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为政礼治人际交往修身练习
- 格式:docx
- 大小:23.09 KB
- 文档页数:6
论语第十章练习题及孔子论礼仪与人际关系的处理在《论语》这部经典文献中,第十章是关于孔子论述礼仪以及人际关系处理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通过解答第十章的练习题,并探讨孔子对于礼仪与人际关系的独特见解。
1. 孔子认为什么是最重要的礼仪?孔子认为最重要的礼仪是孝顺。
他强调孝顺的重要性,认为孝顺是维系人际关系的基础和核心。
孩子应该以孝顺父母为先,孝行不仅表现在言辞上,更体现在行动上。
孝顺是一种道德准则,通过尊敬和关心父母,可以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同时也有助于培养个人品德。
2. 孔子如何看待与朋友的交往?孔子认为与朋友的交往应该建立在真诚与信任的基础之上。
他强调朋友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帮助,而不是出于私利的考虑。
他提出了“四友”之说,即与朋友交往应该求同存异、交心、交爱、交礼。
孔子的观点展示了他对于人际关系的高度重视,他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繁荣有着重要的作用。
3. 孔子如何看待上级与下级之间的关系?孔子认为上级与下级之间的关系应该建立在尊重和正义的基础之上。
他主张上级应该关心下级、体贴下级,并以身作则,以德服人。
同时,孔子也强调下级应该尊重上级的权威,并竭尽全力为上级工作。
这种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关系,有助于形成和谐的工作环境,提升整个团队的凝聚力和工作效率。
4. 孔子如何看待不同阶层之间的交往?孔子主张不同阶层之间应该建立和谐的关系,彼此应该互相尊重、互相理解,而不是互相歧视。
他对待地位高低的人都一视同仁,不因对方的社会地位而改变自己的礼节和态度。
他指出,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每个人都应该尽到自己的义务,并以诚信和善良来对待每个人。
这种平等和自尊的观念,为当时社会的和谐交往树立了典范。
5. 孔子认为儒家礼仪对于社会的作用是什么?孔子认为儒家礼仪对于社会起到了整合和稳定的作用。
他认为通过恪守礼仪,人们能够明辨是非、分清善恶;通过遵循礼仪,人们能够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的稳定。
此外,孔子还认为礼仪还有助于培养个人的品格和道德,使人具备正确的行为准则。
论语十二章练习题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众所周知,《论语》是一部记载了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经典著作。
其中的十二章被认为是对于人际关系有着深刻启示的章节。
本文将通过解答练习题的方式,探讨《论语》十二章如何帮助我们处理人际关系。
第一题:《论语》第一章中的“有朋友不如无交友”这句话对你的人际关系有何启示?孔子在这句话中表达了一种宁缺毋滥的思想。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质量胜过数量。
与其盲目交朋友,不如挑选那些真正能为我们带来启发和成长的人。
我们应该懂得珍惜与他们的友谊,并为之付出努力。
这种选择性的交友方式能够帮助我们建立和谐、真诚的人际关系。
第二题:《论语》第二章中的“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这句话对你的人际关系有何启示?在这句话中,孔子提到了德行和个人品质的重要性。
好的品德和道德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对待他人时,不仅仅是看重外貌和个人魅力,更应该注重他们的品格和道德。
一种良好的品德和道德在人际关系中起到了稳固桥梁的作用。
第三题:《论语》第三章中的“不患无位,患所以立”这句话对你的人际关系有何启示?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我们要注重自己的价值和能力,而不是仅仅追求外在的地位和名利。
通过努力和奋斗,我们能够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地位。
同时,我们要学会尊重他人的地位和价值,以平等和善意的态度对待每一个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稳固、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四题:《论语》第四章中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句话对你的人际关系有何启示?这句话强调了对自身修养和道德的重视。
只有通过不断地修炼和自我完善,我们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在与他人交往中,我们要用心倾听他人的需求和想法,积极关心他人的感受,并且以善意及正直的态度对待他人。
而这种忠诚、善良和正直将会有助于我们建立积极而持久的人际关系。
第五题:《论语》第五章中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这句话对你的人际关系有何启示?在这句话中,孔子强调了德行在政治和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
论语复习及训练之为政以德————————————————————————————————作者:————————————————————————————————日期:2第一课为政以德二、本节内容●1、孔子以德为政主张包含以下具体内容:①德治、礼治百姓②富民、教民思想(先富后教)③诚信爱民,诚信为先④节用爱人,使民以时⑤反对横征暴敛,主张仁义治国⑥使民富足,藏富于民⑦正己修身,以身作则⑧反对战争,重视礼乐仁义教化⑨举贤任能⑩以民为本●2 、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他坚持认为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但他的主张却被当时的人们视为迂腐。
你怎么理解孔子的这种坚持?请简述之。
——在历史进步与道德堕落的二律背反中,孔子毅然选择了以道德作为评价社会的价值准则。
从现象上来看,孔子是文化保守主义者,但他的真正目的是追求建立道德至上的理想社会。
在孔子学说保守的现象后面,包含着对人类永恒精神的追求。
●3、孔子为什么反对季氏攻打颛臾?——孔子的理由有三:一是颛臾是先王封国,不可伐;二是颛臾在邦域之中,不必伐;三是颛臾乃社稷之臣,不当伐。
第一点是从历史上讲的,第二点是从地理上讲的,第三点是从政治地位上讲的。
●4、古代儒家主张以德治国,现代社会更强调依法治国。
治国应以“德”为重还是以“法”为重?请结合《论语》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方略。
不断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而生产的发展是以稳定的社会环境为前提的。
实行“依法治国”正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一项重要举措。
德治是实行法治的根本保证。
(1)从两者实质看,并不互相排斥,而是互相兼容、联系的。
(2)从具体内容看,法律中有道德,有的法律本身以道德判断为基础;而道德中也有守法、执法的内容。
(3)从历史和实际看,我国经过了人治——加强法制——法治——法治、德治的结合的过程。
《论语》选读课后文言练习参考答案一、《为政以德》第五题译文:孔子说:"大道的实行,和夏商周三代的精英,我都不能看到,但能看到有关当时太平盛世的记载。
大道的流行,是以天下为世人所共有。
选举贤能之人共同治理,大家讲信用,和睦相处,彼此合作,所以人们不只是亲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施慈于自己的儿女,更能推延仁爱,使所有老人都得以安享天年,壮年人都能贡献才力,儿童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成长,鳏寡孤独以及残废疾病的人都能得到丰厚的供养。
男的各尽其职务,女的各有其家庭。
货物资源都厌恶丢弃到地上浪费掉,但也不可放到自己家里私用。
既嫌恶有能力不肯使出来,但也不一定为自己出力才算效劳。
因此,人人都能诚实相待,和睦相处,故不会有阴谋诡计发生,也没有劫夺偷窃杀人越货的事情出现。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样美好的世界就算是真正的大同世界了。
"二、《克己复礼》第四题1、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
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
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译文:礼是怎么来的?说:人生下来就有欲望,有欲望却实现不了,就不能不想办法去索取,索取却没有度量分界,就不得不争执,争执就发生动乱,动乱导致贫穷。
先王非常讨厌动乱,于是制定礼仪来作为度量分界,用来满足人们的欲望,给予人们的索取,使得欲望的满足不会因为物质的匮乏而终止,物质的给予不会过分的顺从于欲望,欲望和物质两者相辅相成,这是礼出现的原因!2.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
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译文:鹦鹉能言,始终是飞鸟;猩猩会说话,也始终属于禽兽。
现在作为人而不受礼的规范,即使能说话,不也合了禽兽的心态么?只是禽兽无礼,才会有父子共妻。
所以,圣人兴起时,才制定礼教化人们,使人们有礼,从而懂得把自己与禽兽区别开来。
关于论语习题答案《论语》习题答案《论语》是中国古代经典文化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它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将针对《论语》中的一些习题进行解答,以便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思想精髓。
1. 孔子认为什么是为政之要?孔子认为“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
他强调在治理国家时,首要的是选拔和培养优秀的人才。
只有具备德才兼备的人才,才能够有效地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
因此,孔子提倡通过教育和培养来提高人才的素质,将人才视为国家治理的核心。
2. 孔子如何看待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在《论语》中,孔子对君子和小人进行了明确的区分。
他认为君子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能够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注重道德规范的遵守。
而小人则缺乏道德观念,只追求个人私利,不顾他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孔子强调君子应该以德立身,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以身作则,成为他人的楷模和榜样。
3. 孔子如何看待教育?孔子非常重视教育,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社会发展的基石。
他提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够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孔子还强调教育应该注重德育,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他提出“温故而知新”,强调通过学习古人的经验和智慧,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和思考。
4. 孔子对于家庭伦理有何看法?孔子非常重视家庭伦理,他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和睦稳定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
孔子强调孝道,认为子女应该尊敬父母,孝顺家长。
他提出“孝之始也,谓之事亲”,强调孝敬父母是孝道的起点。
孔子还强调夫妻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和睦相处,他提出“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强调夫妻之间应该互相包容和理解。
5. 孔子如何看待友谊?孔子非常重视友谊,他认为友谊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种。
他提出“朋友之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强调朋友之间应该相互学习和启发。
孔子认为真正的友谊应该建立在共同的道德和价值观基础上,朋友之间应该相互信任、相互帮助。
论语练习题及答案论语练习题及答案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作为一部重要的文化遗产,论语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论语,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儒家思想的精髓,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下面是一些论语练习题及答案,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论语。
题目一:孔子认为什么是人类最重要的品质?答案:孔子认为人类最重要的品质是仁。
在《论语·卫灵公》一章中,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表明孔子认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以义为重,而非利益。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它包含了对他人的关爱、同情和善意。
孔子认为,只有具备仁的品质,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题目二:孔子如何看待学习和教育?答案:孔子非常重视学习和教育。
在《论语·为政》一章中,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表明孔子认为学习是一种快乐的事情,而且他还认为与他人一起学习更加有趣。
孔子主张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来提高自己的品德和能力。
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人们才能够成为真正的君子和有用之才。
题目三:孔子对待人际关系有何看法?答案:孔子非常注重人际关系。
在《论语·八佾》一章中,孔子说:“朋友之于我,不过如是而已矣。
”这句话表明孔子认为朋友对他来说并不是什么特别重要的存在。
孔子主张以诚信和真诚对待他人,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他认为,只有通过良好的人际关系,人们才能够获得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同时也能够培养自己的品德和修养。
题目四:孔子如何看待君子和小人?答案:孔子认为君子和小人之间的区别在于道德品质。
在《论语·卫灵公》一章中,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表明孔子认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以义为重,而非利益。
君子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观念,他们以道德为准则来行事,追求道德的完善。
相反,小人则以个人利益为重,缺乏道德观念和高尚的品质。
论语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一位是《论语》的作者?A. 孔子B. 孟子C. 老子D. 庄子答案:A. 孔子2. 孔子是中国古代哪个时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A. 春秋时期B. 战国时期C. 先秦时期D. 三国时期答案:A. 春秋时期3. 以下哪个是《论语》的主要内容?A. 政治思想B. 伦理道德C. 宗教信仰D. 科学发展答案:B. 伦理道德4. 《论语》中的“仁”指的是什么?A.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B. 人与自然的关系C. 人与神的关系D. 人与动物的关系答案:A.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5. 孔子的弟子中最得意的是谁?A. 曾子B. 子路C. 子贡D. 子张答案:A. 曾子二、判断题1. 孔子弟子的言行举止是《论语》的重要内容之一。
正确 / 错误答案:正确2. 孔子在《论语》中提倡的思想主要集中在政治方面。
正确 / 错误答案:错误3. 《论语》是一本道家经典著作。
正确 / 错误答案:错误4. 孔子的思想被后来的儒家学派广泛传播并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
正确 / 错误答案:正确5. 在《论语》中,孔子的弟子们对触犯了道德规范的人持有宽容和原谅的态度。
正确 / 错误答案:错误三、简答题1. 简述《论语》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视。
答案:《论语》中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关系。
孔子认为,通过修养自己的品德和道德,在与人相处时要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尊重他们的人格,并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孔子的弟子们在对待他人时始终秉持着仁爱之心,关心他们的福祉,尽量避免争斗和冲突。
2. 《论语》中有哪些著名的言论?答案:《论语》中有许多著名的言论,例如: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c.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d.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这些言论都以简短而有力的方式表达了孔子的思想和教诲,成为了后人学习和传承的重要文化遗产。
四、论述题《论语》作为古代经典著作之一,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练习题及答案论语练习题及答案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们记录下来的他的言行和教诲,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论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孔子的思想,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
下面是一些关于《论语》的练习题,希望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部经典著作。
1. 孔子的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答案:孔子的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仁”。
他认为人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尊重他人的感受和权益,并且通过自身的修养和行为来影响他人,达到和谐共处的境地。
2. 孔子认为什么是一个好的君子?答案:孔子认为一个好的君子应该具备仁、义、礼、智、信等品德。
他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以义正之心行事,以礼仪规范自己的行为,以智慧决策,以诚信待人。
3. 孔子强调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什么意思?答案:孔子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能力。
通过不断地学习,人们可以不断地增长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问题。
4. 孔子对待学生的态度是怎样的?答案:孔子对待学生的态度非常宽容和关爱。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人际关系,而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
5. 孔子认为人们应该如何处理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关系?答案:孔子认为人们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尊重他人的感受和权益。
他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建立和谐的关系,通过自身的修养和行为来影响他人,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通过以上的练习题,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论语》中的思想和教诲。
这些问题不仅帮助我们回顾和总结所学的内容,还可以激发我们对孔子思想的思考和理解。
通过学习《论语》,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
孔子的思想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人修养和行为对社会的影响。
《论语》习题1——为政以德的解读和练习(一)为政以德——治国的德政主张在治国方略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数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也叫“德治”。
[内涵解读](1)为政以德“德”和“礼”是孔子政治的主要主张。
“为政以德”是对执政者的素养、执政的方法提出的要求。
执政者应实行“仁政”:①以民为本,对百姓不能过分地压迫剥削,应在富民的同时教化百姓;②执政者应用自身的德行给百姓树立榜样,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
(2)民生与教化孔子高唱仁爱赞歌的同时不忽视老百姓的温饱。
冉有问政时,孔子先强调“富之”再强调“教之”。
在孔子的思想中,物质与精神均不容忽视,但更倾向于精神,当两者必选其一时,孔子做出“去食”的选择,这体现了儒家“舍生取义”的思想主张。
(3)先富后教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
但这并不是说“富”比“教”重要。
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两者之间没有矛盾,只是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的基本生活,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孔子又主张治国以“礼”,就是要重视“教化”,使百姓遵守“礼”,就是提倡百姓要有一种精神力量,重视人的基本准则。
(4)“均贫富”与“均无贫”“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均无贫”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一致,不是均贫富,而是上下各得其分。
[语篇摘译]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孔子说:“运用道德来治理国政,就好像北极星一样,安居其位,而其他星辰都环绕着它。
”2.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文:孔子说:“用政令来训导百姓,用刑罚来整顿百姓,百姓可以免除罪过但没有羞耻心;用道德来训导百姓,用礼教来整顿百姓,百姓就会有羞耻心而内心归顺。
1.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问题。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①也,而用②其不得为非也。
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③;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
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
(《韩非子》)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
②用:使。
③不什数:不能用十来计算,即不到十个。
(1)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
(1分)孔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韩非子: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论语·颜渊》)“文灭质,博溺心①,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
”(《庄子·缮性》)注:①溺心,指掩盖了天然的心性或纯朴的本质。
(1)子贡和庄子对于“文”和“质”关系的认识有何差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合生活实际或成长经历,谈谈你赞同哪种“文质观”并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1)~(2)题。
①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论语·颜渊》)②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论语·学而》)③孔子曰:“丘死之后,商也日益,赐也日损。
商也好与贤己者处,赐也好说不如己者。
”(《说苑·杂言篇》)(1)根据上述文字,简述儒家主张的交友原则和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孔子对“商”“赐”的断言及依据是什么?从中你得到怎样的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1)孔子的《论语》中的“礼”是指什么?请简要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谈一谈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和“礼”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1)说明“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基本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现代生活,举例说明怎样才能既做到“知者动”,又做到“仁者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材料一)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材料二)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论语·里仁》)(材料三)台湾学者萧民元先生对材料二有过质疑,他认为“刑”是一个音误字(声音相近,写的人写时误听而错写),正确的应该是“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信,小人怀惠。
”(1)请指出材料一所体现出的孔子的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同意萧民元先生的观点吗?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和孔子的有关思想说说相关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列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子曰:“非吾徒也。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在本章中,孔子借用“风”与“草”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用自己的话说)(2)孔子对为政者自身提出了哪些要求?结合上述材料作一番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问题。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民,辱①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
以刑治民,则乐用;以赏战民,则轻死。
故战事兵用②曰强。
”(《商君书》)注:①辱:地位卑下;②战事兵用:临战严整、士兵全力以赴。
(1)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儒家与法家的经济思想。
儒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对这两种经济思想作简要评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