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马克思主义史____第一章
- 格式:ppt
- 大小:1.89 MB
- 文档页数:4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知识点汇总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从哲学上看,世上的万事万物分为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人类的活动分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科学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谁为本源的问题。
二是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产生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理论分野。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事实存在着的自然与社会存在中抽象出了其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
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物质最本质的规定是客观实在性。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应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S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4.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性质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和本质上。
一方面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5.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①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6.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另一方面,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7.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三个前提和条件,①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②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根本途径③HR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8.人工智能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一种特殊表现,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现实化。
人工智能的出现表明,人类意识已经发展到能够把意识活动部分的从人脑中分离出来,物化为机器的物理运动从而延伸意识器官功能的新阶段。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学习目的: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背景,其思想来源,发展过程的中各个关键节点、重要著作、重要概念;学习重点:世界史的背景,黑格尔的思想来源,市民社会;学习难点: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过程中提出的主要概念、命题和思想的发展.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活动.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一、马克思的终其一生的理论对象:资本主义社会,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二、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1、历史的转折a、古典时代与现代b、世界史的诞生现代(Morden)是一个与古典时代彻底区分的时代,它体现在经济、文明、意识形态等方方面面.我们需要理解的是,它自身要求着与以往的时代相区别,这尤其体现在法国大革命中。
现代历史降临的最大特征是,世界的历史由民族区域史变成为了整体性的世界历史。
2、被历史遗弃的人们在新的历史诞生之际,有一大部分人既诞生于这段历史,但又被它所抛弃对遗弃问题的解释现象上的简要描述,现实与应该的分裂三、黑格尔对马克思的影响1、辩证法a、连续性(生长、整体性、扬弃)b、有限性(矛盾、虚无、向对立面转化)c、历史作为连续发展的过程2、以绝对精神为基础的历史观a、历史生长的自然节律(目的与矛盾、直线与螺旋)b、绝对精神与世界史的到来c、历史的终结3、对现代社会状况的理解异化、贫穷与贱民黑格尔早已看到,市民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一切灾难的根源,无论它是正常运行还是处于崩溃之中贫穷是市民社会不可克服的困难四、费尔巴哈思想的两个关键概念:自我意识、类存在1、自我意识:在德国古典哲学看来,自我意识是人的根本特点.从最简单的观点来看,自我意识即是一种自觉地自配自身的意识,并且能在对象中认出自身的意识。
黑格尔对自我意识的理解:第一,在过程和具体的结构中,在生活中,人才能获得自我意识;第二,现代社会的进步之处在于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每个人能追求自由;最后,它对马克思的启示则在于,他们认为,自由(自我意识)的实现,是在社会的实践整体中实现的,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2、类存在:费尔巴哈的功绩在于,强调了人的自由的实现是通过感性的实践活动得到实现的,并且这种活动是一种整体性的活动的,即作为类活动.只是,费尔巴哈将这种类活动做了抽象的理解,没有看到现实生活中的类活动,也将类活动理解成为了一种超历史的活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精心总结.朋友们!今天咱们来一起聊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第一章。
这一章啊,就像是打开马克思主义神秘大门的一把钥匙,里面藏着好多有趣又深刻的东西呢,咱可得好好琢磨琢磨。
马克思主义,这可是个大名鼎鼎的家伙。
你想啊,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社会矛盾重重,各种问题就像一团乱麻。
这时候,马克思主义就横空出世啦!它就像是一位智慧的大侠,带着拯救世界的使命,要解开这些难题,给受苦受难的人们指一条光明大道。
马克思主义是怎么来的呢?这得从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起。
那时候,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大机器生产让整个世界都变了样。
一方面,生产力是蹭蹭往上涨,各种新发明、新技术层出不穷;可另一方面呢,工人们却过得苦哈哈的。
每天在工厂里像机器一样干活,工资低得可怜,生活条件那叫一个差。
这就好比是一个天平,一边是资本家赚得盆满钵满,另一边是工人阶级在贫困线上苦苦挣扎。
这种不公平的现象,让好多有良知的人都看不下去了,马克思就是其中的一位。
马克思啊,那可是个超级学霸,他对哲学、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等好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
他就像一个知识渊博的探险家,在各个学科的海洋里遨游,寻找解决社会问题的宝藏。
他发现,以往的那些理论啊,要么太理想化,不切实际;要么就是只看到了表面现象,没有挖到问题的根子。
于是,马克思决定自己动手,创造一种全新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可不仅仅是马克思一个人的功劳哦,还有他的好搭档恩格斯。
这俩家伙啊,就像是一对最佳拍档,一起合作,互相启发。
他们深入到工人阶级中去,和工人们打成一片,了解他们的疾苦和需求。
就好比是医生看病,得先找到病根儿,才能对症下药。
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工人阶级的了解,发现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
工人阶级虽然受苦受难,但他们人数众多,而且最具有革命性。
他们就像是一群沉睡的雄狮,一旦觉醒,就能推翻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马克思主义有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像是一个稳固的三脚架,支撑起了整个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的实践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存在决定思维。
唯心主义:意识决定物质,思维决定存在。
物质的客观实在性: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坚定了理论基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什么是运动?涵盖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与过程,从单纯的位置直到思维。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着,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容,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3.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4.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把握以下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实践是是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二是,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时间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了。
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