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山收藏书法馆落成致胡学农先生
- 格式:pdf
- 大小:47.54 KB
- 文档页数:1
“鬼手”邵学军刀笔滚惊雷作者:李军来源:《科学导报》2021年第54期铺开八尺宣纸,脱掉鞋,操起特制笔,饱蘸墨,虚握拳,平呼吸,提、按、顿、挫,扭拧千毫风尘现,搅得流云滚滚来……顷刻间,厚重凝练的“含得”二字跃然纸上!“舍”字头起笔“人”像慷慨姿意给予,“得”字落笔之“寸”似快乐跳跃,意蕴立现。
7月31日,《科学导报》记者见到了60岁的邵学军,此时他正准备写字,长发飘飘,字与书者皆让人感慨潇洒神奇。
他告诉记者:“写小楷,用指力;写大楷,用腕力;一尺榜书,用肘力和臂力,一米榜书,用的是肘力、臂力和腰力;一米五以上的榜书,则需加脚力。
”大笔饱蘸浓墨后的重量,之所以给记者展示“舍得”二字,是代表了他的创作历程和独特风格。
邵学军给记者讲述了一个关于“寿”字的故事。
2007年,他为北京奥运会创作999对“福寿”礼品字时,因找不到感觉,半月有余,废纸无数,却始终达不到心目中的感觉,夜夜难眠,常常躺在床上,脚还在空中一招一式比画着。
有天半夜恍惚中,眼前出现了一个老树根雕的扭拧架势,幻若一位长者练拳的凝结,他脑子里顿时形成了舍字的形态,呼之欲出,旋律和节奏随即生成,转化成爆发力,他立刻起身下地,风雷而动,一蹴而就!邵学军说他的每一次创作都激情万丈——以绘画造型,将文字化为形象,章法自在脑海;以音乐节奏运笔,用旋律造势,蛰伏只待火候;以武术刚柔攻防,瞬间爆发,气势险峻,力透纸背;以中医调和内外,荣养左右,宣通上下而皆在胸中,完美收笔,局面震撼而和谐。
造势、造险、化险为夷,蕴藏着功夫和修养,他写牌匾每一个字的出炉,都同眼前这个“舍得”一样,笔笔见功、处处精妙、严于法度,所作榜书大字磅礴苍劲、气势雄浑。
邵学军笑言,他的题字,始于1977年。
每次路过太原河西“下元饭店”,总被美味撩拨,但因囊中羞涩,始终未敢入门。
一天斗胆进去,点碗肉浇面。
“当时一眼看到墙上字迹丑陋的价目表。
应我要求,给老板重写了价目表,又画了个服务员的广告像,老板高兴坏了,不仅免了面钱,又给我炒了一盘过油肉,还给了20元(这相当于父亲一个月的工资),最后把我介绍给对面的五交化店写门头招牌字。
寻迹兰家大院 花溪水沧海桑田,苍穹无极,时有闪电,敲响记忆之窗,钩沉几朵湮于佚历史长河的传奇。
在辽南的大山深处,有一个历经四个朝代的兰家大院,隐于岁月的褶皱里。
北方的三月,乍暖还寒。
料峭的清晨,我们一行十余人驱车百里山路,奔赴岫岩山村,寻访兰家大院,拜谒黄显声将军故居。
大院居住的是黄姓家族,因其坐落在凤城苇山河兰家沟,被称为兰家大院。
现在这里为岫岩满族自治县石庙子镇丁字峪村。
血肉长城第一人、著名的抗日将领黄显声就出生于这个兰家大院。
山村安静,偶闻犬吠,群山环抱之中,七松拱卫之下,一座青砖砌筑的大宅院便是兰家大院。
大院里,三幢并列的五间房,青砖黛瓦,背山面水,坐北朝南,东西两侧各配有七间厢房,院墙四角筑有炮楼。
在东北,这样的宅院是堪比晋中著名民居王家大院般的存在。
今天所见的是2005年岫岩政府出资修复后的兰家大院,作为黄显声将军故居,此地设立黄显声将军生平陈列馆,对社会开放。
大院正中央,三米高的黄显声将军白云石雕像威武矗立。
将军身披军大衣,气宇轩昂。
将军在诉说:“百年前列强辱国,国破民殇,叹拳拳赤子,七尺之躯不足惜!问渺渺苍穹,三省失地何时收?”68东厢房是黄显声将军生平陈列馆,存放着大量图片和史料,展示黄将军胸怀民族大义、叱咤风云的壮烈一生。
陈列馆里存有大院修复前的建筑原貌图,悬挂着黄氏宗族谱系图,还保存着一份2014年5月15日发表在《丹东广播电视报》上的文章,为黄显柱口述、记者姚群执笔。
文中记载大院经历了四个朝代的风风雨雨,在1800年前就有老东院、老中院、老西院和全德堂院存在。
这里原居住着正字辈的黄氏支系,也是兰家沟黄姓家族中的四大主要支系,后来老东院支系迁出。
东院中院两个老院合并重建,现在见到的修复的黄显声将军故居就是老中院、老东院合并后的兰家大院。
院落四角筑有炮楼,眼前的炮楼没有原建筑图片高于院墙的高度,也没有枪眼和瞭望孔,但它仿佛揭开高门大户的兰家大院昔日辉煌与鼎盛的一角,暗示黄显声将军的戎马生涯与轰轰烈烈。
◆谢新茂( 湖南 娄底 )气韵清雅品自高华斌的工作室在九楼。
每次联系他,辄称“在工作室”。
前去造访,则见华斌打坐一般,凝神静气坐在正对门口的沙发上,或手不释卷,或闭目沉思,而少见他挥毫泼墨。
工作室挂一对联:“花木清香庭院翠,琴书雅趣画堂幽。
”见我来了,起身让座,泡茶,然后抽烟、聊天。
多为课程教学话题,或古今文章,或诏奏格式,或字词出处,或文人轶事。
博识广闻,其论更常有新颖惊世之处,常令曾担任过系主任一职的我汗颜。
至于书画领域专业知识,我只能洗耳恭听,不敢置喙。
工作室一面墙,全是书橱。
橱中所陈,除前人今贤书画集,多数竟是文史哲类古今名著。
这个时候,华斌已不仅仅是书画名家,更是治学严谨、知识渊博的老师与学者。
谁能想象,他当年只是一名初中未毕业的井下矿工!夫书画大家,非技巧所能至也。
冠盖巍峨,土壤必定丰厚,唯有养土培育得肥沃,方能在观者面前展示鲜艳的花、翠绿的叶。
书画亦如此,唯有学养深厚,提笔挥毫,才能做到方寸之间,一笔一划皆有出处。
遵古又不拘泥格式,融今而又品格高远。
华斌书画多次入选国展,拿到金奖,其书法气韵清雅,洒脱有致,国画灵动活泼,纤毫皆精,近四十年所付出的心血,可王维·竹里馆 书法 罗华斌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23 / 7名 家见一斑。
华斌天生痴书画。
儿时上学,他多以写字、画画为乐,常被老师以范本示之同学。
然家贫,为谋一份口粮,他初中未毕业即辍学,入一大厂附属铁矿,在井下做采掘工。
矿洞里污黑,与课堂之明亮形成鲜明对比。
华斌每月领四十五斤粮,肚子饱了,初心不改,从井下上来,即磨墨临帖写字,纵使宿舍工友打牌震天响,他自心无旁骛,仿佛要把墨汁全泼在纸上。
不久其字便小有名气,他因此被调入总厂。
总厂部门多,订报多。
昨日新报成旧报。
这些报纸,华斌整天惦记,不时到各办公室上门收集,作为练字纸张,每有闲暇,即临帖练字。
走在大街上,见可意之招牌、对联,也常在写字时模仿。
日积月累,所写之毛笔字,日渐华丽。
苏东坡谪居黄州遗址今何在展开全文2010-11-04 来源:光明日报查看评论进入光明网▲何学善 1949年起从事教育工作,历任小学校长、辅导员等职。
1960年在华中师大历史系学习毕业后,在黄冈县教育局、黄冈县团风中学任职任教。
1979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特级教师”称号。
现为黄州东坡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雪堂北宋元丰五年(1082),苏轼建草房于东坡之上。
房子落成之日,适逢大雪,有感于自身的处境,苏轼绘雪于房中四壁,取名为“东坡雪堂”。
清末黄州古城图以苏轼文章记载、《黄州府志》地图标识和实地调查考察三者为依据,考证苏东坡黄州居住遗址分别是:黄泥坂在今八一路东端一段坡路上。
东坡、雪堂在今黄州中学与黄冈日报社两山之间。
定惠院址即今之定花院处。
临皋亭在青砖湖社区薅儿咀。
苏东坡的名字,承载着黄州人的一种特殊的历史记忆和感情。
苏轼贬到黄州以后,一变成为苏东坡。
他是我们黄州的苏东坡。
今天的黄州人如果对这位老住户的住址都弄不明白,不仅愧对先贤,也会贻笑天下。
我在黄州城有一段特殊的经历。
解放前我在城内读初中,又在东门外读高中。
解放后60年代初,我在东门外县文教局工作多年。
我对黄州城内外的街道,以及东门外一带的原始地形、地貌,至今历历在目。
现在根据苏东坡的有关诗文、明清古地图的有关标识,结合我过去对城内外地形地貌的了解,谈谈遗址的今址问题。
黄泥坂、东坡、雪堂今址黄泥坂,虽然不是苏东坡居住遗址,但它是苏东坡在临皋亭与东坡、雪堂之间的重要来往通道。
黄泥坂是我们今天寻找临皋亭、东坡的路标。
如果没有明弘治图,关于黄泥坂的标识,我们今天很难认定东坡、临皋亭的今址。
不错,黄泥坂,本是一般的黄泥土坡,但它一旦有幸同名人结缘,因而为名人“点染”,它就如同用茅草搭建的雪堂一样,理所当然地成为东坡文化遗存。
何况苏东坡,对黄泥坂又情有独钟,他不仅仅“点染”,而是“浓墨重彩”地歌之咏之。
苏东坡把这段遍布卵石的黄泥之路,看成是他在政治上被摧残之后,在黄州又遇到了艰辛难走的道路折磨。
参观博物馆的观后感博物馆观后感5篇参观博物馆的观后感一我终于参观了向往已久的三峡博物馆。
那天早晨,天下着雨,但一点也没影响到我们的情趣。
每个同学都洋溢着激动的心情,踏上了旅程。
汽车在高速公路上疾驰,我们一路欢声笑语,仿佛眨眼的功夫就到了重庆。
我们首先来到重庆人民广场,站在宽阔的广场中间,抬头仰望,气势磅礴的博物馆就展现在眼前。
三峡博物馆依山而建,整体呈一个大弧线形状,就像雄伟的长江三峡大坝。
正是有了三峡大坝工程,才有了三峡文物的抢救,也才有了修建三峡博物馆的最初由头。
博物馆正是三峡文物的一个家。
顺着台阶,我们来到了博物馆的大门,最显眼的是大面积的弧形蓝色玻璃幕墙,上面流淌着水,好像“三峡之水天下来”,水又通过三层叠瀑,一泄而下,与人民广场相连。
博物馆正面右上方,有一个4米见方的巨大篆体印章,印章刻有“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9个大字。
走进大厅,哇!地面、墙面、环形走廊全是用米黄色大理石镶嵌而成。
我们个个看得眼花缭乱,瞠目结舌。
随着导游,我们来到了一个圆形影厅,四周都是屏幕,原来这就是360度数字环幕电影,我还是生平第一次看到。
我们观看了题为《大三峡》的影片,让我了解到了三峡的形成,三峡的巨变,我也仿佛跟着游轮去了趟美丽的三峡。
接着我们来到《壮丽三峡》展厅,据导游介绍展厅面积约1200平方米,展品约800件。
走进展厅,我似乎来到了壮美的三峡。
迎面是一幅长9米、高6米的三峡壁画,它与摆放有致的各种三峡石一起,构成了雄伟的夔门、秀美的桃子峰。
而我的脚下,正踩在一条用玻璃隔水方式营造的长江水上。
江水拍岸的声音,川江号子的声音,以及长江三峡特有的猿啼声,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真实的壮丽三峡。
接着我们上二楼参观《远古巴渝》展厅。
这是三峡博物馆文物最丰富的一个展厅,这里陈列着巫山人的牙齿和下颌骨化石、剑齿象牙石刻、陶片、鸟形尊等。
还有远古巴人生活场景复原。
展示了远古巴渝的无穷魅力。
最后我们来到《抗战岁月》展厅。
展厅的核心部分是重庆大轰炸半景画展厅。
湖北英山开建毕昇纪念园
乔羽
【期刊名称】《广东印刷》
【年(卷),期】2022()3
【摘要】2022年4月1日,毕昇纪念园项目开工仪式在毕昇故里湖北省黄冈市英
山县草盘地镇举行。
该项目是该县有史以来最大的文化建设项目,对擦亮“毕昇文化”名片,弘扬创新精神、工匠精神,推动文旅康养产业融合发展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总页数】1页(P3-3)
【作者】乔羽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
【相关文献】
1.纪念毕昇发明活字印刷960周年--毕昇印刷实证研究取得可喜成果
2.纪念毕昇
发明活字印刷960周年——毕昇胶泥制字工艺研究3.湖北英山茶叶的名牌之路--
关于湖北英山茶叶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4.毕昇墓在湖北英山发现5.湖北英山毕
舁科技产业园项目开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50文学·艺术《名家名作》·技艺方 宜[摘 要]中国微刻艺术的历史源远流长,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是用刀、针等工具在骨牙、竹木、玉石、果核、珍珠、头发、陶器等载体上刻出微小的字或画面,是一种将诗歌、绘画、书法、篆刻等众多艺术形式融于一身的微缩精细雕刻技法,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和典型的中华民族本土文化特征,它的创作形式突破了传统雕刻方式,属于一种独特的艺术门类。
早在商朝前,就有人在甲骨上刻出微小文字,到了秦汉唐宋时期,微刻艺术又伴随印章和青铜器铸造的出现而得到发展,至元明清时期,硬度适中的石材被文人雅士广泛用做印章,篆刻艺术迅猛发展,伴随着边款艺术的成熟,微刻逐渐形成独特的技法。
因微刻是凹进去的,有较强装饰性,通常人们把刻说成阴雕。
欣赏或创作微刻作品,讲究环境的安静,当你投入进去,就仿佛被带进另一个幽静的微观世界里,进入了探微见著、风云际会又令人惊喜不断的微观世界。
微刻技艺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必须推陈出新,使之薪火相传,不断发扬光大,在传承中吸收传统的精华,传递和延续这种文化真谛,在创新中整合传统并结合时代大环境加以再造。
[关 键 词]微刻技艺;推陈出新;微中观艺浅议微刻技艺的推陈出新微刻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粹之一,是一门以“微”和“精”为特征的艺术,是一门“小中见大,微中观艺”的传统手工技艺。
它从上古时期的微刻细字,到近古时期的立体雕刻,已有三千多年的演变历程。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技术革新日新月异,加上显微镜的出现,让微刻的精度和微度进一步缩小,同时也提升了人们对微刻作品的审美要求,在工具的革新为手工技艺带来益处的同时,决不能忽略艺术的追求, 决不能忽略微刻手工技艺的推陈出新。
一、提高审美情趣,将观赏性视为微刻艺术不变的精神内核微刻艺术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化中非常神秘和珍贵的艺术品种之一,其“字体小如芥籽,笔画细若秋毫”,微刻意指平面线刻,刻后需在平面刻画上进行着色,此类技艺被称之为绝技。
2024年正山堂书画院成立仪式讲话稿范本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仁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庄严宣布,2024年正山堂书画院正式成立!这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也是我们迈向更高峰的起点。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我感到非常荣幸和激动,能够站在这里,向大家致辞。
首先,我要代表正山堂书画院的全体成员,向各位领导、各界朋友和广大员工表示由衷的感谢和诚挚的问候!正是有了你们的关心、支持和辛勤付出,才有了今天的正山堂书画院。
正山堂书画院成立,是我深入研究书画事业,探索中国文化的一次尝试。
正山堂书画院致力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书画艺术的发展,为广大书画爱好者提供一个展示才华、交流学术、提高品位的平台。
正山堂书画院的成立离不开大家的支持和付出。
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们不断努力、勇往直前,取得了一系列伟大的成就。
然而,我们也清楚,这只是一个新的起点,未来的路还有很长,我们面临的挑战也会更多。
面对未来,我要郑重向各位发出一个倡议:让我们共同努力,谱写中华书画艺术新的华章!首先,我们要坚守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作为书画院的成员,我们应该更加热爱、更加尊重、更加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将其发扬光大。
我们要研究古人的作品,挖掘其中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将其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创造出更具时代特色的艺术作品。
其次,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水平和素质。
艺术是源于人的创作,而人则是不断进步的。
作为书画院的成员,我们应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新的技法和风格,不断提高自身的创作水平和审美能力。
只有不断自我突破,才能不断迈进新的高度。
第三,我们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为社会做出贡献。
正山堂书画院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我们要积极组织各类书画展览、演讲、交流活动,将优秀的艺术作品带给更多的观众,传递美的力量和思想的力量。
同时,我们也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通过书画创作,为社会传递正能量,引领人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最后,我要感谢所有参与正山堂书画院成立的人员和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