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转喻和认知转喻的类比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4
浅谈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论文浅谈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论文浅谈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论文【摘要】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是一般的语言现象;其实它也是人们一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转喻是用人们认知上的两种东西之间的关联,使一物转指另一物成为可能,常见的有用来源指称结果事物,用局部指称整体等方式。
【关键词】转喻认知模型显著度应用转喻是用人们认知上的两种东西之间的关联,使一物转指另一物成为可能,常见的有用来源指称结果事物,用局部指称整体等方式.例如:炉子着了。
(炉子指代炉中的火)白宫没有表态。
(白宫指代美国政府)他瞎了。
(他指代他的眼睛)要了解认知语言中的转喻概念需要理解转喻中的两个名词:“认知模式”和“显著度”。
沈家煊先生把转喻的认知模式表述如下:“①在某个语境中,为了表达某种目的,需要用概念A指称目标概念B;②用概念A指代B,A和B须同在一个“认知框架”内;③在同一个认知框架内,A和B密切相关,由于A的激活,B(一般也只有B)会被附带激活;④A要附带激活B,A在认知上的“显著度”必须高于B;⑤转喻是A和B在某一认知框架内相关联的模型,这种关联可以叫做从A到B的函数关系。
”上述模型用一个最明显的例子说就是:“炉子点着了。
”是用炉子(概念A)转喻火(目标概念B),炉子和火同在“容器-内容”这个认知框架里,两者密切相关,概念炉子的激活会附带激活概念火。
炉子在认知上比火显著,炉子是可以看得见的,而火在炉子里面是看不见的。
火被点着时,我们看到的不是火在燃烧,而是炉子在冒烟。
这就是转喻的一般规律。
沈家煊先生还指出,认知框架是人根据经验建立的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相对固定的关联模式,对人们来说,各种框架是自然的经验类型。
常见的认知框架有:容器——内容;整体——组成部分;领有者——领有物;劳作者——工具;物体——性状;机构——所在地;当事——行为/经历;施事—— (工具) ——动作——受事/结果;施事——动作——与事/目标——受事。
例如:他喝三瓶。
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在修辞学中,转喻是指将本体比喻为喻体,即将本体说成是喻体,而喻体则是对本体特征进行描绘或描写的说法。
随着语言学、心理学等领域的发展,人们开始更多地探究词义的构建过程和其中的语义生成过程,而在这个研究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认知语用学派的观点。
我国传统修辞学通常把转喻分为明喻和暗喻两类,但认知语用学派将之扩充到“对象化”与“拟人化”两种情况。
“对象化”的转喻不是将喻体替换成本体,而是在原本的概念之中增加另一个概念来表达某一新的抽象意义;“拟人化”的转喻则是赋予本体人的思想感情,并且使用拟人手法,比如将“太阳”说成是“一个滚圆的光球”。
一、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生成作用1。
对象化与拟人化:认知语用学派认为,“一个外界事物/事物”可以有许多特性。
这些特性既可能是共同特性也可能是差异特性。
如果对外界事物特性的描写能够清晰、准确地刻画出该事物特有的本质特征,那么它便可称之为“对象化”。
例如,“荷叶上停着一只小船”、“古井里水波荡漾”、“大树披上了银装”、“明月爬上了西楼”等都属于“对象化”。
又如,“自由女神像端庄地站立着”、“她正和成千上万的妇女参加庆祝会”、“战士们高唱《义勇军进行曲》”、“书记员笔走龙蛇”、“雷锋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青年人茁壮成长”、“刚入伍的新兵抱着枪喊口令”等属于“拟人化”。
2。
认知语用视域下的转喻生成,是一种创造性的生成。
所谓创造性,就是在认知语境下重新组合事物间相似的因素,在事物的联系与区别之间寻找模糊的边界,将已知的语境带入新的认知空间,从而完成对语言事实的新的认识。
所谓转喻,就是在本体和喻体之间建立一种联系。
而“认知语用学派在对于人们对象化和拟人化概念的追溯上起了巨大的作用”,并且“帮助人们实现了对人类潜在的思维的新颖洞见”。
3。
如前文所述,“转喻”能在不同层次上对语言结构进行解构,其重要作用是在修辞过程中,借助隐喻形式,将不同语言结构组成一个整体,构建意义框架,使受众能够一目了然,有利于深入领会作品主题。
关于中国古诗词中转喻的认知意象视角研究关于中国古诗词中转喻的认知意象视角研究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展开以下几个角度,对中国古典诗词进行正面剖析:什么是转喻;事物部分和整体之间的转喻;事物部分和部分之间的转喻。
意象是诗人们创作的重要方法手段之一,本文通过对意象的分析,研究意象与转喻之间的内在关系,分析传统修辞手法与认知语言学所研究的共性。
关键词:转喻中国古典诗词意象修辞手法一、引言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对转喻有初步的研究。
直至今日,转喻依然是国内外学者探讨的热点话题。
转喻被视为是一种艺术手法,也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
西方认知语言学与中国古典文学中也在这一点上达成共识。
中国古代转喻手法可以追溯到孔子时期,而后向唐诗宋词延伸直至今天的现代文学。
唐诗宋词可以说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时期,以它精美绝伦的句子引来大批国内乃至国外学者对它进行深刻的探讨。
其中,古诗词中不乏转喻的写作手法。
这种微妙而细致的手法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下,借助意象来实现的,因此又可以称之为文化转喻。
二、关于转喻研究的相关回顾(一)关于转喻的研究Lakoff和Johnson(1980)在《我们所赖以生存的隐喻》中对隐喻的方方面面进行了细致研究,使得文学界刮起一阵对隐喻研究的狂潮,因而对转喻就相对忽视一些。
即便如此,依然有少数学者对转喻进行了深刻思考:T aylor(1995)提出转喻的本质是一个概念结构中两个实体之间建立的一种意义联系。
国内外关于古诗词的研究很多,但多数学者忽视了对转喻研究的重视。
渐渐地就有学者将隐喻和转喻相结合,研究它们的内在逻辑关系。
Goossens(2002)在转喻和隐喻互动的背景下,提出了隐转喻概念。
高原在《古典诗歌中隐喻与转喻的互动》对此理论有深刻体现。
三、转喻(一)转喻的定义转喻是一种修辞手法,同时又参与了人类的心理反射过程。
因此,成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转喻不是什么特殊的修辞手段,而是一般的语言现象;转喻也不仅仅是语言现象,而是人们一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转喻认知机制及其在汉语散文中的效用研究”孟迪倪锦诚(上海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中外学者对转喻概念的界定不尽相同,对转喻认知机制的探讨逐渐深入,但对于认知转喻与语言词句间联系的研究不足。
本文在认知语言学与语用学的学科融合下分析了转喻的认知机制,并依据语句使用转喻时内部机制的差异将转喻分为两大常见类型——特征型和内涵型转喻。
同时也分析了转喻的理解机制和在散文中的应用原理以及所产生的效果。
本研究最终发现转喻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散文中,转喻使语言承载了更多的意义,读者也能从中体会到更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甚至读者自身赋予散文的情感。
关键词:转喻;认知机制;认知机制;散文0.引言转喻被众多学者认为相当于汉语修辞格中的借代,近年来对于转喻的认知研究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对转喻修辞的功能提及较少,忽略了转喻在文学作品中应用时产生的情感作用延伸内涵等。
曹燕黎(2015)也指出转喻的修辞学研究和认知语言学研究的融合可以增加转喻研究的广度,语用维度的介入又可以深化研究。
本文对认知转喻在散文中的运用规律进行分析,发现在不同散文语境下同一种转喻类型可使文章产生不同的美学效果。
对转喻工作机制与不同文本的融合探究,可以让我们对语言的创造过程有进一步的发现。
李雪(2012)通过研究转喻与隐喻两种思维方式及两者关系,分析了中文新词产生过程中涉及的概念认知机制,认为转喻是隐喻的基础,两者可相互作用并能够产生连续体。
黄碧蓉和于睿(2011)发现人体词语的创造同样利用了转喻的认知机制,具有明显的转喻特征,展现了人类的体认化认知过程。
陈香兰和余方妍(2016)研究了广告语创作中隐含的转喻认知机制,认为在这个机制中,始源域的选择受广告商务目的的影响,许多广告词的创造也是通过转喻这一认知过程实现的。
Radden和Kovecses(1999:21)依据本体与喻体在同一理想化认知模式中相互作用的关系,把转喻分成两大类:整体与部分,整体的部分之间相互转指而产生的转喻概念及分类,ICMs模式使得英文中的提喻得以被划分入转喻概念中。
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转喻,是从人类早期就已经掌握的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一种修辞手法。
作为最古老的修辞方式之一,转喻的运用给汉语增添了独特魅力。
然而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在很大程度上与其他修辞手法相矛盾,如在数学、计算机等领域转喻的应用范围十分狭小。
因此有必要重新对转喻进行全面考察,研究转喻的普适性,使其更好地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转喻可以分为同义、近义和异义三种类型。
例如:【近义】(明喻)如大海上的波浪起伏不定; (暗喻)如层层涟漪推向远方; (借喻)如黄河水滔滔不绝,奔流到海。
这些都是属于近义的转喻。
再比如【反义】我心中有一股无名火,觉得教育制度是靠不住的,想到这里,我冒着得罪那位家长的危险,毅然提笔给校长写了一封公开信,信中陈述了种种弊端,严厉指责了他们违背“精诚团结”的宗旨,搞有名无实的“一国两制”,提出了“爱国就是爱北大”的口号,给全校师生员工进行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令这些学生和家长目瞪口呆。
这段文字中的“转喻”就是指的这种用一个概念去解释另一个概念的方法。
上述两例都属于同义转喻。
【同义转喻和近义转喻都能够完成“从抽象到具体”的任务,但它们在某些情况下不仅难以发挥其预期的功能,还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准确理解,产生认知冲突,导致人们失去正确的认识。
】例如:同义转喻中包含的“同义语素替换”等特点容易让人误以为“有”字有自身独立的语义,或者只能做连词,或者只能作关联词语,等等,这是同义转喻的一种负面效果,即转喻产生了负迁移。
同义转喻指用与本体具有相同语素的一个词来表示另一个概念的意思。
根据这个语素在词汇系统中的位置不同,同义转喻可以分为前附同义、后附同义、左右同义和并列同义四种。
【转喻产生的负迁移原因:】(1)在一定条件下,转喻可以代替表达事物之间的关系,转喻之后,两事物之间不存在概念、范畴上的内涵外延上的同一性; (2)语境差别造成了不同语言系统中同义词的不同选择;(3)有时语言变体的影响也会使同义词产生偏差。
基于理想化认知模型的认知转喻研究认知转喻是指基于某种概念向另一概念的映射过程,以便更好地理解、描述、解决问题。
本文基于理想化认知模型,探讨认知转喻的相关概念、特点、影响,同时分析认知转喻的构建过程。
理想化认知模型认为人类的思维过程就是一种转喻过程,总是以已知的概念类比新概念来理解和解决问题。
这一模型被证实在各种认知任务中均具有代表性和灵活性。
认知转喻的本质是深入把握参照概念的特点,用源概念、感知、动作、空间等维度构建概念图式,从而映射到目标概念上。
这里的概念是指人类对周围事物所形成的心理概念,这些概念之间可以有相互映射的关系。
由于不同概念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转喻关系的建立不仅考虑到语言层面的相似或相反特征,还需要考虑背后的认知结构、情境等因素。
认知转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认知转喻是基于类比的概念映射,而类比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模式,能够发现和利用事物之间的潜在联系,发掘出创新思路;第二,认知转喻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通常涉及到复杂的抽象概念、难以观察的现象等,能够在新领域中产生新的思维方法、理论和实践;第三,认知转喻不是一种机械化的映射,而是一个关于具体参照概念的理解和再构建的过程。
由于每个人的认知结构、知识背景、经验等因素不同,认知转喻的结果也会有所不同。
认知转喻对于人类思维的影响不可忽视。
一方面,在教育、科学、技术等领域,认知转喻的应用常常是实现创新和发展的关键,它能够创造出新的概念和概念之间的联系,从而开辟出新的方法、技术、理论等。
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面临的问题和难题,需要通过认知转喻来获得更好的理解和解决。
通过把一个陌生的概念转化为熟悉的概念,我们能够更好地发现问题的本质和根源,从而制定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认知转喻的构建过程主要包括源概念的识别,概念图式的构建和目标概念的映射。
源概念是指具有某种属性或特征的参照概念,是构建认知转喻的起点。
通常通过思考和观察来寻找源概念,对参照概念进行分类、概括和抽象。
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语言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交流工具。
在这一过程中,修辞技巧成为一种重要的技能,它可以帮助说话者使用形象的语言。
转喻是一种具有普适性的修辞技巧,它可以让说话者通过媒介概念与目标概念之间的比较来表达所想的概念,并使语言的艺术性更加凸显出来。
认知语用学派也认为,转喻是一种语用表现,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分析实际的语言交流中间所发生的修辞功能。
那么,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是什么?一般来说,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主要是表达形象化的思想,它可以使说话者在写作或交谈中更有效地表达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例如,当一个人说“爱是一片草原”时,就可以通过转喻的方式向听众解释,在爱情中保持绿色健康的生活,避免争斗和纷争。
此外,转喻也可以帮助说话者或写作者表达他们的情感,使其读者更容易理解其文章的情感内涵。
例如,当某人称“时间是一个獠牙”时,这表明时间只会慢慢地消耗掉我们的生命,而不可能恢复,这可以唤起读者对时间的珍惜之情。
此外,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也可以提高读者的情感参与度,从而提升其阅读体验。
例如,当一个人说“回忆是一本书”时,这可以让读者想象自己打开旧日的书籍,重新回味那些珍贵的时光。
此外,转喻也可以增加文章的生动度,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文章中所描述的意思。
例如,当一个人说“穷人是一座荒山”时,这可以让读者体会到穷人急需帮助的艰难情况,并促使其他人行动起来帮助他们。
另外,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也可以让说话者对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有更深刻的理解。
例如,当一个人称“失望是一道深渊”时,这可以让他体会到失望的深刻性,从而激发其内心的力量,去挑战自我极限。
总之,认知语用视域下的转喻的修辞功能有多种类型,它可以帮助说话者更有效地表达想法和感受,也可以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文章,并加深其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因此,转喻的修辞功能非常重要,应该得到更多人的重视和关注。
转喻和隐喻两种修辞格的对比认知研究
李香玲
【期刊名称】《沈阳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7(019)006
【摘要】在详细阐述转喻和隐喻两种辞格的基础上,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运用常规关系的相邻/相似性两原则对转喻和隐喻进行对比认知解读.
【总页数】4页(P87-90)
【作者】李香玲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4
【相关文献】
1.转喻与隐喻的连续体现象与多义词的认知研究 [J], 李永芳
2.隐喻与转喻的认知研究 [J], 宋志强;谢朝群
3.隐喻、转喻的字面意义化与双关修辞格 [J], 叶忠星
4.阿拉伯语人体词“眼”一词多义的隐喻和转喻认知研究 [J], 韩双榴;
5.基于概念隐喻和转喻的英语委婉语认知研究 [J], 张佳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语言的功能有多种,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传达意思和促进思维。
在认知语言学视域,转喻作为一种特殊的语用手段,具有双关性和修辞功能,受到学者们的广泛重视。
本文就转喻的修辞功能展开讨论。
首先,转喻可以增加文本的表达力。
例如,在某篇文章中,作者用“时光旅行”的比喻,将有关的话题比喻成乘坐火车旅行,从而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并吸引了读者的注意。
其次,转喻还可以增强语言的含义。
这是因为转喻可以让读者更贴近客观事物,从而使其对语言有更深刻的理解。
例如,当读者面对“哭泣如雨”之类的比喻时,他们可以比较容易地理解并记忆语言。
最后,转喻也可以更好地传达文本的情感。
许多作者借助转喻,把文章的情感加以强化,让读者更加清晰地了解作者的思想。
比如一篇文章中,作者把心灵凝固的痛苦比喻为冰山,以此表达自己负疚的心情,引发读者的共鸣。
总之,转喻在认知语用视域有重要的修辞功能,可以更加准确和清晰地传达某种含义。
它可以提高文本的表达力、加深语言的含义,同时也可以传达文本情感,让读者更深刻地了解作者的思想。
转喻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受限于文化背景、语言语境以及接受者的知识和理解力。
某些转喻可能没有被原有文化所认可,也可能在某些语言使用者看来不合适,或者受接受者的知识程度影响,容易模糊理解。
但是,转喻在修辞功能方面的价值依然不可否认,只要把握好转喻的使用,就可以让文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好地传达作者的思想。
语言本质上是一种修辞手段,它可以强化语言表现的力量,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与记忆文本信息。
转喻,作为修辞手段的其中一种,既可以增强文本的表达力,又可以加深语言的含义,还可以有效传达文本的情感效果。
它不仅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有重要的修辞功能,而且在一般的文化叙事的范畴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希望大家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转喻,以充实文章的表达,实现更精进的文化交流。
本研究旨在探讨形容词转换为类现象的转喻认知过程。
首先,我们将对受试者进行一些心理测量,以了解他们对形容词和具体情况之间的相似性如何看待。
然后,我们将利用多因子实验来考察不同受试者在使用形容词来描述一般情况时所采用的不同方法。
最后,我们将通过分析受试者在使用形容词来衡量特定情况时所作出的选择,来考察其感知能力是如何左右其理性判断的。
通过有效地弄明白人们如何使用形容词去衡量物理、心理和生命中遭遇到的不同情况(例如幸福、孤独、愤怒、失望和帮助), 我们希望能够为人格心理学留下一些新的信息, 也就是人格心理学中“形容词- 类” 这一新鲜老套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
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转喻作为一种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表达手段,它不仅可以促进语言传达的效率,还可以增强发言者修辞感染力,转喻也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技巧。
“认知语用视域下的转喻”作为一种语用的解释视角,其修辞功能显著。
本文从认知语用视域对转喻修辞功能的解释出发,从比喻和隐喻两种形式中来分析认知语用视角下转喻修辞功能的体现。
认知语用学以新认知学的视角深入解释语言的使用,它把语言看作是一种表示上下文层次认知体验的工具。
比喻和隐喻作为认知语用学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可以让发言者能够以更抽象的方式表达上下文中的意义。
从认知语用的角度看,比喻和隐喻是一种心理转换的过程,它们可以让发言者能够在原有的层次上把体验通过抽象的表达方式变为更新的体验,从而达到触及听众认知水平的效果。
比喻修辞功能体现在对事物之间的关联性的表达上,其最大的功效在于把不容易表达的抽象的意义表达的更加明朗,从而使听众能够更加容易的理解发言者的意图,获得更深刻的认识。
比喻的使用,能够让发言者从抽象的概念出发,构建一种真实的心理模型,利用这种比喻的心理模型来表达关于此概念的更深层次的含义。
例如,孙慧雯在其著作《文学中的心理转换》中提出,比喻是心理转换的基本形式,它可以从一种抽象的表达中获得新的认识,比如“太阳是一颗熠熠发光的金子”,它帮助我们把太阳这个抽象的概念,用熠熠发光的金子这个具象的比喻表达出来,从而让听众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它的特征。
隐喻的修辑功能表现在其能够在表达上下文认知体验的同时,进行意义延伸的过程。
它在表达抽象的概念的同时能够达到象征的效果,用发言者的眼光来展现复杂的真相。
例如,毛泽东的“疆场”一文,他使用“疆场”这个隐喻,对复杂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象征性的表达。
这种隐喻,能够在原有的抽象概念中,运用比喻、典型例子等来引入新的情景建模技巧,从而让听众更加清晰的认识到概念的复杂多样的含义。
在使用转喻的过程中,认知语用视域下的转喻修辞功能也非常显著。
国内认知语言学转喻研究综述■张茹淇/中国传媒大学摘 要:本文对国内转喻研究现状从研究内容和范围上作一综述,主要从理论发展和应用研究两个方面进行,旨在推动国内转喻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转喻 理论发展 应用研究一、前言对转喻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传统的修辞学把转喻看做一种修辞格,而在认知语言学的视野下,转喻不仅仅是一种利用语言手段表达思想、增强语言魅力的方法,而是一种对事物进行思维的方式。
20世纪中期,西方认知语言学的兴盛使得隐喻研究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后来R.Jakobson才把转喻从隐喻中分离出来,当作一种认知方式独立研究,国内在很长一段时间也曾存在重隐喻轻转喻的倾向,因而许多学者纷纷提出应重视转喻现象的研究。
近年来,转喻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本文依托中国知网(CNKI)学术文献总库,通过检索“篇名”中含“转喻”的文献,从理论发展和应用研究两个方面对近年来国内转喻的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
二、转喻理论的发展国内对转喻理论的探讨主要集中在转喻的本质、分类、转喻和隐喻的关系、转喻的运作机制及认知功能等方面。
(一)转喻的本质及分类研究:不只是一种语言现象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不仅仅是语言现象,而是人们一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人们通常从修辞角度、认知角度和思维角度等不同方面来认识和研究转喻。
较早进行转喻理论引进与研究的是沈家煊先生。
沈家煊(1999)提出“认知框架”和“显著度”两个概念,“认知框架”是根据人类经验建立的概念之间的关联,是转喻的基础;“显著度”是转喻过程中一种规律性的体现:即以显著性强的事物转喻显著性弱的。
自此之后,国内研究者开始大量引进西方的转喻理论。
张辉、孙明智(2005)从认知方面对概念转喻的本质进行了深入探讨。
他们认为概念转喻是一种认知操作,在这一过程中,来源域为目标域提供了可及性;转喻的目标义是突显的,而来源义是作为背景的,二者间的联系具有偶然性。
王寅(2007)认为转喻一般发生在同一概念域或事件域中,人们可以用这个概念域或事件域中的组成要素互代,或组成要素与整体互代。
比较借喻和转喻介绍在修辞学中,借喻和转喻是两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它们通过运用类比来传达特定的意义和观点。
本文将比较借喻和转喻的特点和用途。
借喻(Metaphor)借喻是一种将一个事物或概念与另一个不相关的事物或概念进行类比的修辞手法。
通过借喻,我们可以用一个具体、易于理解的形象来描述一个抽象或复杂的概念。
借喻常用的形式包括直接比喻、暗喻和拟人化。
- 直接比喻:直接将一个事物或概念与另一个进行类比,例如:“他是一只狮子,勇敢而强大。
”- 暗喻:通过比较两个不同事物的共同点来传达含义,例如:“她的笑容如阳光般明亮。
”- 拟人化:赋予非人类事物或抽象概念人类的特点和行为,例如:“时间在无情地流逝。
”借喻能够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力,使得文本更具生动性和吸引力。
它常用于文学作品、诗歌和修辞辞典中,用于传达情感、观点和主题。
转喻(Metonymy)转喻是一种通过代替或替换一个事物或概念的名称来传达特定含义的修辞手法。
与直接比较不同,转喻是通过在语境中建立关联来传递意义。
转喻常用的形式包括部分和整体关系、原因和结果关系,以及代表和被代表关系。
- 部分和整体关系:用一个事物的一部分代表整体,例如:“我需要一杯咖啡”中的“一杯咖啡”代表整体的“饮料”。
- 原因和结果关系:用一个事物的原因或结果代表整体,例如:“他的刀锋无情”中的“刀锋”代表整体的“剑”。
- 代表和被代表关系:用一个事物代表与其相关的另一个事物,例如:“我喜欢听贝多芬”中的“贝多芬”代表他的音乐。
转喻常用于修辞抒情、修辞说明、政治演讲等领域,能够简洁而有效地传递特定的含义和观点。
比较借喻和转喻都是通过类比来传达特定意义和观点的修辞手法,但它们在表达方式和使用场景上有所不同。
- 表达方式:借喻直接通过比喻来建立类比,而转喻则通过在语境中替代或代表事物来传递意义。
- 使用场景:借喻常用于文学作品、诗歌等需要生动描写和情感传达的场景。
转喻常用于修辞说明、政治演讲等需要简洁而有效地传递特定观点和含义的场景。
转喻、提喻、换称三种修辞手法的对比三种关系类英语修辞手法———转喻、提喻和换称的共同之处都是用某一事物的名称指代另一事物的名称,常常容易使人混淆。
其实,如果将这三种修辞手法的用法加以对比分析,就不难区分了。
转喻(Metonymy)、提喻(synecdoche)、换称(antonomasia)这三种修辞手法都属于关系类修辞,它们的共同之处都是用某一事物的名称指代另一事物的名称。
目前国内有关英语修辞的教科书中就常将这三种修辞手法混为一谈,使得老师和学生对此模糊不清。
其实,如果将这三种修辞手法的定义和用法弄清,就不难区分了。
下面就这三种修辞手法的定义、用法以及它们之间的异同作些比较:1.转喻(Metonymy)的定义与用法用某一事物的名称代替另一事物的名称的修辞手法叫做转喻或借代。
这两种事物之间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
(A metonymy is a figure of speech that has to do with the substitution of the name of one thing for that of another with which it is closely associated.)转喻通常用下列几种方式指代:(1)根据人名或商品品牌名:Uncle Sam(山姆大叔)→Americans or the American government(美国人/美国政府)John Bull(约翰牛)→the English nation or a typical Englishman(英国/地道英国人)He is reading Shakespeare.他在读莎士比亚作品。
└→(Shakespeare’s works (用作者指代作品)He went in debt just to keep up with the Joneses.他为了与邻里攀比而负债。
└→neighbours(用“琼斯家”指代“邻里”) We drove a Ford to Hyde Park.我们驾驶一辆福特牌小轿车到海德公园去。
修辞转喻和认知转喻的类比研究
摘要:随着语言学研究的扩展和深入,“转喻”这一概念在其不同的领域分科中被提及和应用,学术研究容易混淆。
因此,本文从定义本质、分类、作用、理论依据等方面对“转喻”在修辞学和认知语言学领域中的不同应用作类比研究,使得语言学研究道路更加严谨与科学。
关键词:修辞转喻;认知转喻;类比
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5-0213-01
一、定义及本质类比
转喻(metonymy)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意为“a change of name”(改变名称)。
它是英语修辞学中最常见的修辞格之一。
其构成是用一个事物的名称代替与它相关的另一个事物的名称,在汉语中通常被译为转喻,也有的译为借代。
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中首次对借代下了定义:“所说事物纵然同其他事物没有类似点,假使中间还有不可分离的关系时,作者也可借那关系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所说的事物。
如此借代的,名叫借代辞。
”汉语《辞海》对修辞转喻的定义是:“甲事物同乙事物不相类似,但有不可分离的关系,利用这种关系,以乙事物的名称来代替甲事物的,叫借代(修辞转喻)。
”
由此可见,不管是英语中的metonymy,还是汉语中的修辞转喻
(借代),它们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与要说的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其他事物来代替。
传统修辞学研究把转喻看成是一种修辞格,是一种人们在交际中惯用的装饰。
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随着lakoff和johnson的合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1980)一书的出版,转喻则被认知语言学家看作是一种心理机制,即认知转喻。
认知转喻往往是指在同一认知域中用一个突显的事物来代替另一事物,比如部分与整体、容器与其功能或内容之间的替代关系(赵艳芳2001:116)。
认知转喻的本质是以事物的邻近联想为基础,在同一认知域内用突显、易感知、易记忆、易辨认的部分代替整体或整体的其他部分,或用具有完形感知的整体代替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对事物的指称。
所以,现代认知语言学一般认为转喻不是词语的替代关系,而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重要方式。
二、作用类比
语言表达中恰当地运用修辞转喻(借代)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使文笔简洁精炼,使语言形象和富于变化。
例如:“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有的人》这里借“石头”代纪念碑,含蓄地揭示出与人民为敌的反动统治者想名垂后世的美梦终将破灭。
认知转喻的作用则体现在其语用功能上。
话语具备最佳关联的
标准,是看听话人能否用最小的认知努力来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
在许多情况下,转喻话语能够构建出与当时情境更贴近的认知语境,产生更好的语境效果,因而被广泛使用。
三、理论依据类比
修辞转喻(借代)是利用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所要表现的人或事物。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事物和现象都是因为联系而产生,都是互相依存的。
任何原有的事物都有其相应的物体,通过中介实现临时代替,这就是修辞转喻(借代)形成的哲学依据。
相对于修辞转喻的哲学依据来说,认知转喻的理论依据则显得更为丰富。
理论1:理想化认知模式(icm)
所谓icm就是现实世界的结构在人脑中的反映。
认知模型在人与世界的交往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不仅贮存信息,而且还对转入的信息进行重组,这为我们认知世界提供了一个简约、理想的认知框架。
认知转喻是指在同一个icm之内表述和理解“部分与整体关系”的认知现象,即可用一个部分来认识另一个部分或整体,或通过整体来认识部分,两者具有接触或邻近关系。
基于这种认识,认知语言学家们达成了一个广泛的共识:认知转喻是在同一认知模型中的认知操作过程,其中一个概念实体为另一个概念实体提供心理途径(radden & k ·vecses,1999)。
理论2:激活扩散模型
所谓“激活扩散模型”就是指大脑在贮存信息时,是以语义联系或语义相似性将概念组织起来的。
当一个概念被加工或受到刺激,在该概念结点就产生激活,然后激活的动力就沿着该结点的各条连线同时向四周扩散。
认知转喻是在同一认知域内用部分代整体或整体代部分的机制运转的。
这符合前面论述的激活扩散模型,即一个概念的启动会导致相关联概念的激活。
四、结语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类比,转喻在修辞学和认知语言学中的不同应用逐渐明晰。
不过我们也应注意到修辞转喻与认知转喻之间的联系,即认知转喻也是修辞转喻(借代辞格)形成其中之一的动因。
所以,坚持个性与共性的统一,研究道路将会更加宽广。
参考文献:
[1]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