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徳 学习指导案
- 格式:doc
- 大小:54.50 KB
- 文档页数:4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道德观念也在不断变化。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不良现象仍然存在,如诚信缺失、道德滑坡等。
为了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我校开展了一项道德实践教学活动——“诚信商店”。
二、案例实施1. 活动目标(1)让学生树立诚信意识,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2)培养学生自觉遵守诚信原则,做到言行一致;(3)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
2. 活动准备(1)确定活动时间:为期一个月;(2)确定活动地点:学校附近的社区;(3)确定活动对象:全校学生;(4)准备活动物资:诚信商店招牌、诚信公约、诚信档案等。
3. 活动过程(1)宣传发动:通过班会、校会等形式,向学生宣传诚信商店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2)成立诚信商店:由学生自愿报名,组成诚信商店团队,推选负责人;(3)制定诚信公约:诚信商店团队共同制定诚信公约,明确诚信经营的原则和规范;(4)开展诚信经营:诚信商店团队在社区内开展诚信经营,为学生提供优质、实惠的商品和服务;(5)诚信档案管理:诚信商店团队建立诚信档案,记录每位学生的诚信表现,作为评选诚信标兵的依据;(6)总结表彰:活动结束后,评选出诚信标兵,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表彰。
4. 活动成果(1)学生诚信意识明显提高:通过参与诚信商店活动,学生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自觉遵守诚信原则,做到言行一致;(2)道德素养得到提升:学生在活动中锻炼了自我管理能力,增强了社会责任感,道德素养得到提高;(3)社区满意度提高:诚信商店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优质、实惠的商品和服务,得到了社区居民的认可和好评。
三、案例反思1. 活动效果显著:通过道德实践教学活动,学生的诚信意识、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得到了明显提高,为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做出了贡献;2. 活动组织有序:诚信商店活动得到了学校、社区和家长的广泛关注和支持,活动组织有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3. 活动内容丰富:诚信商店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了活动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道德与法治》学习指导及建议
1、引入科技支持:根据《道德与法治》教材及相关案例教学资料的要求,可以采用在线教学或虚拟仿真教学等科技手段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道德与法治》,充分利用科技资源,使信息的传播及教学的持续性及灵敏度得到有效加强。
2、鼓励学生发展自主性:通过引入实践性案例,激发学生的思考,有助于激发他们的自主性,激励学生深入思考社会道德、法律文化和社会发展等问题,使学生有能力根据变化情况做出正确选择。
3、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使学生能够站在有利的位置上思考问题,更好地理解道德与法治问题。
同时,教师要注重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习,及时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把握学习过程,更好地学习《道德与法治》。
4、创设情境:要注意落实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遵守道德、敬畏法律实践,不但要求学生通过理论学习,通过实地观察解决各种问题,更要围绕实际情境,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完善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把情境建构、把概念应用、把理论联系与实践。
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指导方案一、教育目标的确定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和正确的道德价值观,使他们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自觉遵守道德规范,以及在社会中具备良好的行为和品德。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指导和教育。
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包括同情、友爱、宽容、尊重和感恩等。
教育者可以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情感交流、心理辅导等方式,引导学生去关注和关爱他人,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
三、提升学生的道德意识学生需要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明确何为善、何为恶,并自觉遵守道德规范。
在教育实践中,可以通过讲述道德典故、展示道德模范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到道德意识的重要性,并理解不同道德行为对自己和他人的影响。
四、培养学生的自主判断和选择能力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自主判断和选择能力,能够在各种情境下正确辨别是非,做出理性的选择。
教育者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辩论和实践等方式,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
五、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学生应该具备责任感和担当精神,懂得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同时也要对他人和社会负责。
为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可以通过开展志愿者活动、组织社会实践、参与公益事业等方式,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六、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学生需要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包括与同学、老师、家人以及社会的关系。
教育者可以通过开展集体活动、班级会议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会沟通、合作和互助,提升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七、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懂得自己的权力和义务,遵守法律并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
教育者可以通过学校课程设置、社团组织等方式,传授法律知识,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遵守法律规定。
八、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认识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所在,并在实践中展示这些价值。
教育者可以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心灵成长课程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并为他们提供积极向上的人生导向。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诚信、责任等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现实生活中,部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诚信意识淡薄,责任意识不强,给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为了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我校开展了以“诚信为本,责任至上——从小事做起”为主题的思想道德教育课。
二、案例目标1. 让学生认识到诚信、责任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 培养学生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3. 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为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三、案例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讲述一个关于诚信的小故事,引导学生思考诚信的重要性。
例如,讲述一个诚信经营的小店铺老板,因诚信经营而受到顾客的信任和喜爱,生意日益兴隆。
2. 课堂讨论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1)什么是诚信?诚信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2)什么是责任?承担责任有什么意义?(3)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诚信和责任?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教师巡视指导。
3.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两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案例一:小明是一名初中生,一次考试中,他发现同桌的试卷上有些答案不正确,便主动告诉了老师。
事后,同桌对小明的行为表示感激,认为小明是值得信赖的朋友。
案例二:小华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捡到一部手机。
他通过手机联系到失主,将手机归还。
失主感激不已,赠送小华一份礼物。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两个案例,让学生明白诚信和责任的重要性。
4. 实践活动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诚信、责任”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从小事做起,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1)开展“诚信购物”活动,让学生在购物过程中,做到诚实守信,不欺骗商家。
(2)开展“关爱他人”活动,让学生关心身边的人,主动帮助他人,承担起关爱他人的责任。
(3)开展“环保行动”活动,让学生从小事做起,保护环境,培养环保意识。
5. 总结提升教师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强调诚信和责任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诚信和责任。
思想品德教学案例优秀10篇思想品德教学设计篇一教材分析课标:1、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寻找有效的应对方法,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
2、正确认识生活中的困难和逆境,提高心理承受力,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
3、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磨砺意志,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
教材内容要点:直面风风雨雨,笑迎七彩斑斓。
学情分析知识要点1、人生难免遇到困难,遭遇挫折,身处逆境。
⑴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常常会受到困难,挫折的困扰。
⑴生活中,人人都可能遇到挫折,经历坎坷。
⑴即使是伟人,也会遭遇挫折,身处逆境。
2.挫折产生的原因:①外在原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②内在因素:(个性品质,能力,智力,知识,经验,生理等方面的发展水平)3.“挫折是把双刃剑”,既可能成为成长和发展的障碍,更可以成为人生经历中的宝贵财富,使人走向成熟,走向成功。
教学目标1.让学生有直面挫折的心理准备,以积极的精神状态面对挫折。
2.培养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分析挫折的能力3.让学生知道人生难免有挫折,挫折是不可避免的道理;了解导致挫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知道面对挫折,不同的态度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以辩证的观点认识挫折的积极意义和消极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1、人生难免遭遇挫折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2.提高战胜挫折的能力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3.挫折是一把“双刃剑“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思想品德教学案例篇二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一个公民应该具有的平等和尊重的意识,体会平等和尊重在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性。
知识目标——理解“我是一个公民”意味着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的平等。
并懂得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尊重自然。
能力目标——在日常生活中,能做到平等对待他人尤其是处境不利的人,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遵循道德、遵纪守法、爱护公物、保护环境,能够做到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尊重自然。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使学生真正树立起作为一个公民平等的意识,尊重的意识。
难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平等待人,并进而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尊重自然。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学习指导
一、研究目标
本研究指导旨在帮助七年级下册学生更好地研究和理解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
通过本指导,学生将能够:
1. 理解道德与法治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 掌握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点知识点;
3. 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
4. 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道德和法治知识。
二、研究内容
1. 道德教育
- 研究道德的定义、特点和价值;
- 理解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 探讨道德与人际关系、社会和谐的关系。
2. 法律教育
- 了解法律的定义、基本原则和功能;
- 研究中国的法律体系及其组成部分;
- 理解法律与公平正义的关系。
3. 具体案例分析
- 分析和讨论具体案例,了解道德和法律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 运用道德和法律知识,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三、研究方法
- 认真听课,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 阅读课本和相关参考资料,理解和掌握重要知识点;
- 多与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相互研究和分享经验;
- 积极参与课外活动,加深对道德和法律的理解。
四、考核方式
- 定期小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 课堂作业和讨论参与度;
- 期末考试,综合评价学生的研究成果。
五、研究资源
-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教材;
- 道德与法治相关参考书籍;
- 互联网资源和媒体报道。
通过以上研究指导,相信学生们能够充分理解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道德和法治知识,做一个有道德修养、守法守纪的公民。
本教案旨在通过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品德教育的思想,培养良好的品德素养。
本教案选取了4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关爱、感恩、诚信、忠诚,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了解这些品德的内涵和意义。
一、关爱1. 讲述一个孝敬父母的故事故事内容:有一个孩子,他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只有母亲和他相依为命。
他从小就很懂事,学习也很好,他的母亲对他非常疼爱。
但是他的母亲非常穷,家里经济拮据,他得靠自己打工来赚钱,养活母亲。
有一天,他的母亲突然生了一场大病,需要大量的治疗费用,但是他自己的钱不够,他卖了自己最喜欢的电子产品,给母亲治病。
后来,母亲病好了,这个孩子也因为工作勤奋努力,得到了老板的认可,晋升为了经理。
2. 分析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我们关爱的对象,不仅是要口头上说出来,更要用实际行动去证明。
我们应该牢记“爱是付出,不是索取”的真正含义。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多关心家人、朋友、同事等周围的人,多关注他们的需要,并尽力帮助他们。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有爱心的人。
二、感恩1. 讲述一个感恩的例子例子内容:有一个小学生叫小杨,他自小体弱多病,靠药物维持生命。
在学校,他很努力学习,每次考试都要排在班级前列。
为了感谢他的父母在他最需要的时候不离不弃,他决定每天早上跑5公里,并在起点和终点的树上,写上“感恩”两个字。
2. 分析例子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感恩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态度。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不经意地忽视自己应该感恩的人和事,而只看到自己所欲的。
我们应该学会感恩,感谢身边所有的人和事情所给我们的关心、爱和帮助。
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变得更加谦虚、宽容、坦诚和自信。
三、诚信1. 讲述一个诚信的例子例子内容:有一个商人,他在市场上卖的是自己种植的瓜果蔬菜。
因为他是诚实守信,他的生意非常好,许多人都喜欢购买他的商品。
有一次,他在市场上卖了一个番薯,价值一元钱。
结果,他的小女儿发现,那个番薯是裂开的,已经不能卖了。
商人感叹道:“不能欺骗别人的信任,连一个一元钱的番薯都不能欺骗。
初中思想品德授导型教案、课堂讲稿一、课题:《尊重他人》1. 教学目标:了解尊重他人的重要性,认识到尊重他人是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
2. 教学内容:(1)尊重他人的含义(2)尊重他人的表现(3)如何做到尊重他人3. 教学过程:(1)导入:讲解尊重他人的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到尊重他人是一种美德。
(2)新课讲解:分析尊重他人的具体表现,如礼貌待人、倾听他人意见等。
(3)案例分析:通过实例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做到尊重他人。
二、课题:《诚信做人》1.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诚信的含义,认识到诚信是人格魅力的体现。
培养学生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的品质。
2. 教学内容:(1)诚信的含义与价值(2)诚信的表现与重要性(3)如何做到诚信做人3. 教学过程:(1)导入:讲解诚信的含义,引导学生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
(2)新课讲解:分析诚信的具体表现,如遵守诺言、不作弊等。
(3)案例分析:通过实例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做到诚信做人。
三、课题:《自我保护》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自我保护的基本知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培养学生面对危险时能冷静应对、自我保护的能力。
2. 教学内容:(1)自我保护的意义(2)如何提高自我保护能力(3)自我保护的方法与技巧3. 教学过程:(1)导入:讲解自我保护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个人安全。
(2)新课讲解:分析如何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如学会拒绝、掌握安全知识等。
(3)实践演练:进行自我保护的模拟演练,让学生掌握相关方法和技巧。
四、课题:《学会合作》1.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合作的意义,认识到合作是事业成功的关键。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品质。
2. 教学内容:(1)合作的含义与价值(2)合作的表现与重要性(3)如何学会合作3. 教学过程:(1)导入:讲解合作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合作是一种力量。
(2)新课讲解:分析合作的具体表现,如互相支持、分工合作等。
(3)小组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合作的过程和价值。
学生品德教育指导教案引言:学生的品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关乎学生个人的发展,也与社会的稳定与进步密不可分。
然而,目前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和快速变革,给学生品德教育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本教案将结合历史经验和现代需求,提出一套全面有效的学生品德教育指导方法。
第一部分:前期准备1. 研究学生群体特点:在制定品德教育指导教案之前,需要了解目标学生的特点,包括年龄、心理发展阶段、家庭背景等。
只有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
2. 明确教育目标:品德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还应该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明确培养学生的品德、智力、体质、美育和劳动教育等方面的目标,才能更好地指导教学。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3. 探索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教育应顺应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从他们的角度出发,设计教学内容。
通过了解学生的喜好、爱好和关注的社会问题,可以选择与他们相关且有针对性的案例和讨论题目。
4. 弘扬优秀品德:在教学中,应积极弘扬先进的品德典范。
通过讲述和研究优秀的历史和现实人物,激发学生对美好品德的向往和追求。
同时,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平凡人物中的美丽品德,激发他们学习和传承优秀品德的动力。
第三部分:教学方法5. 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从具体问题中探讨道德的标准和选择。
可以选择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道德困境,通过群体讨论和辩论,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
6. 观点对立法: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可以采用观点对立的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并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
通过讨论与辩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品德判断力。
第四部分:课外活动7. 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自接触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社会福利机构、志愿者活动等,让他们亲身体验社会公益的重要性。
8.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是品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1篇一、前言道德教学是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塑造良好人格的重要途径。
为了更好地开展道德教学实践,提高道德教学效果,特制定本指导书,旨在为教师提供实践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
二、道德教学目标1. 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包括诚实守信、团结友爱、勤奋进取、尊老爱幼等。
3. 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使其在面对道德困境时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4.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其具备同情心、正义感、责任感等。
三、道德教学内容1. 道德基本理论:道德概念、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等。
2. 道德实践:诚信、团结、友善、敬业、奉献等。
3. 道德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道德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4. 道德教育方法:讲解、讨论、角色扮演、社会实践等。
四、道德教学实践指导1. 教学准备(1)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道德状况,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
(2)教师应收集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如案例、图片、视频等,为教学提供素材。
(3)教师应熟悉道德教学的方法和技巧,提高教学效果。
2. 教学实施(1)导入:通过讲述道德故事、播放视频、提问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教学内容。
(2)讲解:教师对道德基本理论、道德实践等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
(3)讨论:组织学生围绕道德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4)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道德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5)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道德实践,增强道德情感。
(6)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践行道德。
3. 教学评价(1)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道德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道德素养提升。
(2)学生自评:引导学生对自己的道德学习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3)家长评价:家长关注孩子的道德成长,对道德教学提出意见和建议。
中学1年道徳学習指導案
1主題名「真の友情」
2主題について
(1)主題設定の理由
真の友情は,相互に変わらない信頼があって成り立つものであり,相手に対する敬愛の念がその根底にある。
また,中学生の時期は,互いに心を許し合える友達を真剣に求めるようになる。
このような時期に,「真の友情」や「友情の尊さ」について深く考えさせ,生涯にわたって尊敬と信頼に支えられた友人関係を築いていこうとする態度を育てることが大切である。
入学後間もない第1学年の生徒には,新たな交友関係を築こうとする姿も見られるが,多くの生徒は小学校時代の友人に固執し,友人関係を広げられない状況も見られる。
そこで,友人関係の大切さ・尊さや真の友情について深く考えさせる資料を扱い,道徳的価値の主体的な自覚を促したい。
また,このような学習活動を通して,表面的な友人関係から脱却し,互いに認め尊重し合えること,互いのよりよい関わり方についても理解を深めさせたい。
本時で扱う「ぜったいにひみつ」は,友人のことを考えたはずの行動が逆効果となり,主人公が葛藤する話である。
互いの心情を自分の問題として考えさせることにより,そこに含まれる真の友情という道徳的価値に迫ることができる資料である。
指導に当たっては,効果的に互いの立場に立って考えることができるよう,役割演技を取り入れる。
その中で,即興で生徒に演じさせ,実際の場面や情景をリアルに思い浮かべさせ,資料が含む価値に気付かせる。
更に,中断法などを用いて,共感的な理解を促し,自分の考えや相手の立場を思いやるなどの道徳的な価値を生徒一人一人に深く考えさせたい。
以上のような手立てによって,真の友情の大切さに気付き「友情の尊さ」を深く自覚させ,互いのよりよい関わり方について理解を深めさせたいと考える。
(2)授業の視点
本時の学習は,読み物資料の登場人物について,役割演技を取り入れながら友達関係のあり方や真の友情について深く考えさせる内容である。
このことにより,葛藤を通して,表面的な考え方だけではなく,生徒の内面に迫りたい。
更に,互いに信頼し合うことの難しさや相手の立場を理解させることにより,自分の言動を振り返らせ,よりよい友人関係のあり方や真の友情についての価値を自覚させていきたい。
3本時の学習
(1)ねらい
友人との関係において,葛藤する場面を設定し,互いの考えや立場を交流しながら友情の尊さや真の友情について深く考えさせる。
友情[主として内容項目の2-(3)]の指導の視点
2主として他の人とのかかわりに関すること
(3)友情の尊さを理解して心から信頼できる友人をもち,互いに励まし合い,高め合う。
4資料
「ぜったいにひみつ」
※『モラルジレンマ資料と授業展開中学校編』の「ぜったいにひみつ」(荒木紀幸編著明治図書出版刊1990年)をもとに資料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