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单元概念
- 格式:ppt
- 大小:290.00 KB
- 文档页数:68
一名词解释1. 储层表征(ReservoirCharacterization ):定量地确定储层的性质、识别地质信息及空间变化的过程。
2. 油藏地质模型是将油藏各种地质特征在三维空间的变化及分布定量表述出来的地质模型。
是油气藏类型、几何形态、规模、油藏内部结构、储层参数及流体分布的高度概括。
3•储层静态模型针对某一具体油田(或开发区)的一个(或)一套储层,将其储层特征在三维空间上的变化和分布如实地加以描述而建立的地质模型。
4•储层参数分布模型储层参数(孔隙度、渗透率、泥质含量等)在三维空间变化和分布的表征模型。
5.确定性建模确定性建模对井间未知区给出确定性的预测结果,即试图从已知确定性资料的控制点如井 点出发,推测出点间确定的、唯一的、真实的储层参数。
从上式可以看出,胶结率反映了胶结作用降低砂体原始孔隙体积的百分数,亦即反映了胶结作用的强度。
7•油层组油层组为岩性、电性和物性、地震反射结构特征相同或相似的砂层组的组合,是一相对的“不等时同亚相”沉积复合体。
&储能参数储能参数(h 、炉、S )eo1. 油藏描述:油藏描述(ReservoirDescription ),以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的理论为指导,用地质、地震、测井及计算机手段,定性分析和定量描述油藏在三度空间特征的一种综合研究方法体系。
2. 储层预测模型预测模型是比静态模型精度更高的储层地质模型,它具有对控制点间及以外地区的储层参数能作一定精度的内插和外推预测的功能。
3. 有效厚度夹层是指在工业油流的储层中达不到有效厚度标准的各类岩层。
4. 流体单元模型流体单元模型是由许多流动单元块体(指根据影响流体在岩石中流动的地质参数在储层中进一步划分的纵横向连续的储集带,在该带中,影响流体流动的地质参数在各处都相似,并且岩层特点在各处也相似)镶嵌组合而成的模型,属于离散模型的范畴。
5. 随机建模是指以已知的信息为基础,以随机函数为理论,应用随机模拟方法,产生一组等概率储层模型的方法。
流体⼒学流体流动的⼏个基本概念
(⼀)稳定流动和⾮稳定流动
1、稳定流动:液体流动时在不同时间内流体各质点流经此空间点时,其运动要素不变的流动。
2、⾮稳定流动:液体质点流经某空间点时,其运动要素随时间⽽变化的流动。
(⼆)迹线、流线
1、迹线:某⼀流体质点在某段时间内的运动轨迹。
2、流线:流线是流场中某⼀瞬间的⼀条空间曲线,在该曲线上各点的流体质点所具有的速度⽅向与该点的曲线的切线⽅向重合。
(三)流管、流束及总流
1、流管:在流场中取⼀段很⼩的闭合曲线,通过这条封闭曲线上所有点作流线族,这些流线族所围成的管。
2、流束:充满在流管内部的全部流体。
3、总流:在流体周界内的全部流体。
(四)过流断⾯、湿周及⽔⼒半径
1、过流断⾯:垂直于总流的横断⾯。
2、湿周:在总流的过流断⾯上,液体与固体相接触的线。
3、⽔⼒半径:在总流的过流断⾯与湿周的⽐。
(五)缓变流与急变流
1、缓变流:流体的流线接近与直线的流动。
2、急变流:流体的流线之间夹⾓很⼤或曲率很⼩的流动。
(六)流量和平均流速
1、流量:单位时间内通过过流断⾯的体积。
2、平均流速:假设流体以某⼀速度v通过过流断⾯S,则通过的流量为Q=VS。
多参数判别流动单元的方法探讨
一、综合判别方法
1、观测流动单元的外部特征:流动单元的外部特征主要有颜色、形状、大小等,可以通过观察来判断流动单元的类型。
2、分析流动单元的内部特征:流动单元的内部特征主要有细
胞质、细胞器等,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来判断流动单元的类型。
3、测定流动单元的生化特性:流动单元的生化特性主要有渗
透性、酶反应等,可以通过实验测定来判断流动单元的类型。
4、分析流动单元的基因表达:流动单元的基因表达可以通过
测序技术来分析,可以用来判断流动单元的类型。
二、分类判别方法
1、分子分类法:分子分类法是根据流动单元的细胞膜上的分
子组成,如蛋白质、糖蛋白等,来判断流动单元的类型。
2、遗传分类法:遗传分类法是根据流动单元的遗传特征,如DNA序列、细胞基因组等,来判断流动单元的类型。
3、表面分类法:表面分类法是根据流动单元的表面特征,如
表面抗原、表面糖蛋白等,来判断流动单元的类型。
4、生物物理分类法:生物物理分类法是根据流动单元的物理特性,如渗透性、电荷等,来判断流动单元的类型。
流体流动类型的概念及判断流体流动类型是指流体在流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特点和规律。
流体流动类型的判断是通过观察流体流动的特征和运动规律来进行的。
下面将从流体流动的基本概念、流动类型的分类以及判断流动类型的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流体流动的基本概念流体是指可以自由流动的物质,包括液体和气体。
流体流动是指流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的位置和形状的变化。
流体流动具有连续性、不可压缩性和黏性等基本特征。
连续性是指流体在流动过程中不会出现断裂或中断,而是呈现出连续的状态;不可压缩性是指在常温常压下,流体的体积几乎不受外力的作用而发生变化;黏性是指流体在流动过程中会产生内部的滑动阻力。
二、流动类型的分类1. 按流动速度分类:(1) 亚音速流动:流体的流动速度小于声速,流体在流动过程中的速度变化非常缓慢,并且速度场和压力场变化的幅度也很小,通常认为是稳定的。
(2) 超音速流动:流体的流动速度大于声速,流体在流动过程中会形成激波区,速度场和压力场变化突然,流动状态不稳定。
(3) 高超音速流动:流体的流动速度远大于声速,流体在流动过程中形成的压力、温度和密度等参数变化很大,流动状态非常复杂。
2. 按流动的性质分类:(1) 层流:流体在管道或其他限定空间内流动时,流体颗粒的流动轨迹呈现出平行的特点,速度场和压力场的分布均匀,流动稳定。
(2) 湍流:流体在管道或其他限定空间内流动时,流体颗粒的流动轨迹呈现出混乱和随机的特点,速度场和压力场的分布均不均匀,流动不稳定。
3. 按流动的状态分类:(1) 定常流动:流体在流动过程中的速度场、压力场和温度场等物理量都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流动状态保持稳定。
(2) 非定常流动:流体在流动过程中的速度场、压力场和温度场等物理量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流动状态不稳定。
三、判断流动类型的方法1. 观察速度场和压力场的分布情况:通过实验或数值模拟等方法,观察流体在流动过程中的速度场和压力场的分布情况。
基于辫状河储层构型的流动单元划分及其分布规律随着地质物理技术的发展和储层数值模拟技术的成熟,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将油田储层划分为流动单元是进行数值模拟和油田开发的必要前提。
然而,基于不同储层构型的流动单元划分方法存在差异,因此需要对其进行针对性的研究。
本文以辫状河储层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其流动单元划分的方法和分布规律。
辫状河储层是一种典型的非均质沉积体系,由多条交错的河道、洪积平原和泥块体等构成。
其沉积结构复杂,孔隙度和渗透率分布不均,因此存在一定的流动单元划分难度。
但在实际油藏开发中,只有准确划分辫状河储层的流动单元,才能实现水驱油,提高采收率。
辫状河储层流动单元的划分方法包括勘探井资料法、地震资料法、钻井测试资料法、地质统计学方法等。
在实践中,常常采用综合方法来进行划分。
其中,勘探井资料法是最常用的划分方法之一,主要基于沉积环境和沉积体系进行划分。
通过分析不同层段的岩石性质、孔隙度和渗透率等参数,确定流动单元的上下边界和空间分布。
地震资料法则是基于地质剖面和地震速度图像来划分流动单元,通过合理的地震资料处理和解释,可以获得油藏内部的岩石、构造和孔隙骨架等信息,从而实现流动单元的划分。
钻井测试资料法是基于实测数据来划分流动单元,包括测井数据、钻柱取芯分析数据、压力测试数据等。
这种方法对于孔隙度和渗透率较小的油藏适用性较好。
地质统计学方法包括反演方法、统计学分类方法等,通过对储层差异性的统计分析,实现流动单元划分。
针对辫状河储层的流动单元分布规律,主要包括流动体积、空间分布和孔隙度规律。
在流动体积方面,辫状河储层的流动单元具有严格的纵向分布规律,即由上至下,单元流动体积逐渐减小。
在空间分布方面,辫状河储层的流动单元主要分布在河道和河道岸边部位,而洪积平原和泥块体部位则为非流动单元区域。
在孔隙度方面,由于辫状河储层的复杂沉积构造和地质特征,其孔隙度和渗透率分布不均,因此流动单元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往往较高。
第一章流体流动1.1概述1.1.1 流体流动是各单元操作的基础化工生产中,经常应用流体流动的基本原理及其流动规律:流体的输送、压强、流速和流量的测定、为强化设备提供适宜的流动条件等。
流程分析:流体(水和煤气)在泵(或鼓风机)、流量计以及管道中流动等,是流体动力学问题。
流体在压差计,水封箱中的水处于静止状态,则是流体静力学问题。
为了确定流体输送管路的直径,需要计算流体流动过程产生的阻力和输送流体所需的动力。
根据阻力与流量等参数选择输送设备的类型和型号,以及测定流体的流量和压强等。
流体流动将影响系统中的传热、传质过程等,是其他单元操作的主要基础。
1.1.2 连续介质假定连续性假定:研究流体在静止和流动状态下的规律性时,常将流体视为由无数质点组成的连续介质。
所谓流体质点是指含有大量分子的极小单元或微团。
1.1.3 流体流动中的作用力在流体中任取一微元体积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它受到的力有表面力和质量力两类。
表面力与作用的表面积成正比,单位面积上的表面力称之为应力。
通常可以将表面力分解为法向分力与切向分力,如图1.1.2所示。
法向应力总是垂直且指向流体微元之任一表面。
单位面积上的法向力又称之为压强。
单位面积上的切向力称之为剪切应力F c(N/m2)。
静止流体不能承受任何剪切力,所以,只有法向力。
1.1.4 流体的特征和密度及其压缩性流体:液体和气体统称为流体。
流体区别于固体的主要特征是具有流动性,其形状随容器形状而变化;受外力作用时内部产生相对运动。
密度是流体的物理性质。
液体的密度几乎不随压强而变化,但温度对液体密度有一定影响。
液体的密度可由实验测定或用查找手册计算的方法获取。
气体的密度随温度和压强而变化,而且比液体显著得多,因此要根据温度及压强条件来确定气体的密度。
1.2 流体静力学流体静力学主要研究流体在静止状态下所受的各种力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讨论流体静止时其内部压强变化的规律。
1.2.1 流体的压强及其特性Array工程上,习惯上常常将压强称之为压力,流体的压力除了用不同的单位来计量外,还可以用如图所示的不同的计量基准来表示: 绝对压力、表压、真空度。
摘要理解在不同岩相内,孔隙结构的复杂变化是提高储层描述和开采的一把钥匙。
取心数据为变化的的沉积和成岩作用对孔隙结构的控制提供了信息。
孔隙几何属性的变化反过来,明确了具有相似流体流动特征的不同区域(水力单元)是存在的。
传统的岩石类型区分以以主观地质观测和在渗透率与孔隙度之间经验关系为基础的。
但是,对于一个给定的岩石类型内任何孔隙度,渗透率可能有有几个数量级的变化,那就表明存在多个流动单元。
在这篇论文里,一个实际和理论正确的方法,被提出用来区分和描述水力单元在绘制的地质单元内(相)。
这个方法以一个修改的KC方程和平均水力半径的概念为基础。
这个方程表明对任何水力单元,一个双对数图“储层质量指数”等于0.0314,和标准孔隙度指数,等于将产生一条单位斜率的直线。
当=1是截距指定为流动单元指标。
(FZI)是一个唯一的参数对每一个水力单元来说。
RQI,FZI以加压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值,有岩心样本测量得到。
FZI和某些测井仪器响应的组合是有相互关系的,建立回归模型来预测有取心和无取心层或者井的渗透率。
这个提出的方法,在碎屑岩中已经成功被实验,同样碳酸盐岩层序列。
这篇论文记载了这个理论研究,确定并描述了水力单元的特征。
通过展示预测和实际的渗透率数据证实了这种方法的有效性。
前言对地学家和工程学家来说最重要的存在和出现的挑战是提高储层描述方法。
更好的提高对储层描述的认识将会减少烃遗留管道的数量。
在提高储层描述方面,精确确定孔喉贡献和流体分布是主要的因素。
一些储层描述的工具,虽然详细,但是没有包含孔喉规模的描述。
孔喉属性,控制原始/残余烃分布和流体流动。
因为他们比较容易运用,连续的数据资源,测井响应经常用来推断岩性,沉积和成岩序列和流体内容。
这些推断以经验模型为基础,利用测井响应岩石和流体性质的相关性来得到的。
不幸的是在很多实例相关模型不能全局的应用,因为模型没有完全考虑到影响因素。
因素包含a)钾长石,锆石等,通过gr计算泥质含量会引起高的不正确计算;b)高岭石,燧石等的微孔,导致高的表面水饱和度计算;c)菱铁矿,黄铁矿、重晶石、蒙脱石,影响电阻率密度中子测井计算。
3本文由中国石油中青年科技创新基金(合同号:04E7023)资助。
作者简介:田冷,1977年生,博士研究生;2003年毕业于原石油大学(北京),获硕士学位;现从事气藏工程和数值模拟方面研究。
地址:(102249)北京市昌平区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天然气工程学院。
电话:(010)89734267。
E 2mail :ltianshen @储层流动单元划分方法在苏里格气田的应用3田冷 李杰 何顺利 顾岱鸿 涂彬 兰朝利(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田冷等.储层流动单元划分方法在苏里格气田的应用.天然气工业,2005;25(10):44~46 摘 要 为了能更高效地开发苏里格气田,必须对储层内部结构等因素深入研究,表征它们的性质及对气体渗流的影响,因此从流动单元的角度对苏里格气田气体渗流机理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可行的。
文章在渗流屏障分析基础上,运用了FZI 、聚类分析和相关的分析方法,利用取心井资料和测井解释物性资料对苏里格气田盒8段下进行了流动单元的划分,共划分了3类流动单元,得出了每一类流动单元的判别函数,从而进行全区气井流动单元的划分。
研究结果表明,物性和储集能力都较好的流动单元大部分位于心滩沉积微相中部,部分分布于心滩微相顶底部;河道沉积是控制物性较好流动单元的主要沉积微相之一。
储层流动单元比沉积微相更精细地刻化了影响储层流体流动的地下结构,通过流动单元的研究可以预测剩余油的可能分布。
主题词 苏里格气田 储集层 非均质 沉积微相 流体流动 聚类分析 剩余油一、引 言 流动单元的定义为,在同一流动单元内,岩石的岩性和物理性质相似,不同流动单元内物性和岩性有所差别。
储层流动单元是一个影响流体流动的岩性和岩石物理性质在其内部相似的储集岩体〔1〕。
目前油田开发地质中在流动单元上所做的工作主要由两个方面:一方面主要是研究厚层层间内夹层的展布规律,并借助稳定或较稳定夹层把厚度进一步细分为多个相对独立的油水运动单元〔2〕;另一方面主要是细分沉积微相和建筑结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