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文-英、法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借鉴
- 格式:docx
- 大小:16.15 KB
- 文档页数:2
— 6 —摘 要:法国的城市化起步早,发展速度比较平缓;中国的城镇化起步晚,但是发展速度非常快。
法国城市化自 1830 年起,从 10% 提升到 50%,用了 101 年;中国城镇化自 1949 年开始,从 11% 提升到 50%,只用了 60 年。
未来 5~10 年将是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跨越的“大突破”时期。
法国一直是市场主导下的政府辅助型城市化;而中国城镇化在 1979 年之前是行政主导型,1979 年之后,行政和市场两方面共同推动城镇化发展,市场成为主力。
中国应放开中小城市户籍,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以城带乡,城乡互动,使农民由农村向城市集中,推动城乡一体化。
关键词:法国;中国;城乡一体化;城乡二元结构中图分类号:F299.565.1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772/j.issn.1009-8623.2013.01.002借鉴法国农村城市化进程经验推动中国城乡一体化作者简介:顾修林(1955—),男,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情报学。
收稿日期:2012-06-19顾修林(四川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成都 610016)法国是西欧面积最大的国家,国土面积 55 万多平方公里, 人口 6 500 多万;法国是欧盟最大的农业生产国,也是世界主要农副产品出口国。
其农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3%~5%,用工人数约占总劳动力人数的 2.2%。
农业和林业用地占国土面积的 87%。
农业用地的 96% 为家庭所有。
法国是一个现代化国家,早已实现了农业机械化,这也是法国提高农业生产率的主要手段。
农业食品加工业是法国获取外贸顺差的支柱产业之一,其出口额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法国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越来越小,但是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仍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甜菜产量居世界首位,葡萄酒产量居世界第 2 位,牛奶产量居世界第 3 位,肉类产量居世界第 4 位,小麦、玉米产量居世界第 5 位,蔬菜、水果和马铃薯产量居欧盟前列。
国外城市规划经验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借鉴一、前言近些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
在这些问题的解决中,国外城市规划经验的借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城市发展与规划、城市交通、城市绿化与保护、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来探讨国外城市规划经验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借鉴。
二、城市发展与规划城市规划是指针对城市的建设、改造和发展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规定及行动程序的总体规划。
在国外的城市规划中,历史文化传承、自然生态环境、文化特色以及城市发展潜力都得到了非常好的利用和保护。
例如,意大利威尼斯的城市规划是基于海洋环境的高度分化条件和复杂的水道运输系统,城市规划形式上具有明显的水覆盖特征,而日本的城市规划则注重人文特色和空间美感。
这些城市规划的经验对中国城市规划有较好的启示作用,可以借鉴它们的特色,在规划过程中注重文化、环境等因素。
三、城市交通城市交通是城市生活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证城市交通高效、便捷和安全是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
在国外的城市交通规划中,多采用非机动交通工具,例如自行车、步行等。
这样不仅可以减少车辆拥堵,降低污染,还可以鼓励人们锻炼,增强身体健康。
例如,荷兰是自行车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挪威的维康城市甚至规定汽车的路权低于自行车、行人。
此外,国外的城市交通规划也注重交通规划的全过程,包括方案设计、实施和监督等各个环节。
这样可以保证交通规划既合理又可行,避免造成人力和资源浪费。
这种方法值得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学习,不仅可以降低拥堵,还可以减少污染,保护环境。
四、城市绿化与保护城市绿化是指城市内或周边的绿地系统,包括林荫道、公园、花园、自然保护区和绿色廊道等。
城市绿化不仅可以美化城市环境,还可以净化城市空气、降温等,对于年轻人健康成长,老年人调节心情,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国外城市绿化与保护中,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例如,挪威斯塔万格市在城市化过程中,注重提高城市绿化率和绿地质量,保护生态环境;日本东京也注重推广屋顶绿化,鼓励企业和市民增加绿化面积。
英、法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借鉴'城市化,经济结构,制度变迁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伴而行,工业化进程也就是城市化的历程,而城市化的进程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化。
城市化的前提条件大都是在工业化中孕育成熟的。
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市场体系的健全是城市化的首要条件。
英、法作为工业化先行国家,其城市化开始得也比较早,有很多地方值得学习和借鉴。
城市化是指在工业化进程的推动下,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和城市人口持续增加,即农村劳动力由于城市比较利益优势的诱导或者自身在农村丧失了必要的生存资料而主动或被动地向城市转移的历史过程。
1、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及其特点工业革命是英国城市化进程的“启动器”,使英国成为最早进行真正城市化的国家。
在工业革命前,英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而工业革命后,其农业人口仅占总人口的25%。
英国城市化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农业技术的改进和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为英国城市化提供了基本物质保障。
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19世纪英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在欧洲占首位。
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和农产品产量的提高,满足了日益增加的城市人口的生活需要。
农业劳动力在农村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从1520年的80%下降到1801年的50%。
而农业生产率却提高了60%-100%。
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和大农场的建立,使英国能以较少的农业人口养活日益增多的城市人口,从而为城市化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2)工业革命推动小城镇迅速为大城市。
英国的棉纺织部门最先采用了机器进行生产,不仅使其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还促使城镇范围不断拓展,并迅速发展为大都市。
如格拉斯哥在18世纪末还是一个小城镇,但到1831年已经是20多万人的大工业都市了。
与此同时,工厂迅速发展,从1777年建立的第一个工厂算起,到1835年全国已有棉纺织厂1262家。
工厂的广泛建立,不仅使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而且有力地推动了英国城市化的进程。
如曼彻斯特的居民从1801年的7.5万增加到1871年的35.1万,成为英国近代城市化的典型。
英法日地方行政体制改革及对我国借鉴意义摘要20世纪以来,为了最大限度的发展经济,为了满足民众对行政体制的要求,各个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行政体制改革。
英国、法国、日本与我国都为单一制国家,他们成功的改革经验,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是一种反思,也是一种启示。
本文则是通过对英法日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详细解读,汲取各国优势之处,指导我国行政改革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地方行政体制行政管理模式政府机构基金项目:2010年四川省社科重点项目,地方行政体制改革涉及的组织法问题研究,批准号:sc10a011。
一、英国行政管理模式改革的基本状况英国作为议会主权的国家,有着“地方自治之家”的美称,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央与地方关系逐渐紧张,政府财力和服务能力明显不足,政府部门效率和质量无法满足公众的需求,因此英国历届政府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新公共管理运动”。
1979年,撒切尔夫人领导的保守党重返政坛,为实践当时竞选宣言的诺言,开始了对传统行政体制的改革。
“她在1979年的《保守党宣言》中写道:凡在过去的5年里生活在这个国家中的人,都一定很清楚,我们这个社会越来越向国家倾斜,而使个人失去了自由。
这次大选大概是扭转这个局面的最后机会。
”在这一时期,“新公共管理运动”主要围绕四件大事:雷纳效率评审、部长管理信息系统、财务管理新方案、下一步行动方案。
1991年,梅杰政府上台,继续为政府机制改革作出努力,继而发表《公民宪章》白皮书,要求所有政府机构都必须依照《公民宪章》中的七项原则,制订自己的行业服务宪章。
1997年,工党上台,布莱尔执政,延续了保守党的行政体制改革,并且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例如:1998的《更高质量的服务》、1999年的《政府现代化白皮书》与《地方政府法》,2002年的地方政府全面绩效考核基本框架,皆是意图促使地方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中担任主要责任。
(一)精简政府机构,提高政府效率撒切尔政府推行的雷纳效率评审与部长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目的是,在保持既定质量的同时,大幅度降低开支,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国外城市更新实践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城市更新是当今世界各国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实践活动,已成为全球性的运动和城市发展策略。
城市更新是通过解决影响甚至阻碍城市发展的问题,对城市退化现象采取的干预措施,以促使城市“新陈代谢”。
国外城市更新历时较长,是各个国家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要解决的历史问题。
总体来看,国外城市更新实践取得了积极进展,积累了一定经验,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
本文主要梳理总结国外城市更新实践模式,并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可供我国借鉴参考的有益启示和建议。
一国外典型国家城市更新的实践模式总结(一)英国城市更新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英国生产力的发展,也让英国成为最早开始城市化的国家之一。
随着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城市环境面临的诸多问题日益显现,成为城市更新的基础背景。
英国的城市更新历经了20世纪30年代的清除贫民窟计划、二战后新城建设计划、20世纪60年代末转向住宅整修和改善以及中心区商贸区的复兴、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过渡到“自下而上”的“社区规划”方式等不同发展阶段。
1.建立财政补贴制度20世纪30年代的清除贫民窟运动以及二战后大规模的住房短缺时期,政府为大规模的住房拆迁重建提供住宅客体补贴,以消除住房短缺状况,提高市民的居住质量。
20世纪60年代,住房政策逐步转向住房整修和改善,此阶段政府转向主体补贴,将补贴对象改为需要住房改善的市民。
20世纪80年代,随着公共支出大幅减少,社会建房受到指责。
受郊区化的影响,英国内城开始衰落,为了弥补城市建设资金的不足,英国政府注重将私人投资吸引到内城改造中来,为此,英国专门成立城市发展基金,主要对计划内的改造项目进行补偿,以弥补改造收益的不足,以此调动私人投资的积极性。
2.成立城市开发公司城市开发公司隶属英国环境部,环境部在极度衰退的内城划出指定区域,成立开发公司。
城市开发公司可通过环境部赋予的权利合法获得有价值的国有土地,由公司负责经营,地方政府不得过多干预。
城市设计与城市更新的英国经验及对中国的启发城市化发展进程中,高度重视城市设计工作,能够起到良好的实施效果。
本文主要从城市设计与城市更新的英国经验分析入手,重点介绍了郊区多样化发展,内城美化,以及推动产业转型方面的经验内容,并结合英国城市更新的情况,阐明了当前中国城市更新发展中所面临的一些挑战,还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科学可行的更新策略,为更好推进中国城市设计与城市更新工作取得良好成效提供一定借鉴。
标签:城市设计;城市更新;英国经验;启发城市设计在现代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于促进城市建设与长远发展,展现城市现代化风貌具有积极意义。
英国城市更新过程带来较多经验和启发,能够有效支持我国城市设计工作。
从英国城市设计和建设工作开展情况出发,借鉴其中的经验和方法,可以为提升我国城市设计水平提供良好参考。
1、城市设计与城市更新的英国经验1.1郊区多样化发展英国历来崇尚乡村生活,在郊区化设计与建设方面存在着根深蒂固的传统。
英国郊区化设计和发展过程中,遵循多样化的设计理念,为充分展现城市的人文特征和自然风貌提供良好前提条件。
为推进郊区多样化发展,需要注重做好公共交通设施建设工作,增强空间的连通性和可达性,尤其是要按照科学合理的方式规划好城市郊区空间,提升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功能分区僵化的问题,避免社区之间出现隔绝问题[1]。
1.2内城美化内城是城市设计与建设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城市设计活动时,需要高度重视内城的美化工作。
英国城市设计与更新发展过程中,同样重视美化内城,优化城市内部交通,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并开展城市绿化建设工作,提升植被覆盖率。
1.3推动产业转型城市设计工作进行中,积极推动产业优化转型工作的稳步开展,可以有效创建出适合新兴发展产业适合的载体,拓展和丰富创意产业,如景观设计、建筑设计、规划以及印刷、模型制作等方面产业,增加就业,更好吸纳社会资本,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2]。
2、城市设计与城市更新的挑战和启发2.1中国城市更新的挑战中国城市设计工作进行中面临着一定挑战,主要是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后工业化转型发展的较大压力。
英国城市管理的模式及其借鉴意义摘要本文主要从经济、社会保障体制、管理体系、公众参与程度以及科技实力五个方面来了解英国城市管理的经验,结合中国当今的城市管理现状探讨其对中国城市管理模式的构建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英国城市管理模式借鉴意义一、英国的城市管理(一)经济高度发达英国作为一个重要的贸易实体、经济强国以及金融中心,是世界第六大经济体系,也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
在过去的三十年间,政府大量减少了国有资产,并减缓了社会福利计划的发展。
英国的农业以乳畜业为主,较为集中,高度机械化,并且效益十分高:1%的劳动人口能够满足大约60%的食品需要。
英国拥有大量的煤、天然气和石油储备;英国的主要能源生产大约占总GDP的10%,在工业国家是非常高的。
服务业,特别是银行业、金融业、航运业、保险业以及商业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最大,而且处于世界领导地位,首都伦敦更是世界数一数二的金融、航运和服务中心。
英国的教育、学术研究和科学研究亦处于世界领导地位,国际知名学府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都位于英国,是美国以外全球最重要的教育枢纽。
英国每年吸引不少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慕名前来升学,不仅为国家带来丰厚的外汇,也为这个属知识型经济体系的国家吸纳不少人才。
英国的旅游业也相当重要:每年有超过2700万游客,排名世界第六,低于中国(3300万)而高于奥地利(1910万)。
以汇率计算,英国是世界第五大经济体系;若以购买力平价计算,英国是世界第六大经济体系。
她的经济在欧洲仅次于德国。
英国是全球化国家之一,根据最新调查,英国在全球化指标上排名第四。
英国首都伦敦是全球两大国际金融中心之一,和纽约齐名。
英国经济被广泛形容为盎格鲁——撒克逊经济。
她的组成部份依次由大至小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
自1973年起,英国是欧盟会员国。
1980年代,在戴卓尔夫人政府的管治下,大多数在1940年代被国有化的、在工业和服务业上的国有企业都被重新私有化。
英、法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借鉴
'
城市化,经济结构,制度变迁
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伴而行,工业化进程也就是城市化的历程,而城市化的进程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化。
城市化的前提条件大都是在工业化中孕育成熟的。
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市场体系的健全是城市化的首要条件。
英、法作为工业化先行国家,其城市化开始得也比较早,有很多地方值得学习和借鉴。
城市化是指在工业化进程的推动下,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和城市人口持续增加,即农村劳动力由于城市比较利益优势的诱导或者自身在农村丧失了必要的生存资料而主动或被动地向城市转移的历史过程。
1、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及其特点
工业革命是英国城市化进程的“启动器”,使英国成为最早进行真正城市化的国家。
在工业革命前,英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而工业革命后,其农业人口仅占总人口的25%。
英国城市化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农业技术的改进和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为英国城市化提供了基本物质保障。
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19世纪英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在欧洲占首位。
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和农产品产量的提高,满足了日益增加的城市人口的生活需要。
农业劳动力在农村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从1520年的80%下降到1801年的50%。
而农业生产率却提高了60%-100%。
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和大农场的建立,使英国能以较少的农业人口养活日益增多的城市人口,从而为城市化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2)工业革命推动小城镇迅速
为大城市。
英国的棉纺织部门最先采用了机器进行生产,不仅使其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还促使城镇范围不断拓展,并迅速发展为大都市。
如格拉斯哥在18世纪末还是一个小城镇,但到1831年已经是20多万人的大工业都市了。
与此同时,工厂迅速发展,从1777年建立的第一个工厂算起,到1835年全国已有棉纺织厂1262家。
工厂的广泛建立,不仅使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而且有力地推动了英国城市化的进程。
如曼彻斯特的居民从1801年的7.5万增加到1871年的35.1万,成为英国近代城市化的典型。
(3)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产业结构,推动了城市体系的形成。
工业革命前英国以农业为主;工业革命后,第二、三产业的比重迅速增加。
据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西斯蒙·库茨涅茨的,在1801年,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是32%、23%和45%,而到1841年则变为22%、34%和44%。
越来越多劳动力的从第一产业转移出来,到城市从事第二、三产业,这样城市就逐渐具备了充足的能源、必要的生产资料、产品销售市场和基础的服务设施等。
这些生产要素的集中所产生的聚集效应又极大地推动了英国的城市化进程。
(4) 交通运输业革命推动英国的城市化进程进入新的阶段。
工业革命带动了以运河、汽船、公路和铁路为主要标志的“运输革命”。
在铁路建设方面,英国国会仅1836年就批准建设了25条新铁路,总里程约1600多公里,而到1855年其铁路总里程就已达12960公里,内陆铁路运输网逐步形成。
在运河的开凿方面,自从1761年开凿了从沃斯利到曼彻斯特的第一条运河以后,到1842年,英国已修建了3960公里的人工运河,曼彻斯特、伯明翰成了著名的运河枢纽;保尔·芒图评价说:“在几乎不到30年的时间,整个大不列颠的地面上都开出了四通八达的航路”。
交通运输业的发达极大地加强了英国城乡之间的经济,使处于这些交通枢纽的地区迅速成为集商贸、工业和服务业为一体的城市或城镇。
(5)工业革命促进了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首先,工业革命使英国的人口再生产发生根本变革,由于医疗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人口迅猛增加,为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提
供了主体和劳动力。
在1750年到1850年的100年间,英国的人口从750万猛增到2100万。
人口的增加为英国城市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供给。
其次,工业革命前,英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
,农村是社会的基础和经济的重心;但在工业革命后,社会经济生活重心向城市进行转移,同时城市的新生活方式、新思想观念也在向农村渗透。
生活在广大农村的农民逐渐离开了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大量涌入城市,为加快城市化进程补充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随着大批的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城市人口迅速增加。
伯明翰的人口从1801年的73000人增加到1844年的20万人,到1848年,伦敦一地人口就达250万。
从全国范围来看,到19世纪50年代,英国的城市化已经基本实现,1851年英国的城市化率就为51%。
1861年英国的城市化率为62.3%。
此后在1921年英国的城市化率已为77.2%,在1998年就激增到89%,而此时世界的平均城市化水平仅为46%。
2、法国的城市化进程
法国在大革命后,拿破仑政府推行了扶植国内
业的政策,并于1804年颁布了《拿破仑法典》,这是一部“典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法典”。
它为法国工业的兴起创造了必要的制度条件。
在18世纪初,法国的农村人口还占总人口的90%,落后而分散的家庭手工业与小生产者占着绝对的优势。
法国的农业革命到18世纪中叶才开始出现,各种比较先进的农业技术才逐渐得到运用。
农业生产率的高低成为城市化进程最有力的“促发剂”或“钳制器”。
法国长期盛行“家庭加工”的办法,制造商或承包商把原材料委托给地方,分配到户进行加工。
这样在很长一段时期,法国的城市并没有英国那样大的吸引力。
法国由于地理和气候条件,除粮食作物外,果木园艺业和养蚕业作为传统生产部门,在农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类农业要求精耕细作,需要劳动力较多,又特别需要稳定的有一技之长的专业队伍。
另外,小农经济在法国农业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土地对农民的维系力较强。
所以,农业将其人口向外转移的“推力”不足,使农民与土地的分离经历了一个相当缓慢而长期的过程。
1812年,法国里昂的丝织业已发展到具有1万家工厂、8万工人的规模。
1825年,英国解除了机器输出禁令后,法国得以从英国输入了大量的机器设备,有力地推动了法国工业的发展。
到1848年,法国农村中的手纺织工业已基本上被大机器纺织工业所消灭。
此外,金属工业、化学工业、银行业也都相继发展起来。
由于设备的更新和新技术的推广,煤、铁生产业也迅速增长。
1831年法国建造了第一条长度为39公里的铁路,到1848年时,修建了从巴黎到各地区铁路,铁路总长度为1931公里,在铁路沿线的一些地区也逐渐发展起来,大大加快了法国城市化的进程。
法国是资本主义发展较早的国家之一,19世纪时与英国同为世界强国,由于法国的经济发达,工业发展水平较高,法国的城市化进展也较快。
据统计,1994年法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96%,农业人口仅占总人口的4%。
非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95.7%,农业劳动力仅占总劳动力的4.3%。
由此可见法国的城市化率已达95%以上。
尽管法国工业发达,城市化率很高,但法国的农业并未萎缩,反而很发达。
1993年,法国耕地面积为1825.5万公顷,占陆地总面积的33.2%,人均占有耕地0.316公顷,高于世界平均水平(0.246公顷)。
法国农业总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虽然仅占3%,但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仍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在世界农业中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法国甜菜产量居世界第1位,葡萄酒产量居世界第2位,牛奶产量居世界第3位,肉类产量居世界第4位,小麦、玉米产量居世界第5位。
以上情况说明了两点:其一,在法国,城市化即人口向城市集中,生产方式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生活方式由农村型转向城市型已基本完成;其二,城市化的终极目标,不是消灭农村、取消农业,而是在城乡协调、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城乡一体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