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地名地址数据库建设
- 格式:doc
- 大小:151.50 KB
- 文档页数:18
基于地理实体的数据库建设探讨1.青海省基础测绘院,青海西宁 8100002,青海省柴达木综合地质矿产勘察院,青海格尔木 816000摘要:随着智能城市建设的深入发展,将自然资源、交通、环境保护、水事务、减少紧急灾害、公共安全和消防、人口、法人、经济和信贷信息结合起来成为智能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此基础上,本文讨论了基于地理实体的数据库建设,以供参考。
关键词:地理实体;数据库建设;探讨引言随着政府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深入,政府部门和公众可以通过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获取电子地图、兴趣点等地理信息等在线服务,增加了基于地理信息的专题信息链接和共享服务需求。
目前,智慧城市建设正在蓬勃发展。
要协调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建(构)筑物数据库等资源,合理划分测绘地理信息产品类型,在统一的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和人口、法人等信息资源基础上叠加各部门、各行业相关业务信息,加快跨部门协同应用。
1如何理解地理实体随着技术和工具的发展,对地理世界的了解和表达也有所提高,而且利用地貌和数学的理论和工具,地图要素被用于了解和表达地理世界,地图也可供使用;随着信息技术、数据库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地图被转到了计算机上,地理信息数据模型是根据地图要素开发的,而4D产品代表了传统地理信息系统时代的地理观念。
今天,为了建设数字化城市,将现实世界移向计算机,将物理城市映射为数字城市,以此作为满足所有行业、专业人员和公众地理信息需求的数字基础,基于土地要素的数据模型=原始地图n现实世界的规模从微观到宏观不等,目前的资源和技术能力还不能以无限复杂的方式描述所有地理实体,通常是根据我们目前的需要,也不能研究数量有限的地理实体。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应将建筑视为一个单独的物理对象;在消防救援中,建筑物的楼层、住户和消防设施应用作实物。
2地理实体与地理要素建设地理实体数据库,首先要弄清地理实体与地理要素之间的异同,地理实体是现实世界中具有空间位置、独立语义属性或功能的自然或人工地物,其与传统4D产品中的地理要素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国家地名数据库管理系统》界线、界桩代码编制方法按:吉林省是国家地名数据库建设试点省,他们在地名数据库建设中先行一步,取得了丰富的经验。
他们实践中探索总结的《国家地名数据库管理系统》界线、界桩代码编制方法很有实用价值,请各地在建库过程中学习参考。
《国家地名数据库管理系统》中的“界线管理”在录入界线、界桩数据时,需要对界线、界桩进行正确编码,才能保证数据的正确存储和显示。
现对界线、界桩代码编制的方法做简要说明。
一、界线编码在界线数据表中,界线代码共20位,分为3个部分,即:区划1(9位)、区划2(9位)、界线分类代码(2位)组成。
现将界线编码分县级以上界线和县级以下(乡镇级)界线分别做出编码说明。
1、县级以上界线编码在这里以长春—吉林线为例,说明县级以上界线的编码原则。
如图1所示。
图1 长春吉林线编码示意图区划1和区划2是界线毗邻的两个市,即:长春市和吉林市。
区划1的前6位为己方—长春市的行政区划代码(即数据录入者所在的市):220100;后三位是县级以下代码,因为长春—吉林线为地区界,所以不存在县级以下代码,填000。
区划2的前6位为对方—吉林市的行政区划代码(即毗邻方):220200,后三位同样是000。
第三部分的界线分类代码可以直接选择,为地级行政界,选择后系统会自动赋值为02,当然也可以在列表形式下直接输入02。
这样,长春—吉林界线编码即为:220100.000.220200.000.02。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区划1一定要填写自己所在的市(县、区),很多数据录入者反映录入数据后,再打开时发现数据不见了,就是因为区划1填写的不正确,系统根据区划1的代码将数据分配到其所在的行政区域目录下,只有通过区划1所在的行政区划代码进入系统才能看到数据,并非是数据丢失。
2、县级以下界线编码:县级以下代码以长春市南关区的新立城镇和玉潭镇界线为例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
图2 新立城镇和玉潭镇界线编码图乡镇界线代码结构跟县级以上界线完全一样,因为是乡镇级的界线,所以区划1和区划2的县级以上代码应该相同,都是长春市南关区代码,即为220102;区划1中的后三位为县级以下代码,即为新立城镇的代码,为100,区划2的后三位同样为县级以下代码,即为玉潭镇代码,为102;第三部分为界线分类代码,可以选择乡级行政界,系统自动赋值为05,这样新立城镇和玉潭镇的界线编码为220102.100.220102.102.05。
测绘技术标准精选(最新)G2260《GB/T 2260-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2659〈GB/T2659-2000 世界各国和地区名称代码〉G3792.6《GB/T 3792.6-2005 测绘制图资料著录规则》G6962《GB/T6962-2005 1:500、1:1000、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规范》G7930《GB/T 7930-2008 1:500 1:1 000 1:2 000 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G7931《GB/T 7931-2008 1:500 1:1 000 1:2 000 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G10114《GB/T10114-2003 县级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制规则》G12320《GB12320-1998 中国航海图编绘规范》G12340《GB/T 12340-2008 1:25 000 1:50 000 1:100 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G12341《GB/T 12341-2008 1:25 000 1:50 000 1:100 000 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G12343.3《GB/T 12343.3-2009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编绘规范:1:500 000 1:1 000 000地形图编绘规范》G12409《GB/T 12409-2009 地理格网》G12897《GB/T 12897-2006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12898《GB/T 12898-2009 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12979《GB/T 12979-2008 近景摄影测量规范》G13923《GB/T 13923-2006 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G13977《GB/T 13977-2012 1:5 000 1:10 000 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G13989《GB/T 13989-2012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G13990《GB/T 13990-2012 1:5 000 1:10 000 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G14267《GB/T 14267-2009 光电测距仪》G14268《GB/T 14268-2008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更新规范》G14395《GB/T 14395-2009 城市地理要素编码规则城市道路、道路交叉口、街坊、市政工程管线》G14511《GB/T 14511-2008 地图印刷规范》G14911《GB/T 14911-2008 测绘基本术语》G14912《GB/T14912-2005 1:500 1:1000 1:2000外业数字测图技术规程》G14950《GB/T 14950-2009 摄影测量与遥感术语》G15314《GB/T 15314-1994 精密工程测量规范》G15661《GB/T 15661-2008 1:5 000 1:10 000 1:25 000 1:50 000 1:100 000 地形图航空摄影规范》G15967《GB/T 15967-2008 1:500 1:1 000 1:2 000 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数字化测图规范》G15968《GB/T 15968-2008 遥感影像平面图制作规范》G16176《GB/T16176-1996 航空摄影产品的注记与包装》G16789《GB16789-1997 比长基线测量规范》G16818《GB/T 16818-2008 中、短程光电测距规范》G16819《GB/T 16819-2012 1:500 1:1 000 1:2 000地形图平板仪测量规范》G16820《GB/T 16820-2009 地图学术语》G16831《GB/T 16831-2013 基于坐标的地理点位置标准表示法》G17157《GB/T 17157-2012 1:25 000 1:50 000 1:100 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解析测图规范》G17158《GB/T 17158-2008 摄影测量数字测图记录格式》G17159《GB/T 17159-2009 大地测量术语》G17160《GB/T 17160-2008 1:500 1:1 000 1:2 000地形图数字化规范》G17278《GB/T 17278-2009 数字地形图产品基本要求》G17424《GB/T 17424-2009 差分全球导航卫星系统(DGNSS)技术要求》G17501《GB17501-1998 海洋工程地形测量规范》G17693.1《GB/T17693.1-1999 外语地名汉字编写导则:英语》G17693.2《GB/T17693.2-1999 外语地名汉字编写导则:法语》G17693.3《GB/T17693.3-1999 外语地名汉字编写导则:德语》G17693.4《GB/T17693.4-1999 外语地名汉字编写导则:俄语》G17693.5《GB/T17693.5-1999 外语地名汉字编写导则:西班牙语》G17693.7《GB/T17693.7-2003 外语地名汉字编写导则:葡萄牙语》G17694《GB/T 17694-2009 地理信息术语》G17695《GB/T17695-1999 地图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通用符号》G17733《GB 17733-2008 地名标志》G17796《GB/T 17796-2009 行政区域界线测绘规范》G17797〈GB/T17797-1999 地形数据库与地名数据库接口技术规程〉G17798《GB/T 17798-2007 地理空间数据交换格式》G17833《GB/T17833-1999 渔业用图编绘规范》G17941《GB/T 17941-2008 数字测绘成果质量要求》G17942〈GB/T17942-2000 国家三角测量规范〉G17943〈GB/T17943-2000 大地天文测量规范〉G17944《GB/T17944-2000 加密重力测量规范》G17986.1〈GB/T17986.1-2000 房产测量规范:房产测量规定〉G17986.2〈GB/T17986.2-2000 房产测量规范:房产图图式〉G18214.1《GB/T18214.1-2000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全球定位系统(GPS)接收设备》G18314《GB/T 18314-2009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18315《GB/T18315-2001 数字地形图系列和基本要求》G18316《GB/T 18316-2008 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18317《GB/T18317-2001 专题地图信息分类与代码》G18521《GB/T18521-2001 地名分类与类别代码编制规则》G18578《GB/T 18578-2008 城市地理信息系统设计规范》G18731《GB/T18731-2002 干线公路定位规则》G19333.5《GB/T19333.5-2003 地理信息一致性与测试》G19710《GB/T 19710-2005 地理信息元数据》G19996《GB/T 19996-2005 公开版地图质量评定标准》G20256《GB/T 20256-2006 国家重力控制测量规范》G20263《GB 20263-2006 导航电子地图安全处理技术基本要求》G20268《GB/T 20268-2006 车载导航地理数据采集处理技术规程》G21139《GB 21139-2007 基础地理信息标准数据基本规定》G21336《GB/T 21336-2008 地理信息质量评价过程》G21337《GB/T 21337-2008 地理信息质量原则》G21740《GB/T 21740-2008 基础地理信息城市数据库建设规范》G22021《GB 22021-2008 国家大地测量基本技术规定》G22022《GB/T 22022-2008 地理信息时间模式》G23236《GB/T 23236-2009 数字航空摄影测量空中三角测量规范》G23705《GB/T 23705-2009 数字城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地名/地址编码规则》G23706《GB/T 23706-2009 地理信息核心空间模式》G23707《GB/T 23707-2009 地理信息空间模式》G23708《GB/T 23708-2009 地理信息地理标记语言(GML)》G24355《GB/T 24355-2009 地理信息图示表达》G24356《GB/T 24356-2009 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24357《GB/Z 24357-2009 地理信息元数据 XML模式实现》G25528《GB/T 25528-2010 地理信息数据产品规范》G25529《GB/T 25529-2010 地理信息分类与编码规则》G25530《GB/T 25530-2010 地理信息服务》G25597《GB/T 25597-2010 地理信息万维网地图服务接口》G25598《GB/Z 25598-2010 地理信息目录服务规范》G25599《GB/Z 25599-2010 地理信息注册服务规范》G28441《GB/T 28441-2012 车载导航电子地图数据质量规范》G28442《GB/T 28442-2012 导航电子地图数据分类与编码》G28444《GB/T 28444-2012 导航电子海图应用存储格式》G28445《GB/T 28445-2012 个人位置导航电子地图数据质量规范》G28584《GB/T 28584-2012 城市坐标系统建设规范》G28585《GB/T 28585-2012 地理信息要素编目方法》G28586《GB/Z 28586-2012 地理信息基于网络的数据分发规范》G28587《GB/T 28587-2012 移动测量系统惯性测量单元》G28588《GB/T 28588-2012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连续运行基准站网技术规范》G28589《GB/T 28589-2012 地理信息定位服务》G28590《GB/T 28590-2012 城市地下空间设施分类与代码》G30317《GB/T 30317-2013 地理空间框架基本规定》G30318《GB/T 30318-2013 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基本规定》G30319《GB/T 30319-2013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基本规定》G30320《GB/T 30320-2013 地理空间数据库访问接口》G30321《GB/T 30321-2013 地理信息基于位置服务多模式路径规划与导航》G30322.1《GB/T 30322.1-2013 地理信息分类系统第1部分:分类系统结构》G50026《GB 50026-2007 工程测量规范》G50228〈GB 50228-1996 工程测量基本术语标准〉G50308《GB 50308-2008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50353《GB 50353-2014 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GJ21.1B《GJB 21.1B-2006 K 遥测标准第1部分:无线电信道》GJ383.20A《GJB383.20A-2004 遥测系统及分系统测试方法:PCM-FM遥测地面站测试方法》GJ415Z《GJB415A-2007 Z 军用数字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GJ1711《GJB1711-1993 遥测站解调系统总线技术要求》GJ1840A《GJB1840A-2007 Z 军用数字地图数据要求》GJ2228A《GJB2228A-2001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技术规程》GJ2238《GJB2238A-2004 遥测数据处理》GJ5173《GJB5173-2004 遥测信号模拟器通用规范》GJ6078Z《GJB6078-2007 Z 差分GPS交通要素测量作业规范》GJ6079Z《GJB6079-2007 Z 全球1:1000000数字高程图生产作业规范》GJ6277Z《GJB6277-2008 Z 航空精密距离测量系统性能要求和测试方法》GJ6304Z《GJB6304-2008 Z 2000中国大地测量系统》GJ6307Z《GJB6307-2008 Z 军事工程测量基本原则》GJ6308Z《GJB6308-2008 Z 地理信息系统接口通用要求》GJ6564Z《GJB6564-2008 Z 全球定位系统(GPS)接收机检定规程》CH1001T《CH/T 1001-2005 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CH1001Z《CH/Z 1001-2007 测绘成果质量检验报告编写基本规定》CH1002《CH1002-1995 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CH1002Z《CH/Z 1002-2009 可量测实景影像》CH1003《CH1003-1995 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CH1004《CH/T1004-2005 测绘技术设计规定》CH1005《CH/T1005-2000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数据文件命名规则》CH1006《CH/T1006-2000 1:5000、1:10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数字化测图规范》CH1007《CH/T1007-2001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元数据》CH1008《CH/T1008-2001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1:50000数字高程模型》CH1009《CH/T1009-2001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1:50000数字正射影像图》CH1010《CH/T1010-2001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1:50000数字栅格地图》CH1011《CH/T 1011-2005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 1:50000数字线划图》CH1012《CH/T1012-2005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土地覆盖图》CH1013《CH/T1013-2005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数字影像地形图》CH1014《CH/T 1014-2006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档案管理与保护规范》CH1015.1《CH/T1015.1-2007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 1:50000生产技术规程:数字线划图(DLG)》CH1015.2《CH/T1015.2-2007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 1:50000生产技术规程:数字高程模型(DEM)》CH1015.3《CH/T1015.3-2007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 1:50000生产技术规程:数字正射影像图(DOM)》CH1015.4《CH/T1015.4-2007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 1:50000生产技术规程:数字栅格地图(DRG)》CH1016《CH/T 1016-2008测绘作业人员安全规范》CH1017《CH/T 1017-2008 1:50000基础测绘成果质量评定》CH1018《CH/T1018-2009 测绘成果质量监督抽查与数据认定》CH1019《CH/T 1019-2010 导航电子地图检测规范》CH2007《CH/T2007-2001三、四等导线测量规范》CH2008《CH/T2008-2005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连续运行参考站网建设规范》CH2009《CH/T 2009-2010 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CH4015《CH/T4015-2001地图符号库建立的基本规定》CH7001《CH/T7001-1999 1:5000、1:10000、1:25000海岸带地形图测绘规范》CH9001《CH/Z 9001-2007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公共平台技术规范》CH9002《CH/Z 9002-2007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公共平台地名/地址分类、描述及编码规则》CH9006《CH/T 9006-2010 1:5000 1:10000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更新规范》CH9007《CH/T 9007-2010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测试规程》》CH9008.1《CH/T 9008.1-2010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 1:500 1:1000 1:2000 数字线划图》CH9008.2《CH/T 9008.2-2010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 1:500 1:1000 1:2000 数字高程模型》CH9008.3《CH/T 9008.3-2010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 1:500 1:1000 1:2000 数字正射影像图》CH9008.4《CH/T 9008.4-2010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 1:500 1:1000 1:2000 数字栅格地图》CH9009.2《CH/T 9009.2-2010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 1:5000 1:10000 1:25000 1:50000 1:100000 数字高程模型》CH9009.3《CH/T 9009.3-2010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 1:5000 1:10000 1:25000 1:50000 1:100000 数字正射影像图》CH9009.4《CH/T 9009.4-2010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 1:5000 1:10000 1:25000 1:50000 1:100000 数字栅格地图》TB10050《TB10050—2010 铁路工程摄影测量规范》TB10054《TB 10054—2010 铁路工程卫星定位测量规范》JTG C21-02《JTG/T C21-02-2014 公路工程卫星图像测绘技术规程》TD1006《TD/T 1006-2003 农用地估价规程》TD1009《TD/T 1009-2007 城市地价动态监测规范》TD1016《TD/T 1016-2003 国土资源信息核心源数据标准》SJ20707《SJ 20707-1998 军用态势图文件的格式和编码》SJ20708《SJ 20708-1998 军用象素数字地图文件的格式和编码》SJ20709《SJ 20709-1998 边用矢量数字地图文件的格式和编码》DZ0139《DZ/T 0139-1994 地质罗盘仪通用技术条件》DZ0160《DZ/T0160-1995 1:200000地质地理底图编绘规范及图式》DZ0203《DZ/T0203-1999 航空遥感摄影技术规程》DZ0265《DZ/T 0265-2014 遥感影像地图制作规范》HY070《HY/T070-2003 海域使用面积测量规范》SL52《SL 52-2015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规范》SL351《SL/Z 351-2006 水利基础数字地图产品模式》DL5104〈DL/T5104-1999 火力发电厂工程地质测绘技术规定〉NB35029《NB/T 35029-2014 水电工程测量规范》CJJ8《CJJ/T 8-2011 城市测量规范》CJ27《CJ27-1999 房屋接管验收标准》CJ384《CJ/T 384-2011 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共享服务技术》CJJ73《CJJ/T 73-2010 卫星定位城市测量技术规范》CJJ100《CJJ100-2004 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规范》CJJ144《CJJ/T 144-2010 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共享与服务元数据标准》CJJ186《CJJ/T 186-2012 城市地理编码技术规范》JG181《JG/T181-2005 工程建设地理信息系统软件通用标准》JGJ8《JGJ/T8-2007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278《JGJ 278-2012 房地产登记技术规程》SH3100《SH 3100-2000 石油化工工程测量规范》SY0054《SY/T0054-2002 油气田工程测量规范》(小)GA529《GA/T 529-2005 城市警用地理信息属性数据结构》GA530《GA/T 530-2005 城市警用地理信息数据组织及数据库命名规则》GA531《GA/T 531-2005 城市警用地理信息专题图与地图版式》GA532《GA/T 532-2005 城市警用地理信息数据分层及命名规则》CE238《CECS238:2008工程地质测绘标准》JJG100《JJG100-2003 全站型电子速测仪》JJG660《JJG660-2006 图形面积量算仪》JJG966〈JJG966-2001 手持式激光测距仪〉JJF1058《JJF1058-1998 商品房销售面积测量与计算》JJF1118《JJF1118-2004 全球定位系统(GPS)接收机(侧地型和导航型)校准规范》JJF1347《JJF1347-2012 全球定位系统(GPS)接收机(测地型)型式评价大纲》JJF1403《JJF 1403-2013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接收机(时间测量型)校准规范》978-7-5066-5159-2 测绘标准汇编综合卷(下)978-7-5066-5158-5 测绘标准汇编综合卷(中)978-7-5066-5157-8 测绘标准汇编综合卷(上)978-7-5066-2938-0 测绘标准汇编工程测量卷基础分册978-7-5066-4324-3 测绘标准汇编海洋测绘卷上978-7-5066-43254-1 测绘标准汇编海洋测绘卷下。
数字杭州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地名地址数据采集与建库专业技术设计书地名地址数据采集与建库专业技术设计书1地名地址数据采集与建库专业技术设计书项目承担单位(盖章):设计负责人:审核意见:主要设计人:审核人:年月日年月日批准单位(盖章):审批意见:审批人:年月日2数字杭州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地名地址数据采集与建库专业技术设计书目录1 项目情况 (5)1.1项目来源 (5)1.2 工作内容 (5)2已有资料情况 (6)3 作业依据与基本规定 (6)3.1 作业依据 (6)3.2 基本规定 (7)3.3 成图精度 (7)4 技术方案 (7)4.1生产流程 (7)4.2技术路线 (8)4.3地名地址外业采集 (9)4.3.1地名地址外业采集内容 (9)4.3.2信息数据的采集方法 (10)4.3.3信息数据注意事项 (10)4.3.4地名在图上的定位原则 (12)4.3.5数据采集常见问题处理 (12)4.3.6阶段成果提交 (12)4.4 数据入库 (13)4.4.1总体要求 (13)4.4.2结构化地名地址描述 (13)4.4.3地名/地址代码编码规则 (14)4.4.4地名/地址分类代码 (15)4.4.5几何表达基本规则 (16)4.4.6空间要素分层 (17)4.4.7地名/地址数据的属性结构 (17)4.5 数据检查 (20)4.5.1数据检查程序 (21)34.5.2数据检查比例 (21)4.5.3数据检查内容 (21)4.6项目组织 (24)4.6.1作业前准备 (24)4.6.2工作周期、人员投入及组织结构 (24)4.6.3软、硬件配备 (25)5 成果提交 (25)附件1:术语和定义 (26)附件2:兴趣点分类与编码 (29)附件3:基础地理信息要素代码表 (36)4数字杭州地理空间框架地名地址数据采集建库专业技术设计书1 项目情况1.1项目来源数字杭州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是根据杭州市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信息产业发展的需要,采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及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充分整合利用现有软硬件条件和信息资源数据的基础上,建立全市权威的、统一的、现势性强的地理空间框架,为面向国土、城市规划、城市管理、旅游等领域开展应用提供基础地理信息平台。
【地名地址】地名地址应⽤服务系统的研究与实现✎原⽂摘要地名地址数据由多部门管理且数据格式不⼀致,难以满⾜智慧城市建设对跨部门、跨⾏业、跨地区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需求。
本研究实现了基于地名地址应⽤服务系统,建⽴了覆盖焦作全市范围的权威、统⼀、现势性强的地名地址数据库,开发了基于B/S架构的移动端数据采集、⽹上办事⼤厅、备案审批系统、查询服务系统和数据可视化中⼼等5个⼦系统和1套公共服务接⼝,实现了全市地名地址数据的统⼀管理。
系统充分利⽤了“天地图·焦作”、政务云平台等各种信息资源,可应⽤于跨部门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节省财政资⾦,缩短项⽬周期。
0 引⾔《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统筹城市发展的物质、信息和智⼒资源利⽤,推动物联⽹、云计算、⼤数据等新⼀代信息技术创新应⽤,促进跨部门、跨⾏业、跨地区的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实现社会治理精细化、公共服务便捷化等[1]。
地名地址涉及国⼟、规划、不动产登记、民政、邮政、房产、城建、公安、⼯商、税务、燃⽓、电⽹、⽔务等多个政府职能部门,对于实现跨部门政务信息共享、业务协同以及城市精细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2-6]。
长久以来,各部门在信息化建设中建⽴了相应的地名地址业务系统,积累了⼤量的地名地址数据,在纵向上满⾜了部门内部的信息化管理需求。
各部门信息化⼯作主要围绕部门内部业务开展,地名地址数据以满⾜本部门需求为⽬的,部门间的数据存在标准差异、格式不⼀致的问题,导致部门之间⽆法直接实现数据共享,形成信息孤岛[7-10]。
由于技术短板、部门利益、安全陷阱、产权纠结等问题[11],各类标准相互重叠,边界模糊,缺乏顶层设计[12-14],同时,由于缺乏更新与共享机制和建设经费等原因[11,15]造成数据共享难上加难。
随着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转型及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深⼊,统⼀、权威的地名地址数据需求越来越迫切[16],同时应建⽴有效的数据更新、共享机制。
关于北仑区标准地名地址库建设工作的思考
应海鹰
【期刊名称】《浙江测绘》
【年(卷),期】2012(000)004
【摘要】随着城市化、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加快,地名作为最基础的社会公共信息,成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发展所需要的最重要也是最难全面准确获得的信息。
本文从地名标准化建设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意义出发,分析北仑区当前地名管理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对北仑区标准地名地址库建设提出建议。
【总页数】2页(P61-62)
【作者】应海鹰
【作者单位】宁波市规划局北仑分局,宁波3158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281
【相关文献】
1.保护地名遗产传承历史文脉挖掘旅游价值--关于承德地名文化建设工作的思考[J], 王明娟;刘海峰;张凤荣
2.城市地址地名数据库建设 [J], 魏伟
3.基于Versant面向对象数据库的地名地址存储研究 [J], 赵朋
4.标准地名地址数据库建设及应用 [J], 雷双友;王志成;龚玉叶;李云
5.基于天地图的省市级节点地名/地址数据库构建研究 [J], 陈伊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洛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建设全市地名数据库的通知
【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洛政办[2009]135号
【发布部门】洛阳市政府
【发布日期】2009.11.26
【实施日期】2009.11.26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洛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建设全市地名数据库的通知
(洛政办〔2009〕135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洛阳新区管委会综合办公室,洛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各有关单位:
根据我市应急管理工作的需要,为进一步完善市应急平台建设,确保在应急平台上对应急目标进行快速、准确的定位和地址匹配。
经市政府领导同意,决定启动我市市域范围内的1:1万地名数据库建设项目。
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项目概况
洛阳市地名数据库建设是以河南省测绘局最新版1:1万地形图更新数据(洛阳市域)为洛阳市1:1万地名数据库建设工作底图,结合我市最新行政区划及移民、搬迁等资
料,对1:1万地名进行室。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论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建设思索摘要:本文就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办公自动化技术及gis 技术建设地理信息系统的相关问题从自己的观点出发进行有关论述。
关键词:数据库建设;地理信息系统;思索中图分类号:g25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引言伴随着数字城市的快速运用和发展,城市地理空间构造和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设也开始逐渐发展起来。
地理信息系统是依靠地理空间数据库为根基的,从基本的模型为基础,提供了许多的空间的和动态的地理信息,更好的为地理探究和地理决策服务的计算机技术系统提供服务,是一种决策支持系统。
数字城市就是基于地理信息系统而运用的,为各个单位和行业提供地理信息参考数据,查看和提取地理信息,运用在各种类型的专题项目当中。
地理信息系统的构成地理信息系统不是简单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而是基础测绘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必须有相应的行政管理体系与技术标准体系与之配套。
因此,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由计算机硬件及网络环境、软件环境、技术标准体系、管理体系、数据库等构成。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将以地理信息中心作为网络中心,其它各测绘院、机关、测绘管理处、质量检查站等为网络节点,构成一个c/s网络结构。
硬件以微机为主,网络中心使用部分服务器及工作站,外围设备包括绘图仪、扫描仪、打印机、光盘机、磁带机、数字化仪等。
软件环境应用软件(数据采集、数据处理软件、图形图像处理等)宜采用成熟的国产化软件,如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的数字摄影测量系统virtuozo及测量平差软件包、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的微机数字摄影测量系统、国产矢量化软件geoscan、mapvector等;部分应用软件自己开发,但要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开发现象。
技术标准体系系统应具有统一完整的技术体系,如数据采集标准、数据交换标准、数据建库标准、数据质量检查与控制标准、数据更新标准、数据使用标准等。
技术标准应采用相应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当没有国标和行标时,可按国标和行标的建标指导原则建立自己的标准。
地名地址数据库0910地名,地址数据库 1 引言1.1 概述地名/地址库的建设是烟台市国土资源空间数据管理平台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
地名/地址库的主要内容包括行政区域地名、街巷名或小区名、标志物名、兴趣点名或门(楼)址等。
1.2 参考标准《数字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公共平台地名地址编码规则》《基础地理信息标准数据基本规定》《数字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公共平台技术规范》《GB/T 19710-2005地理信息元数据标准》《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数据标准》2 地名,地址数据分类根据烟台市国土资源空间数据管理平台的实际需求以及《数字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公共平台地名/地址分类、描述及编码规则》,将地名,地址分为行政区域地名、街巷名、小区名、标志物名、兴趣点名、门(楼)址共六类。
1. 行政区域地名细分为市(地区、自治州、盟)级、县(区、县级市)级、乡(镇、街道)级和行政村(社区)级四级子类。
2. 街巷名分为街、巷两级子类。
3. 兴趣点分为制造企业、交通运输和邮政、信息传输和计算机服务、零售和批发、住宿和餐饮、金融和保险、房地产、商务服务、居民服务、教育科研、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文化体育娱乐、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13个子类。
在参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还可以将兴趣点进行细分。
2.1 地名/地址分类表序号大类子类细分类别 1 行政区域地名市(地区、自治州、盟)市名2 级行政区域地名地区名3 自治州名4 盟名5 县(区、县级市)级行区名政区域地名 6 县名 7 乡名乡(镇、街道)级行政8 镇名区域地名 9 街道名10 村名行政村(社区)级行政区域地名 11 社区名 12 街名街巷名 13 巷名 14 小区名 15 建筑物 16 广场 17 体育设施纪念地 18 公园 19 名胜古迹 20 纪念碑 21 标志物名医院 22 学校单位与院落 23 博物馆 24 科研场所 25 桥梁 26 交通运输设施公路环岛27 交通站场 28 农副食品加工业 29 食品制造业 30 饮料制造业 31 烟草制品业32 纺织业 33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34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35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36 兴趣点制造企业家具制造业 37 造纸及纸制品业 38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39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40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41 医药制造业 42 化学纤维制造业 43 橡胶制品业44 塑料制品业45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46 金属材料冶炼及延压加工业 47 有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业 48 金属制品业 49 通用设备制造业 50 专用设备制造业 51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52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53 业 54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55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56 废气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 57 铁路运输 58 道路运输 59 城市公共交通 60 水上运输交通运输、邮政 61 航空运输 62 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 63 仓储 64 邮政 65 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 66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计算机服务 67 软件服务 68 批发零售、批发 69 零售 70 住宿住宿、餐饮 71 餐饮 72 银行 73 证券金融、保险 74 保险 75 其他金融活动 76 房地产房地产 77 建筑 78 商务服务商务服务 79 租赁 80 居民服务居民服务 81 其他服务 82 教育教育、科研 83 专业技术服务和科研院所 84 卫生卫生、社会保障、社会85 社会保障福利 86 社会福利87 新闻出版业 88 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业 89 文化、娱乐、体育文化艺术业 90 体育 91 娱乐业 92 党政机构 93 政府部门公共管理、社会组织 94 群众团体、社会团体和宗教组织 95 基层群众自治组织 96 门(楼)址 3 地名,地址描述规则3.1 分段规则地名/地址分三段描述,第一段为行政区域地名,由四级行政区域地名的组合构成;第二段为街巷名和小区名;第三段为兴趣点名或标志物名或门(楼)址。
试论城市地址编码进展历史及现状分析张鹤孔令彦陈倬孙乐兵论文关键词:地址编码城市地理信息地理编码数据库标准论文摘要:对国内外城市地址编码的进展J力史和应用现状进行总结分析,重点分析北京的地址编码现状,总结分析现存地址编码存在的问题并分析成立统一标准的城市地址编码体系的进展潜力。
一、引言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是城市信息化治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而城市地址编码在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中是最基础性的工作之一。
城市地址编码,是指在地理特点中加入地址属性,并通过该编码与其他城市空间信息成立联系,从而实现地址信息的空间定位,实现地址信息与空间信息的双向转换,实现地址描述与空间坐标的快捷对应。
在普遍的意义上,目前通行的关于地址的一些编码,例如行政区域代码、邮政编码、道路代码、河流代码等,都属于城市地址编码范围,这些编码都具有宏观定位的作用;但要紧的问题是如何为每一个特定的地理要素或位置指定一个惟一的标识码,从而达到准确的定位。
了解并摸清国内外已有的城市地址编码的相关研究和应用现状,对城市计划治理的精细化、信息化、人性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国外的进展历史和研究现状1.美国是地址编码应用最先、最普遍的国家。
为配合1970年的人口普查,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国情普查局研究进展了“双重独立地图编码系统”(DualIndependentMapEncoding,简称DIME),其大体思想是依照各要素的拓扑关系来组织数据,形成一个地理基础文件系统。
专门值得一提的是,在城市道路中心线的每一个弧段均带有道路左右两边的门牌起止信息,为地址信息的定位奠定了基础。
在随后进行的人口普查工作中普查的分区及调查、数据的整理,都以那个地理基础文件系统为参照。
DIME的开发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进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为了预备1990年的国情普查,美国国情普查局又将DIME系统进展为TI.GER(TopologicallyIntegratedGeographicEncodingandReferenc ing)系统,意为拓扑集成的地理编码与参照系统。
. . word . . 湖南省地名地址数据库建设
湖南省第三测绘院 湖南省第一测绘院 二○一一年七月 . .
word . . 目 录 1、目的与意义 ......................................................................................................................................... 3 2、建设原则 ............................................................................................................................................. 4
2.1数据标准统一 ............................................................................................................................ 4
2.2信息齐全、现势 ........................................................................................................................ 4 2.3充分利用已有成果 .................................................................................................................... 4 2.4更新维护方便 ............................................................................................................................ 4 2.5强化公共服务,具有前瞻性 ..................................................................................................... 5 3、已有资料分析及利用 ......................................................................................................................... 5 3.1 1:5万地名数据库 ..................................................................................................................... 5
3.2 GPS导航数据库 ....................................................................................................................... 5 3.3省级基础测绘成果 .................................................................................................................... 5 3.4城镇地籍数据 ............................................................................................................................ 6 3.5其他资料数据 ............................................................................................................................ 6 4、项目实现目标与要求 ......................................................................................................................... 6 4.1总体目标 .................................................................................................................................... 7
4.2具体目标和任务 ........................................................................................................................ 7 4.2.1数据标准和规范的制定 ................................................................................................. 7 4.2.2数据资源收集整合、补查 ............................................................................................. 7 4.2.3数据处理与入库 ............................................................................................................. 7 4.2.4数据更新、维护 ............................................................................................................. 8 5、进度安排 ............................................................................................................................................. 8 5.1准备阶段 .................................................................................................................................... 8
5.2数据收集整合阶段 .................................................................................................................... 8 . . word . . 5.3数据补查阶段 ............................................................................................................................ 8 5.4内业数字化处理阶段................................................................................................................. 9 5.4数据转换入库阶段 .................................................................................................................... 9 5.5数据更新维护阶段 .................................................................................................................... 9 6、作业依据 ............................................................................................................................................. 9 7、技术路线与方法 ............................................................................................................................... 10
7.1技术路线 .................................................................................................................................. 10
7.2技术流程 .................................................................................................................................. 11 7.3工作方法 .................................................................................................................................. 11 7.3.1技术要求分析 ............................................................................................................... 12 7.3.2现有资料收集、整合提取 ........................................................................................... 12 7.3.3外业补查 ....................................................................................................................... 12 7.3.4内业数字化输入与处理 ............................................................................................... 13 7.3.5地名/地址数据转换入库 ............................................................................................. 14 7.3.6数据更新维护 ............................................................................................................... 14 8、预期成果 ........................................................................................................................................... 14 9、经费预算 ...........................................................................................................................................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