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一定要读的历史故事_刘罗锅智告贪官
- 格式:docx
- 大小:16.34 KB
- 文档页数:2
关于刘罗锅的故事关于刘罗锅的故事刘墉,字崇如,号石庵,清朝政治家、书法家,下面是店铺为大家精心整理推荐的关于刘罗锅的故事,希望各位看官能感兴趣哦。
关于刘罗锅的故事:巧对乾隆帝乾隆十六年,33岁的刘墉参加了当年的会试,由于文采出众,一举夺魁,剩下最后一关,也是最为重要的一关,就是乾隆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
殿试当日,只见一位身材矮小、胸凸背驼、蒙着右眼的考生一瘸一拐地来到乾隆皇帝面前,乾隆不由一惊,问他姓甚名谁,考取第几。
但见刘墉不紧不慢地说;“小生姓刘名墉,字崇如,考取大清第一。
”乾隆更加惊奇,对面前之人左看右看,越看越不顺眼,嘴上虽不好说,心里却在寻思:如若用这等面目之人为官,岂不是有损我大清形象,让天下人耻笑我朝中无人?但若想不用他,也总得有个服众的说法。
于是,乾隆皇帝心生一计:何不让他以他自己的形象为题,咏诗一首,若咏不出,岂不是有了不录用他的说法?于是道:“刘墉,朕命你以自己为题,咏诗一首,必须五言八句,作得好,定当重用,否则,休想高中!”但见刘墉不慌不忙地说:“请万岁容我寻思片刻。
”只见刘墉沉思片刻,即兴吟道:“胸凸满经纶,背驼顶乾坤。
独眼辨忠奸,单腿跳龙门。
丹心扶社稷,涂脑谢皇恩……”说到此处便戛然而止,不再言语。
乾隆皇帝说:“不是还有两句吗?”刘墉说:“下面两句,小生不敢说。
”乾隆催他快说,刘墉迟疑片刻,面有难色地说:“如果非要小生说,就恳请皇上答应不杀小生。
”乾隆道:“朕答应不杀你。
”刘墉这才慢慢吟出那最后两句:“以貌取人者,岂是贤德人?”此时的乾隆帝真是哭笑不得,但也的确被刘墉的才气所折服,如不重用他,岂不是落下一个不贤德的名声?乾隆半开玩笑地骂道:“好你个刘罗锅!”聪明的刘墉已知圣意,立即上前向乾隆皇帝磕了三个响头,口中高呼“谢皇上!”此次巧对,不仅让刘墉成功地夺得了状元,也为他以后连续受乾隆、嘉庆两朝重用奠定了基础。
关于刘罗锅的故事:弹劾乾隆刘墉跟和珅虽然同朝为官,而且都是大学士,但刘墉对这个只知弄权和贪赃的奸相却经常看不起。
名人故事:刘罗锅在清朝乾隆年间,有一位名震朝野的智者,人称“刘罗锅”。
他虽身形佝偻,却满腹经纶,机智过人,尤其擅长以幽默诙谐的方式化解各种难题,连皇帝都对他刮目相看。
话说有一天,刘罗锅正在家中品茶赏菊,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宁静。
开门一看,原来是京城里赫赫有名的权臣张大人,一脸焦急地站在门外。
张大人平日里趾高气扬,今日却显得格外谦卑,原来他家中出了一桩家务事,闹得不可开交,连朝廷的官员都束手无策,这才想到请刘罗锅出面。
原来,张大人家中有两房夫人,大夫人温婉贤淑,二夫人则泼辣能干。
最近,两位夫人因为一件小事起了争执,竟发展到了要分家产的地步。
张大人夹在中间,左右为难,既不能偏袒任何一方,又无法说服她们和解,只好求助于刘罗锅。
刘罗锅一听,心中便有了计较。
他笑着对张大人说:“此事易耳,只需张大人准备一桌好酒好菜,再邀上几位平日里与两位夫人交好的夫人作陪,我自有妙计。
”张大人虽半信半疑,但还是依计行事。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刘罗锅突然站起身来,清了清嗓子,说道:“今日难得诸位夫人齐聚一堂,刘某有一事相求。
张某人家中两位夫人,皆是巾帼英雄,只是近日因小事起了争执,刘某愿为她们做个公证,以诗定胜负,如何?”众夫人一听,皆觉新鲜,纷纷附和。
刘罗锅便命人取来笔墨纸砚,让两位夫人各自题诗一首,以表达自己对家庭的看法和期望。
大夫人提笔写道:“家和万事兴,和睦最为真。
相夫教子乐,共度此生春。
”诗句温婉,透露出对家庭和睦的渴望。
二夫人则写道:“巾帼不让须眉,家事亦能担。
争强非我愿,只愿共团圆。
”虽字里行间带着一丝倔强,但终究还是表达了对家庭团圆的向往。
刘罗锅看完两首诗,哈哈大笑,对众人说道:“两位夫人的诗,皆是好诗,都表达了对家庭的深情厚意。
只是,刘某想问一句,若是为了区区小事,便要让这好好的一个家散了,岂不是辜负了这诗中深意?”众夫人一听,皆点头称是。
张大人更是恍然大悟,连忙起身向刘罗锅道谢。
刘罗锅却摆摆手,笑道:“刘某不过是做了件顺水推舟的事,真正的功臣,还是两位夫人心中的那份对家的爱。
名人故事:刘罗锅在清朝乾隆年间,有位名叫刘墉的大臣,因其身材瘦削、背微驼,人称“刘罗锅”。
别看他外表不起眼,却是个满腹经纶、机智过人的智者。
今天,咱们就来讲讲刘罗锅的一段生活趣事,一段因一碟花生米而起的“官场风云”。
话说那日,阳光明媚,微风不燥,刘罗锅下朝后,没有直接回府,而是拐进了京城西角的一家小酒馆。
这家酒馆虽不起眼,但酒香四溢,尤其是那碟秘制花生米,香脆可口,是刘罗锅的最爱。
他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要了一壶好酒,一碟花生米,自斟自饮,好不惬意。
正当刘罗锅享受着这份宁静时,门外一阵喧闹,原来是当朝的一位权贵和几个随从走了进来。
这位权贵平日里仗着皇帝的宠信,横行霸道,对朝臣们也是颐指气使。
他一眼瞥见了刘罗锅,嘴角勾起一抹冷笑,心想:“哼,一个区区罗锅,也敢在此享受?”权贵径直走到刘罗锅桌前,故作惊讶地说:“哟,这不是刘大人嘛,怎么,今日下朝这么早,是来这里躲清闲吗?”刘罗锅抬头一看,心中已明了此人的来意,却不露声色,笑道:“原来是李大人,有失远迎。
我这不是图个清静嘛,哪敢跟您比,日日忙碌于朝堂之上。
”权贵一听,更加得意,故意提高了音量:“刘大人客气了,我听说这家的花生米不错,不如我请客,咱们一起尝尝?”刘罗锅心中暗笑,这分明是想让自己难堪,但面上依旧不动声色:“那可好,李大人请客,我自然恭敬不如从命。
”于是,权贵又叫了一碟花生米,两人边吃边聊,看似和谐,实则暗流涌动。
突然,权贵话锋一转,说道:“刘大人,我听说你最近上书弹劾了几位同僚,可有此事?”刘罗锅心知肚明,这是来兴师问罪的,但他依旧从容不迫:“确有此事,但我只是秉公办事,若有不当之处,还望李大人指教。
”权贵冷笑一声:“指教不敢当,只是刘大人这罗锅身子,可别影响了你的判断力才好。
”此言一出,酒馆内的气氛瞬间凝固。
刘罗锅却微微一笑,从桌上拿起一粒花生米,轻轻一弹,花生米竟稳稳地落在了权贵面前的酒杯里,溅起一圈圈涟漪。
权贵一愣,不明所以。
刘罗锅缓缓说道:“李大人,你看这花生米,虽小却能落入酒杯,靠的是精准与力度。
名人故事:刘罗锅在清朝乾隆年间,有一位名叫刘墉的官员,因其身材瘦高,背微驼,人称“刘罗锅”。
他虽貌不惊人,却才思敏捷,机智过人,尤其擅长处理各种棘手案件,深受百姓爱戴。
话说一日,刘罗锅正在家中品茶,忽闻门外喧哗,原来是京城一户显赫人家——赵府的管家匆匆赶来,神色焦急。
原来,赵家老爷赵员外最近遇到了件怪事,家中金银珠宝不翼而飞,而最可疑的是,家中上下无人承认,仿佛这财宝凭空消失了一般。
赵员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遍访名侦探无果,这才想起了素有“智多星”之称的刘罗锅。
刘罗锅一听,眉头微皱,心中暗自思量:此案必有蹊跷。
于是,他欣然应允,随管家前往赵府。
赵府内,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但此刻却笼罩着一层阴霾。
刘罗锅在赵员外的带领下,仔细察看了失窃现场,每一处细节都不放过。
他注意到,赵府虽大,但守卫森严,外人难以潜入,且府中众人似乎都各有心事,眼神闪烁,这让他更加确信,此案内情复杂。
晚餐时分,刘罗锅提出要与赵府全体成员共进晚餐,意在观察众人反应。
席间,他故意谈及失窃之事,只见众人神色各异,有的惊慌,有的冷漠,还有的似乎藏着掖着什么秘密。
突然,刘罗锅话锋一转,笑道:“诸位,今日我刘罗锅来此,并非只为查案,更是想与大家交个朋友。
不如,我们来玩个小游戏吧,谁能猜出我手中这枚铜钱的正反,我便赠他一件小礼。
”众人一听,纷纷围拢过来,争先恐后地猜测。
就在这时,刘罗锅的目光落在了一名看似不起眼的丫鬟身上,她名叫小翠,平日里默默无闻,但此刻眼中却闪烁着异样的光芒。
刘罗锅心中有了计较,故意将铜钱抛向空中,待其落下,迅速用衣袖遮住,问:“谁猜对了?”小翠犹豫片刻,轻声答道:“正面。
”刘罗锅微微一笑,揭开衣袖,果真是正面。
众人惊叹不已,小翠也露出了惊喜之色。
刘罗锅趁机问道:“小翠,你为何能猜中?”小翠脸一红,支支吾吾地说:“奴婢……奴婢只是瞎猜的。
”刘罗锅却不依不饶,继续追问:“那你可知,为何我能断定你会猜中?”小翠这下彻底慌了神,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名人故事:刘罗锅在清朝乾隆年间,京城里流传着一位智者的故事,他便是人称“刘罗锅”的刘墉。
刘罗锅不仅才情出众,更以其机智幽默、不畏权贵的性格闻名遐迩。
今天,咱们就来讲讲刘罗锅与一坛老酒之间的奇妙日常,一段充满悬疑、戏剧性与对比冲突的故事。
话说那日,京城郊外的一家小酒馆里,刘罗锅正独自品着自家酿的陈年老酒,眯着眼睛享受着这份难得的宁静。
酒馆老板是个老实人,见刘大人光临,连忙上前恭敬地斟酒。
刘罗锅笑着摆手:“老李啊,别这么客气,咱俩可是老朋友了。
”正当二人谈笑风生时,门外一阵喧哗,原来是朝中一位权倾一时的奸臣和珅的管家带着几个随从走了进来。
和珅此人,贪婪成性,欺压百姓,朝野上下无不对其咬牙切齿,唯独刘罗锅敢于正面交锋。
管家一进门,便趾高气扬地喊道:“听说这里有坛百年老酒,我家大人要了!”老李面露难色,他知道这坛酒是刘罗锅的心头好,可又不敢得罪和珅。
刘罗锅见状,微微一笑,站起身来说道:“哟,这不是和大人家的管家嘛,什么风把你吹来了?这坛酒嘛,确实是个好货色,不过……”他故意拖长了音,吊足了众人的胃口。
管家不耐烦地打断:“不过什么?我家大人要的东西,你还敢不给?”刘罗锅不慌不忙,指了指桌上的酒壶:“这酒嘛,讲究的是缘分。
你看,我已经喝了一半,剩下的半坛,若要给你家大人,恐怕得看他有没有这个福气。
”管家一听,气得脸色铁青,正欲发作,却被刘罗锅的眼神制止。
刘罗锅低声说:“不如这样,我们玩个游戏,你赢了,酒归你;我赢了,你就得替我做一件事。
”管家轻蔑一笑,心想你这区区一介书生,能有什么花招?于是答应了刘罗锅的提议。
游戏很简单,刘罗锅让管家从酒馆里找出一件他认为最不起眼的东西,然后让酒馆里的所有人猜测这件东西的价值。
若无人猜中,便算管家赢;若有人猜中,则刘罗锅胜。
管家环视四周,最终选了一根看似普通的木棍,放在了桌上。
众人面面相觑,纷纷摇头表示不知其价值。
正当管家得意洋洋,以为胜券在握时,刘罗锅却慢悠悠地说:“这根木棍,其实是当年岳飞将军用过的马鞭,价值连城。
清朝宰相刘罗锅⽣平概况刘墉(1719年 — 1804年),字崇如,号⽯庵,清朝政治家、书法家,⼤学⼠刘统勋长⼦。
祖籍安徽砀⼭,出⽣于⼭东诸城。
乾隆⼗六年(1751年)中进⼠,历任翰林院庶吉⼠、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体仁阁⼤学⼠等职,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
刘墉的书法造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家,被世⼈称为“浓墨宰相”。
嘉庆九年⼗⼆⽉(1805年1⽉)病逝,时年⼋⼗五岁,追赠太⼦太保,赐谥号⽂清。
早年⽣活刘墉,祖籍安徽砀⼭,康熙五⼗⼋年(1719年)出⽣于⼭东诸城,家族是当时的名门望族,其曾祖⽗刘必显是顺治年间进⼠,祖⽗刘棨曾担任四川布政使,⽗亲刘统勋则是乾隆朝的⼀代名⾂。
刘墉成长在名门相府,家族成员世代为官,⾃⼩受到良好的教育。
初⼊仕途乾隆⼗六年(1751年),刘墉因为⽗亲关系,刘墉以恩荫举⼈⾝份参加当年会试和殿试,考中⼆甲第⼆名进⼠,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在散馆担任编修,不久⼜升迁为侍讲,成为其步⼊仕途的起点。
乾隆⼆⼗年(1755年)⼗⽉,刘墉的⽗亲刘统勋因为办理军务失宜被下狱,刘墉受牵连也被惩治。
后来⽗⼦得到宽释,刘墉被降为翰林院编修。
乾隆⼆⼗⼀年(1756年)起,刘墉被外放为地⽅官,此后20余年主要在地⽅为政,先后担任过安徽学政、江苏学政、太原知府和江宁知府等职。
为官期间,刘墉基本秉承了⽗亲刘统勋的正直⼲练与雷厉风⾏,对科场积弊、官场恶习进⾏了⼒所能及的整顿,为百姓做了实事。
同时积极贯彻皇帝意旨,查禁书、捉拿会党,得到皇帝赞许。
乾隆⼆⼗⼀年(1756年)六⽉,刘墉担任⼴西乡试正考官,⼗⽉被提拔为安徽学政。
刘墉前往安徽赴任前,乾隆还特意召见并赐诗,其中有“海岱⾼门第,瀛洲新翰林”之句,意思是希望刘墉能够不辱门楣、有所建树。
刘墉在任期间针对当时贡⽣、监⽣管理混乱的状况,上疏“请州县约束贡监,责令察优劣”,并提出切实可⾏的补救办法,得到皇帝肯定。
乾隆⼆⼗四年(1759年)⼗⽉,刘墉调任江苏学政,赴任前乾隆皇帝仍有诗相赠,可见其对刘墉抱有厚望。
名人故事:刘罗锅在清朝乾隆年间,京城里流传着一位奇人的故事,他身材瘦削,背微驼,却有一双锐利如鹰的眼睛和一颗机智过人的心,他就是人们口中的“刘罗锅”——刘墉。
刘罗锅虽非出身名门望族,却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波诡云谲的朝堂上演绎了一段段令人拍案叫绝的传奇。
故事要从一个风和日丽的春日说起。
那日,刘罗锅正悠闲地在京城的街头摆摊卖字,他的字力透纸背,引来不少路人驻足欣赏。
正当他挥毫泼墨之际,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打破了宁静,一队官兵如狼似虎般冲来,为首的正是权臣和珅的爪牙。
“大胆刁民,竟敢在此摆摊,妨碍了和大人的出行!”爪牙们嚣张地喊道。
刘罗锅抬头,眼中闪过一丝戏谑:“哦?原来是和大人家的狗腿子,我说这气势,一般人家还真养不起。
”一句话,把周围的看客逗得哈哈大笑,爪牙们却气得脸色铁青。
正当双方剑拔弩张之时,和珅的马车缓缓停下,他探出头来,目光如炬地扫视了一圈,最终落在了刘罗锅身上。
“哼,何方神圣,竟敢口出狂言?”和珅的声音低沉而威严。
刘罗锅不慌不忙,收起笔,拱手作揖:“在下刘墉,不过一介布衣,有幸得各位大人青睐,实属荣幸。
”他的语气中带着几分调侃,几分自嘲,却又不失风度。
和珅眯起眼睛,上下打量着刘罗锅,心中暗自思量:此人看似平凡,却言语犀利,必非池中之物。
于是,他嘴角勾起一抹冷笑:“刘墉,本官听说你字写得不错,不如随我去府中,为本官题写几幅字画如何?”刘罗锅心知此去必无善果,但也不能直接拒绝,否则必遭横祸。
他略一思索,便道:“能和大人共赏书画,实乃在下三生有幸。
不过,在下有个不情之请,还望大人成全。
”“说来听听。
”和珅微微颔首。
“在下有个规矩,题字前必饮三杯,方能文思泉涌,挥毫自如。
”刘罗锅故作神秘地说。
和珅一听,哈哈大笑:“好,本官就依你。
来人,上酒!”三杯酒下肚,刘罗锅已有了几分醉意,他提笔在手,沉吟片刻,便开始在宣纸上挥洒自如。
只见他笔走龙蛇,字字珠玑,不一会儿,一幅气势磅礴的山水画便跃然纸上,而画中却巧妙地隐藏了一首讽刺和珅贪婪无度的诗。
名人故事:刘罗锅在清朝乾隆年间,有位名叫刘墉的官员,因其身形瘦削,背微驼,人称“刘罗锅”。
别看他外表不起眼,胸中却藏着万千智谋,为民请命,智斗权臣,留下了一段段脍炙人口的佳话。
话说这日,京城里热闹非凡,只因皇帝下旨要修建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以彰显国威。
一时间,工匠云集,物料堆积如山,百姓们却苦不堪言,税负加重,生计艰难。
这时,刘罗锅挺身而出,决定要在这浑浊的官场中搅动一番风云。
一日,刘罗锅身着便装,漫步于市井之间,倾听民声。
只听一老者唉声叹气:“这宫殿一修,我们小老百姓的日子可怎么过啊!”刘罗锅眉头紧锁,心中暗下决心,定要想法子减轻百姓负担。
回到府中,刘罗锅苦思冥想,终得一计。
次日,他身着朝服,手持笏板,大步流星走进朝堂。
正值权臣和珅在皇帝面前大肆鼓吹修建宫殿的好处,刘罗锅不紧不慢地开口:“陛下,微臣有一事相奏,关乎国运。
”皇帝好奇地看向刘罗锅,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刘罗锅清了清嗓子,道:“臣闻古有鲁班,能工巧匠,所建之屋,既坚固又美观,且用料精简,不劳民伤财。
今我朝修建宫殿,何不效仿古人,举办一场‘能工巧匠大赛’,选拔出真正的人才,既显我朝人才济济,又能节约开支,岂不两全其美?”和珅一听,脸色铁青,心中暗骂刘罗锅狡猾。
但皇帝听后,龙颜大悦,当即拍板决定,依刘罗锅之计行事。
大赛之日,京城内外,能工巧匠云集。
刘罗锅亲自担任评委,与皇帝一同观赛。
各路工匠各显神通,有的以木材为基,雕龙画凤;有的以石材为骨,气势恢宏。
然而,就在众人以为胜者即将揭晓之时,刘罗锅却宣布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木匠,仅凭一根普通的木头,雕刻出了一座微缩的宫殿,精巧绝伦,寓意深远。
皇帝惊叹不已,问刘罗锅:“此人为何能胜出?”刘罗锅笑道:“陛下您看,这座宫殿虽小,却包含了天地万物,寓意国家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
且用料极简,正合陛下节俭之美德。
臣以为,修建宫殿,不在于其大其奢,而在于其意其情。
”和珅闻言,脸色更加难看,却无从反驳。
敢为天下先的名人事例敢为天下先的名人事例刘基救开明朝的另一位开国元老是刘基,这个人是文韬武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神机妙算,能掐会算精明过人。
他是朱元璋的军师,为他平定天下提出建议。
在朱元璋平定天下统一全国的漫长征战中,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险。
一天半夜,朱元璋在中军营帐上刚睡着,刘基却深夜造访,卫士一看是军师来了不敢阻拦,惊醒了朱元璋。
朱元璋醒来后,听说是刘基深夜闯帐,不知道该怎么办。
迅速起床穿衣,请进刘基问他有什么要做的。
刘基笑着说";我棋瘾犯了,睡不着,想和主上下棋。
朱元璋听了之后,真是哭笑不得,为了下棋竟深夜把自己叫醒。
但朱元璋是一位非常英明的领袖,既然刘基已经吵醒了自己,那就有原因了。
于是和他一起上棋盘,走起棋来。
两人刚走了十几年,突然外面大乱,有人来报,说太仓失火请令定夺。
军队上下只有粮草为大,如有意外军心不稳,战事不利。
因此朱元璋立即放下棋子,要起身去,出营巡视。
刘基急忙起身拦住,说";我的棋兴正浓,有人来报道了。
风云际会"主人却要离开,肯请主人和我一起走完这盘棋再说吧。
首先派个特使做车前去看看就好了。
朱元璋只好坐下,和刘基一起继续下棋。
又派了一个人坐朱元璋的车去现场看看朱元璋和刘基的棋子正在下到激烈的时候,突然报来消息,说特使的队伍在半路上被埋伏,特使被杀。
朱元璋听后大惊,扔下手中的棋子深感刘基。
此时他才明白为什么刘基深夜来这里下棋,不是为了和自己下棋,而是为了救自己。
非常感谢刘基。
并且问刘基是怎么回事。
刘基说,";我晚上看天象,发现主公今晚有一场灾难,于是来救他";。
朱元璋虚惊一场,躲过一劫,非常高兴。
他看着满天的星空,看着眼前与刘基下的那盘无尽的棋盘,诗兴涌来随口作联一付,说:";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争辉";。
这一对连充分体现了朱元璋的博大胸怀和雄心。
刘基在文才上比朱元璋高,政治报负上也和这位开国皇帝志同道合,所以这对联对他来说实在不算什么难,刘基随口答道:";雷为战鼓电为旗,璋也知道他这位军师才华横溢,看他对的好,非常高兴。
一天傍晚,乾隆皇帝来到午门散步。抬头一望,只见午门至正阳门那段御道由于年久失修,
不少处已磨损得坑坑洼洼,觉得有失皇家体面,非整修一下不可。于是他便令和坤承办此事,
让他造出预算,限两月之内竣工。和坤得皇上宠信,但贪婪成性,是个雁过拔毛的角色。他
奉旨之后非常高兴,觉得又得了个发财的良机。
三天后早朝时,和坤就带本奏道:“皇上,这段御道确实有碍观瞻,必须全部换新。由于所
需石料要从数百里外的房山采办,石匠精雕细刻,故而工程浩大,即使从紧开支,至少也需
白银十万两。”乾隆皇帝二话没说,立即照准。
此后,御道旁立即搭起了不少工棚,并将御道两旁用草苫遮住,数百匠人叮叮当当地日夜干
了起来。结果,不足一月,御道就提前峻工了。
乾隆皇帝在和坤陪同下一看,果然见御道平坦,焕然一新,不由龙心大喜,连声赞好。
次日早朝时,乾隆皇帝就当众宣旨:“和爱卿这次主修御道,夜以继日,既快又好,提前一
月完工,劳苦功高,朕赏你白银一万两,再升官一等。”
和坤得意洋洋,名利双收,连忙谢恩。
谁知过了没几天,此事的底细被刘墉无意中发现了:原来和坤根本没有去房山采办石料,只
是将原来的石块撬起来,令石匠在反面雕刻了一下,把下面的路基平整后,一铺上便跟新的
一样。因此,工期缩短,成本又省,总共只花了一万两银子。
刘墉便决心将它揭露出来,让和坤当众出丑。
第二天上早朝时,刘墉待大家进太和殿后,飞快地将身上的朝服脱下,反过来套上,然后悄
悄跟了进去。
乾隆皇帝端坐在九龙椅上,居高临下,抬头一看,忽见群臣后面站着个衣着与众不同的人,
觉得奇怪,再细一看,却是协办大学士刘墉。心想:他向来十分注重仪表,办事小心谨慎。
今天怎么昏头昏脑地将朝服也穿反了,这是怎么一回事?
这一细节很快被向来看着皇上眼色行事的和坤发现了。因当时明文规定:上朝时如果朝服不
正,要判罪的。他心想:刘罗锅,这下你有好果子吃了。便故意幸灾乐祸地说:“刘大人,
你今天怎么啦?和坤这么一咋呼,群臣见了都为刘墉捏了一把冷汗。
奇怪的是,那刘墉却低着头置若罔闻。
要是换个大臣,乾隆皇帝早就发火降罪了,但念及刘墉一向忠心耿耿,便改用责备的语气问:
“刘爱卿,你怎么将朝服穿反了,快出去穿好了再来见朕。”刘墉这才恍然大悟地出去,穿
好了又进来,跪地奏道:“启奏皇上,微臣今日将朝服反穿了,确实不该,请皇上恕罪。不
过,朝服穿反显而易见,可如今有人将御道仅仅翻了个面,再略加修饰,就侵吞公款,大肆
渔利,虽发生在大家的鼻子底下,恐怕就不易察觉了吧?”
刘墉话音一落,刚才正趾高气扬的和坤,顿时像矮了一截,脸色大变。
“什么?你说这御道是翻个面铺的。”乾隆皇帝一听,连忙追问,“刘爱卿,这到底是
怎么一回事快细细奏来。”
刘墉大步向前,伏地奏道:“万岁,此事为臣偶然听说,并已去现场查勘。不过,还是请皇
上先问和大人为妙。”
乾隆皇帝暗吃一惊,便问和坤:“你还不实说?”
和坤见东窗事发,再也无法隐瞒,忙跪倒在地,说:“为臣该死,确实未去房山采石,只是
将原有的石块翻转过来雕刻了一下,重新铺上。”
乾隆皇帝顿时怒形于色:“你好大的胆,那么你总共花了多少银子?”
“一万两。”
“那其余的九万两呢”
“这——”和坤光是拚命叩头,再也答不出话来。
刘墉奏道:“皇上,这还用问,其余的早落入了和大人的腰包。嘿,想不到这么一项小工程,
和大人竟能变出大戏法。望皇上明断。”
直到这时,群臣才知道刘墉反穿朝服的用意。乾隆皇帝早已怒气满胸,可和坤与自己情投意
合,凡事又离不开他,只得高高举起,又轻轻放下:“大胆和坤,竟敢欺君罔上。朕命你速
将贪污和赏赐给你的银两退回国库,并免去你的官职一级。而这段御道须按你原来方案重新
建造,所需银两则罚你出。下不为例,否则严惩不贷。”
和坤只得自认倒霉,表示认罚,并连连谢罪。纪晓岚奏道:“皇上,刘大人参奏有功,理该
有赏。”
乾隆皇帝朝刘墉笑道:“好,朕赏刘爱卿朝服三件。不过,下次你切勿将它再穿反了。”
刘墉忙道:“谢主隆恩。如今御道之案已正,为臣岂会再将朝服反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