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新文化运动
- 格式:ppt
- 大小:3.67 MB
- 文档页数:37
创新自信与成功的语录请一定要有自信。
你就是一道风景,没必要在别人风景里面仰视。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创新自信与成功,欢迎阅读!创新自信与成功精选:1. 创新就是求新,改革就是求变。
求新不是排斥传统,而是继承传统;求变不是表面背叛,而是内在蜕化。
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变化的本质就是发展!2. 创新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保证!3. 在中国,创新就是率先模仿。
4. 创新需要智慧;创新需要头脑;创新需要灵感。
5. 不要总是收集别人的名言,有时候还得学会创新.因为每个人都是原创,盗版的原因在于他总是不能跳出别人的圈子.6. 生活就是奋斗,只有勇于攀登才能创造辉煌;生活就是创新,只有与时俱进才能跟上时代;生活就是付出,只有吃苦流汗才能实现理想;生活就是享受,只有品尝人生才能感知生活的快乐。
7. 创新之于青春,就像那无边无际的夜里,点亮一盏刺破黑暗的明灯。
那千万盏明灯的光芒聚在一起,就能成就一个光明的世界。
创新之于青春,就像那广袤的大地上奔腾的河流,千万条河流汇聚在一起,就会形成浩瀚的海洋。
8. 没有创新精神的人永远也只能是一个执行者。
9. 创业,做创新先锋,最后成为悲情先驱,这是新手;发现新领域,利用最新成果,做创新组合,最后成为行业领袖,这是高手。
10. 多思考才能创新,勤检讨才有进步。
创新自信与成功大全:1. 始终保持创新意识,用自己的眼光注视世界,而不随波逐流。
2. 创新是古老大海上的一叶方舟,崭新的风帆扬起一片新的源泉;创新是绿茵草地里的一朵花朵,嫣红的花蕾绽放一抹新的希望;创新是苍苍蓝天中的一个太阳,灿烂的光辉闪耀一道新的永恒。
3. 创新应当是企业家的主要特征,企业家不是投机商,也不是只知道赚钱存钱的守财奴,而应该是一个大胆创新敢于冒险,善于开拓的创造型人才。
熊彼特。
4. 成功是因为态度。
5. 为别人鼓掌的人也是在给自己的生命加油。
6. 身处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应该求创新,加强能力,居安思危,无论你发展得多好,时刻都要做好准备。
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案教案标题: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意义;2. 掌握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1. 新文化运动的起因和主要内容;2.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2. 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促进。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2. 教学PPT;3. 学生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2. 提问:你们对新文化运动有了解吗?你们觉得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有什么影响?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PPT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起因和主要内容;2. 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3. 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促进。
三、小组讨论(15分钟)1.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进行研究;2.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整理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3. 每个小组派代表介绍自己研究的代表人物。
四、整合讨论(15分钟)1. 邀请每个小组的代表进行介绍;2. 学生就各个代表人物的思想和影响展开讨论;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何意义?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提供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新文化运动;2. 要求学生写下自己对新文化运动的思考和感悟。
六、总结归纳(5分钟)1. 教师对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性进行总结;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发扬新文化运动的精神?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设备、小组讨论和整合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
同时,通过讨论和思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及时进行引导和激励,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第9课新文化运动【学习目标】1.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2.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口号,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3.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活动方案】活动一:自读教材,感知基本史实浏览教材P40~42,依据课本内容和下表中的相关知识点提示完成表格。
时间开始标志主阵地两大旗帜代表人物主要内容评价1915年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①②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四提倡,四反对)1.进步性: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④。
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2.局限性:新文化运动中有对东西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
1917年颂扬十月革命,宣传③。
活动二:阅读材料,加深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
新文化运动是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前后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李大钊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
1915年,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旧称“德先生”与“赛先生”)。
这次运动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由于新文化运动全面反封,将中国所有的古典文化都归归于需要“反”的行列,因此新文化运动也是中国古典文化走向没落的开端。
——摘自《百度百科》结合材料请回答:(1)有人说“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造出来的。
”判断一下,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2)新文化运动中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对不对?这个口号在今天还适用吗?【检测反馈】()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A.中华民国的建立B.《中华民国约法》的颁布C.《青年杂志》的诞生D.《敬告青年》的发表()2.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是A.科学、民主B.民主、自由C.科学、博爱D.平等、博爱()3.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