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林海教学设计[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2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林海一、教学设计说明一、教材简析《林海》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七组的一篇讲读课文。
作者老舍先生以他细致的观察,丰富的联想和生动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大兴安岭美丽的图画。
为了表达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作者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景、物、人,写出了大兴安岭的山岭、树林、花这些景物的特点。
写物,由眼前的林海想到木材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写人,由林场工人的劳动想到林海的万古长青和综合利用。
本文无论是写景、写物、写人,都洋溢着对大兴安岭深深的爱,字里行间充满着作者的真情实感。
本组的读写训练项目是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林海》是本组的第二篇课文,应在前篇课文训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学文,进一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抓住生活中感受最深的人、事、物来写,在叙述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教学重点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学习,找出景物的特点,然后指导学生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教学的难点是引导学生领会兴安岭与祖国建设的关系;为什么说兴安岭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四、教学设计1.教法结构。
(1)以生动简洁的语言概述课文第一部分内容,导入新课。
(2)因岭林花三部分内容写法相同,采用自学辅导法以一段带多段,由导扶到放。
重点分析岭这一部分,通过学生品析词、句,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林花部分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方法进行自学,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3)以极其精练的语言,浅显易明的引导,让学生把山和人、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把爱林海和爱祖国联系起来,体会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法设计。
(1)2至5自然段分别介绍了大兴安岭的岭、林、花,写法大致相同,都是抓住景物特点来表达思想感情。
根据教材特点,设计了以下的学习步骤:找出特点;一;品读句子;一;体会感情。
(2)精读岭这一部分,让学生明确、掌握三个学习步骤,并运用此法自学林和花,充分体现教师导和学生练的结合。
3.练习设计。
(1)词句训练:抓住重点词孤峰突起云横秦岭盛气凌人疾驶目之所及空洞兴国安邦,通过对比、简笔画、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六年级语文上册《林海》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林海的喜爱之情。
1.3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讨论、交流,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大自然的美。
2.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3.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1.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教学难点2.1理解课文中的抽象词语,如“浩瀚”、“葱郁”等。
2.2体会作者对林海的喜爱之情。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进入课题。
1.2板书课题《林海》,引导学生关注课题。
2.课文朗读2.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2教师范读课文,指导学生朗读技巧,如停顿、重音等。
2.3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节奏和韵律。
3.课文理解3.1学生汇报自读课文时的感受,教师点评并引导深入理解课文。
3.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重要语句,理解作者的情感。
3.3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分享自己的感受。
4.生字词学习4.1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词义,掌握字音、字形。
4.2学生练习生字词,如组词、造句等。
4.3教师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5.课文欣赏5.1学生分享自己觉得优美的语句,并说明理由。
5.2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课文,如修辞手法、描绘手法等。
5.3学生尝试仿写课文中的优美语句。
6.情感体验6.1教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在大自然中的美好体验。
6.2学生分享自己保护环境的做法,相互交流、学习。
7.2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答。
7.3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家乡美景的作文。
四、板书设计课题:林海1.生字词2.课文内容3.优美语句4.情感体验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了作者对林海的喜爱之情。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林海》教案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林海》教案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林海》教案1 课时教学要求1、学习写景局部〔第2至第5自然段〕,领略林海的美。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3、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按照作者刚进森林、深化林中和看到林场的顺序理清了课文层次,并且学习了第1段。
请大家回忆一下,第1段写了什么内容?2、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2到第5小节,这一局部主要写了作者深化林中看到的风光。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呢?〔板书:岭、花、林〕二、学习第2小节〔“岭”〕1、指句读第2小节,引导考虑:大兴安岭的“岭”有什么特点?2、在学生阅读理解的根底上概括“岭”的特点。
〔板书:多温顺〕3、抓住重点词语,初步体会“岭”的特点。
师:你们是从哪里看出“岭”多?又从哪里知道“岭”温顺的呢?〔1〕学生读写“岭”多的句子。
理解“疾驰”“看不完”等词语的含义:突出岭多,而且绵延数千里,面积很广,这正照应了课题中的“海”字。
〔2〕学生读写“温顺”的句子。
联络详细的语言环境,理解“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等词语,体会岭“柔”的特点。
4、指导朗读,在读中深化体会“岭”的特点。
师:我们来读这一段。
你们看,怎样才能把“岭”多和温顺的特点读出来呢?出示幻灯片:“这里的岭确实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师:读一读这句话,从“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这些词语中,你们能明白什么?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语写出“岭”姿态很多,各不一样。
师:怎样才能把“岭”的“姿态多”读出来昵?〔1〕师生共同讨论,达成共识:要读出“姿态多”,应该通过朗读把“岭”的各种姿态表现出来:“高点儿的”声音稍高一些,“矮点儿的”声音稍低一些,“长点儿的”拉一点儿长音,“短点儿的”要读得急促一些。
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林海》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林海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的内容和重点词汇。
2. 理解课文的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1. 理解林海的生态环境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言语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1. 教材: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林海》。
2. 多媒体设备。
教学步骤:Step 1 导入(5分钟)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与林海相关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激活他们的背景知识。
让学生猜测图片中的场景和感受,然后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
Step 2 预习导入(10分钟)提问学生关于林海的常识问题,比如“林海中会有哪些动植物?”“为什么我们要保护林海?”等。
通过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思考和了解林海的重要性。
Step 3 阅读理解(15分钟)带领学生读课文《林海》,并帮助他们了解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子的意思。
随着阅读的进行,适时停顿,与学生一起进行分析课文内容和提问。
可以使用问答和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Step 4 情感价值观培养(10分钟)通过讨论林海的重要性和保护林海的意义,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每个人都能为保护林海做一些小事,那么我们的生活会更美好。
Step 5 课文分析(15分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方式,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和意图。
可以选择几个重点句子进行分析,比如“林海不是一个人,只有一双眼睛的人看到的林海,是一片斑痕斑的森林”等。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通过生动的描写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来表达对林海的热爱和关注。
Step 6 练习与巩固(1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课后练习,巩固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可以选择阅读理解题、词汇搭配练习等不同类型的练习题。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让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
Step 7 小结与反思(5分钟)对本节课进行小结,提醒学生课后应复习课文,并自我评价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
篇1:六年级上册《林海》教学设计一、感知语言,体会特点。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思考:兴安岭的“岭”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二、交流讨论,理解语言。
1、岭的特点是:“多、温柔”。
2、重点句子: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的那种险句。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看出岭多的特点。
“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看出兴安岭的样子多,也可以说明它不但多而且温柔。
(应读出高、矮、长、短的变化)“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的那种险句”可以看出兴安岭温柔的特点。
3、“云横秦岭”的岭是怎样的?(秦岭是“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的。
)4、自己动手画一画“大兴安岭”和“秦岭”。
通过画“大兴安岭”和“秦岭”,理解“孤峰突起”和“盛气凌人”的意思,并明白写秦岭是为了突出大兴安岭温柔的特点。
5、这句话应读出怎样的语气?(温柔的语气)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
6、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
(读的时候应语速缓慢)“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说明岭多的特点。
“既看不完,也看不厌”也说明岭多的特点。
8、指名读,全班齐读。
三、感情朗读,体验情感。
1、配乐朗读,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通过学生的反复朗读,体会到大兴安岭“岭”的特点和语言文字的生动细腻。
2、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成诵。
篇2:六年级语文上册《林海》教学设计六年级语文上册《林海》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学习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并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引入新课。
・・1、我们学习过《美丽的小兴安岭》,在我国的内蒙古高原东部,还有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叫大兴安岭。
那里群岭起伏,森林茂盛,生长着大片的原始森林,是名副其实的林海。
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林海》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自然风景的描写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2.理解并背诵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3.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关注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了解自然风景的描写方式;2.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境,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1.课文《林海》的复印件;2.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3.背景音乐、PPT等辅助教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播放一段关于森林的视频或展示相关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提问:你们有没有去过森林?森林是怎样的地方?3.让学生观察图片或视频,用一个形容词来描绘森林的景色。
二、呈现(10分钟)1.出示课文《林海》的标题,让学生猜测课文的内容和主题。
2.引导学生通过标题和课文中的关键词,预测课文“林海”是怎样的。
3.播放或读课文《林海》。
三、理解(15分钟)1.进行课文理解问答。
老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并鼓励学生归纳总结出描写自然风景的方式。
例如:课文中都有哪些词语或句子来描写森林的?2.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出描写自然风景的方式,并展示给全班。
四、背诵(15分钟)1.教师给学生讲解课文背后的含义和意境,并解释一些生词和难句。
2.让学生跟读整篇课文,逐句解释和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3.分段背诵课文,逐渐增加背诵的难度。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要保护森林?怎样保护森林?2.展示一些有关环保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思考如何保护森林和生态环境。
3.分组讨论,制定一份保护森林的宣传计划,展示给全班。
六、总结反思(5分钟)1.请学生总结今天学到的内容,回答问题:你最喜欢课文中的哪一句话?为什么?2.教师进行反馈和点评。
教学评价:1.课堂讨论和小组展示的质量;2.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3.学生的背诵和理解课文的情况。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教案《林海》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学习作者善于细致观察景物,在描写景物中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方法。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至六自然段。
教学重点:1、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学习作者结合景物描写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又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具准备:课本、录音机、录音带、投影机、投影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谈话,解释课题。
二、初读课文,提出阅读要求;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
3、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哪些景物,在书上作旁注。
4、了解课文的写作线索。
(采用学生自学_____ 四人小组讨论_____教师巡视指导的方法。
)三、教师归纳:这篇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多而温柔的岭,色彩明亮的林海,美丽诱人的野花,作者目睹各种景物而产生了联想,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四、朗读课文。
个别、小组读。
正音。
五、作业1、抄写课后练习42、查字典理解:高不可攀、盛气凌人、兴国安邦的词义及自己不理解的词。
3、根据课后思考题的要求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1、齐读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____齐读课题)2、导入谈话经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本文是介绍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
老舍先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大兴安岭的景物,表达了自己对大兴安岭深深的爱,字里行间充满着真情实感!作者是怎样介绍大兴安岭的?请翻开课文。
二、讲读课文(一) 根据要求快速阅读全文。
1、作者来到大兴安岭后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觉?2、课文几次讲到亲切、舒服?分别找出这三节课文,并用划出这些句子。
(二) 以作者感情变化为线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先看第一次,齐读第一段。
(1)请学生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第一段。
(2)分析:这段的第一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前的看法。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林海》教学设计(精选7篇)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林海》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岭、林、花,并有感情朗读课文。
2、会用不同方式改换句式,完成作业本4、6小题。
3、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环境,热爱科学,长大后去建设祖国。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1、同学们都见过海,能用海说话组成词吗?2、读了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什么?(林像海一样非常广阔)3、出示投影:看图,你在这里看到了什么?心理有什么感觉?4、范读课文。
5、交流、反馈二、出示预习综合题1、给下列的字、词选择正确的读音。
椽(chuang,chuan)柱珊(shanshai)瑚2、根据意思写词语。
(xx)指高得没法攀登。
(xx)形容难以达到。
(xx)非常骄傲蛮横,看不起别人。
(xx)漂亮、相貌美好。
(xx)指国家兴盛安定。
3、按课文内容填空。
作者是按(xx)(xx)和(xx)三方面来描写大兴安岭美景。
4、选做题:文中哪一部分景色最吸引你,你就仔细地读一读,争取把它读好、读美。
三、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2―――5节)四、交流反馈五、学习岭1、出示句子: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虽然下自山脚,上下岭顶。
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2、朗读、体会六、画图:云横秦岭与温柔对比。
1、齐读体会2、出示句子,区别:(1)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见不完,也看不厌。
(2)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
也看不厌。
前一句,把多少条岭啊,放在看头突出了岭的特点多和作者对此的感叹,用上关联词语,这两层意思的并列关系明确化。
后一句:这句话虽然意思没改变,但语意不如愿句,情味也淡了许多。
3、小结: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我们要根据表达的需要恰当地选择句式,阅读时,我们要注意作者是采用什么句式,把意思表达得更准确。
4、有感情地朗读、引读。
5.述:老舍爷爷坐在疾驰的火车上远远地看见重重叠叠的岭,是那么的温柔,用云横秦岭作对比,更加突出了岭的温柔。
《林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知:
了解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
2、能力:
⑴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抓景物特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⑵读中感悟文章的情感。
指导背诵。
3、情感:
朗读课文,受到热爱大兴安岭,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景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抓老舍的语言──准确、贴切,体会“亲切、舒服”这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初读课文
1.谈话导入:你喜欢海吗?为什么?(领会海的神奇、广阔、美丽、蕴含宝藏和永恒的生命力)那么,什么是“林海”呢?
2.范读课文,看录像片你知道“林海”是指哪里吗?你了解大兴安岭吗?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你走进林海了吗?有什么感受?(板书:美丽)
2.默读课文,你能看到哪些美丽的景物?在第几自然段作了介绍?(板书: 岭林花)
3.哪一处最能吸引你,画出你认为写得最好的句子,读给同桌听。
三、读议写“岭”的小节(以理解“温柔”为主)
1.引读:怎么大不一样……不险,又是什么样……温柔在哪里……
2.说说大兴安岭的岭美在哪里?
(美在岭多:形态多,看不厌;数量多,看不完。
美在岭温柔:长满珍贵的树木,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
四、读议写“林”的小节(以比较“林”和“海”为主)
1.默读,思考:既然被称之为“林海”,“林”和“海”必然有相似之处,画出描写相似之处的句子。
2.议论。
(像海般广阔:“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
”像海般绿:“深的、浅的、明的、暗的,恐怕只有画家才能画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
3.找一找还有句子直接写出像海洋的吗?(“是的,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
”)
4.练习有感情朗读,并引导背诵(投影片、填空引导背诵)。
五、读议写“花”的小节(以学习拟人句为主)
1.指读,画出哪句写花写得很美。
2.“绣花鞋”是指大兴安岭中的花吗?(青松作衫,白桦为裙,绣花鞋肯定是花草。
)
3.比较句子,体会哪句美。
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兴安岭多美丽呀:山上长满青松,山脚长满白桦,河岸上开满了鲜花。
4.作者把大兴安岭比作什么人?(小姑娘)
这双绣花鞋把小姑娘衬得这么美丽可爱、有活力,这些绚丽的花)L把大兴安岭打扮得这么迷人、美丽,走近它,感到亲切吗?舒服吗?
体会并引读:花如绣花鞋(色彩艳丽),花引蝴蝶(有生气),花生小红豆(有价值)。
六、整体回顾、练习背诵
七、体会感悟中心
1.浏览课文,思考:课文中哪四个字凝聚了老舍先生的感情和感受?(引导学生理解词语“亲切”和“舒服”。
)
2.整体把握文章情感。
老舍先生的亲切、舒服之感是由何而生的呢?作者几次抒发这种亲切、舒服之感?找一找、画一画。
3.认真读一读每部分内容,说说这种感受缘何而发?你能体会到亲切、舒服吗?
(1)比一比“几尺厚”有多厚?由此你想到什么?(营养丰富、树木茂盛、资源丰厚)多少年的树木才叫“古木”?
(2)看到岭、林、花的美景,放眼四方,想到什么?
(3)及至看到林场,又想到什么?(板书:人与山)
从哪儿看出人与山关系日益密切?人住进林海,有哪些变化?
(建城镇后,景更美,更热闹,有生气。
)
(4)老师认为树会越砍越少!不注意生态平衡,这是不对的!你怎么看?(书上说的是一边砍,支援祖国建设;一边栽,造福子孙后代。
一边进行科学研究,保护它,发展它,使资源更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边综合利用,为建设、为人民生活服务,使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兴旺发达。
因此,才使得林海千山一碧,万古常青。
)
(5)这种人与山日益密切的例子还有很多,你能说说吗?(防护林、开发旅游……)所以老舍先生在提到兴安岭时自然会想到“兴国安邦”。
“兴安岭”有这么深的含义,老舍先生再提到大兴安岭这个名字时自然会感到悦耳,会感到亲切、舒服!这种身体与精神上的轻松愉快你体会得到吗?
八、说话练习
夸夸大兴安岭(自由抒发,开放表达)。
九、推荐课外阅读文章—老舍写的《风景区》、《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