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黄姜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建议
- 格式:docx
- 大小:50.84 KB
- 文档页数:20
黄姜病虫害防治技术黄姜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调味料,在中国人的历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黄姜有着独特的芳香和营养价值,对我们的健康有莫大的好处。
但是由于病虫害等原因,黄姜的产量会受到影响,因此,在维持黄姜产量的同时,如何有效地防治病虫害也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首先,应该采取加强黄姜种植防治措施。
种植者应尽量选择抗病虫害的品种,避免病虫害的发生或发展。
此外,种植者还应积极整理田埂、保持土壤流通状态,以消除环境湿润,降低病虫害的潜在危害。
其次,种植者应根据田间情况择时进行施肥,有助于增加黄姜植株的抗病能力。
此外,种植者还可以选择使用有机肥料,以提高土壤质量,有效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机率。
此外,应该采取有效的化学防治措施,包括采用高效、低毒的农药来预防和控制病虫害,以及采用新型农药替代传统农药,降低农药残留在农产品中。
在施用农药时,应采取科学施用方案,尽量减少农药残留,以免损坏农产品质量。
此外,采用生物防治技术防治病虫害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它可以利用植物内生性的天敌有机体,如酵母类微生物、病毒、真菌等,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这种防治方法对环境无害。
最后,提醒种植者要提早进行采收,及时去除田间病虫害发生的部位,尽量减少病虫害残留。
同时,应严格按照国家规定SEAS将病虫害发生区域进行隔离处理,以减少病虫害的传播和扩散。
通过上述措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黄姜的病虫害,可以提高其产量,提高农民的收入,实现黄姜产业可持续发展。
总之,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黄姜的病虫害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重视黄姜病虫害防治工作,种植者可以按照以上建议,结合田间实际,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技术,以保证黄姜产量及质量,以维护黄姜的生产安全性。
黄姜的利用现状及发展对策
秦天才
【期刊名称】《中国林副特产》
【年(卷),期】1995(000)003
【摘要】黄姜是1种有开发潜力的植物资源。
本文概述了我国黄姜资源的利用现状和发展黄姜的有利条件;提出了发展黄姜的具体对策;人工栽培黄姜是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主要措施。
【总页数】1页(P38)
【作者】秦天才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632.102.4
【相关文献】
1.我国黄姜生产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 [J], 郑良永;罗文扬;林家丽;郑惠坚
2.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现状及绿色发展对策 [J], 陈明喜
3.小百户镇利用沼气处理农村废弃物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J], 陈艳;王丽燕;敖自荣
4.泾川县矿产资源和清洁能源利用现状及发展对策 [J], 张永华;戴宝成
5.天津水稻秸秆综合利用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J], 张雨辰;房骏;王庆莹;付兴;陈洪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凤凰县吉信镇生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随着消费升级和健康意识的普及,生姜的市场需求逐渐扩大,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产业。
凤凰县吉信镇作为湘西山区的一个农村镇,生姜种植和销售一直是该地区的重要农业产业之一。
但是,在生姜种植、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分析吉信镇生姜产业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一、吉信镇生姜产业现状1.生姜种植规模逐年增加,但生产效益不高吉信镇的生姜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从2016年的1230亩增加到2021年的2000亩。
但是,生姜产量却无法与种植面积相匹配,主要原因是生姜种植技术不规范、管理不到位和基础设施滞后等问题。
许多种植户仍采用传统的种植方式,比如直接撒种和栽培不规范,导致生长不良和产量低下。
2.生姜销售链条长,市场信息不畅通吉信镇的生姜销售主要通过批发市场,但是由于市场信息不畅通、渠道单一等问题,导致生姜价格波动大、流通不畅等问题。
此外,农民缺乏市场分析能力和价格预测能力,很难顺应市场需求进行销售,使得农产品出现滞销、低价等问题。
3.生姜深加工能力有限,难以增加附加值吉信镇的生姜加工主要以深加工为主,主要产品有姜粉、姜汁和生姜片等。
但是,缺乏先进的深加工技术和设备,导致生姜产品附加值不高,竞争力不足。
此外,缺乏品牌建设,难以开拓高端市场,使得生姜深加工增加附加值的能力受限。
1.优化生姜种植管理,提升产量和质量吉信镇的生姜种植户应该采用科学合理的种植方式,比如按行列栽培、施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控等,提高生姜的生长质量和产量。
此外,可以加强对种植技术的培训和指导,提高种植户的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促进其发展为生产者联合体或合作社,形成规模化生产,提升生产效益。
2.完善生姜销售渠道,提高农民收益吉信镇的生姜销售应该通过拓宽销售渠道,提高生姜的市场信息化程度,缩短销售链条以减少中间环节,降低交易成本和保障农民收益。
此外,应该加强对生姜市场需求的研究和分析,提供市场化信息服务,指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选择适当的生姜品种和销售时机,增加农民的销售谈判能力和协调能力。
凤凰县吉信镇生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凤凰县吉信镇位于湖南省,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乡镇。
生姜作为吉信镇的主要农产品之一,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分析吉信镇生姜产业的现状,并提出对策建议,以促进其更好地发展。
一、生姜产业现状分析1. 优势条件:吉信镇土地肥沃,气候适宜,有利于生姜的生长和发展。
吉信镇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居民对农业有较高的认识和参与度。
2. 产业基础薄弱:尽管吉信镇具备发展生姜产业的优势条件,但由于基础设施薄弱,技术水平相对滞后,缺乏有效的专业培训和示范推广,导致生姜产量低,品质不稳定。
3. 市场开发不足:吉信镇的生姜产量较大,但存在销售渠道单一、市场竞争激烈等问题。
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开发手段和营销策略,生姜产品销售难度较大,价格波动较大。
二、对策建议1. 提升技术水平: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升其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采用先进的种植技术和设备,提高生姜的产量和质量稳定性。
吉信镇可以引入一些农业科研机构或农业专家,提供技术指导和示范,推动生姜产业的科学发展。
2. 建设冷藏储存设施:建设冷藏储存设施,延长生姜的保鲜期,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通过与农产品加工企业合作,探索生姜深加工的可能性,生产姜汁、姜粉等产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3. 拓宽销售渠道:加强与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电商平台等的合作,拓宽销售渠道,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覆盖面。
吉信镇可以组织生姜产品展销会、农产品节等活动,吸引更多消费者和购买商参与,促进产品的销售。
4. 建立品牌形象:通过产品包装、宣传推广等手段,建立吉信镇生姜的品牌形象,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
吉信镇可以通过申请农产品地理标志等认证,提升生姜产品的档次和价值。
5. 政策支持:吉信镇可以积极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提供贷款、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措施,支持农民参与生姜产业的发展。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合作,协调解决生姜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和困难。
市场报/2003年/11月/12日/不可盲目发展黄姜产业谷雨湖北省科技厅一位专家在分析我国黄姜产业发展现状时指出,黄姜产业发展带动了山区农民致富,促进了我国甾体激素类药物制药业的发展,但目前黄姜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已开始显露,不可盲目发展黄姜产业。
黄姜(又称盾叶薯蓣),被誉为/药用黄金0,其薯蓣皂素含量最高、用量最大。
我国甾体激素类药物的起始原料主要是薯蓣皂素,占总量的95%。
据介绍,黄姜生长耐干旱,喜阳光,周期长,适宜山地特别是高山生长。
世界上黄姜主要分布在我国和墨西哥,我国又主要集中在武当山脉至秦岭南麓。
由于这一带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合黄姜生长和薯蓣皂甙元的合成与积累,再加上近年来当地政府大力发展黄姜产业,这里已成为世界最大的黄姜生产基地和国际甾体激素类药物的原料供应中心。
专家指出,目前发展黄姜生产要重视三个问题:一是市场问题。
首先,从国内市场看,每年按2000吨皂素生产计算,约需鲜姜30万吨左右。
按全国现有种植面积120万亩、二年一个采收期计算,每年可产鲜姜100万吨左右,已大大超过国内市场需求。
其次,从国际市场看,一方面,墨西哥正着手解决薯蓣类植物的大面积人工种植问题,以增强其供给能力。
另外,据了解,德国先令公司已掌握合成双烯的技术,这势必大大减少其对皂素、双烯等激素类药中间体原料的需求量,从而影响国际黄姜市场的供求关系。
二是产业链问题。
黄姜产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具有很长的产业链,产业链每延伸一节,附加值即可大幅度增加。
以1万亩黄姜计,按两年采摘可实现产值3600-4800万元;加工成皂素,产值可达5600-7500万元;进一步深加工成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米非司酮后,其产值即可分别增至1.12-1.5亿元、1.68- 2.25亿元、2.24-3.0亿元。
按湖北省60万亩黄姜计算,如果全部进入收获期,仅鲜姜总产值可达到21.6-28.8亿元。
目前国际上已开发出近300个激素类药物品种,我国已开发出43个,而湖北省仅能生产皂素、双烯、沃氏氧化物、黄体酮等几个品种,产业链条太短,加工企业多,规模小,且均为上游中间体原料产品,下游激素类药物品种几乎空白。
黄姜产业发展建议
邓邦才
【期刊名称】《陕西综合经济》
【年(卷),期】2003(000)004
【总页数】3页(P31-33)
【作者】邓邦才
【作者单位】旬阳县发展计划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6.13
【相关文献】
1.抢抓二轮黄姜发展机遇做优做强旬阳黄姜产业—旬阳县黄姜产业发展之我见 [J], 张学进
2.地方政府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角色职能探讨--以安康市黄姜产业化进程为例[J], 王慧;薛伟宏
3.罗平县小黄姜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思路 [J], 庞永丽; 李燕飞; 钱咏梅
4.罗平板桥镇小黄姜产业园冷链物流中心小黄姜将直达北京家乐福超市 [J], 周叶秀
5.携手互补姜让我们共赢
——记蛟垄小黄姜的产业升级历程 [J], 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农村经济服务站;周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黄姜生产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
郑良永;罗文扬;林家丽;郑惠坚
【期刊名称】《农业研究与应用》
【年(卷),期】2006(000)004
【摘要】黄姜,学名盾叶薯蓣(Diosoorea zingiberensis C.H.Wright),为薯蓣科薯蓣属多年生草本植物。
其根茎含薯蓣皂甙元或薯蓣皂素,薯蓣皂素是合成甾体激素药物的基础原料和起始中间体,可以合成生产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蛋白同化激素等约200多种药物,有“激素之母”之称。
而薯蓣皂素主要来源于黄姜,因此,黄姜拥有药用“黄金”之美誉。
【总页数】2页(P35-36)
【作者】郑良永;罗文扬;林家丽;郑惠坚
【作者单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广东,湛江,524091;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广东,湛江,524091;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广东,湛江,524091;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广东,湛江,52409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
【相关文献】
1.我国果业生产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 [J], 汪景彦;苑亚利
2.我国黄金矿业生产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对策探讨 [J], 李德亭;袁怀雨
3.我国香蕉生产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J], 白先进;周嘉运;朱建华
4.江苏省金针菇工厂化生产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J], 李勇;厉芳;樊继德;史新敏;张俊保
5.黄姜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J], 吴成昌;田杰;戴军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乡村振兴背景下盘州市生姜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作者:王光舜来源:《南方农业·上》2024年第01期摘要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
近年来,贵州省盘州市按照“一县一业、一乡一品”的思路,坚持集中优势、精准发力的原则,积极发展生姜产业,逐步形成以保田镇为核心,辐射周边乡镇的产业发展格局。
为抓好生姜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在总结盘州市生姜产业发展意义的基础上,分析生姜产业发展现状,结合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持续增强生姜供应链稳定性、规范田间管理行为、提升生姜深加工能力等对策。
关键词生姜;产业发展;乡村振兴;贵州省盘州市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ki.1673-890x.2024.01.049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1]。
在此背景下,贵州省盘州市以“一县一业、一乡一品”为指引,结合各乡镇产业发展实际,立足特色资源,关注市场需求,积极发展优势产业。
其中,生姜产业是盘州市极具代表性的产业,已经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自2016年11月“保田生姜”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成为全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以来,盘州市围绕做大做强生姜产业展开积极探索,通过一系列措施促进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劲动力。
然而,调查发现目前盘州市生姜产业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为抓好盘州市生姜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加以应对解决。
1 重要意义1.1 增强产业振兴实力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没有产业振兴支持,乡村振兴就缺乏实现动力。
正因如此,增强产业振兴实力是盘州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落脚点。
在增强产业振兴实力方面,生姜产业以其地区优势发挥了明显的作用。
具体来说,盘州生姜产业有以下两方面的优势。
1)生姜种植历史悠久。
《盘县志》下册第十三章“特色产业篇”中就有“保田种植生姜具有一定规模,远销周边省市”的记载[2]。
安康黄姜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建议
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安康黄姜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建议 黄姜(Dioscorea Zingiberensis,又名盾叶薯蓣、火头根,为被子植物门,单子叶植物纲,薯蓣科,薯蓣属,多年生缠绕草本植物, 为我国特有的野生资源,主要分布在陕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及云南等省。黄姜最早记录于两千多年前的《山海经》,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宋代的《图经本草》、《求薯蓣苗》、《种山药》,明代的《本草纲目》以及清代的《植物名实图考》等均有记载,并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版)收载,其根茎中薯蓣皂甙元(disogenin)(俗称“皂素”) 的含量为﹪~﹪,是世界上薯蓣皂甙元含量最高的种。 早在古代,我国民间就发现黄姜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并且可以食用,以根状茎入药,其性味甘﹑苦﹑凉 ,具有清肺止咳,利湿通淋,通络止痛,解毒消肿的功能,可治肺热咳嗽,湿热淋痛,风湿腰痛,痈肿恶疮,跌打扭伤,蜂蜇虫咬等。 黄姜的主要有效成分是薯蓣皂甙元,以它为起始原料经过结构改造、化学半合成,可以生产皮质激素、性激素、蛋白同化激素等300多种甾体药物。而甾体药物是仅次于抗生素类的第二大类药物,因此皂素亦有“药用黄金”的美誉。 自发现黄姜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后,陕西省安康市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率先在国内进行大规模的人工种植,经过多年的努力,安康市黄姜产业形成了在全国颇有影响力的支柱产业。 一、国内外甾体激素与黄姜产业发展的状况 甾体激素的发展状况 自上世纪以来,医药界取得的重大进展有两个,其一是抗生素的发现和应用。其二是甾体激素的发现和应用。 甾体激素具有极重要的医药价值,是一类维持生命、保持正常生活、促进性器官发育、维持生殖的重要生物活性物质,不仅能治疗多种疾病,而且也是计划生育及产生免疫抑制等方面不可缺少的药物。甾体药物具有很强的抗感染、抗过敏、抗病毒和抗休克的药理作用,能改善蛋白质代谢,恢复和增强体力,以及利尿、利压,广泛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支气管哮喘、湿疹等皮肤病、过敏性休克、前列腺炎、爱迪森氏等内分泌疾病,也可用于避孕、安胎、减轻女性更年期症状、手术麻醉等方面,以及预防冠心病、艾滋病、减肥等。尤其是甾体口服的研究成功,使人类生育控制达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甾体药物现成为仅次于抗生素的第二大类药物,是医院临床中不可缺少的基础药物。 薯蓣皂素是1936年Fujii和Matsukawa首先发现的,由于当时对其生理活性及其治疗作用不明,在相当长的时间未能引起人们的重视。直到1943年Marker和他的同事发现薯蓣皂素是合成可的松及其它激素类药物的原料,才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正是发明了以为原料进行生产甾体激素药物,才真正使甾体药物的生产规模迅速扩大,成本大幅降低,使甾体药物成为一种临床常见的药物。 自从甾体激素发明以来,生产方法主要有动植物提取法和化学合成法。1992年,联合国卫生组织(WHO)宣布,禁止使用化学合成法生产甾体激素药物,因为从动物脏器和血液中提取的激素会导致肥胖与巨人症,因此只能从植物中提取皂素和甾醇生产甾体激素药 物,但利用甾醇生产甾体激素药物的收率低,成本远高于利用皂素生产的成本,国内还没有大规模的利用甾醇生产甾体激素。 目前,一般都是用植物提取的皂素生产甾体激素类药物。植物皂素主要有三大类,即薯蓣皂素、剑麻皂素、番麻皂素。剑麻皂素和番麻皂素虽然在结构上和薯蓣皂素十分接近,生产甾体激素药物时能够在生产部分药物中替代薯蓣皂素,但是用微生物引入11羟基过程发生困难,影响以后的大部分合成路线无法延续。因此,剑麻皂素和番麻皂素的使用量十分有限,薯蓣皂素是生产甾体激素药物最理想的基础原料,全球三分之二以上的甾体药物是以薯蓣皂素作基础原料生产的。因此,薯蓣皂素是甾体激素原料药主要的起始原料,作用不可替代。 黄 姜 薯蓣皂素 双烯醇酮 皮质激素 性激素 蛋白同化激素 世界上薯蓣皂素含量较高的植物资源不多,主要分布在我国和墨
西哥。经过多年采挖,墨西哥野生薯蓣植物资源锐减,而人工种植也不甚成功,因此墨西哥的出口逐年萎缩。而中国黄姜资源较为丰富,原料价格较低,使中国皂素及甾体激素中间体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力,为中国皂素及甾体激素的发展提供了巨大潜力,中国成为世界上的甾体激素及其中间体的出口大国,达到全球市场份额的60%以上,其中有2/3直接出口到美、德、法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从国际市场看,甾体激素药物产业呈现很好的发展前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际市场甾体激素药物销售额每年以8-10%的速度递增,目前已形成种类繁多,临床应用广泛和需求旺盛的一大类药 物。据专家预测,甾体激素类药物的需求量在未来20年内将越来越大,每年欧洲将以%、美国以%、亚洲以%、非洲及南美洲以13%的需求量猛增。 经过近八十年的迅猛发展,目前甾体激素药物现已发展成为仅次于抗生素类的第二大类药物,全球2009年的销售额突破了600亿美元,占全球医药销售额的6%左右,发展前景十分看好。 国内黄姜产业发展的状况 为解决甾体药物依赖进口的局面,我国1957年开始进行薯蓣资源调查。1964-1974年在国家科委的领导下,全国组织了60个专业队,普查了20个省区、620个县,寻找研究含有甾体皂素的薯蓣资源。整个工作持续了10年之久,动员了数以万计的群众参加,并进行了全国大协作。与此同时还开展了化学分析、资源保护、栽培试验等方面的工作。调查结果发现:我国有17种、1亚种、2变种薯蓣。武当山发现的野生黄姜,薯蓣皂甙元含量高达%,为世界第一。经过调查发现,黄姜是最好的薯蓣皂素的原料。我国薯蓣植物资源的分布详见下表。 我国薯蓣植物资源分布及皂素含量 植物 分布 皂素含量(%) 盾叶薯蓣 (黄姜) 秦岭山脉以南、南岭以北、大别山区以西、横断山脉以东 小花盾叶薯蓣 云南 穿龙薯蓣 华北、东北、西北、华东、河南
柴黄姜 秦岭山脉以南、湖北、湖南、甘南、川东、贵州 纤细薯蓣 安徽、浙江、江西、湖南
叉蕊薯蓣 南起云南景东、北至陕西南郑,西至云南腾冲,东至台湾基隆 粉背薯蓣 南至厦门、北至安徽霍山,西至四川越西,东至台湾基隆
黄山药 南至云南蒙自,北至湖北巴东,西至云南兰坪,东至湖南平江
蜀葵叶薯蓣 南至云南勋海,北至四川茂县,西至西藏波密,东至贵州玉屏
三角叶薯蓣 南至云南禄劝,北至四川阿坝,西至西藏吉隆,东至四川理县
根据我国薯蓣植物资源调查资料,黄姜的自然分布区为北亚热带
及中亚热带地区,即98°53'-121°50'E、23°42'-32°10' N范围内。主要分布于秦岭以南,向东延伸到中条山以南、南岭以北的米仓山、大巴山、武当山、武陵山、雪峰山、衡山等山区,以及长江中游及其支流嘉陵江、汉水、澧水、沅江、资水等流域的低中山丘陵,其东界为湘江流域以西,洞庭湖大平原,西界为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垂直分布一般在海拔100-150Om。常生于江水河谷两岸的丘陵、低山、中山山坡、石灰岩的稀疏灌丛中、混交疏林及杂灌丛内或森林、沟谷边缘的路旁等。大量研究表明,野生状态下的黄姜皂素含量主要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密切,陕西安康、湖北十堰地区的黄姜品质最为优良。 1958年,我国突破了黄姜直接酸法水解提取薯蓣皂素的技术难关,为我国的制药工业填补了空白。在七十年代以前,我国甾体激素类药物还主要依赖进口,八十年代以后,我国皂素工业迅猛发展,尤其是天津制药厂自主成功研发地塞米松生产工艺,一举打败法国罗素公司,我国甾体激素产品不仅能满足国内需要,并开始大量出口,从而带动了国内黄姜产业的高速发展,在国际市场赢得了极高的声誉。中国成为世界上的甾体激素及其中间体的出口大国,达到全球市场份额的60%以上,其中有2/3直接出口到美、德、法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 由于国内外对皂素的需求量持续旺盛,对黄姜的需求与日俱增,导致黄姜价格暴涨,刺激了采挖野生黄姜的积极性,很多地方野生黄姜被掠夺式采挖,野生资源逐渐枯竭,致使大多数的皂素厂家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为了扩大药源,我国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人工试种黄姜。而陕西省秦巴山区是黄姜种植的最佳天然环境之一,十分适宜黄姜生长,人工种植的黄姜其皂素含量明显高于国内其它地区,所以安康成为我国黄姜的主要产区,这里常年种植黄姜面积就有30万亩以上,占全国产量的50%以上,这些地区农民种姜收入约占人均纯收入的三分之一。由于秦巴山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黄姜种植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经济来源,黄姜产业一度成为陕西安康、湖北十堰一些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黄姜价格也一路攀升,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不到每吨10万元,一路上涨至每吨53万元。 黄姜种植良好的经济效益让全国其他很多地区“眼红”,黄姜一度成为“香饽饽”。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一些不适宜黄姜种植的地区也开始盲目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至2004年间,全国有10个省市、60多个县市发展黄姜产业,黄姜种植面积一度发展到200多万亩,皂素加工企业发展到150多家,皂素生产能力达5000多吨,涉及黄姜、皂素及其相关产品生产的从业人员达300万以上。皂素价格随之迅速下滑,2006年至2007年跌至谷底,每吨皂素13万元。黄姜价格更是一落千丈,从每斤元跌至元,“姜贱伤农”,很多农民欲哭无泪,市场哀声一片。皂素价格走势详见下图。 1990—2012年2月皂素价格走势图 (时间:年,价格: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