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科室控制抗菌药使用指标
- 格式:doc
- 大小:106.00 KB
- 文档页数:4
临床科室需要监测的抗菌药物指标引言抗菌药物是用于预防和治疗感染疾病的关键药物。
然而,由于过度使用和滥用,抗菌药物耐药性的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临床科室需要监测一些关键的抗菌药物指标。
本文将详细探讨这些指标及其重要性。
一级标题:监测指标一1.抗菌药物使用率–监测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率是了解患者群体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重要手段。
–可通过计算每百个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比例来评估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程度。
–高抗菌药物使用率可能意味着滥用、过度使用或不当使用抗菌药物,从而增加耐药性风险。
一级标题:监测指标二2.耐药菌感染率–监测医院内耐药菌感染的发生率有助于评估医院的感染控制措施是否有效。
–可通过检测感染患者的临床样本,如血液、尿液等,来确定耐药菌的存在情况。
–高耐药菌感染率可能意味着医院感染控制不力,需要加强预防措施。
一级标题:监测指标三3.敏感菌细菌比例–监测敏感菌细菌比例是了解抗菌药物对细菌的有效性的重要指标。
–可通过检测菌株对不同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来计算敏感菌细菌比例。
–低敏感菌细菌比例可能意味着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程度增加,治疗上的选择性减少。
一级标题:监测指标四4.抗菌药物消耗量–监测抗菌药物的消耗量有助于评估医院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可通过计算医院抗菌药物消耗量的指标,如药物总消耗量、每百张床位消耗量等。
–高抗菌药物消耗量可能意味着抗菌药物的使用频率较高,需进一步优化使用策略。
一级标题:监测指标五5.抗菌药物使用时机–监测抗菌药物使用时机是评估临床医生抗菌药物开始治疗的合理性的重要指标。
–可通过检查患者的相关临床记录,如诊断依据、症状、实验室检查等来判断抗菌药物使用时机的准确性。
–不合理的抗菌药物使用时机可能导致滥用和耐药性的发展。
一级标题:结论在临床科室中,监测抗菌药物的指标是确保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防止耐药性发展的重要工作。
通过监测抗菌药物使用率、耐药菌感染率、敏感菌细菌比例、抗菌药物消耗量和抗菌药物使用时机等指标,医院可以评估抗菌药物管理的效果,为制定有效的抗菌药物使用策略提供依据。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指标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指标一、引言本文档旨在规范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提供相关指标供医生和药剂师参考,以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程度,减少耐药菌株的发生。
二、抗菌药物使用的指征1. 根据患者的临床诊断,确定是否需要使用抗菌药物;2. 对于感染的确认,根据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排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3. 确定感染的病原菌及其药敏试验结果,选择相应的抗菌药物。
三、抗菌药物的选择和使用1. 根据病原菌的分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2. 选择合适的剂量和用药途径,以达到预期的疗效;3. 根据患者的肝肾功能,调整抗菌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间隔;4. 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避免使用过长导致耐药性的发生。
四、抗菌药物的疗效监测1. 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指标,评估抗菌药物的疗效;2. 定期进行药物浓度监测,确保药物在治疗区间内;3. 对于治疗无效的患者,及时调整抗菌药物的选择或剂量。
五、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与处理1. 对于使用抗菌药物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及时记录并进行评估;2. 对于严重不良反应的患者,停用抗菌药物并采取相应的紧急救治措施;3. 对于轻度不良反应的患者,根据具体情况、症状进行处理,如减量或替代药物。
六、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监测与预防1. 定期收集和分析不同科室的耐药菌株数据,评估耐药性的情况;2. 根据耐药菌株的分布情况,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如加强手卫生、控制院内感染等;3. 监测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引发耐药性问题。
七、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详见附件1:抗菌药物应用流程图。
八、法律名词及注释1. 药品管理法:药品管理法是指我国对药品生产、经营和使用的监管规定;2. 临床诊断: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确定患者的疾病种类和诊断结果;3. 药敏试验:通过实验室检测,评估病原菌对不同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和抗药性。
临床科室基本药物使用指标一、药品品种数药品品种数是指临床科室所使用的药品的种类数量。
医院应合理控制药品品种数,确保临床科室能够使用到质量可靠、价格合理的药品。
过多或过少的药品品种数都可能对医疗质量和成本控制产生不利影响。
二、抗生素使用率抗生素使用率是指抗生素处方占总处方的比例。
抗生素是一类用于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的药物,但滥用抗生素可能会增加耐药菌株的产生,对患者的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因此,医院应制定合理的抗生素使用率指标,对抗生素的使用进行严格控制。
三、注射剂使用率注射剂使用率是指注射剂处方占总处方的比例。
注射剂是一种直接将药物注入人体内的制剂,具有起效快、剂量准确等特点,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医院应合理控制注射剂使用率,确保临床科室在使用注射剂时能够遵守相关规定,保障患者安全。
四、药品费用占比药品费用占比是指药品费用占医疗总费用的比例。
药品费用过高可能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影响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
因此,医院应合理控制药品费用占比,确保药品费用的增长与医疗费用的增长相协调。
五、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是指每千人使用抗菌药物的频率。
抗菌药物是一类具有杀菌或抑菌作用的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
但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可能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和患者的不良反应。
医院应制定合理的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指标,对临床科室的抗菌药物使用进行严格控制。
六、处方合格率处方合格率是指符合规定的合格处方占总处方的比例。
处方是医生开具的用于指导患者用药的文件,其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
医院应定期对临床科室的处方进行审核和评估,确保处方合格率达到规定要求。
七、药品库存周转率药品库存周转率是指药品库存的流动速度与库存量的比例。
药品库存周转率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对医疗服务和成本控制产生不利影响。
医院应合理控制药品库存周转率,确保药品的库存能够满足临床科室的需求,同时避免库存积压和浪费。
临床科室控制抗菌药使用指标引言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耐药性的增加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为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并控制耐药性的发展,临床科室需要制定并遵守抗菌药使用指标。
本文将介绍临床科室控制抗菌药使用的指标和相关措施。
1. 抗菌药物使用的必要性抗菌药物在临床上起到控制和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药物之一。
然而,滥用和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导致了严重的问题,如耐药性的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等。
因此,科学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是十分重要的。
2. 临床科室控制抗菌药使用的指标为了保证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临床科室应制定相应的指标和标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临床科室控制抗菌药使用的指标:2.1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单位患者使用的抗菌药物总量。
通过监测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可以评估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程度。
一般来说,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避免过度使用。
2.2 抗菌药物使用比例抗菌药物使用比例是指抗菌药物在治疗总用药中的比例。
通过监测抗菌药物使用比例,可以评估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情况。
合理的抗菌药物使用比例应考虑到患者的临床情况和感染类型,避免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
2.3 抗菌药物使用时机抗菌药物使用时机是指在感染诊断明确的情况下,抗菌药物开始使用的时间。
合理的抗菌药物使用时机应尽早开始,避免延误治疗,同时要注意避免盲目使用抗菌药物。
2.4 抗菌药物使用持续时间抗菌药物使用持续时间是指抗菌药物使用的时间长度。
合理的抗菌药物使用持续时间应根据感染类型、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进行评估,避免过长或过短的使用时间。
2.5 抗菌药物使用种类抗菌药物使用种类是指在治疗中使用的抗菌药物的种类。
合理的抗菌药物使用种类应考虑抗菌谱、耐药性等因素,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2.6 抗菌药物使用途径抗菌药物使用途径是指抗菌药物的给药途径,包括口服、注射、局部应用等。
合理的抗菌药物使用途径应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和感染类型进行评估,选择适当的给药途径。
盐城新东仁医院
通知
各科室:
根据国家、省、市及医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实施方案的有关要求,经医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领导小组研究、报请院务会批准,现将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率及使用强度控制标准公示如下:
临床各科室控制抗菌药物使用指标
五官科规定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0%,使用强度为45DDD。
妇产科规定抗菌药物使用率为45%,使用强度为30DDD。
骨科规定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0%,使用强度为45DDD。
泌尿外科规定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0%,使用强度为45DDD。
普外科规定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5%,使用强度为45DDD。
脑外科规定抗菌药物使用率为45%,使用强度为30DDD。
内科规定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5%,使用强度为25DDD。
小儿科规定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5%,使用强度为45DDD。
急诊科规定抗菌药物使用率为40%,使用强度为30DDD。
I类切口使用抗菌药物<30%。
住院病人微生物样本送检率>30%。
对超标科室每项指标每超1%分别扣除医生组当月奖金1%。
I类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每超标1例,扣除科室奖金2000元。
微生物样本送检率每减少1%,扣除医生组当月奖金5%。
对年底仍不能达标者,将追究科主任责任。
望各科室遵照执行。
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领导小组
2012年06月15日本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内容侵权请告知删除,感谢您的配合!。
抗菌药物合理用药控制、监测指标【监测指标】(一)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35 种(增补)1.同一通用名称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超过2 种,具有相似或者相同药理学特征的抗菌药物不得重复采购。
2.头霉素类抗菌药物不超过2 个品规。
3.三代及四代头孢菌素(含复方制剂)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不超过5 个品规,注射剂型不超过8 个品规。
4.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注射剂型不超过3 个品规。
5.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和注射剂型各不超过4 个品规。
6.深部抗真菌类抗菌药物不超过5 个品种。
本监测指标所指抗菌药物是指治疗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的药物,不包括治疗结核病、寄生虫病和各种病毒所致感染性疾病的药物以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
不包括抗结核病药、抗病毒药、抗寄生虫药;不含植物成分的抗菌药、不包括抗皮肤感染药、眼科抗感染药等外用品规。
(二)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增补)指标名称: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
对象选择: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指标类型:过程指标。
指标改善:1.接受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50%。
2.接受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80%。
分子: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例数。
分母:同期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总例数。
计算公式: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例数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100同期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总例数(三)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增补)指标名称: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
对象选择:全部住院患者。
指标类型:过程指标。
指标改善:比率降低(<60%)。
分子:出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例数。
※分母:同期出院患者总例数。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考核方案本考核方案采用百分制,各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考核分≥80分到者,科室享有医疗质量奖,低于80分不得享有医疗质量奖。
计算出各科室总得分后,按绩效考核所占权重折算后上报绩效考核办。
一、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各项指标考核(该项考核打满分的奖3分)一病区:科室抗菌药物使用率≤40%,科主任绩效考核得10分,每超过一个百分点扣1分;科室抗菌药物使用强度≤25DDD以内,科主任绩效考核得20分,每超1个DDD 扣2分;以治疗为目的使用抗菌药物的病原学送检率≥30%,科主任绩效考核得3分,每降低1个百分点扣科主任绩效考核分1分;接受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50%,科主任绩效考核得3分,每降低1个百分点扣科主任绩效考核分1分;接受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送检率≥80%,科主任绩效考核得4分,每降低1个百分点扣科主任绩效考核分1分;门诊诊室抗菌药物使用率≤20%得10分,每超一个百分点扣1分。
二病区:科室抗菌药物使用率≤75%,科主任绩效考核得10分,每超过一个百分点扣1分;科室抗菌药物使用强度≤48DDD以内,科主任绩效考核得20分,每超1个DDD 扣2分;以治疗为目的使用抗菌药物的病原学送检率≥30%,科主任绩效考核得3分,每降低1个百分点扣科主任绩效考核分1分;接受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50%,科主任绩效考核得3分,每降低1个百分点扣科主任绩效考核分1分;接受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送检率≥80%,科主任绩效考核得4分,每降低1个百分点扣科主任绩效考核分1分;门诊诊室抗菌药物使用率≤75%得5分,每超一个百分点扣1分,急诊儿科抗菌药物使用率≤75%,得5分,每超1个百分点扣1分。
四病区:科室抗菌药物使用率≤60%,科主任绩效考核得10分,每超过一个百分点扣1分;科室抗菌药物使用强度≤40DDD以内,科主任绩效考核得10分,每超1个DDD 扣2分;I类切口手术预防感染抗菌药物使用率≤30%,得20分,每超1个百分点扣2分,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药物选择、给药时机、疗程均符合相关规定,符合率≥90%得10分,每降低1个百分点扣1分;以治疗为目的使用抗菌药物的病原学送检率≥30%,科主任绩效考核得1.5分,每降低1个百分点扣科主任绩效考核分0.5分;接受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50%,科主任绩效考核得1.5分,每降低1个百分点扣科主任绩效考核分0.5分;接受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送检率≥80%,科主任绩效考核得2分,每降低1个百分点扣科主任绩效考核分1分;门诊诊室抗菌药物使用率≤20%得5分,每超一个百分点扣1分。
临床科室控制抗菌药使用指标一、目的:1.降低抗菌药物的滥用和不当使用:抗菌药物的滥用会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制定控制指标可以促使医务人员理性使用抗菌药物,避免不必要的使用。
2.提高抗菌药物的疗效: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可以减少多药耐药菌株的产生和传播,有效保留抗菌药物的疗效,维护患者的治疗效果。
二、内容:1.设立合理的指标:制定控制抗菌药物使用的指标时,应根据临床科室的特点、耐药情况和患者的需求制定,并考虑到药物的使用频率、使用范围等因素。
常用的指标包括抗菌药物使用率、单纯性感染的抗菌药物使用率、手术前抗生素使用率等。
2.制定相应的目标:在指标设立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目标来指导和评估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例如,设定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20%、单纯性感染的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30%等。
3.制定操作规范和流程:对于抗菌药物的使用,临床科室应制定相应的操作规范和流程,明确抗菌药物使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规范用药的剂量、频率、疗程等。
三、实施过程:1.宣贯政策和培训医务人员:临床科室应广泛宣贯有关抗菌药物控制政策,提高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使用的认识和意识。
并通过组织专题讲座、培训班等形式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用药水平和科学性。
2.建立监测和评估机制:制定抗菌药物使用指标后,临床科室应建立相应的监测和评估机制,定期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跟踪和分析。
通过监测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调整临床实践措施,提高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
3.引导患者和家属正确用药:在患者入院时,应提醒患者和家属注意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遵从医嘱,不自行增减剂量或间断用药。
并向患者和家属解释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注意事项和不良反应等。
总结:临床科室控制抗菌药物使用指标的制定目的在于降低抗菌药物的不适当使用,提高抗菌药物的疗效。
通过设立合理的指标、制定相应的目标和操作规范,宣贯政策和培训医务人员,建立监测和评估机制以及引导患者和家属正确用药,可以有效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和传播,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医字[20 ]18号
关于印发《xxxx医院
临床科室控制抗菌药使用指标》的通知
各科室:
为落实卫生部提出的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使用率等控制指标(见表1),根据2011年我院各临床科室抗菌药使用情况调查结果,特制定《xxx医院临床科室控制抗菌药使用指标》,并针对各项指标制定了奖惩措施,请各相关科室认真贯彻执行,具体如下:
1.卫生部要求:住院抗菌药使用率(注射与口服、不包括外用、抗结核药,下同)≤30%;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使用一线抗菌药送检≥30%、使用二线抗菌药送检≥50%;使用三线抗菌药送检≥80%。
2.奖惩措施:住院抗菌药使用率每月药剂科统计报院感科,每超过1%,扣该医师50元,住院抗菌药使用率低于规定指标的1%,每个奖10元,奖惩按百分比类推。
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数每月底检验科统计后报院感科,超额完成的部分每个奖10元,未完成定额任务的每个扣50元,使用抗菌药患者数不足但送检率达标不处罚。
3. 各住院科室分解指标,见表2。
微生物检验样本包括细菌培养+药敏、衣原体培养及药敏、支原体培养及药敏、沙门菌、志贺菌培养及鉴定、结核菌培养、痰找结核杆菌、结核菌涂片检查、霍乱弧菌培养、真菌涂片检查、淋球菌、阴道分泌物检查。
原则
上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必须采集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
采集时机必须在抗菌治疗前,对已用药而不能中止的患者,也应在下次用药之前。
二、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控制指标
1.卫生部要求:门诊抗菌药使用率(注射与口服、不包括外用、抗结核药)门急诊科≤40%,门诊普通科室≤20%。
2.奖惩措施:门诊各科抗菌药使用率超过规定指标的每1%,扣该医师50元。
门诊抗菌药使用率低于规定指标的1%,每个奖10元、奖惩按百分比类推。
返聘医师一并奖惩。
3.各科分解指标,见表3。
表3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控制指标
三、围手术期抗菌药的使用
四、抗菌药使用强度控制
要求力争<40DDD。
重点管理影响抗菌药使用强度的因素,加强如围手术期超规定时限使用抗菌药、二种作用机制相同的抗菌药联合注射或口服、超说明书规定剂量上限使用抗菌药、出院带抗菌药等处方医嘱点评。
治疗使用抗菌药未在“医师说明”中说明使用理由有感染诊断、血象高、CRP高,有药敏试验等,每处扣50元。
五、持续性改进
相同医师使用相同抗菌药出现不同起问题的累计并罚。
每星期六对门急诊科、普通门诊处方、住院医师的在院医嘱抗菌药物使用率进行滚动预警通报,并通报住院各科科主任干预结果抗菌药干预率(主任停医师抗菌药医嘱情况),望临床科室主任能够通过抗菌药物使用率预警,以督促医师加以持续性改进。
附件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
记录。
(1)在病历中的主要诊断与次要诊断为感染者,或手术前患者正处在使用抗菌药治疗感染的进程之中。
医师必须在“医师说明”中注明“感染诊断”。
(2)临床医师认为有使用此类抗菌药物治疗的禁忌证者。
必须在“医嘱说明”中注明“过敏诊断”。
2. 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者,可选用克林霉素预防葡萄球菌、链球菌感染,可选用氨曲南预防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
必要时可联合使用。
3. 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检出率高的医疗机构,如进行人工材料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置入、人工关节置换等),也可选用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预防感染。
本通知自年月日起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