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贪官故事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7
古代贪官1 秦朝赵高:侵夺民田操控国库赵高,原籍赵国,是赵国王族远支族属。
后来赵高之父犯了罪,被判处宫刑,赵高弟兄数人也一律处以宫刑,在秦国王宫做了奴隶。
秦始皇听说赵高能力强,精通刑狱法令,便提拔他担任了中东府令,兼行符玺令,成了掌管皇车马和能自由出宫的官吏。
赵高利用手中的职权,一方面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各项经济事务横加干涉,侵夺民田,操纵赋税,控制国库。
几年的时间,赵高就成了财富难以计数的富翁,其爪牙也大发横财,国家的财力却日趋薄弱。
赵高入秦宫20多年,依靠弄虚作假,弄权不止,贪欲不足,终得报应。
他通过发动两次宫廷政变,陷害了无数无辜,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2 “跋扈将军”:家财三十亿梁冀是东汉安定乌氏(今甘肃平凉西北)人,做过大将军。
在朝廷里横行二十几年,人称“跋扈将军”。
正直大臣李固、杜乔等人多次弹劾梁冀,但他们最后都被梁冀杀害了。
公元158年,已经26岁的恒帝为了夺回大权,在宦官单超、具瑗和司隶校尉张彪等人的帮助下先发制人,包围了梁冀的住宅,逼迫梁冀夫妇自杀。
遭处置的梁冀党羽达300多人,一段时间里,朝廷几乎没人上朝了。
梁冀被抄家后,恒帝把他的财产进行拍卖,得到30多亿银钱,相当于当时国家税收的一半。
3 东汉王温舒:大肆杀人以权换钱王温舒,阳陵人。
年轻时的王温舒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并且性格暴虐,常常干些杀人越货的勾当。
王温舒不仅仅是一个以杀立威的酷吏,他还是个贪官。
与其他贪官相比,虽然王温舒与他们在本质上并无二致,但其贪的手段确有不同。
以酷行贪,以酷掩贪,这是表现在王温舒身上比较突出的特点。
王温舒有两副面孔,一副是“酷”。
在无权无势者面前,他如狼似虎,酷虐非常。
王温舒的另一副面孔就是“谄”。
在无权无势者面前,他以酷行贪;在权贵面前,他以谄行贪。
王温舒手段不外是贪污和纳贿两种。
就其贪污而言,主要是贪污被籍没财产。
在广平,在河内,在京师,他杀几万人,被没收财产的人有上千家。
正因为他掌握着生杀予夺大权,以权换钱也就有了雄厚的资本,加上他以暴虐酷杀著称,更使他在这场权钱交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自作孽不可活!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十大贪官导语:贪官在中国历朝历代都有存在,只不过是水平不一而已,有的小贪敛财敛色,有的大贪杀人夺权。
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中国古代历史上的贪官在中国历朝历代都有存在,只不过是水平不一而已,有的小贪敛财敛色,有的大贪杀人夺权。
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十大贪官,看看他们所作所为。
1、明代严嵩:两父子控制吏部兵部受贿严嵩,字惟中,乡试中举后授翰林院编修,礼部侍郎,爬上了不得内阁宝座。
按照高官荫子的规定,其子严世蕃也进入官场,渐官至工部侍郎。
从此父子把持朝政,号称“大丞相、小丞相”。
严嵩由于受到嘉靖皇帝的青睐和重用,骄奢霸横之气日益显露,贪污腐败随之而来,收受贿赂成为常事。
严嵩的儿子严世蕃更是个敛财高手、纨绔子弟,整天借着其父的势力,违法乱纪,卖官鬻爵,胡作非为。
他们父子二人先是控制了吏部、兵部,这就为他们卖官收取贿赂大开了方便之门。
嘉靖四十四年皇帝下诏将他们二人重新逮捕入狱,经审判,判他们大逆不道与谋反之罪,判处斩刑,不久伏诛于市。
抄其家,得黄金三万两千余两、白银二百零二万余两,其他房屋、土地、珍宝、金银首饰、古玩、字画、玉器、服饰、家具无数,几乎超过了皇室的珍藏。
还查抄了严家在京师、江西等地的财产。
同时皇帝下诏贬严嵩与诸孙为民。
严嵩从“贵极人臣,富甲天下”的高位,顷刻之间一下子掉在地下,沦落为家败人亡、孤身一人,这是他无论如何也承受不了的。
2、“跋扈将军”:家财三十亿梁冀是东汉安定乌氏(今甘肃平凉西北)人,做过大将军。
在朝廷里横行二十几年,人称“跋扈将军”。
生活常识分享。
古今中外反腐败案例
古今中外都存在着许多反腐败案例。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案例:
1. 中国古代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朝政腐败严重。
其中最著名的是王莽篡位及王莽王朝的腐败统治。
2. 中国明朝,郑贵妃案。
郑贵妃是明英宗宠爱的妃子,她和她的家族通过贪污受贿等手段大肆敛财,引起民怨。
3. 美国华尔街金融危机,2008年。
许多金融机构和银行,如雷曼兄弟、美林证券等,因为腐败的金融手段,导致全球金融系统瘫痪,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衰退。
4. 英国著名的腐败案例之一是1970年代的“政治斗争漫画案”。
政府为打压政治对手,在报纸上刊登了众多作为腐败证据的漫画,导致被告人的名誉受损。
5. 印度的洛坎普案。
这是印度历史上最大的腐败案之一,
涉及国内外200个账户,其中包括多名高级政府官员和商
界精英,涉案金额高达70亿美元。
这些案例只是众多反腐败案例中的一部分,反腐败是全球
共同面临的挑战,各个国家都在采取措施加强反腐败工作,以促进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古代因为贪腐而走向灭亡的例子(二)
古代因为贪腐而走向灭亡的例子
1. 大秦帝国
•贪污行为:大秦帝国时期,官员们滥用职权,虚报军饷、征税、商业投资等,大量财富被侵吞。
•后果:贫富悬殊拉大,社会动荡不安,导致国力衰退,最终导致大秦帝国的灭亡。
2. 唐朝
•贪污行为:唐朝盛世时,官员腐败现象严重,贪图个人利益,大肆敛财。
•后果:官民关系紧张,国家财政破产,引发其他社会问题,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3. 明朝
王振之案
•贪污行为:明代初期,大臣王振之利用其职权在军事补给上进行贪污,导致军队装备不足。
•后果:明朝在战乱中频频败北,国力逐渐衰退,最终使明朝走向灭亡。
钱谦益案
•贪污行为:明朝时期大臣钱谦益非法占取屯田地,设立私人营利机构、征收苛捐杂税等。
•后果:导致民不聊生,农民起义频发,造成社会动荡,也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4. 清朝
湘军贼乱
•贪污行为:清朝晚期,湖南省湘军贼王第荣等人大肆贪污,盗掠百姓财物,滥用职权。
•后果: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导致清朝无法有效维护社会秩序,为清朝的灭亡埋下伏笔。
集资银行巨案
•贪污行为:清朝末年,官员通过创建集资银行获取巨额财富,违法以权谋私。
•后果:财政崩溃,社会秩序混乱,导致清朝的灭亡。
以上是几个古代因为贪腐而走向灭亡的例子。
这些例子表明贪污行为会导致社会不公平、减弱国家实力和社会稳定,其后果甚至可能导致整个国家的灭亡。
应当引以为戒,加强反腐力度,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
盘点历史上十大贪官!他们分别是怎么变成贪官的?“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
”贪官指的是官员、干部,以权力势力,贪污枉法,迷恋钱财和官位的官员。
历史上的贪官不计其数,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群众或公共财物。
所以说,在中国古代,每一个王朝都有贪官,只不过,他们的手段不同、水平不等。
那么,接下来,我们细数一下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巨贪。
一、赵高:秦朝最有名的贪官要数赵高,秦始皇听说赵高既有能力,又懂法律,便提拔他为中车府令,掌管皇帝车马。
秦二世时任丞相,专权朝政。
赵高利用职权,霸占良田,操纵赋税,掌控国库,短短几年,就成为了家财万贯的富豪。
在他任职期间,弄虚作假,玩弄权术,贪得无厌,终遭到了报应。
之后,赵高通过发动政变,陷害无辜,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二、梁冀:梁冀,东汉王朝的大将军,人称“跋扈将军”,在朝廷中横行霸道二十多年,暴虐无道,为所欲为。
梁氏一门,九人封侯、三位皇后、六位贵人、两位大将军,女人拥有食邑称君七人,娶公主的驸马三人。
其余担任卿、将、尹、校尉一共五十七人。
汉桓帝夺回权后,诛杀梁氏,使得梁冀被迫自杀,其家被抄,卖钱达30多亿银钱,相当于当时国家税收的一半之多。
三、王温舒:王温舒,汉武帝时代的十大酷吏之一,以暴虐酷杀著称,年轻时就是一个地痞流氓,性格残暴,尽干一些拦路抢劫的勾当。
此外,王温舒不仅是一个酷吏,还是一个贪官。
狡黠的王温舒扮演着两张面孔,在无权无势者面前,他露出“酷”的面孔,以酷行贪;在权贵者面前,他露出“谄”的面孔,以谄行贪。
王温舒掌握着生死予夺大权,杀死了几万人,贪污了好多被籍没的财产,使得一些豪强地主紧要关头为了保命不惜倾家荡产,大行贿赂。
王温舒死后,史料记载其“家累千金”。
四、石崇:石崇是西晋有名的富豪,他的财富主要靠打劫而来。
在他任荆州刺史期间,专门抢劫沿途来往富商,获得大量钱财,虽不是贪污得来,但行为却令人唾弃。
而且,石崇和王恺斗富占据上风的故事,更是令人张目。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贪官1、刘瑾:明代正德朝大宦官《亚洲华尔街日报》列为世界级富翁。
其收受贿赂所得据说合为33万公斤黄金、805万公斤白银,而李自成打进北京时收缴崇祯一年的全国财政收入仅为白银20万公斤,此人不选,是无天理。
2、和珅:清代乾隆时大贪官入选《亚洲华尔街日报》世界级富翁行列。
其事迹不再赘述,仅提一句,嘉庆抄家时所获财产相当于乾隆盛世18年的全国赋税收入,难怪时谚要说“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了。
此人不选,此评当废!3、宋子文:《亚洲华尔街日报》列为世界级富翁。
出身、事迹不再赘述,据说在任民国财政部长期间,靠垄断美国对华军援物资业务,其财富在当时早已首屈一指。
“十大”应占一席。
4、伍秉鉴:商名伍浩官。
清代广东十三行怡和行之行主。
凭与英国东印度公司走私鸦片迅成巨富。
1834年已宣称有资产2600万元(一说为2600万两)。
西方学者称其为“世界上最大的商业资财,天下第一大富翁”。
1843年清政府令行商偿还《南京条约》规定的300万元外商债务,他独自承担100万。
同年在广州病逝。
5、邓通:西汉文帝宠臣。
凭借与汉文帝的特殊关系,垄断当时铸钱业,广开铜矿,富甲天下。
景帝即位,旋失宠,被收。
限于名气之大,想不入选都难。
6、梁冀:东汉外戚。
两个妹妹皆为皇后,广敛财富,鸩杀皇帝,时称“跋扈将军”。
汉桓帝时被收,缴得家财30亿多。
曾挤身于《亚洲华尔街日报》评选的中国巨富行列,合当入选。
7、吕不韦:战国时期阳翟大商人史载“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但一生最得意的一笔大买卖却是:结识秦流亡公子赢异人并资助其回国即位,从而成功实现个人由商从政的历史性转变,据说连秦始皇都是其“掉包”的私生子,应该说,凭此传奇业绩挤身“十大”次席当之无愧!8、石崇:西晋著名富翁。
其财富来源系任荆州刺史时拦劫沿途客商而得。
最经典的故事是与晋武帝的舅舅王恺斗富大获全胜,可谓“富可敌国”也毫不夸张。
盖因不懂“外不露富”的古训,终为一才妓绿珠破财,最后连命也搭上。
古代官员腐化例子
以下是 6 条相关内容:
1. 那秦桧可真是个大坏蛋呀!他身为官员,却为了自己的私利勾结外敌,残害忠良,就像一只贪婪的恶狼,把国家和人民都推向了深渊。
难道他不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有多可恶吗?就比如岳飞,那么忠诚勇敢的大将,就因为他的陷害而含冤而死,这多让人气愤啊!
2. 哎呀呀,刘瑾也是个坏透了的家伙呢!他在朝中专横跋扈,疯狂敛财,简直就是国家的蛀虫。
这和那偷吃粮食的老鼠有啥区别呀?他利用权力胡作非为,把朝廷搞得乌烟瘴气,老百姓可遭了大殃啦!
3. 你说和珅,那可真是腐败的典型啊!他的财富多得让人咋舌,那真像是一个填不满的无底洞呀。
他利用职务之便,大肆搜刮钱财,这和土匪打劫有什么两样呢?好好的一个朝廷就被他搞得乱七八糟的。
4. 还有那个杨国忠,真的太不像话啦!整天就知道吃喝玩乐,不干正事,把国家大事当儿戏。
这不就像一个只知道享乐的纨绔子弟吗?唐玄宗那么信任他,他却把国家弄得一团糟,这能不让人痛心吗?
5. 来看看王黼,那也是个腐败堕落的主儿呀!他为了自己的权势和利益,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根本不顾百姓的死活。
这跟那残忍的暴君有什么区别呢?他的行为简直就是令人发指!
6. 瞧那梁冀,仗着自己的权势为所欲为,真的是太过分啦!他就像一头无法无天的野兽,在朝廷里横冲直撞。
他的所作所为让国家陷入危机,百姓受苦,难道他的良心不会痛吗?
我觉得这些古代官员的腐化行为真的是太可恨了,他们的自私自利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应该被后人永远铭记和唾弃,以起到警示的作用。
古代贪官小故事从前有一个贪官,他以公正廉明的形象示人,但实际上却贪污腐败,收受贿赂。
他经常利用职务之便,暗地里敛财。
一天,他收到了一份贿赂礼物,里面除了珠宝、名贵的物品外,还有一双美丽的锦鞋。
贪官非常喜欢锦鞋,他本想自己留下来,却又担心有人识破他的行径。
于是,他决定将锦鞋送给自己的儿子。
他告诉儿子这是一位好心人送来的礼物,要他好好珍惜。
儿子对锦鞋非常喜欢,天天穿着它,炫耀给同学们看。
他的同学们都很羡慕,纷纷向他请教锦鞋的来历。
贪官的儿子为了显示自己有钱,便把父亲的谎言也告诉了同学们。
同学们听闻后,感到不可思议,都觉得贪官的儿子太幸运了。
他们们纷纷回家向家长诉苦,希望也能偶遇一位好心人送来同样的锦鞋。
家长们听闻后感到非常奇怪,不明白为什么有人会送这样的奢侈礼物给孩子们。
于是,他们决定一同去找贪官家教育他的儿子。
贪官的儿子见到这么多人上门找家,非常害怕。
他向儿时的好友诉苦,希望能得到帮助。
这位好友听闻后知道,与贪官的儿子同样传说着一个好心人送来锦鞋的故事。
他深知自己的父亲为官清廉,所以决定揭发贪官。
好友告诉家长们事实真相,将贪官的罪行都一一揭露出来。
家长们非常愤怒,联合起来向贪官提出控诉。
最终,贪官被革职,并被判刑。
他的家产被没收,并被追回给了受贿赂的人。
贪官的儿子也因为说谎和隐瞒事实而受到指责。
这个小故事讲述了一个贪官的儿子因为贪官的错误行为而受到牵连,并为自己的谎言付出代价。
通过这个故事,人们得以了解贪官的违法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并警示人们不要跟随其错误的行为。
中国史上著名的贪官污吏及其罪行与后果贪官污吏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其严重的腐朽现象不仅损害了国家的利益,也危害了民生。
在各个朝代的历史上,都出现过许多著名的贪官污吏,他们的罪行深重,影响深远。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中国史上一些著名的贪官污吏及其罪行与后果。
北宋时期杨亿北宋时期,杨亿是一个非常著名的贪官污吏,他占据着重要的官位,刚正廉洁的官员无法与之匹敌。
杨亿利用自己地位的优势,垄断了许多经济资源,并收取高额贿赂。
他的贪腐行为不仅有损国家存亡,而且更直接地危害了民生。
后来,杨亿因贪污被严惩,他的妻子甚至也被处死,这给后来的官员敲响了警钟。
南宋时期赵昀南宋时期,赵昀是一个非常著名的贪官污吏,他在官场上贪赃枉法,任意妄为。
赵昀为了达成自己的政治野心,罔顾人命,许多无辜的百姓都因此遭受了重大的伤害。
后来,由于赵昀所犯下的罪行过重,南宋官方终于下令逮捕了他,将他处死,并严厉打击了其他的贪官污吏,对于当时的社会风气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明朝时期魏忠贤明朝时期,魏忠贤是一位非常著名的贪官污吏,他凭借身为皇帝的亲戚和身居高位的权力,利用各种手段收受贿赂,削弱朝廷的权威,破坏了社会的稳定。
他还擅长诈骗,对于贪官污吏的想象力和执行能力都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最终,魏忠贤被明朝大将军刘良佐削去宠爱,后被满清灭明入侵后将其族灭,并进行华北猫儿山之战。
清朝时期海瑞清朝时期,海瑞是一位伟大的官员,他以公正廉洁而著称,并因为疏导民生、利民等举动,而在当时的民间获得了巨大的声誉。
他对于快速发展的地方经济给予了极大的支持,而在整顿当地行政体系与贪腐问题时,也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
在明朝末年已经愈演愈烈的贪污现象得到了极大地压缩和整治。
他的治理观点和思路,对于当时的官场有着非常重大的启示。
总结中国历史上的贪官污吏,其罪行影响深远,危害巨大,社会对于其犯罪行为的清晰认识也有助于拔除贪污现象的根源、更好的推进反腐斗争。
官场的整顿需要良好的政策和措施,同时也需要高素质的干部来进行实践与推行,而这也离不开对于官员道德和职业责任的监察和规范。
读《中国反贪史》三叹——《中国反贪史》序言2008-10-21 08:45读了《中国反贪史》,余有三叹焉。
一叹:贪官污吏何其多也。
贪污是腐败的核心,也是其主要表现形式。
我国以历史悠久,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无奈的是,我国贪污犯的资格之老,在全世界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也是数一数二的。
夏、商、西周,号称“三代”,建立在广大奴隶血泪、枯骨之上的家天下政权,就其国家机器的完备来说,一代强似一代。
但是,远在夏朝末年,贪贿风气已很严重。
据《荀子·大略》记载,当时成汤求雨的祷词中,提问六件失政之事,三项便是贪贿问题。
这是他鉴于夏朝骄奢淫逸、横征暴敛导致灭亡的教训,而有所儆惕的表现。
可是,到了商末,恶名昭著的帝辛——也就是殷纣王,大肆聚敛,奸佞费仲、恶来都是大贪污犯。
文王被囚于羑(音yǒu)里监狱时,周人正是通过费仲,向纣王贿赂珍宝、美女、良马,纣王大悦,释放了文王。
放虎归山的结果,最终导致殷商王朝的崩溃。
与其相类似的是,春秋时,吴国太宰嚭受贿亡国,其教训也是广为人知的。
被吴国打得“败鳞残甲满天飞”、岌岌乎殆哉的越国,“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
”并进而煽情说:“你若肯帮助,还有更美于此者。
”帮助什么?求和也。
太宰嚭贪污了八位美女,并指望笑纳“更上一层楼”的越国漂亮姐,便鼓其如簧之舌,说服吴王夫差许越求和,从而吞下了致命的苦果:养虎贻患,越兴吴灭。
古汉语中有“贪墨”一词。
墨,古义是不洁之称。
历代贪官当然都是些一屁股屎,心黑如墨之徒。
他们的贪婪峻刻、残民以逞,有时真出乎常人想象之外,简直成了笑话。
据《五代史补》记载,五代时赵在礼在宋州做官,贪暴至极。
百姓苦不堪言。
后调往他处,百姓互相祝贺,说:“拔掉眼中钉了!”不料消息传到赵在礼耳朵里,他向上司要求,仍调回宋州。
每岁户口,不论主客,都征钱一千,名曰“拔钉钱”,宋州父老哭笑不得。
值得指出的是,有些贪官虽然心狠手辣,却满脸精神文明,俨然一尘不染,实际上,就像鹭鸶一样,“飞来疑似鹤,下处却寻鱼”。
明朝有个贪官更堪称典型。
明明想大捞一把,却装成分文不取,刚上任时,煞有介事地向神发誓说:“左手要钱,烂了左手,右手要钱,烂了右手。
”但不久,有人送来百金行贿,他假惺惺地不收,说我对神发过誓。
他的手下人当然知道这位顶头上司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赶忙凑上去说:“请以此金纳官人袖中,便烂也只烂了袖子。
”这个贪官立即采纳部下的建议,赶忙将银子装进袖里。
从此来者不拒,照收不误。
(明·冰华生:《雪涛小书》)可见贪官是多么卑劣!而某些贪官的胃口之大,伸手之勤、远、宽,用疯狂二字,也不足以形容。
据《旧唐书》卷82《李义府传》记载,此人“貌状温恭,与人语必嬉怡微笑”,亦即不笑不开口者;但对那些稍微对他有点抵触情绪的人,便动辄加以陷害,故当时人们说他“笑中有刀。
又以其柔而害物,亦谓之‘李猫’”。
这便是成语“笑里藏刀”的由来,李义府真是永臭不朽矣。
但“李猫”也好,“笑中有刀”也好,李义府决非仅系猫态狼心、迫害政敌之笑面虎而已。
更令人发指的是,他当上宰相后,贪污受贿,卖官鬻爵,连其母、妻、诸子、女婿,无不卖官,“其门如市”,“倾动朝野”。
(《资治通鉴》卷200)呜呼,此“猫”,此“刀”,又何其毒也!现代国人对日寇的“三光”政策记忆犹新,但谁能想到,我国古人中竟有人实行过四光政策,不过,当时叫“四尽”。
此人就是梁武帝时历任南谯、盱眙、竟陵太守的大贪官鱼弘。
他常常得意忘形地对人说:“我为郡,所谓四尽:水中鱼鳖尽,山中獐鹿尽,田中米谷尽,村里民庶尽。
”他娶了一百多个小老婆,“不胜金翠,服玩车马,皆穷一时之绝”(《梁书》卷28《鱼弘传》)。
刘瑾被称为“立的皇帝”(明·徐应秋:《玉芝堂谈荟》卷3),简直有与坐的皇帝正德爷并驾齐驱之势,其权力之大,可想而知。
百官见他即不觉下跪,甚至有个叫邵二泉的无锡人,和同官某因公事往见刘瑾,刘瑾怒斥此人时,邵二泉竟吓得两腿发软,站立不住,尿都吓出来了。
(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史四》)对于贪官来说,权力与贪贿是成正比的。
权力越大,贪得越多。
刘瑾垮台后,所抄家产的数字,据明代高岱《鸿猷录》记载,计:金二十四万锭又五万七千八百两;银元宝五百锭又一百五十八万三千六百两;宝石两斗;金甲二;金钩三千;金银汤鼎五百;蟒衣四百七十袭;玉带四千一百六十束;等等。
这不能不是个惊人的数字!但是,倘若您读一读《天水冰山录》——也就是嘉靖时的权相严嵩倒台后的抄家物资清单,您就更会大吃一惊!其中黄金一万三千一百七十一两六钱五分,纯金器皿三千一百八十五件,重一万一千零三十三两三钱一分,金嵌珠宝器册共三百六十七件,重一千八百零二两七钱二分,更有价值连城的古今名画手卷册页达三千二百零一轴卷册……真个令人眼花缭乱。
至于明末恶名昭著的人称九千九百岁的大宦官魏忠贤,被崇祯皇帝扳倒后的抄家数字,因为崇祯皇帝未予公布,至今仍是个谜。
但是,据《明史·樊玉衡传》记载,时人估计“籍还太府,可裕九边数岁之饷”。
又有人估计,刘瑾贪污所得,折成银子是五百万锭,而忠贤赃七百万锭!(清·褚人:《坚瓠集·广集·刘魏合辙》)需要指出的是,明代俸银不多,用现代的口语说,是低工资。
洪武中定内外文武官员俸饷时,正一品月俸米八十七石,而宦官月俸米只有一石。
以后大体成为定制,纵然有所增加,数量毕竟有限,他们的贪污所得,比起工资收入,不啻是个天文数字。
至于和珅,野史传闻他被抄家的财物,达白银八亿两以上。
这无疑是夸大了。
据当代史家研究,和珅除了珍藏的文物字画难以估算,其他的财产,“当在一二千万两之谱。
”(冯佐哲:《和珅评传》第301页)这同样也是个惊人的数字,难怪当时有人说他“富可敌国”。
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曾经指出:“百官者虚名,而柄国者吏胥而已。
”(《日知录》卷8《吏胥》)打一个形象的比喻,官是蟹壳,胥吏是蟹脚,没有蟹脚,岂能横行?吏治的好坏,不仅事关朝廷形象,甚至关系到王朝的兴亡。
三国时东吴末年,吏治大坏,百姓怨声载道,恨不得吴政权立刻垮台。
故晋军伐吴时。
孙吴军迅速土崩瓦解。
晋人葛洪在总结吴国灭亡的教训时说,“用者不贤,贤者不用”,“不开律令之篇卷,而窃大理之位;不识几案之所置,而处机要之职:不知五经之名目,而飨儒官之禄。
”(《抱朴子·吴失篇》)呜呼,吴国的官也吏也,竟一塌糊涂到这种地步,吴国又岂能不呜呼哀哉!就连一脑袋糨糊的昏君孙皓在临降前,也哀叹“不守者,非粮不足,非城不固,兵将背战耳!”(《三国志》卷48《吴书·孙皓传》)这是人心丧尽的必然结果。
其实,早有史家指出,我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秦王朝,是亡于“刀笔之吏”,以后历代王朝的灭亡,都与此痼疾有关。
明代胥吏多而滥,顾炎武曾痛斥曰“养百万虎狼于民间”(《亭林文集》卷1《郡县论八》)。
有此百万虎狼在民间虎吼狼嗥、茹毛饮血,百姓在死亡线上的呻吟、呼号,可想而知矣!二叹:清官何其少也翻翻二十四史,人们就会明白,有名有姓并且货真价实的清官,不过几十位。
明末清初优秀的文学家、史学家张岱,在所著《夜航船》卷7“清廉类”,扳着指头数了很久,也不过只找出四十位清官。
物以稀为贵,况人乎!这些清官的相关事迹,大部分都很感人。
如:北齐彭城王高攸自沧州召还,老百姓纷纷拿着食物欢送他,说:“您在沧州,只饮这里的水,从未尝过百姓的饭菜,今天我们谨献上粗茶淡饭。
”高攸很感动,但也仅吃一口,不愿占百姓的便宜。
又如:隋期赵轨在齐州做官,后入京,父老送别,说:“公清如水,请饮一杯水,以代替我们献钱。
”赵轨愉快地一饮而尽。
80年代,有一出京剧《徐九经升官记》,后拍成电影,轰动一时。
徐九经是确有其人的。
他在江南句容当县令,任满后调走,百姓恋恋不舍。
说:“公幸训我!”徐九经答道:“唯俭与勤及忍这三个大字。
”他曾经在大堂上画了一棵菜。
上题:“民不可有此色,士不可无此味。
”徐九经走后,百姓将他画的菜刻在石上,并写了勤、俭、忍三字,称为“徐公三字经”。
这三个字,在中国政治史上实在是可圈可点。
不能甘于清贫淡泊,当不了清官。
战国时魏国的邺令西门豹,“清刻洁懿,秋毫之端无私利”(《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真是难得。
他的治水投巫、破除“河伯娶妇”恶俗的故事,至今仍广为流传。
“披鳞直夺比干心,苦节还同孤竹清。
龙隐海天云万里,鹤归华表月三更。
萧条棺外无余物,冷落灵前有草根。
说与穷人浑不信,山人亲见泪如倾。
”(清·赵吉士:《寄园寄所寄》卷2引《座右编》)——这是明代苏州人朱良写的歌颂海瑞的诗。
这与一般颂诗,不可同日而语。
这是因为,万历十五年十月(1587年11月),七十四岁的海瑞以老病之身卒于官舍后,他的同乡苏民怀检点其遗物,只有竹笼一只,内有俸金八两,旧衣数件而已。
时人王世贞以九字评之。
“不怕死,不爱钱,不立党。
”(明·周晖:《金陵琐事》卷1)朱良亲眼目睹海瑞如此简朴的行囊,以及士大夫凑钱为海瑞买棺的情景,感慨万分,惟恐后世人不相信有这等事,特地写下这首海瑞诗,以期与山河作证。
让海瑞的两袖清风,长留人间。
事实上,海瑞生前生活俭朴到一般人难以置信的地步。
他的私章用泥巴刻成,夏天睡在一张破席上,盖着夫人的旧裙,以至有道学家攻击他是“伪”。
这无疑是对海瑞的污蔑,这种人是无法理解海瑞的。
清官少的原因之一,是难过家庭关。
清官张玮曾经慨而言之:“为清官甚难!必妻子奴仆皆肯为清官,而后清官可为,不必则败其夺矣。
”(清·余怀:《东山谈苑》卷3)难得的是,张玮家人都理解、支持他。
张玮病殁京师后,其棺运抵毗陵(今常州),因无钱下葬,只能停于荒寺。
家中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其妻患病,无钱抓药,后竟饥寒而死。
惟其如此,不甘沉沦于腐败泥淖者,不得不挖空心思安抚子女。
明代前期陕西三原人王恕,历任刑部侍郎、左都御史、吏部尚书等职,掌权五十余年,寿至九十岁。
他为人刚正清严,始终一致。
他的儿子见他两手空空,面露难色。
王恕对他说:“你怕穷是不?咱家历来有积蓄,不需要做官时像粮仓里的老鼠那样。
”他引其子到后宅,指一处说:“这里是藏金的地方,有一窖金。
”指另一处说:“这里是藏银的地方,有一窖银。
”他死后,其子去挖掘,“皆空窖也”(明·李中馥:《原李耳载》卷上)。
王恕为保持清廉品节,真是煞费苦心。
事实上,历史上的著名清官,其妻、子无一不是甘于清贫者,有的人还能与其夫或父互相砥励。
如婺源人江一麟,在地方做官有廉声,被调至京中任部郎。
其妻便能常常“善善相规,施德于民”(清·龚炜:《巢林笔谈》卷2)。
而反过来,倘若高官之妻儿、部下,成天念叨好吃好喝,穿金戴银,并与他人比较,说某人仅为七品小官,现已置下粮田千顷,某某仅为县主簿(相当于今之秘书科长),已置下绸缎铺、当铺、木材行;僚属则动辄说有权不用,过时作废,过了这村,便无此店,赶紧能捞则捞,反正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天网虽大,毕竟多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