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寒地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措施探讨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6
寒地优质香稻齐粳10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王俊河 刘传增 马 波 胡继芳 谭可菲 赵富阳 柴丽丽(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齐齐哈尔分院,齐齐哈尔 161006)摘要:为了培育优质香型水稻新品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齐齐哈尔分院通过有性杂交,经系谱法选育出水稻品种齐粳10。
该品种具有优质、香型、抗病、耐冷、抗倒伏等特点,于2019年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插秧种植。
关键词:优质;香稻;齐粳10;选育;栽培技术水稻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我国重要的口粮作物,全国60%以上居民以稻米为主食[1]。
黑龙江省作为我国优质粳稻生产基地和优质米主产区,生产的稻米以绿色、优质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2-3]。
目前在水稻生产上仍然存在推广品种表现参差不齐的现象,有些品种丰产性及抗倒伏性较好,但蒸煮食味一般;有些品种适口性较好,但抗倒伏性、出米率不理想。
为响应国家农产品供给侧结构的调整,满足市场消费需求,选育优质、稳产、综合性状好的水稻品种是寒地水稻育种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1 选育过程2008年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齐齐哈尔分院以长粒香型品种五优稻4号为母本,早熟香型品种绥粳4号为父本,通过杂交组合获得F0杂交种;2009年将杂交种单粒种植得到F1;2010-2013年在分院试验地运用系谱选育方法,进行单株选择得到F5,其中的一个优良株系决选,决选品系号为齐粳10。
2014-2015年参加所内鉴定试验,异地鉴定试验、示范,该品种均表现为优质、抗病、耐冷、抗倒伏。
2016年参加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品种比较试验,2017-2018年参加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水稻良食味组区域试验,2018年在黑龙江省自主开展该品种生产试验(齐粳10属于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同时进行品种)。
2019年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黑审稻20190053,定名为齐粳10。
2 特征特性2.1 农艺性状 该品种属香稻品种,在适应区生育期136d左右,需≥10℃活动积温2500℃左右。
北方水稻种植模式及耕整地技术浅述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尤其在北方地区,水稻的种植和耕整地技术对于提高产量和质量至关重要。
本文将浅述北方水稻种植模式及耕整地技术,以期为农业生产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一、北方水稻种植模式北方水稻种植模式主要分为旱地水稻种植和水田水稻种植两种方式。
旱地水稻种植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的黄土高原等地,这类地区降雨量比较充足,适合水稻生长。
而水田水稻种植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的水稻种植基地,这类地区水资源丰富,适合水稻的生长和发育。
1. 旱地水稻种植模式二、耕整地技术耕整地技术是指在水稻种植前进行土壤整地和田间管理的相关技术,包括耕地、施肥、灌溉和田间管理等环节。
良好的耕整地技术对于水稻的生长和产量至关重要。
1. 耕地耕地是指在水稻种植前对于土壤进行整地处理,主要包括松土、耕翻、弄平等工作。
松土是指在耕整地前对于土壤进行翻松和破土,使得土壤松软,便于水稻的根系生长。
而耕翻则是指将土壤的下部土壤翻到上部,有助于土壤中的养分和微生物的充分混合。
弄平是指在土壤整地后,将土地整平,便于水稻的田间管理和机械化作业。
2. 施肥施肥是指在水稻种植前对土壤进行养分的补充,主要包括基肥和追肥两个阶段。
基肥是指在水稻种植前将有机肥和无机肥均匀施入土壤中,在耕整地后进行混合和覆盖处理。
追肥则是指在水稻生长期间,根据水稻的生长需要,进行追加施肥,使得水稻的养分供应充足而稳定。
3. 灌溉灌溉是指对于水稻田的水资源进行合理的调控和利用,使得水稻的生长水平保持在一个适宜的范围内。
合理的灌溉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同时还可以保护土壤和水资源,是水稻种植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4. 田间管理田间管理是指在水稻生长期间,进行除草、杀虫、病害防治等相关工作,以保证水稻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良好的田间管理可以有效地保证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
应用技术Vol.53No.2俗话说“秧好半年粮”,秧苗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水稻移栽后的生长发育及产量水平。
秧苗素质好,移栽后返青快,有效分蘖多,产量高;反之则返青慢,分蘖期短,有效分蘖少,产量低。
培育壮苗是水稻高产栽培的重要环节,是实现水稻高产的前提。
黑龙江省地处高纬度寒地生态区,有效积温少、低温冷害多,区域内种植的寒地水稻面临生育期短、热量资源差、返青期长等问题。
有效利用热量资源,培育壮苗,保证寒地水稻移栽后早生快发进而早熟增产尤为重要。
在寒地生态区,保温旱育苗是主要的育苗技术;但在生产过程中,常因苗床管理不当或早春低温寡照、冻害等造成秧苗素质变差,最终导致水稻产量降低,给种植户造成经济损失。
为保障寒地水稻的稳产高产,本文阐述了寒地水稻苗床管理关键措施,以期为种植户科学管理苗床提供参考。
1秧田建设1.1科学选址“育秧先育根”,良好的土壤环境是培育壮秧的前提。
应选择地势相对较高、排水方便、土壤结构良好的地块作苗床地,建立专用秧田,做到“两秋”“三常年”。
“两秋”即秋整地、秋做床,可以有效缓解春季农时紧张,促进土壤养分释放,提高旱育寒地水稻苗床管理技术要点黄成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三江平原主要作物育种栽培重点实验室,黑龙江佳木斯154007)摘要:寒地水稻生育期短、热量资源差、返青期长,培育壮苗是保证秧苗移栽后早生快发进而早熟增产的重要环节;但在生产过程中,常因苗床管理不当或不利自然因素造成秧苗素质变差,最终导致产量降低。
介绍了寒地水稻苗床管理关键措施,分析了苗床管理误区,总结了苗床常见病害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方法,旨在为科学育苗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寒地;水稻;苗床;管理技术中图分类号:S511.04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3-6737(2023)02-0052-04 Key Points of Rice Seedling Bed Management in Cold RegionsHUANG Cheng-liang(Jiamusi Branch of Heilong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Key Laboratory of main crop breeding and Cultivation inSanjiang Plain,Jiamusi Heilongjiang154007,China)Abstract:In cold region,rice has short growth period,poor heat resources and long regreening period.The cultivation of strong seedlings is an important link to ensure early growth and rapid growth of seedlings after transplanting,and then early maturity and yield increase.However,in the process of production,the quality of seedlings is often deteriorated due to improper management of seedling beds or adverse natural factors,which eventually leads to the reduction of yield.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key measures of rice seedling bed management in cold region,analyzed the misunderstandings of seedling bed management,summarized the causes of common diseases and thei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thods,in order to provide technical support for scientific seedling rearing.Key words:Cold region;Rice;Seedling bed;Management technique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院级课题“三江平原水直播稻区化肥减施技术研究”(2020YYYF040);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创新跨越工程”专项课题“寒地水稻种质资源创制与应用”(HNK2019CX02)。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措施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农民种植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
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技术水平的提高,现代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验证,这为农民增加了收益,提高了经济效益。
下面是一些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措施,供农民参考。
1. 合理施肥水稻是一种肥料需求量较大的农作物,施肥对其产量和品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施肥上,要根据土壤养分状况、气候等因素合理配比肥料,科学施肥。
一般而言,水稻的生长期分为生长初期、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期五个阶段。
因此,在不同阶段应根据需求量适时、适量施钾、氮、磷等肥料。
2. 精细管理在水稻高产栽培中,精细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农民可以采用分层施肥、集中浇水、适时采摘等精细管理措施,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
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土壤调节、病虫害防治等措施,确保水稻生长环境的优良。
3. 种子选优种子是水稻高产栽培的关键,种子选优可以大大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
优质种子可以保证水稻在不利环境下的生长能力,同时,还可以保证水稻的抗性和耐性,减少病虫害的侵袭。
4. 种植密度管理水稻种植密度直接影响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因此,种植密度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
在种植密度上,要结合气候、土质、水源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种植密度,从而达到高产的效果。
5. 合理灌溉灌溉对水稻的生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对于不同生长期的水稻,要根据其生长需要及土壤保水能力等因素进行灌溉。
同时,还需注意控制灌溉水量和灌溉次数,使灌溉达到最优效果。
6. 病虫害防治防病虫害是水稻高产栽培的保障之一。
要了解和掌握水稻病虫害的生态、症状及其防治方法,采用综合防治方法,尽量减少病虫害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试述寒地水稻施肥技术寒地水稻是种植于寒冷条件下的水稻品种,其生长环境较为苛刻,需要合理施肥才能保证高产。
因此,寒地水稻施肥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对水稻产量的提高和质量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寒地水稻施肥技术进行详细阐述。
一、生長期施肥技术1. 基肥基肥是指在播种前或水稻分蘖初期,在整个生长季节中为水稻提供充足的养分和土壤理化环境的施用肥料。
寒地水稻一般在春季播种,推荐使用复合肥和生物有机肥进行基肥施用。
复合肥中含有氮、磷、钾等基本营养元素,且它们比例合理,在进入寒季前为植株提供足够的养分,具有连续肥效、作用时间长的特点。
生物有机肥料中含有微量元素、有机质等成分,能显著改善土壤结构,改良土壤质量,增强土壤肥力,提高水稻产量。
在基肥施用时,应注意选择肥料种类和施肥量,避免肥料过量或不足。
2. 追肥追肥是指在水稻抽穗期后和灌浆期之前,为寒地水稻补充有效营养元素的贡献。
寒地水稻生长期较短,利用率较低,因此需要选择及时、有效的追肥方式。
在寒地水稻进行追肥时,首要考虑的是施肥时间。
追肥要在水稻进入抽穗期后进行,这样可以促进水稻的茎秆生长,增强抗风、抗寒能力,提高产量。
在追肥肥料的选择上,应尽量避免选择单一营养元素低的肥料,如单一钾肥、单一氮肥等。
优选含有多种营养元素的复合肥,以保证追肥肥料的充实和均衡。
1. 种子处理若要保证寒地水稻在播种期间具有抗旱、适应低温等特性,需要对种子进行适当的处理。
一般采取浸种、接种菌剂、施用肥料等方法,以提高种子的萌发率和抗逆能力。
其中,浸种可使种子增加水分,增强萌出能力;接种菌剂可增强植株对逆境的耐受性;当施用种子肥时,需注意控制肥料用量,以防止对幼苗造成伤害。
灌溉期间追肥是指在灌溉水稀释后,在灌溉期间提供肥料的一种施肥方法。
在寒地水稻的灌溉期间,由于土壤水分供应充足,植株对营养元素的需求也增强,此时适量追肥可为植株提供充足营养。
灌溉期间追肥可以较好地解决由于寒冷气候、强风等原因造成的生长速度过慢、植株体型过小等问题。
寒地早熟优质抗病水稻品种龙粳27及配套栽培技术20l1.4作物杂志Crops寒地早熟优质抗病水稻品种龙粳27及配套栽培技术张云江(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154026,黑龙江佳木斯)龙粳27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于2000年以日本着明优质,耐寒品种上育418为母本,高产,抗病的龙粳l2号为父本有性杂交后经多年选择培育而成.具有早熟,优质,抗病,耐寒,抗倒等特点.2009年1月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2010年被黑龙江省农委定为第三积温带苗头品种,当年种植面积达8.3万hm.经过2009—2010年黑龙江省的低温冷害和稻瘟病的考验,龙粳27表现熟期早,抗低温和稻瘟病能力强,整精米高.2011年被黑龙江省农委定为第三积温带搭配品种.1特征特性该品种生育日数为125d左右,需≥10~C活动积温2250~C左右,株高89.9cm左右,株型收敛,叶色深绿,分蘖能力较强,活秆成熟,秆强抗倒,抗稻瘟病性强.穗长16.2em左右,每穗粒数86.5粒左右,子粒椭圆形,颖及颖尖呈秆黄色,无芒,千粒重25.6g左右.2006~2008年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检测结果:出糙率82.1%,整精米率67.2%,垩白粒率1.7%,垩白度0.3%,直链淀粉含量17.6%,胶稠度70.7mm,食味评价82.7分,品质主要指标达国家二级优质粳米标准.2007~2008年,经黑龙江省种子管理局指定的抗性鉴定单位鉴定,结果表明:稻瘟病接种鉴定,叶瘟3—4级,穗颈瘟1级,抗稻瘟病;耐冷性鉴定,处理空壳率12.7%一12.9%,为耐冷性较强的品种.2产量表现2006年参加黑龙江省区域试验7点次平均产量8043.2kg/hm,比对照合江19号增产6.5%,2007年省区域试验7点次平均产量8426.3kg/hm,比对作者简介:张云江,副研究员,从事水稻育种与栽培技术研究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北方粳稻育种技术研究与新品种选育(2006BAD01A01—6—3);黑龙江省科技厅攻关项目:水稻种质资源创新利用与新品种选育(GA06B102—3)收稿日期:2011—04—261O4照合江19号增产4.9%.两年区域试验14个点次平均产量8234.8kg/hm,比对照合江19号增产5.7%.2008年省生产试验,7个点次平均产量8451.8kg/hm,比对照龙粳16号平均增产11.2%.并且2009~2010年在黑龙江省建三江农场,萝北县,铁力市,富锦市,同江县和抚远县等地种植,表现早熟,优质,耐寒,抗病,一般产量在8000kg/hm以E.3栽培技术要点3.1适时播种.培育壮秧采用旱育稀植大棚育苗,当气温稳定通过5—6'E,机器插秧盘育苗每盘播芽子125g.出苗至一叶一心期,注意通风炼苗,棚内温度不超过28℃.适当控制土壤水分,防止徒长,促进根系发达.秧苗1.5~2.5叶期,逐步增加通风量,严防高温烧苗和秧苗徒长,棚温控制到20~25~C,控制浇水,如发现早上叶尖不吐水珠或水珠很少,要及时补水,并一次浇透.秧苗2.5—3.0叶期,棚温控制在20c【=,防止秧苗徒长,发生生理性立枯病,应经常补水.在插秧前5d左右,做到昼夜揭膜,以适应外界环境.3.2适期移栽,合理密植当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2—13℃时开始插秧,5月末结束.中苗中等肥力田块插秧规格为30era×lOcm,高肥力田块插秧规格为30cm×13.3cm,每丛3~4棵基本苗.做到行直,穴匀,棵准,不漂苗,插秧深度不超过2em.3.3科学施肥灌水该品种适于中等肥力栽培.施肥量及施肥方法:尿素200kg/hm,磷酸二铵lOOkg/hm,钾肥150kg/hm2.尿素40%,磷酸二铵全部,钾肥50%作底肥,水耙地前施入;尿素20%做一次分蘖肥,在水稻返青后3—5d施人;尿素30%,钾肥50%做二次蘖肥施入;尿素10%在7月10~15日作穗肥施人. 穗肥的施用一定要根据天气及田间长势进行,长期低温或长势旺的地方少施或不施.作物杂志Crops2011.4玉米新品种宜单629栽培技术冯德品黄声东田甫焕许贵明向欣刘敏李绪清(宜昌市农业科学研究院,443004,湖北宜昌)宜单629是宜昌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玉米单交种,2008年3月通过湖北省玉米品种审定,审定编号为鄂审玉2008004.宜单629在湖北省区域试验中,比对照华玉4号增产9.58%,2009年已成为湖北省低山平原区域试验对照品种.2009年起被湖北省农业厅推荐为湖北省玉米主导品种.该品种幼苗长势强,株型半紧凑,株高,穗位适中,抗病,抗倒能力强,外观品质好,后期持绿度好,减少了农药施用,节省劳动力投入,降低了生产成本,保护了生态环境,促进了生态农业的发展,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促进无公害农业生产和健康食品生产.宜单629的栽培要点如下:①科学选地,精细整地应选用土质疏松,灌排方便,中等肥力以上的田块种植.播种前应精细整作者简介:冯德品,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及创新工作等黄声东为通讯作者,正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玉米新品种选育及推广应用研究基金项目: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资助项目收稿日期:2011一O5—20;修回日期:2011—05—27地,起垄栽培,按2.66m开厢,4行区宽窄行种植,种植密度以52500~60000株/hm为宜.②适时播种,提高播种质量低山平原区一般在3月下旬播种,采用地膜覆盖或育苗移栽可提前lOd左右播种.播种前择晴天晒种1—2d后下种,确保一播全苗.③加强苗期田间管理宜单629幼苗长势强,要注意早管促早发,3叶期前问苗,5叶期前定苗,及时松土促苗或破膜放苗,确保苗齐苗匀苗壮,搭好丰产苗架.④搞好水肥管理一般施玉米专用肥或三元复合肥750kg/hm,外加锌肥15kg/hm作底肥,在3叶期左右结合松土施苗肥,用尿素75~150kg/hm,11—12叶期施穗肥,施尿素300kg/hm.⑤加强田间管理及时中耕锄草,松土培蔸,做好纹枯病,地老虎和玉米螟等病虫害的预防.⑥适时收获注意让果穗灌浆充分,完全成熟后收获.水分管理采用浅一深一浅常规灌溉,后期采用间歇灌溉.插秧后以3~4em水层扶苗,以返青扎根,如果在返青期遇到寒潮,水层可加深到6~7em, 以露出bnt-为准,提高温度,以水护苗,低温过后要立即把水撤浅,正常管理.分蘖期4~6cm水层,以增温促蘖,孕穗期保持6~7em水层,扬花期保持3—5em水层,减数分裂期(抽穗前15—18d)遇低温灌水10—15cm深水护胎.灌浆期至成熟以湿为主,干干湿湿,以增温透气,养根保叶,促进活秆成熟.黄熟后期排水自然落干.3.4及时防治病虫草害在高寒地区推荐移栽田两次施药除草.第一次在插秧前5~7d,水耙地后待水面静止,3~5era水层,用30%莎稗磷(阿罗津)900mL/hm,或60%马歇特1.2~1.5lMhm毒土法或甩喷法施用,等水自然渗降花达水进行插秧.第二次用药在移栽后15~20d,每公顷用30%莎稗磷750mL或60%马歇特1.2~1.5L+10%草克星15%混用,采用毒土法施药,以不淹没稻苗心叶为准,保持水层7~lOd.对于一些施氮量较高地块及一些易发病的老稻田区,稻瘟病药剂防治要做到以全面控制叶瘟为前提,叶瘟,穗颈瘟兼治,正确诊断,对症下药.常用药剂有富士一号,三环唑和稻瘟灵等.防治时期:叶瘟在7月中旬,穗颈瘟在始穗期和齐穗期可各喷药1 次.3.5及时收获黑龙江省东部水稻收获期一般在霜后,该品种由于后熟快,9月中,下旬子粒达到完熟期,可比其他品种早收获3—5d.3.6适宜种植区域龙粳27适宜在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种植,由于该品种后熟快,黑龙江省第四积温带上限仍可种植,同时也适于内蒙和吉林等省(区)的部分地区种植.105。
北方寒地水稻旱育栽培科学用水新技术孙福利水稻对水层要求比较严格,水是水稻的命也是水稻的病,每个生长时期水层都不一样,有的阶段要保水,有的阶段要无水,有的阶段要深水,有的阶段要浅水,科学的利用水才能使水稻根深叶茂,穗大粒多,籽粒饱满,抗病抗倒伏,高产稳产。
长期淹水,不讲水层深度,或应保水不保,应排水不排,应深水不深,应浅水不浅,盲目用水,会使水稻徒长秆软,倒伏多病,空瘪粒增加,干粒重下降,严重减产。
根据多年经验及水稻生长的不同时期对水的需求和不同积温带,提出如下水层管理办法,见表。
水层管理一览表生育时期水屡深度保椅时间二积沮蕾三枳疆带四积沮蒂插秩期花哒水5月l¨20日5月15_一25目5月18—28日返青期l寸5月20一25日5月25—30日5月28—6月2分赡期l一2寸s月25—6月305月30一6月255月30—6月20生育..攘期晡胃6月30—7月l6月26—30日6月21—25日(分集束期)长艟期问歇灌溉2—37月卜一8月5日6月30一8月16月25—8月1障碍型冷害期5—6寸7月l8—26日7月14—22日7月14—22日出堍甫期【保●&田出穗前晒田3天出穗甫晒田3天出穗前碡田3天叶’扬花淮蕈期闻歇滩水卜2寸抽穗一灌满策抽糖一一灌满泉抽穗一灌满菜腊赫期干干湿漫满肇后满菜后满寮后成熟期排干水赴暑后8月柬处}8月23日处暑8月23日注:出穗前8一14天为防障碍型冷害时期,水层在长穗期水层的基础上提高到6寸,然后落到4寸。
两三天后晒田,保护四叶片成活。
为了便于农户真正了解水层对水稻的重要性,下面分别说明每个时期水层对水稻的作用。
1、插秧期,要花哒水或带水插秧,水深不能超过半寸,这样插秧苗失水慢,缓苗快,地表氮素不流失,防冷害能力强。
2、分蘖期,要浅水,水层l一2寸,水稻的生理特性是:如果分蘖期无水,分蘖缓慢或停止,水深因为水温低,泥温低,分蘖慢,水稻分蘖最佳水温32—34℃,气温30—32℃,当气温低于15℃,水温低于16℃时停止分蘖。
北方寒地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措施探讨
摘要 阐述了北方寒地水稻采用超高产栽培技术后的产量表现,
并从培育壮秧、良种良法配套、采用调优栽培方式、科学施肥、采
用节水灌溉技术、本田管理实施叶龄诊断、健身防病促早熟、及时
收获等方面论述了其主要技术措施。
关键词 水稻;超高产栽培;产量表现;技术措施;北方寒地
中图分类号 s511.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
(2009)05-0188-02
目前垦区水稻生产向着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可持续农业方
向发展,产量不断提高,形成了一整套寒地水稻栽培技术体系。
2005~2008年按照黑龙江农垦总局和七星农业分公司高产攻关项目
实施方案精神要求,在现有栽培技术水平下,开展了水稻良种良法
配套和新技术综合组装,为使寒地水稻产量再上新台阶,突破产量
12t/hm2的目标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通过4年的试验研究,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产量提高,效益增加,积累了丰富的高产栽培
经验。
1 产量表现
通过4年努力,产量水平逐年上升,从2005年的9 315 kg/hm2
到2007年的12.975t/hm2,几乎每年以1 500kg/hm2的速度增长。
为了提高稻谷品质、增强水稻自身抗病性、降低水稻生产成本,2008
年插秧穴数从2007年的39万穴/hm2降到30万穴/hm2,从而改善
水稻的群体结构,2个水稻品种的产量水平都达到了10.5t/hm2以
上。可见,应用现有的高产栽培技术,平均产量水平达到10.5t/hm2
是可以实现的。但寒地水稻产量水平要想突破12t/hm2,提高单位
面积有效收获穗数是主要突破口。
2 主要技术措施
2.1 培育壮秧,打好高产基础
一是应用苗床增温新技术,实现超早育苗、育壮秧,充分利用苗
期积温,种植长生育期品种。黑龙江垦区属寒地水稻生产区,早春
水稻育苗面临着气温低、地温低等不利气候条件。可见,温度是影
响水稻育苗的主要矛盾。目前生产上应用的苗床增温技术主要是三
膜覆盖,但秧苗素质仍达不到壮秧的标准,秧苗生长不均衡,地上
生长快,地下生长慢。2006~2008年利用稻壳和保温板2种材料,
在苗床下30cm深做成保温层,达到提高苗床地温的目的,取得了
很好的试验效果,地温平均增高3.77℃。应用苗床综合增温技术,
一般在4月1日开始播种,比常规播种提早7d左右,出苗提早7d,
达到了早播种、早育苗的目的,充分利用了秧田积温,延长了秧田
生长期,确保12叶品种安全抽穗成熟,为水稻高产创造了有利的
条件,插秧时秧苗叶龄达到4.6叶,单株带蘖率90%以上。二是建
设规范化旱育秧田,在坚持“两秋、三常年”和高台旱育的基础上,
采用标准开闭式大棚并安装微喷,便于调温控水。三是科学培肥置
床。通过增施家禽腐熟有机肥和酵素有机肥对置床土壤进行改良和
培肥,做到床平、肥匀、压实。在摆盘前1d置床浇1%的硫酸溶液
3kg/m2,使土壤ph值达到4.5~5.5,有利于秧苗生长,而且具有杀
菌的作用。四是旱育壮秧模式化管理。严格按照“三化”栽培技术
和旱育壮秧模式培育壮秧,重点抓4个关键时期,以调温控水为手
段,促使秧苗地上和地下均衡发展,达到标准壮苗。
2.2 选用优良超级稻品种,良种良法配套
优良品种是水稻高产的关键因素,所有增产措施只有通过良种才
能发挥和体现出来。应选择本地区近几年选育的超级稻新品种,以
主茎12片叶为主,而且分蘖力强,耐冷性强,抗病、抗倒能力强,
穗大粒多,具有良好的丰产性。良种要良法才能充分发挥增产潜力,
要根据品种的自身特点,与钵育摆栽和宽窄行栽培进行配套组合,
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的空间和营养生长环境,充分挖掘优良品种的
增产潜能。
2.3 采用调优栽培方式,解决产量构成主要矛盾
通过4年高产攻关实践分析,影响产量提高的主要因素是有效穗
数不足。这与寒地水稻生产的气候条件有关,前期气温低,返青慢,
限制了水稻单株分蘖能力,且分蘖发生晚,增加了无效分蘖,收获
穗数不够。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适当提高插秧基本苗数和秧
苗素质,促进分蘖早生快发两方面进行解决。一是使基本苗数达到
120万根/hm2以上,首先是增加钵盘单穴播种量,从2粒提高到3~4
粒;其次是调整插秧规格,增加单位面积插秧穴数,对宽窄行进行
缩垄增行,宽行降到35cm,穴距降到12cm,插秧穴数达到30万穴
/hm2以上。二是提高秧苗素质,增加单株带蘖率,增强抵抗自然低
温的能力。通过钵育摆栽技术和宽窄行栽培方式合理组装,为水稻
生长创造有利的个体生长环境,确保分蘖早生快发。而且钵育秧苗
分蘖早,带蘖下地,可以充分利用低位蘖,穗大粒多,增大库容。
充分利用宽窄行的边际效应,改善水稻群体通风透光性,协调个体
与群体平衡发展,保持水稻群体良好的空间布局,搭好高产架子。
2.4 科学施肥,提质增效
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养分资源综合管理利用技术,控氮
稳磷增钾,增施硅肥和生物肥,中后期辅以叶面肥,确保水稻对养
分的均衡吸收,实现提质增效的目的。全生育期施商品肥
525kg/hm2,其中尿素240kg/hm2、磷酸二铵150kg/hm2、50%硫酸
钾135kg/hm2。增施硅肥750kg/hm2、生物肥30kg/hm2。通过超级
稻氮肥运筹试验结果,对氮肥各期施肥比例进行调整,氮肥适当后
移,确保后期养分供应,基∶蘖∶穗比例调整为4∶3∶3,分期施
入;磷肥全部基施;钾肥60%基施,40%穗施。生物肥全部基施。蘖
肥分2次施用,插秧5d后施1次,占施肥量的70%;插秧后15d施
入剩余的30%,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也可局部施肥进行生长调控。
2.5 采用节水灌溉技术,降低能耗
综合利用各种节水灌溉技术,以浅、湿、干间歇灌溉技术为主要
灌溉方式,达到增温、壮根、节水的目的,降低水资源消耗,节本
增效。通过灌溉技术,调节水稻生育期间所需要的氧气、温度、养
料,使水稻整个生育期都处于最合适的生态环境中,生长发育协调
良好。推广井水综合增温技术,通过扩大晒水池面积、宽浅式渠道、
延长水路、出水口利用上位取水及昼灌近夜灌远等技术手段,保证
井水入田温度18℃。
2.6 本田管理叶龄指标计划化、精细化
本田管理全面实施叶龄诊断栽培技术,按照叶龄指标计划管理,
做到实时准确诊断,提高各项栽培措施的到位率。对施肥、防病、
防虫、灭草的时期和各生育阶段的灌水标准进行叶龄指标确定。根
据叶龄进程和叶色,诊断水稻植株营养状况,随时调整管理措施,
改善水稻生长环境,调控生育进程,确保水稻安全抽穗成熟。本田
管理要做到精细管理,提高各种栽培技术综合增产效果。施肥方面
要使各种肥料混拌均匀,且田间施肥要施匀,到头到边。使用安全
性较高的除草剂,进行2次灭草,药剂配方可用瑞飞特750ml/hm2+
吡嘧磺隆225g/hm2。水稻生育后期阔叶杂草可以使用48%排草丹进
行喷雾防治。施药要选择晴好无风天气,进行甩喷或喷雾,施药要
均匀,防止药害发生。严格进行水层管理,达到以水调温的目的,
促进水稻生长发育。
2.7 健身防病促早熟
高产攻关水稻群体密度大,施肥多,对植保技术提出了新的考验。
主要推广健身防病综合技术,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
防病与促早熟相结合。采用3次用药、2次补肥的技术措施,确保
水稻免受病害侵袭,安全成熟。3次用药即在水稻倒二叶期、孕穗
期和齐穗期各喷1次,可用2%加收米1 200ml/hm2+80%多菌灵
1.5kg/hm2或2%加收米1 200ml/hm2+25%施保克900ml/hm2。药剂
交替使用,预防病害发生。2次补肥即在孕穗期结合防病和齐穗后
15d各喷施1次磷酸二氢钾2.25kg/hm2+米醋1 500ml/hm2,做到防
病和追肥的有机结合,保证水稻植株的健壮生长,促进早熟,提高
品质。
2.8 科学组织,及时收获
本地区在水稻收获季节,气候多变,昼夜温差大,适宜收获时间
短,直接影响水稻安全收获。因此,要精心组织人力、物力,采用
多种收获方式,科学组织,分段收割,及时进行水稻脱粒。用半喂
入式收割机如洋马、久保田进行直收,糙米少,稻谷含水低,有利
贮藏,应当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