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地名地址数据库建设
- 格式:doc
- 大小:137.00 KB
- 文档页数:18
地名地址数据采集与建库应用研究摘要:地名地址数据是对地名、地址信息的结构化描述与标识,是公共地理框架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地名地址数据库有助于满足城市管理及公众的需求。
关键词:数字城市;地名地址;数据采集;1 引言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最活跃、信息最丰富、资本最集中的区域,也是对地理信息需求最旺盛、更新要求最快、分辨率要求最高的区域。
地名地址数据作为公共地理框架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地名、地址信息的结构化描述与标识。
其以坐标点位的方式描述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和属性,是专业或社会经济信息与地理空间信息通过地理编码或地址匹配进行挂接的媒介与桥梁。
本文将以上虞市地名地址数据采集处理建库项目为背景,探讨地名地址数据采集与建库的方法和流程。
2 地名地址数据相关内容2.1地名地址数据分类地名地址数据从逻辑上分为地名和地址两部分。
地名包括自然地名和人文地名。
自然地名包括水系、山峰、海岛等地名,人文地名包括行政区域、交通、水利附属设施、单位名称等地名。
为满足上虞市公共平台建设需要,本项目将相关兴趣点要素从这两类中分离出进行单独分类,主要内容包括一般地标、党政机关、餐饮住宿、观光旅游、文体休闲、购物指南、公共服务、交通服务等八大类。
地址是由主管部门确定的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描述的地理实体的位置,主要为规范化的门(楼)址信息。
2.2 地址元素描述规则为满足实际需要,地址数据的描述分为四级层次的描述,即政区、开发区/街巷/小区/片区、一级门牌楼址、二级门牌楼址。
政区表示为:××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委会);开发区表示为:××开发区(工业区);街巷表示为:××路(街、巷、弄);小区表示为:××小区(村、苑);片区表示为:××市场(园区);门址表示为:××号;楼号表示为:××幢(栋)。
民政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地名数据库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民政部•【公布日期】2006.09.30•【文号】民办发[2006]4号•【施行日期】2006.09.3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民政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地名数据库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民办发〔2006〕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政局,北京、天津、上海市地名主管部门:现将《国家地名数据库建设指导意见》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贯彻执行。
二〇〇六年九月三十日国家地名数据库建设指导意见国家地名数据库建设,是地名公共服务工程数字地名专项的重点工作任务,对于加强国家信息化建设和提高区划、地名、界线管理服务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为加快国家地名数据库建设工作进度,现根据各地成功经验和有关技术标准,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国家地名数据库建设的目标“十一五”期间,基本建成国家、省、地、县四级国家地名数据库,形成及时、有效的数据更新机制,为国家建设和人民生产生活提供优质的地名信息服务。
从2006年起,完成国家地名数据库的软件开发,开展人员培训和建库试点。
2007年,全面展开数据采集工作。
2010年,基本完成数据采集和上报、汇总工作。
二、国家地名数据库使用的基本软件由民政部全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与总参测绘信息技术总站联合开发的国家地名数据库管理系统,作为2003年民政部下发的地名信息登记系统的升级版本,新软件对地名数据类型进行了规范和扩展,涵盖了地名管理所及的所有地名类型;增加了空间数据库和图形处理功能和区划、边界信息管理功能,是国家四级地名数据库使用的基本软件。
该软件在使用过程中将不断进行升级和完善。
各地自行开发的地名数据库软件以及其它区划地名工作管理软件仍可继续使用,但应以本软件作为基本技术标准,实现地方软件与国家统一软件之间的数据交换。
各地在保证数据交换和信息上报需要的前提下,可在有关单位协助下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对本软件进行应用性开发,不断拓展功能、提高性能。
标准地址库建设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址编码成为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基础信息资源,对于提高政府管理效率、优化公共服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目前我国地址库存在着信息不完善、数据不规范、更新不及时等问题,制约了地址编码的精准性和实用性。
因此,建设标准地址库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建设目标。
1. 建立完善的标准地址库,实现地址信息的全覆盖、精准度和时效性。
2. 提高地址编码的标准化水平,为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支持。
3. 推动城市管理信息化和智慧城市建设,促进城市发展和社会治理现代化。
三、建设内容。
1. 数据采集,对全国范围内的地址信息进行全面梳理和采集,包括行政区划、地名地址、建筑物坐标等相关数据。
2. 数据整合,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合和清洗,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规范,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3. 技术支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建立起高效、稳定的数据管理和查询系统,保障数据的安全和可靠性。
4. 更新维护,建立健全的数据更新机制,保持地址库信息的及时性和动态性,确保数据的长期有效性。
四、建设步骤。
1. 立项规划,成立标准地址库建设工作组,制定详细的建设方案和实施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分工。
2. 数据采集,组织专业团队对全国各地的地址信息进行调查和采集,建立起完整的数据资源库。
3. 数据整合,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和整合,建立数据标准和规范,确保数据的质量和一致性。
4. 技术支持,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起高效的数据管理和查询系统,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
5. 更新维护,建立健全的数据更新机制,定期对地址库信息进行更新和维护,确保数据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五、建设保障。
1. 资金保障,加大财政投入,保障标准地址库建设的资金需求。
2. 人才保障,组织培训和引进专业人才,提高建设团队的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
3. 政策保障,出台相关政策和规范,推动标准地址库建设在政策上得到支持和保障。
标准地名地址数据库建设及应用雷双友1,王志成1,龚玉叶1,李 云1(1.湖南省第二测绘院,湖南 长沙 410002)摘 要:从数据基础、 技术设计与实现、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研究并阐述了科学合理地建立标准、权威、准确、及时更新的地名地址数据库,以及为各行业部门、社会公众提供地名地址信息服务的方法,供相关行业参考借鉴。
关键词:标准地名;标准地址;成果应用中图分类号:P283 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2-4623(2021)06-0132-03地名地址属于基础地理信息[1],地址是标识地理实体特定空间位置的结构化描述[2]。
根据《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规定,民政是地名管理的主管部门,主要行使行政区划、居民地、街路巷及门牌、山河湖岛、建筑物和台站港场的名称管理。
专业部门所管理和使用的具有地名意义的地名,其命名、更名由专业部门负责。
在加速发展的改革开放40年里,社会各行业对地名地址的使用需求非常强烈,国防建设、经济建设、社会运行、行业管理、公众生活均需要位置准确、名称准确、详实丰富的地名地址信息支持。
为保持地名地址信息的现势性,国土、交通、公安、民政、水利、工商等部门因行业管理需要,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在不同时段对地名地址信息进行采集、更新。
但是,由于各部门在地名地址信息方面缺乏共享机制,信息关注点不一致,数据标准不一致,地名类型覆盖面不足等原因,导致一地多名、一地多址、命名不规范等,给行业管理、经济社会发展和公众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因此,怎样科学合理地建立一套全省唯一、标准、权威、准确、及时更新的地名地址数据库,并为社会提供服务,在当今科技、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成为政府部门亟待协调和解决的事情。
1地名地址数据库建设基础1.1 地名数据基础为充分掌握地名底数,统一和规范地名管理,保护、传承和弘扬地名文化,加快提高地名信息化管理水平,满足社会对地名的使用需求,提升政府综合治理能力,从2014年8月开始至2018年6月,国务院成立领导小组部署开展了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要求以县为单元进行地名登记、实地核查、考证,形成了标准统一的地名数据库。
标准地名地址库建设调研报告地名作为最常用的社会公共信息,不仅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且是政府行政行为、经济建设不可缺少的基础信息资源。
在国家信息化体系中,地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节点和桥梁,在信息传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地名管理工作面临许多新的形势和问题。
研究与解决智慧城市背景下的地名标准化、数字化问题,尽快建立高起点、高质量、高效率的城市标准地名地址信息数据库,最终实现地名数字化管理,有利于提高地名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和社会经济效益,为知识经济时代创造新的增长点。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的目标。
这就对地名公共服务在内的各项公共事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是适应政府职能转变要求,进一步实现工作重心向服务型转变的重要举措。
一、标准地名地址库建设在智慧北仑建设中的意义随着北仑“智慧城市”建设的开展,各行业数据库、信息资源交换和服务共享体系建设陆续展开。
地名地址数据库建设是开展多种形式地名信息服务的基础和前提,如地名语音查询、地名站建设、地名信息触摸屏设臵、电子地图建设、“地名信息查询服务系统”建设等。
地名信息标准化、数字化是地名为公众服务最高效、最便捷的手段,是全区公共信息服务效能和“智慧北仑”建设最基础的社会公共信息资源。
不仅能方便大家查询地名信息,而且可与城市经济信息、应急联动、智能交通信息等系统联动,成为城市“救命线”,真正实现城市的“智能化”。
二、全域城市化形势下地名标准化数字化建设的现状虽然我国地名管理工作取得很大成绩,但还存在明显的问题。
地名标准化数字化进程缓慢,跟不上信息化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具体表现如下:1、部门之间协调不够,城乡规划与地名规划严重脱节,各部门登记备案的街、巷、道路名称不统一;2、地名管理工作不够规范,如地名标志设臵不符合国家标准、地名更新维护不及时、申报、登记、审批手续不规范,出现有路无名、有名无牌、有门无号的现象;3、地名档案管理手段落后。
数据库建设技术方案范文一、地籍数据库建设(一)、成果数据库建设的内容农村地籍调查成果数据库建设是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地籍调查的基础上,按照相关数据库标准的要求,建立集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为一体的土地调查成果数据库。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数据库内容:1、农村地籍数据库包括地籍区、地籍子区、土地权属、土地利用、基础地理等数据。
2、土地权属数据包括宗地的权属、位置、界址、面积等空间和属性信息;3、土地利用数据包括行政区(含行政村)图斑的权属、地类、面积、界线等;4、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包括数学基础、境界、测量控制点、居民地、交通、水系、地理名称等。
(二)成果数据库建设要求1、严格遵循数据库标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地籍调查数据库建设以《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为基础,结合《宗地代码编制规则(试行)》等新的技术规范和要求,对相关要素属性结构表进行扩展,以满足农村地籍调查成果管理要求。
2、坐标系统3、面积计算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宗地面积按高斯-克吕格投影面面积计算。
4、数据库逻辑结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调查数据库由空间数据库和非空间数据库组成。
空间数据由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组成,主要包括:基础地理数据、居民地数据、土地权属数据等。
非空间数据由权属信息调查数据组成。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调查数据库逻辑结构见图1。
(三)地籍数据库的建设、更新与维护1、准备工作:制定建库方案、优选建库软件、搭建硬件环境、培训建库人员、熟悉地籍调查成果和土地登记档案、了解成果质检报告和验收结论等。
3、数据库结构设计:根据地籍数据库标准等标准设计地籍数据库结构。
4、数据采集和编辑处理:图形数据采集和属性数据采集、建立图形数据的拓扑关系、建立图形与属性逻辑关系、图形编辑和属性编辑、拓扑错误的处理、属性数据的检校、图形与属性逻辑一致性的检校等。
5、数据库建设:按照地籍调查数据文件命名规则、空间数据分层要求和属性数据库结构,建立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形成标准的数据交换文件、数据字典和元数据文件。
附录 A(规范性附录)属性值字典表表A.1 界线类型字典表代码界线类型大潮平均高潮线250201零米等深线250202国界620200630200 省、自治区、直辖市界地区、自治州、地级市界640200 县、区、旗、县级市界650200街道、乡、(镇)界660200开发区、保税区界670402670500街坊、村界表A.2 界线性质字典表代码界线性质已定界600001未定界600002争议界600003工作界600004其它600009注:本表根据《基础地理信息分类代码》扩展原则进行扩展。
表A.3 界址线位置字典表代码界址线位置1 内2 中3外表A.4 界标类型字典表代码界标类型1钢2水泥3石灰4喷5瓷标6无标9其表A.5 界址点类型字典表代码界址点类型1 解析界址点2 图解界址点3 航测界址点9其它表A.6 是否字典表代码值0 否1是表A.7 面积单位字典表代码面积单位1 平方米2 亩3 公顷4平方公里表A.8 权利类型字典表代码权利类型1 集体土地所有权2 国家土地所有权3 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4 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5 宅基地使用权6 宅基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7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8 /房屋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9 土地承包经营权10 森林、林木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11 林地使用权12 林地使用权/森林、林木所有13草原使用14水域滩涂养殖19地役20取水21探矿22采矿23国有农用地使用24构筑物所有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代码权利类型25 宅基地使用权/构筑物所有权26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构筑物所有权99其它权利表A.9 权利性质字典表代码权利性质100 国有土地101 划拨102 出让103 作价出资(入股)国有土地租赁104授权经营105家庭承包106其它方式承包107200 集体土地家庭承包201202 其它方式承包批准拨用203入股204205 联营其他政府储备土地108206 集体土地租赁集体土地出让207表A.10 权利设定方式字典表代码权利设定方式1 地上2 地表3 地下表A.11 不动产单元状态字典表不动产单元状态代码0 无效1 有效2待定注:当不动产单元存在时其状态为有效,当不动产单元灭失时其状态为效,当数据整合未完成前尚不确定不动产单元是否存在时为待定A.12登记类型字典代码登记类型100 首次登记300 变更登记400注销登记.500 更正登记600 异议登记900其它登记表A.13 案件状态字典表代码案件状态1 在办2 办结3 暂停4 不予登记5 用户撤回6补充资料表A.14 审核意见操作结果字典表代码审核意见操作结果1 同意2 回退3 退件4转件表A.15 收件类型字典表代码收件类型01 原件正本02 正本复印件03 原件副本04 副本复印件05 手稿06 影印件99其它表A.16通知方式字典表代码通知方式1 电话2 移动电话3 电子邮件4信5公A.1宗地特征码字典代码宗地特征码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A建设用地使用权宗地(地表)B建设用地使用权宗地(地上)SX 建设用地使用权宗地(地下)C 宅基地使用权宗地土地承包经营权宗地(耕地)D土地承包经营权宗地(林地)EF 土地承包经营权宗地(草地)林地使用权(承包经营权外的)LN农用地使用权(承包经营权外的、非林地)表A.19 界址线类别字典表代码界址线类别1 围墙2 墙壁3 栅栏4 铁丝网5 滴水线6 路涯线7 两点连线9其它表A.20 土地等级字典表代码名称1 一类2 二类3 三类4 四类5 五类6 六类7 七类8 八类9 九类10十类表A.21储量单位代码表储量单位代码千克123万4立方5亿立方米表A.22自然资源类型自然资源类型代码.1 水流湿地 23 森林4 草原5 荒地6 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9其他资源表A.23自然资源类别代码自然资源类别果园0201茶园 0202橡胶园地0203其他园地0204乔木林地0301竹林地0302红树林地 0303森林沼泽 0304灌木林地0305灌丛沼泽0306其他林地0307天然草地0401沼泽草地0402人工牧草地0403河流水面1101湖泊水面1102水库水面1103坑塘水面1104内陆滩涂1106沼泽地 1108盐碱地 1204沙地1205裸1206能源矿301金属矿302非金属矿303水汽矿304A.2自然资源登记单元类自然资源登记单元代码.01 自然保护地登记单元水流登记单元 0203 湿地登记单元04 森林登记单元05 草原登记单元06 荒地登记单元07 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登记单元99其他表25 土地利用功能区类型代码表代码土地利用功能区类型基本农田集中区010一般农业发展区 020城镇村发展区 030独立工矿区050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060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区070林业发展区080牧业发展区090表26 建设用地管制区类型代码表代码管制区类型允许建设用地区 010有条件建设用地区020限制建设用地区030禁止建设用地区 040表27 生态保护红线类型代码表代码名称生态功能10水源涵养11生物多样性维护12水土保13防风固1415其他生态功生态环境敏感20水土流21土地沙22石漠23 24 盐渍化其他敏感性25。
湖南省地名地址数据库建设湖南省第三测绘院湖南省第一测绘院二○一一年七月目录1、目的与意义 (3)2、建设原则 (4)2.1数据标准统一 (4)2.2信息齐全、现势 (4)2.3充分利用已有成果 (4)2.4更新维护方便 (4)2.5强化公共服务,具有前瞻性 (5)3、已有资料分析及利用 (5)3.1 1:5万地名数据库 (5)3.2 GPS导航数据库 (5)3.3省级基础测绘成果 (5)3.4城镇地籍数据 (6)3.5其他资料数据 (6)4、项目实现目标与要求 (6)4.1总体目标 (7)4.2具体目标和任务 (7)4.2.1数据标准和规范的制定 (7)4.2.2数据资源收集整合、补查 (7)4.2.3数据处理与入库 (7)4.2.4数据更新、维护 (8)5、进度安排 (8)5.1准备阶段 (8)5.2数据收集整合阶段 (8)5.3数据补查阶段 (8)5.4内业数字化处理阶段 (9)5.4数据转换入库阶段 (9)5.5数据更新维护阶段 (9)6、作业依据 (9)7、技术路线与方法 (10)7.1技术路线 (10)7.2技术流程 (11)7.3工作方法 (11)7.3.1技术要求分析 (12)7.3.2现有资料收集、整合提取 (12)7.3.3外业补查 (12)7.3.4内业数字化输入与处理 (13)7.3.5地名/地址数据转换入库 (14)7.3.6数据更新维护 (14)8、预期成果 (14)9、经费预算 (14)9.1预算编制依据 (15)9.2预算内容及计算方法 (15)9.3后续更新和维护费用 (16)9.4项目经费预算表 (16)湖南省地名/地址数据库建设1、目的与意义地名/地址数据库是空间定位型的关系数据库,它对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上的各类地形进行注记,连同其汉语拼音及属性特征等录入计算机建成的数据库。
地名/地址数据库与地形数据库之间通过技术接口码连接,可以相互访问。
当前地名/地址数据库作为基础空间数据库建设的一个子库,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地名地址数据采集与建库的方法及实现周永波;冯海波;王宝山【期刊名称】《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年(卷),期】2016(039)004【摘要】Combining with jining city basic geographic information data integration and place name address database construction pro -ject name address data acquisition method is introduced , and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actual operation put forward the solution , using advanced self-developed software program completion data editing , storage, etc.Place names in the areas for other address da-ta collection and database construction work has accumulated experience , provides the reference .%结合济宁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整合及地名地址数据库建设项目介绍了地名地址数据采集方法,并利用先进的自主开发软件程序完成了数据编辑、入库等工作,解决了数据转换、入库数据丢失和错漏的问题,实现了无损转换和无缝衔接,提高了工作效率,为其他地区开展地名地址数据采集和建库工作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参考。
【总页数】3页(P180-181,188)【作者】周永波;冯海波;王宝山【作者单位】山东正元地球物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山东济南251010;黑龙江第二测绘工程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5;黑龙江第二测绘工程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208【相关文献】1.地名地址数据采集方法与实践 [J], 王平;薄正权2.沈阳市地名地址数据采集与建库 [J], 王野;张志文3.地名地址数据调查及数据建库建设研究 [J], 牛凤辉4.地名地址数据调查及数据建库建设研究 [J], 牛凤辉;5.精细化地名地址数据采集建库研究与思考 [J], 郭睿;司文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国家地名信息库数据质量建设行动工作流程一、背景介绍1.1 国家地名信息库的重要性国家地名信息库是一个重要的地理信息资源库,它记录了我国各地的地名信息,包括地名的名称、地理位置、地名含义、历史沿革等内容。
地名信息不仅是地理信息系统中重要的元数据,也是地理学、历史学、民俗学等学科研究的基础资料。
地名信息库的建设和数据质量的提高对于地理信息工作的顺利开展,地理学研究的深入推进以及国土资源管理的科学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1.2 地名信息库数据质量建设的必要性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地名信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数据需求量也在迅速增加。
在这种背景下,地名信息库的数据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高质量的地名信息数据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各界的需求,提高地理信息系统的准确性和可用性,为国土资源管理、城市规划、交通运输、应急救援等领域的决策提供更精准、可靠的支持。
二、数据质量建设行动的基本原则2.1 服务用户需求地名信息库的数据质量建设行动必须坚持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原则,深入了解各领域对地名信息的需求,提供更加精准、可靠的数据支持。
2.2 完善数据采集、整理和更新机制建立健全的地名信息数据采集、整理和更新机制,确保地名信息库的数据及时、准确地反映各地的实际情况。
2.3 强化数据审核和质量控制加强对地名信息数据的审核和质量控制,建立健全的数据质量管理体系,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2.4 推动标准化建设推动地名信息库数据标准化建设,加强对地名命名规则、地名意义解释等方面的标准研究和规范制定,提升数据的规范性和权威性。
2.5 实现数据共享和开放建立开放共享的地名信息数据评台,提供便捷的数据查询和下载服务,促进地名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推动各领域的地名信息应用。
三、数据质量建设行动的具体举措3.1 建立统一的数据管理评台搭建统一的地名信息库数据管理评台,整合各地的地名信息资源,实现数据的统一管理、存储和传输。
3.2 完善地名信息数据采集体系建立健全的地名信息数据采集体系,推动地名信息的采集、整理和更新工作,确保数据的及时性和完整性。
DB 北京市地方标准DB11/T XXX—XXXX地址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Specification for address database construction(报批稿)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目录前言 (2)引 言 (3)1 范围 (4)2 规范性引用文件 (4)3 术语、 约定 (4)3.1 术语 (4)3.2 约定 (6)4 地址数据库设计 (6)4.1 地址数据的设计 (6)4.2 数据字段定义的描述符 (8)5 地址数据库核心字段 (9)5.1 标准地址数据表核心字段 (9)5.2 地址别名核心字段 (13)6 地址数据的质量要求 (14)6.1 逻辑一致性要求 (14)6.2 数据完整性 (15)6.3 资料完整性 (15)6.4 时间属性要求 (15)6.5 地理位置要求 (15)7 地址数据库的建设与更新维护 (15)7.1 地址数据获取 (15)7.2 地址数据入库 (17)7.3 地址数据库更新与维护 (17)附录A(规范性附录)地址元素的分类 (19)附录B(资料性附录)标准地址的组成结构 (22)附 录C(资料性附录)地址元素的层次关系 (23)前言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北京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市信息资源管理中心、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国家测绘局测绘标准化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宁、李军、毛东军、王丹、黄坚、刘振萍、陈桂红、刘彦、汪民主、田飞、付哲、肖学年、张坤。
引 言为满足北京市电子政务建设和信息资源整合需求,在充分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现行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为规范全市及各区县地址数据库的建设,特制定本标准。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地址数据库设计,地址数据库核心字段定义,地址数据质量要求,以及地址数据库的建设与更新维护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地址数据库的建设与更新。
综合地名(地址)信息数据库的建立
朱金英
【期刊名称】《大坝与安全》
【年(卷),期】2009(000)0z1
【摘要】作为开拓地名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地名数据库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地名信息化工作的方向.在研究了数据库设计、数据库建立过程的理论基础上,充分利用已有数据资料及外业调查资料,完成了嘉兴地名数据库的建立工作.嘉兴地名建库项目作为推进"数字嘉兴"基础地理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对于全面掌握和向社会提供综合信息服务、实现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共建共享机制、有效推进电子信息化城市管理运行新模式都有不可替代的先行作用.
【总页数】3页(P57-59)
【作者】朱金英
【作者单位】浙江省第二测绘院,浙江,杭州,3100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208
【相关文献】
1.基于GIS的广州传统宗教信仰场所综合信息数据库建立研究 [J], 何韶颖;汤众
2.建立地名地址国家级数据库刻不容缓 [J], 王胜三
3.一种基于综合分词和模糊匹配的地名地址匹配方法研究 [J], 周浩;葛江涛
4.城市大比例尺地名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的探索 [J], 石若明;陈秀忠
5.宁夏盐池半荒漠风沙区PRED综合研究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及其管理系统设计 [J], 张永涛;申元村;张继宏;汪志革;张国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省地名地址数据库建设省第三测绘院省第一测绘院二○一一年七月目录1、目的与意义 (3)2、建设原则 (4)2.1数据标准统一 (4)2.2信息齐全、现势 (4)2.3充分利用已有成果 (4)2.4更新维护方便 (4)2.5强化公共服务,具有前瞻性 (5)3、已有资料分析及利用 (5)3.1 1:5万地名数据库 (5)3.2 GPS导航数据库 (5)3.3省级基础测绘成果 (5)3.4城镇地籍数据 (6)3.5其他资料数据 (6)4、项目实现目标与要求 (6)4.1总体目标 (7)4.2具体目标和任务 (7)4.2.1数据标准和规的制定 (7)4.2.2数据资源收集整合、补查 (7)4.2.3数据处理与入库 (7)4.2.4数据更新、维护 (8)5、进度安排 (8)5.1准备阶段 (8)5.2数据收集整合阶段 (8)5.3数据补查阶段 (8)5.4业数字化处理阶段 (9)5.4数据转换入库阶段 (9)5.5数据更新维护阶段 (9)6、作业依据 (9)7、技术路线与方法 (10)7.1技术路线 (10)7.2技术流程 (11)7.3工作方法 (11)7.3.1技术要求分析 (11)7.3.2现有资料收集、整合提取 (12)7.3.3外业补查 (12)7.3.4业数字化输入与处理 (13)7.3.5地名/地址数据转换入库 (14)7.3.6数据更新维护 (14)8、预期成果 (14)9、经费预算 (14)9.1预算编制依据 (15)9.2预算容及计算方法 (15)9.3后续更新和维护费用 (16)9.4项目经费预算表 (16)省地名/地址数据库建设1、目的与意义地名/地址数据库是空间定位型的关系数据库,它对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上的各类地形进行注记,连同其汉语拼音及属性特征等录入计算机建成的数据库。
地名/地址数据库与地形数据库之间通过技术接口码连接,可以相互访问。
当前地名/地址数据库作为基础空间数据库建设的一个子库,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地名/地址信息是基础地理信息的基本要素,是以信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最基础的经济资源。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我省地名/地址数据库的建立已成为大势所趋。
地名/地址数据库的建设是省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主要容之一。
地名/地址数据库的主要容包括行政区域地名、街巷名或小区名、标志物名、兴趣点名或门(楼)址等。
建立一个高质量、高效率的地名/地址数据库,其目的在于:(1)地名管理规化。
通过地名/地址数据库的建设,可以使地名规化、单一化。
(2)快速提供地名/地址信息,为地名/地址管理及科研服务,从根本上改变其在管理和决策手段的落后面貌。
(3)准确及时的向社会提供各类地名/地址信息,并且能准确的指出其地理位置。
(4)建立一个统一规的数据库以便资源共享,防止重复建设,浪费资金。
(5)建立一个快速、及时的地名/地址更新维护机制。
(6)提供专业服务:即地名/地址数据库与专题数据结合,提供专业服务功能。
2、建设原则2.1数据标准统一为保证地名/地址数据库成果质量,我省地名/地址数据库建设使用统一的坐标系统、地名/地址数据分类、地名/地址描述规则、地名/地址编码规则、技术方法和质量数据标准。
用国家、行业已有的标准规进行地名/地址类别编码,有效利用数据共享,提高数据库的实用价值。
2.2信息齐全、现势地名/地址数据库包含省域围所有地名,包括行政区、居民点、建筑物、单位、道路、河流、湖泊、山峰、山脉及旅游景点等,所有经过补查确定的以及新增或更名的地名信息要全部入库,地名的属性信息全面,包括地名的读音、写法、位置等基本信息属性;所有录入的地名/地址信息必须符合现实情况,达到真实和准确无误。
2.3充分利用已有成果对已有的地名数据库、基础测绘成果、城镇地籍测量成果、GPS 电子导航数据及相关部门的地名信息等资料,经复查、审核无误的均应使用,避免重复采集和调查,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2.4更新维护方便建立合理的数据更新和维护流程机制,地名/地址信息的频繁变化要求能能随时对地名/地址进行更新和维护,从而保持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现势性,提高数据库管理的效率。
2.5强化公共服务,具有前瞻性在地名/地址数据库的基础上,增加地理实体标识码,可关联省级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属性数据与空间数据的联系,提供地名/地址公共服务;同时,数据库建设要具有前瞻性,使数据库符合信息化发展要求,如在地级地名/地址数据库的基础上增加工农业、商业、邮政、文体、卫生等多种信息,可以建成全地区的经济信息并为地区的经济发展服务。
3、已有资料分析及利用3.1 1:5万地名数据库省1:5万地名数据库由国家测绘局2003年组织建设完成,包括行政区域名、城乡居民地名、企事业单位名、交通要素名、纪念地和古迹名、山名、水系名、自然地域名等分类地名共计398208条。
3.2 GPS导航数据库省GPS导航数据库覆盖了省14地市,122个县,2354乡镇共计7.2万余公里的道路数据;涉及11个分类的46549个兴趣点。
采集日期截止2007年5月。
3.3省级基础测绘成果省级基础测绘成果包括覆盖全省的1:10000DLG、DOM、DEM、DRG 成果。
地名/地址数据库建将充分利用省级基础测绘的DLG成果,DLG成果数据中地名注记要素可作为地名/地址数据库建设的基础,并以此作为工作底图进行地名/地址信息外业补查,用于地名/地址数据库建设的DLG尽可能现势性强,最好以近几年更新和测绘的DLG为宜。
近年我省基础测绘更新1:1万DLG包括冷水江测区、-洞庭湖测区、测区、修铜测区、攸县测区、测区、洪江测区、长株潭测区、宁远测区等,以上几个测区影像数据覆盖围约为16万平方公里,基本为2005年至2011采集更新的。
剩余地方基础测绘的DLG数据基本为以七八十年代测绘的地形图进行扫描矢量化而得,数据现势性不强。
3.4城镇地籍数据城镇地籍数据基本为省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城镇地籍调查成果,覆盖全省各县市区城镇围的,测图比例尺一般为为1:500,采集测绘时间基本为2007年至2009年。
城镇地籍数据中1:500DLG中包含有部分兴趣点(POI)数据的信息,兴趣点的位置信息及部分属性信息可以从地形图中提取,而部分属性信息还必须从其他途径获取。
3.5其他资料数据不能从基础空间数据中提取出来的地名/地址信息可以从城市管理局、公安局、地名办等其他委办局提取。
相当部分的兴趣点(POI)数据属于专业数据或商用数据,这部分数据可以通过政府部门间的协调,从其他政府部门或管理部门获取源数据进行加工生产。
4、项目实现目标与要求4.1总体目标省地名/地址数据库建设旨在通过收集整合现有地名信息,进行必要的外业补查,业进行数字化处理、标准化入库处理,通过对地名数据的详细采集和核查,精确输入,以及完备的审查,以建立资料准确、详实、齐全的地名/地址数据库,同时将数据库挂接至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实现地名/地址数据的组织、维护、安全管理、数据发布和元数据发布等服务,为社会的建设、管理提供更好的地名信息查询和地图定位服务。
4.2具体目标和任务4.2.1数据标准和规的制定根据我省实际,在地名/地址数据库建设中,制定统一地名/地址数据技术标准,数据编码要符合国家的相关规,通过分层、分类、分要素的方案进行数据组织,实现空间地名/地址数据的规化处理和管理。
4.2.2数据资源收集整合、补查收集整合、核对审查、补充采集省省域约21万平方公里的围,并按国家地名/地址数据库建设标准收录全部的地名/地址信息。
整合、补查包括行政区、街道(乡镇)、社区、小区、企事业单位、楼栋号、门牌号、道路、水系、山体等分类地名/地址信息约80万条,实现平均每平方公里4条地名信息。
4.2.3数据处理与入库对收集整合、补查的地名/地址数据进行加工处理、数据检验、数据转换和入库,最终提交数据库的数据在集合拓扑关系、属性信息等方面都要满足规制定的要求。
4.2.4数据更新、维护制定一个科学合理、能满足未来需要的数据更新、维护流程机制。
每年对数据库进行一次更新,更新资料来源主要有更新的1:5000、1:10000数字线划图成果,各县市区城镇地籍测量更新后成果数据,经确认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公众版)网络标注的兴趣点数据,以及民政部门掌握的地名变更信息。
5、进度安排根据我省自身的特点,数据库建设要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路线来进行,将项目进度分为准备阶段、数据收集整合阶段、数据补查阶段、业数字化处理阶段、数据转换入库阶段、数据更新维护阶段等六个阶段。
5.1准备阶段2011年8月至2011年9月,完成地名/地址库建设的相关准备工作,包括项目申报及技术方案编制,开展资料分析。
5.2数据收集整合阶段2011年10月至2011年12月,收集现有的地名库、GPS导航数据、基础测绘DLG成果、城镇地籍测量DLG成果以及其他相关数据资料,从中整合提取覆盖全省的地名/地址信息。
5.3数据补查阶段2012年1月至2012年6月,对整合提取的地名/地址信息分类分析,利用DLG或DOM工作底图,根据需要进行必要外业补充采集、核对检查。
5.4业数字化处理阶段2012年7月至2012年10月,以整合提取的地名/地址数据为基础,根据外业补查的相关信息,业对地名/地址数据进行数字化输入、修改、完善、属性录入、标准化处理。
5.4数据转换入库阶段2012年11月至2012年12月,以业数字化处理的地名/地址数据为基础,根据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相关功能对数据进行转换入库,建立省级地名/地址数据库。
5.5数据更新维护阶段数据更新维护是长期过程,地名/地址数据库建成后需要每年进行更新维护。
6、作业依据1)《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地理实体与地名地址数据规》CH/TXXXX-20112)《基础地理信息标准数据基本规定》GB 21139-20073)《数字城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地名/地址编码规则》GB/T 23705―20094)《地名分类与类别代码编制规则》GB/T 18521-20015)《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基本规定》CH/T 9005-20096)《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GB/T 13989 -19927)《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GB/T 13923-20068)《中华人民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2260-20079)《县级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制规则》GB/T 10114-200310)《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元数据》CH/T1007-200111)《数字地形图系列和基本要求》GB/T 17278-200912)《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第1部分:1:500 1:1000 1:2000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GB/T 20258.1-200713)《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第2部分:1:5000 1:10000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GB/T 20258.2-200614)《数字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和质量评定》GB/T 18316-200815)《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 24356—20097、技术路线与方法7.1技术路线地名/地址数据库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诸多环节,包括数据收集整合提取、工作底图编制、数据补查、数字化输入、数据处理、转换入库等工作容,需要规划、测绘、民政等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