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代的科举制度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唐代的科举制度研究中国唐代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考试选拔制度之一,也是现代选拔制度的一个重要源头。
唐代科举制度在中华文明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不仅是中国历史上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成为中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唐代科举制度概述唐代的科举制度是指通过考试进行人才选拔的制度。
科举的形式可以分为举业、举人、进士三级。
唐代的举业考试主要是针对官职而进行的,通过这种考试可以进入官场。
举人考试是对贫寒子弟的考试,通过这种考试可以进入读书舍。
而进士考试则是科举制度中最高级别的考试,只有通过进士考试才能真正得到皇帝的嘉奖和赏赐,并进入全国范围内的官场。
对于考生来说,在唐代科举考试中,博闻强记、书法、文辞、歌诗、舞蹈等多种技能都是非常重要的。
当时,考生必须准备一定数量的文科、武科、经济学科知识,而且还包括了音乐、书画等艺术方面的素养。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唐代科举制度由盛唐时期开始逐步发展而来。
起初,唐朝的选拔制度是以家世为基础的,富家子弟通常能够通过宗室、官僚及寺庙等渠道而掌握权力。
这种制度对于普通人来说非常不公平,而社会的不稳定也加剧了社会的紧张程度。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唐太宗在开元年间开始实行科举制度。
这种制度的优点是明确了选拔人才的标准,使得有才能的人有机会在官场中展示自己的能力。
但同时,科举制度也带来了一些弊端,如考试成本高、考生参加次数少等问题。
到了唐朝末年,科举制度也逐渐出现了问题。
唐朝末年的时局动荡,科举考试问题也变得愈来愈突出,出现了买官卖爵等贪污腐败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农村地区尤为严重,导致政府的声望逐渐降低。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唐代的科举制度对于中华文明的发展,乃至全世界其他文化的影响都是非常重要的。
科举制度增强了社会的稳定性,使得平凡的百姓通过自己的努力,也能够获得在政府中的权利和地位。
这种制度让一些贫穷的人得到了翻身的机会,这对于促进社会的发展和繁荣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唐代的科举制度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
唐朝的科举制度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繁荣的一个朝代,其科举制度被视为历史上最重要的选拔人才的制度之一。
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唐朝社会迎来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对社会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举制度在唐朝的最初形式可以追溯到隋朝时期,然而在唐朝时期,科举制度逐渐趋于成熟并广泛实施。
根据科举制度,候选人需通过一系列的考试和选拔,以获得官职和权限。
该制度为人民提供了公平、开放的晋升途径,不再局限于出身和世袭。
首先,唐朝的科举制度使得人才更富流动性。
在以往的制度中,官员的选拔主要依据出身和家族背景,这导致了社会的封闭性和人才浪费。
而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使得人才的流动更加便利,有能力和才华的士子无论出身如何都有机会通过科举考试脱颖而出。
这种公平选拔制度不仅广泛吸纳了各方面的人才,也为社会培养了更多的人才资源。
其次,科举制度激发了人们对教育的追求。
为了获得高官厚禄,人们纷纷投身于读书、学习和考试的过程中。
这种追求才学的热情极大地推动了文化和教育的繁荣发展。
唐朝以科举制度为基础,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包括县学、府学和国子监等,为士子提供了学习和进修的机会,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学问的繁荣。
第三,科举制度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治理。
科举选拔出的官员普遍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能够有效地履行政治和行政职责。
他们不仅拥有良好的执政素质,还对社会事务和政治治理有着深入的了解。
这样的官员可以更有效地管理地方事务,加强对各方面的控制,维持社会的稳定和治理。
此外,科举制度也对文化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参加考试,士子们不仅需要精读经典文献,并且还需要写作文章和进行诗词创作。
这种文化活动极大地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唐代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黄金时代。
科举制度为士子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和表达自己的平台,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总结起来,唐朝的科举制度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它打破了世袭制度的束缚,实现人才的广泛流动,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概括唐代科举制的特点
第一,多层竞争,公开选拔。
唐朝从县到中央,层层进贡士人都是从考试中选拔出来的。
这种多层次的公开竞争为人才成长和涌现创造了条件。
第二,唐朝把全国成千上万的贡士组织起来,通过层层考试,级级淘汰,择优进贡。
这不仅有利于贡举取士的质量,也反映出唐政府高度的组织能力。
第三,唐政府在统一考试以后,还进行复试、核查、铨选,再予以录用。
这体现了择优录用、知人善任的原则。
第四,科举制的实行,带来了积极的社会效果。
大批贤能士人得以参与到国家的管理工作中,从而刺激了民众读书、求知的积极性。
据《新唐书·职官志》、《文献通考·选举考》和《册府元龟·贡举部》等资料统计,贞观前后35年,全国入仕人数为14774人;其中由科举入仕者5580人,占入仕总数的37.8%。
但是,唐朝科举制自身还有许多缺陷:一是获功名者大多是地主阶级士人,仕途仍为统治阶级垄断;唐朝开科举士百余次,没有录取女进士、女秀才的传说和记载,科举考试大门对女子是关闭的。
二是国家对命题、监考、阅卷官员的监督措施不明确,考试内容与实际需要严重脱节。
唐代以来的科举制度研究唐代以来,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选拔官员的途径之一。
科举制度的实施最初是出于政治需要,而后逐渐成为中国贵族社会中地位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这一制度存在了一千多年,给中国社会和政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着重研究唐代以来的科举制度的演化历程,以及这一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原因和终结的原因。
一、科举制度在唐代的出现和演化唐代以前,中国的官员大多由贵族家族进行职位继承,这导致了政治腐败和削弱了政府的权威。
为了改革这一不良现象,唐代开始推行科举制度。
唐代的科举制度包括为官考试和选拔人才两个步骤。
为官考试主要检查官员的知识和能力,而选拔人才则是一个更加复杂的过程,旨在挑选出品质优秀,胸怀天下,有志为公的人才。
唐代的科举制度经历了几次改革,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是唐玄宗时期的改革。
唐玄宗通过取消考试的地域限制和增加考试科目,使得较为优秀的人才有更多的机会参加考试。
这一改革促进了唐朝的发展和政治稳定。
二、科举制度在宋代的发展宋代是中国科举制度最繁荣的时期。
宋代的科举制度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考试:及第、解元和状元。
及第考试是每三年一次的考试,选拔出一部分人才参加解元考试。
解元考试是每年举行一次,选拔出较为优秀的人才参加状元考试。
状元考试是仅设于京城,选拔出最优秀的人才。
这一制度促进了社会的流动,有助于扩大人才的范围,同时也为士人提供了足够的机会。
三、科举制度在明清两代的变革明代继承了宋代的科举制度,但是在后期逐渐走向衰落。
明代的考题多以经义、史书为主,而对于科技方面的内容关注较少。
这导致了士人知识能力单一,在领导国家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未能很好的发挥作用。
清朝开始在科举制度方面进行了更大的改革。
清朝取消了科举制度中的解元和状元,改为只考取及第。
同时,清朝还设置了府试、会试和殿试三个层次的考试。
府试考察的是文化素质和社会风范等方面,会试审查的是文化水平和思想观念,而殿试则是对考生智慧和应对临场压力的考察。
唐代科举制度秦朝以前,采用‚世卿世禄‛制度,后来逐步引入军功爵制。
西周时,天子分封天下。
管理天下由天子、诸侯、卿、士。
依照血缘世袭。
到了东周,有‚客卿‛、‚食客‛等。
到了汉朝。
提拔民间人才。
当时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
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
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由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
晋、六朝时沿用此制。
九品中正是察举的改良,主要分别是将察举,由地方官改由任命的官员负责。
但是,魏晋时代,世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
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
不但堵塞了从民间取材,还让世族得以把持朝廷取材。
[2]起源编辑科举萌发于南北朝时期,科举真正成型是在唐朝。
[3-4][5][6]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
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
据史载,开皇三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
应为开皇七年,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
[2]隋炀帝大业三年四月,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10科举人。
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
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
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叫试策。
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这个变化有过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臵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
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对于科举的开创,史学界有异议。
俞大纲、唐长孺、何忠礼、金铮等学者认为唐朝开创了科举。
[4][5]何忠礼《科举制起源辨析——兼论进士科首创于唐》否认隋代有进士和进士科之说,他的理由亦有二:一是遍考《隋书》和隋代文献,虽然记载了开皇和大业中所举的众多科名,却未见进士科之名,也未见进士科考试之实;二是在唐、五代文献中所载隋进士有房玄龄、温彦博、侯君素、孙伏伽、张损之、杨纂等6人,可是经过考证、除杨纂的进士身份,因文献阙如,无从查考外,其余5人不是查无实据,就是以时制比附古制,将隋代以秀才、明经科察举为官,比附成进士科登第,唐代虽有进士科开创于隋的记载,但也有进士科开创于唐的记载,所以他认为隋代实行的仍是察举制,进士科也起源于唐。
唐代科举考试制度的改革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儒学发展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也是科举考试制度迅速发展的时期。
科举考试制度是唐代文官选拔制度的核心,在经历了唐初的简化和辽朝的复杂化后,最终在中唐时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模式。
本文将从唐初的简化、中期的变革以及后期的完善等方面,探讨唐代科举考试制度的改革。
唐初,科举考试制度以推荐制为主,参加考试的人数相对较少,考试内容较为简单。
这一时期的考试以八股文为主,主要测试考生的文辞才能和吟诗作对的能力。
这种简化的考试制度虽然能够反映出考生的基本文化水平,但却无法评估他们是否有能力胜任实际官职。
因此,为了更好地选拔人才,唐代在中期进行了一系列的科举考试制度改革。
唐中期,科举考试制度经历了一次重大的变革。
首先,考试的范围扩大了,不再局限于文辞才能,开始考察考生的政治理论水平和实际执政能力。
其次,考试的内容也有所增加,包括政治经济学、军事战略等方面的知识。
这些改革使考试更加全面,评估考生更加准确。
此外,唐代还开始实施等级制度,即通过考试的成绩进行排名,按照名次授予官职和爵位,这进一步激励了考生的学习热情。
唐代科举考试制度的改革并没有止步于此,后期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完善。
首先,考试的难度逐渐增加,更多的考察考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而且,考试的内容也包括了更广泛的领域,如地理、天文、音乐等。
这些改革使科举考试制度更加全面,并能够选拔出更具综合素养的人才。
其次,唐代还加强了考试的监察和防作弊工作,使考试更加公正公平。
此外,还建立了官学,对考生进行更系统化的培训,提高了整体的教育质量。
唐代科举考试制度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稳定。
通过这一制度,大量优秀人才得以涌现,为政府的培养和选拔提供了重要的渠道。
选官用人的公正性也得到了提高,有能力的人可以通过考试获得更高的官职和爵位,而不再受到身世的限制。
同时,科举考试制度也为后来的科举考试制度以及明代的进一步改革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唐代科举考试制度的改革是一次不断完善的过程,从简化到扩大范围再到加强监督,不断提高选官用人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唐朝的科举制度与文学繁荣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不仅在政治和社会制度上取得了许多成就,还在文学艺术领域享有盛誉。
唐朝的科举制度是其文学繁荣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将介绍唐朝的科举制度,以及它如何推动了文学的繁荣。
一、唐朝的科举制度概述唐朝的科举制度是一种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它的核心是根据考生的才能和学识,选拔出具备才干的人担任政府官员。
唐朝的科举考试分为三个层次:进士、举人和明经。
进士考试是最高的一级,合格者可以直接成为官员。
举人考试是次一级的考试,合格者可以继续参加进一步的考试。
明经考试是最低级的考试,合格者将被录取为学校的教师或私人的家庭教师。
二、科举制度对文学的促进1. 增加了文人的机会:唐朝的科举制度使得更多有才能的文人有机会进入官场。
这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可以发表自己的文学作品。
他们在成为官员之余,还可以继续从事文学创作,为文学的繁荣做出贡献。
2. 促进了文人间的交流与合作:科举制度使得有才能的文人聚集在一起。
他们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不仅大大促进了文学的发展,也形成了许多著名的文学集团和学派,如骈文派、辞章派等。
3. 推动了文学创作的繁荣:唐朝的科举制度注重文化的培养,选拔了众多文学才子。
这些才子们纷纷投身于文学创作,推动了唐朝文学的蓬勃发展。
唐代名家如王勃、杨炯、杜牧、白居易等,都是在科举制度的鼓励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三、唐朝的文学繁荣唐朝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黄金时代,文人才子辈出。
在唐朝,各种文学体裁如诗歌、散文、骈文等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唐朝的诗歌尤为著名,有“唐诗三百首”之称。
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无数文学巨匠,都是唐朝繁荣文学的代表。
四、唐朝科举制度与文学繁荣的影响唐朝的科举制度与文学繁荣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科举制度为文人提供了一个施展才情的平台,鼓励他们从事文学创作,并为他们提供了荣耀的机会。
文学繁荣则为科举考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考题中经常出现与文学艺术相关的内容,这也提高了考生们对文学的关注和研究。
唐代科举制度研究内容提要编辑本书追述了科举制度的产生过程,论述了科举在唐代选官制度中的地位变化,对唐代科举制度中常科和制科中一些主要问题、科目选和学校等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阐述,还探讨了进士科考试科目和录取标准的变化,并对由科举制度发展而产生的座主门生关系、请托行卷盛行、门荫衰落和进士家族、社会等级再编制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作者简介编辑吴宗国[1],1934年出生于南京,祖籍江苏如皋。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领域为隋唐史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主要著作有《隋唐五代简史》、《盛唐政治制度研究》(主编)、(CON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主编)等。
[2]目录编辑第一章科举制度的产生第一节察举制内部新制度的萌芽第二节科举制的产生第二章科举在唐代选官制度中的地位第一节门荫入仕第二节流外人流与杂色人流第三章唐代科举制度之一:常科第一节科目一、秀才科之废二、明经类各科第二节举格第三节乡贡第四节考试一、到省后的手续二、主司三、考试第五节录取和放榜一、录取情况二、放榜三、谢恩、期集和关试第四章唐代科举制度之二:制举第一节制科的设置第二节科目第三节制举之制第四节荐举和自举第五节考试一、考试时间二、亲试和考官三、考试科目和试题第六节录取和出路第五章科目选第一节拔萃、宏词和平判入等一、拔萃、宏词和平判入等的设立二、科目选的设立与循资格第二节唐朝后期的科目选一、唐朝后期科目选的情况二、科目选在唐后期官吏升迁中的地位第六章学校与科举第一节梁陈齐周的学校第二节隋代的学校第三节唐前期的学校及其与科举的关系第四节私学的兴起一、私人讲学的衰落二、私学的兴起第五节唐朝后期的学校和学生第七章进士科考试科目和录取标准的变化第一节唐前期进士考试科目和录取标准的变化一、唐初进士考试科目和录取标准二、进士三场试的确立第二节从文学取士到诗赋取士一、以文学取士的反复二、诗赋取士第三节唐后期进士录取标准的变化一、安史乱后有关进士科的争论二、进士录取标准的变化第八章科举在选举中地位的变化第一节进士科与高级官吏的选拔一、进士在高级官员中比重的逐步提高二、开元、天宝之际形势的逆转三、进士科成为高级官吏的主要来源第二节明经地位的变化一、唐前期明经的地位二、明经地位的下降三、明经在唐后期官僚结构中的地位第三节制科的衰落第九章座主门生关系的形成第十章请托行卷的盛行第十一章科举中的权贵子弟问题第一节子弟问题的提出第二节不放子弟局面的形成第三节晚唐微妙的形势第十二章门荫的衰落和进士家族第一节门荫的衰落第二节辟举与进士科的结合第三节进士家族和官僚世袭第十三章唐后期应举及第范围的扩大第一节阶层的扩大一、贫寒子弟二、州县胥吏和工商子弟第二节地域的扩大第十四章科举与社会等级再编制第一节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第二节士族含义的变化第三节衣冠户第四节举人层第十五章科举发展的趋势后记图书目录编辑第一章科举制度的产生第一节察举制内部新制度的萌芽第二节科举制的产生第二章科举在唐代选官制度中的地位第一节门荫入仕第二节流外人流与杂色人流第三章唐代科举制度之一:常科第一节科目一、秀才科之废二、明经类各科第二节举格第三节乡贡第四节考试一、到省后的手续二、主司三、考试第五节录取和放榜一、录取情况二、放榜三、谢恩、期集和关试第四章唐代科举制度之二:制举第一节制科的设置第二节科目第三节制举之制第四节荐举和自举第五节考试一、考试时间二、亲试和考官三、考试科目和试题第六节录取和出路第五章科目选第一节拔萃、宏词和平判入等一、拔萃、宏词和平判入等的设立二、科目选的设立与循资格第二节唐朝后期的科目选一、唐朝后期科目选的情况二、科目选在唐后期官吏升迁中的地位第六章学校与科举第一节梁陈齐周的学校第二节隋代的学校第三节唐前期的学校及其与科举的关系第四节私学的兴起一、私人讲学的衰落二、私学的兴起第五节唐朝后期的学校和学生第七章进士科考试科目和录取标准的变化第一节唐前期进士考试科目和录取标准的变化一、唐初进士考试科目和录取标准二、进士三场试的确立第二节从文学取士到诗赋取上一、以文学取士的反复二、诗赋取士第三节唐后期进士录取标准的变化一、安史乱后有关进士科的争论二、进士录取标准的变化第八章科举在选举中地位的变化第一节进士科与高级官吏的选拔一、进士在高级官员中比重的逐步提高二、开元、天宝之际形势的逆转三、进士科成为高级官吏的主要来源第二节明经地位的变化一、唐前期明经的地位二、明经地位的下降三、明经在唐后期官僚结构中的地位第三节制科的衰落第九章座主门生关系的形成第十章请托行卷的盛行第十一章科举中的权贵子弟问题第一节子弟问题的提出第二节不放子弟局面的形成第三节晚唐微妙的形势第十二章门荫的衰落和进士家族第一节门荫的衰落第二节辟举与进士科的结合第三节进士家族和官僚世袭第十三章唐后期应举及第范围的扩大第一节阶层的扩大一、贫寒子弟二、州县胥吏和工商子弟第二节地域的扩大第十四章科举与社会等级再编制第一节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第二节士族含义的变化第三节衣冠户第四节举人层第十五章科举发展的趋势后记上一篇:评价皇帝制度 下一篇:农村卫生保洁制度唐代刑事起诉的种类与限制_司法制度论文一、唐代起诉制度的立法思想唐代德主刑辅与礼法融合的思想相辅相成。
唐宋时期的科举制度唐宋时期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项非常重要的制度,对于社会、教育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科学文化事业和国家管理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其影响深远。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科举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但是在唐代和宋代达到了全盛状态。
科举制度的发展离不开唐宋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变革。
唐代,科举制度逐渐形成,每三年举行一次的乡试是选拔人才的基本环节,而进士科考试则是最终选拔优秀人才的一道关卡。
到了宋代,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科举考试的频率增加到了每年一次。
二、科举制度的组成与程序科举制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乡试和会试。
乡试是选拔士人的第一关,参加乡试的考生来自于所有乡里的秀才。
会试则是选拔士人的第二关,参加会试的考生来自于各省的乡试及格者。
至于参加科举制度的最后一关殿试的考生,则由皇帝亲自选取,数量极少。
科举考试分为文科和武科两类,文科考试主要考察诗词文才、文笔等,而武科则主要考察行军打仗等实际战略能力。
科举制度的合格率极低,通常只有极少数考生能够通过。
三、科举制度的意义与影响科举制度的出现,一方面推动了文学的繁荣与发展,培养了大量的文人墨客。
另一方面,也促进了社会的流动性,扩大了社会的阶层层次。
有了科举这个平台,贫苦出身的人也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命运,脱离低下阶层。
科举制度也是中国古代人才选拔的一种制度安排,通过严格的考试来选拔人才,确保国家管理机构中能够有最优秀的人才来运作。
科举制度为人才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锻炼机会,推动了社会和经济的进步。
但同时,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科举制度过于注重文化学问,对于实际能力和才干缺乏考量。
其次,科举制度限制了知识的广度和人才的多样性。
只有通过掌握一定的经典名著和传统文化,才能有机会参加科举考试。
这种限制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创新和变革的力量。
总的来说,唐宋时期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项非常重要的制度。
论唐代的科举制度
08级物电系(1)班 学号:08020146 姓名:张彩红
由于隋炀帝杨广的统治极其残暴,隋朝在只历经了两朝37年之
后,便被蜂拥的起义浪潮所推翻。李唐王朝经过南征北讨之后,建立
起来。唐王朝建立之初,为了吸收中小地主阶层中的知识人才,曾经
一度沿用隋朝科举制度:“武德四年,复置秀才、进士两科”。又“高
祖武德四年四月十一日,敕诸州学士及白丁,有明经及秀才、俊士、
进士明于理体,为乡曲所称者,委本县考试,州长重覆,取上等人,
每年十月随物入贡。至五年十月,诸州共贡明经一百四十三人,秀才
六人,俊士三十九人,进士三十人。”由此可知,唐高祖武德四年决
定恢复隋朝设置的明经、秀才、进士等科,并于武德五年即正式开科
取士。武德九年(626)六月四日,李渊次子李世民发动兵变,杀其兄、
弟建成、元吉,挟持李渊,迫其立已为太子,史称“玄武门之变”。
不久,李渊宣布退位,李世民登基,史称唐太宗。唐太宗励精图志,
不断对唐朝的各项政策、制度进行改革, 在这种情况下科举制度也
逐渐成熟完善起来。
唐代的科举分常举、制举两种。所谓常举是指每年分科举行的科
举;制举是指由皇帝临时下诏举行的科举。由于常举和制举选拔人才
的目的不同,因此在考试内容、考生来源、考试方法上有很大区别,
而常举以其长期性、固定性的优点成为了科举中最重要的部分。本文
在这里讨论的仅是最重要的常举。常举的主要科目是:秀才、明经、
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童子等。
武则天特别重视科举,曾一连几天在洛成殿亲自测试贡举人,并
曾命令把在吏部复试者的名字糊掉而进行暗考,开了后世“殿试”和
“糊名”的先河。武则天的重视科举,促成唐朝科举文章考试的进一
步发展。史称“太后君临天下二十余年,当时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
达,因循遐久,寝以成风”(《通典·选举》)。武则天称帝后,还破
例开了武科,即在科举考试当年同时进行武举考试,内容有骑射、步
射、马枪、负重等内容,考中的可以任用为武官。唐朝名将郭子仪即
由武举进入仕途。
说到科举制度对唐初政治生活影响的相对有限,所谓“相对”的
概念是基于现实性和长远性两种不同的评价标准而言的。从现实性的
角度论证,科举制从推行到达到实际社会效果需要时间的冷处理。在
关陇士族集团掌权的唐初,科举制还不足以改变士庶地主在政治权力
分配上的不平等性,不足以抵消崇尚门第阀阅的普遍化的社会风气。
士庶分野依然是当时社会客观存在的事实。从长远性来看,科举制的
推行,确实从法令条文上剥夺了高门旧族依靠门第“平流进取,坐至
公卿”的政治特权,使门阀政治赖以继续延续的根基彻底动摇,从而
为士庶地主由分野走向合流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和必然性。落实到隋末
唐初士庶地主势力消长的客观现实,科举制颁行于唐后,不仅庶族寒
门驱驰于科场,以才艺为求仕之正途,而且高门旧族子弟也感受到一
种政治上的危机感,由科举而入仕的趋向日益加强。与此同时,推崇
进士、文章的社会风气至贞观中叶后也已渐显端倪,如来济、上官仪、
李义府由进士及第,以“文翰见知”,位至清望即为明证。总之,科
举制在唐初的推行,为最终撼动门阀政治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支点,
其后高宗、武则天到玄宗在位的百余年间,大力推行的科举制度终于
引发了唐代政治乃至社会生活的巨大变革。而初唐科举对这种社会大
变革作了必要的酝酿和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