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与情志2风气.木气.勾芒气──象征物的诞生
- 格式:doc
- 大小:21.59 KB
- 文档页数:14
情绪管理法:五行相生,五情相克《黄帝内经》说:“夫百病之始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
”又说:“百病生于气也”,“气"就是情志。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怒就是发怒,喜就是高兴;“悲则气消”,悲是悲伤;“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jiong热)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黄帝内经》论五志:喜伤心(火)→忧伤肺(金)→怒伤肝(木)→思伤脾(土)→恐伤肾(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灵枢·本神》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素问·调经论》说:“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健康从心开始吗?">一、喜克忧:这是一种利用使人愉悦的事物(如幽默的语言、滑稽的表演、喜剧电影等)抑制过度悲伤的方法,治疗由过度的悲伤而引起的恸哭、歇斯底里等症状。
二、忧克怒:这是一种利用使人悲伤的事物抑制过度愤怒的方法,用于治疗由情绪亢奋引起的眩晕、狂躁、癫痫等症状。
三、怒克思:这是一种利用能够激怒人的事物抑制过度焦虑、恢复心脏和脾脏功能的方法,用于由过度焦虑导致的忧郁症、失眠症。
四、思克恐:这是一种利用使人焦虑的事物抑制恐惧的方法,用于摆脱恐惧情绪。
五、恐克喜:这是一种利用使人恐惧的事物收敛心力、抑制狂喜对心脏造成伤害、恢复心脏功能的方法,经常用于治疗笑病,以及由狂喜导致的情绪紊乱.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主要是根据中医的理论来具体的分析的。
中医上说肝主木,肝的在志为怒,心主火,在志为喜,脾主土,在志为思,肺主金,在志为忧,肾主水,在志为恐。
病机理论纲要病机理论自《黄帝内经》成书起,就形成了基本的病机理论纲要,给后人展示了一个简洁而相对完整的病机理论框架。
第一节阴阳不和阴阳原属于我国古代哲学范畴。
阴阳学说渗透和融入《黄帝内经》的医学理论之中,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石,成为基本的医学概念。
阴阳理论为中医学理论确立了独特的思维方法,中医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等理论,无不用阴阳理论来解释、阐明。
在中医学中,阴阳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属事物内在本质属性和性态特征的范畴,既标示两种对立特定的属性,如明与暗、表与里、寒与热等,又标示两种对立的特定的运动趋向或状态,如动与静、上与下、内与外、迟与数等。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类经·阴阳应象》对《黄帝内经》中“治病必求于本”的解释为:“本,致病之原也。
人之疾病,或在表,或在里,或为寒,或为热,或感于五运六气,或伤于脏腑经络,皆不外阴阳二气,必有所本。
故或本于阴,或本于阳,病变虽多,其本则一。
知病所从生,知乱所由起,而直取之,是为得一之道。
”病之本在于阴阳。
《淮南子·天文训》说:“阴阳合和而万物生”。
《白虎通德论·封禅》也说:“阴阳和,万物序”。
先哲们用“阴阳合和”、“阴阳和”解释自然万物的正常状态,事物内部阴阳的合和是自然万物生生不息、井然有序的根本保证。
<素问·生气通天论》:“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
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和为和谐、和合之意。
疾病复杂多变,但万变不离其宗,“失和”是其共同基础。
人体内的各种关系可以用阴阳来解释,因而阴阳失和是疾病的根本原因,阴阳不和是疾病病机的总纲领,其他病机理论都是阴阳不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体现。
《黄帝内经》将人体的最佳理想状态概括为“阴平阳秘”,这是从整体结果而言的,阴平阳秘是指阴阳运动达到和合时的有序化和稳定化状态。
五脏与五神五脏对应五神。
五脏皆有其神,神是脏腑之气特别足了以后的外现。
比如肺对应的神是魄,肝对应的神是魂。
肝主生发,所以魂属于阳神,是往上走的。
中医里是讲魂魄的,中医认为人死是魂魄分离象,人活是魂魄如胶似漆,就像夫妻一样黏合在一起的象。
魂魄分离的象,就是魂一点点往上走,魄一点点往下走。
魄是肺气特别足的一个外现,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人最后死的时候,魄走的是魄门,即肛门,魂走的是嘴巴或者鼻子。
传统的医学认为如果五脏精气特别足,它的神明才能显现出来。
所以肝气特别足的时候显现出来的神明是魂,心气特别足的时候,显现出来的神明是神,此时,脑子特别清楚。
心气足脑子就聪明,反应力好;如果心气不足,脑子就不愿意多想,反应差,神就不足。
有的人年轻的时候是敢做敢当的象,但是中年以后再把他的脉,会发现他的心气很不足,他现在做事已经很没有勇气了,甚至有些事已经不想做了。
打个比方,五脏的精气就像油一样,而神就是它的光亮,是五精所照射出来的东西,油如果不足,光亮自然就暗淡了;如果油特别足,光亮就会特别大,可能会照亮满间屋子。
脾的神明是意,《黄帝内经》说“心之所忆谓之意”,而一般人就把“意”理解为记忆力。
实际上,有没有意志和记忆力关系不大,关键是记忆能不能同所看到的事物相关联。
如果能够相关联的话,思维就有了一定的宽广度,而这个思维宽广度就是“意”。
所谓关联性就是运化,这就是脾的功能。
聪明,反应非常快,这都是运化的作用,是脾的作用。
肾的神明是志,就是一种收藏的特性、收藏的能力。
如果收藏能力特别强,人的志向就特别大,如果收藏的力量不强,人所外散出来的志向,也不会很足。
【五脏与五志】五志,即五种情志。
肝的情志是怒。
“怒伤肝”,中医认为经常发怒的人,是肾精不足的象,即肾精已经固守不住肝了,水已经不能涵养木了,脾胃(土)也不能涵养木了,所以人才会经常发怒。
在生活当中,有“路怒一族”,即在马路上开车经常发脾气的人。
他们或者追尾,或者同他人硬扛,挡到他人前面去,这个问题表面上来看是因为交通堵塞,其实还是因为个人压力大。
中医经典和五字(五行、五脏、五谷、五味等等)和生活里的中医应用中医经典:五行、五脏、五官、五体、五味、五色、五志、五常对应表五行、五脏、五官、五体、五味、五色、五志对应表五行木火土金水五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爱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寅卯巳午辰戌丑未申酉亥子五时平旦日中日西合夜半夜五星岁星荧惑镇星太白辰星五音角徵宫商羽五色青赤黄白黑五方东(主生发)南(属阳)中(大地) 西(主肃降)北方(主寒)五季春夏长夏秋冬五化生长化收藏五气风暑∕火、热湿燥∕干燥寒五炁魂神志魄精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五官眼(目)舌唇(口)鼻耳五体筋血脉肉皮毛骨(髓)五华爪面唇四白毛发五津泪汗涎涕唾五声呼笑歌哭呻五味酸苦甘辛咸五嗅臊、臭、羶焦香腥腐、朽五质静燥力坚敬五志怒喜思忧、悲恐、惊五谷麦\小麦黍\高粱稷\小米稻\大米豆五畜鸡羊牛马猪∕肉五果李杏枣桃栗子五劳久行伤肝久视伤心久坐伤脾久卧伤肺久立伤肾五常木主仁火主礼土主信金主义水主智《黄帝内经》界、象及其它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藏肝藏血心藏脉脾藏营肺藏气肾藏精伤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五脏所恶肝恶风心恶热脾恶湿肺恶寒肾恶燥五味所入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五味所走酸走筋咸走血甘走肉辛走气苦走骨多食之令人癃--手足不灵活多食之令人渴--口渴多食之令人悗心--烦恼多食之令人洞心--心中空虚多食之令人变呕--呕吐五劳所伤久行伤筋久视伤血久坐伤肉久卧伤气久立伤骨舌分布舌两旁--肝胆舌尖舌中心--肺胃舌中心--肺胃舌根五禁食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肺病禁苦肾病禁甘五宜食肝色青,宜食甘心色赤,宜食酸脾色黄,宜食咸肺色白,宜食苦肾色黑,宜食辛五病宜食肝病者宜食心病者宜食脾病者宜食肺病者宜食肾病者宜食梗米饭、枣麻、李、韭大豆、栗、藿麦、杏、薤黄黍、桃、葱补肝用辛补之心用咸补之脾用甘补之用酸补之用苦补之泻酸泻之甘泻之苦泻之辛泻之咸泻之虚肝气虚则恐心气虚则悲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肾气虚则厥实肝实则怒心实则笑不休脾实则腹胀,经溲不利肺实则喘喝胸盈仰息肾实则胀一年365天,天天健康,则月月健康,则年年健康。
第五篇阴阳应象大论第一节五脏化五气第一节五脏化五气-情志日期:2021-01-01 10:18:16 来源:倪注黄帝内经编辑:经方传奇第五篇阴阳应象大论第31页,我们看“阳应象大论'。
这一章呢对应的相不好懂,就是对阴阳的一个很顶级的一篇,这一篇是对阴阳非常的比较深一点的。
中医呢一定要懂阴阳,不懂阴阳没有办法看病,黄帝就说了,'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的纲记,变换的父母,生杀之本,生命之辅',治病一定要求本,那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那阴和阳本身呢,慢慢慢慢我们会很多一套书这个整本《黄帝内经》从头到尾就在讨论阴阳。
天阳,有个想法哦,比如说你在煮水,这个水很脏对不对,你在煮水,你想喝干净的水,那这个水很脏,那你就滚,那你煮滚的时候,蒸汽就往上跑,清阳就往上升,所以清阳在上,浊阴在下,是个常态,正常的。
所以我们刚刚讲人体呢,人体呢如果横隔来说的话,这是人的上焦,横隔上面呢就是肺,心,这两个脏呢是属于清阳的地方,清阳之上升。
那这个横隔膜在这边能够分清浊,所以隔的功能呢最主要把清和浊分开来,所以浊气的位置呢最多只能到这里,这是横隔膜的功能。
那下呢就是所谓地,所谓阴在这个地方,所谓阴,那上面是清阳的位置。
那如果说哪一天人病得反过来,浊阴在上,清阳在下,这就是病态,病态。
以后你们会看到很多,各种不同的病态。
那基础理论基础医学要强,那疾病再怎么改变,或者你哪天碰到一个你从来没有,找遍医书找不到的病你也可以把它解决掉,因为你的原则是一样的,世界上什么怪人都有,得什么怪病都有。
那常态呢,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这就是阴阳之间的互动的关系,阳化气,阴成形。
这个讲的就是阴阳要平衡,如果说有一个不平衡,就会影响到另外一个,马上影响到,简单讲就是这样子。
那第三行下方开始,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如果说反过来,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我用一个简单的例子让你了解,阴极生阳。
学术中医五情详解,看过此文永远不会记错中医五情详解,看过此文不记错From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00:00 09:38“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人一生的努力几乎都是为了快乐,寒窗苦读是为了金榜题名时的快乐,艰苦奋斗是为了荣华富贵时的快乐,养儿育女是为了子孙满堂时的快乐。
人一生是为了快乐而活着,倘若失去了快乐,也许就没有人愿意活下去了吧。
人的情感非常细腻和复杂,最幸福的时候也许并不是开怀大笑之时,而是感受着爱与被爱时的那丝丝甜意。
爱不需要非常浓烈,始终如一的爱也许才完美。
快乐也并非要欣喜若狂,恬惔之乐或许才最适宜。
切莫认为小水牛是个情圣,这些道理只是我从生理的角度总结出来的。
中医将人的情感基本分为五种:喜、怒、恐、悲、思。
我们总能听见医生对病人说一定要保持一个好的心情,这样有利于身体的恢复。
可是为什么心情好就有利于身体呢?那是不是说任何时候都需要笑逐颜开呢?为什么有的人没受什么打击却又整天郁郁寡欢的呢?对于情感和生理之间的关系,好多人只停留在很表面的认知上。
事实上,情感对于人的生理影响是巨大的,中医有句非常著名的话:“治病先治人,治人先治心。
”中医对于人情感与生理之间关系的研究比较透彻,现有的情感与疾病之间关系的分析几乎都来自中医,这当然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
正因如此,我们更应该保住这份骄傲。
下面我们从中医的角度来分析,到底情感和生理是一个怎样的关系?《四圣心源·五情缘起》曰:“物情乐升而恶降,升为得位,降为失位。
”事物都喜欢往上发展,都盼望着登上最高峰可以一览众山小。
人也是如此,喜欢住高楼,喜欢升官发财,喜欢被捧成星星的感觉,没有人甘心像水那样往低处流,所以也才有了“上善若水”这个词。
在生理上,人也是喜升恶降的,而这个喜升恶降其实是喜阳恶阴。
我们说过,人的一切生命活动都要靠阳气来支持,有充足的阳气,人便精力充沛,心情愉悦;如果阳气不足,都是阴气,人连干活都没力气,又如何乐得起来?心五行属火,主一身之阳气,即全身的能量皆来自心的宣发,而火在五行属象位居最高处,是最高荣誉的象征。
五⽓五⽓:五⽓是中医学中按照五⾏属性从⽓(⽓味)⽅⾯对事物进⾏推演归类的,⼀种分类标准按照五⾏理论来阐释、推演五⽓(⽓味)的复杂联系中医学中五⽓所包含的内容和意义有很多⽐较主流的是将风、暑、湿、燥、寒称之为五⽓解读:1、运⽓学术语五运之⽓:⾦、⽊、⽔、⽕、⼟五⽓更⽴各有所胜2、运⽓学术语专指⼟⽓⼟位中央其数为五3、⾃然界五⽓:风、暑、湿、燥、寒天⾷⼈以五⽓地⾷⼈以五味五⽓⼊⿐藏于⼼肺天有五⽓,⾷⼈⼊⿐,藏于五藏注:天以风、暑、湿、燥、寒之五⽓⾷⼈,从⿐⽽⼊4、藏象学术语五脏化⽣的情志活动:喜、怒、忧、悲、恐⼈有,五脏化五⽓以⽣,喜怒悲忧恐5、五⾊之⽓:青⽓、⽩⽓、⾚⽓、⿊⽓、黄⽓五⽓护声之华五脏内在变化,反映在外表上的,五种⽓⾊青⽓⾃肝⽽出⽩⽓⾃肺⽽出⾚⽓⾃⼼⽽出⿊⽓⾃肾⽽出黄⽓⾃脾⽽出观五⾊察五脏之变化5、药物学术语五味所化之⽓五⽓,五味之所化6、药物学术语药物与⾷物的五种⽓味:臊⽓、焦⽓、⾹⽓、腥⽓、腐⽓也称为五臭天⾷⼈以五⽓张景岳:天以五⽓⾷⼈者臊⽓⼊肝,焦⽓⼊⼼,⾹⽓⼊脾,腥⽓⼊肺,腐⽓⼊肾中医应⽤:1、指导中医理论⽊、⽕、⼟、⾦、⽔为⼤⾃然最本质的五种元素也称五⽓他们之间复杂联系称为五⾏五⾏之间相⽣相克,制化胜复中医学理论体系在其形成过程受到五⾏学说深刻影响尤其脏腑功能关系⽅⾯其同阴阳学说⼀样成为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阐明病因:⾃然界五⽓为风、暑、湿、燥、寒正常对⼈体有利⽆害但是当其太过不及会对⼈体产⽣伤害也称淫⽓即中医中的六淫为外感致病因素的主要来源同时根据五⾏关系指明了五脏所易受之邪脾易受湿邪⼼易受⽕邪为后世医家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未病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3、指导⽤药归经及饮⾷在中药性味归经之中臊焦⾹腥腐五⽓(五臭)同五味(酸、苦、⽢、⾟、咸)、四性(寒热温凉)共同决定了药物的属性归经指导着临床⽤药精藏于肝,其病惊骇,其味酸,其臭臊;藏精与⼼,病在五脏,其味苦,其臭焦;藏精于脾,病在⾆本,其味⽢,其臭⾹;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味⾟,其臭腥;藏精于肾,故病在谿,其味咸,其臭腐4、配置⽅药根据五⾏理论中的五⽓和五脏、五味之间的关系张元素在《五⾏制⽅⽣克法》论述了制⽅五法还特意注明这些⽅法不是为了治疗疾病⽽设⽴的⽽是显明按照五⾏制⽅⽣克法配伍药⾷的基本道理和原则张⽒制⽅五法在中医理论的发展史上发挥了承前启后的作⽤成为后世的⽴⽅之道具有重⼤的理论和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