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美学

生态美学

生态美学
生态美学

1、根据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将人类历史划分为哪四个阶段?

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一是原始狩猎阶段;二是游牧农业阶段;三是封建采邑农业阶段;四是商业相互依存阶段)

2、“生态美”这一概念是由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于1866年在《普通有机体形态学》中提出。

3、美国科学家小米勒提出的“生态学三大定律”:

多效应定律;相互联系原理;勿干扰原理

4、著名美国学家鲍姆加登将人的心理活动分为知、情、意三个部分。

其中美学的研究对象是情。

5、德国古典美学的代表人物:黑格尔康德

6、生态美学的三大研究层次: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人文生态

其研究核心是生态美。

7、生态美学研究的前提和出发点分别是什么?

前提:以人的生命存在为前提

出发点:以生命系统的相互关联为出发点

8、生命的本质特征:人的主体性。

9、“生物进化说”是由英国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提出。

其核心原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10、主体和客体的主要的类型:

主体有3 种形态,即个体主体、群体主体、人类主体

客体有4种形态,即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自我客体

11、老子的生态思想的核心和精髓是什么?我们怎样理解这个精髓?

“道”是核心和精髓

理解:它是自然界运行的过程和规律,永恒的、循环运动的宇宙本体。

12、“无为”体现了什么生态思想?

老子提出“无为”的生态思想。“无为”体现了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

其目的是让人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13、传统意识指导下的时代出现了什么样的生态危机??

人口俱增、盲目开垦采伐、狩猎无度

14、西方对大自然的情感关注始于浪漫主义文艺思潮。

15、生态世界观的思想原则是什么?

①世界是由相互关系的复杂网络组成的有机整体

②世界是变化着的有序整体。这种整体的有序状态,不能理解为事物的结构而是事物内部力量与环境影响的外部力量的动态平衡。

③人类的价值和意义也包含在自然整体的自组织进化进程之中。

16、生态审美观:

生态审美观是对生命的和谐状态以及普遍的生命关联和交融的感悟和体认。

17、传统美学的基本审美范畴:自然美、社会美、技术美、艺术美

18、自然美:自然现象和事物所具有的审美价值。

自然美主要存在形式的类型:能量和力;大气和云层;水和液体;固体和陆地;植物;动物生命体的形成;分解、衰变和死亡。

自然美的审美效应:①激发人的乡土情怀②放松、解放甚至净化心灵③培养人的审美感受力和创造力

19、社会美:人类实践所创造的,体现社会事物发展规律和丰富性,并与人的需求、实践意

愿、审美理想相协调的社会生活的美。(社会生活指人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

社会美的美育职能:

①人的个性和人的自我意识的发展

②意志和人格的塑造

③道德水准的提高

④知识水平的提升

⑤道德和感情的培养

20、技术美:在人工制作物中以技术形态取得的审美表现力和审美价值。

技术美的基本形态:功能美和技术美

21、艺术美:艺术美是指各种艺术作品所显现的美。艺术美作为美的一种形态,它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

艺术美的形态特征:

①形象性是艺术的首要特征(艺术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主要通过形象的塑造来反映生活、表达感情)

②情感性(内容和形式的情感性)

艺术美的审美效应:①审美愉悦②培养艺术趣味和审美观念③情感激发④认识功能

22、“美是生活”命题是由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来的。

内涵:是人们的审美关照投向现实社会生活,如社会政治斗争、生产劳动、科学实践、乡土文化、社会时尚等,是一种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一种趋势。

23、生态美:它是把人类历史上自发形成的生态审美观念,提高到一种理性自觉的程度,从而逐渐形成“生态美”这一特定的审美范畴。

“诗意地栖居”:海德格尔在《追忆》一文中提出,“诗意地栖居”与“技术地栖居”相对,指“拯救大地”,摆脱对大地的征服和控制,使之回归本性,从而使人类美好的生存在大地之上。

24、就审美范畴而言,生态美与传统美学有哪些区别?

①生态美与自然美

自然美只是自然事物自身价值所具有的审美价值,而生态美则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自然作为人的生态过程的参与者所表现的审美价值,它具有鲜明的生态意义。

②生态美与社会美

只有当社会生活作为人的生态过程并且涉及到自然关系时,这种社会美才进入生态美的领域。

③生态美和艺术美

区别在于审美主体的参与性。生态美不能单纯的超功利事物形式观念中产生,它总是以某种生态观的判断为前提的。

④生态美与技术美

技术强调的是人对自然的人为变革,技术美是以人工物的合目的性或合规律性的关照点,它往往表现了对自然的强制性和模仿性。

25、生态美学的基本范畴:

环境美学、生态审美本性论、“诗意地栖居”、四方游戏说、家园意识

26、生态美的意思和作用?

(1)理论意义

①生态美的研究,把主客体有机结合的观念带入到美学理论中,对于现代美学理论的变革提供了启示。

②生态美的研究,有助于推动人们生态文化观念的发展和确立健康的生存价值观。

③生态美的研究为克服技术的生态异化指出了解决途径。

④生态美学理论有助于推动全球范围内变革不合理的社会体制、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实践意义(作用)

①生态美为生态环境的建设提供了直观的尺度和导向。

②对于生态美的观照,直接促进了生态产业的发展。

③生态美的开发对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推进生活方式向文明健康和科学的方向发展提供了途径。

④生态美对于传播生态文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生动的手段和感人的形式。

27、居住环境的基本单位是住宅。

28、交通环境审美塑造的重要依据是人的空间感受。

29、爱德华.霍尔将空间分为四种基本类型:亲密空间、个人空间、社交空间和公共空间。

30、生活环境主要由哪些要素构成?

居住环境、交通环境和劳动环境

31、居室视觉空间的审美构成包括哪些方面?

①空间布局②家俱布局③光线和照明④色彩

32、根据水野今市的观点,道路的主要形态有哪些?

日本学者水野今市在《城市规划学》一书中提到了以下几种类型:放射线型、夯形结构、环状道路、自由式构成、外景式构成、风景式构成、展望式构成。

33、人们对居住环境的功能要求有哪些?

人对居住环境具有实用、认知和审美三个方面的功能需求。

实用功能:满足人的生理、物质方面的需求。

认知功能:提供住宅的标识,如引导人的活动,文化的认同感和身份、地位的标志。

审美功能:是在居住环境的塑造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享受。

34、我们对空间的体验包括哪些类型?

人的空间体验的形成是全部感官作用的结果。是人的全部感觉能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①对于行为空间感觉和体验(意志)

②对愉悦空间的感觉体验。(情感)

③对含蓄空间的感觉体验。(认知)

35、“生态系统”一般由哪些要素构成?

①非生物环境:光、热、气、水等。

②生产者:自养生物

③消费者:人

④分解者:微生物

36、从生态学的视角对城市景观的要求进行考虑,主要着眼于什么内容?

①城市轮廓线的产生②城市轮廓线的营造③环境氛围

37、什么是生态景观?它在城市景观建设中有何重要意义?

生态景观:指由地理景观(地形、地貌、水文、气候)、生物景观(植被、动物、微生物、土壤和各类生态系统的组合)、经济景观(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土地利用、产业过程)和人文景观(人口、体制、文化、历史等)组成的多维复合生态体。它不仅包括有形的地理和生物景观,还包括了无形的个体与整体、内部与外部、过去和未来以及主观与客观间的系统耦合关系。

意义:生态景观在城市景观建设中有改善城市景观结构,改善城市景观结构功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加强城镇景观功能,促进城市景观的持续发展,使人们感觉到安全、舒适、健康、便利的功能。主要是指为保护生物多样性而进行的规划与设计;为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而进行的规划;为当前不合理的景观格局而进行的景观结构调整。

城市景观设计中应该多运用乡土的植物,尊重场地上的自然再生植被。自然有它的演变和更新的规律,从生态的角度看,自然群落比人工群落更健康,更有生命力,为自然再生过程提供条件,这也是发挥自然系统能动性的一种体现。

38、什么是人文景观?它分为哪个四大类?

又称文化景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满足一些物质和精神等方面的需要,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了文化特质而构成的景观。

分类:文物古迹;革命根据地;现代经济、技术、文化、艺术、科学活动场所形成的景观;地区和民族的特殊人文景观

39、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对城市景观建设有哪些作用?

城市景观建设逐步认识到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相协调的重要性,建立起牢固的历史文化遗产及其保护观念。因为历史文化名城和一些城市的古建筑、历史文化遗产古而不旧,老而富有旺盛的生命力,其文化、历史、旅游价值伴随着人类文明永存于世。我们既可以从传统的建筑形式去寻找灵感,也可以创作体现传统文化精髓的现代风格。所以,我们要增强历史文物的保护意识,保存和延缓城市发展的历史文脉,突出城市个性。人们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观念的成熟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在城市景观建设中既保护好应当保护的城市文化遗产,又使新建筑得以创新、发展,两者是共生、互补的关系。城市的景观是新老交替并存、统一协调,其结果是城市的特色反而更突出和加强。

40、闲暇时间的内涵是什么?其主要功能是什么?

闲暇时间是指人们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以满足精神的、社会的和生理需要的活动的时间。

功能:①消遣娱乐功能②学习和提高自我的功能③为个性全面发展提供活动天地

④发挥广大社会交往、促进家庭亲情的作用

41、如何寻找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平衡点?

①建立无废料、无污染的生态工业,多层次利用资源。

②实现产品多样化和增加产品的文化内涵,减少产品的材料消耗。(生产取向)

③采取理智的经营状态,不要采用恶性的广告宣传刺激消费。

42、劳动者的主要劳动动机包括哪些内容?

①社会动机:社会发展②成就动机:自我发展③接触动机:社会交往

④物质报酬动机:生活资料

43、闲暇时间划分的“三分法”和“二分法”

三分法:履行社会职责的必要时间,满足生理需要的必要时间,个人自由支配时间(闲暇时间)

二分法:工作时间和工余时间

44、按照生活方式划分,可以将人类社会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

①人的依赖关系(孤立性、狭窄性)

②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商品经济关系、资本主义社会)

③个人全面发展(自由个性)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未来共产主义的生活方式)

45、常见的消遣误区有哪些?

炫耀性消遣和挥霍性的消遣

46、你如何理解生活方式的生态美?

①自主开放、进取的生活方式中多样统一是生态美的重要追求

②生活方式的适度消费是生态美的追求

③生活方式的节奏性体现了生态美的范畴

复习小结

1、“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是1972年经济学家芭芭拉.沃德和生物学家勒内.杜博斯在《只有一个地球—对一个小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中提出。

2、“生命和谐”的思想是由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提出的。

3、“美是生活”是由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

4、“文化生活形态学”是1906年德国地理学家,文化地理创世人施吕特尔在《人的地理学的目标》提出。

5、“诗意地栖居”是由海德格尔在《追忆》中提出。

6、“四方游戏说”是海德格尔提出。

7、生态危机成为全球性问题的标志事件是什么?(由谁在什么地方提出)

8、城市景观的双重视野?基本范畴?

双重视野:生态景观和人文景观

生态景观的基本范畴:洁净感;宜人性;通达性;秩序性;多样性

人文景观的基本范畴:生活气息;繁荣景象;乡土特色;文化氛围;历史感悟

9、城市景观的内涵?

城市景观是指城市地域内在整个空间范围所呈现出的各种面貌。

10、德国、香港等对文物建筑的保护措施是什么?

德国:20世纪70年代颁布《文物保护法》及《城市建设促进法》

①文物建筑保护区

②文物建筑环境整体保护区

③对旧城范围的保护

法国:对卢浮宫的改造

香港:①有特殊意义的历史建筑物,尽量保持其外部造型不变。

②对于非拆不可的重要历史建筑,就地设置纪念牌匾。

③对于不能保留全部建筑的,保留局部。

④将建筑物构建妥加拆除、异地重建。

⑤将历史建筑改建为博物馆,供参观游览。

11、生态美学的基本研究范畴?每一种范畴的意义?

范畴:环境美学、生态审美本性论、“诗意地栖居”、四方游戏说、家园意识

环境美学:环境美学不仅仅是审美之学,还具有创造性的建设功能,例如通过环境美学可以让我们更深刻、更准确地认识、把握和领会身体,体会到身体与自然环境之间密不可分的血肉联系

12、生态美学的三大层次: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人文生态

13、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种族、群落、环境、生态环境

14、自然美:自然现象和事物所具有的审美价值。

社会美:人类实践所创造的,体现社会事物发展规律和丰富性,并与人的需求、实践意愿、审美理想相协调的社会生活的美。(社会生活指人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技术美:在人工制作物中以技术形态取得的审美表现力和审美价值。

艺术美:艺术美是指各种艺术作品所显现的美。艺术美作为美的一种形态,它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

15、主体的类型:个体主体、群体主体、人类主体

16、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一方面消费为生产提供动机,消费也是生产要素(即劳动力)的再生产过程:另一方面社会生产发展水平客观的决定了消费的水平。

17、1969年《设计结合自然》是美国著名景观建筑师麦克哈格所著,标志着生态建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

18、主体能力的构成要素:①生理素质(物质基础)

②自理结构(潜在形态)

③情感意志(激发源泉)

19、居住环境的功能:实用、认知和审美三个方面的功能

20、根据空间性质划分为亲密空间、个人空间、社交空间和公共空间四种空间类型。

21、情感的类型:积极、消极和中间性。

22、适度性是生产和消费的均衡点。

生态美学

生态美学 音乐美学界应当关注的新视域 ?来源:人民音乐2010年12期 ?作者:罗小平 选题缘起: 早在几年前,时任人民音乐出版社总编的祖振声先生让我撰写《音乐与环保》一书,使我有了研究与观察问题的新角度和视野。在写作这本小册子过程中,阅读了一些有关生态学的书,思考了音乐与环保的问题,对这方面的论域产生了兴趣。加之,在阅读埃里克·詹奇的《自组织的宇宙观》等著作中感受到的一种超越人类中心的宇宙精神,常令我激动不已,对生态美学的发展就更为关注。在此,我把自己的相关研究与同行们进行交流,期盼更多人对此产生兴趣。 一、生态美学的研究是中外美学发展的新趋势 生态学(Ecology)由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于1866年提出后,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交互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向各学科渗透,派生出生态哲学、生态人类学、生态经济学、生态美学分支。生态美学是在后现代语境下,以生态社会为依托的新兴学科,它以生态世界观和价值观为指导,以消解主客二元对立的整体思维方式来把握事物动态,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多重审美关系为研究对象,以三者的内外协调为立美目标,具有跨学科的视域和相当强的应用性。国外环境美学、生态美学的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产生了一些有影响的论述,如W·赫伯恩发表于《英国分析哲学》上的论文《当代美学及自然美的遗忘》(1966)和被我国生态美学家称之为生态美学产生的标志性作品的《寂静的春天》(卡逊1962)。[1]尔后,相当数量的环境美学、生态美学专著不断问世,(俄)曼科夫斯卡娅1992年发表于俄罗斯《哲学科学》中的《国外生态美学》的论文,总结了这一生态美学的发展态势,指出:“国外生态美学已取得一系列珍贵的科学成果。其地位、研究对象已经确立,概念体系已经形成,它在科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已显示出来。[2] 我国美学界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陆续发表和出版相关的著述,其中李欣复教授的《论生态美学》一文被誉为“我国第一篇具有一定理论深度的生态美学学术论文”。[3]尔后,又有徐恒醇的《生态美学》、鲁枢元的《生态文艺学》、曾永成的《文艺的绿色之思——文艺的生态学》等相继问世。笔者认为我国美学界这种新趋势的形成,体现了这一学科新的特质及其发展的态势。 1.理论形态的更新

dgs设计美学习题1

一、选择题 1.[ D ] 下列( D )书中指出建筑是一种最引人注目的工业艺术? A.《应用艺术和结构艺术的风格》 B.《艺术手工艺美学》 C.《通俗美学》 D.《艺术分析》 2.[ A ]材料、结构、形式和功能成为任何人工产品所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其中(A )是产品的物质基础? A.材料 B.结构 C.形式 D.功能 3.[ B ]完形心理学是由德国心理学家( B)开创的。 A.马赫 B.特墨 C.本泽 D.苛勒 4.[ C ]与产品相关的技术包括不同的三个方面,以下( C )个不属于这三个方面的? A.产品技术 B.生产技术 C.科学技术 D.操作技术 5.[ C ]所谓经济的合理性指可取得较大的经济效果,一下说法正确的是(C )? A.减少投入,增加劳动消耗 B.增加产出,增加能源消耗 C.提高产品的功能,降低原材料消耗 D.降低产出和能源消耗 6.[ A ]精神分析学创始人( A )把人的精神活动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个层面。 A.弗洛伊德 B.赫尔巴 C.费希纳 D.荣格 7.[ D ]( D )在建筑学领域中明确地提出了“形式依随功能”的观点? A.居维埃 B.达尔文 C.穆特修斯 D.沙利文 8.[ D ]波特兄弟在《市场要素设计》一书中列举了五种不同类型的产品,分别给出它们对使用性能、人机特性、审美要素和工艺性的侧重顺序。其中普及型高尔夫轿车是把( D )放在首位? A.使用性能 B.人机特性 C.审美要素 D.工艺性 9.[ B ]据有关统计,到20世纪70年代之前,各国文献中对文化的定义已经达到( B )多种。 A.164 B.250 C.264 D.150 10.[ A ]下列( A )不属于我国历史上不同地域形成的不同类型的文化? A.中国文化 B.齐鲁文化 C.楚文化 D.两广文化 11.[ C ] 19世纪初叶,物质产品的生产出现两种不同的趋势,下列( C )符合手工艺单件生产的产品? A.设计简陋,能为广大消费者接受 B.注重装饰,价格低廉 C.精工细作,只能为少数有钱阶层消费 D.制作粗糙,价格昂贵 12.[ A ]设计美的性质、构成,设计美的类型、风格,设计的文化意蕴,设计的形式美,设计的创造性和设计美的境界等等属于( A )。 A.设计产品的美学性质 B.设计过程的美学问题 C.产品消费的美学问题 D.设计美学史问题 13.[ D ] “设计观念要从社会需求和技术可能性两者的综合中产生的”,这句话是( D )提出的? A.布鲁斯.阿舍 B.西蒙 C.阿西莫夫 D.麦克可若 14. [ A ]对美作出全面分析,从而使人能够区分美与善、审美价值与功利价值的第一位哲学家要算( A )? A.康德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保罗.苏里奥15.[ B ]以下( B )不属于绘画形式构成的三大要素? A.色彩造型 B.色调关系 C.艺术变形 D.几何程式 16.[ D ]设计作为一种文化创造,其文化可以粗略的划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它包含以下四个层次,其中( D )是文化的核心层面。 A.物态文化层 B.制度文化层 C.行为文化层 D.心态文化层 17.[ D ]人文主义艺术的特点是( D ) A.再现性,非具象性 B.再现性,直觉性 C.具象性,直觉性 D.再现性,具象性18.[ A ] “语言比任何东西都更适宜于使人了解符号学的性质”是( A )说的? A.索绪尔 B.苛勒 C.海伦 D.查.桑.皮尔斯19.[ C ]设计美是一种特殊的美,涉及设计美感构成中快感地位问题,还表现在设计美具有理性美的 1

生态景观设计需要遵循的几项原则

生态景观设计需要遵循的几项原则 生态景观设计是当今景观设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未来景观设计的一个必然发展趋势。景观设计的生态性促使人们站在科学的角度上重新审视景观行业,景观设计师们也开始将自己的使命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联系起来,生态主义已经成为景观设计师内在的和本质的考虑。 所谓生态设计就是在景观设计时,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尽量达到最小的限度。这种协调意味着设计要尊重物种的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水循环,维持植物生活环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价一个景观设计是否符合生态景观设计的原则可以看它是否遵循了一下几点。 1、生态美学 生态美学是从生态哲学的视野、生态科学的原理、生态伦理学的情怀和自然美学的方法研究人与自然、社会、艺术的审美关系,强调生克互济、形神和谐的整体美,对环境开拓适应、协同进化的共生美,物质循环、信息反馈的动态美的一门学科。生态美学是生态学与美学的有机结合,实际上是从生态学的方向研究美学问题,将生态学的重要观点吸收到美学之中,从而形成一种崭新的美学理论形态。生态美学从广义上来说包括人与自然、社会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是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当代存在论美学。

2、自然资源的节约和保护 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分可再生资源,如水、森林、动物等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资源(如石油、煤等),要实现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必须对不可再生资源加以保护和节约使用。即使对可再生资源也要尽可能地节约使用。 3、整体设计 景观生态设计是对人类整体生态系统进行全面的设计,而不是孤立地对某一景观元素进行设计。景观是一个综合的整体,景观设计的目标是整体优化和可持续发展,它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实现的,必须满足社会的功能,也要符合自然的规律,遵循生态原则,同时还属于艺术的范畴,缺少了其中任何一方,设计就存在缺陷。景观生态设计是对人类生态系统整体进行全面设计,而不是孤立地对某一景观元素进行设计,是一种多目标设计,为人类需要,也为动植物需要,为高产值需要,也为审美需要。景观设计的最终目标是整体优化,就是要解决人与人,结构与功能,格局与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使自然环境与周围环境充分结合,创造出和谐丰富的外部空间环境。 4、地域特色 景观设计应根植于所处的地域文化和环境。景观设计的地域性主要表现为:尊重地域的精神和地方文化,适应地域自然过程;使用当地材料、植物和建材等,创造具有自然特性、文化特性的景观,突出地方文化和地域特征。

生态美学的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生态美学对人类系统的考察是以人的生命存在为前提,以(生命系统)的相互关联为出发点的。 2、主体的三种形态是(个人主体)(群体主体)和(人类主体)。 3、主体存在客体对象的客体的四种基本形态是(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和(自我客体)。 4、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种群)(群落)(环境)(生态系统)。 5、老子的《道德经》的思想精髓是(道)。 6、居住环境的基本单位是(住宅)。 7、交通环境审美塑造的基本依据是人的(空间感受)。 8、爱德华.霍尔将空间划分为四种基本类型(亲密空间)(个人空间)(社交空间)和(公共空间)。 二.名词解释 1.生态美学——生态美学狭义;一种人与自然的亲和和谐的生态、审美关系;广义:一种人与自然、社会、他人、自身的审美关系,走向人的诗意和栖居,符合生态规律的当代存在论美学 2.生态美——人与自然生态关系和谐的产物,它以人的生态过程和生态系统作为审美关照的对象。 3.诗意的栖居——与“技术地栖居”相对,指拯救大地,摆脱对大地的征服和控制,使之回归本性,从而是人类美好的生存在大地之上。 三.简答题 1.根据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将人类历史划分为哪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原始生态文明阶段——崇拜自然农业文明阶段——顺应自然 工业文明阶段——反自然生态文明阶段——推动生态文明 2.小米勒提出的“生态学之定律”分别是什么? 答:(1)多效应原理。我们的任何行动都不是孤立的,对自然界得任何侵犯都具有无数的效应,其中许多都是不可预知的。 (2)相互关联原理。每一事物无不与其他的事物相互联系和相互交融。 (3)勿干扰原理。我们所生产的任何物质均不应对地球上自然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有任何干扰。 3.试着分析孔子主要的生态思想,并评价。 答:孔子的生态伦理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体现出“敬天畏命”“知天达命”的生态认知,表达出“仁人恤物”“乐山乐水”的生态伦理情感,致力于“取物以时”“节资护源”的生态伦理实践。孔子关于生态的思想集中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相互尊重,对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有效的开发。 老子的主要思想:老子的生态伦理思想主要包括“天人合一”的生态世界观、“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生态价值观、“自然无为”的生态方法论、“小国寡民”的生态社会理想四个方面。老子提出了宇宙万物的生成模式和“道”在这一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庄子的主要思想:“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生态和谐思想,“以道观之,物无贵贱”的生态伦理思想 4.生态世界观的基本思想原则是什么? 答:其一,世界是由相互关系的复杂网络组成的有机整体。从关系整体的有机联系看。每一事物都包含着其他事物,事物之间相互包含,所有事物也都包含在整个世界的复杂关系网络

国外生态美学状况

国外生态美学状况 李庆本 2013-04-07 09:28:22 来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武汉)2008年5 期 内容提要:国外生态美学具有自己的理论渊源、发展过程、理论形态结构和研究方法。它既与环境美学有联系,又有区别。国外生态美学新范式彻底突破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模式,不仅注重环境的和谐、有序和规律等对人类感知有利的美学因素,也注重生态系统中的不和谐、变化、非平衡的审美因素,从而使它初步与环境美学切割开来。国外不少生态美学研究者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探讨人们对生态的审美体验。这种研究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关键词:生态美学环境美学中外对话 作者简介:李庆本,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083) 由于我国生态美学基本上是在国内相对封闭的学术环境中发展起来的,缺乏与国外生态美学的积极交流和对话,以至于有许多研究者对国外是否存在生态美学尚有疑问。我们了解较多的是国外的环境美学,而对于国外生态美学则所知甚少,即使有一点介绍,也仍存在着很多盲点。对于国外生态美学的渊源、理论、方法,特别是国外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关系问题,都没有进行认真系统的总结、提升。因此,我们有必要开展国外生态美学的综合研究,了解国外生态美学的发展状况,学习和借鉴其有价值的成果,以加速和完善我国生态美学的构建。 一、国外生态美学的渊源和发展

欧洲有人将捷克学者和艺术家米洛斯拉夫?克里瓦(Miroslav Klivar)称为“生态美学”的首倡者,但由于克里瓦本人采用捷克语写作,他的研究成果并不为更多的人所知。北美许多学者更愿意将生态美学的起源追溯到利奥波德(Aldo Leopold)1949年出版的《沙郡年记》(A Sand County Almanac)一书。在本书中,利奥波德提出了Conservation Aesthetic的概念(我国有人翻译为“环保美学”),虽然这个词不同于后来的Ecological Aesthetics(生态美学),但却包含着生态美学的主要价值观念,以至于美国生态美学家高博斯特(Paul Gobster)在1996年明确指出:“有关美学的想法——已有人将它称为‘生态美学’——大多源于奥尔多?利奥波德,这在他的《沙郡年记》中达到顶峰。”[1] 当然,国外生态美学的真正开展还是在20世纪90年代。1990年,美国学者理查德?E?切努维斯和保罗?H?高博斯特(Richard E. Chenoweth and Paul H. Gobster, 1990)的《景观审美体验的本质和生态》(Nature and Ecology of Aesthetic Experience in the Landscape),从生态美学的角度对景观审美体验进行了实证研究。随后,高博斯特又连续发表了《生态系统管理实践中的森林美学、生物多样性、感知适应性》、《服务于森林景观管理的生态审美》、《〈森林与景观:生态、可持续性与美学〉导言》等多篇重要论文,他也因此成为目前国外颇有影响力的生态美学家。 进入21世纪以后,生态美学研究在亚欧美洲许多国家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促进了生态美学研究的多元化发展,初步形成了以以下四个方面为主要内容的理论形态结构。第一,保罗?H?高博斯特(2007)等人的《共享景观:美学与生态学有何关系》,促希?I?科瓦克斯(Zsuzsi I. Kovacs, 2006)等人的《美学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态学的》等文本,研究生态学与美学的内在关联,梳理以生态审美

从设计美学角度看设计作品.doc

从设计美学角度看设计作品 设计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自产生之日起就对设计领域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尤其是设计美学领域的审美学说,对设计师来讲,更是衡量其作品好坏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下面,我就选取古今中外历史上几件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从设计美学角度简要分析一下。 一、唐代曲辕犁 唐代曲辕犁设计精巧,同时亦符合一定的美学规律,有一定的审美价值。犁辕有优美的曲线,犁铧有菱形的、V形的,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还具有良好的审美情趣。下面,我就从功能美、形式美、材料美和结构美四个方面分析一下。 1、功能性分析 功能美不是“有用即美”,而是使用价值和技术美的结合,在注重物品使用价值的时候不能忽略了其技术性。 与直辕犁相比,唐代曲辕犁的设计具有良好的使用功能,不仅可以通过扶犁人用力的大小控制耕地的深浅,还大大节省了劳动力,有很高的劳动效率。犁架加大,显得更加稳定,便于在耕地时的控制,犁铧多为V形,尖头更加锋利,便于入土。曲辕犁的使用功能相当完善,使用性加强。同时,从技术美学角度看,唐代曲辕犁的设计更加先进,犁的规格、种类多样,形制亦因需要而有差异。犁铧、犁壁、犁头等也是根据需要而不断改进,技术含量可谓相当高。 2、形式美分析 唐代曲辕犁在形式上,可谓达到了一种均衡与稳定的美学效果。均衡与稳定,是美学规律中重要的一条。均衡是指造型物各部分前后左右间构成的平衡关系,稳定则是指造型物上下之间构成的轻重关系,给人以安定、平稳的感觉。 在唐代曲辕犁造型中,以策额为中线,左右保持着等量不等形的均衡;从色彩上看,木材的颜色是冷色的,而铁也是冷色,可以达到视觉上的平衡;犁铧为V形,是一种对称,可以给人以舒适、庄重、严肃的感觉,对称本身亦是一种很好的均衡。稳定,则主要表现在实际稳定和视觉稳定两方面。无论从造型上看还是从视觉平衡上看,都具有极强的稳定性。 3、材料美分析 唐代曲辕犁的用材主要是木材和铁。二者皆为冷色,极易达到平衡。而且,唐代时候的冶铁技术已十分成熟,铁已经广泛运用于各种器物上。这样,唐代曲辕犁的设计,就更加经济适用,适合于普通老百姓的购买和使用。而且,木材和铁,二者均为冷色系的实物,搭配起来很容易,不会显得突兀。 4、结构美分析 在产品造型中,变化与统一是一条很重要的美学规律,为取得产品造型的变化与统一,主要采取的造型手法是:在变化中寻统一;在统一中寻变化。 在唐代曲辕犁造型中,虽有直线的犁底、压镵、侧额、犁箭和曲线的犁辕、犁梢,但它们的连接方式是相同的,大多用楗、梢、榫来连接固定,且主体以直线为主。这就是在变化中寻统一;以直线型为主,给人以硬朗稳定的感觉,但犁辕和犁梢的曲线又使造型富有变化,给人以动态的感觉,起对比和烘托作用。曲辕犁以木材为主,而铁质的犁铧与木质的犁架形成了对比,这就是在统一中求变化。 综上所述,唐代曲辕犁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不仅有着精巧的设计,精湛的技术,还蕴含着一定的美学规律,其历史意义、社会意义影响深远。 二、流水别墅 著名的流水别墅是美国著名建筑设计师赖特为卡夫曼家族设计的。这座位于瀑布之上的别墅实现了赖特“方山之宅”的梦想。整个建筑构思是大胆的,因而它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现代建筑之一。下面,就从设计美学角度,从不同方面看着做瀑布之上的人居典范。

生态美学

1.“生态系统”一般由哪些要素组成? ①非生物环境②生产者③消费者④分解者 2.从生态学得视角对城市景观的要素进行考察,主要着眼于什么内容? ①纯洁感:基本要求②宜人性:城市园林,绿地,湿地,水面,喷泉,视野开阔,生活施设③通达性,交通环境④秩序感:非要求规律⑤多样性:满足不同人群不同的需要的可能 1.什么是生态景观?它是城市景观建设中有何重要意义? 生态景观: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 意义:是城市设计的首要审美追求,给人提供直观的环境体验和对生活环境界得启迪。 指由地理景观,生物景观,经济景观,和人文景观组成的多维复合生命体。它不仅包括有形的地理和生物景观,还包括了无形的个体与整体,内部与外部,过去与未来以及主观与客观间的系统耦合关系。 意义——生态景观将设计与生命的环境,美的形式与生态功能的真正全面地融合,它让自然与城市不再孤立存在,而是让其消融,进入千家万户;它要让自然参与设计;让自然过程伴依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让人们重新感知、体验和关怀自然过程和自然的设计。 2.什么是人文景观?它分为哪四大类? 人文景观:又称文化景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满足一些物质和精神等方面的需求,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了文化特点而构成的景观, 它分:①文化古迹②革命活动地③现代经济技术、文化、艺术、科学活动所形成的景观④地区和民族的特殊文化景观 3.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对城市景观建设有哪些作用? 文化遗产作为民族凝聚力的根本要求,对国家社会社会的各个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 ①见证城市的生命力的历程②体现城市重要特色和人养性③更体现出一个城市的 文明和该城市的景观建设的科学体系,是代代人民的思想,智慧和财富积累④是对城市景观的一种延续,是城市生命力历程中不可断的链接,可促进城市景观建设健康发展 1.居住环境的基本单元是(住宅) 2.交通环境审美塑造的重要依据是人的(空间感受) 3.爱德华,霍尔将空间分为四种基本类型,亲密空间(个人空间)社交空间(公共 空间) 1.生活环境主要由哪些要素组成?答:居住环境交通环境劳动环境 1.居室视觉空间的审美构成包括哪些方面? 2.根据水野今的观点,道路的主要形态有哪些? (1)放射线形(2)夯形结构(3)环状道路(4)自由式构成(5)外景式构成 (6)风景式构成(7)展望式构成

艺术设计审美分析

艺术设计审美分析 发表时间:2012-08-30T15:15:09.670Z 来源:《时代报告》2012年第6期作者:牛艳君 [导读] 这一层面的审美来自用户维度的评价,是产品的基础审美,是产品最先应该达到的。 牛艳君(新密市园林局;河南工业大学,河南新密 452370) 中图分类号:J5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6-0109-02 摘要:艺术设计作为一种有目的的、有设计的造型活动,不只是技术的过程,同时也是审美的心里过程。无论是设计者的美学构思和创作,还是接受者的审美感受和鉴赏,都是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的多种心里矛盾的统一体。对于艺术设计的审美创作和鉴赏者而言,就不仅需要具备上述四种审美心理因素,还缺少不了艺术设计的审美需要、动机和个性等心理要素。 关键词:感知;想象;情感;理解;个性;设计 一、工业产品:The Light Drop(水滴灯) 设计师:Rafael Morgan(巴西) 品质卓越的工业产品固然是好的,而具备一定艺术设计感的工业产品更是能使产品本身在实现其使用价值的基础上产生趣味性的升华,因此各类工业产品在设计规划、实施生产和服务运营的过程中,亦是需要诉求艺术美感以达到由内至外的卓越。 总体来说,工业产品的审美包括以下三个层面: 1.直观评价和直接感受的审美。是根据产品外观,或者用户交流体验产生的审美。这一层面的审美来自用户维度的评价,是产品的基础审美,是产品最先应该达到的。 2.深刻理性的审美。是在产品的设计和工程现实允许的情况下,实现产品的各功能细节和配置的平衡之美。这个审美来自设计师的科学技术和工程水准的客观评价。 3.设计理念的审美。是产品的社会责任的体现,也是最有力和最值得尊敬的产品诉求和真正价值的体现。一个具备卓越品质符合科学理性的产品,在是否尊重人性、体现社会责任、蕴藏文化内涵的方面,同样不可或缺。 下面就通过这三个层面对“水滴灯”进行审美分析。 1.外观审美。 按照风格的差异,可以简单地把灯具分为欧式灯、中式灯、美式灯、现代灯。根据资料介绍,这款“水滴灯”即是一种不折不扣的现代灯具。水龙头和水滴在日常生活中本是平平常常不惊不奇的,但设计师把这些普通的元素组合在一起并且赋予其新的表意和功能,整个物件就变得不再普通,甚至是令人啧啧称奇的。 另一方面,根据产品的外观特征,造型可分为三类:模仿;变形;抽象。由此看来,此款“水滴灯”只是套用了水龙头的自然造型,对水滴进行了简单的变形再加以组合,就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独特灯具。其外观造型虽并无过多奇异变化,却使人眼前一亮,散发着足够的彰显力和震撼感。 2.理性审美。 想必看到这款“水滴灯”的人们都能猜到,其照明开关配置应该是在水龙头上,事实也正是如此。就和水龙头能够通过不同方向的旋转取水停水一样,这款“水滴灯”也是通过对其水龙头造型的开关进行旋转以实现开灯灭灯的命令。由此可见,其操作性非常符合人们的潜意识习惯,令人能够使用自如。 3.理念审美。 “水滴灯”的设计师Rafael Morgan在官网里针对这款灯具如是说:“The Light Drop is supposed to make people think about how we are dealing with our natural resources,in this particular case,the water,which is the main source of energy for every living organism in this fantastic world。Water is energy indeed。I really hope that people really get my message。” 其大意就是希望人们在使用这款灯的时候,能够由于他直白的外观表意产生一种环境资源缺失的危机感,从而使自己产生节约用水的行为。这何尝不是一种奇妙的潜在联系,由发自内心的设计所带来的神秘力量。 二、视觉艺术:Animals’Eyes(摄影) 摄影是光的艺术,用光线、线条、影像有机地组合,通过画面把空间感、立体感、质感、运动感、节奏感表达出来。镜头是摄影师交流的武器,是自己身体的一种延伸。 摄影师:Suren Manvelyan(亚美尼亚) 世界摄影史是摄影摆脱绘画,形成独立的艺术手段的斗争过程。摄影发展到今天,无论从摄影器材、参与人数、摄影技术、画面风格来说,都已经进入了一个比较辉煌的时期。由于拍摄器材达到了一定程度的技术支持,因此除了人们所熟知的人物、风景、纪实等摄影类别,当今又有一种另类的摄影风潮悄然兴起——微距摄影。 微距摄影是近距离捕捉画面的技术,专门从事这项技术的人通常还会使用特殊的镜头,这些镜头擅于捕捉微小动物或物体的细节。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这些微小的细节常常被肉眼所忽视,但得益于微距摄影技术,我们可以欣赏到更多的细节画面。 Suren Manvelyan是一名出色的摄影师,他曾推出过一组惊人的人眼超近距离摄影《你美丽的眼睛》。Suren发布的《动物的眼睛》这组作品,由于其超近距离的拍摄角度令人感到逼迫和震撼。一方面,它们有力地说明了最自然即是最美丽,另一方面,Suren也是通过这些美得让人瞠目的眼睛告诫人们动物需要更加安全、自然地存在。 三、室内设计:anzas(舞蹈工作室)为例 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的“延伸”,也是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生活、科学和艺术三方面的内容。一间尚未装修的毛坯房在室内设计师的手中就如同一张白纸,铺墨着色后,或体现着业主的风格,或透着设计师的风格。 室内艺术设计是艺术文化知识与室内设计之间的融会贯通,一般需遵循以下原则: 1.功能性设计原则:满足使用者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以及整个室内空间功能设计必须层次分明、统一协调、简单实用、朴素而又不过分奢华; 2.室内空间的整体性设计原则:做室内设计规划时,必须了解使用者的文化与社会背景,选择适合他们的社会身份的艺术设计风格。

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美学观(一)

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美学观(一) 【内容提要】 20世纪中期以来,工业文明所造成的生态危机日益严重,人类社会开始了由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过渡,生态美学就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包含生态维度的新美学观,它以马克思的唯物实践存在论为其哲学基础,是对实践美学的继承和超越,也是美学学科的当代发展。生态美学最重要的理论原则是突破“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整体主义,这是一种新人文主义精神的体现。生态美学包含生态本真美、生态存在美、生态自然美、生态理想美与审美批判的生态维度等内涵。在西方则以海德格尔的“四方游戏说”为其典范表述,这恰是海氏受到中国道家思想影响的成果,因此生态美学必将开创中西美学对话交流的新时代。 生态美学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世界范围内由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转型和各种生态理论不断发展的情况下,由中国学者提出的一种崭新的美学观念。它以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为基本出发点,包含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是一种包含着生态维度的当代存在论审美观。实际上,它是美学学科在当代的新发展、新延伸和新超越。 一 20世纪中期以来,工业文明所造成的生态危机日益严重,对人类的生存构成极大威胁,于是一种崭新的对工业文明进行反思和超越的生态文明应运而生。《光明日报》2004年4月30日发表的《论生态文明》

一文指出:“目前,人类文明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又说:“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形态。”①我国对生态文明的肯定与强调恰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重要表征之一,是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重要超越。人类社会对传统工业文明的批判和新的社会文明的转型早在20世纪60年代即已开始。1962年,美国著名海洋生物学家莱切尔·卡逊在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名著《寂静的春天》中说:“现在,我们正站在两条道路的交叉口上。这两条道路完全不一样……。我们长期以来一直行驶的这条道路使人容易错认为是一条舒适的、平坦的超级公路,我们能在上面高速前进。实际上,在这条路的终点却有灾难等待着。这条路的另一条叉路——一条很少有人走的叉路—为我们提供了最后唯一的机会让我们保住我们的地球。”②卡逊在这里所说的舒适的路,即我们习以为常的工业文明所坚持的经济无限增长、最后引起生态危机的灾难之路。而她所说的另一条路,则是唯一可选择的保住地球环境的生态文明之路。1973年,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的第八十二章“抚今追昔,以史为鉴”的最后写道:“人类将会杀害大地母亲,抑或将使它得到拯救?如果滥用日益增长的技术力量,人类将置大地母亲于死地,如果克服了那导致自我毁灭的放肆的贪欲,人类则能够使她重返青春,而人类的贪欲正在使伟大母亲的生命之果——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命造物付出代价。何去何从,这就是今天人类所面临的斯芬克斯之谜。”③汤因比以其历史学家的远见卓识,从当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意识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 The Ecological Awarenes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大家好,我想就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问题表达一下我的个人看法。当我们审视中国传统文化时,不难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包含有一种强烈的生态意识,这种生态意识和当今世界的生态伦理学和生态哲学的观念是相通的。 Good morning, I’d like to express/share some personal ideas on ecological awarenes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中国传统哲学是“生”的哲学。生,就是草木生长,就是创造生命。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哲学和生态伦理学的意识。和这种生态哲学和生态伦理学的意识相关联,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一种生态美学的意识。 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大自然(包括人类)是一个生命世界,天地万物都包含有活泼泼的生命和生意,这种生命和生意是最值得观赏的。人们在这种观赏中,体验到人与万物一体的境界,从而得到极大的精神愉悦。 清代大画家郑板桥的一封家书充分地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意识。郑板桥在信中说,天地生物,一蚁一虫,都心心爱念,这就是天之心。人应该“体天之心以为心”。所以他说他最反对“笼中养鸟”。我们可以说,郑板桥的这封家书,不仅包含了生态伦理学的观念,而且包含了生态美学的观念。这种对天地万物“心心爱念”和观天地万物“生意”的生态意识,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作品中有鲜明的体现。 中国古代文学也是如此。清代大文学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就是贯穿着人与天地万物一体的意识的文学作品。《聊斋志异》的美,就是人与万物一体之美。让我简单归纳一下:第一,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生”(创造生命)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因此,生就是“仁”,生就是善。 第二,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人与万物一体,都属于一个大生命世界。因此,人与万物是同类,是平等的。人没有权利把自己当做万物的主宰,“屈物之性以适吾性”,而应该对天地万物心心爱念,使万物都能按照它们的自然本性得到生存和发展,这就叫“各适其天”。 第三,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天地万物(包括人类在内),都包含有活泼泼的生命和生意,这是最值得观赏的。人们在这种观赏中,体验到人与万物一体的境界,得到极大的精神愉悦。这就是“仁者”的“乐”。 第四,中国古代的许多文学艺术作品,充满了对天地间一切生命的爱,表明人与万物都属于一个大生命世界,生死与共,休戚相关。这就是“生态美”,也就是“人与万物一体”之美。 以上四点,大致概括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其中包含了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和生态美学的内容。这些内容,体现了当今全人类的普遍价值观念,极富现代意蕴。这些内容,既是民族的,又是全人类的;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这样的内容,世界上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文化中同样也有这种体现当今全人类普遍价值的内容。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这方面的内容,把它们发掘出来,加以新的阐释,并把它们放在显眼的位置,使它们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播和交流,这将大大有助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的沟通和互相认同,大大有助于构建多元文明之间的和谐和共同繁荣的格局,对于实现人类的世界大同的美好理想,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谢谢大家!

论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联系与区别

论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联系与区别 早在2008年,曾繁仁教授就发表了《论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关系》一文,提出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所共同关心的问题,并在阐述二者关系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二者的四点区别。这是较早涉及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关系的论文,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国际学术交流的加强,中国学者对西方生态美学的了解逐渐加深,为重新讨论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关系提供了更加坚实的知识基础。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采取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研究方法,以相关文献发表的先后为顺序,以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可能存在的几种关系为理论支点,拟从如下五个方面展开讨论:一、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不同开端与二水分流;二、在环境美学框架内发展生态美学;三、将环境美学等同于生态美学;四、吸收环境美学的理论资源来发展生态美学;五、参照环境美学,通过充分吸收生态学观念、彻底改造传统美学而发展生态美学。笔者坚持第五个学术立场。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价值主要有两方面:_、从历史层面来说,以国际美学的当代发展为参照,在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相互交织的理论地图上,清理二者各自的发展线路与发展过程;二、从理论层面而言,明确界定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

各自的侧重点与特定问题,以便我们将二者的研究推向深入。必须郑重说明的是:画地为牢、作茧自缚等狭隘心态,一直是文学笔者努力避免的不良学术倾向。 一、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不同开端与二水分流 国际学术界公认,环境美学正式发端于英国学者罗纳德赫伯恩的《当代美学与自然美的忽视》。该文正式发表于1966年出版的《英国分析哲学》一书,赫伯恩也因此文而被称为“环境美学之父”。 在这篇文章里,赫伯恩试图突破分析哲学的藩篱,辨析对于艺术的审美欣赏(艺术欣赏)与对于自然的审美欣赏(自然欣赏)之间的差异。他主要讨论了两点。第一点可以概括为“内外”之别:对于艺术欣赏,欣赏者只能在艺术对象“之外”欣赏它;但是,对于自然欣赏,观赏者可以走进自然审美环境自身“之内”一“自然审美对象从所有方向包围他”,也就是说,欣赏自然时,“我们内在于自然之中并成为自然的一部分。我们不再站在自然的对面,就像面对挂在墙上的图画那样”。从欣赏模式的角度而言,“内外”之别就是“分离”(detachment)与“融入”(involvement)之别:前者主要是艺术欣赏的模式,而后者则主要是自然欣赏的模式一观赏者与对象的相互融入或融合。在赫伯恩看来,“融入”这种欣赏模式具有很大的优势,通过融入自然,观赏者“用一种异乎寻常而生机勃勃的方式体验他自己”。艺术欣赏与自然欣

生态美学:后现代语境下崭新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一)

生态美学:后现代语境下崭新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一) 【内容提要】 生态美学产生于后现代语境之下,同现代化所造成的环境恶化、核威胁等人类生存状态的恶化以及现代深层生态学的发展密切相关。它实际上是一种生态存在论美学观,对新时代美学观念的转向、文学批评视角的丰富、生态文学的发展以及我国传统生态智慧的发扬具有重要作用。生态美学的继续发展还要解决学科自身的建设以及正确对待“世界的返魅”、对现代性与科技的态度、与实践美学的关系等一系列十分重要的问题。 【关键词】生态美学;后现代语境;生态存在论美学观;生态批评;生态文学 一 生态美学已在我国应运而生,并正在成为学术热点。对于生态美学,目前有狭义与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生态美学着眼于人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审美关系,提出特殊的生态美范畴。而广义的生态美学则包括人与自然、社会以及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是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存在论美学观。我个人赞成广义的生态美学,认为它是在后现代语境下,以崭新的生态世界观为指导,以探索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为出发点,涉及人与社会、人与宇宙以及人与自身等多重审美关系,最后落脚到改善人类当下的非美的存在状态,建立起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审美的存在状态。这是一种人与自然和社会达到动态平衡、和谐一致的处于生态审美状态的崭新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 生态美学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生态学学科已经取得长足发展并逐步渗透到其他各有关学科的情况之下逐步形成的。法国社会学家J—M·费里于1985年指出,“生态学以及有关的一切,预示着一种受美学理论支配的现代化新浪潮的出现。”1] 正如费里所预见的那样,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作为生态美学应用形态的生态批评在美国文学界悄然兴起。而正是在生态批评的发展中,生态美学理论也得以实践与发展。1994年前后,我国学者提出生态美学论题,并先后组织多次学术讨论。2000年,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徐恒醇的《生态美学》和鲁枢元的《生态文艺学》,标志着生态美学不仅引起学术界更加广泛的关注,而且开始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系统的理论探讨。 生态美学同一切理论论题一样,其产生与发展都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生态美学恰恰就是产生在后现代的经济与文化背景之下。目前,学术界在后现代问题上分歧颇多,一时难以统一,甚至连概念的内涵都难一致。我首先想讲明自己对“现代”与“后现代”的基本看法。 我认为,所谓“后现代”是指“现代”之后,而不是现代的“后半期”。但现代与后现代两者又并非截然分开,而是在“现代”之后,现代与后现代特性共存。这种情况需要持续漫长的融合与过渡时期。而从“后现代”的内容来看又不仅是对现代性的批判与解构,更是对新的经济与文化形态的建设与重构。实质上,“后现代”可以说是对“现代”的一种反思。这种反思的重点恰恰就集中于人的生存状态之上。“现代性”的极度扩张导致人的生存状态不可遏止的恶化,甚至威胁到整个人类的生存。而后现代则着重从根本上扭转这一局面,改善人的生存状态。这已经成为关系到整个人类命运的时代课题。正是从扭转人类生存状态恶化并从根本上加以改善这一时代课题出发,生态美学不仅应运而生,而且走到学术与社会的前沿,显现其极为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正是从这样的立足点上,我们来思考生态美学的产生。 第一,现代化弊端的充分暴露及其对人的生存的巨大威胁,呼唤新的存在论美学出现。近200多年来,人类社会所进行的现代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物质丰富、科技进步、社会繁荣,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一个新的文明阶段。但由于现代化常常同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相伴随,因而可以说现代化的发展也就是剥削与侵略的加剧。而作为现代化支柱的市场经济与工业化本身又因其固有的缺陷,导致盲目追求经济效益与工具理性统治的严重问题。由此导致地球南北之间,社会内部贫富之间以及人与大自然之间出现尖锐的矛盾。特别是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因掠夺与侵略导致两次世界大战。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人类不仅制造了核武

城市景观设计的生态美学原则

城市景观设计的生态美学原则 城市景观设计的生态美学原则 一个具有生态美的城市景观并非就是自然美,而是代表的人与城市景观的和谐。适宜人居住的建筑、宽阔平坦街道以及公共设施相映成趣,整体感与多元化相得益彰的城市轮廓线的美。那么城市景观设计的生态美学原则又是什么呢? 一、城市景观设计和谐化的生态美学原则 现代城市景观大多是人为设计建造而成的,在建筑物的基础上进行景观规划,大部分不会顾及到原有的自然地貌,现代城市较多地受到现代主义的影响,钢筋混凝土成了城市的特有标志。目前,很多设计师开始追求自然的生态美,走绿色、低碳、生态的景观之路。 自然与城市的环境都是人类生存的宝贵财富,城市为自然增添了浓烈的历史人文底蕴,而自然则为城市增添了许多感性与诗意,自然与城市环境如同两面价值之镜互相映衬对方之意义并反衬己身之内涵,最终有助于人类自身的和谐发展。城市景观价值的集中体现就是景观的宜人性,即比较适于人类的生存,包括走向生态文明的人居环境、可用空间拥挤度、景色优美度、环境整洁度和景观通达度等。生态美学已发展成为引领国内外设计领域的主流思想,当今设计师最重要的职责之一,就是促使人们采用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来解决环境危机。可持续设计需要在不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前提下,具备良好的使用功能。 设计的建筑物能与自然的背景相和谐,使得建筑美能够基于房屋与自然的和谐,比如芬兰的设计师阿尔托的设计方向――外部空间是内部空间的.延续。自然再现的理念在阿尔托的设计中反复出现。在生态这一概念出现之前,阿尔托就早已在他的建筑设计中体现出了生态建筑的理念。现代城市景观的设计就是要回归自然,只有将自然重新拉回城市,只有在城市建设中善待自然,才能将整座城市打造成山水园林城市,我们才能言及自然与城市环境的和谐以及人类自身发展的和谐。 二、城市景观文化传承性的生态美学原则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今天的城市时刻经历着来自全球的互动和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城市的精神文化比城市的地理位置更加重要。芒福德曾说:"最初,城市是神灵的家园,而最后城市本身变成了改造人类、提高人类的主要场所,人性在这里得以充分的发挥,进入城市的是一连串神灵,经过长时间间隔后,从城市走出来的是多对面目一新的男男女女,他们能够超越其神灵的局限,这是人类最初形成城市时始所未预料到的。";[1]从这句话中可见城市的文化性对城市发展影响很大,所以在城市景观设计中要考虑传承城市文化。长期以来,在美学研究中,存在着一种过于强调人的主体性,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与改造,自然如何在人

《园冶》中的生态美学思想探析

摘要:《园冶》是中国第1本园林艺术理论专著,被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造园专著,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本文从生态美学的角度重读《园冶》,对《园冶》中所体现的生态审美观进彳亍探索。从《园冶》生态美学思想的溯源、《园冶》生态美学思想的体现及《园冶》对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3个方面来解读《园冶》。呼吁当代人从生态美学角度出发,重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 关键词:园冶;生态审美观;生态美学思想;生态文明建设;和谐 1计成及《园冶》概述 1.1计成 计成,字无否,号否道人。明万历十年即1582年生。然“不知所终,卒年未详”江苏苏州人,少年时喜好绘画并远近闻名。众多画家中尤爱荆浩和关仝。受良好教育,对诗词绘画有相当素养,同时游历大江南北,中年时期回到家乡吴江,开始了园林设计,并创作了《园冶》一书。然其一生未成就功名,艰辛坎坷。 1.2《园冶》 《园冶》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第1本造园理论的专著。由计成所著。全书共分为3卷,235幅附图。主要内容为兴造论和园说2部分。其中园说又分为相地、立基、屋宇、装折、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借景10篇。 2《园冶》生态美学思想的溯源 2.1中国古代诗画的生态意境 中国是一个崇尚自然的国家。中国的诗画与自然有着密切的联系。诗人、画家向往自然风光,把这种感情寄托在诗词及绘画上,通过诗画所创造的“意境”超越自然山水的空间限制,来达到心灵的满足。在众多诗画中,留恋、赞美自然景观的可谓比比皆是。在这些诗画中更是亲近自然,吟咏自然。这些诗画所表现出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并非人类要征服自然。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正是生态自然观的体现。在生态保护观中更是不乏诗句。王建的《寄旧山僧》中“猎人箭底求伤雁,钓户竿头乞活鱼”以及《题金家竹溪》中的“山头鹿下长惊犬,池面鱼行不怕人”,都劝诫人们应保护野生动物,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 荆浩,关仝是计成所追寻的2位著名画家,其绘画风格对计成产生深厚的影响。自然在园林设计上更是深受启发。荆浩北方山水画鼻祖,画风大气且严谨。关仝师从荆浩,画风朴素,形象鲜明且充满灵气。这些绘画的风格、意境及构图对计成后来创作《园冶》产生了深远影响。 2.2中国古代哲学的生态思想 中国古代道家和儒家思想中都含有深刻的生态美学思想。“具有朴素而深刻的生态智慧”道家主张“天人合一”,这种思想最早由庄子提出,之后由董仲舒发扬。“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类在改造大自然时,应尊重大自然自身的客观规律,尊重事物的自然本性。不能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思想观念”同时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同生态美学思想不谋而合。从《园冶》一书看,“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核心思想以及“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造园手法,都是这种“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他所主张合于义的生活,反对奢侈浪费,主张勤俭节约,而这种思想在《园冶》中更是有所体现,“随曲合方,当要节用”。中国古代哲学的生态思想对《园冶》的创作有着深厚的影响。 2.3中国古代的生态审美风尚 《园冶》成书于明晚期,在这一时期,明朝崇尚审美趣味,力求摆脱知识义理的束缚,追求自然之趣,新奇之趣。正如袁宏道在《叙陈正甫会心集》中说“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这种自然之趣,新奇之趣也是计成所追求的趣味。崇尚自然的生态审美风尚必然与《园冶》息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