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指导角色转换的理论选择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6
教馥臻“索7大学毕业生就业发展中的角色转换◆李江华谭静【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发展的角色转换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如何使大学生正确认知社会角色并有效实现角色转换,以促使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的顺利过度。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角色转换大学毕业生由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转换,在其一生经历中占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调查发现,大学毕业生的角色转移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事业的成功与失败.如不能及时进行角色转变,在工作中会遇到诸多困难,甚至会影响自己的成长与发展。
帮助大学生掌握角色转换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寻找有效途径和方法尽快帮助毕业生适应新的角色。
是高校毕业生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大学毕业生对社会角色的认知是实现角色转换的前提角色转换,是指个体的人园社会任务和职业生涯的变迁。
从一个角色进入另一个角色的过程,其根本的变化是社会权利和义务的变化。
大学生学习期满,获得相应的证书,毕业离校,走向工作岗位,意味着学生角色的终结和新角色的开始。
由于每个单位、每个工作岗位都有体现工作性质、特点的规章制度、操作程序和行为规范,因此,对新上岗的人员都有一定的业务和能力的考察,有一定的见习期。
大学生应尽快完成角色转换。
大学毕业生完成角色转换,意味着学生时代的结束,工作生涯的开始。
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履行着不同的社会义务.遵循着不同的社会规范.从而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
对社会角色认识得越清晰越全面,才能顺利的实现角色的转换,越符合社会的期望。
角色认识过程既是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社会的过程,也是通过自己所担任的角色.让他人和社会了解自己的过程。
大学生在角色转换时。
应对自己投入的角色有比较清晰地认识.使之具有合理的地位.这样有助于走上岗位时克服可能产生的情绪波动和心理障碍,从而很好掌握自己。
客观、公正地认识自己.认清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全面正确地了解自己。
是自我角色认识的关键。
在自我角色认识过程中,既要充分看到自己的特长和优势,也不要忽视和回避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要保持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的有机统一和平衡。
中职生角色转换的四个重点中职生角色转换的四个重点中职生是指就读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主要接受与职业相关的教育和培训。
在学业结束后,中职生需要面临一个角色转换的过程。
这个过程对于中职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未来职业发展。
以下将介绍中职生角色转换的四个重点。
第一个重点是明确未来职业目标。
中职生在角色转换的过程中,应该明确自己的未来职业目标。
通过职业规划和调查,了解自己所感兴趣的行业和职业,选择一个合适的职业方向。
中职生可以参加职业指导活动,与相关行业的专业人士交流,了解他们的工作内容和要求。
同时,也可以进行实践和实习,以加深对所选择职业的了解。
明确未来职业目标对于中职生的角色转换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计划和准备自己的职业发展。
第二个重点是提升职业技能。
中职生在角色转换的过程中,需要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
在职业教育和培训期间,中职生已经获得了一定的职业技能,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可以停止学习和提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职业技能也在不断更新和进化。
因此,中职生需要保持学习的热情,并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
他们可以参加职业培训、技能竞赛等活动,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来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和能力,以适应社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
第三个重点是建立职业人脉。
职业人脉对于中职生的角色转换非常重要。
通过建立职业人脉,中职生可以获取更多的职业机会和信息。
他们可以参加职业展览、招聘会等活动,与企业代表和行业专业人士进行交流,建立起宝贵的职业人脉。
中职生还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与一些业内人士进行互动和交流。
与同行业的专业人士建立联系,可以了解到更多的行业动态和就业机会。
在角色转换的过程中,职业人脉可以为中职生提供更多的职业机遇,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职业发展。
第四个重点是加强自我推销能力。
中职生在角色转换的过程中需要加强自己的自我推销能力。
他们需要懂得如何向潜在雇主展示自己的优势和能力,吸引对方的关注。
中职生可以通过编写个人简历、面试准备等方式,提升自己的自我推销能力。
适应社会、迈向成功——大学生如何做好角色的转换第一节角色的转换一、从“院校人”到“职业人”的思想调试本节针对特定转折时期的具体情况,提出大学毕业生应做好的思想、心理、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准备,如何尽快适应这一转折,顺利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社会角色转换,迈好走向社会的第一步。
同时,积极倡导大学毕业生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提升自己的就业力,实现自我价值。
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大学毕业生从院校人到社会人,要经历一个适应环境、适应工作的角色转换过程,这个过程是青年学生成才的必经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在心理、工作、生活等方面也会逐步由不适应到比较适应。
大学生初入社会面临的困难和原因步入社会后的几种不适应:①心理上不适应;②工作上不适应;③人际关系上困扰;④生活节奏不适应;心理调查表明:许多毕业生对于走向社会即充满了好奇,也夹杂着畏惧心理,在初入社会过程中大学毕业生会有一系列心理异常表现。
(一)心理上不适应的几种情形1、自卑心理[案例阅读]某高校04届毕业生小李刚参加工作的言行最能体现这种失望心理,他说:“我参加工作两个多月了,可就是融不到新的环境中去。
这里的人都那么现实和麻木,不像上学时同学那样坦诚天真,我每天都被指使做这做那,工作也不像我想象的那样刺激,每天就是写材料、做文案,还有吃饭、睡觉、看报纸,太枯燥乏味了,我对未来都失去信心了。
”2、失望心理对未来感到失望。
其表现形式是消极的,但若化压力为动力,积极调整,则可减轻这种心理的影响,如有些毕业生在产生失望心理后,抛弃了原来的观念,重新选择新的目标。
3、紧张焦虑心理焦虑是由紧张、不安、焦急、忧虑、恐惧等感受交织成的情绪状态。
绝大多数大学生在择业和工作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地出现焦虑。
如,能否找到理想单位;万一没有单位选中自己怎么办;有些边远地区的同学为不想回本地区而焦虑;恋人们为不能继续在一起而发愁;女同学为用人单位“只收男性”而气愤;还有一些大学生优柔寡断,为不知自己毕业后向何处去而焦虑。
⏹(一)认识环境的不同特点
⏹(二)在“无事可干”中走好第一步
⏹(三)会想不等于会做
⏹(四)人的差异产生于业余时间
⏹(五)多数人对一个人的评价是公正的⏹(六)机遇富有弹性
⏹(七)关键在于提高素质
07精化331 第三组
组长:**
组员:*****
(一)认识环境的不同特点
在校园期间,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空闲时间和自由支配时间比较多,节奏也比较缓和,压力较小;而参加工作后,特别是在试用期内,毕业生往往被安排到条件艰苦的基层去锻炼,而且工作繁忙,经常需要加班加点,属于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
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加剧角色冲突。
大学生活是未来职业发展的基础。
一个人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是不可能永远生活在学校这座象牙塔中的。
认识环境是我们适应社会、走向成功的一个重要前提,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在“无事可干”中走好第一步
对毕业生进行调查时,当谈到如何适应社会、走向成功时,都有人不约而同地提到,要正确对待“无事可干”这一段时间。
所谓“无事可干”是指刚刚从学校走向社会时一两年内,本人对社会、对单位、对工作不了解、不熟悉,同样,单位领导对毕业生的能力、水平不了解。
因此,相对于老职工来说,在这一段时间,他们显得“无事可干”。
面对这样一段时期,大体有四种态度:一是领导叫干什么就干什么;二是充分放松,觉得十多年读书太累,需要好好玩一下了;三是埋头学习,准备继续深造;四是对本单位的情况调查、观察,找准有可能发挥优势的地方。
同时,学习、思考,作好相应的准备,一旦有机会,马上可以上手。
四种不同的对待方式,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
无疑,取第四种态度的同学,会比其他同学起步快
一些,发展好一些。
(三)会想不等于会做
有一些毕业生,认为自己接受了比较系统正规的高等教育,拿到了学历,学到了知识,已经是比较高层次的人才了。
因而,往往看不起基层工作和基层工作人员,甚至认为一个堂堂的大学毕业生干一些琐碎的不起眼的工作是大材小用,有失身份。
于是就轻视实践,眼高手低,表现出不踏实的浮躁作风和不稳定的情绪情感,不能深入工作内部了解工作性质、工作职责以及工作技巧。
应该让同学们了解,上至中央机关,下至乡镇企业,一旦分来一位大学生、研究生,领导首先考虑的是我们单位来了一位学××专业、干××工作的人。
评价这位大学生的标准,首先是他的本职工作干得如何,是否是一个好的职员。
如果在实际工作中,确实发现他在某方面有很强的能力,其他方面的表现也不错,便有可能给他一个能胜任的职务。
因此,我们走上工作岗位以后,一定要踏踏实实,从头开始,从小事做起,虚心向老同志学习,不断积累经验,切忌急于求成。
一年只能收获小麦、玉米,十年才能收获参天大树!
(四)人的差异产生于业余时间
大学毕业以后五年,十年,二十年,同学之间在学识、成就以至于职位等方面,差别很大,原因是多方面的。
爱因斯坦等学者认为,
人的差异产生于业余时间。
因为八小时的上班时间,大家都忙于工作,差别不大。
五天的工作时间内,8小时工作,8小时睡觉,另外每天至少有4小时可以自由支配。
两者加起来,每周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超过工作时间。
对这段时间利用的情况不同,人们今后的发展也大不相同。
须知,如今的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光吃在学校掌握的“老本”,肯定不行,必须要在工作实践中学,要向书本学,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享受知识所带来的实惠和快乐。
坚持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研究,要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坚韧不拔的毅力,要掌握正确使用时间的方法,还必须把握以下几点:(1)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
(2)要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
(五)多数人对一个人的评价是公正的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多数同学都担心社会上人际关系复杂,难以应付,害怕处理不好,影响自己的发展。
我们要重视人际关系,这是十分必要的,在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多数人对一个人的评价是公正的。
在一个单位,对你的评价,可能有人把你说成一朵花,超出你的实际情况,也有可能有人把你说得一钱不值。
但去掉最高分,去掉最低分,你是怎么一种状况,多数人就会对你作出什么样的评价。
要得到更多良好的评价,就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
以诚待人是良好人际关系建立的心理保证;大度宽容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
础;积极增进交往才有可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此外,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要学习和掌握必要的交往方式和技巧。
(六)机遇富有弹性
对毕业生进行调查中,当问到“影响你成功的因素”时,40%左右的人回答是“机遇”。
有人对中国当代名人成功素质进行分析时,把“抓住机遇”排在第一,其它几项依次是:功底与才华、信念、敬业精神、特殊个性、承受力、人际关系、善于表现自己、口才。
可见,机遇对一个人成功有重大影响。
首先,能否抓住机遇富有弹性。
机遇是客观存在,但你能否抓住它,则取决于你的素质。
其次,进入机遇后能否取得成功,同样富有弹性。
抓住机遇,取得成功,需要有胆略、学识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机遇只偏爱那些为事业的成功作了最充分准备的人,换句话说,只有在“万事俱备”的情况下,东风才显得珍贵和富有价值。
因此,我们不要在那里等待机会,而是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使自己具备相应的足以胜任的资格。
在长期艰苦准备的基础上,一旦抓住机遇,就可以如鱼得水,干出一番大的事业。
(七)关键在于提高素质
适应社会,走向成功,关键在于自身素质。
广大企业认为大学生的知识面较窄,说明大学生的知识面还需增广,才能够适应市场的需求。
大学生的专业技能还需加强,评价非常好的比例相对较少,只占了10%。
也就是说大学生必须牢固的把握学习好专业知识。
企业考核大学生的素质方面更多的是考虑综合素质,其次是德育素质,最后是智育素质和体育素质。
怎样提高素质?除了提高专业技能之外,要进行非智力因素技能的训练。
要敢于表现自己,充满自信,在公众面前不缩头缩脑,往往会给人留下良好印象;加强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善于表现自己,往往会使毕业生在工作中脱颖而出。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要诚恳而不谦卑,自尊而不居傲,在与他人的竞争中坐到争而不伤团结,赛而不失风格,获胜不忘形,失败不失态等等,往往更能赢得单位和同事的信任和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