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训练与低氧训练共40页
- 格式:ppt
- 大小:4.23 MB
- 文档页数:40
高原低氧训练对红细胞生成素的影响【高原低氧训练对红细胞生成素的影响】在高原地区进行低氧训练的过程中,人体会经历一系列适应性生理变化。
其中,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简称EPO)的分泌被认为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生理反应。
本文将就高原低氧训练对EPO的影响进行探讨,并分析其与红细胞形成的关系。
一、高原低氧训练介绍高原低氧训练是指在高海拔地区进行的一种运动训练方法。
由于高海拔地区氧气含量较低,人体在此环境下进行运动会引起一系列生理适应性变化,其中包括红细胞生成素的分泌增加。
二、高原低氧训练与EPO的关系1. EPO的基本认识红细胞生成素是一种由肾脏分泌的激素,它能够刺激骨髓中红细胞前体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促进红细胞的生成。
在高原低氧环境下,由于氧气含量较低,人体为了提供更多的氧气供应,会通过增加红细胞数量来增加氧气的运载能力。
而EPO的分泌正是这一过程的调节因子。
2. 高原低氧训练对EPO的影响研究表明,高原低氧训练可以促使EPO的分泌增加。
低氧环境刺激了肾脏对缺氧的感知,从而导致EPO的合成和分泌增加。
此外,运动本身也能刺激EPO的分泌,高原低氧训练结合了运动和缺氧刺激,因此其对EPO的影响更为明显。
三、高原低氧训练对红细胞生成的影响1. EPO与红细胞生成的关系EPO能够刺激骨髓中红细胞前体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进而促进红细胞的生成。
因此,高原低氧训练通过增加EPO的分泌,进而刺激红细胞的生成,提高人体的氧气运载能力。
2. 高原低氧训练对红细胞生成的影响机制高原低氧训练通过刺激EPO的分泌来提高红细胞生成的速率。
缺氧环境激活了肾脏的缺氧感知机制,导致EPO的合成和分泌增加。
同时,运动本身也能够刺激EPO的分泌。
因此,在高原低氧训练的双重刺激下,EPO的分泌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从而促进红细胞的生成。
四、高原低氧训练的其他影响因素高原低氧训练除了对EPO和红细胞生成有直接的影响外,还可能对其他因素产生影响。
高原训练的利与弊为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成绩,教练员和体育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发现高原缺氧训练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高原训练是指在一定的海拔高度上进行的强度刺激的训练,其理论依据是,人体在高原低压缺氧环境下训练,利用高原缺氧和运动负荷的双重刺激,使运动员达到和突破自己的生理极限,产生一系列抗缺氧生理反应,充分调动身体的机能潜力,从而提高运动能力和比赛成绩。
高原环境中的大气压、气温、湿度、太阳辐射、气流等都对运动员有影响,但主要的影响因素为大气中氧气压的下降。
高原训练对运动员产生的积极生理效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心肺系统功能的改善、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增加,使机体携带、运送氧气的能力提高;二是机体利用氧气的能力增加;三是组织细胞在缺氧条件下的分解供能能力增强,肌肉具有更高的耐酸能力和氧利用效率;四是肌肉中糖元等能量物质的含量和储备增加;五是提高大脑对低氧的适应性和稳定性,提高机体对缺氧的耐受力;六是可以提高运动员的心理韧性,对运动员的自信心、耐受能力、拼搏精神等方面的培养有积极的作用。
但是,高原训练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长期的高原缺氧刺激无疑对机体有不利的影响。
首先,高原缺氧训练可引起体重下降,骨骼肌组织丢失、肌肉萎缩,其在运动能力上的表现是肌肉力量的丢失。
如高原缺氧环境引起红细胞和血红蛋白过度增加,使血液的粘滞性增高,进而引起体循环、肺循环、微循环的改变,导致血流变慢,循环阻力增加,甚至导致血栓的形成,从而对组织的氧供应不利。
另外,运动员在高原训练期间,运动强度降低,绝对运动量也比平原训练少,这又使平原训练所获得的肌肉神经应激性减退,甚至消失的可能。
高原训练中产生的疲劳不宜完全恢复,易造成过度疲劳和运动损伤。
另外由于客观环境和训练的影响,在高原训练中更易发生感冒、肠胃功能紊乱,甚至出现受伤、血尿、心电图紊乱等现象。
运动员对高原缺氧在适应能力上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
而这种个体差异决定了高原训练效果的好坏。
高原训练影响运动成绩及损伤修复的分子机制
高原训练是一种训练方式,常在高海拔地区进行,其目的是通过暴露于低氧环境中使身体适应高海拔环境。
它被广泛应用于运动员训练以提高运动成绩。
高原训练可以影响运动成绩及损伤修复的分子机制,下面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
1. 促进红细胞生成:高原环境下缺氧刺激会导致机体释放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促进骨髓内红细胞生成。
这样一来,体内的氧运输能力增加,可以提高在低氧环境中的耐力和持久力,进而提高运动成绩。
2. 改善线粒体功能:高原环境下的低氧刺激能激活细胞中特定信号通路,提高线粒体内呼吸链相关酶的表达和活性。
线粒体是细胞内能量供应的主要场所,提高线粒体功能可以增加细胞能量供应,从而提高肌肉耐力,改善运动成绩。
另外,在损伤修复方面,高原训练可能通过以下分子机制起作用:
1. 促进血管生成:高原训练可以增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从而促进血管生成和修复受损组织的血液供应。
2. 调节氧化应激:高原训练可以提高抗氧化系统的活性,减轻氧化应激对细胞的损伤,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
需要注意的是,高原训练的具体效应和机制还存在一定的争议,且个体差异较大。
此外,参与高原训练的过程中需要合理监测身体状况,避免过度训练造成不适或损伤。
在进行高原训练之前,建议咨询专业的运动医学或训练指导人员,以确保自身安全和适应性。
高原环境、高原训练与运动能力
一、高原环境
1、高原环境特点
•大气压低
•氧分压低
•湿度低
•寒冷
•昼夜温差大
•紫外线辐射强
2、不同海拔高度大气压与氧分压
↓↓
3、高原环境带来的问题
1、胃肠胀气;
2、食物不易煮熟,影响消化和吸收;
3、胃肠功能紊乱,食欲下降;
4、脱水
5、雪盲、皮炎
3、高原环境带来的问题呼吸频率加快、气短
运动中心悸、心率加快
4、高原环境与肺通气量
因此高原缺氧时,
同时存在通气加快和
减慢两种相互对抗的
调节机制。
二、高原训练与高原习服
1、高原训练
高原训练是利用高原低压、低氧环境的刺激激发运动员机体的代偿机制,通过增加训练的难度和负荷量,在体能、生理上充分调动运动员最大运动能力的过程,并刺激人体产生一系列抗缺氧反应的训练方法。
2 、高原服习
高原习服:人体在高原地区停留一定时期,机体对低氧环境会产生迅速的调节反应,
提高对缺氧的耐受能力。
高原适应:人体对高原环境的长期习服过程。
三、高原环境与运动能力
1、运动能力下降
其原因与低氧分压、机体高原缺氧,VO2max减少有关
最大摄氧量下降
三、高原环境与运动能力
2、短于1500m的项目运动成绩没有变化,甚而有所提高
三、高原环境与运动能力
3、短时间高强度的项目(短跑、跳跃、投掷),尤其是以技术为主的项目,受高原的负面影响较小
小结。
4.1.5高原训练法与程序训练法一、高原训练法(一)高原训练法释义高原训练是指利用自然环境中的高原地带进行阶段系统训练的过程。
高原训练法是指利用高原地带空气内氧含量较少的自然环境,旨在发展有氧耐力,无氧耐力,力量耐力的方法。
(二)高原训练法类型:超高原、准高原、亚高原训练方法。
1、超高原训练法是指在海拔高度为2400-3000米之间的高原地带进行训练的方法。
特点是:海拔高度相对很高,训练适应发生较晚,训练过程相对较长,负荷性质纯属耐力,负荷强度相对较低,训练手段平稳持续,机体恢复相对较慢。
主要功能是:有助于提高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一般耐力。
2、准高原训练法是指在海拔高度为2000-2300米之间的高原地带进行训练的方法。
特点是:海拔高度相对适中,训练适应发生较早,训练过程相对缩短,负荷性质多样,负荷强度相对较高,负荷量相对较大,机能恢复相对较快。
主要功能是:有助于提高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有助于提高运动员的缺氧代谢能力或无氧耐力。
3、亚高原训练方法是指在海拔高度为1800-2000米之间的高原地带进行训练的方法。
特点:海拔高度相对较低,训练适应发生较快,训练过程时间较短,负荷性质多样,负荷强度相对更高,负荷量相对更大。
主要功能:除了有助于提高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或一般耐力素质之外,更有助于提高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或无氧耐力,更有助于提高运动员的肌肉工作耐力项目的运动强度具有独特功效。
(三)高原训练法的应用1、海拔高度,一般认为,以有氧代谢为主持续比赛30分钟以上的耐力性项目,通常选择2000-2300米或2400-3000米的海拔高度进行训练。
以有氧,无氧混合代谢为主持续比赛6-10分钟的抗阻力系数较大的力量耐力性及灵敏性项目,通常选择1800-2000米左右的海拔高度进行训练。
2、训练过程,可分成适应阶段、训练阶段、调整阶段。
适应阶段的时间划分是以海拔高度为依据,海拔高度越高,适应阶段时间越长。
简述高原训练方法
高原训练是一种针对高海拔地区或者高原地区进行的训练方法,旨在让身体适应高海拔环境,提高机体的耐受力和适应能力。
高原训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身体适应训练:在高海拔地区进行运动,逐渐适应高海拔环境的低氧状态,可以进行慢跑、步行等运动。
2. 呼吸训练:通过深呼吸和持续呼吸练习,让身体更好地吸收氧气,提高肺功能和气体交换能力。
3. 晕厥训练:借助高海拔地区的低氧环境,在训练过程中模拟晕厥的状态,锻炼身体的应对能力和恢复能力。
4. 高原适应剂的使用:高原适应剂可为身体提供更多的氧气,提高运动表现,但需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使用,以避免不良反应。
高原训练不仅适用于登山和高原徒步等户外运动,也适用于需要在高海拔地区进行工作的人员,如军人、运动员等。
在训练过程中需要注意健康安全,避免过度训练和身体适应不良的情况。
高原训练与间歇性低氧训练的比较研究作者:黄晶代莹来源:《云南教育·高等教育研究》2014年第01期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对比法,从发展概况、对机体的影响、优缺点等方面,对当今国际主要的模拟高原训练法间歇性低氧训练法与传统高原训练法进行了对比研究,提出问题并予以展望,旨在完善高原训练优势,最大限度地激发机体生理潜能,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
关键词:高原训练间歇性低氧训练比较研究1 研究对象与方法查阅近20年CN文献资料库所研究有关的高原训练的文章,为论文的研究和分析提供理论依据,并将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2 结果与分析2.1 高原训练2.1.1 高原训练概况指利用高原自然低氧环境对人体所产生的特殊生物学效应,配合运动训练来增加机体的缺氧程度,以调动体内的机能潜力,从而产生一系列有利于提高运动能力的抗缺氧生理反应及适应,进而达到提高运动成绩目的的训练方法。
其训练可分为适应训练、系统训练和结束前训练三个阶段。
一般采用两种办法:一是固定在同一高度上训练几周,即所谓持续的训练;一是多数时间在同一高度上训练,其间穿插短期去更高的高度或较低的高度,即所谓断续的训练。
持续4-6周较为普遍和适宜。
1600m-2400m为适宜高度,1800m-2300m为最佳高原训练高度。
下山参赛可形成两个竞技高峰(下山后的2~3天和7~17天),若训练安排得好,高原效应可保持1~2个月.2.1.2 高原训练对机体生理能力的影响对血液系统的影响: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主要成分,直接影响人体的生理机能和运动能力,而且与机体的有氧工作能力密切相关。
许多研究表明,高原训练可使机体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不同程度的增加。
对其原因的解释目前比较认可的观点是:高原训练对血液红细胞数量的影响有可能是血容量减少和血红细胞生成量增加同时作用的结果。
长期训练还能使红细胞变形能力增加,红细胞压积减少,运动员安静状态血液黏度较一般人明显下降。
显著增加的红细胞及较佳的血液流变性增强了血液携氧能力和运输营养物质的能力,加快了代谢产物的排除,提高了血液对低氧环境的耐受力。
高原训练对骨骼肌蛋白质分解的影响及其与NFkB的关系1. 高原训练概述高原训练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将运动员组织到适宜海拔高度区域,定期进行专项训练的训练方法。
在现代体育比赛中,高原训练已成为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训练方式。
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高原训练已从传统的高原居住、高原训练发展成为高住低训、高住高练低训、低住高练、间歇性低氧训练等多种形式。
不同的高原训练模式,其实质都是利用缺氧环境和运动对机体产生双重刺激,使得机体产生强烈的生理应激,更加深入的挖掘人体的潜能,并由此产生一系列的生理适应,以达到提高运动成绩的效果[1]。
2. 高原训练对蛋白质分解的影响蛋白质是骨骼肌重要的组成成分,骨骼肌蛋白质代谢的变化对骨骼肌收缩机能和机体能量代谢影响极大。
长期低氧暴露可加速骨骼肌蛋白的分解,导致骨骼肌萎缩。
许多研究发现,高原训练降低体重主要是降低了瘦体重、肌肉的质量。
而且这种体重下降是绝对高度和暴露时间共同作用的结果。
拉达克[2]从动物实验中研究高原训练对肌肉中蛋白质氧化的影响,结果显示,高原组红肌中超氧化物歧化酶(Mn一SOD)活性增高,谷胱甘肽过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在高原组肌肉中趋向减少。
该作者提出,高原运动引起Mn一SOD活性的增高并不伴有过氧化酶的增加,并认为过氧化氢分子数量的增加是与铁一起引起了蛋白质氧化。
提示:在高原运动条件下,机体的能量供给除了糖类外还要动用脂肪,也涉及了蛋白质的氧化和利用。
Hoppeler H等研究表明[3],在高原(5000m 以上)生活8周会导致腿部肌肉的横切面积下降10%,并且这种下降主要是由于肌肉收缩蛋白的丢失所致。
王茂叶等[4]指出,高原训练中的急性缺氧可引起人体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加25%,说明缺氧对蛋白质分解的影响较为明显。
3. 骨骼肌蛋白质分解代谢的可能机制骨骼肌蛋白质分解代谢的加强,会引起肌肉力量下降、骨骼肌萎缩,其分子机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大量研究证实它涉及到多个信号通路,包括:P13K/AKT/mTOR/S6K1 信号通路、AKT1/FOXOS 信号通路、AKT/GSK3/EIF-2B 信号通路、P13K/AKT/GSK3信号通路,最新研究发现NFkB/IKB/IKK信号通路是肌肉萎缩关键的分子机制[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