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分离定律概念总结及计算汇总.
- 格式:ppt
- 大小:453.50 KB
- 文档页数:22
遗传定律一、基因分离定律1、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解释2、解释的验证以及假说演绎法3、分离定律的实质: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4、证明某性状的遗传是否遵循分离定律的方法—自交或测交5、判断某显性个体是纯合子or杂合子(1)植物:自交,测交,检测花粉类型,单倍体育种(2)动物:测交5、显隐性判断6、概率计算:叉乘法;配子法;是否乘1/2的问题;杂合子连续自交的子代的各基因型概率,7、分离定律中的异常情况(1)不完全显性(2)致死现象:基因型致死(显性,隐性),配子致死(3)和染色体变异联系【显隐性判断】【定义法】1.已知马的栗色与白色为一对相对性状,由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与a控制,在自由放养多年的一群马中,两基因频率相等,每匹母马一次只生产l匹小马。
以下关于性状遗传的研究方法及推断不正确的是A.选择多对栗色马和白色马杂交,若后代栗色马明显多于白色马则栗色为显性;反之,则白色为显性B.随机选出1匹栗色公马和4匹白色母马分别交配,若所产4匹马全部是白色,则白色为显性C.选择多对栗色马和栗色马杂交,若后代全部是栗色马,则说明栗色为隐性D.自由放养的马群自由交配,若后代栗色马明显多于白色马,则说明栗色马为显性【假设法】2.若已知果蝇的直毛和非直毛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
但实验室只有从自然界捕获的、有繁殖能力的直毛雌、雄果蝇各一只和非直毛雌、雄果蝇各一只,通过一次杂交试验确定这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下面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选择一只直毛的雌蝇和一只直毛的雄蝇杂交,若子代全为直毛则直毛为隐形B.选择一只非直毛的雌蝇和一只非直毛的雄蝇杂交,则子代雌性个体均可为直毛C.选择一只非直毛的雌蝇和一只直毛的雄蝇杂交,若子代雌雄表现型一致,则直毛为显形D.选择一只直毛的雌蝇和一只非直毛的雄蝇杂交,若子代雌雄表现型不一致,则直毛为隐形【性状分离法】3.将黑斑蛇与黄斑蛇杂交,子一代中既有黑斑蛇,又有黄斑蛇;若再将F1黑斑蛇之间交配,F2中既有黑斑蛇又有黄斑蛇。
《基因的分离定律》知识清单一、基因分离定律的发现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孟德尔选用了豌豆作为实验材料,这是因为豌豆具有许多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且能自花传粉、闭花受粉,保证了纯种的获得。
他首先进行了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例如,用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杂交,发现子一代(F1)全部都是高茎。
然后让 F1 自交,得到的子二代(F2)中,高茎和矮茎的比例约为3:1。
2、对实验现象的解释孟德尔提出了遗传因子的概念。
他认为,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在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
例如,控制高茎和矮茎的遗传因子分别用D 和d 表示,纯种高茎豌豆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组成为DD,纯种矮茎豌豆为 dd。
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因此,纯种高茎豌豆产生的配子只有含 D 的,纯种矮茎豌豆产生的配子只有含 d 的。
杂交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F1 的遗传因子组成为 Dd,表现为高茎。
F1 自交时,D 和 d 分离,产生两种配子 D 和 d,比例为 1:1。
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产生的 F2 中,遗传因子组成有 DD、Dd、dd,比例为1:2:1,表现型为高茎和矮茎,比例为 3:1。
3、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孟德尔设计了测交实验来验证他的解释。
他让 F1(Dd)与隐性纯合子(dd)杂交。
如果孟德尔的解释是正确的,那么测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例应该为 1:1。
实际的测交实验结果与预期相符,从而验证了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是正确的。
二、基因分离定律的内容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三、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引言基因是生物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它决定了个体的遗传特征。
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是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对于理解基因的传递和变异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探讨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概念、实验证据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I. 基因的分离定律基因的分离定律是指在杂交过程中,父本的两个基因分离并独立地传给子代的定律。
这一定律由格里高利·孟德尔在19世纪提出,并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得到了验证。
A. 孟德尔的豌豆实验孟德尔通过对豌豆的杂交实验,发现了基因的分离定律。
他选取了具有明显差异的性状进行杂交,例如花色、种子形状等。
通过连续进行多代的杂交实验,孟德尔观察到了一些规律性的现象。
B. 孟德尔定律的内容孟德尔总结出了三个基本定律: 1. 第一定律:也称为单因素遗传定律或分离定律。
即在杂交过程中,两个互相对立的基因副本(等位基因)分别来自于父本的两个基因组合,并独立地传给子代。
这就保证了基因的纯合性和杂合性的维持。
2. 第二定律:也称为双因素遗传定律或自由组合定律。
即两个不同的性状在杂交过程中独立地传递给子代。
这说明基因在遗传过程中是相互独立的。
3. 第三定律:也称为自由组合定律的互换定律。
即在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通过互换(交叉互换)来进行重组,从而形成新的基因组合。
C. 孟德尔定律的意义孟德尔的豌豆实验揭示了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的规律,为后续的遗传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这些定律对于理解基因的传递、变异以及遗传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孟德尔的定律还为遗传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农业和生物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II. 自由组合定律自由组合定律是指在杂交过程中,不同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配子形成过程中独立地组合的定律。
这一定律由托马斯·亨特·摩尔根等科学家在20世纪初通过果蝇实验得到了验证。
A. 摩尔根的果蝇实验摩尔根通过对果蝇的杂交实验,发现了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分离定律知识点总结第1篇1.理论解释(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3)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2.遗传图解[解惑]F1配子的种类有两种是指雌雄配子分别为两种(D和d),D和d的比例为1∶1,而不是雌雄配子的比例为1∶1。
分离定律知识点总结第2篇1.有性生殖生物的性状遗传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而同源染色体的分开是有性生殖生物产生有性生殖细胞的减数分裂特有的行为2.真核生物的性状遗3.细胞核遗传只有真核生物细胞核内的基因随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而呈规律性变化。
细胞质内遗传物质数目不稳定,遵循细胞质母系遗传规律。
4.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遗传问题,分离规律不能直接解决,说明分离规律适用范围的局限性。
分离定律知识点总结第3篇①杂合子(Aa)产生的雌雄配子数量不相等。
基因型为Aa的杂合子产生的雌配子有两种,即A∶a=1∶1或产生的雄配子有两种,即A∶a=1∶1,但雌雄配子的数量不相等,通常生物产生的雄配子数远远多于雌配子数。
②符合基因分离定律并不一定就会出现特定的性状分离比(针对完全显性)。
原因如下:a.F2中3∶1的结果必须在统计大量子代后才能得到;若子代数目较少,不一定符合预期的分离比。
b.某些致死基因可能导致性状分离比变化,如隐性致死、纯合致死、显性致死等。
分离定律知识点总结第4篇1.异花传粉的步骤:①→②→③→②。
(①去雄,②套袋处理,③人工授粉)2.常用符号及含义P:亲本;F1:子一代;F2:子二代;×:杂交;⊗:自交;♀:母本;♂:父本。
3.过程图解P纯种高茎×纯种矮茎↓F1 高茎↓⊗F2高茎矮茎比例 3 ∶14.归纳总结:(1)F1全部为高茎;(2)F2发生了性状分离。
分离定律知识点总结第5篇1.掌握最基本的六种杂交组合①DD×DD→DD;②dd×dd→dd;③DD×dd→Dd;④Dd×dd→Dd∶dd=1∶1;⑤Dd×Dd→(1DD、2Dd)∶1dd=3∶1;⑥Dd×Dd→DD∶Dd=1∶1(全显)根据后代的分离比直接推知亲代的基因型与表现型:①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3:1,则双亲一定是杂合子。
基因的分离定律知识点汇总1、基因分离定律与假说巧记“假说—演绎过程”:观察现象提问题,分析问题提假说,演绎推理需验证,得出结论成规律。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右图表示一个遗传因子组成为Aa 的性原细胞产生配子的过程由图得知,遗传因子组成为Aa 的精(卵)原细胞可能产生A 和a 两种类型的雌雄配子,比例为1∶1。
3、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判断根据子代性状判断不同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只出现一种性状⇒子代所出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相同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出现性状分离⇒子代所出现的不同于亲本的性状为隐性性状。
4、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较与鉴定5.(1)测交法应用的前提条件是已知生物性状的显隐性。
此方法常用于动物遗传因子组成的检测。
但待测对象若为生育后代少的雄性动物,注意应与多个隐性雌性个体交配,以使后代产生更多的个体,使结果更有说服力。
(2)植物常用自交法,也可用测交法,但自交法更简便。
6.由亲代推断子代的基因型与表现型7.由子代推断亲代的基因型:F 1⎩⎪⎨⎪⎧显性∶隐性=3∶1⇒亲本:Aa×Aa显性∶隐性=1∶1⇒亲本:Aa×aa全为显性⇒亲本:或全为隐性⇒亲本:aa×aa8.正确解释某些遗传现象两个有病的双亲生出无病的孩子,即“有中生无”,肯定是显性遗传病;两个无病的双亲生出有病的孩子,即“无中生有”,肯定是隐性遗传病。
9.指导杂交育种(1)优良性状为显性性状:连续自交,直到不发生性状分离为止,收获性状不发生分离的植株上的种子,留种推广。
(2)优良性状为隐性性状:一旦出现就能稳定遗传,便可留种推广。
(3)优良性状为杂合子:两个纯合的具有相对性状个体杂交后代就是杂合子,可具杂种优势但每年都要育种。
10.杂合子Aa 连续多代自交问题分析杂合子Aa 连续自交,第n 代的比例情况如下表:11.分离定律的适用范围(1)真核生物有性生殖的细胞核遗传。
(2)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孟德尔遗传定律一.基因的分离定律的理解1.细胞学基础:同源染色体分离2.作用时间:有性生殖形成配子时(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3.出现特定分离比的条件①所研究的每一对相对性状只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相对性状为完全显性②每一代不同类型的配子都能发育良好,且不同配子结合机会相等③所有后代都处于比较一致的环境中,且存活率相同④供实验的群体要大,个体数量足够多二.分离定律中的分离比异常的现象①不完全显性②隐性纯合致死③显性纯合致死④配子致死三.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理解1.细胞学基础: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2.作用时间:有性生殖形成配子时(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3.适用范围:两对或更多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或更多对同源染色体上(基因不连锁)4.自由组合定律中的特殊分离比①9:3:3:1是独立遗传的两对相对性状自由组合出现的表现型比,题干中如果出现附加条件,则可能出现9:3:4、9:6:1等一系列的特殊分离比。
②利用“合并同类项”妙解特殊分离比的解题步骤:看后代可能的配子组合种类,若组合方式是16种,不管以什么样的比例呈现,都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写出正常的分离比,然后对照题中所给信息进行归类例1:水稻的非糯性(A)对糯性(a)为显性,抗锈病(T)对染病(t)为显性,花粉粒长形(D)对圆形(d)为显性,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非糯性花粉遇碘液变蓝,糯性花粉遇碘液变棕色。
现在四种纯合子基因型分别为:①AATTdd ②AAttDD ③AAttdd ④aattdd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应该用①和③杂交所得F1代的花粉B.若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可以观察①和②杂交所得F1代的花粉C.若培育糯性抗病优良品种,应选用①和④亲本杂交D.将②和④杂交后所得的F1的花粉凃在载玻片上,加碘液染色后,均为蓝色例2藏犬毛色黑色基因A对白色基因a为显性,长腿基因B对短腿基因b为显性。
基因的分离定律-概率计算(含数目)1.在研究一对相对性状时,基因型为Aa的个体进行自交,根据下列情况回答问题:⑴如果该性状是控制人的肤色,则后代表现型有___________种,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基因型的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如果该性状是控制紫茉莉花的花色遗传,则后代表现型有_____________种,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基因型的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如果该性状是控制人的血型遗传,亲代基因型分别为IAi 和IBi,则后代表现型有________种,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基因型的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_。
⑷如果该性状是控制玉米苗颜色,且白化苗不能成活,则后代成体表现型有_______种,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基因型的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如果该性状是控制鼠的某种性状,且显性纯合致死,则后代表现型有__________种,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基因型的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⑹如果该性状是控制猫的某种性状,且雄性形成配子时显性基因致死,则后代表现型有________种,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基因型的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_。
2.幼儿黑蒙性白痴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病。
这是一种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遗传病。
试问:⑴如果两个正常的双亲生了一个患此病的女儿和一个正常的儿子,那么这个儿子携带此隐性基因的几率是_______________。
⑵这个儿子与一个正常女子结婚,他们生的第一个孩子患有此病,那么第二个孩子患此病的几率是_______________。
孟德尔遗传定律知识点总结孟德尔定律由奥地利帝国遗传学家格里哥·孟德尔在1865年发表并催生了遗传学诞生的著名定律。
他揭示出遗传学的两个基本定律——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统称为孟德尔遗传规律。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孟德尔遗传定律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孟德尔遗传定律知识点11、基因的分离定律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做相对性状。
显性性状:在遗传学上,把杂种F1中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叫做显性性状。
隐性性状:在遗传学上,把杂种F1中未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叫做隐性性状。
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如高茎和矮茎)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叫做显性基因。
一般用大写字母表示,豌豆高茎基因用D表示。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叫做隐性基因。
一般用小写字母表示,豌豆矮茎基因用d表示。
等位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的,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叫做等位基因。
(一对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如高茎和矮茎。
显性作用:等位基因D和d,由于D和d有显性作用,所以F1(Dd)的豌豆是高茎。
等位基因分离:D与d一对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最终产生两种雄配子。
D∶d=1∶1;两种雌配子D∶d=1∶1。
) 非等位基因:存在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或同源染色体不同位置上的控制不同性状的不同基因。
表现型:是指生物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是指与表现型有关系的基因组成。
纯合体:由含有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
可稳定遗传。
杂合体:由含有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
不能稳定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在F1产生配子时,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这一规律就叫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
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F1(YyRr)X隐性(yyrr)→(1YR、1Yr、1yR、1yr)Xyr →F2:1YyRr:1Yyrr:1yyRr:1yyrr。
1.1.3 基因的分离定律专题知识点一基因分离定律的特殊现象【知识点梳理】1.基因分离定律中其他特殊情况分析(1)不完全显性:如等位基因A和a分别控制红花和白花,在完全显性时,Aa自交后代中红:白=3:1,在不完全显性时,Aa自交后代中红(AA):粉红(Aa):白(aa)=1:2:1。
特别提醒:完全显性、不完全显性、共显性、镶嵌显性的辨析①完全显性: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纯合亲本杂交,F1的全部个体都表现出显性性状,并且在表现程度上和显性亲本完全一样。
这充分体现了显性遗传因子的绝对性,即在成对的遗传因子中,只有显性遗传因子可表达出基因产物,而隐性遗传因子的表达受抑制。
完全显性现象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
②不完全显性:在生物性状的遗传中如果F1的性状表现介于显性和隐性之间,这种显性表现叫不完全显性。
例如紫茉莉的花色遗传中,纯合的红花和白花杂交,F1为粉色花。
③共显性:在生物性状的遗传中,如果两个亲本的性状同时在F1的同一个体上显现出来,这种显性表现叫共显性。
例如红毛马与白毛马交配,F1是两色掺杂的混花毛马(红色和白色的毛发均匀混合,遍布周身)。
④镶嵌显性:双亲的性状在后代的同一个体的不同部位表现出来,形成镶嵌图式,这种显性现象称为镶嵌显性。
镶嵌显性与共显性并没有实质性差异,共显性是在同一组织或同一部位表现双亲各自的特点,而镶嵌显性是在不同的部位分别表现了双亲的特点,其实质是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一对遗传因子表达的时间不同。
例如大豆有黄色种皮(俗称黄豆)和黑色种皮(俗称黑豆),若用黄豆与黑豆杂交,F1的种皮颜色为黑黄镶嵌(俗称花脸豆)。
(2)复等位基因:复等位基因是指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的基因有多个。
复等位基因尽管有多个,但遗传时仍符合分离定律,彼此之间有显隐性关系,表现特定的性状,最常见的如人类ABO血型的遗传,涉及三个基因——I A、I B、i,组成六种基因型:I A I A、I A i、I B I B、I B i、I A I B、ii。
基因分离定律适用范围只有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才适用,原核细胞和细胞质遗传均不适用。
揭示的是亲代细胞核.中染色体上的基因,通过有性生殖随配子传递给子代的规律。
致死基因(lethal gene):导致个体或细胞死亡的基因称致死基因。
1、配子致死(gametic lethal):致死配子期发挥作用而致死。
例题1:某种雌雄异株的植物有宽叶和窄叶两种类型,宽叶由显性基因B控制,窄叶由隐性基因b控制,B和b均位于X染色体上。
基因b使雄配子致死。
请回答:(1)若后代全为宽叶雄株个体,则其亲本基因型为。
(2)若后代全为宽叶,雌、雄植株各半时,则其亲本基因型为。
(3)若后代全为雄株,宽、窄叶个体各半时,其亲本基因型为。
(4)若后代性比为1︰1,宽叶个体占3/4,则其亲本基因型为。
(1)X B X B、X b Y(2)X B X B、X B Y(3)X B X b、X b Y(4)X B X b、X B Y2.合子致死(zygotic lethal):致死基因在胚胎期或成体阶段致死。
1907年Cuenot发现小鼠中黄鼠不能真实遗传,不论黄鼠与黄鼠杂交,还黄鼠与黑鼠相交,子代都出现分离:黄鼠x 黑鼠黄鼠2378,黑鼠2398黄鼠x 黄鼠黄鼠2396,黑鼠1235从上面第一个交配看来,黄鼠很象是杂种,因为与黑鼠的交配结果,下代分离为1:1,如果黄鼠是杂合体,则黄鼠与黄鼠交配,子代的分离比应该是3:1,可是从上面的第二个交配结果看来,倒是与2:1很适合。
所以表面上面不符合孟德尔比例,但实质上是服从孟德尔定律的,这是由于纯合黄鼠在胚胎期死亡了。
其遗传行为分析如下:黄鼠(A Y a) x黄鼠(A Y a)↓(1A Y A Y):2A Y a:1aa死亡黄鼠黑鼠也就是说,黄鼠基因 A Y影响两个性状:毛皮颜色和生存能力。
A Y在体色上为一显性效应,它对黑鼠基因a是显性,杂合体A Y a表型是黄鼠,但黄鼠基因A Y在致死作用方面有隐性效应,当黄鼠基因为纯合体A Y A Y时,才引起合子的死亡。
基因分离定律要点归纳基因分离定律适用于真核生物有性生殖过程中的细胞核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一概念理解1、与性状有关的概念(1)性状:生物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的总称。
(2)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3)显性性状:杂种子一代中表现出来的性状。
(4)隐性性状:杂种子一代中未表现出来的性状。
(5)性状分离:杂种自交后代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2、与交配有关的概念(1)杂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个体间相互交配(2)自交: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个体相交配,植物体中指自花传粉和雌雄异花的同株受粉。
(3)测交:F1代和隐性纯合子杂交,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
(4)正交和反交:是一对相对的概念,通过交换父本和母本进行交配。
各种交配类型的应用:在育种方面的应用:通过杂交可以将不同优良性状集中到一起,得到新品种;在杂交育种过程中,可通过连续自交分离纯合子。
显隐性性状判断:通过杂交纯合子和杂合子的鉴定:通过自交或测交检验是细胞核遗传还是细胞质遗传:通过正交与反交3、与基因有关的概念(1)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
(2)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
(3)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4、个体水平上的几个概念(1)纯合子(纯种):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
纯合子能稳定遗传,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
(2)杂合子(杂种):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
杂合子不能稳定遗传,自交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3)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4)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二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1、时间: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2、有丝分裂、无丝分裂以及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均不遵循基因分离定律。
3、对于二倍体生物,正常情况下一个配子中找不到同源染色体和等位基因。
4、对杂合子自交后代分离比1:2:1的解释:(1)杂合子的等位基因Dd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彼此独立。
⾼⼀⽣物必修2基因分离定律知识点学习⽣物需要讲究⽅法和技巧,更要学会对知识点进⾏归纳整理。
下⾯是⼩编为⼤家整理的⾼⼀⽣物必修⼆基因分离定律知识点,希望对⼤家有所帮助!⾼⼀⽣物必修2基因分离定律知识点梳理⼀、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法:(⼀)孟德尔成功的原因:1、选⽤豌⾖做实验材料:豌⾖是⾃花传粉、闭花受粉植物,⾃然状态下都是纯种;⽽且相对性状明显,易于观察。
2、由单因素到多因素的研究⽅法。
即先对⼀对相对性状进⾏研究,再对两对或多对相对性状在⼀起的遗传进⾏研究。
(从简单到复杂、先易后难的科学思维⽅式)3、科学地运⽤统计学的⽅法对实验结果进⾏分析。
( 科学的实验分析的习惯)4、孟德尔遗传实验独特的设计思路即科学研究的⼀般过程:(假说-演绎法)观察事实、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归纳综合、揭⽰规律(⼆)孟德尔⽤豌⾖作杂交实验材料的优点:1、豌⾖是⾃花传粉、闭花受粉植物,所以在⾃然状态下,它永远是纯种,避免了天然杂交情况的发⽣,省去了许多实际操作的⿇烦。
2、豌⾖具有许多稳定的不同性状的品种,⽽且性状明显,易于区分。
3、豌⾖花冠各部分结构较⼤,便于操作,易于控制。
4、豌⾖种⼦保留在⾖荚内,每粒种⼦都不会丢失,便于统计。
5、实验周期短,豌⾖是⼀年⽣植物,⼏个⽉就可以得出实验结果。
6、他选⽤豌⾖的七对相对性状的基因都不连锁。
注:⼈⼯授粉的⽅式:去雄(花蕾期)、套袋、⼈⼯授粉、套袋⼆、有关遗传定律的概念、符号归类:(⼀)交配类⒈杂交:指同种⽣物不同品种间的交配。
基因型不同的⽣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⒉⾃交:基因型相同的⽣物体间相互交配;植物体中指⾃花受粉和雌雄异花的同株受粉。
是获得纯合⼦的有效⽅法。
⒊测交:就是让杂种⼦⼀代与隐性个体相交,⽤以测定F1的基因型。
⒋回交:让杂种⼦⼀代与亲本杂交。
⒌去雄:杂交试验时,除去成熟花的全部雄蕊,是杂交试验的重要环节。
6.正交与反交:若甲♀╳⼄♂为正交⽅式,则⼄♀╳♂甲就为反交。
基因分离,自由定律知识点总结
基因分离是遗传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自由定律的基础之一。
以下是基因分离和自由定律的几个知识点总结:
1.基因分离定律:基因分离定律是指在常染色体遗传中,每个
个体的两个等位基因在生殖过程中会分离,并分别传递给下一代。
这意味着一个个体在产生生殖细胞时,它的两个等位基因会分离到不同的生殖细胞中。
2.孟德尔的自由定律:孟德尔的自由定律与基因分离定律有密
切的关系。
自由定律包括三个方面:一、随机分配定律,即在个体生殖过程中,两个等位基因按照随机的方式分配到生殖细胞中;二、独立组合定律,即不同基因对的组合在生殖过程中是独立的;三、纯合定律,即纯合个体的后代中,表现型会呈现出一个等位基因的性状。
3.遗传连锁:遗传连锁是指两个或多个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
因因为在基因分离过程中往往与染色体区段一起遗传到后代中,形成连锁现象。
但是,如果遗传连锁的基因之间发生了串型重组,也就是两个基因的染色体区段发生了重新组合,就可以打破遗传连锁。
4.基因连锁图:为了描述基因在染色体上分布的情况,科学家
们常常使用基因连锁图。
基因连锁图是基于遗传连锁的知识,在染色体上用连线表示两个基因之间的连锁关系。
连锁距离越短,两个基因在基因分离过程中越容易发生重组。
总之,基因分离是遗传学中重要的概念,它揭示了基因在生殖过程中的传递规律和分布方式。
自由定律是对基因分离的定量和定性描述,有助于我们理解基因的遗传传递与组合方式。
基因分离定律要点归纳基因分离定律适用于真核生物有性生殖过程中的细胞核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一概念理解1、与性状有关的概念(1)性状:生物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的总称。
(2)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3)显性性状:杂种子一代中表现出来的性状。
(4)隐性性状:杂种子一代中未表现出来的性状。
(5)性状分离:杂种自交后代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2、与交配有关的概念(1)杂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个体间相互交配(2)自交: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个体相交配,植物体中指自花传粉和雌雄异花的同株受粉。
(3)测交:F1代和隐性纯合子杂交,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
(4)正交和反交:是一对相对的概念,通过交换父本和母本进行交配。
各种交配类型的应用:在育种方面的应用:通过杂交可以将不同优良性状集中到一起,得到新品种;在杂交育种过程中,可通过连续自交分离纯合子。
显隐性性状判断:通过杂交纯合子和杂合子的鉴定:通过自交或测交检验是细胞核遗传还是细胞质遗传:通过正交与反交3、与基因有关的概念(1)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
(2)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
(3)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4、个体水平上的几个概念(1)纯合子(纯种):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
纯合子能稳定遗传,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
(2)杂合子(杂种):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
杂合子不能稳定遗传,自交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3)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4)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二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1、时间: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2、有丝分裂、无丝分裂以及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均不遵循基因分离定律。
3、对于二倍体生物,正常情况下一个配子中找不到同源染色体和等位基因。
4、对杂合子自交后代分离比1:2:1的解释:(1)杂合子的等位基因Dd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彼此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