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互补与中国传统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151.50 KB
- 文档页数:4
浅谈儒道互补
儒道互补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重要概念。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是中国文化传统的
两大支柱,它们在中国历史上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精神。
儒道互
补对于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实现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
儒道互补可以使社会更加和谐。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注重家庭、社会关
系的和谐。
儒家强调孝道、仁爱,提倡仁义道德作为社会行为准则。
而道家思想则强调与
自然的和谐共生,倡导无为而治、安静无为,追求个体内心的宁静与平衡。
儒家注重社会
伦理,道家注重自然伦理,二者相辅相成,可以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
儒道互补可以促进个体全面发展。
儒家思想注重人的修身养性,提倡追求厚德载物的
人生境界。
儒家强调个体的责任与义务,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追求全面人格的培养。
而道
家思想则注重个体的解脱与自由,追求个体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儒家注重外在的社会修养,道家注重内在的个体修炼,二者的结合可以使个体在精神和道德层面上得到全面的发展。
儒道互补可以推动社会进步。
儒家思想追求社会的和谐与秩序,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的道德底线。
儒家的文化传统在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是中国社会进步和繁荣的重
要保障。
而道家思想则强调自由、平等、反对繁文缛节,追求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道家的思想为倡导社会变革和创新提供了思想基础。
儒道互补可以在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
中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
浅谈儒道互补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浅谈儒道互补“儒道互补”是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用三个最精炼的词语来概括:一个是天人合一,一个是内圣外王,最后一个便是儒道互补。
通俗的说,道家比儒家潇洒,儒家比道家实在。
这两大思想流派思想差别很大,却互相补充,分别代表积极入世与顺应自然。
但就是这种矛盾的统一,构成了中国文人和思想家的思想精髓。
学贯中西的文化大师林语堂先生论中国人的文化精神,曾说:“我们大家都生就一半儒家主义,一半道家主义。
”着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自己的人生态度:“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如此种种,皆可说明中国传统思想精髓之所在。
从内涵上说,儒道互补正是中国文化中互为因果相互作用的两股力量。
儒家的精神和道家的智慧构成一种周延的哲学形态,即儒家以道家为因,道家以儒家为果,而儒道之间又分享着共同的一元、自因和时间性哲学特征。
儒道互补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结构的概括,先秦的诸子百家学说后来都衰落和断绝了,只有儒家和道家的学说得以广泛流传和发展,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主干和主体结构。
儒道两家学说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互补的文化机制,儒道互补犹如阴与阳、正与负的互动和互补一样,相生相融,相辅相成,奇妙无穷,经久不衰。
从古至今,中国古代社会经历了多次文化整合。
而士人是一个具有文化特质的社会阶层,他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是社会的精英。
因此,在乱世或每一次社会变革与文化整合当中,士人阶层往往成为时代的先锋,社会与文化前进的推动者,亦或某种社会风气、时代思潮的倡导者。
然而在“道不行”、“邦无道”的国家动荡衰亡的乱世中,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士人们却往往成为政治集团间权力倾轧的牺牲品。
于是,在仕途名利与个体自由之间,在“出”与“入”之间,使得古代士人的人生理想出现激烈的矛盾,造成人格冲突,使士人们形成了一种相互平衡调剂的双重人格——儒道互补之双重人格。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李红陆卫明摘要:本文从文化精神入手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包括以人为本;儒道互补;以和为贵;实践理性四个方面。
提出我们应该继续继承与弘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主要包括: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精神;追求崇高的人格精神;刚健有力的进取粉神;厚德载物的兼容精神。
英国著名学者汤因比认为,在人类历史上总共出现过26个文明形态,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有的衰落了,有的消亡了,有的中断过,有的被征服过,至今尚存七大或八大文明。
中国文明绵延数千年之久而从未中断过,业已成为世人瞩目的“东方之谜”,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对中国社会和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发挥着重要功能。
深人探讨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继承与弘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无疑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文化精神的意旨文化作为一个十分庞杂的体系,林林总总,包罗万象。
它就像我们周围的空气一样,除了看不见,摸不着,几乎无时不在,无处不存。
文化的概念也相当宽泛,历来众说纷纭。
目前,学界一般都认同,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及其成果的总和,一般可分为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三个层面。
它与“文明”的概念相近,以致于许多中外学者往往把“文化”与“文明”相互通用。
中国《辞海》中说:“文明,犹言文化,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即为典型。
狭义的文化·20·专注于人类的精神创造及其成果。
从逻辑上说,后者从属于前者,狭义的文化相当于广义文化的深层结构—精神层面。
研究狭义的文化当然离不开广义的文化这个宽阔背景。
这正如汤因比在其名著《历史研究》中所说:“为了便于了解局部,我们一定要把注意焦点先对准整体,因为只有这个整体才是一种可以自行说明问题的研究范围”。
这与现代系统论的观点也是一致的。
可见,广义的文化与狭义的文化,两者互为因果,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存于一个统一体,有着不可分割的相互依赖关系,本文所谓的“文化”,主要指的是狭义的文化。
儒道互补的理解儒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个重要流派,儒家强调礼仪、道德和人伦关系,道家则注重自然、无为而治和内功修炼。
在中国的历史上,儒道两家互相影响、互相借鉴,形成了一种互补的关系。
本文将从历史、哲学、修身等方面,探讨儒道互补的理解。
一、历史上的儒道互补儒道两家的互补关系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强调礼仪、道德和人伦关系,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
而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则强调自然、无为而治和内功修炼,主张顺应自然、不争不抗,静止无为。
两家在思想上存在明显的区别,但也有一些共同点。
例如,儒家和道家都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都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不应该逆天而行。
在历史上,儒道两家的互补关系表现得尤为明显。
例如,在汉代,儒家思想得到了大力发展,但也受到了一些限制。
当时,道家思想的兴起为儒家思想提供了一些启示。
汉武帝时期,道家思想家张道陵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念,强调天地万物都是一个整体,人应该顺应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
这种观念对儒家思想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另一个例子是唐代,当时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受到了道家思想的挑战。
唐代道家思想家李思训提出了“道法自然”的观念,主张顺应自然、不争不抗。
这种观念对唐代的政治、文化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二、哲学上的儒道互补儒道两家在哲学上也存在着互补的关系。
儒家思想注重人伦关系、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强调个体和社会的关系。
而道家思想注重自然、无为而治和内功修炼,强调个体和自然的关系。
两家思想的互补,可以使得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个体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刻。
例如,在儒家思想中,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是至关重要的。
但如果只注重社会秩序而忽略了自然,就会导致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和破坏自然生态平衡的后果。
而道家思想则提醒人们应该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避免人类对自然的破坏。
这种互补的关系可以使得人们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老子思想与儒道互补/儒道两家的文化差异老子思想与儒道互补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就其内容和结构来看,儒道两家的思想无疑是主体;就其特质来看,儒道两家思想的互补最具决定性和典型的意义。
在中国古代社会后期逐步确立的儒释道多元互补的稳定的文化结构中,儒道两家思想的交融互补居于首要的和基础的地位。
因而,了解儒道互补,对于把握中国文化的基本面貌和深层底蕴,都是至关重要的。
儒道之互补,是以两家学说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广泛而又明显的差异为前提的。
这些差异只是儒道两家关注的问题不同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而已,因而并不是互不相容、截然对立的,并不构成激烈的冲突。
惟其如此,才使得儒道两家的思想在很多方面形成了相辅相成、恰相对待的局面。
它们各有长短得失,且此家之长正为彼家之短,反之亦然,从而使得两家思想的互补成为必要和可能。
本文拟以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为例,对儒道两家的文化差异和由此形成的互补机制以及其他相关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和讨论。
一、儒道两家的文化差异在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中,当推老子和孔子的思想对中国的文化传统产生的影响最深最广最大。
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两大学派的创始人,他们的思想学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最终形成了儒道两家的不同传统,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
老子思想和孔子思想的差异是十分广泛的,但就其最主要的方面而言,莫过于理论上各有偏重和价值观念的不同。
下面分别对这两方面加以讨论。
一般而言,老子比较偏重于对形而上的问题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由此而建立了他的本体论和宇宙论;孔子则偏重于对人与人的关系的思考,由此而建立了他的伦理学。
就本体论和宇宙论而言,孔子的思想在这方面基本上是阙如的,而就伦理学而言,这方面也不是老子关心的重点。
老子提出了"道"作为自己学说的最高范畴,并加以系统化的论证。
以"道"为核心,老子展开了他的全部学说。
特别是其中关于宇宙起源和本体的探讨,以及系统的认识论学说和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更是具有"独创性"的"哲学"思想--这里指的不是广义的哲学。
关于儒家道家思想,先说一个概述性的话题,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一种既存在对立又具有互补作用的关系,我想带着大家在一种大的局面上将两者放在一起观察。
先绕远一点,就“传统文化”这个概念说几句。
现在不少人喜欢讲中国的传统文化,讲国学,有时候听起来很奇怪,好像非要退回到老祖宗那里去才好,有的人你弄不清楚他是要做教主还是要做骗子。
我以为谈传统文化,谈国学,有几个要点是应该注意的:第一,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很丰富的结构,它不是一种单一的东西。
传统文化不能说它只是指儒家文化,它是由各种各样的成分组成的;即使讲儒家思想,它也包含着很多成分,儒家思想也不仅仅是那种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属于官方意识形态的东西。
孔夫子自己也就没有做成功过什么官。
第二,传统文化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东西,它是不断变化的。
中国历史几千年,不可能有一种思想从头到尾一成不变,一直就占据着中国人的头脑,一直都很管用。
所谓“传统”,固然有延续的表现,但它同时也是跟随着社会结构、社会的政治与经济的活动方式、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总是有新的思想文化出现,加入到传统中去。
第三,就是当我们讲到传统文化的时候,要注意到那里面哪些内容是真正是有活力的。
中国文化中有些东西它是非常活跃的,大致说来那是一种富于有创造力的东西,一种激发人不断向前走的因素,也有一些东西是比较陈旧和死板的,是对人的思想起到禁锢作用的因素。
富于活力和创造性的因素,让人活得开心而不是憋屈,传统中的这种力量最终和中国人走向现代的趋势是一致的,因而它是值得关注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最大、地位最高的就是老庄思想和孔孟的思想,比较晚一点,又有佛教的思想传进来,那么就是儒、道、释三家,三教九流。
老庄和孔孟也是各成一个系统,每一家自身的内容也很丰富,我们能不能用一些简明的方法对它们加以阐释呢?魏晋时代有一组对立的概念分别指老庄思想和孔孟思想,就是“有”和“无”的这对概念。
儒家的思想用“有”来概括,而道家思想用“无”来概括。
儒家道家之比较谈儒道互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主要内容:中国文化概括的特点:天人合一、内圣外王、儒道互补。
天人合一强调人的行为,最高的是天道;内圣外王强调人生理想,人生道路的选择与设计,内圣即如何做人,外王泛指建功立业,内圣是基础,外王是扩展;儒道互补是从中国文化的内容和结构来概括的。
儒为主导,道为民间。
几千年来,儒道两家思想决定中国人的思想、道德、价值理念。
儒家的建树在于伦理道德,道家在于哲学思维。
儒家主张刚强有为,道家主张柔弱不争;儒家主张热情豪情,道家主张沉静低调;儒家具有忧患意识,道家具有反思精神。
二者无所谓优劣高下,见人见智,形成了相反相成的文化机制,这种文化机制就是儒道互补。
儒道作为中国两大主干,儒道互补可以作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
一、儒道文化差异
儒道有差异,才能形成互补。
1、儒道在理论上各有偏重。
老子偏重自然,进行形而上学的哲学思考,老子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道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最高概念。
孔子偏重社会,着重于人与人的关系思考,建立伦理学。
孔子以“仁”为儒家最高范畴,以“仁”改善日益紧张的人际关系,破解社会危机。
孔子的思想对社会伦理思想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2、价值观念不同。
孔子是人文主义取向,追求道德完善,强调积极进取,儒家倡导积极人生,主张用世,也有超然心态和矛盾心态;
老子以自然主义为取向,超越世俗;道家倡导超然通达,也有使命感和责任感,但更多是以批评者形象出现。
儒家的超然和道家的入世情怀慢慢被人遗忘了,孔孟和老庄的本来面目被窜改了。
长期以来,人们对儒道的误解:
儒家积极有为,道家消极无为?
实际上,老子、孔子都有治国安邦的理想,只不过在治国的理念上不同。
孔子主张发挥政府和领导人的意志和作用,老子主张淡化政府和领导人的作用,以无事的态度作大事。
这并非消极,“不争”是顺其自然,仍是积极有为,只不过方式呢不同而已。
孔子是直线思维,老子是逆向思维。
道家是逃避现实。
很多人把道家等同于隐士,把隐士等同与逃避现实的人。
此说不妥。
实际上,他只是喜欢低调,不张扬。
老子主张退出是在功成名就之后。
隐士之隐是为求志,并没有放下天下。
庄子即隐士,隐士待时,存身之道。
道家不关注现实,没有忧患意识。
儒家有强烈的忧患意识,道家也有忧患意识。
二者关注的方面不同。
道家追求自然,崇尚自然主义的价值观,对人文明进步的有着清醒的认识和反思,也是忧患意识。
对人类有着终极关怀。
在人类文明的早期就看到文明发展的负面,不得不令人惊叹。
二、儒道互补的历史演进
1、战国中后期,百家争鸣,儒道互补。
儒家擅长伦理,不擅哲理。
道家既注重政治伦理,又注重哲理,是道家教会人们如何进行哲学思维,道家在进行是哲学启蒙。
孟子、荀子在哲学思维上明显受到道家的影响,只要看孟子和荀子的著作,就会发现二者明显不同于孔子言论方式,思辨色彩浓厚。
2、魏晋时期,调和儒道矛盾,二者会通。
先秦时期,道家崇天道,尊自然,顺应自然;儒家重人道,尊礼法,控制人性;在这一时期,二者的互补表现在站在儒家的立场解释道家,把儒家的人文主义传统与道家的自然主义传统会通。
3、宋明时期,宋明理学兴起。
宋以后儒学复兴,道家融入儒学之中,儒学在哲学思维方面得到发展,新儒学不同先期儒学,就在于建构起庞大的体系,其中的核心概念如有极、无极、气、太极等出自道家,同时道家的思维方式对儒家产生重大影响。
早期儒道是真正的取长补短,是互补。
汉代以后,儒家上升为统治思想,道家隐入民间,以后是以道补儒。
佛的思想是对儒道互补的补充,儒道都关注现实,不关注彼岸世界、信仰世界、生和死的事情,佛家填补了精神空间。
中国文化的基本面貌还是由儒道互补决定的。
三、儒道互补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文化心态
儒道互补无处不在。
1、儒道互补所塑造的文化心态和人生道路选择。
汉代唯儒独尊,儒家为知识分子设计了一条积极进取的人生道路,人生在世要建功立业,为理想奋斗终身,具有正面积极的意义。
但是儒家刚性有余,柔
性不足,道家主张柔弱不争,柔弱胜刚强,不争而善胜。
道家观念恰好补充儒家的思想。
2、儒家强调群体意识,主张个人投入社会之中,对个体生命处境缺乏足够的关注,只讲个人对社会,不讲社会对个人,以他人为重的原则,这就是中国式人生的特点。
精神生活丰富,但淹没在群体之中,道家思想正好填补了儒家遗漏的精神空间,自然、自爱、自美、自是其心、自乐,善于站在大道的立场,在社会权利面前保持独立的意识和自由的思想,宁静的心态。
有人说,中国人在台上时是儒家,下台了是道家,垮台了是佛家。
儒道互补,还是儒道互通?儒家也强调慎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