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初二语文《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诗词赏析及中考题汇编
- 格式:docx
- 大小:13.98 KB
- 文档页数:4
【古诗文阅读】《题金陵渡》《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阅读答案
对比赏析
【古诗文阅读】《题金陵渡》《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标题金陵渡
[唐]张祜
金陵渡口山大厦,一个夜晚的行人可以担心。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在西塔上遇见黄金陵市
[宋]朱敦儒①
金陵城依山而上西塔。
数千英里的日落落在地上,河水流淌。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① 朱敦儒:北宋末年发生了很大的动荡。
他经江西逃到广东和广西,在岭南住了一段时间。
(1)两首诗词中都写了在金陵城附近所见的景色,但观察的视角和描写的手法却各不相同,请结合作品具体说明。
(2)前唐诗以“悲”为诗眼,后宋诗以“悲”为诗眼。
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不同思想和感受。
答案:
(1)前一首唐诗的第一联和第三联描绘了从近到远的风景。
先写金陵渡口和河边的亭子,然后逐渐把镜头拉开。
依次写下落潮的河流和起伏的月亮的影子,然后再看看浩瀚的星空。
瓜州市上空闪烁着两三颗星星。
(1)注重动态写作和静态写作。
(1点)后宋歌词的前半部分从城楼开始,然后日落如血。
天空中的河流诉说着历史的变迁。
注重动态和静态的结合。
(2分)
(2)前首唐诗通过静谧的夜景,抒发了作者内心孤独的羁旅之愁(2分)
晚年的宋词,通过汹涌的夕阳和凄凉的秋色,表达了国家和家庭的崩溃,以及难以为自己的野心付出代价的爱国情怀。
(2分)。
《相见欢》朱敦儒中考复习题及答案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译文】在金陵城(今南京)里独自登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看着万里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
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请悲伤的风把我的泪吹到扬州吧。
【作者】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
著有《岩壑老人诗文》,已佚;今有词集《樵歌》(也称《太平樵歌》),《宋史》卷四四五有传。
今录诗九首。
【主旨】这首抒写离愁的词,从渲染孤寂凄凉的环境气氛入手,形象地展现了词人心头无可解脱的愁苦之情,以及比离愁更让人痛苦的亡国哀思。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并为全词奠定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的句子是: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2、回忆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国土恐难收复的担忧、无奈、沉痛之情的句子是:中原乱,簪樱散,几时收?3、朱敦儒的《相见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的诗句是: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二、选择题:1、下列对朱敦儒的《相见欢》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此词是作者南渡后登金陵城上西楼眺远时,抒发爱国情怀的词作,全词气魄宏大,寄慨深远,凝聚着当时广大爱国者的心声。
B、《相见欢》第三句描写“清秋”傍晚的景象。
词人之所以捕捉“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的意象,是用落日和逝水来反映悲凉抑郁的心情。
C、词的下片回首中原,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达词人的亡国之痛,及其渴望收复中原的心志。
“簪缨”是贵族官僚的服饰,用来代人。
“簪缨散”,说他们在北宋灭亡之后纷纷南逃。
“几时收”,既是词人渴望早日恢复中原心事的表露,也是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的愤懑和斥责。
D、结尾一句,用拟人化的手法,寄托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对中原人民的深切怀念。
【解析】C是用直抒胸臆的方式来表达……2、下列对周敦儒的《相见欢》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
朱敦儒的《相见欢》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朱敦儒的《相见欢》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①朱敦儒,洛阳人,南宋词人。
本词写于词人因“靖康之难”南逃客居金陵之时。
②扬州:当时为抗金前线。
金陵:南京。
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簪缨:当时官僚贵州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
收:收复国土。
靖康之难,汴京沦陷,朱敦儒南逃金陵。
倩(qìng):借助。
一:1.请从景中藏情的角度鉴赏这首词的上阙。
(4分)2.下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3.上片中“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5分)4.“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一句中“簪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指什么?此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参考答案:1.上阙写景,但景中藏情。
千里清秋,夕阳垂地,万里长江,滚滚东流,这些是眼前景物,但“清秋”“夕阳”“逝水”渲染出极其肃杀、悲凉的气氛,暗含着山河残破、国运衰落的气象,寄寓着诗人悲凉抑郁的心情。
(4分)2.表达了诗人的亡国之痛、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以及对朝廷不图恢复的愤懑、对沦陷人民的同情。
(4分)3.景象:黄昏时分,万里大地都笼罩在苍茫的暮色中,滚滚长江水向东逝去,一派衰败的景象3分。
作用:一是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1分二是奠定全词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
1分4.借代;(1分)代指达官贵人(注:簪和缨,古时达官贵人的冠饰,用来把冠固在头上)。
(1分)“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作者忆及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沉痛之情;(1分)抒发了对收复河山的渴望(1分)与一时又难以收复的无奈(或担忧)之情。
(1分)二:1.上片的景物描写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请作分析。
(5分)2.词的下片,抒情方式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古诗文阅读】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阅读练习及
答案
阅读
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相见欢
朱敦儒①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②。
【注】①朱敦儒,洛阳人,南宋词人。
本词写于词人因“靖康之难”南逃客居金陵之时。
②扬州:当时为抗金前线。
1.上片中“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在全词中有哪些作用?
2.词的下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作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1.作用:一是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2分)二是奠定全词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
(1分)
2.“中原乱,簪缨散”,作者忆及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沉痛之情;(1分)“几时收?”,抒发了对收复河山的渴望与一时又难以收复的无奈(或担忧)之情。
(1分)“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作者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抒发了对战事的关切之情(解为“作者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过扬州前线,洒到沦陷的故乡,抒发了对故土的深切怀念之情”亦可)(1分)。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见欢》朱敦儒赏析习题及答案内容:【原诗】【翻译】【作者】【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译文】在金陵城(今南京)里独自登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看着万里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
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请悲伤的风把我的泪吹到扬州吧。
【作者】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
著有《岩壑老人诗文》,已佚;今有词集《樵歌》(也称《太平樵歌》),《宋史》卷四四五有传。
今录诗九首。
【主旨】这首抒写离愁的词,从渲染孤寂凄凉的环境气氛入手,形象地展现了词人心头无可解脱的愁苦之情,以及比离愁更让人痛苦的亡国哀思。
【名句赏析】“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古人说“秋士多悲”。
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
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
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
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破家亡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
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中原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
这是又一次的“衣冠南渡”。
“几时收”是作者提出的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
这种“中原乱,簪缨散”的局面何时才能结束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风,本身无所谓悲,而是词人主观心情上悲,感到风也是悲的了。
风悲、景悲、人悲,不禁潸然泪下。
这不只是悲秋之泪,更重要的是忧国之泪。
作者要请悲风吹泪到扬州去,扬州是抗金的前线重镇、国防要地,这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
这首词上片写登楼所见的无边秋色,夕阳流水,营造出清冷萧条的意境,抒发了因山河残破而悲凉抑郁的心情。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以下哪个词在诗句“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意为“夕阳”?A. 日落B. 晚霞C. 夕照D. 日出答案:C2. “簪缨散”中的“簪缨”指的是什么?A. 妇女的首饰B. 官员的冠饰C. 武士的盔甲D. 书生的文房四宝答案:B3. 以下哪个城市在诗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中被提及?A. 苏州B. 杭州C. 扬州D. 南京答案:C4. “金陵城上西楼”中的“金陵”是指今天的哪个城市?A. 苏州B. 杭州C. 扬州D. 南京答案:D二、解释字词(每题2分,共10分)1. 请解释“倚清秋”中的“清秋”。
答案:清秋指的是秋天的气候,特指秋高气爽、清爽宜人的时节。
2. 请解释“簪缨散”中的“散”。
答案:在这里,“散”指的是分散、散落,形容原本集中在一起的人或物变得零散。
3. 请解释“悲风”中的“悲”。
答案:在这里,“悲”用来形容风,赋予了风以悲伤的情感,表达了一种凄凉、哀伤的氛围。
三、句子翻译(每题5分,共15分)1. 请将“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案:我站在南京城的西楼上,倚靠着清爽的秋天。
2. 请将“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案:中原地区战乱纷起,官员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才能恢复秩序?3. 请将“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案:我试着请求那悲伤的风,将我的泪水吹送到扬州。
四、默写填空(每题2分,共10分)1. “金陵城上西楼,______。
”答案:倚清秋2. “万里夕阳垂地______。
”答案:大江流3. “中原乱,簪缨散,______?”答案:几时收4. “试倩悲风吹泪过______。
”答案:扬州五、内容理解概括(10分)请用简短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
答案:这首词通过描绘金陵城西楼上的秋日景象,表达了词人对国家战乱、社会动荡的深切忧虑,以及对恢复和平的强烈期盼。
六、描写手法(10分)请分析这首词中所运用的描写手法。
人教版八上《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阅读训练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小题。
相见欢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1.下列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西楼”点明作者登楼的地点,“清秋”交代当时正值初秋时节。
B.“中原乱,簪缨散”,“乱”概括了中原沦丧的现实;“散”揭露了统治阶级无心抗战的心理。
C.“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是点睛之笔,词人乞求西风把自己的泪水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充满无限感慨。
D.词的下片抒情,格调由舒缓变为高亢激越,表达了词人在国破家亡的残酷现实警醒下,深重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2.“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诗歌,完成以下问题。
相见欢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①中原乱:指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汴京沦陷,二帝被俘。
(一)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①朱敦儒,洛阳人,南宋词人。
本词写于词人因“靖康之难”南逃客居金陵之时。
②扬州:当时为抗金前线。
8、从这首词可以看出,古人常用、等意象表现悲凉之情。
(2分)9、上片中“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3分)10、“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答案:8、西楼、清秋、夕阳(2分)9、景象:黄昏时分,万里大地都笼罩在苍茫的暮色中,滚滚长江水向东逝去,一派衰败的景象1分。
作用:一是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1分二是奠定全词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
1分10、作者忆及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沉痛之情;(1分)抒发了对收复河山的渴望(1分)与一时又难以收复的无奈(或担忧)之情。
(1分)睡觉时关上窗子,也就关上了孩子生病的渠道天气热时,很多家庭晚上睡觉都会打开窗户,让凉风徐徐吹进来。
这时,家里有小孩的父母就要注意了,窗外吹进来的空气也许会让大人睡个畅快觉,但却可能让孩子反复感冒。
很多书上说,开窗睡觉有利于健康,因为窗子开了,新鲜的空气会流进来,于是卧室内空气会更新鲜。
这个论断乍看上去很有道理。
想想看,新鲜的空气当然对人有益,有谁愿意呼吸浑浊的空气呢?可是,事实上我们呼吸的空气并非是氧气含量有多少那么简单,它同时携带这大自然的其他信息—冬天的寒气、春天的风气、夏天的火气、长夏的湿气、秋天的燥气。
这些气会在不同的季节,随着窗子的打开与新鲜空气一起溜进我们的卧室里来。
而人体也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一成不变----活动的时候,为气布于体表:而睡眠之中,卫气回归体内,人体撤回了体表重要的守卫。
开着窗子睡觉,意味着我们在睡觉的时候,主动把自己暴露在冬天的寒气、春天的风气、夏天的火气、长夏的湿气、秋天的燥气里,这就很容易引起频繁感冒。
部编本初二语文《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诗词赏析及中考题汇编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翻译】
南京城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万里的长江在
夕阳下流去。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官
僚们散了,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试请悲风吹泪过扬州。
【重点问题】
1.词的上片是通过哪些景色描写来营造意境的?有何作用?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词人独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寒秋凄清,夕阳低垂,江流
无声,营造了一派山河残破、日薄西山的感伤意境,借景抒情,
抒发了词人国破家亡的落魄心情。
2.词的下阕抒情方式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前面直抒胸臆,表达亡国之痛,恢复中原的心志以及对朝廷
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后面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请求“悲
风”把泪吹到扬州去,含蓄深沉地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感。
3.词的下片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具体词
句加以分析。
“中原乱,簪缨散”,作者回忆中原沦陷,士族南逃的往事,
抒发了亡国之痛; “几时收?”抒发了对收复河山的渴望与一
时又难以收复的无奈(或担忧)之情。“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作者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抒发了对战事的关切
之情(或“作者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过扬州前线,洒到沦陷
的故乡,抒发了对故土的深切怀念之情”)
4.赏析上片中“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的表达效果。
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
这样写一是表明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二是奠定了全词苍凉
感伤的感情基调。
5.请从景中藏情的角度鉴赏这首词的上阙。
上阙写景,但景中藏情。千里清秋,夕阳垂地,万里长江,滚滚
东流,这些是眼前景物,但“清秋”“夕阳”“逝水”渲染出极其
肃杀、悲凉的气氛,暗含着山河残破、国运衰落的气象,寄寓着
诗人悲凉抑郁的心情。
6.“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一句中“簪缨”用了什么修
辞手法?指什么?此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借代; 代指达官贵人(注:簪和缨,古时达官贵人的冠饰,
用来把冠固在头上)。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作者忆
及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沉痛之情; 抒发了对收复
河山的渴望与一时又难以收复的无奈(或担忧)之情。
7.词的最后一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用了何种修辞手
法?作简要分析。
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请求“悲风”把泪吹到扬州去,含蓄深
沉地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感。
8. 著名抗金词人辛弃疾在《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
到“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用以再现扬州烽火硝
烟的场景。同样提及“扬州”,朱敦儒是如何抒发内心情感的?
请结合下片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① 词的下阙运用了反问、比拟手法。② “几时收”诗人
感叹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失地;结尾一句,风本来没有感情,却在
前面加一“悲”字,注入了浓厚的感情色彩。③ 词人对北宋灭
亡而南渡时的凄惨情景的回忆,表达了他渴望收复故土的爱国心
和对南宋朝廷的不满情绪。
9.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
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10.上片中“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景象:黄昏时分,万里大地都笼罩在苍茫的暮色中,滚滚长
江水向东逝去,一派衰败的景象。作用:一是象征南宋的国势日
渐衰微;二是奠定全词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
11.“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一句中“簪缨”用了什么
修辞手法?指什么?此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借代;代指达官贵人(注:簪和缨,古时达官贵人的冠
饰,用来把冠固在头上)。“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作者
忆及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沉痛之情;抒发了对收复
河山的渴望与一时又难以收复的无奈(或担忧)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