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交换色谱-
- 格式:doc
- 大小:156.00 KB
- 文档页数:6
离子交换色谱柱的原理
离子交换色谱柱是一种常用的分离技术,其原理是利用离子交换基团和样品中离子之间的作用力进行分离。
离子交换基团通常被固定在柱子内部的填充物上,例如聚合物或硅胶。
这些基团可以是强阴离子交换基团、强阳离子交换基团或弱离子交换基团。
离子交换色谱柱的分离原理是通过样品中离子与交换基团之间
的静电作用力进行分离。
当样品通过色谱柱时,交换基团会与样品中的离子相互吸引,将样品中的离子与交换基团之间的作用力抵消掉。
这样,离子就可以在色谱柱中被分离出来,从而实现精确的分离。
离子交换色谱柱的选择取决于分析样品中的离子种类和离子浓度。
对于高浓度离子样品,强离子交换柱通常是最好的选择。
而对于低浓度离子样品,弱离子交换柱则更为适合。
总之,离子交换色谱柱的原理是利用离子交换基团和样品中离子之间的作用力进行分离。
离子交换色谱柱具有分离效率高、分离准确、操作简单等优点,在生化、化学、环境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 1 -。
离子交换色谱原理离子交换色谱(Ion Exchange Chromatography, IEC)是一种利用离子交换树脂对离子进行分离的色谱技术。
它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生物化学、生物技术和生物医学领域的分离纯化技术,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分离手段。
离子交换色谱原理的核心是根据离子在离子交换树脂上的吸附和解吸特性进行分离。
在离子交换色谱中,离子交换树脂是起到分离作用的重要载体。
离子交换树脂是一种聚合物,其表面带有大量的阴离子或阳离子交换基团。
当待分离物质溶液通过离子交换树脂时,树脂上的离子交换基团会与溶液中的离子发生离子交换反应,使得待分离物质中的离子被树脂吸附。
而随着溶液的流动,树脂上的离子交换基团会逐渐释放出被吸附的离子,从而实现了离子的分离。
离子交换色谱原理主要包括两种模式,阴离子交换色谱和阳离子交换色谱。
在阴离子交换色谱中,离子交换树脂上的交换基团带有正电荷,主要用于分离带负电荷的离子,如阴离子。
而在阳离子交换色谱中,离子交换树脂上的交换基团带有负电荷,主要用于分离带正电荷的离子,如阳离子。
这两种模式的选择取决于待分离物质的性质和需要分离的离子种类。
离子交换色谱原理的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离子交换树脂以及溶液的pH值。
离子交换树脂的选择应考虑待分离离子的性质,如电荷、大小和亲和力等。
而溶液的pH值则会影响到待分离离子的电荷状态,进而影响到离子在树脂上的吸附和解吸行为。
因此,合理选择离子交换树脂和溶液的pH值是离子交换色谱分离的关键。
离子交换色谱原理的应用非常广泛,特别是在生物医学领域。
它可以用于分离和纯化蛋白质、核酸、多肽等生物大分子,也可以用于分析离子含量和离子组成。
此外,离子交换色谱还常用于水质分析、环境监测和食品安全领域。
它的高分辨率、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使得离子交换色谱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分析手段。
总的来说,离子交换色谱原理是一种基于离子交换树脂对离子进行分离的色谱技术。
它利用离子交换树脂的吸附和解吸特性,实现了对离子的高效分离。
离子交换色谱原理
离子交换色谱是一种根据离子交换原理进行分离的色谱技术。
其主要原理是利用高分子阴离子或阳离子交换树脂的功能,将溶液中带有弱电荷的离子与交换树脂上的离子发生置换反应,从而实现离子的分离。
在离子交换色谱中,固定相一般采用带有大量阴离子或阳离子功能基团的高分子树脂,该树脂分别被称为阴离子交换树脂和阳离子交换树脂。
样品通过阴离子或阳离子交换树脂时,其中的离子与交换树脂中的对应离子进行竞争吸附,从而实现了离子的分离。
在离子交换色谱中,正常相和反相色谱一样,样品从采样装置进入色谱柱中,经过一系列的洗脱,最终得到可分析和定量的单个或多个离子组分。
在离子交换色谱中,样品中的离子与色谱柱相对应的交换树脂发生置换反应,从而实现分离。
离子交换色谱广泛应用于水质分析、生化分析、环境监测等领域。
离子色谱基础离子色谱(Ion Chromatography)是高效液相色谱(HPLC)的一种,是分析阴离子和阳离子的一种液相色谱方法。
一、离子色谱的基本原理离子色谱的分离机理主要是离子交换,有3种分离方式,它们是高效离子交换色谱(HPIC)、离子排斥色谱(HPIEC)和离子对色谱(MPIC)。
用于3种分离方式的柱填料的树脂骨架基本都是苯乙烯-二乙烯基苯的共聚物,但树脂的离子交换功能基和容量各不相同。
HPIC 用低容量的离子交换树脂,HPIEC用高容量的树脂,MPIC用不含离子交换基团的多孔树脂。
3种分离方式各基于不同分离机理。
HPIC的分离机理主要是离子交换,HPIEC主要为离子排斥,而MPIC则是主要基于吸附和离子对的形成。
1、高效离子交换色谱应用离子交换的原理,采用低交换容量的离子交换树脂来分离离子,这在离子色谱中应用最广泛,其主要填料类型为有机离子交换树脂,以苯乙烯二乙烯苯共聚体为骨架,在苯环上引入磺酸基,形成强酸型阳离子交换树脂,引入叔胺基而成季胺型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此交换树脂具有大孔或薄壳型或多孔表面层型的物理结构,以便于快速达到交换平衡,离子交换树脂耐酸碱可在任何pH范围内使用,易再生处理、使用寿命长,缺点是机械强度差、易溶胀易、受有机物污染。
硅质键合离子交换剂以硅胶为载体,将有离子交换基的有机硅烷与基表面的硅醇基反应,形成化学键合型离子交换剂,其特点是柱效高、交换平衡快、机械强度高,缺点是不耐酸碱、只宜在pH28范围内使用。
离子交换色谱是最常用的离子色谱。
2、离子排斥色谱它主要根据Donnon膜排斥效应,电离组分受排斥不被保留,而弱酸则有一定保留的原理,制成离子排斥色谱主要用于分离有机酸以及无机含氧酸根,如硼酸根碳酸根和硫酸根有机酸等。
它主要采用高交换容量的磺化H型阳离子交换树脂为填料以稀盐酸为淋洗液。
3、离子对色谱离子对色谱的固定相为疏水型的中性填料,可用苯乙烯二乙烯苯树脂或十八烷基硅胶(ODS),也有用C8硅胶或CN,固定相流动相由含有所谓对离子试剂和含适量有机溶剂的水溶液组成,对离子是指其电荷与待测离子相反,并能与之生成疏水性离子,对化合物的表面活性剂离子,用于阴离子分离的对离子是烷基胺类如氢氧化四丁基铵氢氧化十六烷基三甲烷等,用于阳离子分离的对离子是烷基磺酸类,如己烷磺酸钠,庚烷磺酸钠等对离子的非极性端亲脂极性端亲水,其CH2键越长则离子对化合物在固定相的保留越强,在极性流动相中,往往加入一些有机溶剂,以加快淋洗速度,此法主要用于疏水性阴离子以及金属络合物的分离,至于其分离机理则有3种不同的假说,反相离子对分配离子交换以及离子相互作用。
离子交换色谱生物碱
离子交换色谱是一种常用的色谱技术,可以用于分离和纯化生物碱和其他有机化合物。
下面是对离子交换色谱在生物碱分离方面的详细说明:
1. 原理:离子交换色谱主要基于离子交换剂与样品中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分离。
离子交换剂是一种具有可交换离子基团的树脂,能够与样品中的离子发生交换。
在分离过程中,样品中的离子会根据其带电情况和极性被不同的离子交换剂所吸附,从而实现分离。
2. 实验流程:在生物碱的离子交换色谱分离中,一般会首先将生物碱样品溶解在合适的溶剂中,然后通过输液泵将样品溶液注入色谱柱中。
色谱柱中填装有离子交换剂,样品中的离子会与离子交换剂发生交换,根据不同的带电情况和极性被吸附在不同的位置。
随后,用洗脱液将不同离子洗脱下来,收集各个峰的洗脱液即可得到各个组分。
3. 影响因素:离子交换色谱的分离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样品的溶解性、离子交换剂的性质、流动相的组成和流速、实验条件等。
其中,样品的溶解性和离子交换剂的性质对分离效果的影响尤为显著。
在实验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溶剂和离子交换剂,以获得最佳的分离效果。
4. 应用范围:离子交换色谱在生物碱的分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可以用于分离和纯化各种类型的生物碱,如喹啉类、嘌呤类、有机胺类等。
同时,离子交换色谱还可以用于其他有机化合物的分离和
纯化,如黄酮类、酚类等。
离子交换色谱是一种有效的分离技术,可以用于生物碱和其他有机化合物的分离和纯化。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实验条件和样品性质选择合适的溶剂和离子交换剂,以获得最佳的分离效果。
弱阳离子交换色谱原理
弱阳离子交换色谱原理:离子交换层析法是从复杂的混合物中,分离性质相似大分子的方法之一,依据的原理是物质的酸碱性,极性,所带阴阳离子的不同。
电荷不同的物质,对管柱上的离子交换剂有不同的亲和力,改变冲洗液的离子强度和pH值,物质就能依次从层析柱中分离出来。
层析开始前,功能基团与反离子稳定结合,就与反离子发生可逆交换,与层析剂结合被固定下来。
因为盐离子可以与底物竞争功能基团,盐浓度越高样品与层析剂结合越不紧密,易被洗脱下来。
不同物质与层析剂结合程度不同,洗脱下来的时间不同,因此得以分开。
离子交换色谱的固定相表面含有(如SO3-、COO-、NH3 等)离子官能团,因此带有电荷。
这种电荷被流动相中的相反电荷的离子中和。
当样品进入色谱柱后,样品离子便与流动相离子相互竞争固定相表面的电荷位置,并因竞争力的差异使样品组分得到分离。
离子交换分离色谱的关键是要控制样品离子与流动相离子对固定
相表面电荷位置的竞争作用。
为得到最佳的分离条件,可控制以下几个方面的选择:
1)离子交换剂的类型。
2)流动相的pH。
3)流动相的离子强度。
4)流动相中配对离子的类型。
CEX色谱法(Cation Exchange Chromatography)是一种常用的离子交换色谱技术,广泛应用于生物制药、蛋白质纯化和分析等领域。
本文将对CEX色谱法的原理进行详细介绍。
一、CEX色谱法概述CEX色谱法是基于离子交换作用的一种分离技术。
它利用固定相上的离子交换基团与待分离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不同带电物质在流动相中的分离。
二、固定相材料1. 基质:CEX色谱柱的固定相通常由聚合物或硅胶等材料构成。
聚合物基质具有较高的表面积和较好的机械强度,可适应高流速和高压下的操作。
2. 功能基团:固定相材料上的功能基团决定了其对待分离物的选择性。
常见的功能基团包括磺酸基、羧酸基和胺基等。
三、分离原理1. 离子交换机制:在CEX色谱柱固定相的功能基团上存在离子交换位点,可以吸附带电物质。
待分离物中的阳离子或阴离子与功能基团上的离子交换位点发生相互作用,使其被固定相吸附。
2. 选择性:固定相材料的功能基团类型和流动相条件可以调节CEX色谱的选择性。
对于阳离子交换柱,功能基团通常为磺酸基,选择性较强;而阴离子交换柱的功能基团通常为胺基或羧酸基,选择性较弱。
3. 离子强度调节:离子强度是影响CEX色谱分离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增加流动相中的离子浓度可以提高离子交换柱的选择性;而降低离子浓度则有利于样品的洗脱。
4. pH调节:改变流动相pH值可以调节待分离物的带电状态,从而影响其在CEX色谱柱上的吸附行为。
当待分离物与功能基团之间的电荷相同时,相互作用较强,分离效果较好。
四、操作步骤1. 样品处理:将待分离的样品进行预处理,如去除杂质、调节pH值等。
2. 色谱柱平衡:将色谱柱与流动相进行平衡,以确保固定相处于最佳状态。
3. 样品加载:将样品溶液加载到色谱柱上,待分离物与固定相发生离子交换作用。
4. 洗脱条件优化:通过调节流动相的离子强度、pH值等参数,实现待分离物的洗脱。
5. 分析和收集:根据需求,对洗脱后的样品进行分析或收集。
离子交换色谱法的主要操作步骤
离子交换色谱法(Ion exchange chromatography)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分离技术,主要用于离子物质的分离和纯化。
其操作步骤如下:
1. 样品处理:首先需要将待测样品进行配制处理,如去除杂质、调节pH 值等。
2. 样品进样:将经过处理的样品通过注射器、自动进样器或其他进样方式加入到离子交换柱内。
3. 洗脱液选取:根据样品的性质及所需纯度和分离效果,选择合适的洗脱液,通常是盐酸、硫酸或其他缓冲液。
洗脱液的pH 值是影响分离效果的重要因素。
4. 进行色谱分离:将样品溶液从离子交换柱的顶端缓慢流过,在中性或弱酸性条件下,离子样品在离子交换树脂中进行吸附和解吸,以达到分离和纯化的目的。
5. 洗脱收集:待分离的离子物质通过离子交换柱后,再用洗脱液冲洗掉不需要的杂质和离子,最终收集所需的纯化离子物质。
6. 洗脱后处理:将收集到的离子物质进行洗脱液去除或其他处理方式,以得到目标样品。
以上便是离子交换色谱法的主要操作步骤。
方法摘要:离子交换色谱(Ion Exchange Chromatography, IEC)以离子交换树脂作为固定相,树脂上具有固定离子基团及可交换的离子基团。
当流动相带着组分电离生成的离子通过固定相时,组分离子与树脂上可交换的离子基团进行可逆变换。
溶液pH低于C产品组分等电点PI时,组分带正电荷,可以跟固定相上的阳离子交换,吸附在固定相上,用盐浓度梯度洗脱时,组分按照表面正电荷从少到多的顺序被洗脱下来。
紫外检测器检测280nm处的响应值,根据组分峰面积计算纯度。
范围:适用于本公司生产出的C产品的中间产品、原液、成品及稳定性样品的电荷异质性分析。
职责:操作人员:>严格按照此规程要求进行操作。
岗位主管:>起草文件,并确保操作程序的准确性、技术内容的完整性及文件的及时更新;>监督操作规程是否与实际过程一致,资源是否满足要求;>培训,确保此操作规程的正确实施。
程序:1术语解释无2试剂和材料>色谱柱:阳离子交换色谱柱,例如MabPac™ SCX-10, 4.0x250mm, 10pm (Thermo)>试剂:N- (2-乙酰胺基)-2-氨基乙磺酸(ACES,分析纯),氯化钠(NaCl,色谱纯),盐酸(HC1,分析纯),磷酸氢二钠(Na2HPO4,色谱纯),磷酸(H?PO4,色谱纯),纯化水(自制)>滤膜:孔径为0.45pm或以下注:所用试剂可被同等或更高级别的试剂替代,但应证明适用:所有材料遵循厂家有效期。
3仪器设备>液相色谱仪:例如Agilent 1260>天平,精确到mg>pH计>溶剂过滤装置>离心机(转速10000 rpm以上)> 移液器(10-1000 pl)4溶液配制4.1流动相配制4.1.1流动相A: 20 mM ACES, pH 6.20称取ACES 3.64 g,加入1000 ml水搅拌至完全溶解,HC1调pH 6.20+0.02;经0.45 pm滤膜过滤,室温保存,有效期3天,使用前超声脱气15min o4.1.2流动相B: 20 mM ACES, 500 mM NaCl, pH 6.20称取ACES 3.64 g, NaCl 29.22 g,加入1000 ml 水搅拌至完全溶解,HC1 调pH 6.20+0.02:经0.45 pm滤膜过滤,室温保存,有效期3天,使用前超声脱气15min<>注:流动相调pH时,确认溶液温度在23~27°C。
离子抑制色谱、离子对色谱、离子交换色谱离子抑制色谱是一种基于阴离子抑制作用的色谱分离技术,其原理是在流动相中加入抑制剂来抑制阴离子的运移,从而实现对阳离子的选择性分离。
通常采用硫酸树脂或金属离子作为抑制剂,常用于对水中卤素、硫酸根、磷酸根等阴离子的分析。
离子对色谱是一种根据离子对形成的稳定化合物进行分离的离子色谱技术。
该技术的关键是要有离子对捕获剂,常见的捕获剂有甘氨酸、亚硫酸氢钠和乙二胺四乙酸等。
离子对色谱适用于有机酸、有机碱、金属离子等离子的测定,通常在有机溶剂中进行。
离子交换色谱是指根据离子与离子交换树脂上固定离子之间的作用进行分离,常用的交换树脂有阴离子交换树脂和阳离子交换树脂。
离子交换色谱可用于酸度、碱度、金属离子、离子群等离子的测定,常用于水和药物分析等领域。
三种离子色谱技术各有其适用范围和特点。
离子抑制色谱适用于分析负离子和正电荷离子弱的样品,固相萃取方法进行富集。
离子对色谱适用于分析有机物中的弱电离子,如含氮化合物、含硫化合物,等等。
离子交换色谱则适用于测定高盐度、高酸度、高碱度样品中的离子浓度,并且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分辨率。
离子交换色谱是一种常见的分离技术,主要用于分析溶液中的离子。
以下是离子交换色谱的主要特点:
1. 选择性高:离子交换色谱可以根据离子的大小、电荷和化学性质进行分离,因此具有很高的选择性。
2. 灵敏度高:离子交换色谱可以检测到非常低浓度的离子,因此具有很高的灵敏度。
3. 操作简单:离子交换色谱的操作过程相对简单,只需要将样品通过色谱柱,然后通过检测器进行检测即可。
4. 适用范围广:离子交换色谱可以用于分析各种类型的离子,包括阳离子、阴离子和两性离子。
5. 结果准确:由于离子交换色谱的选择性高和灵敏度高,因此其结果通常非常准确。
6. 可以连续操作:离子交换色谱可以进行连续操作,因此可以大大提高分析效率。
7. 可以用于定量分析:离子交换色谱不仅可以用于定性分析,还可以用于定量分析。
8. 对环境影响小:离子交换色谱使用的试剂通常对环境影响较小,因此是一种环保的分析方法。
离子交换色谱- 紫外检测法测定乳制品中三聚氰胺何强1, 孔祥虹1, 李建华1, 乐爱山1, 赵洁2( 1. 陕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西安710068; 2. 西安理工大学理学院, 西安710054)摘要: 建立离子交换色谱- 紫外检测法测定乳制品中三聚氰胺。
样品直接用水和乙腈提取, 分析时用LC - SCX离子交换色谱柱分离, 浓度为0.05 mol/ L磷酸二氢钾溶液( pH值为3.0) - 乙腈( 70 ∶30) 为流动相, 流速1.0 mL/min, 在紫外波长240 nm下检测。
三聚氰胺在0.5 ~ 100.0 mg/ L的范围内, 质量浓度与色谱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r=0.9999) , 最低检出限为1.0 mg/ kg, 加标回收率在93.8 % ~102.5 %范围内, 相对标准偏差(RSD) 小于3.5 %。
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 能够满足检测要求。
关键词:三聚氰胺; 乳制品; 离子交换色谱Determination of melamine in dairy products with ion exchange chromatography and UV detectionHE Qiang1, KONG Xiang- hong1, LI Jian- hua1, YUE Ai- shan1, ZHAO Jie2(1. Shaanxi Entry - Exit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Bureau, Xi' an 710068, China; 2. College of Science, Xi' an Universityof Technology, Xi' an 710054, China)Abstract: A method was develope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melamine in dairy products with ion exchange chromatography. Samples were extracted with water and acetonitrile. Chromatographic analysis was performed on a LC - SCX column eluted with 0.05 mol/ L KH2PO4(pH=3.0) - acetonitrile (70∶30) at a flow rate of 1.0 mL/min and UV detection at 240 nm. The present method showed good linear relationship(r = 0.9999) for melamin at the range of 0.5 ~ 100.0 mg/ L, the detection limit were 1.0 mg/ kg, the recoveries ranged from 93.8 % to102.5 % with relative tandard deviations (RSD) less than 3.5 %. The ethod is simple, fast, accurate for the melamine analysis.Key words: melamine; dairy products; ion exchange chromatography正文:最近美国FDA调查确认宠物食品受三聚氰胺污染是造成许多宠物非正常死亡的原因, 从而要求出口到美国的含蛋白产品必须检测三聚氰胺, 已经对我国的食品出口企业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三聚氰胺(melamine)简称三胺, 学名三氨三嗪, 别名蜜胺、氰尿酰胺、三聚酰胺, 分子式为C3N6H6, 是一种重要的氮杂环有机化工原料, 具有一定的肾毒性。
因为其分子中含有大量氮元素, 而用全氮法检测蛋白质含量时不能够区分这种“伪蛋白氮”, 所以一些不法厂家, 往产品中添加三聚氰胺粉以提高蛋白质含量。
乳制品是人类最常用的富含蛋白食品之一, 检测“伪蛋白”三聚氰胺, 对保证乳制品的质量安全、维护人们的身体健康和促进对外贸易具有重要意义。
文献报道的三聚氰胺的检测方法有HPLC 法、HPLC - MS / MS法、GC - MS法[2- 7], 但乳制品中的三聚氰胺的检测尚未见有文献报道。
本研究建立了测定乳制品中三聚氰胺的离子交换色谱法, 该方法简便、快速, 实用性强, 回收率良好, 检测结果稳定可靠。
1.实验1.1 仪器和试剂Agilent 1200型高效液相色谱系统: 配四元泵、DAD检测器、自动进样器及色谱数据处理工作站( 美国Agilent公司) ; 乙腈( 色谱纯) ; 磷酸、磷酸二氢钾( 分析纯) ; 水为超纯水( PURELAB PULS超纯水器制备) ;SUPELCOSILTM LC - SCX离子交换色谱柱( 25 cm ×4.6 mm, 5 μm) 。
三聚氰胺标准品( 纯度99.5 %) 。
标准储备液及工作液的配制: 将三聚氰胺标准品用乙腈配制成100 mg/mL的储备液, 于4 ℃条件下保存。
使用时用水稀释, 配制成不同浓度的混合标准工作溶液。
1.2 色谱条件流动相: 浓度为0.05 mol / L磷酸二氢钾溶液( 磷酸调pH值至3.0) - 乙腈( 70∶30) ; 流速: 1.0 mL/min;色谱柱温度为30 ℃; 检测器: 二极管阵列检测器; 检测波长为240 nm; 进样量为10 μL。
应用上述条件, 取1.0 mg/ L的三聚氰胺标准品溶液进样, 色谱图如图1所示。
1.3 样品前处理1.3.1 样品制备纯牛奶、酸牛奶等液体样品: 直接称取混合均匀的样品5.0 g( 精确至0.01 g) 。
酸乳、果乳等较稠的样品: 称取混合均匀的样品5.0 g( 精确至0.01 g) , 加入5 mL水, 涡旋混匀。
奶粉等固体样品: 称取充分混匀的样品5.0 g( 精确至0.01 g) , 加入10 mL水, 涡旋混匀。
1.3.2 提取向1.3.1制备好的样品中加入35 mL乙腈, 振摇提取5 min , 用水定容至50.00 mL, 4000 r / min 离心5 min, 上清液过0.45 μm的滤膜, 进样检测。
纯牛奶、酸牛奶、酸乳、果乳、奶粉等5种乳制品的HPLC 色谱图如图2( a) 所示, 添加三聚氰胺均为10.0 mg/ kg时的HPLC色谱图如图2(b)所示。
2 结果与讨论2.1 线性范围、检出限及回收率配制三聚氰胺质量浓度为0.5, 1.0, 2.0, 5.0, 10.0,20.0, 50.0, 100.0 mg/ L 的系列标准品溶液, 按照1.2中的色谱条件进样检测, 并以标准品质量浓度(X) 为横坐标, 峰面积(Y) 为纵坐标作图, 同时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线性回归, 得标准曲线回归方程为Y = 40.152 X -5.2576( r = 0.9999) , 在0.5 ~ 100.0 mg/ L范围内, 标准品质量浓度与峰面积值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将标准品溶液稀释进样, 以信噪比为10( S / N =10) 计算, 三聚氰胺的最低检出质量浓度为0.1 mg/ L,按1.3中样品处理方法, 乳制品中三聚氰胺最低检出限为1.0 mg/ kg。
对15份纯牛奶样品进行加标回收试验, 分2.0, 10.0, 50.0 mg/ kg三个加标水平, 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 回收率均在93.8 % ~102.5 %之间,RSD小于3.5 %, 重现性良好。
表1 方法回收率及精密度测定结果( n=5)加标量/ (mg/ kg) 2.0 10.0 50.0回收率/% 94.1~100.4 93.8~102.1 96.9~102.5平均回收率/% 97.3 98.6 99.8RSD/% 3.25 3.49 1.892.2 样品检测利用本文建立的方法对购自乳制品零售市场的5类共10种乳制品进行了检测, 该方法对这些样品均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色谱无干扰, 回收率均大于96.3 %, 检测结果如表2所示, 在所检样品中三聚氰胺均未检出。
2.3 讨论2.3.1 色谱条件的选择利用常用的C18色谱柱检测三聚氰胺时, 所需流动相组成复杂, 而且分离效果不佳, 色谱峰形不理想,基线不平稳, 本实验选用强阳离子交换树脂柱进行分离, 分离效果良好, 基线平稳, 色谱峰形尖锐( 图2) 。
表2 样品检测结果样品样品纯牛奶酸牛奶酸乳草莓味果乳纯羊奶粉样品数量 2 3 2 1 2检测结果/ (mg/ kg) 未检出未检出未检出未检出未检出回收率/% ≥97.8 ≥96.3 98.4 97.2 ≥96.3在流动相选择时, 考察了离子浓度、pH值及乙腈比例对色谱分离的影响。
三聚氰胺对流动相中磷酸二氢钾溶液浓度变化比较敏感, 其他条件不变, 磷酸二氢钾溶液浓度由0.05 mol/ L变为0.02 mol/ L时, 则三聚氰胺在色谱上不能出峰, 磷酸二氢钾溶液浓度为0.1 mol/ L时, 三聚氰胺保留时间为6 min左右, 出峰时间过早, 与乳制品中干扰峰不能有效分离。
流动相的pH值对三聚氰胺的出峰时间和分离效果影响明显,pH值为3.0时, 色谱保留时间和分离度均较为理想( 图2) , pH值升高至6.0, 则三聚氰胺在色谱柱上基本无保留, 出峰时间在3.5 min左右, 与干扰峰重叠。
三聚氰胺对流动相中乙腈比例变化不敏感, 乙腈比例由15 %变化至40 %, 三聚氰胺保留时间均保持在10 min左右, 但干扰峰对乙腈比例变化较敏感, 利用这一特点, 可使三聚氰胺与干扰峰有效分离, 在乙腈为30 %时分离良好。
2.3.2 提取条件的选择提取时考察了三氯乙酸水溶液、乙酸铅水溶液、乙腈的沉淀蛋白效果, 发现三氯乙酸水溶液、乙酸铅水溶液均需在浓度较大的条件下才能够有效的沉淀乳制品中蛋白质, 但三氯乙酸、乙酸铅的浓度过大会影响色谱柱的使用寿命, 甚至会造成色谱系统的堵塞, 而乙腈的沉淀蛋白的效果良好, 三聚氰胺的回收率在93 %以上, 提取液与流动相的组成基本相同, 有利于保护色谱系统, 所以选用乙腈作为提取溶剂。
提取时, 样品先用水充分分散、混匀, 然后再沉淀蛋白, 可以提高三聚氰胺的回收率, 但在蛋白质沉淀前样品中的水最好不要超过15 mL, 否则沉淀蛋白的效果不佳。
3 结论本研究首次建立了乳制品中三聚氰胺的检测方法, 该方法简便、快捷、稳定、可靠, 对乳制品中的三聚氰胺检测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对于鉴别乳制品中的“伪蛋白”, 监控“以次充优”现象, 控制乳制品的质量安全, 保障人们的饮食安全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