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和消亡边界与特征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2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同步学习精讲精练第3章人类的家园——地球3.6地球表面的板块目录 (1) (2) (3) (4) (10)一、大陆漂移学说1.太陆漂移说的创始人——魏格纳,提出这个学说的时间是1915年。
2.主要内容地球的陆地在2亿年前还是彼此相连的一个整体(联合古陆),周围是一片广阔的海洋。
后来,由于受到力的作用,才不断分离并漂移到现在的海陆位置。
3.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依据(1)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非洲西海岸与南美洲东海岸)的可拼合性。
(2)其他大陆漂移的证据①相邻大陆在地层上有许多相似性和可拼合性。
②古冰川遗迹的分布。
③古生物化石的分布。
二、海底扩张学说1.提出者——哈里•赫斯和迪茨。
2.主要理论在大洋中部形成一个地壳裂缝(称洋中脊),那里热的地幔物质不断上涌出来,把洋壳上较老的岩石向两边不断地推开。
在洋壳上方的大陆地块,像在输送带上一样被推着一起向两边移动。
三、板块构造学说1.板块:地球的岩石圈好像一整块拼好的七巧板。
这些一小块一小块的“七巧板”叫作板块。
它们是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而成的。
2.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相互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
一般说来,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带,易发生火山与地震。
3.板块构造学说的应用:用来解释火山、地震的形成和分布,以及矿产的生成和分布等。
4.板块的运动形式(1)板块相撞、相挤压:形成高原和山脉,如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就是这样形成的。
(2)板块张裂:形成裂谷和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印度洋、大西洋就是这样形成的。
【重要提示】(1)魏格纳是依据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可拼合性和其他大陆漂移的证据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
(2)“由魏格纳的意外发现到创立大陆漂移说并发展成板块构造理论”的过程,使我们再一次理解“通过现象→提出假说→论证假说一形成理论一指导实践”的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感悟假说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高一地理经济地理特征知识点归纳以下是给你推荐的高一地理经济地理特征知识点整理,希望对你有帮助!高一地理经济地理特征知识点一、经济体系的性质如我国是社会主义经济;日本、西德、美国等是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非洲的一些国家,如埃及、坦桑尼亚等国则是发展中的民族经济。
二、工业地理这里主要包括工业生产水平、内部结构、主要工业部门,供、产、销的关系,工业布局、发展趋势等等。
例如日本,工业现代化水平高,技术力量强,生产设备好。
但国内矿产资源极度贫乏,对外依赖性很大,是世界最大的原料进口国。
钢铁、机械、电子、化学、纺织为其主要工业部门。
工业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狭小地区。
东京、大阪、名古屋、九州北部为四大工业区。
又如西德。
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
工业的部门结构以重工业为主体,重工业产值约占工业总产值的70%。
工业部门也比较齐全,钢铁,机械、汽车、电器、化学、精密仪器和光学仪器工业在世界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但工业原料除煤炭和钾盐外,皆不能自给,对外有一定的依赖性。
莱茵河右岸的鲁尔区,是西德以煤炭、冶金为主的最重要工业区;位于西部边境的萨尔区,利用当地的煤和进口的铁,发展了钢铁、机械制造等工业。
三、农业地理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农业地理,是指耕作业、林业、牧业和水产业;狭义的农业则单指耕作业。
农业地理的内容包括农业生产水平、经营方式(耕作业、畜牧业、渔业中以哪一种为主。
是集约农业还是粗放农业)、耕作制度(一年几熟)、地区分布上有何差异,主要农作物有哪些,等等。
例如,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农业特征:本区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区。
全国的人口和耕地,全国的商品粮基地,主要棉区以及各种纤维、油料、糖料、饮料等作物,淡水渔业、家畜、家禽等重要生产基地,大部分都分布在本区。
又如西德的农业生产,实现了机械化和电气化。
畜牧业在农业中占重要地位。
北部平原发展了乳肉畜牧业,并种植麦类、马铃薯、甜菜等。
中部高原山地发展了乳牛业。
南部的河谷种植葡萄和其他水果。
高中地理必背基础小知识—选择性必修一必背知识过关选择性必修一必背知识过关一1.地球自转的绕转中心。
2.地球自转的方向。
(北极、南极)3.地球自转的周期。
4.地球自转的角速度规律。
5.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规律。
(影响因素)6.赤道、30度、60度纬线的线速度。
7.60度线速度和赤道线速度的关系。
8.地球公转的方向。
9.地球公转的周期。
10.地球公转的速度。
11.黄赤交角与回归线的关系。
12.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图。
13.如何在公转图上判断二分二至日。
先进行背诵,再查阅答案1.地球自转的绕转中心。
地轴,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2.地球自转的方向。
(北极、南极)自西向东。
北逆南顺。
3.地球自转的周期。
恒星日:23时56分4秒,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太阳日:24小时,日常生活所用周期。
4.地球自转的角速度规律。
全球都相等,均为15º/h。
(极点为0)5.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规律。
(影响因素)从赤道向两极递减,极点为0。
(影响因素:纬度和海拔)6.赤道、30度、60度纬线的线速度。
赤道:1670km/h;30º:1447km/h;60º:837km/h。
7.60度线速度和赤道线速度的关系。
60度线速度是赤道线速度的一半。
8.地球公转的方向。
自西向东。
9.地球公转的周期。
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真正周期。
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10.地球公转的速度。
近1快,远7慢。
(近日点,1月初,公转速度最快;远日点,7月初,公转速度最慢)11.黄赤交角与回归线的关系。
黄赤交角与回归线的度数相等。
12.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图。
13.如何在公转图上判断二分二至日。
图中已有地轴,首先画出与地轴垂直的赤道,然后连接地心和日心,连线与地表的交点在北半球即为夏至日,连线与地表的交点在南半球即为冬至日,最后顺着地球公转方向以此判断即可。
选择性必修一必背知识过关二1.地球的形状。
2.极半径、赤道半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
板块的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的判读方法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板块的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这可真是个有趣又重要的事儿呢!你想想啊,地球的地壳就像一个超级大拼图,这些板块就在上面不停地移动、变化。
那怎么知道哪些是生长边界,哪些又是消亡边界呢?这就好比区分不同性格的人一样。
先来说说生长边界。
生长边界就像是个创造小能手,它会让板块不断地扩张、生长。
就好像小孩子长个儿一样,不停地往上窜。
比如在大洋中脊,那就是典型的生长边界。
你可以想象一下,那里的岩浆不断地涌出来,冷却后就形成了新的地壳,板块不就变大了嘛!是不是很神奇?你看那些海底扩张的地方,不就是板块在偷偷“长胖”嘛!如果把地球比作一个大舞台,那生长边界就是不断给舞台添砖加瓦的那个。
再讲讲消亡边界。
哎呀呀,这可有点像两个大力士在互相较劲。
板块在这儿会相互碰撞、挤压。
有时候一个板块会俯冲到另一个板块下面,就像一个厉害的选手把另一个给打败了。
这种碰撞会引发地震、火山等各种激烈的现象。
你说这像不像一场激烈的比赛?比如那些高大的山脉,很多就是板块挤压形成的呢!那怎么去判读它们呢?咱可以从一些现象入手呀。
如果看到有新的地壳在形成,有岩浆活动,那很可能就是生长边界啦。
要是看到有地震频繁发生,有山脉在形成,那大概率就是消亡边界咯。
这就像看一个人的行为举止来判断他的性格一样。
还有啊,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地图上的地形地貌来判断。
那些海洋不断变宽的地方,说不定就是生长边界在搞鬼呢;而那些山脉集中的区域,说不定就是消亡边界的杰作。
这就好像从一个人的穿着打扮能看出他的喜好一样。
而且哦,现在的科学技术这么发达,科学家们通过各种仪器和研究方法,能更准确地判断板块的边界呢。
他们就像侦探一样,一点点地找出这些边界的秘密。
总之呢,判读板块的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是个很有意思也很重要的事儿。
它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这个大家伙的运作方式,也让我们对大自然的力量有了更深的敬畏。
咱可得好好琢磨琢磨,说不定哪天你也能像个小专家一样给别人讲讲呢!怎么样,是不是觉得很有趣呀?赶紧去探索一下吧!。
七上科学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知识点总结第1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1.地球的形状(1)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①古代中国人:a.盖天说:天圆地方(“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和“天如斗笠,地似覆盘”);b.浑天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②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数学家首先提出大地是球形的设想;③观察月食:发现大地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是弧形的,这是对地球认识的第一次飞跃;④1519年至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的环球航行初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⑤现在,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证明地球是椭球体,蓝色是,白色是。
(2)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例:①远去的帆船总是先消失,后消失;②驶来的帆船总是先出现,后出现;③ (填“走得到”或“走不到”)到天涯海角;④站的高,看的远-----古诗有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⑤月食时被蚀部分总是成;⑥;(最早证明地球是球形的)⑦从卫星上拍摄的地球照片。
注意:太阳东升西落(填“能”或“不能”)证明地球是球体,只能说明地球绕太阳自转。
(3)证明地球是球形的方法------探索实验:铅笔在篮球和木板上移动对比实验结论:①铅笔在木板上由近及远移动,看到的铅笔长度(有或没有)变化。
②铅笔在篮球表面从最高点由近及远移动,看到的铅笔(填“笔尖”或“笔尾”)先消失,这与海岸上远去的帆船(填“桅杆”或“船身”)先消失的情况相似,这说明地球的形状是的。
2.地球的大小(1)地球的真实形状:地球是一个 的不规则球体。
(2)地球的大小:①地球半径:赤道半径 km ,两极半径 km ,仅差 %②地球赤道周长: 千米-----“坐地日行八万里”③地球表面积: 平方千米3.地球内部的结构(1)地球的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震波。
(2)从外到内(地表到地心)把地球分为 (蛋壳)、 (蛋白)和 (蛋黄)三个圈层。
①地壳:平均厚度为17千米。
海拔越高,地壳越 ;海拔越低,地壳越 。
②地幔:在地壳以下到2900千米深处,分为 和 。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4.3 板块构造与山地的形成历年考情:考题分值考点题型命题情景2019年江苏卷3-4 4 山地的形成选择题野外地质考察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和2020年新课标全国卷Ⅰ37 24综合题玄武岩不同山体类型的演化地貌形成一、板块构造理论山地的形成主要是在内力的作用之下。
地球的岩石圈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由六大板块组成。
板块之间的相互挤压碰撞,产生板块的运动。
(一)板块构造理论的主要内容:①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构造带(海岭、海沟等)分割成大小不同的板块。
板块内部相对比较稳定,板块边界则是岩石圈活动频繁地带;②全球划分为六大板块;③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作水平运动。
注意:①北冰洋分属于亚欧板块及美洲板块。
②大西洋是美洲板块与非洲板块及亚欧板块张裂而形成。
③印度洋板块的三块较大陆地:澳大利亚、亚洲的阿拉伯半岛及印度半岛。
④赤道穿过六大板块(太平洋东部有一部分属于南极洲板块)。
⑤南美洲落基山脉是由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碰撞形成的。
易混概念辨析:①板块是岩石圈被构造带分割成的地理单元。
地壳是岩石圈的组成部分。
②海沟是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挤压时,大洋板块因密度大,位置低,俯冲到大陆板块底部形成的。
裂谷则是陆地板块张裂形成的。
【常考的板块边界】(二)生长边界(海岭、断层)与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1.生长边界(海岭、断层)板块张裂――裂谷(如东非大裂谷)、海洋(如红海、大西洋、印度洋等)海岭、即大洋中脊――多隐没在海水之中,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海底山脉,冰岛位于大西洋海岭之上。
2.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板块挤压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海沟(如马里亚纳海沟)、岛弧链(如西太平洋岛弧链)、海岸山脉(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巨大褶皱山系(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注意】全球消亡边界主要为两条: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全球高大山脉基本上位于此地,这里也是全球最主要的两大火山、地震带。
地球表面的七巧板——板块有关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可以由学生自由发挥)情境六:(实验)用两本书来设计一个碰撞实验,来验证一下你的观点。
情境七:(实验)当胶纸断裂时,你感受到了什么?情境八:(读图)请同学们注意观察火山和地震的世界分布图,思考:地球上的火山和地震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因为板块之间会发生在什么地方教学过程教学感悟情境一:(活动)同学们,你们玩过七巧板吗?……现在你们的面前有一些图片,你能用什么方法找出这些图片当中,有两张原来是合在一起的?(教师拿几张被撕开的、印有照大幅照片和文字的报纸。
)生:尝试合拼。
小结:学生找出其中的两张,并举证说明。
(请你说说它们合在一起的依据是什么?)A.两张合并起来,拼合得很紧密;B.这两张的文字和照片是连续一体的。
情境二:(读图)德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在他30岁那年,有一天,他意外的从一张世界地图上面发现了什么?生:小结:新问题探究: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说的?提出问题:发现大西洋两岸的大陆轮廓很相似,觉得很奇怪,是偶然的巧合,还是非洲大陆曾经与南美大陆是一个整体,后来因为其他原因破生:熟记。
情境五:(思考)同学们,现在通过对六大板块示意图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哪些有关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可以由学生自由发挥)生:我们发现地球的岩石圈好像是一整块拼好的七巧板。
师:对,这些一小块一小块的“七巧板”叫做板块。
那我们再观察一下,地球的岩石圈被分成几个板块分别是什么板块生:全球的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思考:在这些板块中,哪一块的面积几乎全为海洋的板块————太平洋板块师:很好,同学们的观察非常细心,那再来观察下,这些板块是被什么分割而成。
生:这些各大板块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而成的。
师:各大板块交界处因移动方向不同而分为:1.生长边界(海岭、断层)如:大西洋、东非大裂谷2.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如:喜马拉雅山、地中海、美国西海岸、东南亚、东亚(注意图中不同的界线和箭头方向。
高中地理关于地形知识点只有知识才是力量,只有知识能使我们诚实地爱人,尊重人的劳动,由衷地赞赏无间断的伟大劳动的美好成果;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地理关于地形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高中地理地形知识点1、地形概况(1)陆上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
界线:第二级阶梯——青藏高原边缘以东和以北,一系列宽广的高原和巨大盆地。
海拔lOOO米~2000米。
界线:第三级阶梯——以丘陵和平原为主。
海拔500米以下。
海上大陆架的分布:黄海、渤海全部、东海大部(最宽广)、南海一部分2、主要山脉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弧形山脉:主峰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国、尼泊尔边境,海拔8844.43米西北——东南走向:南北走向:具有重要意义的山脉:参见书本90页5、地震、火山、泥石流1.地震a.位于环太平洋和喜马拉雅两大地震带上,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b.我国主要地震带:东南部的台湾和福建沿海;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肃、宁夏。
2.火山a.山西大同附近——死火山。
b.白头山天池,五大连池——休眠火山。
c.台湾大屯火山群的七星山、新疆于田附近——活火山,3.泥石流a.形成条件:坡陡谷深、岩石破碎,松疏碎屑物质多,植被不良,夏季暴雨骤降或冰雪融水汇集。
b.多发生在青藏高原边缘山区。
高中地理地质知识点☆如何描述地形特征:1.地表形态特征:以ХХ地形为主(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主要地形区分布位置(多种地形条件下)。
2.地势高低:哪边高哪边低(如地势西高东低等);地势起伏状况。
3.特殊区域特征描述: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青藏高原,冰川广布;中南半岛,山河相间,南北纵列分布。
4.沿海地区考虑海岸线:非洲海岸线平直;欧洲西部地区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
☆地形地貌成因分析:内力作用——地壳运动(板块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流水、风、海浪、冰川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等1.河口三角洲:河流携带大量泥沙在入海口处由于地形平缓,加上海水顶托作用,河流流速变慢,泥沙大量沉积,形成河口三角洲。
生长和消亡边界与特征
生长边界——板块张裂的地方可以出现在两种情况:
其一:如果板块张裂的地方是在大洋中,那么要形成海岭。
由于海底洋壳要比陆地陆壳要薄,所以岩浆涌出冷却形成海岭。
如大西洋的中间由于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就形成了一个大洋中脊(海岭)。
其二,如果板块张裂的地方在大陆上,那么要形成裂谷。
由于陆壳比洋壳要厚所以很少有火山岩浆涌出。
如东非大裂谷,由非洲南部的赞比西河口一直延伸到红海地中海,当然也有少量的火山,象乞力马扎罗山就是一个火山!
消亡边界——板块挤压的地方也有两种情况:
其一:陆壳和陆壳之间,也就是陆地上的消亡边界。
将形成高大的山脉,如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挤压消亡边界在阿尔卑斯一带,是一个著名的造山带。
还有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之间的喜玛拉雅山系。
其二,如果是大洋板块和陆地板块的挤压消亡边界,那么在大洋的一侧将形成海沟。
陆地板块的一侧如果是在海里就要形成岛弧,在陆地上就要形成山脉。
如亚洲东部的一系列岛弧和贯穿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
生长边界,就是边界在生长,界线越来越清楚,裂痕越来越大,隔阂越来越深,言外之意就是板块朝两边分开运动。
消亡边界,就是边界在消失,没有裂痕、没有隔阂,亲密无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