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总结全面整理
- 格式:docx
- 大小:824.86 KB
- 文档页数:61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一、燃烧和灭火
1.燃烧:通常的燃烧是指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属于化学变化。
2.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可燃物燃烧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3.灭火的方法原理:【只要满足其中一条就可以灭火】
① 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② 隔绝氧气(或空气)
;
③ 降低可燃物的温度,使其
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二、燃料
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1.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均为混合物,并且均为不可再生能源)称为化石燃料。
2.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或化石燃料燃烧不充分都会造成空气污染,如煤燃烧排放的污染物SO2、NO2可导致酸雨。
3.新能源: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潮汐能、
可燃冰和氢气等。
三、最友好、最环保清洁、最高效新能源——
氢气
1.氢气只一种无色、无味、密度小于空气(密度最小的气体),难于水的气体。
氢气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可用来作燃料和冶炼金属等。
2.制取方法:通常可用锌片与稀硫酸或稀盐酸反应来制取,采用固液混合常温下制气体装置作发生装置。
由于氢气密度小于空气且难溶于水,所以可采用向下排空气法或排水集气法来收集。
四、防治空气污染的具体措施:
1.开发使用新能源;
2.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2.使燃料充分燃烧(如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3.汽车尾气、工业废气经处理达标再排放;
4.大力植树造林、种草等。
1。
一、选择题1.用白色瓷片接近酒精灯外焰时,瓷片没有明显变化;接近焰心时,在瓷片上出现黑色粉末状固体,这是酒精没有完全燃烧时生成的炭黑.用水壶烧开水,开始时会发现:与火焰接触的壶底出现水珠和黑色的炭黑,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燃料本身也可能含有水分子B.加热时应把物体放在内焰上加热C.加大空气的流量可以减少炭黑的生成D.适当提高水壶的高度可以减少炭黑的生成B解析:BA.燃料本身也可能吸收了空气中的水分而含有水分子,正确;B.酒精灯外焰与氧气接触充分,燃烧充分温度高,加热时应把物体放在外焰上加热,选项错误;C.氧气浓度越大,燃料燃烧越充分,故加大空气的流量可以减少炭黑的生成,正确;D.提高水壶的高度可以使燃烧更充分,所以减少炭黑的生成,正确。
故选:B。
2.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A.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都能燃烧B.向水中白磷通氧气,白磷会燃烧C.热水的作用只是提供热量D.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即可燃烧B解析:BA、铜片上的红磷因未达到着火点,开始不燃烧。
错误。
B、向水中白磷通氧气,白磷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着火点,白磷会燃烧。
正确。
C、热水的作用有提供热量和隔绝空气。
错误。
D、可燃物温度到着火点且与空气接触才可燃烧。
错误。
故选B。
3.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A.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所以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B.钠可以在氯气中燃烧,所以燃烧不一定都需要氧气C.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所以所有的微粒中质子数一定等于核外电子数D.化学变化常伴随发光放热现象,则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一定是化学变化B解析:BA、化合物都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但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化合物,可能是混合物,如过氧化氢与水的混合物,故选项推理错误。
B、钠可以在氯气中燃烧,所以燃烧不一定都需要氧气正确;故选项正确;C、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所以所有的微粒中质子数一定等于核外电子数错误,离子中质子数与电子数不相等,故选项错误;D、化学变化常伴随发光放热现象,则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一定是化学变化错误,电灯发光、发热,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故选:B。
一、选择题1.下列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探究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B.验证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C.探究分子不断运动D.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A解析:AA、对比试验必须控制变量,变量唯一性,该实验中,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相同,不能探究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此选项符合题意;B、该实验在密闭容器中进行,能验证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能达到实验目的,此选项不符合题意;C、两只烧杯中的试剂没有接触,但烧杯b中的酚酞试液变红,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能探究分子不断运动,能达到实验目的,此选项不符合题意;D、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所选物质必须只消耗氧气,不生成气体,用红磷能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能达到实验目的,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逻辑推理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A.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则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都是催化剂B.化学反应通常伴随着能量变化,则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由化学反应提供的C.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D.碱溶液成碱性,呈碱性的溶液一定是碱溶液C解析:CA、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但是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不一定是催化剂,还有可能是杂质,A错误。
B、化学反应通常伴随着能量变化,但是人类利用的能量不都是由化学反应提供的,如风能、潮汐能,B错误。
C、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C正确。
D、碱溶液成碱性,呈碱性的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可能使盐溶液,如碳酸钠溶液,D错误。
故选:C。
3.“天鹊”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大推力火箭发动机,它以甲烷(CH4)和液氧为推进剂。
下列有关甲烷的说法错误的是A.它具有可燃性B.它由碳元素和氢元素组成C.它的一个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分子D.它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C解析:CA、甲烷具有可燃性,可作燃料,说法正确;B、根据甲烷的化学式可知,甲烷由碳元素和氢元素组成,说法正确;C、根据甲烷的化学式可知,一个甲烷分子含有4个氢原子,不含氢分子,说法错误;D、甲烷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1×4=16,说法正确;故选C。
九年级人教版化学教材知识点梳理煤—“工业的粮食”石油—“工业的血液”检验它的纯度。
可燃冰:科学家们在海底发现了大量可燃冰,它是一种甲烷水合物,是甲烷与水在低温高压下形成的。
可燃冰的优点:能量高、热值大,是替代化石燃料的新能源。
可燃冰的缺点:如果在开采中甲烷气体大量泄漏于大气中,会造成更加严重的温室效应。
★知识点3:燃料的燃烧1.使燃料充分燃烧的方法:①加大空气的量;②增大燃料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实例:将块状的煤加工粉碎成煤粉,或者制成蜂窝煤等。
2.燃料充分燃烧的意义:①使有限的能源发挥最大的作用(放热多、节省能源);②降低环境污染的程度。
燃料不充分燃烧的后果:①使燃料燃烧产生的热量减少,浪费资源;②产生大量的CO等物质,污染空气。
3.汽车尾气中污染物:汽车尾气中污染物有CO、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以及烟尘等。
防治措施:【教材知识点一】教材P137:讨论:【答案】利用化学反应放出的热量可以切割或焊接金属,驱动汽车,加热物质等。
【教材知识点二】教材P141:讨论:【答案】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若按现在的开采速度,石油大约在15年后被耗尽,天然气大约在38年后被耗尽,看法: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都不开能源,现阶投人类所需的能源主要来自于化石燃料,而化石燃料在地球上的储量是有限的,且是不可再生的能源。
所以,我们首先要合理开采化石燃料;其次,要提高燃料的利用率,从而延长化石燃料的使用期限;不仅如此,还要开发和利用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核能、潮夕能等新能源。
【教材知识点三】教材P141:讨论:【答案】燃气灶或煤炉的火焰呈现黄色或橙色,锅底出现黑色,是由于氧气(或空气)不足导致燃气或煤燃烧不充分引起的,调节灶具或炉其的进风口,可以为端气或煤的燃烧提供充足的空气,使其充分燃烧。
【教材知识点四】教材P145:讨论:【答案】氢气还不能作为燃科广泛使用,其主要原因是自然界中不存在大量的氢气,需要人工制取,而氢气的制取成本高且贮存困难。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考点1 燃烧及燃烧的条件★⒈通常的燃烧是指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⑴可燃物;⑵与氧气(或空气)接触;⑶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着火点是物质本身的固有属性,因此不能说用降低着火点的方法来灭火,而只能是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考点2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⒈灭火的原理:(破坏燃烧的条件,三者破坏其一就可灭火,也可同时都破坏)⑴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跟其他物品隔离;⑵隔绝氧气(或空气)⑶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⒉★几种常用灭火器的适用范围⑴泡沫灭火器:用来扑灭木材、棉花等燃烧而引起的失火。
⑵干粉灭火器:除用来扑灭一般火灾外,还可用来扑灭油、气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⑶二氧化碳灭火器:用来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处的失火。
考点3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⒈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爆炸越危险。
⒉★一切可燃性的气体或粉尘,在空气中达到爆炸极限遇到明火就易发生爆炸,家用煤气一旦泄露,千万不要开动电器开关,以免发生爆炸。
⒊★认识一些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参看课本P133)考点4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化学反应在生成新物质的同时,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其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有些反应是放热的,如物质的燃烧、镁与盐酸反应等,这称为★放热现象;有些反应是吸热的,如CO2在高温条件下与炭反应等,这称为★吸热现象。
人类生活对能量的利用:⒈生活燃料的利用:如做饭、取暖等;⒉利用燃烧产生的能量:如发电、冶金、发射火箭等;⒊爆炸产生的能量:如开山炸石等;⒋食物在体内发生化学反应放出热量,可维持体温供给日常活动所需的能量。
考点5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⒈煤:被称为★“工业的粮食”。
⑴煤是一种混合物,主要含有碳元素。
⑵煤燃烧放出的热量,主要是碳元素和氧元素反应放出的。
⑶煤隔绝空气加强热——发生★化学变化,可使煤分解成许多有用的物质:①焦炭:冶金、炼铁等②煤焦油:提炼化工原料③煤气:气体燃料。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1:燃烧与灭火1.燃烧:通常情况下,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气氧化反应。
注意: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如H2在Cl2 中燃烧生成2HCl,Mg在CO2中燃烧生成MgO和C。
2.燃烧条件(缺一不可)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达到着火点(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3.灭火的原理(只需其一)①消除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注意:灭火只能降低温度,不能降低着火点。
着火点是物质的一种性质,不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4.常见灭火器: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水基型灭火器知识点2: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1.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注意:爆炸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如如车胎爆炸、蒸汽锅炉爆炸。
一切可燃物质(固、液、气)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物遇火种均有可能爆炸2.认识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P133)3.日常生活中的安全常识①家用天然气、煤气或液化石油气等泄漏,切不可开灯检查,应关闭阀门并轻轻开窗通风。
②启用闲置的沼气池前,切不可用燃着的蜡烛进行试验。
③加油站、面粉加工厂和煤矿的矿井内,应该通风、严禁烟火。
④室内着火,不能打开门窗。
⑤进入枯井或深洞时应做灯火实验。
知识点3: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①放热反应:燃料燃烧、镁与盐酸反应、生石灰(氧化钙)与水反应、多数金属与酸的反应、酸与碱的中和反应等。
②吸热反应:碳与二氧化碳的反应(C + CO22CO)③注意:并非只有化学反应才有能量的变化,物理变化中也可能伴随有能量变化,如摩擦生热。
需要加热的反应不一定都是吸热反应,如木炭粉在高温下还原氧化铜就是一个放热反应。
2.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属于混合物,是不可再生能源。
1.煤:“工业的粮食”、“ 黑色的金子”①组成:主要含碳元素②将煤隔绝空气加强热,发生化学变化,得到焦炭、煤焦油、煤气(主要含氢气、甲烷、一氧化碳和其他气体)③煤燃烧会产生SO2、NO2等,会形成酸雨2.石油:“工业的血液”①从油井开采出来的石油叫原油,它不是产品②组成:主要含碳、氢元素③炼制原理: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将它们分离(此分离过程是物理变化)④石油各产品:汽油、煤油、柴油(作燃料);沥青(筑路);石蜡(作蜡烛)等⑤石油不可以直接作燃料,会浪费资源⑥液化石油气是石油化工的一种产品,主要成分是丙烷、丁烷、丙烯和丁烯等。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重点知识1、燃烧的条件:①.与可燃物接触②.与氧气(或空气)接触③.可燃物的温度要达到着火点三个条件同时具备。
2、燃烧: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燃烧。
3、着火点:可燃物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
着火点不可轻易改变。
4、灭火的原理:①.清除可燃物或隔离可燃物;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降低可燃物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具备其中一个条件,就能达到灭火的目的。
5、为什么在油库、面粉加工厂处都标有“严禁烟火”字样?答:因为在这些地方的空气中常混有可燃性的气体或粉尘,它们接触到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6、三大化石燃料为:煤、石油、天然气,是不可再生能源,煤是“工业的粮食”,石油是“工业的血夜”7、煤是混合物主要含碳元素。
煤的干馏————化学变化8、石油是混合物,主要含碳、氢两种元素。
石油的分馏————物理变化9、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CH4,又叫沼气、瓦斯。
CH4+2O2点燃CO2+2H2O现象:①.蓝色火焰,②.有水珠生成,③.放出热量。
10、可燃冰:为甲烷水化物,可能成为未来的新能源,但目前开采技术存在困难。
11、燃料充分燃烧考虑两点:①.燃烧时要有足够多的空气;②.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
12、酸雨是怎样形成的?答:煤燃烧时会排放出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等污染物。
这些气体或气体在空气中反应后的生成物溶于雨水,会形成酸雨。
13、酸雨给环境带来的影响:①.使土壤酸化,②.腐蚀建筑物,③.污染江河湖海,④.影响水生动植物生长,⑤.影响农作物和森林的生长。
14、防止酸雨的措施:减少使用煤作燃料;燃料脱硫;开发新能源。
15、乙醇C2H5OH俗称酒精,可再生资源。
①.物理性质:无色透明、易挥发、有特殊气味的液体,能与水任意比例互溶,并能溶解多种有机化合物。
②.化学性质:可燃性 C2H5OH + 3O 点燃2CO2 + 3H2O16、氢气H2: 作燃料的优点:①.可用水作原料来源广泛,②.燃烧时放热多,③.本身无毒,燃烧产物是水,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1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总结全面整理 单选题(经典例题高频考点-名师出品必属精品) 1、在使用酒精灯的过程中,对下列做法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A.用酒精灯外焰给物品加热,原因是酒精与空气充分接触 B.用火柴点燃酒精灯,原因是火柴提高了酒精的着火点 C.用湿抹布盖灭失火的酒精灯,原因是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 D.将灯芯拨得松散使酒精灯燃烧更旺,原因是增大了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答案:B 解析: A、用酒精灯外焰给物品加热,原因是酒精与空气充分接触,使得酒精灯外焰温度高,不符合题意。 B、用火柴点燃酒精灯是因为火柴的温度达到酒精的着火点,而不是提高了酒精的着火点,错误,符合题意。 C、用湿抹布盖灭失火的酒精灯,原因是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而物体的燃烧条件需要氧气的支持,隔绝空气可以使物体与氧气隔绝从而使可燃物灭火。
D、可燃物燃烧的现象取决于:1、氧气的浓度,浓度越大,燃烧现象越激烈,2、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接触面积越大,燃烧现象越激烈,将酒精灯灯芯拨得松散些,实际上就是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因此正确。
故选B。 2、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其主要的灭火原理是 A.隔绝空气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清除可燃物D.升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答案:A 2
解析: 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其主要的灭火原理是隔绝空气。故选A。 3、下列做法不符合“节能减排”的是 A.加大对核能的利用B.在田野里焚烧秸秆 C.用水后,随手关闭水龙头D.推广使用以电池提供动力的客车 答案:B 解析: A.节能减排就是工业上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淘汰高耗能产业,研制新的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生活中节约各种能源,垃圾分类处理等。加大对核能的利用,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A符合要求;
B.在田野里大量焚烧秸秆不但浪费能源,还会造成大气污染,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故B不符合要求; C.随手关闭电源开关,关紧水龙头,有利于节约能源,故C符合要求; D.推广使用以电池提供动力的客车,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D符合要求,故选B。 4、七氟丙烷(C3HF7)灭火剂容易汽化不留残渣,适用于电器、精密仪器、图书档案等灭火,根据上述信息可以推测七氟丙烷具有的性质是
A.导电性B.腐蚀性C.不助燃D.沸点高 答案:C 解析: A、七氟丙烷灭火剂适用于电器灭火,说明不导电,错误; B、七氟丙烷灭火剂适用于精密仪器、图书档案等灭火,说明没有腐蚀性,错误; C、七氟丙烷灭火剂适用于电器、精密仪器、图书档案等灭火,说明不助燃,正确; D、七氟丙烷灭火剂容易汽化不留残渣,说明沸点低,错误; 3
故选C。 5、如果发现火险或遭遇火灾要沉着应对。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油锅中的油着火用水浇灭 B.室内起火迅速打开门窗通风 C.家中燃气泄漏,立即打开排气扇通风 D.遭遇火灾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远离着火区域 答案:D 解析: A、油锅中的油着火用锅盖盖灭,水不能扑灭油着火,反而引起油滴的飞溅,导致火势的蔓延,故A错误; B、室内起火不能开门窗,会加快气体流通,加剧火势,故B错误; C、燃气容易和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打开排气扇容易产生静电,电火花,发生爆炸,故C错误; D、遭遇火灾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防止吸入有毒有害气体,且远离着火区域,故D正确。 故选:D。 6、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此话是说:做人必须脚踏实地,事业才能有成;燃烧固体燃料需要架空,燃烧才能更旺。从燃烧的条件看,“火要虚”的实质是( )
A.增大可燃物的热值B.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C.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答案:D 解析: “火要虚”是指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火燃烧的更旺,不能提高可燃物的热值,也不能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更不能提高着火点,着火点是一个定值,不能被提高。 4
故选D。 7、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式,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 A.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则所有的原子核中一定都含有质子和中子 B.化学反应通常伴随着能量变化,则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由化学反应提供的 C.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则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都是催化剂 D.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则化合物中一定含有不同种元素 答案:D 解析: A.原子核中不一定有中子,氢原子核内无中子,选项推理错误; B.人类利用的能量不一定由化学反应提供,可以由风能、水能等提供,选项推理错误; C.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不一定都是催化剂,也可能是没有参加反应,选项推理错误;
D.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则化合物一定含有不同种元素,选项推理正确。 故选D 小提示: 8、用嘴吹灭燃着的生日蜡烛,利用的主要灭火原理是 A.隔绝空气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清除可燃物D.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答案:D 解析: 根据灭火的原理分析,灭火的原理:(只要消除燃烧条件的任意一个即可)①撤离可燃物 ②隔绝氧气(或空气)5
③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A、因为没有隔绝空气,故错误; B、物质着火点是固定不变的,所以着火点是不能改变的,故错误; C、很明显的不对,可燃物并没有消除,故错误; D、用嘴吹灭蜡烛,降低了温度,所以蜡烛熄,故正确。 故选D。 9、第24届冬季奥运会将于2022年在北京举办,为落实“绿色冬奥”的理念,冬奥会使用的汽车燃料从环保的角度考虑,最理想的是
A.氢气B.天然气C.酒精D.汽油 答案:A 解析: A、氢气燃烧只生成水,不会对环境造成任何污染,从环保的角度看,氢气是最理想的能源,选项符合题意; B、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是较清洁的燃料,选项符合不题意; C、酒精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是较清洁的燃料,选项符合不题意; D、汽车使用汽油作为燃料会产生一氧化碳、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等,会随汽车尾气直接排放到空气中,对空气造成污染,选项符合不题意。
故选A。 10、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下列燃料中最理想的是 A.煤B.天然气C.汽油D.氢气 答案:D 解析: 6
试题分析:煤和汽油燃烧可生成造成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可形成酸雨的气体,不符合要求。天然气可生成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不符合要求。氢气燃烧只生成水,无污染,为最理想的能源。所以应选D项。
考点: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11、纳米铁粉在空气中能自燃并生成一种红色氧化物。对比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的事实,某同学得出的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A.纳米铁粉在空气中自燃的产物不是四氧化三铁 B.相同的反应物在不同条件下生成物可能不同 C.有些物质燃烧时温度不需要达到着火点 D.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大小是反应能否发生的因素之一 答案:C 解析: A、纳米铁粉在空气中自燃生成一种红色氧化物,四氧化三铁是黑色的固体,纳米铁粉在空气中自燃的产物不是四氧化三铁,正确;B、纳米铁粉在空气中能自燃生成氧化铁,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相同的反应物在不同条件下生成物可能不同,正确;C、物质燃烧时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错误;D、根据“纳米铁粉在空气中能自燃并生成一种红色氧化物。对比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的事实”可知,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大小是反应能否发生的因素之一,正确。故选C。
12、蜡烛火焰一扇就灭,原理是 A.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B.隔绝氧气 C.清除可燃物D.温度降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答案:D 解析: 7
用扇子扇灭燃着的蜡烛,吹走了蜡烛火焰的热量,降低了蜡烛的温度,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了其着火点以下。 故选:D。 13、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 A.进入加油站,禁止使用手机 B.贵重图书资料着火,用“干冰”灭火器扑灭 C.“钻木取火”是通过摩擦生热提高木材的着火点 D.在森林大火蔓延线路前砍伐一条“隔离带”,以控制火势 答案:C 解析: A、加油站的空气中可能含有可燃性颗粒,混有一定量的空气,遇到明火或电火花容易发生爆炸,故进入加油站,禁止使用手机,不符合题意;
B、贵重图书资料着火,用“干冰”灭火器扑灭,不会因留下任何痕迹而使物体损坏,不符合题意; C、“钻木取火”是通过摩擦生热使温度达到木材的着火点,着火点是一个定值,不会被提高,符合题意; D、在森林大火蔓延线路前砍伐一条“隔离带”,可以清除可燃物,以控制火势,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4、在电影《烈火英雄》中,消防员采用关闭油罐阀门的方法来灭火,该方法的灭火原理是( ) A.清除可燃物 B.降温至着火点以下 C.隔绝空气 D.降低着火点 答案:A 8
解析: 燃烧需要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达到着火点;③与空气(或氧气)接触;灭火只需要破坏燃烧的一个条件即可。
消防员采用关闭油罐阀门的方法来灭火,原理是清除了可燃物,故选A。 15、在使用酒精灯的过程中,对下列做法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A.用酒精灯外焰给物品加热,原因是酒精与空气充分接触 B.用火柴点燃酒精灯,原因是火柴提高了酒精的着火点 C.用湿抹布盖灭失火的酒精灯,原因是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 D.将灯芯拨得松散使酒精灯燃烧更旺,原因是增大了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答案:B 解析: A、用酒精灯外焰给物品加热,原因是酒精与空气充分接触,使得酒精灯外焰温度高,不符合题意。 B、用火柴点燃酒精灯是因为火柴的温度达到酒精的着火点,而不是提高了酒精的着火点,错误,符合题意。 C、用湿抹布盖灭失火的酒精灯,原因是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而物体的燃烧条件需要氧气的支持,隔绝空气可以使物体与氧气隔绝从而使可燃物灭火。
D、可燃物燃烧的现象取决于:1、氧气的浓度,浓度越大,燃烧现象越激烈,2、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接触面积越大,燃烧现象越激烈,将酒精灯灯芯拨得松散些,实际上就是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因此正确。
故选B。 多选题(经典例题高频考点-名师出品必属精品) 16、学好化学,就要学会归纳和总结。下列总结的化学知识有错误的一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