发展。
教育的扩展功能是影响社会发展。
(二)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正向功能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教育的育人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等往往是强调教育正面的、积极的功能。
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要促进教育正向功能的实现,必须充分遵循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客观规律。
负向功能指教育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教育的负向功能是由于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教育者的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不正确、教育内部结构不合理等因素,使教育在不同程度上对社会和人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三)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显性功能指教育活动依照教育目的,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吻合的结果。
如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等。
隐性功能指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性的功能。
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的区分是相正确,一旦隐性的潜在功能被有意识地开发、利用,就能够转变成显性教育功能。
四、教育的发展历程(一)原始社会的教育原始状态的教育,存在于原始社会中。
在原始社会条件下新生一代的教育,其主要标志是教育的极端的原始性和局限性。
这时的教育实际上是一些简单的教育活动。
教育还没有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活动形式。
就它的内容和作用来说,也是极为有限的,其形式实际上是融合于各种活动之中。
总体来说,原始社会的教育主要有三个特征:1.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
教育没有从社会生活和生产中分化出来,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产中进行的。
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和无等级性、无阶级性,是原始状态下的教育机会均等。
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由于没有文字和书籍,教育方法只限于动作示范与观察模仿、口耳相传与耳濡目染。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一般指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
为了比较具体地说明这两种社会的学校教育,现将奴隶社会的教育与封建社会的教育分述于下。
1.奴隶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里,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学校教育,使教育从社会活动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形态。
而奴隶社会是使用青铜器手工工具进行生产,这就决定了生产劳动者的培养,主要是经过家庭教育和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来实现。
奴隶社会的学校教育是没有培养生产工作者的任务的,学校教育基本上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2.封建社会的教育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较之奴隶社会的学校教育,在规模上逐渐扩大,在类型上逐渐增多,在内容上也日益丰富。
可是,由于封建社会的生产仍是手工操作的小生产,生产劳动者的培养不需要经过学校教育,因而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依然没有培养生产工作者的任务,基本上也是与生产劳动脱离的。
古代东西方的教育虽然在具体内容和形式上存在许多差异,但也有一些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具体表现为:(1)教育基本上与生产劳动脱离;(2)教育具有阶级性,学校成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的场所;(3)教育具有等级性,不同阶层的人接受不同的教育,劳动人民的子弟无权接受教育;(4)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科学和寓统治术和治人之术于其中的圣人之言和祖宗遗训;(5)教学组织形式主要采用个别教学,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辨和死记硬背;(6)学校与社会生活脱离。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14世纪以后,欧洲产生资本主义萌芽并很快发展起来,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谋取经济利益和政治地位,以复兴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为旗帜,掀起了反对封建文化,创造资产阶级文化的文艺复兴运动。
这场运动以人性反对神性、以科学理性反对蒙昧主义、以个性解放反对封建专制、以平等反对等级观念,重视现实生活,肯定现实生活的幸福和享乐,反对禁欲主义,对当时和后世的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提倡的新的文化和世界观被称为“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即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用到教育上,人文主义教育即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
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维多利诺、尼德兰的伊拉斯谟、法国的拉伯雷和蒙田等人。
人文主义教育改革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教育目标上,反对僧侣主义教育,提出身心和人格和谐发展的培养目标;2.在培养对象上,扩大了教育对象,反对体罚和侮辱儿童,强调尊重、爱护儿童;3.在教育内容上,反对“神道”之学,提倡人文之学;(四)近代社会的教育16世纪至19世纪末,世界进入到近代社会。
新大陆的发现及第一次工业革命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也使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