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唐代科举制度(1)
- 格式:doc
- 大小:87.00 KB
- 文档页数:15
唐朝的科举制度与文化繁荣在中国历史上,唐朝被誉为历史上的“盛世”,其繁荣程度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独一无二的。
唐朝时期建立了科举制度,促进了文化的繁荣,也为中国历史上的科技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唐朝科举制度的建立唐朝时期的科举制度源远流长,早期便有科舉制度的雏形。
到了唐代,武则天采用汉武帝的制度进行改革,在吞并其他国家的过程中,也引进了其他国家的考试制度,形成了完整的科举制度。
唐朝的科举制度比以前更为完备,考试的内容更加丰富。
唐代科举分为三级考试:府试、省试、殿试。
府试以州府为考场,省试以省都为考场,殿试则在皇宫内进行。
通过三次考试合格后,便可进入官场,担任官员。
唐代科举制度的完善,使得选拔官员过程更为公正透明,也推动了官员们的思想进步和文化素质的提高。
二、唐朝的文化繁荣随着科举制度的建立,唐朝文化迎来了一个繁荣的时期。
在唐朝,大量的诗歌、乐曲、绘画等文化艺术得到了充分地发展和繁荣。
唐代诗人杜甫、李白、白居易、王之涣等都在这个时候诞生,他们的诗作在后来也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影响着后世的文化。
唐代的文学作品主要反映了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风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唐诗。
唐诗以其广泛的内容和深刻的内涵赢得了整个文化世界的尊重和赞誉。
被称为“唐诗三百首”的诗集更是被中国人视为精华之一,经久不衰。
在唐朝的文化艺术中,绘画也是一个备受推崇的艺术形式。
唐朝的画家以创造出具有婉约高雅之美的山水画和花鸟画而闻名于世。
这些画作在唐代风靡一时,并成为后世文人雅士及富人送的珍贵礼物。
三、唐朝科技的发展除了文化方面的繁荣,唐朝时期的科技也多有创新和突破。
唐代时期,中国的造船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
唐朝时期,中国的造船业规模日益扩大,不仅主要用于贸易和军事活动,也服务于水利和运输领域。
唐朝时期还发明了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等技术。
这些科技在唐朝将中国的文明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也为后来的科技进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唐朝的科举制度推进了官员选拔的公正透明,唐朝时期的文化则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和壮大。
唐代科举制度一、科举制度的产生科举制度作为官吏选拔的一种考试制度,是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尽管它的很多因素在此之前就已经产生并且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但是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制度只有在条件成熟之后才能够实现。
早在汉武帝时期就产生了察举制度。
汉朝初年只有二千石以上大官的子弟和拥有十万钱家产而又不是商人的富人可以送子弟到朝廷为“郎”。
这就是“任子”和“赀选”制度。
高级官吏多由这些二千石子弟担任。
郡县主要官吏由朝廷任命,一般官吏则由长官辟召。
汉武帝时,开始实行察举制度。
汉文帝十五年诏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汉文帝亲自策试。
1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汉武帝亲自策问以古今治道及天人关系问题。
由皇帝临时下诏察举贤良的特科正式形成。
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2岁举孝廉的察举常科也初步建立。
汉武帝还在京师建立了太学,置博士弟子五十人,学成考试合格可授予官职。
这样,一般平民的子弟就可以通过察举和学校获得官职。
这是一个由贵族世袭任官到一般平民按才能任官的过程。
东汉顺帝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初令郡国举孝亷各一人,限年四十以上。
诸生通章句,文吏课箋奏,乃得应选。
”3岁举孝廉也建立了考试制度。
阳嘉之制实行后,儒生、文吏被郡守举为孝廉后,如果不能通过中央的考试,便不能获得官职。
而郡守的举荐,又是到中央人参加考试的前提。
随着豪强大族经济力量的发展,豪强大族也逐步操纵了本州郡的政治。
因此,东汉中叶以后,察举和辟召就为豪强大族所垄断。
最后发展到魏晋的九品中正制。
虽然出身授职还要通过两汉以来的察举和辟召等选官的程序,但是被察举和辟召的条件首先是门第。
门第成为做官的先决条件。
南北朝以来,随着豪强士族的衰落,在官吏选拔问题上出现了几个新的情况。
一是按照才能选任官吏的问题,重新被提了出来。
萧衍在南齐末年上表中就1《汉书》卷四《文帝纪》。
2《汉书》卷六《武帝纪》。
浅论唐代科举制度姓名:谭兴班级:汉语言文学(师范)二班学号:20130505329科举制度是先秦诸子选贤举能思想的社会产物,是儒家“学而优则仕”思想的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
《论语·卫灵公》记有孔子关于读书做官的名言:“学也,禄在其中矣。
”在孔子之后,孟子、荀子等人也是春秋战国时期倡导以贤任官的儒家代表人物。
《荀子·王霸》“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仪,则归为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仪,则归之卿相士大夫”,明确的倡导政权开放,社会阶层上下流动,这在当时社会环境下无疑是进步的,科举制度正是将“学而优则仕”的儒家政治付诸实践的结果。
科举,一直是国家选拔人才的一种途径。
在唐代以前也出现了许多选举制度。
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和奴隶社会的世卿制,战国实行的是军功爵制,汉武帝时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魏晋南北朝时期依据门第声望更是出现了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度萌芽于南北朝,初创于隋,到了唐代,这种政治制度已经日趋完善,成了一种为封建社会选取人才的手段,并且封建社会的教育紧密结合,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制度的一块坚实的基石。
唐代的科举,自唐初经百年演变,至开元年间已日臻完善,唐代的科举制度在中国官吏选任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以考试为主的科举制度,与唐朝以前实施过的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相比,更能体现任人唯贤,见人为才的相对公平的选士精神,并对唐朝的社会政治产生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还绵延着整个封建社会。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原因从根本上说是秦汉以来经济和阶级关系变动的结果,其次就是世家大族垄断仕途且具有很强的割据一方的政治经济实力,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封建国家的巩固稳定。
而唐代国运较长,政局相对稳定,这就为科举制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唐王朝一方面要求地方官员向朝廷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另一方面积极推行科举制度,逐步扩大考试科目,增加考试内容,完善考试程序,从而使科举考试制度取代了以荐举为主的选士制度,成为当时领先于世界各国的用人取士制度。
深度解析唐代的科举制度——科举没你想的那么简单文/岭南狐公子隋朝开科取士,是为庶族地主开辟进身之阶,但强大的世家大族势力拼命反对,未能达此目的,所以只能说是给科举制搭了个架子。
而唐高祖规定,士子自行荐举和朝廷考试,从而给科举制增添了内容。
唐玄宗以后,考试科目增多,考试范围扩大,考试制度也更为精细,成为宋、元、明、清各朝考试的蓝本。
唐代科举制包括以下内容:一、常举又称贡举,每年在尚书省举行一次考试 (称省试)。
主考官主考官最初是吏部考功司的考功员外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朝廷以员外郎资望浅,无法镇住考场为由,改为礼部侍郎主考,并在礼部设立考场。
这样,礼部掌管取人权,吏部掌管用人权。
此后,这种考试制度一直沿袭到清朝。
应试者应试者有生徒和乡贡。
生徒是国子六学 (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均隶属于国子监)、弘文馆、崇文馆和地方州、县学的学生。
他们中除律学、书学、算学之外,学习的主要科目是九经,即《诗》、《书》、《易》、《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和《榖梁传》。
唐太宗李世民时,朝廷以九经门类繁多,章句繁杂,诏令国子祭酒孔颖达与儒学家编纂170卷的《五经正义》 (即《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和《春秋左传正义》) 等,作为当时基本而又标准的课本。
乡贡是未入上述学校学习的学生,他们可以向所在州、县投牒(即本人身份、履历证书) 自荐,由州、县地方官吏逐级进行考试,成绩合格者方可由州送至中央政府所在地参加省试。
由于他们是随各州进贡物品同送尚书省的,故称乡贡。
唐太宗李世民时,朝廷以九经门类繁多,章句繁杂,诏令国子祭酒孔颖达与儒学家编纂170卷的《五经正义》考试科目常举的科目时增时减,最为常见的有秀才、进士、明经等科,但真正重要而又为时人所向往的,也就是二三科。
例如,唐初秀才科等第最高,后来日渐冷落。
高宗永徽二年(651年),朝廷明令废止。
时人大都趋向于明经、进士两科。
唐代科举制度研究内容提要编辑本书追述了科举制度的产生过程,论述了科举在唐代选官制度中的地位变化,对唐代科举制度中常科和制科中一些主要问题、科目选和学校等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阐述,还探讨了进士科考试科目和录取标准的变化,并对由科举制度发展而产生的座主门生关系、请托行卷盛行、门荫衰落和进士家族、社会等级再编制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作者简介编辑吴宗国[1],1934年出生于南京,祖籍江苏如皋。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领域为隋唐史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主要著作有《隋唐五代简史》、《盛唐政治制度研究》(主编)、(CON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主编)等。
[2]目录编辑第一章科举制度的产生第一节察举制内部新制度的萌芽第二节科举制的产生第二章科举在唐代选官制度中的地位第一节门荫入仕第二节流外人流与杂色人流第三章唐代科举制度之一:常科第一节科目一、秀才科之废二、明经类各科第二节举格第三节乡贡第四节考试一、到省后的手续二、主司三、考试第五节录取和放榜一、录取情况二、放榜三、谢恩、期集和关试第四章唐代科举制度之二:制举第一节制科的设置第二节科目第三节制举之制第四节荐举和自举第五节考试一、考试时间二、亲试和考官三、考试科目和试题第六节录取和出路第五章科目选第一节拔萃、宏词和平判入等一、拔萃、宏词和平判入等的设立二、科目选的设立与循资格第二节唐朝后期的科目选一、唐朝后期科目选的情况二、科目选在唐后期官吏升迁中的地位第六章学校与科举第一节梁陈齐周的学校第二节隋代的学校第三节唐前期的学校及其与科举的关系第四节私学的兴起一、私人讲学的衰落二、私学的兴起第五节唐朝后期的学校和学生第七章进士科考试科目和录取标准的变化第一节唐前期进士考试科目和录取标准的变化一、唐初进士考试科目和录取标准二、进士三场试的确立第二节从文学取士到诗赋取士一、以文学取士的反复二、诗赋取士第三节唐后期进士录取标准的变化一、安史乱后有关进士科的争论二、进士录取标准的变化第八章科举在选举中地位的变化第一节进士科与高级官吏的选拔一、进士在高级官员中比重的逐步提高二、开元、天宝之际形势的逆转三、进士科成为高级官吏的主要来源第二节明经地位的变化一、唐前期明经的地位二、明经地位的下降三、明经在唐后期官僚结构中的地位第三节制科的衰落第九章座主门生关系的形成第十章请托行卷的盛行第十一章科举中的权贵子弟问题第一节子弟问题的提出第二节不放子弟局面的形成第三节晚唐微妙的形势第十二章门荫的衰落和进士家族第一节门荫的衰落第二节辟举与进士科的结合第三节进士家族和官僚世袭第十三章唐后期应举及第范围的扩大第一节阶层的扩大一、贫寒子弟二、州县胥吏和工商子弟第二节地域的扩大第十四章科举与社会等级再编制第一节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第二节士族含义的变化第三节衣冠户第四节举人层第十五章科举发展的趋势后记图书目录编辑第一章科举制度的产生第一节察举制内部新制度的萌芽第二节科举制的产生第二章科举在唐代选官制度中的地位第一节门荫入仕第二节流外人流与杂色人流第三章唐代科举制度之一:常科第一节科目一、秀才科之废二、明经类各科第二节举格第三节乡贡第四节考试一、到省后的手续二、主司三、考试第五节录取和放榜一、录取情况二、放榜三、谢恩、期集和关试第四章唐代科举制度之二:制举第一节制科的设置第二节科目第三节制举之制第四节荐举和自举第五节考试一、考试时间二、亲试和考官三、考试科目和试题第六节录取和出路第五章科目选第一节拔萃、宏词和平判入等一、拔萃、宏词和平判入等的设立二、科目选的设立与循资格第二节唐朝后期的科目选一、唐朝后期科目选的情况二、科目选在唐后期官吏升迁中的地位第六章学校与科举第一节梁陈齐周的学校第二节隋代的学校第三节唐前期的学校及其与科举的关系第四节私学的兴起一、私人讲学的衰落二、私学的兴起第五节唐朝后期的学校和学生第七章进士科考试科目和录取标准的变化第一节唐前期进士考试科目和录取标准的变化一、唐初进士考试科目和录取标准二、进士三场试的确立第二节从文学取士到诗赋取上一、以文学取士的反复二、诗赋取士第三节唐后期进士录取标准的变化一、安史乱后有关进士科的争论二、进士录取标准的变化第八章科举在选举中地位的变化第一节进士科与高级官吏的选拔一、进士在高级官员中比重的逐步提高二、开元、天宝之际形势的逆转三、进士科成为高级官吏的主要来源第二节明经地位的变化一、唐前期明经的地位二、明经地位的下降三、明经在唐后期官僚结构中的地位第三节制科的衰落第九章座主门生关系的形成第十章请托行卷的盛行第十一章科举中的权贵子弟问题第一节子弟问题的提出第二节不放子弟局面的形成第三节晚唐微妙的形势第十二章门荫的衰落和进士家族第一节门荫的衰落第二节辟举与进士科的结合第三节进士家族和官僚世袭第十三章唐后期应举及第范围的扩大第一节阶层的扩大一、贫寒子弟二、州县胥吏和工商子弟第二节地域的扩大第十四章科举与社会等级再编制第一节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第二节士族含义的变化第三节衣冠户第四节举人层第十五章科举发展的趋势后记上一篇:评价皇帝制度 下一篇:农村卫生保洁制度唐代刑事起诉的种类与限制_司法制度论文一、唐代起诉制度的立法思想唐代德主刑辅与礼法融合的思想相辅相成。
唐代科举制度对当时社会的影响科举最早来源于汉朝的“策试”,萌发于南北朝时的九流常选,到隋朝时基本定型为进士科。
唐朝科举制度以进士为重,明经次之,属于朝廷选拔人才的核心科目。
可以说科举制度对唐朝社会、文化、教育的繁荣与发展都发挥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于科举制度从表面上来说体现出了一个较为公平的选拔原则:任何人仅仅需要在考试中获胜,就能够一步登天,获得政治地位的同时也能够获得颇丰的经济收益。
所以科举制度的推行也造成了全民向学的局面,很多中小地主和农民阶层也逐渐踏足于官场,这让唐朝政治清明,逐渐成为封建历史中的鼎盛王朝。
一、唐代科举制度的特点首先是广泛性。
广泛性的特征主要指的是考生来源以及录取的广泛性。
唐朝科举考试的考生基本上由两部分构成:学馆学生徒业成者由国子监实施考核并择优选送到尚书省参与考试,此称之“生徒”,主动向州县提出考试申请,通过州县考核之后报送到尚书省参与乡试,此称作“乡贡”,两类考生统称为“贡生”。
相对于前代的九品中正制和察举制等人才选拔制度,唐朝科举制度的考生来源十分广泛。
其次是公正性。
唐朝科举制度中包含了一条硬性的准则来确保其公正性,即是“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简言之即是科举考试成绩当作为考试最终是否录取的核心标准。
要认识到的是,唐朝科举制度的公正性也正处在初级阶段,所以容易受到一些传统思想的影响,科举考试中“请托”的现象也是层出不穷,但统治阶级依旧能够在大部分时候恪守公平正义,特别是“试卷复查制”的推行后,唐朝科举制度的公正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最后是公开性。
这一特点通常来说体现在对考生人数、考试资格、考试时间以及科目和最终录取人员的公开。
由前文所知,科举考试中的部分考生是从各个州县考试通过后推举产生的,而各州县推举的名额也有明确的记载是有限制的,但这一名额也是对社会所公开。
同时《通典》中规定每岁得第之人不侠辰而周闻天下。
即是录取人数的多少也是公开的。
另外还有很多相关的规定在此就不全部列举了,唐朝科举制度这样的公开性与公正性相辅相成,促进了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也让其逐渐成为未来各个朝代科举取士的典范和摹本。
试论唐代科举制度的利与弊一、概括唐代是我国古代一个非常繁荣昌盛的朝代,这得益于其先进的政治制度,其中科举制度是尤为重要的一项。
在这一制度下,唐朝选拔出了大批优秀的治国人才,进而推动了一个时代的繁荣。
任何制度都有其两面性,唐代科举制度也不例外。
本文拟从利与弊两方面对唐代科举制度进行深入探讨。
唐代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显而易见。
它通过严格的考试来选拔官员,确保了官员的素质。
科举考试分为秀才、明法、明经、明算等多个科目,涵盖了文学、法律、哲学、数学等多个领域,使得各种人才都能找到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
唐代科举制度还促进了社会公平,因为不论出身贫富,只要有才能,都可以通过考试获得官职,从而提升了社会的流动性。
唐代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弊端。
过于注重文学才能,而忽视了实用性。
进士科是最为重要的科目,而进士科主要考察的是文学才能。
这导致了很多有实际才能的人才无法通过考试获得官职,而一些只会吟诗作赋的人却能够高居要位。
唐代科举制度存在舞弊现象。
由于考试是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因此一些人会动用各种关系来作弊,影响了科举制度的公正性。
唐代科举制度对考生的束缚较大。
考生需要经过严格的资格审查和身份验证,才能够参加科举考试。
这使得一些有才能的人因为种种原因而无法参加考试,从而限制了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范围。
1. 唐代科举制度的历史背景唐代(公元618年 907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繁荣的时期,政治稳重、经济发达,文化艺术更是独领风骚。
在这个背景下,科举制度应运而生,成为了选拔官员和拓展文人阶层的主要途径。
唐代科举制度的确立,既继承了前朝的选拔制度,又为后世的科举制度奠定了基础。
在隋唐时期,随着士族势力的衰退和庶族地主阶级的逐渐崛起,原有的九品中正制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隋朝实行科举制度,采用分科取士,让人才能够更好地脱颖而出。
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
从唐太宗(公元598年 649年)开始,科举制度逐渐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取代了之前的九品中正制。
唐朝的科举制度与士族文化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朝代,不仅在文化、艺术、科技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有着独特的制度和文化。
其中,科举制度和士族文化是两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唐朝历史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唐朝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其基本原则是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达到选拔优秀人才的目的。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完善,成为了帝国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之一。
唐朝的科举制度分为三级:明经、进士和进士及第。
明经生和进士都需要通过科目考试才能晋升,而且要求不断提高。
而只有进士及第,才能获得官职。
这种严格的选拔制度,无疑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和社会的整体水平,这也是唐朝能取得显著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仅如此,唐朝的科举制度也极大地促进了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首先,科举制度使士人走上政治舞台,多元化政治人才的来源,创造了政治的机会平台。
其次,科举制度刺激着人们学习和文化的发展,促进了各种思想文化的融合和创新。
二、唐朝的士族文化唐朝时期,由于唐王朝的繁荣和进步,士族文化得以充分展现。
士族文化是指一种文化现象,其中士人、文人、政治活动、文化创新等方面相互关联,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对于整个社会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唐朝的士族文化在大力发展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文学艺术的繁荣。
这种文化现象产生了很多优秀的文人,他们的作品被称为“唐诗”、“唐画”等,同样产生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一批文化名人。
他们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于中国整个文化艺术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贡献。
另外,唐朝的士族文化还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他们在现代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对于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繁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科举制度与士族文化的联系唐朝的科举制度和士族文化是相互促进的。
一方面,科举制度为文人提供了一个晋升为官员的机会,促进了文人士兵脱离生活的贫困,进入到政治和其他领域中担任重要的角色。
唐代科举考试及其制度变革唐代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也是科举制度发展的重要时期。
科举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重点介绍唐代科举考试及其制度变革。
一、唐代科举考试的历史背景唐朝是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初期是唐太宗开创了一个以进贤入士为中心的人才选拔制度,即科举制度。
唐代科举考试的历史背景是唐朝大力发展生产和教育,大量积累了人才,而科举制度则在这个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成为一种选拔人才的有效制度。
唐代科举考试的初期,以进士科为主。
唐太宗武德元年(618年),科举制度正式开始实行,唐高祖一开始设置进士科(武举)和明经科(文举)两门考试,随后取消了明经科,仅保留进士科。
后来,唐代朝廷在进士科的基础上逐步增设了翰林学士、掌故郎中、校书郎等官职,科举考试逐渐成为了唐朝社会升迁的重要途径。
二、唐代科举考试的类型唐代科举考试的类型主要包括进士科、明经科、明经进士科。
其中,进士科是最为重要的考试,也是唐代科举制度的核心。
除进士科之外,唐代还设置了明经科,又称文举。
明经科所考的内容是《五经》及《诗》、《书》、《礼》、《春秋》、《孝经》等古代典籍,这也反映了唐代文化的重要特征。
三、唐代科举考试的变革唐代科举考试也经历了多次制度变革。
其中,唐玄宗时期的科举改革是唐代科举制度变革的重要一步。
唐玄宗历史上是十分有名的皇帝,他的一系列政治措施推动了唐代政治文化的发展。
在唐玄宗时期,科举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1、改革进士科考试方式唐玄宗时期,取消了进士科的武举部分,只保留文举部分。
同时,取消了以往的进士制,采取新的考试方式——科场试。
唐玄宗时期的科场试很严格,有纪律和规矩,采用了公开考试、随机抽签、缄令封存等制度。
这套制度使科举考试趋于公开、透明,遏制了白手起家和买官卖官等腐败现象。
2、改革进士科的选拔标准唐玄宗时期,进士科考试的标准有较大的调整。
首先,进士科考试标准转化为人才选拔标准,即选择有才干、品德良好的人才,而不是只看他是否背诵了多少经书。
浅谈唐朝科举制的利与弊摘要: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王朝设立科目进行考试,允许普通人和官员都可以自愿向官府报名,经过分科考试。
依照成绩从中选取人才和授给官职的一种制度。
这种新的选官制度同以前选举制度的根本区别不在于进行分科考试而是允许普通人读书人可以自愿报名参加官府考试。
唐朝建立后,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封建地主经济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
这时中小地主阶级的经济力量进一步壮大,他们迫切要求掌握一部分政治权利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另一方面,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
隋朝统治者对官僚机构建制做出相应的调整实行三省六部制。
使得官僚机构更为完备。
分工也更加细密,官僚机构的调整和膨胀,也使的补充大量的官吏成为可能。
科举制既能满足广大的中小地主要求做官参政的愿望,也能更广泛地吸引笼络人才,把他们输送到各级官僚机构中去。
关键词:唐朝科举制科举制的利科举制的弊一、唐朝科举制的考试内容1.定期性选举(岁举或常科)(1)、生徒:即学馆出身的学生,包括中央【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及算学)【二馆】(弘文及崇文馆)或地方州县学校的学生,成绩友谊的生徒,每年由国子监祭酒或长史送至礼部(省试)。
由唐代科举并不普及,故学馆出身者多为官宦子弟。
文宗太和年间规定,凡公聊士族子弟,须先由【国学】肄业,才准应明经,进士,武宗会昌年间,规定不论中央或地方,须由学校出身者方可应试。
两次下诏的目的,旨在拉近学校与科举的关系,使学校制度与考试结合。
(2)、乡贡:不在学校读书而自修有成的士子,可或从【怀牒自列】途径入仕,(【牒】是姓名,籍贯,学历),即自由向州县报名应试。
经此途者,多属平民子弟。
他们经州县官甄选举,取得参加省试资格,与生徒一起考试。
但各郡每天的贡生数目有规定,据《通典选举制》载:【上郡岁三人,中郡二人,下郡一人,有才能者无常数】(上中下郡是依人口划分)。
2.不定期选举(制科或特科)唐朝的制举,继承汉代的传统,选拔突出人才,由君主按需要临时定立名目,亲目策试,曾考科举或未考科举者,均可参加。
唐代科举制度及其演变唐朝时期,科举制度已经开始初具规模。
这种制度源于唐代初年,起初只是凭借着天赋和识别的能力来选拔人才。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度不断完善,也逐渐成为了唐朝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唐代科举制度的演变进行探讨。
一、唐代初期的科举制度唐代初期,科举制度并不是非常完善。
惟一存在的一项考试是殿试,这个考试只有在皇帝亲临时才会举行,用来选拔顶级文官。
除此之外,还有阁试,主要考察官员们的文才和辞令风度。
不过,这个考试并没打算成为底层官员选拔的方式,因此并没有普及。
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最为重要的招聘方式是推荐。
皇帝们会在全国各地寻找有才华的人,在寻找的过程中,皇帝们的密探将会找到这些有才华的人,然后进行推荐。
如果被推荐的人被皇帝看中,那么就会被任命为官员。
这种选拔方式的存在导致了各地的文人士大夫们都十分努力,以求能够被推荐。
于是,唐代的文化也因此得以繁荣起来。
二、进入全面发展时期唐代初期的科举制度并不是十分完善,但是随着唐朝的发展,这种制度也得以完善。
在唐代中期,科举制度开始进入全面发展的时期。
此时,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是殿试和巡视,两者都要求官员们要有高超的文化素质和较高的分数才能进入官场。
同时,考官也开始非常注重考生的思想道德、品格和社会责任。
在这种情况下,唐朝的官员们都很努力。
因为他们知道,只有通过考试才能成为官员,才能成为朝廷的一员。
于是,他们开始学习诗歌、书法、歌舞等艺术形式,力求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三、唐代末期的科举制度唐代末期,科举制度的形式发生了一些变化。
这是因为,唐朝发生了一些动荡,皇帝的统治也逐渐衰败。
在这种情况下,科举制度也受到了一些影响。
唐朝末期的科举制度主要是由两部分构成。
一部分是殿试,这个考试主要考察官员们的政治能力,以及他们的理论知识和思辨能力。
另一部分是会试,这个考试主要考察官员们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技能水平。
另外,唐朝末期的科举制度也不如以前那么公正、重视正义。
唐代科举制一、科举制的由来唐代科举制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唐太宗时期,当时唐太宗为了拓宽招贤纳士的渠道,改革了以往的官制,推行了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以考试为主要途径,以招贤纳士为主要目的,以推荐为主要形式,以授官为主要结果的一种招贤纳士制度。
二、科举制的特点1、考试制度完善唐代科举制度的考试制度非常完善,考试分为三级,分别是科举、殿试和朝试,考试内容包括文学礼仪、书法、绘画等。
2、招贤纳士唐代科举制度的招贤纳士也非常完善,招贤纳士的方式有推荐、考试、招募等,招贤纳士的范围也很一,不仅仅限于有学问的人,还包括有实力的人。
3、授官制度唐代科举制度的授官制度也非常完善授官的方式有推荐、考试、招募等,授官的范围也很广,不仅仅限于有学问的人,还包括有实力的人。
三、科举制的影响1、拓宽了招贤纳士的渠道唐代科举制度拓宽了招贤纳士的渠道,不仅仅限于有学问的人,还包括有实力的人,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参加考试,从而拓宽了招贤纳士的渠道。
2、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唐代科举制度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因为官员都是通过考试招贤纳士的,考试的内容涵盖了文学、礼仪、书法、绘画等,使得官员的素质得到了提高。
3、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唐代科举制度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因为它拓宽了招贤纳士的渠道,提高了官员的素质,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参加考试,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四、科举制的缺点1、考试制度不够完善唐代科举制度的考试制度不够完善,考试内容仅仅局限于文学、礼仪、书法、绘画等,没有考察实际的知识和能力,使得考试制度不够完善。
2、招贤纳士不够公平唐代科举制度的招贤纳士不够公平,因为招贤纳士的方式仅仅是推荐、考试、招募等,没有考察实际的知识和能力,使得招贤纳士不够公平。
3授官制度不够公正唐代科举制度的授官制度也不够公正,因为授官的方式仅仅是推荐、考试、招募等,没有考察实际的知识和能力,使得授官制度不够公正。
五、结论唐代科举制度是一种招贤纳士制度,它拓宽了招贤纳士的渠道,提高了官员的素质,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但是它也存在一些缺点,比如考试制度不够完善,招贤纳士不够公平,授官制度不够公正等。
简述唐代科举
唐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科举制度之一,它始于唐朝武德年间,一直持续到清朝光绪年间。
唐代科举制度的主要特点是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分为明经科、进士科、明法科、明算科、秀才科等,其中以进士科最为重要。
唐代科举制度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经学、文学、历史、政治、数学等方面,其中经学和文学是最重要的考试内容。
唐代科举制度的考试方法主要包括帖经、墨义、策问、诗赋等,其中策问和诗赋是最重要的考试方法。
唐代科举制度的录取方式主要包括推荐录取、考试录取、门荫录取等,其中考试录取是最重要的录取方式。
唐代科举制度的影响非常深远,它不仅为国家选拔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唐代科举制特点
唐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科举制的发展阶段之一,具有其独特的特点。
首先,唐代科举制度实行了三次大规模的科举制度改革,即开元科举、贞观科举和咸通科举,不断完善了考试、选拔的标准和范围,提高了士人的选拔质量。
其次,唐代科举制度广泛选拔士人,不仅仅是选拔中央官员,也选拔地方官员和各种贤良才士。
这既是唐朝欲扶植士人阶层,提高人才质量,也是赋予地方更多代表权利的举措。
第三,唐代科举制度注重实用,不仅仅关注文学和经学,而且还注重理工和实践技能。
唐代科举制度设有明经、进士、明科、举人四种科目,其中明科和明经科目注重实用技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最后,唐代科举制度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发展,为后来的科举制度铺平了道路。
唐代科举制度的特点影响了后来的科举制度,有助于推进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唐代的科举制度士人的晋升路径在唐代,科举制度是一种重要的晋升路径,对于士人来说,通过科举考试是获得官职和晋升的主要途径。
本文将介绍唐代科举制度的具体内容及士人通过科举考试实现晋升的过程。
一、唐代科举制度的基本概述唐代科举制度是指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分为三个等级:进士、明经、贡士。
其中,进士是最高等级的考试,也是最重要的一级,通过进士考试的士人可以直接晋升为官员。
明经和贡士则是低一级的考试,通过这两级考试的士人需要再参加进士考试才能晋升为官员。
唐代科举考试分为两个阶段:乡试和殿试。
乡试是地方级别的考试,考生需要在自己所在的乡级考场参加考试,通过乡试的考生可以晋升为明经或贡士。
殿试是朝廷级别的考试,通过乡试的考生可以进入皇宫参加殿试,通过殿试的考生可以晋升为进士。
二、乡试的考试内容和流程乡试是唐代科举考试的第一阶段,也是最基础的一级考试。
乡试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经义、史书、诗词和文章。
考生需要准备好相关的考试资料,并在考试当天前往乡级考场进行考试。
乡试一般在每年的春季进行,考试时间为一天,分为上午和下午两个时段。
考生在规定的考场内,根据考官的要求完成相关的考试题目,然后交卷进行评卷。
评卷一般由当地官员和学者共同进行,根据考生的答卷内容和答题情况给予评分。
通过乡试的考生可以获得明经或贡士的称号,这是晋升为官员的第一步。
明经是晋升的一个中等级别,贡士则是最低级别,需要再参加进士考试才有机会晋升为官员。
三、殿试的考试内容和流程殿试是唐代科举考试的第二阶段,也是最重要的一级考试。
殿试是在皇宫内进行,只有通过乡试的考生才有机会进入参加殿试。
殿试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经义、史书、诗词和文章,难度较乡试更高。
殿试的考试形式一般为面试,考生需要在皇帝和官员面前回答问题,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考试时间和评卷方式与乡试类似。
评卷结果由皇帝和高级官员进行评定,通过殿试的考生可以晋升为进士,成为官员。
四、士人的晋升路径在唐代,士人通过科举考试可以实现晋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