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7年级优秀教案-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一节-血液

生物7年级优秀教案-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一节-血液

生物7年级优秀教案-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一节-血液
生物7年级优秀教案-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一节-血液

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

优秀教案

整体设计

教材分析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以学生既熟悉又陌生的血液为主线,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促进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和探究,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获得知识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科学思维方法的过程,同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断得到升华,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血液对于每个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学生熟悉血液,是因为每个学生几乎都有流血、抽血和验血的经历,对血液的颜色等有一些感性的认识,还可以从报刊、杂志、电视和广播中获取到有关血液的信息;学生对血液陌生,是因为学生大都不知道血液里到底含有哪些成分,以及每种成分各有什么功能。因此,教材在开始设计了几个思考题,旨在引导学生思考,加深对血液的认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中还设计了血液的分层现象和血液化验单的资料,目的是使学生对血液的成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把此资料改成演示实验,使学生更明确了解血液的分层现象。

关于血浆,教材中展示了血浆的成分示意图,使学生直观地了解构成血浆的主要成分是水分,为后面介绍无偿献血作铺垫。

关于血细胞,教材的意图是让学生先通过显微铙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从感性上认识红细胞、白细胞的形态以及数量多少,然后从理性的角度进行学习,这样做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开动脑筋和主动求知的学习热情。在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教师介绍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时,应该特别注意与生活实际中的一些问题相联系,如贫血、化脓和伤口处血液逐渐凝固等,这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血样标本,解读血常规化验单,知道血液的组成。

2.通过观察人血永久涂片、观看视频资料,了解血浆和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和主要功能。3.通过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通过解读血常规化验单,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通过小组成员关于白血病、骨髓移植的汇报,提高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口头表达

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血液分层现象和血常规化验单,了解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两大部分组成的。2.通过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了解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结构特点,并阅读教材,了解三种血细胞的主要功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献血和骨髓捐献对于挽救生命的意义,认同义务献血和骨髓捐献,关注生命,关爱他人。

教学重点

1.血浆和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和主要功能。

2.解读血常规化验单,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教学难点

小组成员关于白血病、骨髓移植的汇报,提高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教师准备血液分层的实验、人血的永久图片、显微镜等,并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人们义务献血的视频资料,指导学生分析下面的问题:

(1)你知道人们无偿捐献血液有什么意义吗?

(2)对于失血过多的病人为什么要及时输血而不是及时输液呢?

学生讨论、交流,达成共识:

(1)入们无偿捐献的血液可以挽救因为失血过多而面临失去生命的人。

(2)由于某种原因而失血过多的人要及时输血而不能仅输液体。因为失去的血液里包含各种血细胞,是液体所不能补充的,只有进行输血才能挽救病人的生命。

学生质疑:(1)血液由哪些成分组成?(2)血液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由学生的疑问导入新课。

2.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1)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有哪些?

(2)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主要在消化道的哪个结构被消化并被吸收?

(3)外界的气体进入体内,在哪个结构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此结构的哪些特点适于进行气体交换?

学生思考后在小组内展示:

(1)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有糖类、蛋白质、脂肪、水、无机盐和维生素等。

(2)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主要是在小肠内被彻底分解成可以直接被吸收的物质,水、无机盐和维生素不需要消化就可以直接被吸收。这些物质主要是在小肠内被吸收。

(3)外界的气体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在肺中进行气体交换。肺泡是构成肺的基本单位,也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基本单位。肺泡的外面包绕着大量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的壁都很薄,适于进行气体交换,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

学生质疑:各种营养物质在小肠内被吸收,外界空气中的氧气进入体内,营养物质和氧气是怎样被输送到全身各处的呢?

由学生的疑问导入新课。

推进新课

学习目标一:血液的组成

方案一:教师课前指导学生准备新鲜的动物的血(如:鸡血、

猪血等),将一定量的动物的血液放入装有抗凝剂的试管中静置一

段时间后观察:(如右图)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准备实验材料,并分析实验现象:

加入抗凝剂的血液静置一段时间后出现分层现象,上面一层

淡黄色透明的液体是血浆,下面暗红色不透明的是红细胞,两层

之间白色的一薄层是白细胞和血小板。

教师对学生的分析情况给予充分的肯定,并迸一步强调:

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组成的,血细胞包括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

教师对学生在上述过程中的表现给予肯定,并激励学生积极发扬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方案二: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资料,并指导学生分析:

资料1:血液是存在于心血管系统内的流动组织,它包括细胞和液体两部分。细胞部分是指血液的有形成分,总称为血细胞。液体部分称为血浆。人体内的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在正常情况下,每千克体重的血量,男性多于女性,幼儿多于成年人。

资料2:下列是某人在医院做的一张血常规化验单:

(1)通过分析上面的资料,你认为血液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2)常规化验单上列举的血液成分分别是哪些成分?

学生分析、交流,并查找相关的资料,达成共识:

(1)通过上述资料可以看出,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

(2)血常规化验单上列举的血液成分有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小板(PLT)等。

学生质疑:血常规化验单上的Hb表示什么?

学生思考后回答:

血常规化验单上的Hb表示血红蛋白。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从血常规化验单上可以看出红细胞的数量是血细胞中最多的。

学习目标二:血浆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资料,并引导学生分析下列问题:

资料1:血浆是血液的液体成分,约占全血的50%~60%,血浆中除含水分外,还有血浆蛋白、无机盐、葡萄糖、激素等物质。血浆的主要作用是运载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等。

资料2:血浆相当于细胞间质,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呈淡黄色。血浆的化学成分中,水分占90%~92%,溶质以血浆蛋白为主。血浆蛋白分解产生的氨基酸,可用于合成组织蛋白质或氧化分解供应能量,参与凝血和免疫作用。血浆的无机盐主要以离子状态存在,正负离子总量相等,保持电中性。血浆的各种化学成分常在一定范围内不断地变动,其中以葡萄糖、蛋白质、脂肪和激素等的浓度最易受营养状况和机体活动情况的影响,而无机盐浓度的变动范围较小。

(1)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血浆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

(2)血浆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达成共识,并在班级内展示:

(1)从上面的资料可以看出血浆是由水、血浆蛋白、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等物质组成。其中,水分是血浆的主要成分。蛋白质、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重要物质。另外,血浆中还含有一些人体内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等)。

(2)从上述资料中可以看出:血浆的主要作用是运载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如:氨基酸、葡萄糖等)和体内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尿酸等)。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血液中有大量的血细胞,这些细胞与血浆共同构成血液,完成物质运输等功能,因此,血液是一种组织,属于结缔组织。血液可以流动,因此被称做“流动的组织”。

学习目标三:血细胞

1.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

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根据拟订的方案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对学生的疑问及时进行点拨。

例如:

实验目的:

(1)在显微镜下认识红细胞和白细胞。

(2)练习使用显微镜。

材料用具:人血的永久涂片、显微镜。

方法步骤:

(1)将显微镜对光,找到白亮昀圆形视野。

(2)将人血永久涂片放在低倍镜下进行观察。

(3)对照下图,在显微镜下认识红细胞、白细胞,并比较它们的形态和数量。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结果思考下面的问题:

(1)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数量最多的细胞是哪一种?它的形态具有什么特点?

(2)在显微镜下看到的体积最大的细胞是哪一种?它的形态具有哪些特点?

(3)在低倍显微镜下看不到的血细胞是什么?

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血细胞,并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并在班级内展示:

(1)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数量最多的细胞是红细胞,其形态呈两面凹的圆饼状。

(2)体积最大的细胞是白细胞,它的个体比较大,颜色比较浅,其形态有多种。

(3)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不到的血细胞是血小板。

学生质疑:(1)红细胞为什么呈现红色?

(2)在显微镜下怎样才能快速观察到白细胞?

(3)为什么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到血小板?

(4)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生理功能有哪些?

学生分组讨论,有些同学快速浏览教材,从教材中获取信息,有些同学展示自己在课下收集的资料供同学们参考:

资料1: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富含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呈红色。它在氧含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

资料2:白细胞是机体防御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吞噬和产生抗体等方式来抵御和消灭入侵的病原微生物。白细胞可以通过毛细血管昀内皮间隙,从血管内渗出,在组织间隙中游走。它们吞噬侵入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和一些坏死的组织碎片。一般认为,白细胞能向异物处聚集,并将其吞噬,这是因为白细胞有趋化性。中性粒细胞内的颗粒为溶酶体,内含多种水解酶,能消化其所摄取的病原体或其他异物。一般一个白细胞处理5~25个细菌后,本身也会死亡。死亡的白细胞集团和细菌分解产物构成脓液。

资料3:血小板为圆盘形,直径1~4微米到7~8微米不等,没有细胞核。当血小板受到损伤部位激活因素刺激出现血小板的聚集,成为血小板凝块,起到初级止血作用,接着血小板又经过复杂的变化产生凝血酶,使邻近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互相交织的纤维蛋白使血小板凝块与血细胞缠结成血凝块。同时血小板的突起伸入纤维蛋白网内,随着血小板微丝(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的收缩,使血凝块收缩,血栓变得更坚实,能更有效地起止血作用。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教材信息,并结合学生展示的资料进行分析、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

(1)红细胞呈现红色的原因是含有血红蛋白,这是一种含铁的蛋白质,呈红色。学生进一步质疑:血红蛋白具有哪些特点呢?

学生快速交流后回答:血红蛋白在氧含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缩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容

易与氧分离。

教师强调:血红蛋白的这一特性使红细胞具有运输氧的功能。所以,如果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含量低于正常值,输送氧的能力就会降低,就会影响正常的生理活动,侧如:身体疲乏无力等。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贫血。

(2)白细胞的颜色比较浅,数量比较少,所以,要想快速观察到白细胞可以把显微镜的视野调得暗一些,并在观察的过程中不断移动玻片标本。

学生进一步质疑: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白细胞的形态有多种,那么,它们对人体有哪些重要的生理作用呢?

学生交流后回答:

白细胞可以发生变形,穿过毛细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所以,白细胞对人体具有防御和保护作用(并展示收集的图片资料加以说明)。

教师强调:如果进行血检时,白细胞的数目过多,说明身体某部位可能有炎症。

(3)血小板是最小的血细胞,形状不规则,没有细胞核。所以,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到血小板。

学生质疑:血小板对人体有什么重要的生理作用呢?

学生回答:当人受伤时,血小板会在伤口处聚集,释放与血液凝固有关的物质,形成凝血块堵塞伤口而止血。所以,血小板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并展示收集的图片资料加以说明)。

教师强调:如果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过少,一有伤口就会血流不止。

(4)血细胞主要有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种。红细胞能够运输氧气和部分二氧化碳,白细胞具有防御和保护作用,血小板具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

教师对学生独立实验、勇于质凝的态度进行肯定和鼓励,并引导学生归纳、整理(此表格仅供参考):

拓展延伸:正常人的红细胞的数目是:男性(4.0~5.5)×1012个/升,女性为(3.5~5.0)×1012个/升,正常人的血红蛋白的数值是:男性120~160克/升,女性110~150克/升。正常人的白细胞的数值是(4~10)×109个/升。正常人的血小板的数值是:(100~300)×109个/升。

学习目标四:造血于细胞和干细胞研究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课下收集的骨髓移植的相关资料,尝试完成下面的问题:

(1)为什么进行骨髓移植能够挽救白血病患者的生命?

(2)治疗白血病,除了进行骨髓移植,还可以从哪里获得造血干细胞?

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

(1)骨髓中有具有造血功能的干细胞,这些干细胞能够分化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健康入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到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白血病患者的体内,可以给患者不断补充血细胞,从而挽救病人的生命。

(2)除了骨髓中含有造血干细胞外,新生儿的脐带血中也含有造血干细胞。

教师强调:干细胞生物工程是我国同发达国家研究水平最接近的重大科学领域之一。这些科学技术同应用技术紧密结合,一定会造福我国人民,进而造福全人类。

课堂小结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1)通过观察血液分层实验,你认为血液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2)血浆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3)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数量最多的血细胞是什么?数目最少的血细胞是什么?成熟后,细胞中没有细胞核的血细胞是什幺?

(4)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分别具有怎样的生理功能?

学生回忆、思考,在小组内展示:

(1)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2)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血浆蛋白、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等。具有运载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物质及废物的作用。

(3)在显微镜下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数量最多的血细胞是红细胞,数目最少的血细胞是白细胞,成熟后细胞中没有细胞核的血细胞是红细胞和血小板。

(4)红细胞具有运输氧和部分二氧化碳的作用;白细胞具有防御和保护的作用;血小板具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

教师进一步强调:血液具有运输、防御等作用。

典例精析

1.从家畜体内取10ml。血液,放入盛有少量抗凝剂的试管里,静置一段时间后,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上面的部分是血浆,下面的部分是血细胞

B.血浆和血细胞的容积大约各占一半

C.血细胞部分绝大多数是红细胞

D.白细胞和血小板漂浮在血浆的上面

答案:D

详解:加入抗凝剂的血液静置一段时间后出现分层现象,上面一层淡黄色透明的液体是血浆,下面部分是血细胞,血浆和血细胞的容积大约各占一半。血细胞部分绝大多数是暗红色不透明的,这是红细胞,红细胞和血浆之间白色的一薄层是白细胞和血小板。

2.在什么条件下血红蛋白与氧结合或者分离( ) A.血红蛋白在氧含量低的地方与氧结合,在氧含量高的地方与氧分离

B.血红蛋白在氧含量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与氧分离

C.血红蛋白与氧结合或分离不受条件的限制

D.以上说法都有道理

答案:B

详解:血红蛋白是一种含铁的蛋白质,与氧结合或者分离取决于氧的浓度高低。在浓度高的地方血红蛋白与氧结合,在浓度低的地方与氧分离。所以,红细胞具有运输氧的功能。3.有关红细胞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红细胞体积较小,能运输一部分二氧化碳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章单元 练习题

第一章单元练习 姓名班级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 1.下列动物中,属于无脊椎动物的是() A.蝗虫 B.蜥蜴 C.蛙 D.蝙蝠 2.蘑菇属于() A.细菌 B.真菌 C.病毒 D.非生物 3.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A.细胞 B.组织 C.器官 D.系统 4.下列现象中,不属于生物生命现象的是() A.生物的生长B.生物的遗传和变异C.生物的消化和吸收D,生物的组成和分类 5.下列物体中,不属于生物的是 () A.人 B.蘑菇 C.青蛙 D.电脑病毒 6.我们周围常见的杨树等绿色开花植物是() A.藻类植物 B.苔藓植物 C.蕨类植物 D.种子植物 7.向日葵向太阳生长,是生物表现的哪种生命现象() A.生长 B.生殖 C.遗传 D.对刺激的反应 8.含羞草的部分小叶受到震动后会合拢下垂,这是() A、生物的生长 B、生物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C、生物进行呼吸 D、生物的发育 9.下列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A.火山爆发 B.开水沸腾 C.雨后春笋 D.潮起潮落 10.生物体的结构是有层次的,其中最小的结构层次是() A.细胞 B.组织 C.器官 D.系统 11.下列生物不具有细胞结构的是() A.衣藻 B.酵母菌 C.狂犬病病毒D.大肠杆菌 12.下列属于生物共同特征的是() A.都能自由运动 B.都能繁殖 C.都具有反射话动 D.都生活在水中 13.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该诗句描述的生命现象主要体现的生物特征是() A.生物能够由小长大 B.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C.生物能够繁殖后代 D.生物能够适应环境 14.下列有关生物共同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B.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C.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D.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15、鼠妇的生活环境是 ( ) A.水中 B.干燥的陆生环境 C.潮湿的陆生环境 D.土壤里 16、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 A.相互影响,毫无作用 B.相互影响,毫无影响 C.毫无关系 D.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17、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和水属于 ( ) A.生物因素 B.非生物因素 18.在大自然,生物在生存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下列哪项属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 ) A.森林可保持水土 B.旗形树的树冠像一面旗帜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蚯蚓疏松土壤 19.俗语说“鱼儿离不开水”。对此最恰当的解释是 ( ) A.生物影响环境 B.生物适应环境 C.生物改变环境 D.生物依赖环境 20.苹果树不宜在热带栽种,柑橘树不宜在北方地区栽种,起制约作用的主要生态因素是( ) A.阳光 B.温度 C.水 D.空气 21.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下列各项能说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夏天大雨过后,蚯蚓常常会爬出地面 B.树林底下好乘凉 C.鸟类迁徙 D.沙漠中的仙人掌,叶退化成刺 22.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是宋代诗人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中的诗句,它主要描述哪一种非生物因素对鸭生活的影响?( ) A.阳光 B.江水 C.温度 D.空气 23.2008年奥运帆船比赛地—青岛,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有着丰富的藻类植物资源,海湾浅水处长绿藻,稍深处长褐藻,再深处长红藻。藻类植物的这种分布主要受哪种因素的影响? ( ) A. 阳光 B. 温度 C. 气体 D. 盐度 24.小明在校园里浇花时发现了几只鼠妇,如图所示。他和同学们对鼠妇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兴趣,便一起去寻找探索,记录各处发现鼠妇的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大全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大全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大全》的内容,具体内容:学习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知识点,是被子,是让人安适的;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仅供参考。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一章认识生物 P2 ... 学习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知识点,是被子,是让人安适的;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仅供参考。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认识生物 P2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特征: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2、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第二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3、研究生物的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对照实验)。 4、调查步骤:①选择调查范围②分组③设计调查路线④归类⑤将归类好的资料进行整理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P11 第一节生物圈 5、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是所有生物的立足点);厚度约为20千米。

6、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有:营养物质、阳光、水、空气、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7、探究的步骤:①提出问题②作出假设③制定计划④实施计划⑤得出结论⑥表达和交流 8、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包括:环境因素(也叫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等];生物因素[捕食关系(最常见)、竞争关系(个体)、合作关系(群体)]。 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9、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指生物随环境的改变而具有的相应特征。如秋天一些树要落叶,水多的地方植物叶片肥厚多汁等。 10、环境能影响生物,同样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它们可以相互影响。(具体题目具体对待,搞清谁影响谁,还是相互影响) 第四节生态系统 11、在一定区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植物-生产者,动物-消费者,细菌和真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或环境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 12、食物链只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写法为:生产者一级消费者二级消费者......终级消费者。其中一级消费者为植食性动物,二至终级消费者为肉食性动物。(要会分析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数量关系,有增就有减,有减就有增) 13、物质(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毒物等)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讲解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三、课前准备: 生物的图片、有关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教学课件。 四、教学设计: (一)新课讲授:引入:展示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中出现的生物与非生物。 引导学生根据书上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说明生物的特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抽题讨论(如果学生人多可两组一题)小组选出组长、记录员、发言人。小组研究讨论结束后,可研究讨论其他组的题。待各组完成后,各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最后可以安排本小组同学补充发言,而后其他小组同学再发言补充(教师除了组织学生的活动,可以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他们的讨论和研究)。 总结:除了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外,还有其他别的生物特征吗?(根据生物的特征说)补充: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2、生物体能进行新陈代谢;3、生物体能遗传变异;4、生物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等。 (二)课堂作业:书上练习 P6 (1)分析图片弹钢琴的机器人、慢慢生长着的钟乳石为什么不是生物?(2)珊瑚和珊瑚虫都是生物吗?详细说明。 (三)板书设计 第一章认识生物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一、生物的特征(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尿液,汗液和呼出的气体等。];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除病毒外,生物都由细胞构成。

初一生物上册第一章知识点归纳

初一生物上册第一章知识点归纳 初一生物上册第一章知识点归纳 1、显微镜的结构及各结构功能。 结构:目镜、物镜、镜筒、镜臂、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压片夹、反光镜、镜座。 作用:放大调整物像 2、显微镜使用过程(每个过程应注意的方法) ①取镜和安放:一手握镜臂,一手托镜座,把显微镜放在距离试验台边缘10cm处。 ②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正对通光孔。光线较强时用平面镜,光线较弱时用凹面镜。 ③安放装片:把制作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并用压片夹压住,让标本正对通光孔中心。 ④调焦: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至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注意物镜不要碰到标本(此时一定要看着物镜)。左眼向物镜内观察,同时逆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在 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 在观察方式上,一般是先用肉眼、再用放大镜、最后用显微镜; 在观察方位上,一般采取先整体后局部,向宏观后微观,从外到内,从左到右等顺序 4、量筒测量时的方法。 ①在量筒内倒适量的水(以浸没待测固体为准)读出体积V1

②用细线栓好固体慢慢放入到量筒内,读出这时水和待测固体的总体积V2 ③用V2—V1,得到待测固体的体积 植物标本:①采集②压制或浸泡③成品 动物标本:①捕捉、杀死、放入三角包②插针③固定在展翅板上④保存(成品) 6、探究实验的六个步骤 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7、探究实验的`设计要求?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探究的结果经过反复的实验论证,证明无误后,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总结:本章节主要讲述了显微镜的结构功能特点以及使用方法。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第一节认识生物 1、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7)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 第二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1、调查的一般方法: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一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 2、生物的分类 (1)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2)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3)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 2、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 3、生态因素分为两类:(1)非生物因素——光、温、水等;(2)生物因素 4、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制定计划(4)实施计划(5)得出结论(6)表达和交流。 5、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只有一种条件不同,其它条件都保持相同,这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中的变量。像这样的实验就叫做对照实验。 6、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时,(1)提出的问题是: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2)作出的假设是: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3)为什么要用多只鼠妇做实验?避免偶然性,减小误差。(4)为什么计算全班平均值?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7、生物与生物之间,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合作、寄生。 8、生物能适应环境(海豹皮下脂肪很厚),也能影响环境(蚯蚓可使土壤疏松)。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有两部分:(1)生物部分: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2)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等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

. . . ( 七上生物知识点 1 生物的共同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 废物(4)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 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7). 除病毒外,生物都由细胞构成 2 生物的分类:(1)按形态结构特点分为:动物,植物和其他生物 (2)按生活环境分为:陆生生物和 水生生物 (3)按用途分为: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 3 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范围:厚度为 20 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 气圈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 4 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 圈。有毒物质:不断积累,有机物和能量(数量):逐级递减。能量源头:太阳能。 5 生态系统由生物(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组成。 6 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等) 和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7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草→兔→狐) 8 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 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所以说生态系 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 9 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对照书本说出它们各自的 特点):森林生态系统(“地球之肺”、 “绿色水库”之称)、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地 球之肾)、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 10 遮光器和反光镜:调节光线的强和弱。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调节物镜与玻片的距离 (能使镜筒上升和下降)目镜和物镜:放大物体倍数 11 使用显微镜的步骤: 1)取镜和安放(2)对光 (3)观察 (4)整理和存放 细胞中的物质:有机物(如糖类、脂类、蛋白质和核酸)和无机物(水、无机盐、氧等) 12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核是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 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共有的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植物细胞特有:细胞壁,液泡,叶 绿体。 13 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叶绿体(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线粒体(将化学能转变为生物生活所需要 的能量) 14 染色体由蛋白质和 DNA 组成,DNA 是遗传物质,染色体就是遗传物质的载体。 15 生物由小长大离不开细胞的生长(体积增大)和细胞的分裂(数目增多) 16 细胞的分裂:分裂时染色体加倍后一分为二,形成完全相同的两份。细胞核分成两个,细胞质分 成两份,每份细胞质中各含一个细胞核,最后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形成细胞壁。 17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 (细胞分化—细胞形成组织的过程) 18 动物体的四种组织名称和功能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讲解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三、课前准备: 生物的图片、有关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教学课件。 四、教学设计: (一)新课讲授: 引入:展示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中出现的生物与非生物。 引导学生根据书上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说明生物的特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抽题讨论(如果学生人多可两组一题)小组选出组长、记录员、发言人。小组研究讨论结束后,可研究讨论其他组的题.待各组完成后,各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最后可以安排本小组同学补充发言,而后其他小组同学再发言补充(教师除了组织学生的活动,可以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他们的讨论和研究)。 总结:除了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外,还有其他别的生物特征吗?(根据生物的特征说) 补充: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2、生物体能进行新陈代谢;3、生物体能遗传变异;4、生物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等. (二)课堂作业:书上练习P6 (1)分析图片弹钢琴的机器人、慢慢生长着的钟乳石为什么不是生物? (2)珊瑚和珊瑚虫都是生物吗?详细说明。 (三)板书设计 第一章认识生物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一、生物的特征(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全部教案(完整版)

七年级人教版生物上册全部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实验课程的第一课,本节教材符合课标的要求,在教材编排上,文字优美,行云流水;安插了先进的科学知识以及许多精美的图片,并就先进的生物科学技术提出了很多问题,设置悬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本节的教学目标侧重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80%),体现思维和表达的能力目标占15%,知识目标占5%。 课时准备: 1.了解初一新生的基本情况。 2.收集关于生物方面尖端先进的科学技术方面的资料,图片、光盘,如DNA侦破技术,人工智能,基因芯片以及目前受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问题方面的图片、光盘。 3.磁带(如《校园的早晨》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放一首优美的钢琴曲(或其它如《校园的早晨》磁带)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到课堂氛围的和谐、轻松、愉快、缩短师生间的感情距离,尽量体现师生间的民主平等关系。 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阅读全文。 二、分组:选定小组长(组织教学:制定课堂纪律规则及评价条例)进行小组讨论,再作记录,小组讨论内容。 1.学校的垃圾问题(特别是食品包装袋、快餐盒等)用哪些方法解 决,哪种方法最好?分析原因。 2.学校伙食房周围树干与其它区域的树干比较,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校园内麻雀数量比前几年有所增加,为什么? 4.今年暑期发生的洪涝灾害说明了什么问题? 5.关注自我:有的同学长得健康结实,而有的同学长得瘦弱,你知道原因吗?你能简单回答你是怎样由小到大的吗?你希望自己在原有的基础上长得列健壮吗?更聪明吗? 6.你是从什么途径了解克隆和转基因的?你了解哪些。

三、全班分小组交流、讨论 四、教师作补充,修正和总结,并对同学们的表现作出积极性的评价。 因为是第一节课,学生第一次分组完成不同的讨论项目,然后进行表达和交流,所以无论对和错,应首先给予充分的鼓励,通过交流,辨清正误,这样可以使学生保持积极的思考,积极发言的高昂激情,否则,参与的积极性容易受到打击,以致影响以后的教学。 五、师生共同朗诵课文《致同学们》的第一、二段欣赏这两段话,提高文学修养,讨论:生活离得开生物吗? 六、教师启发,通过平常看报、看电视、看书、听广播或在网上查询的资料,谁能说说除了我们刚才讨论的问题以外,你还知道关于生物学的其它方面知识吗?(最后教师补充) 七、结束语: 同学们,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作为一个21世纪的现代公民,是否应该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呢?是否应该具备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呢?自主、合作、探究已成为新时代的学习方式。生命的世界真精彩,生物的世界真奇妙,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破译生命的密码吧!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 认识生物》教案

第一章认识生物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一、教学目标 ①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②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④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二、难点和重点 重点:①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②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课前准备 教师:①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实物、图片。 ②教师准备与课程相关的挂图。 学生:①学生观察生活环境,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四、教学设计 1.什么是生物? 观察绚丽多彩的大自然挂图,说出其中的生物与非生物。或实地考察大自然。(适合班额小的农村学校,班额大,需要分小组进行。)提出问题:

“请举出画面中的物体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注意鼓励中差生参与) 展示挂图,启发学生找出图中的生物与非生物(无条件进行多媒体教学的学校可用此法) 教师组织好学生,让其在大自然中认真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生物的特征: 实物对比,通过分析小鸟具有的一些生物特征后,学生拿出自己所带的生物与小鸟对比,说出这些生物具有的与小鸟相同的特征,互相补充,得出生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观察书中插图,说出各种生物正在进行的生命活动,然后学生分小组,以自身为例讨论人是否也具有书中描述的生物特征,选出代表,举例说明,各组间可针对不同观点进行辩论,使大家认识到生物的共同特征。 集思广益,调动思维潜力,学生观察某些生物图片或多媒体课件,结合平时了解的生物知识,协作互补,从记忆中搜索信息,说出生物的其他特征。例如,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有一定的寿命等。 启发学生用对比法比较出生物的共同特征,同时可向学生解释不同生物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方式有所不同(如动植物繁殖的方式不同)。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挂图,阅读课文。提出问题:“想想你具有哪些生物特征?”对于一些不易观察到的生物特征,教师可提示学生,

初中七年级人教版生物上册全册教案(免费下载)

初中七年级人教版生物上册全册教案(免费下载)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实验课程的第一课,本节教材符合课标的要求,在教材编排上,文字优美,行云流水;安插了先进的科学知识以及许多精美的图片,并就先进的生物科学技术提出了很多问题,设置悬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本节的教学目标侧重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80%),体现思维和表达的能力目标占15%,知识目标占5%。 课时准备: 1.了解初一新生的基本情况。 2.收集关于生物方面尖端先进的科学技术方面的资料,图片、光盘,如DNA侦破技术,人工智能,基因芯片以及目前受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问题方面的图片、光盘。 3.磁带(如《校园的早晨》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放一首优美的钢琴曲(或其它如《校园的早晨》磁带)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到课堂氛围的和谐、轻松、愉快、缩短师生间的感情距离,尽量体现师生间的民主平等关系。 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阅读全文。 二、分组:选定小组长(组织教学:制定课堂纪律规则及评价条例)进行小组讨论,再作记录,小组讨论内容。 1.学校的垃圾问题(特别是食品包装袋、快餐盒等)用哪些方法解 决,哪种方法最好?分析原因。 2.学校伙食房周围树干与其它区域的树干比较,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校园内麻雀数量比前几年有所增加,为什么? 4.今年暑期发生的洪涝灾害说明了什么问题? 5.关注自我:有的同学长得健康结实,而有的同学长得瘦弱,你知道原因吗?你能简单回答你是怎样由小到大的吗?你希望自己在原有的基础上长得列健壮吗?更聪明吗? 6.你是从什么途径了解克隆和转基因的?你了解哪些。

初一生物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初一生物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每一门功课都有它自身的规律,有它自身的特点,生物当然也不例外。下面是有关初一生物上册第一章知识点的内容,供你学习参考! 1、显微镜的结构及各结构功能。 结构:目镜、物镜、镜筒、镜臂、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压片夹、反光镜、镜座。 作用:放大调整物像 2、显微镜使用过程(每个过程应注意的方法) ①取镜和安放:一手握镜臂,一手托镜座,把显微镜放在距离试验台边缘10cm处。 ②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正对通光孔。光线较强时用平面镜,光线较弱时用凹面镜。 ③安放装片:把制作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并用压片夹压住,让标本正对通光孔中心。 ④调焦: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至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注意物镜不要碰到标本(此时一定要看着物镜)。左眼向物镜内观察,同时逆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在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 3、什么是观察,观察的顺序? 观察是我们了解、掌握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第一手材料的基本方法,也是探究生命问题的第一步。

在观察方式上,一般是先用肉眼、再用放大镜、最后用显微镜;在观察方位上,一般采取先整体后局部,向宏观后微观,从外到内,从左到右等顺序 4、量筒测量时的方法。 ①在量筒内倒适量的水(以浸没待测固体为准)读出体积V1 ②用细线栓好固体慢慢放入到量筒内,读出这时水和待测固体的总体积V2 ③用V2V1,得到待测固体的体积 5、动植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 植物标本:①采集②压制或浸泡③成品 动物标本:①捕捉、杀死、放入三角包②插针③固定在展翅板上④保存(成品) 6、探究实验的六个步骤 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得出结论表达、交流7、探究实验的设计要求?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探究的结果经过反复的实验论证,证明无误后,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总结:本章节主要讲述了显微镜的结构功能特点以及使用方法。 初一生物上册第一章知识点就分享到这里,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 濮阳市第一中学生物教研组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第一节认识生物 1、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人可以通过出汗、呼出气体、排尿将废物排出体外;落叶能带走一部分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7)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 第二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1、调查的一般方法: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一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 2、生物的分类 (1)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2)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3)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 2、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 3、生态因素分为两类:(1)非生物因素——光、温、水等;(2)生物因素 4、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制定计划(4)实施计划(5)得出结论(6)表达和交流。 5、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只有一种条件不同,其它条件都保持相同,这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中的变量。像这样的实验就叫做对照实验。 6、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时,(1)提出的问题是: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2)作出的假设是: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3)为什么要用多只鼠妇做实验?避免偶然性,减小误差。(4)为什么计算全班平均值?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7、生物与生物之间,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合作、寄生。 8、生物能适应环境(海豹皮下脂肪很厚),也能影响环境(蚯蚓可使土壤疏松)。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章知识点归纳汇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章知识点归纳汇总 第一章知识点归纳 1、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生物圈是生物共有的家园。 3、“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若用生物圈的概念来衡量:部分符合生物圈的范围。 4、生物圈在海平面以下约11000米和海平面以上约10000米之间,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这里有维持生命的空气、水、阳光等条件。 5、生物的家族中有植物、动物、真菌、细菌、病毒等。 6、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核心,物种多样性的实质是遗传(基因)多样性。生物学家已经发现、命名并记录了200多万种生物,基中70%以上是动物,约22%是植物和真菌。 7、在生物圈中,物种数量最多的一类生物是昆虫。 8、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内在形式,遗传多样性决定物种多样性。 9、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外在形式。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包括陆地、湿地和海洋生态系统。 10、生态系统: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个池塘、一块草地、一块农田都可称为一个生态系统。 11、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12、菊花是我国广为栽培的观赏花卉,共有两万多个品种,这充分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遗传(基因)多样性。 13、南沙群岛是我国传统渔场。这里的珊瑚礁里生活着许多品种的珊瑚虫, 这种生物多样性的实质是 ...遗传(基因)多样性。 14、微山湖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湖内有鱼类78种,鸟类205种,湖 中还有维管植物239种,这些数字主要体现了物种多样性 .....或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 15、世界上没有指纹完全一样的两个人,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遗传 ..(基 因)多样性 ...。 16、表格中的资料信息直接反映了生物多样性中的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 ........或物种

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汇总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汇总(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汇总(人教版) 1、科学探究一般包括的环节: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2、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植物自养;动物异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的废物。 动物排出废物的方式:出汗、呼出气体、排尿。 植物排出废物的方式:落叶。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应激性。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3、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向上、下各约十千米。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4、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5、影响生物的生存的环境因素: 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分等;生物因素:影响 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例:七星瓢虫捕食蚜虫,是 捕食关系。稻田里杂草和水稻争夺阳光,属竞争关系。

蚂蚁、蜜蜂家庭成员之间分工合作。 6、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举例:荒漠中的骆驼,尿液非常少;骆驼刺地下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寒冷海域中的海豹,胸部皮下脂肪厚;旗形树等。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蚯蚓疏松土壤,增加土壤的肥力;沙地植物防风固沙等都属于生物影响环境。“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7、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组成: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水、空气、温度等 8、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就形成了食物网。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有毒物质也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写食物链时注意:只能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层消费者结束。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章知识点归纳整理

第一章知识点归纳 1、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生物圈是生物共有的家园。 3、“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若用生物圈的概念来衡量:部分符合生物圈的范围。 4、生物圈在海平面以下约11000米和海平面以上约10000米之间,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这里有维持生命的空气、水、阳光等条件。 5、生物的家族中有植物、动物、真菌、细菌、病毒等。 6、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核心,物种多样性的实质是遗传(基因)多样性。生物学家已经发现、命名并记录了200多万种生物,基中70%以上是动物,约22%是植物和真菌。 7、在生物圈中,物种数量最多的一类生物是昆虫。 8、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内在形式,遗传多样性决定物种多样性。 9、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外在形式。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包括陆地、湿地和海洋生态系统。 10、生态系统: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个池塘、一块草地、一块农田都可称为一个生态系统。 11、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12、菊花是我国广为栽培的观赏花卉,共有两万多个品种,这充分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遗传(基因)多样性。 13、南沙群岛是我国传统渔场。这里的珊瑚礁里生活着许多品种的珊瑚虫,这种生物多样性的实质是 ...遗传(基因)多样性。 14、微山湖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湖内有鱼类78种,鸟类205种,湖 中还有维管植物239种,这些数字主要体现了物种多样性 ........。 .....或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15、世界上没有指纹完全一样的两个人,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遗传 ..(基 因)多样性 ...。 16、表格中的资料信息直接反映了生物多样性中的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 ........或物种多样性 。 .... 系统 ..。 18、素有“地球之肺 ......。 ....”之称的生态系统是森林生态系统 ....”和“绿色水库 19、具有净化水质、蓄洪抗旱作用,被人们誉为“地球之肾 ....”的生态系统是 湿地生态系统 ......。 20、地球环境中最具有生物多样性的地区是热带雨林 ....。 21、生物与非生物最本质的区别:是否有生命 .....。 22、生物的特征: 1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 认识生物 一、生物的特征(8个): (1)生物生活需要 营养 。植物通过 光合 作用得到,动物与人则通过取食来得到。 (2)生物能进行 呼吸 。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 氧气 ,呼出 二氧化碳 。 (3)生物都能排出体内产生的 废物 。如:人排汗、排尿等;植物的落叶。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 作出一定的反应 。如:含羞草叶片受刺激会合拢;草履虫趋利避害。 (5)生物能够 生长和繁殖 。 (6)除了 病毒 以外,生物都是由 细胞 构成的; (7)具有 遗传 和 变异 的现象。如:长的像父母为 遗传 ;长的与父母不同为 变异 。 (8)生物能 适应 一定的环境,也能 影响 环境。 二、生物归类方法: 1、按形态结构分为: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 2、按生活环境分为:水生生物、和陆生生物 3、按用途分为:作物、家禽(如:鸡、鸭、鹅)、家畜(马、牛、羊、猪等)、宠物等。 第二章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一、 1 、概念:地球上所有的 生物及其生活环境 的总称。 生物圈 2、范围: 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 。 3、为生物提供的生存条件: 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 1、大气圈的空气主要由: 氮气、氧气、二氧化碳 等组成。其中主要是能飞的昆虫和鸟及细菌等生物 2、水圈包括 全部的海洋和江河湖泊 。但大多数生物生活在水中 150米以内 的范围。 3、岩石圈的表面大多有土壤,是一切陆生生物的“ 立足点 ”。人类可利用器具到达任何圈层。 二、影响生物 非生物因素:如光、温度、水、空气等 生活的环境因素 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生物间的关系有:捕食、竞争、合作等 1、科学探究的6步: ①提出问题 ②作出假设 ③制定计划 ④实施计划 ⑤得出结论 ⑥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中只有 1 个不同的变量,其他的变量如温度、时间、土壤的多少等都应 相同 。如在探究光线对鼠妇的 影响时,变量是 光线 。而在探究水对鼠妇的影响时,除 干燥和潮湿 环境不同外,其它条件都应 相同 。 3、如图:为某兴趣小组在课下设计的探究环境中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的探究实验,纸盒被分为4个相同大小的区域① ②③④。先在左边①③区内放入干土,再在右边②④区放入等量的湿土;在①②区放一黑纸板遮光,在③④区放一无色玻璃板。把20只鼠妇放在盒子的中心,观察各区鼠妇的数量。 ⑴图中共有4组对照实验,各区的环境特点为: ①阴暗干燥 ②阴暗潮湿 ⑵ ①③或②④对照得出的结论为:鼠妇喜欢阴暗的环境。 ①②或③④对照得出的结论为:鼠妇喜欢潮湿的环境。 ⑶你认为 ② 区的鼠妇最多?4组对照实验说明:鼠妇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 ⑷实验结束后应该怎样处理用过的动物? 放回大自然 为什么? 要关爱生物。

生物七年级上册知识点第一章知识归纳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认识生物 1、生物的共同特征: ①需要营养 ②能呼吸 ③能排泄 ④有应激性(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⑤能生长和繁殖 ⑥有遗传和变异特性 ⑦除病毒外,都有细胞构成 2、生物的生活环境:不仅指生物的生存空间,还包括存在于它周围的各种影响因素。 3、环境因素分: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4、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水、温度等。 5、生物因素: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6、生物因素之间的关系:有捕食、竞争、合作、寄生等。 7、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①环境影响生物。 ②生物适应环境。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等方面有与其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③生物还能影响环境。 8、生态系统: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9、生态系统组成: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腐生细菌、真菌等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和土壤等。 10、食物链: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由于吃与被吃而形成的关系。 例如:草兔子狼 (1)食物链一定是从生产者开始,到范围内不再被捕食的消费者结束。 (2)食物链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分解者不参与形成食物链 (3)食物链中的箭头表示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方向 11、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结而形成的复杂营养关系。 12、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沿食物链越来越少。 13、生态系统中有毒物质的积累: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 14、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15、探究的一般过程: ①提出问题→②作出假设→③制定计划(设计实验)→④实施计划→⑤得出结论→⑥表达交流 16、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17、对照实验设计的关键:唯一变量,其他条件相同。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全)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教案序号 1第一单元第一章认识生物新授课 第一节生物的特性2006.9.11 教学目标 ①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②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④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难点和重点 重点:①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②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讨论法

巩固练习 1. 我们留意了这么多生命现象,相信你们一定会利用这些生物的特征去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生物了吧。我们来练习一下。教师打出图片,让学生指出图中钟乳石、珊瑚和珊瑚虫,哪个是生物,为什么? 2.今天我们接触到这么多的小生命,看到它们的生命现象,你还认为路旁的一棵树,道边的一朵花,都是那么微不足道吗?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那些具有生命的物体呢? 教学反思: 教案序号 2 第一章认识生物新授课

第二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2006.9.13 教学目标 ①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知道的生物进行归类。 ②尝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③初步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④通过本课的学习引起学生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加强保护生物资 源的意识。 难点和重点 重点:①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②初步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难点:①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状态。 ②能引起学生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注意保护生物资源。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方法:调查法 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全册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全册知识点归 纳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知识归纳整理 一、观察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1.方法: ⑴直接观察:直接用肉眼进行观察。 ⑵间接观察:借助于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摄像机、录音机等工具进行观察,有时还需要测量。 2.要求: 前:要有明确的目的; 中:观察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对于需要较长时间的观察,要有计划和耐心;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 后:与别人交流看法,进行讨论。 二、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 ⑴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自身所需要的有机物。 ⑵动物、微生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但能以 植物或别的动物为食,从中获得营养,例如海豚 捕食大马哈鱼。 2.生物能进行呼吸 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3.生物能排出生体内产生的废物

动物和人通过多种方式排出体内废物,例如,人可以通过排尿、出汗和呼出气体将废物排出体外。植物的落叶也可以带走一部分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例如:猎豹发现猎物后迅速追击;含羞草的叶受到碰触会合拢,植物有向光性、向水性、向肥性、向地性等。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生物体发育到一定阶段,就开始繁殖下一代。例如:种子的萌发,破壳而出的幼鳄,蘑菇的生长。 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生物体亲代和子代之间,在很多方面表现出相同的特征,这是遗传现象;但总有一部分特征并不相同,这是变异现象。 7.其他特征: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第二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知识归纳整理 一、调查 1.什么是调查 2.调查校园、公园或农田的生物种类 ⑴步骤 ①选择调查范围:校园、公园或农田; ②分组:6~8人为一个调查小组,确定一人为组长。 ③设计调查路线:选择一条生物种类较多、环境有较多变化的路线; ④调查并记录:要特别注意树皮、草丛和枯枝落叶等处存在的容易被忽 略的小生物,还有空中偶尔飞过的鸟和昆虫; ⑤归类;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 生物的基本特征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基本特征 教材分析 (一)教学分析: 本节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的起始节。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在识别身边生物的基础上,描述生物的生命现象,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让学生在常见的生命现象层面上说出生物的基本特征。学生对于生物的生命现象已有不少感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任一种自己熟悉的生物,形成一个基本观点:只有具备这些特征的物体,才是生物。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列举、辨认具体事例,学会描述身边的生物,区别生物和非生物。 2、通过讨论、领会并能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 3、通过事物的对比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4、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5、通过举例活动,让学生关注生物,培养学习生物学、探究未知事物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生物的生命现象及生物的基本特征 (四)教学难点: 生物某些基本特征的归纳和理解 教学准备 一盆生长旺盛的含羞草,一盆塑料质的含羞草;体现生物基本特征的多媒体课件;学生查找与生物的基本特征有关的资料。 教学程序: [我们身边的生物] 一、创设问题情景

多媒体屏幕呈现:绚丽多彩的大自然:空中有白云、飞机、太阳,还有蝴蝶、小鸟。远处有山林、草地,草地上有大大小小的蘑菇。近处有一只母鸡领着一群小鸡在觅食,小狗趴在旁边吐着舌头。还有一座小桥,水中有游鱼、水草。 从学生熟悉的画面引入,目的是使学生从学习一开始就感到亲切、有趣,并且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二、提出问题 质疑:画面中哪些是生物?哪些不是生物?为什么? 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在上课初始便把注意力集中到问题中来,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程度。 三、问题解决 学生观察、小组讨论后回答:飞机、白云、太阳、山石、桥、水等是非生物,因为它们都没有生命;蝴蝶、小鸟、草、鸡、狗、鱼、蘑菇等是生物,因为它们都有生命。 学生通过提取脑海中的生活常识,自然而然的解决问题,降低难度,让学生开学之初便拥有了一种生物学习的成就感和关注生活的意识。 四、巩固运用 1、为了加深学生对生物的理解,让学生列举自己熟悉的生物。 2、大屏幕展示一些有代表性的生物标本、图片。学生说出名称。 在学生视野充分拓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众多的生物简单分类,明确生物包括植物、动物、真菌、细菌和病毒等五类。 过渡句:现在已被人们认识的生物有200多万种。它们的形态、大小和生活习性各不相同,但在千差万别中却存在着共性:他们都是有生命的。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呢? 课堂中“小台阶”的问题设置是必要的,可以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获取知识,所以利用问题形式过渡,使课堂知识点之间衔接流畅自然。 [生物的生命现象] 一、出示一盆生长旺盛的含羞草A和一盆塑料质的含羞草B,让学生判断哪一盆是生物,并列举它是生物的理由,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并进行评比,看哪一小组列举的理由多而合理。学习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第一组的意见:A植物是生物,B不是。理由是:A能不断的由小长大,B不能;A能进行呼吸,B不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