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动力图式理论通感隐喻的认知解读
- 格式:pdf
- 大小:358.12 KB
- 文档页数:5
一、引言(一)意象图式古希腊时期,“图式”被当作是一种固定的模板。
康德认为,它是连接感知和概念的纽带,是建立概念与物体之间联系的手段[1]。
心理学中的“图式”最早始于完型心理学。
皮亚杰强调认识主要源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互动,可以通过自我调节使得客体被同化到主体的图式之中,或主体调节图式创立新图式来适应新客体。
莱考夫和约翰逊首先将“意象”用于隐喻分析[2]。
随后,他们各自将“意象”与“图式”结合起来,提出“意象图式”(image schema)并对其做出解释。
莱考夫指出,意象图式是我们日常身体经验中反复出现的比较简单的结构。
意象图式比起表象、心象或意象更为抽象和概括[3]。
约翰逊认为,意象图式是在我们感知互动和运动程序中一种反复出现的、动态性的模式,可为我们的经验提供连贯性和结构性,它主要具有意象性抽象结构的功能[4]。
兰盖克将意象图式分为射体(trajector/TR)、界标(landmark/LM)和路径(path)。
射体(TR)与界标(LM)之间存在某种不对称的关系,射体为主体,其空间方位有待确定。
界标为参照物,为射体的方位确定提供参照。
射体所经过的路线称为路径[5]。
后来他又指出,当某个关系被侧显时,其参与者的突显度存在差异。
最为突显的参与者称为“射体”,是识解为被定位、被评价或被描述的实体[6]。
射体可映象式地描述为所侧显关系中的首要焦点(primary focus)。
通常还需有一个次要参与者得到凸显。
其作为次要焦点(secondary focus),倘若存在,则可称之为“界标”。
不同表达式可具有相同的内容,并侧显同一关系。
而通过选取的射体与界标的差异性,使用者可以表示不同的意义。
王寅指出,“现实一认知一语言”是认知语言学的一条基本原理[7]。
简单的“现实一认知一语言”公式可细化为:现实一互动体验一意象图式一范畴一概念一语言(图1)[7]。
人类在感知体验和互动的基础上,逐步意象图式对隐喻及转喻产生的一词多义现象的解释力———以“过”的多义研究为例李若楠(厦门大学外文学院,福建厦门361005)摘要:一词多义是人类语言中的普遍现象。
幼教365·管理2021年3月幼儿对某个现象或者某个东西感兴趣的时候,常常会乐此不疲,不断地观察或者摆弄,一探究竟。
这样看似重复的行为,实质上是幼儿在不断地探究,可以说是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的过程,并不是简单的模仿或者重复,而是在深度学习。
看到这种现象,教师和家长该如何对待这种行为,并给予一定的支持呢?为什么孩子总喜欢爬上爬下?为什么孩子总喜欢转圈奔跑?当我们了解促进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强大内驱力时,当我们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去支持而非干预儿童时,我们就会看到儿童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
如此,读懂幼儿的心思,解读幼儿的行为,显得尤为重要。
“图式”是一把好的解读童心的密钥。
本文从家长的视角出发,追随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发展兴趣,进而结合图式理论,家园携手,支持儿童发展。
一、观察生活,发现儿童的兴趣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芃芃对蜗牛特别感兴趣。
走在路上,他总能发现草地里或台阶上隐藏的小蜗牛。
他说,他最喜欢的动物就是小蜗牛。
芃芃这么喜欢小蜗牛,我们就在淘宝上买了蜗牛回来饲养。
芃芃可高兴了,每天观察蜗牛吃东西,玩蜗牛的触角。
几天后,我们发现蜗牛好像不愿意吃东西了。
怎么办呢?在我的建议下,他很不情愿地把蜗牛送回了大自然。
为此,芃芃伤心地哭了好几天。
为了安慰他,我买了个小蜗牛抱枕送给他,他每天抱着蜗牛抱枕睡觉。
这样的一段饲养经历,让芃芃对蜗牛产生了别样的感情。
芃芃对蜗牛的迷恋持续了很长时间,每天睡前都要求我读与蜗牛相关的绘本,绘本的内容很简单,都是介绍蜗牛的一些简单习性。
蜗牛走到哪里,都背着自己“房子”。
天气热,它就藏在自己的“房子”里面;下雨天,它就出来玩,它还喜欢吃生菜……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家里出现了很多大大小小的用黏土做的蜗牛,仔细观察,这些蜗牛的颜色、大小各不相同,有些细节特别突出,如蜗牛张开了眼睛等。
我问:“芃芃,你怎么做了那么多蜗牛?”芃芃说:“我很喜欢蜗牛。
”我接着问:“你为什么这么喜欢蜗牛啊?”“因为小蜗牛很小、很可爱。
认知图式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这样的感受:当我们刚刚接触到一个新的陌生的事物时,总尝试着借助自己脑海中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来对该事物作出解释。
这种借助于以往的经验知识的心理认知过程,便涉及到了“认知图式”的问题。
一、认知图式的含义什么是认知图式?英国心理学家巴特利特(Bartlett)认为,认知图式是“过去反应或过去经验的一种积极组织”(拓扑结构)(鲁忠义,1991)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则认为“认知图式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皮亚杰,1981)。
简而言之,图示就是人们在认识某一事物时脑海中原有的一个解释框架。
其实,人脑对信息客体的认识方式就是认知图式,或者说,人脑对信息客体的选择、整合和理解的方式就是认知图式。
(蒋永福.刘敬茹,1999)图式往往包含了对认知对象的整体概念,包含了通过经验知识而对事物概念的理解。
当我们用图式去解释认知对象时,首先必须调动图示中的体现着认知对象典型属性的“原型”,进行宏观的把握。
然后借用图式中体现着认知对象特殊属性的“范例”,就形成了对一个事物的微观把握。
通过对图式中“原型”与“图式”的调用,我们就对认知对象有了初步的了解。
二、图式对认知的作用由此看出,图式对我们认识某一事物有着显著和深刻的影响。
图式是认知活动中个体先存的认知结构,这种结构对于认知活动影响很大。
这种对社会认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注意、编码、提取。
(1)注意:图式对注意的影响是指图式指导我们关注什么样的信息,即图示影响着认知对象的选择。
生活中有很多事物,但并不是每件事物都能让我们留意,也存在着不同的人对不同的事物感兴趣,这便与认知图式紧密相关。
一般情况下,与图式一致的信息更容易被我们关注并进入我们的意识。
但同时,与图式极度不一致的信息因格外突兀也会很容易的进入我们的意识。
作为确定对象的框架,个体认知图式具有很强的选择性。
图式内若无相关的机制或结构,某些事物即使是呈现在个体面前,也很难成为他的对象。
再美的音乐也不能成为正在为饥肠辘轳而忧心忡忡的穷人所欣赏的对象。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一、认知发展的基本过程皮亚杰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图式(schema,在他后期著作中用scheme一词)。
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我们可以把图式看作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
在皮亚杰看来,图式可以说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
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受三个基本过程影响的:同化、顺化和平衡。
1.同化(assimilation)同化原本是一个生物学的概念,它是指有机体把外部要素整合进自己结构中去的过程。
在认知发展理论中,同化是指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的过程。
也就是说,个体在感受到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头脑中原有的图式之内,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就像消化系统将营养物吸收一样。
所以,在皮亚杰看来,心理同生理一样,也有吸收外界刺激并使之成为自身的一部分的过程。
所不同的只是涉及的变化不是生理性的,而是机能性的。
随着个体认知的发展,同化经历下列三种形式:⑴再现性同化,即基于儿童对出现的某一刺激作出相同的重复反应;⑵再认性同化,即基于儿童辨别物体之间差异借以作出不同反应的能力。
它在再生性同化基础上出现并有助于向更复杂的同化形式发展;⑶概括性同化,即基于儿童知觉物体之间的相似性并把它们归于不同类别的能力。
2.顺化(accommodation)顺化是指有机体调节自己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
顺化是与同化伴随而行的。
当个体遇到不能用原有图式来同化新的刺激时,便要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或重建,以适应环境,这就是顺化的过程。
可见就本质而言,同化主要是指个体对环境的作用;顺化主要是指环境对个体的作用。
显然,从整体而言,如果只有同化而没有顺化,那就谈不上发展。
尽管同化作用在保证图式的连续性和把新的要素整合到这些图式中去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同化如果没有它的对立面──顺化的存在,它本身也不能单独存在。
换言之,不存在纯粹的同化。
(完整版)认知语⾔学中的意象图式理论认知语⾔学中的意象图式理论⼀、意象图式的含义与理论基础意象图式(ImageSchema)是认知模型理论中的⼀个⾮常重要的概念,研究意象图式对于研究⼈们如何建构范畴、形成概念、分析隐喻、理解意义、实⾏推理等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意象和图式原是两个独⽴的概念。
18世纪时康德讨论了图式的哲学意义,他认为图式是“连接感知和概念的纽带,是建⽴概念与物体之间联系的⼿段,也是建构意象、制造意义的必要程序,个体共有的想象结构”(王寅,2007:172)。
⽽意象常被视作是⼀个⼼理学的术语,指代⼀种⼼理表征,即⼈们在看不到某物时却仍然能够想象出该物体的形象和特点,⽽这正是在没有任何外界事物提⽰的情况下,⼈们仍然能在⼼智中猎取这个事物的印象的⼀种认知⽔平。
Lakoff和Johnson(1987)⾸次提出了意象图式这个概念。
他们将它定义为:意象图式是感知互动和运动活动中的持续再现的动态模式,这个结构给我们的经验以连贯性和结构性。
(Johnson,1987:xiv)Gibbs和Colston(1995)描述意象图式为空间关系以及空间中运动的动态模拟表征,⽽Oakley(2004)认为它则是为了把空间结构映射到概念结构⽽对感性经验实⾏的压缩性的再描写。
(李福印,2007:81)认知语⾔学家们赞同意象图式是基于⼈们的感知和体验的,并且先于⼈类语⾔。
换⾔之,“现实—认知—语⾔”是认知语⾔学的⼀条基本原理,并且认知过程包括:互动体验、意象图式、范畴化、概念化、意义等过程。
所以,意象图式只不过是认知过程中的⼀个细节。
认知语⾔学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即“经验是在我们持续通过与变化的环境互动之中产⽣意义的体验性感知运动和认知结构的结果”(王寅,2007:37),其⼼理学基础是⽪亚杰的建构论和互动论。
所以,意象图式也是基于体验,与现实世界互动,并抽象出来的⼀种形⽽上的结构。
⼆、意象图式的类型象图式体现了这样的特征,并且与空间概念联系紧密。
朱翠玉伍秋华摘要意象图式是我们认识基本空间概念和抽象概念的心理基础。
在词义的变化过程中,隐喻使词语产生新义和一词多义,是新语言产生的基础。
意象图式与隐喻映射是介词语义拓展的认知机制,是支配一词多义关系的原则。
基于意象图式理论和空间隐喻,分析常见动词短语“pick up ”的语义拓展理据和拓展途径,以对其形成系统的语义认知,为词汇的教学和学习记忆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关键词中学英语意象图式理论空间隐喻映射pick up意象图式视角下动词短语“up pick up””的空间隐喻拓展作者简介:朱翠玉(1982—),女,江西南康人,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第二中学一级教师,硕士,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伍秋华(1977—),女,江西南康人,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第二中学高级教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二语习得。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基础教育研究课题“核心素养背景下教育信息化促进普通高中艺体生英语词汇教学的研究”(项目编号:GZYY2018-529)的阶段性成果。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人类思维的方式,认知的工具。
隐喻无处不在,是人类对混沌世界的知识和抽象范畴进行有序组织和概念化的有力工具,是人类用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解释或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即两个认知域的概念之间的映射[1]10。
具有相同或类似的认知结构模式——意象图式——是两域产生映射的前提条件[2]。
意象图式是基于空间操作在大脑中形成的抽象结构[3]76。
空间隐喻是一种意象图式,它将空间域的意象图式结构映射到非空间的抽象域上[4]3。
意象图式与隐喻映射是介词语义拓展的认知机制[5]99,是支配一词多义关系的原则[3]77。
小品词在短语动词的结构和语义构成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研究小品词对动词短语语义形成的影响对二语习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基于意象图式理论和空间隐喻,分析常见动词短语“pick up ”的语义拓展理据和拓展途径,以对其形成系统的语义认知,为词汇的教学和学习记忆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试论通感隐喻的运作机制蔡玲;汪玉川【摘要】The working mechanisms of metaphor is the core of its theory. Synaesthcsia is viewed as a special kind of metaphor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Therefore, the working mechanisms of synaesthesia metaphor is a focus in metaphor and studying of metaphor. This paper is an attempt to make a analysis of the working mechanisms of synaesthesia metaphor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emantic conflicts, similarities and double images for the purpose of understanding deeply metaphor and synaesthesia metaphor.%隐喻的运作机制是隐喻理论的核心。
从认知角度考察,通感是一种特殊的隐喻。
因此,通感隐喻的运作机制是隐喻及隐喻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文拟从语义冲突、相似性、双重影像等方面对通感隐喻的运作机制进行研究,以加深对隐喻及通感隐喻的认识。
【期刊名称】《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31)005【总页数】5页(P49-53)【关键词】通感隐喻;运作机制;语义冲突;相似性;双重影像【作者】蔡玲;汪玉川【作者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外语系,贵州都匀558000;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外语系,贵州都匀55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一、通感隐喻的内涵人类对隐喻(metaphor)的研究源远流长。
隐喻的认知解读发表时间:2012-08-28T11:06:11.903Z 来源:《赤子》2012年第13期供稿作者:孙毅[导读] 即使在纯粹的修辞用法之中,隐喻也隐含了一种特殊的看待世界的方法和角度,也就是所谓的认知功能。
孙毅(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摘要:现代隐喻研究的最大贡献之一,是发现隐喻并非一种可有可无的修辞现象,而是人类认知世界过程中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人类思维的“基本过程”——“形象思维”,是表达人类本性和欲望的隐喻产生的重要原因。
即使在纯粹的修辞用法之中,隐喻也隐含了一种特殊的看待世界的方法和角度,也就是所谓的认知功能。
关键词:隐喻;认知;功能;语言;社会 1 概述隐喻研究的角度,从20世纪初就已经从传统的修辞学转向语言学;20世纪70年代后,人们又从认知心理学、语用学、符号学、阐释学等不同的角度对隐喻进行立体的综合研究,其中从认知的角度对隐喻进行解释是隐喻研究上一个很大的突破。
隐喻作为一种认知现象,它与人类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发展过程密切相关。
隐喻同时又是一种语言现象,我们也可以在语言发展的规律中发现隐喻的作用。
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社会原因也是隐喻使用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们把隐喻的产生原因分为三大类:认知原因、心理原因和语言原因。
2 隐喻产生的认知原因 “思维贫困假说”与根隐喻所谓“思维贫困假说”,就是认为隐喻的最初使用者因为思维能力的局限(贫困),把某两种实际上不一样的事物当作了同一种事件,因而产生了隐喻。
这样的隐喻主要产生于语言的初创期间。
这个时期其实也是人类思维能力处于较低水平的时期。
我们知道,在人类思维发展的初期,词语并非用来代表独特的概念明确的事物,而是用来代表对某一整个场景的模糊指代。
3 隐喻产生的认知功能 3.1 隐喻是人类组织概念系统的基础隐喻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方式之一。
人类概念系统中的许多基本概念往往是隐喻性的。
根隐喻(root metaphor)作为人类概念系统中深层次的核心概念,对人类日常的思维方式和话语表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