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 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3
浅析苏格拉底哲学论文在苏格拉底以前,希腊的哲学主要研究宇宙的本源是什么,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等问题,后人称之为“自然哲学”。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浅析苏格拉底哲学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浅析苏格拉底哲学论文篇一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哲学理论之比较研究在苏格拉底以前,希腊的哲学主要研究宇宙的本源是什么,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等问题,后人称之为“自然哲学”。
苏格拉底认为再研究这些问题对拯救国家没有什么现实意义。
出于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心,他转而研究人类本身,即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怯懦;什么是诚实,什么是虚伪;什么是智慧,知识是怎样得来的;什么是国家,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治国人才应该如何培养,等等。
后人称苏格拉底的哲学为“伦理哲学”。
他为哲学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使哲学“从天上回到了人间”,在哲学史上具有伟大的意义。
人本主义在他们之前,古希腊和中国的哲学家所注重的都是对自然的研究和思考,就是以“自然”为观察和思辩的对象。
当然,他们思索的“自然”并非我们现在所说的作为自然事物和现象总和的自然界,而是特指事物运动变化的本性。
脱离了人这一主体,显得有些空洞和不切实际。
现在在追溯西方哲学中人本主义思潮的源头时,一般追溯到苏格拉底。
诚然,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例如赫拉克利特与德漠克利特,在他们的著作残篇中也不乏人生智慧的格言,但苏格拉底是第一部人的哲学的创始者,是他使希腊哲学真正从自然哲学转移到以研究人事为中心的方向上来。
他所研究的对象,不再是自然哲学家所研究的自然、太空或宇宙,而是关于人的问题,人的思想、人的道德、人的情操,即研究人的精神自我。
他认为,探讨人的问题,不能用探测物理事物的方法,也不能单凭经验观察和逻辑分析,而是要根据人的意识活动,审视人的生活状况来洞察人的特性。
苏格拉底开创了西方哲学对人的思考的先河。
他认为哲学的目的不在于人世自然,而在于“认识你自己”。
苏格拉底之死与西方文化宿命的论文苏格拉底之死与西方文化宿命的论文苏格拉底之死与西方文化宿命公元前399年,年逾七旬的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被雅典法庭判处了死刑,罪名有两条:其一是苏格拉底喜欢探究天上世间各种稀奇古怪的知识,并且以此教导青年,蛊惑人心;其二是苏格拉底不信传统的■ ,企图引进新神。
当时,战败媾和的雅典刚刚从胜利者斯巴达人所强加的寡头政治中摆脱出来,恢复了伯罗奔尼撒战争之前的民主制度。
黑格尔曾经说过,历史往往会以酷似的面貌重演,第一次是以悲剧的形式,第二次却是以闹剧的形式。
正是这个在表面上恢复了往昔的民主制、实际上却已经丧失了一切深刻的严肃性和神圣性的雅典城邦,以莫须有的罪名把它的最伟大的思想家判处了死刑。
苏格拉底之死构成了希腊城邦文化的原罪,正如一些后世评论者所指出的,苏格拉底是雅典城邦的良心,当雅典人判处苏格拉底死刑时,他们已经亲手扼杀了自己的良心,从而沦为一具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在慵惰的历史惯性中等待着一个巨大的力量来把自己收尸入殓。
当苏格拉底在雅典法庭上接受审判时,他实际上已经对雅典乃至整个希腊城邦文化的命运进行了最后宣判。
果然,在苏格拉底死后不久,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和亚历山大就结束了雅典和希腊的城邦制度,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大帝国;而充满了自由精神的希腊城邦文化也随着城邦制度的终结而走向衰落。
苏格拉底在面对死刑判决时对雅典人宣称: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
诚如四百年以后耶稣在十字架上所宣昭的启示一样,苏格拉底之死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展现了一种比现实生活更美好的理想生活前景。
在城邦时代,希腊人普遍信奉自然主义和感觉主义的奥林匹斯多神教,尽情地享受现世生活,对于死后的状况不感兴趣。
然而苏格拉底在面对死亡时却明确表示:必须追求好的生活远过于生活。
当他被收监等待行刑时,他拒绝了朋友策划的越狱计划;在行刑的前夜,他对前来看望他的朋友和学生们讲了一夜关于灵魂摆脱肉体之后与神灵和先贤们自由遨游的情景;而当他接过刽子手递来的鸩毒平静地一饮而尽时,他心中确定不移地相信自己要去的是一个好境界。
哲学其它论文关于苏格拉底的哲学史研究概述在哲学史研究中,关于苏格拉底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的一个分水岭,前苏格拉底哲学家很少形成统一的思潮,在研究哲学问题是通常用自然事物研究自然本身,即用具体解释具体。
而苏格拉底之后的哲学流派如柏拉图主义、亚里士多德主义、犬儒学派、斯多葛学派都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哲学体系。
但是,苏格拉底本身没有留下任何著作,所有对苏格拉底的研究都是通过他人对苏格拉底的解释或描述。
因此哲学史学家所面对的只有间接资料而没有直接资料,这也使区分真实的苏格拉底与他人虚构的苏格拉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综述一般对于苏格拉底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来源:阿里斯托芬、色诺芬、柏拉图。
阿里斯托芬是古希腊喜剧作家。
与后两者师从苏格拉底不同,他在苏格拉底青年时便与他相识,因此他的戏剧作品《?》是现存资料中唯一能描述早期苏格拉底思想的文献。
然而在他的作品中,苏格拉底的形象很可能被夸张化、喜剧化。
同时也存在他将当时许多其他智者的品质都融合到苏格拉底的形象中的可能性。
色诺芬是苏格拉底的最杰出的学生之一,他是古希腊著名的军事家与历史学家。
他在苏格拉底死后撰写了《回忆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的辩护》、《会饮篇》来纪念苏格拉底。
然而由于色诺芬并不是哲学家,因此有人认为他对于苏格拉底哲学的描述并不可靠。
但同时也有人认为不懂哲学可以使色诺芬更加中立、客观地描述苏格拉底。
在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的著作中,苏格拉底在大部分篇章中都有出场,而柏拉图对于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有详实、全面的描述。
在这些篇章中柏拉图对于苏格拉底所在的雅典的社会人文情况、角色的描写、事件的时间顺序都非常符合史实,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柏拉图对于苏格拉底的思想十分了解。
然而在某些篇章中苏格拉底的思想出现了矛盾之处,这使人不难怀疑柏拉图可能是借苏格拉底之口阐述自己的哲学思想,因此近代哲学史家致力于区分柏拉图的哪些作品中的苏格拉底是真实的。
二、早期研究在十七世纪到二十世纪,哲学史研究学者曾提出了解决柏拉图作品中苏格拉底存在矛盾的思想的四个可能解释,但是每个解释都存在自己的问题。
关于苏格拉底哲学的大学论文苏格拉底是古希腊最卓越的哲学家、教育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贤”,他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关于苏格拉底哲学的大学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关于苏格拉底哲学的大学论文篇一浅谈苏格拉底及其哲学思想对当代青年人的启示【摘要】苏格拉底是古希腊最卓越的哲学家、教育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贤”,他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他的思想主要是由他的弟子色诺芬和柏拉图整理成文章,分别记述在《对话录》和《追思录》等著作中,其影响是巨大的。
【关键词】苏格拉底;哲学;心灵的转向;美德即知识一、苏格拉底生平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古希腊最卓越的哲学家、教育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贤”,他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他的父亲是石匠和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婆。
青少年时代,苏格拉底曾跟父亲学过手艺,熟读《荷马史诗》,靠自学成为一名很有学问的人。
他以传授知识为生,30多岁时做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许多有钱人家和穷人家的子弟常常聚集在他周围,跟他学习,向他请教,苏格拉底却常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室外度过的,他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共场所与各方面的人交谈,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诸如讨论战争、忠诚、友谊、伦理道德等等话题。
他喜欢在雅典大街上向人们提出问题,例如什么是虔诚?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美德?什么是勇?什么是善?什么是真理?你是干什么的?你有什么知识和技能?你是政治家吗?如果是,关于统治你学会了什么?你是不是教师?在教育无知的人之前,你怎样征服自己的无知?他曾三次参军,不止一次在战争中救助战友,是一个勇敢的战士。
40岁左右,他成了雅典远近闻名的人。
他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无论严寒酷暑他都穿着一件单衣,经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讲究,但他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些,只是专心致志的做学问。
我最喜欢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作文Socrate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figures in Western philosophy, has been my favorite philosopher for many years. 苏格拉底作为西方哲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一直是我多年来最喜欢的哲学家。
His ideas and teachings have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how I view the world and engage with others. 他的思想和教导对我如何看待世界以及与他人交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Socrates' commitment to seeking truth and wisdom through questioning and dialogue has inspired me to approach life with a sense of curiosity and critical thinking. 苏格拉底对通过质疑和对话寻求真理和智慧的执着,激发了我以好奇心和批判性思维的态度来对待生活。
One of the aspects of Socrates' philosophy that resonates with me deeply is his emphasis on self-examination and the pursuit of personal growth. 苏格拉底哲学中深深打动我的一点是他对自我反省和个人成长的强调。
He believed that the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 and this notion has served as a constant reminder for me to continuously reflect on my beliefs, actions, and values. 他认为未经反省的生活是不值得活的,这种观念不断提醒着我要不断反思我的信仰、行为和价值观。
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共五篇)第一篇: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古代希腊哲学家和教育家。
苏格拉底的著作皆已流失,后人对其活动、思想的了解和研究,主要依据于他的学生柏拉图、色诺芬等人的著作。
1、“美德即知识”伦理问题是苏格拉底的哲学的主题,也是他的教育思想的主题,他一生都在以伦理的要求自励并以之教人。
苏格拉底到处劝勉人们“把精力用在高尚和善良的事上”,教育人们要“努力成为有德行的人”。
“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伦理学的最重要的命题,也可以说是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
在他看来,人的行为之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有关的知识。
人只有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才能趋善避恶。
由此,苏格拉底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的命题。
从“美德即知识”的观点出发,苏格拉底提出了“德行可教”的主张。
这种主张不仅否定了当时盛行于希腊的道德天赋的观念,而且赋予道德以一种普遍的基础。
由于强调知识与道德之间的内在联系,就肯定了知识的传授与道德教育之间直接相关;同时,由于认识到道德的知识基础,也就是为道德教育的进行找到了一条重要的途径。
2、苏格拉底方法为了有效地传授知识,以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苏格拉底提出了他著名的教学法--“苏格拉底方法”。
所谓“苏格拉底方法”,是指在与学生谈话的过程中,并不直截了当地把学生所应知道的知识告诉他,而是通过讨论问答甚至辩论万式来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最后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
在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中,记述了苏格拉底与学生讲座有关“五义”和“非正义”的对话,在这个对话中,苏格拉底就采用了这种方法。
苏格拉底要求学生列出两行,正义归于一行,非正义归于另一行。
他首先问“虚伪”归于哪一行?学生答,归于非正义的一行。
苏格拉底又问,偷盗、欺骗、奴役等应归于哪一一行?学生答,归于非正义的一行。
苏格拉底反驳道,如果将军惩罚了敌人,奴役了敌人,战争中偷走了敌人的财物,或作战时欺骗了敌人,这些行为是否是非正义的呢?学生最后得出结论,认为这些都是正义的,而只有对朋友这样做是非正义的。
关于理智的议论文论据素材《理智是人生的导航灯》素材一《苏格拉底的理智抉择》苏格拉底,这位伟大的古希腊哲学家。
他一生都在追求真理与智慧。
当时的雅典社会,局势动荡,很多人被情绪左右,参与各种激进的活动。
但苏格拉底始终保持着理智。
据说,有一次他被人无端指责蛊惑青年,面临着被判处死刑的危险。
他的朋友想要帮助他越狱,这在很多人看来是很自然的应对方式,毕竟死亡是那么可怕。
可是苏格拉底拒绝了。
他清楚地知道,如果他越狱,那就是违背了雅典的法律。
他理智地思考着自己行为的意义和后果。
他跟朋友说,雅典的法律给予了他教育、保护等诸多权益,如果他因不认同判决就越狱,这是对法治的破坏。
他平静地接受了死刑,用这样的方式诠释着理智的力量。
这就像在我们生活中,老板给我们安排了一件很棘手但又必须做的工作,很多人可能第一反应就是抵触、抱怨,甚至想一走了之。
但是理智的人会仔细思考这件事对自己成长的意义、放弃后的后果等,就像苏格拉底权衡越狱与接受判决一样。
素材二《疯狂抢购中的冷静大妈》曾经有这么一次超市大促销活动,商场周围堵得水泄不通,一开门,人群就像潮水一样涌进去。
各种商品货架前都是人挤人,到处是呼喊声、争抢声。
在生鲜区,有很多人疯狂地往自己的购物车里塞特价鸡蛋,有人把鸡蛋碰碎了也不在意,一心只想抢到更多。
而就在这群疯抢者中间,有一位大妈显得格格不入。
她不紧不慢地走向鸡蛋货架,先看了看鸡蛋的生产日期、质量,还拿了几个比较了一下。
周围的人都劝她快点拿,不然就没了,可她却笑着说,这么多鸡蛋,又不是抢完就不卖了。
她理智地认识到,抢来的鸡蛋如果是坏的或者不需要那么多,也是浪费。
最后她只拿了一板自己需要的鸡蛋,然后悠闲地去选购其他商品了。
这让我想到我们炒股的时候,看到某个股票疯涨,很多人就一股脑地冲进去投资,不管这个公司的实际情况。
而那些理智的投资者,会像这位大妈一样,先好好研究股票背后的企业状况、业绩、发展前景,再决定是否投入。
素材三《登山者的理智求生》在登山界有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
苏格拉底哲学论文苏格拉底哲学思想论文学习任何学派的哲学,首先必须得问的一个问题是“什么是哲学”。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格拉底哲学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苏格拉底哲学论文篇一什么是哲学?学习任何学派的哲学,首先必须得问的一个问题是“什么是哲学”。
一般学过西方哲学史的人会说,“哲学就是爱智慧,只要你在求知便是在研究哲学”。
个人看来,这样的回答显得太空洞和宽泛了,一下子就把哲学给神“高大上化了”。
其实,个人比较赞同的回答是,“哲学就是系统化的世界观”。
任何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即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看法,连精神病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只是常人无法理解而已。
说到这我便想到,在很多人眼里,似乎哲学家也是“疯子”,因为他们的世界观也无法被常人所理解;这让哲学家们着实尴尬,也使得哲学变得那么的“高高在上”,令普通老百姓无法触碰。
然而,其实哲学并不像大家伙所想象的那样抽象难懂;恰恰相反,她通俗易懂,只是在所谓的哲学研究者笔下被“高大上化了”。
好了,继续接前文说。
刚才说到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那么是不是人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哲学观呢?回答当然是否定的。
因为哲学观和世界观有一个重大的区别,那就是哲学观是体系化了的世界观。
举个例子就能理解两者之间的区别,虽然这个例子可能有些不恰当:世界观好比一所能够用来盖一所房子的所有材料,只是被散乱的堆积在一起的;而哲学观就是一所用这些材料盖起来的房子。
相对而言,世界观很不稳定,因为这些被堆积起来的的材料可能慢慢的被偷走,或者被替换,易随波逐流;而哲学观却很稳定,因为她已经是一所房子了,你要摧毁她,必须把她全部推到,只能通过“洗脑”的方式。
好了,说到这,大家应该很清楚什么是哲学观,什么世界观了。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哲学观对人的作用,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有什么样的哲学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从而就有什么样的行为”。
举个例子你就明白,精神病人的哲学观/世界观会使他们形成指导自己“特殊行为”的方法论,后果,额.........你懂得!说到这,对哲学本质的解释就告一段落了。
苏格拉底这就是幸福作文Socrates believed that true happiness comes from understanding oneself and living a virtuous life. 苏格拉底认为真正的幸福来自于了解自己并过着道德的生活。
He believed that by examining one's own thoughts and actions, individuals could achieve inner peace and satisfaction. 他相信通过审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人们可以实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感。
Socrates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self-reflection and self-awareness in order to cultivate a sense of fulfillment and contentment. 苏格拉底强调了自我反思和自我意识的重要性,以培养一种满足和满意的感觉。
He believed that happiness depended not on external circumstances, but on one's own inner state of mind. 他相信幸福不取决于外部环境,而是取决于一个人内心的状态。
In today's fast-paced and materialistic society, many people chase after external sources of happiness such as wealth, fame, and success. 在当今快节奏、物质主义的社会里,许多人追逐财富、名誉和成功等外在的幸福源。
However, Socrates' philosophy reminds us that true happiness cannot be found in material possessions or social status. 然而,苏格拉底的哲学提醒我们真正的幸福不能在物质财富或社会地位中找到。
苏格拉底论文
最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
既然两千多年的西方哲学史都是在给柏拉图做注脚,那么他的老师——苏格拉底的地位也就不言而喻了。
带着这样“朴素”的想法,我对苏格拉底产生了兴趣。
对苏格拉底的一点了解,除了课上张老师所讲的有关内容,也就是吴飞老师译的《苏格拉底的申辩》。
惭愧的很,这本书至今没有读完。
不过确实很吸引人,不仅仅是它的哲学思想的交锋,还有渗透其中的形而上的思辨性。
《苏格拉底的申辩》中的第一部分记录了申辩的由来经过,不同版本的差异,以及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诠释。
给人一种庞杂而有些混乱的感觉——一方面说他是“引进外邦的神”而获罪,又说其实真相是他的怀疑精神动摇了民主的基石。
当然后者更合理,只是这推理论证的过程让人有些困惑。
最精彩的还是申辩的正文。
遗憾现在刚看了个开头,同时真的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听他——其实是柏拉图借他的口——对希腊进行美德教育。
我不怀疑《申辩》其实是柏拉图主观构思加上他对于民主制的控诉再加上苏格拉底确实的思想脉络,但是在读他与莫勒图斯辩论的那一段,总感觉有点怪。
他首先要申辩的是“败坏青年”的罪行。
苏格拉底给莫勒图斯下了个套,他先问“是否很多人可以带好青年”,把莫勒图斯带进去,继而类比说马,难道很多
好人可以带好一只马,而一个坏人尽可以让整个马群失去前进的方向吗?再回到人本身,难道可能一个人把青年带坏,而其他所有好人都无法挽回吗?既然这样的逻辑不能成立,哪么只有一种可能,即莫勒图斯自己在诋毁苏格拉底。
这样的逻辑真的很霸道。
且不说马和人的比喻是否相类,一个人对于整体的祸害是否真的如苏格拉底所言是不太可能的也值得思考。
我们知道,苏格拉底认为自己是无知的,而他的有知体现在他知道自己无知。
所以无论是在街头与人争论还是法庭上的申辩,他都是在“启发”对方,但其实对方的本意并没有真正表出来,而是顺着苏格拉底的思路简单的选择“一条路”。
我想,这恐怕也是很多人看不惯他的原因之一。
他的哲学思想是讲究“德性即知识”,但是他对于理想生活的理性思考,以及外延的形式上的申辩,与城邦本身的现实生活存在着最根本的矛盾——精英治国还是民主政治?于是,就引出了您上课时提出的黑格尔的悲剧理论。
我觉得苏格拉底的悲剧与俄狄浦斯王的悲剧还有不同,俄狄浦斯王的例子具有伦理血源性,本身就是很偶然的,而苏格拉底悲剧在于思想,具有更大的普世意义,也更增添了他的悲剧性——没有人应因思考和言语而获罪。
当今民主制下的基本法则却无法照耀在雅典的上空。
所以,我们为他的死而悲哀,也许还是要着眼于两者的悲剧性上。
在那样的环境下,他也许想用死给大家上一课——你们迟早会后悔的,到时,我在法庭上的申辩将成为大家追述我思想的一部分。
不
论柏拉图有多少异于老师的论断,至少,主题思想没变。
《申辩》仍然是苏格拉底一脉相承的思想路径。
这就够了。
我相信苏格拉底是一个对自己的信仰坚持到底的人,也很难想象他的助产术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学识而非帮助他人获得“美德”,他的理想至少有一部分是希望希腊人能通过他的努力过上更加理性,从而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当然,有人认为他是过于特立独行,与智者没什么两样——从申辩来看,这似乎也是隐藏的一条人们憎恶他的原因。
但很显然,智者强调论证过程要如何如何有逻辑,把对方摁倒;苏格拉底则追求跟我论辩你,是你,要最终有所收获。
说到底,他追求的认识自己,其实和人的本性有点相违。
神愿意认识自己的无知么?人恐怕就更不愿意了。
死,是必然的。
最后,请允许我引用申辩中最后的一句话:“是该走的时候了,我去死,你们去生。
我们去做的哪个事更好,谁也不知道,除非是神。
”死而得道,生而不知其所,生与死的判断,还真的不好说了。
2013.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