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功利主义的刑法理论_徐爱国
- 格式:pdf
- 大小:757.46 KB
- 文档页数:5
新书徐爱国:法学的圣殿—西方法律思想与法学流派作者简介徐爱国,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法律史学会常务理事,西方法律思想史专委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从事西方法律思想史科研教学工作三十年,学术功底扎实,造诣高深。
三十年来笔耕不缀,成果丰富,代表作有:《西方法律思想史》《西法肄言——漫话西方法律史》《法史随想》和《名案中的法律智慧》等。
名家推荐法律思想的诞生和发展史,也是人类追求自由、公平、独立的思想进化史,其内涵和影响涉及哲学、宗教、经济学等领域,其发展和成熟与我们每一个公民的生活和利益相关。
徐教授笔下的《法学的圣殿》内容丰富、文思敏捷,融合了大量法学名家的逸闻与新颖的案例,更像一部讲述与我们每个人的思想、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的故事”,不但适合法学工作者研读,更适合也更应该被普通大众了解和阅读。
——华东政法大学教授何勤华爱国教授的作品打破了撰写西方法律思想史的常规思路,选取了九大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法学流派进行了介绍和梳理,辅之以对各流派名家思想的客观分析与中肯评价。
这部作品文思细致流畅、资料丰富翔实、内容深入浅出,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的佳作。
——中国法律史学会会长吴玉章法学的圣殿序言本书从九个法哲学命题出发,对于西方法哲学的九个方面的问题进行阐述。
每一个命题都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法律的哲学基础,形成了各自的法哲学体系。
从这个意义上讲,本书是从不同学派出发解释西方法哲学。
法哲学不同于法律制度,法律的制度是实证的、客观的,而法哲学是形而上学的,无恒定的客观标准。
任何一种学说,只要它有内在的逻辑结构,能够合乎理性地解释法律的现象,它就可以成为一种理论。
每一种理论都是人类深思熟虑的成果,各种理论的兴盛才有法哲学的兴旺,因此这里的九个命题实际上是西方法律学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于法律最本质意义的思考和总结,从这九个命题及其展开出发,我们能够大致了解西方法哲学的主要内容。
这里的九个命题实质上涉及四个方面:其一,西方法哲学的两个文化渊源——古希腊罗马的法律科学和西方法律的基督教传统;其二,西方近现代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古典自然法学;其三,西方法哲学的成熟——哲理法学、分析法学和历史法学;其四,20世纪法律哲学的多元图景——法律的分析实证、法律社会学、法律的道德哲学、法律经济学、法律政治学和法律解释学。
浅评功利主义法学功利主义法学是指法学领域中的一种理论思潮,其核心思想是强调法律的功能和效果,以实现社会最大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这一理论思潮在法学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和实际应用,因为它强调了法律的社会功能和效果,将法律与社会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备受学者和法律实践者的关注和重视。
功利主义法学的核心观点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强调法律应当以最大程度地促进社会利益为宗旨。
“最大程度地促进社会利益”是功利主义法学的根本理念,这也是它与其他法学理论的显著区别。
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功利主义法学提出了一系列的原则和方法,用于指导法治建设和法律实践。
在这里,我们将对功利主义法学做出简要的评述,以期能够深入了解这一理论思潮的内涵和影响。
功利主义法学注重法律的社会功能和效果。
传统的法学理论常常将法律视为一种抽象的规范体系,其主要任务就是制定和维护一套普遍适用的规范和法律制度。
功利主义法学认为法律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规范本身,更重要的是它所产生的社会效果。
功利主义法学鼓励人们从社会整体利益的角度来审视法律,重视法律的实际效果以及对社会带来的影响。
这一观点使得功利主义法学更加关注法律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以及它对社会整体利益的影响,从而为法律实践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方法。
功利主义法学注重法治建设和社会改革。
在功利主义法学的理论框架下,法律的目标和使命是要以最大程度地促进社会利益为出发点和目标。
功利主义法学强调了法治建设和社会改革,致力于发现和解决法律实践中的问题和困难,以期通过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提高法律对社会的效用和贡献。
这一观点对于社会改革和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为法治建设者和社会改革者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功利主义法学是一种重视法律的社会功能和效果,注重法律的社会效益和实用性,致力于为法治建设和社会改革提供有益的思路和方法的法学理论思潮。
在当今法学领域,功利主义法学的理论思想备受关注和重视,因为它强调了法律与社会利益的紧密联系,提出了一系列的原则和方法,用于评价法律对社会的贡献和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徐爱国:《分析法学》,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一章分析法学的含义第一节四个相关的概念一分析法学的研究对象是实在法二学者的解释————法律实证主义的主要观点哈特:1 法律是一种命令2 法律的概念是值得研究的,但是不同于社会学和历史的研究,也不同于批评的价值评价前者是社会法学,后者是自然法学3 判决时可以从事先确定了的规则中逻辑的归纳出来的,而无需求助于社会的目的、政策或是道德4 道德判断不能通过理性论辩论或证明来建立或捍卫5 实际上设定的法律不得不于实然的法律保持分离第二节前分析法学一古希腊\古罗马的贡献二注释法学派的贡献波伦亚法学派1 前期条文注释2 评注法学从单纯的对发条的注释转为了理论的研究,力图概括和抽象出法律的一般原则、原理,探索车法律规范的结构第三节分析法学一边沁的创意二奥斯丁的法理学1 法律命令说,即法律是主权者的一种命令,这种命令以制裁作为后盾2 严格区分法律和道德,“恶法亦法”3 严格界定法理学的任务,“区分法律的应然和法律的实然”第四节凯尔森和哈特的新分析法学一纯粹法学1“核心是从结构上研究法律,而不是从心理上和经济上论证律的作用,也不是从政治上和伦理上探讨法律的价值”“从结构上研究法律是指研究法律的一般概、原则和原理,纯粹法学的研究对象是法律规范,即一个国家具体的实在法,或者说是法律的实然,从心理上和经济上研究法律是社会法学的任务,从政治上和伦理上研究是自然法学的任务。
”2 区分了法律的静态理论(界定了一系列的法律专门概念)和法律的动态理论(法律是由强制性规范构成的,法律秩序是由法律规范效力等级为标准的体系)二新分析法学1新分析法学的产生《法律的概念》2奥斯汀的法律命令说““每一条法律或规则(就能恰当地给以这一术语最为广泛的含义而言),是一个命令,或者,恰当指称的(properly so called)法律或规则,是一种命令。
””3哈特的法律规则说:第一性规则是设定义务的规则,第二性规则事授予权利的规则4 最低限度内容的自然法第五节拉兹、麦考密克和魏茵贝格的分析实证主义法学一拉兹“要分析一个法律制度,需要从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法律制度的存在问题、二是法律制度的确认问题,三是法律制度的结构问题,四是法律制度的内容问题”二制度法论三语义法学第二章分析法学的形成第一节边沁的分析法学一功利主义——避苦求乐判断是非的标准,也是制定法律的标准:最大多数人的幸福二立法理论边沁认为应该把功利主义贯穿于立法、执法、守法的个方面1立法的根本目的是“增进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立法时必须以国民全体的快乐为基准他将快乐分为四项目标“生存、平等、富裕和安全”也是立法的出发点和目标,不过,这四项目标的实现需要法律的程度是不同的,生存和富裕的实现不需要法律,担不是一点作用都没有,法律可以间接的促进和保障。
浅评功利主义法学功利主义法学是一种强调以效果和结果为导向的法学理论,其核心观点是法律的目的是最大程度地促进幸福、最小化痛苦。
在功利主义法学中,法律被视为一种工具,其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的最大利益。
根据功利主义法学的观点,一个法律的好坏应该根据其产生的效果来评价,即法律是否能够最大程度地促进社会的福利和幸福感。
功利主义法学的提出者之一是英国哲学家杰里米·边沁。
他认为,法律应该服务于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而不仅仅是少数人的利益。
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应该以最大多数的福利为导向。
一个法律是否符合功利主义法学的原则,取决于其对社会的影响。
如果一个法律能够带来正向的社会效果,即最大程度地提高社会的福利和幸福感,那么它就是一个好的法律。
反之,如果一个法律产生的负面效果超过了正面效果,那么它就是一个不好的法律。
功利主义法学的优势在于它强调了法律的实际效果和结果,而不是局限于原则和规则的抽象。
这样能够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和满足社会需求,使法律更具现实意义。
功利主义法学也存在一些问题。
确定一个法律的效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因为一个法律可能对不同的人产生不同的影响,有些人可能从中受益,但也有些人可能受到损害。
如何评估一个法律的效果仍然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功利主义法学可能会忽视一些重要的价值观和原则。
在追求最大多数人福利的可能会牺牲一些个体权利和正义的考量。
这样可能导致一些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被忽视或被牺牲。
功利主义法学强调以效果和结果为导向的法律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和满足社会需求。
它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改进。
论功利主义的刑法理论功利主义是一种伦理学理论,其核心思想是追求最大幸福最大化或最大利益最大化。
在刑法领域中,功利主义被用来解决如何平衡社会正义和个体权利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最大化整体利益的目标。
本文将探讨功利主义的刑法理论,并探讨其优点和局限性。
一、功利主义刑法理论的基本原则功利主义刑法理论的核心原则是追求最大利益最大化。
根据这一原则,刑法制度的目的是通过惩罚犯罪行为来保护社会秩序和个人权利,并预防和减少犯罪活动的发生。
根据功利主义的观点,刑法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 最大幸福原则:刑法的目的是为了最大化整体社会的幸福感和福祉。
通过惩罚犯罪分子,可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从而使整个社会受益。
2. 最大利益原则:刑法的制定和执行应当考虑到所有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包括受害者、社会大众和罪犯本人。
在权衡利益的过程中,应该追求最大化整体利益。
3. 公平正义原则:刑法应该以公平和正义为基础,确保刑罚的分配是公正的。
这意味着刑罚应该根据犯罪行为的严重程度来决定,以确保公平的惩罚和公正的复仇。
二、功利主义刑法理论的优点1. 形成公正的刑罚体系:功利主义刑法理论通过追求最大化整体利益,可以帮助形成公正的刑罚体系。
刑罚的确定和执行应当依据犯罪行为的严重程度,以保证刑罚的合理性和公平性。
2. 强调预防和治疗犯罪:功利主义刑法理论注重预防和治疗犯罪行为。
除了通过惩罚来制止犯罪活动外,功利主义主张通过矫正措施、康复措施和再教育来帮助罪犯重新融入社会,以避免再次犯罪。
3. 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功利主义刑法理论注重保护社会公共利益。
通过对犯罪行为的追究和制裁,可以维护社会秩序,保护社会公共利益,提供一个安全和和谐的社会环境。
三、功利主义刑法理论的局限性1. 忽视个体权利:功利主义刑法理论的主要批评是其忽视了个体权利的重要性。
由于功利主义追求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个体的权利和尊严可能会被忽视或牺牲。
这可能导致对个人权利的侵害和不公正的刑罚。
浅评功利主义法学功利主义法学是一种以实用主义思想为基础的法学理论,以其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为核心原则。
功利主义法学主张法律和法律制定者应该以最大化社会利益为目标,无论其具体形式是什么,只要它有助于社会福利的增加就是可取的。
这种法学理论也受到了一些批评和质疑,例如功利主义法学忽视了个体权利和公正性等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功利主义法学进行浅评。
功利主义法学的核心理念是追求最大化社会效益。
这一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功利主义哲学家杰里米•边沁的思想。
边沁认为,行为的道德性应该根据其产生的结果来评判,即行为的好坏应该根据其对社会效益的影响来衡量。
这种思想在法学领域的应用就是,法律的制定和解释应该以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目标。
这一理念所代表的是一种对法律和社会的现实需求的关注,是把法律的目的放在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之上。
功利主义法学主张法律应该是一种工具,用来实现社会的最大利益。
从这一角度来看,法律应该是一种实用主义的工具,用来解决社会问题和冲突,而不应该是一种抽象的道德规范。
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法律的实用性和功能性,即法律应该是一种切实可行的规则和制度,能够真正解决社会问题和促进社会进步。
功利主义法学可能也忽视了公正性和平等性等问题。
功利主义法学关注的是社会整体的利益最大化,但这种观点可能会忽视一些边缘群体的利益。
在实际的法律制定和解释中,怎样平衡不同群体的利益以及怎样确保法律的公正性和公平性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功利主义法学对于法律制定和解释的原则提供了一种清晰的方向。
尽管功利主义法学主张的是以最大化社会效益为目标,但它也为法律的制定和解释提供了一种基本的原则,即法律应该是一种以实际效果为导向的工具。
这种观点为法律的实际运作提供了一种清晰的指导原则,也有利于促进法律的适用和实施。
浅谈从功利主义和正义论出发浅析正义观一、功利主义法学思想主要内容(一)功利主义功利主义认为“快乐幸福”,就是“善”,痛苦就是“恶”。
功利主义的正义观是,如果社会主要体制的安排获得了社会全体成员满足的最大净差额,那么认为这个社会就是一个合理的社会。
幸福和福乐能够明白的表示快乐和痛苦,因此边沁常常用最大幸福原理代替功利原理。
边沁将法律作为他实现功利主义的手段。
而从部门法角度来说,边沁又倾向于首先从刑法的角度实现功利主义,即按照功利主义的原则规定哪种行为是犯罪行为。
(二)边沁功利主义的两原则1.自利原则。
理性的人的最大目的,是追求个人的最大幸福。
什么是快乐、什么是痛苦,每个人自己最清楚。
个人是他自身幸福的最好判断者。
在人类社会生活中,自利的选择占着支配地位。
当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时候,凡是对自己的最大幸福能有最高贡献的,不管对自己以外的全体幸福带来什么样的结果,他都会全力追求,这是人性的一种必然倾向。
2.最大幸福原则。
人的本性是避苦求乐,人的行为受功利原则支配,追求功利就是追求幸福,个人就是要追求其自身的最大幸福;对于政府和整个社会来说也应该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这就是所谓的“最大幸福原则”。
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任何行动和方针必须产生最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将痛苦减小到最少,甚至在必要情况下可以牺牲少部分人的利益。
功利主义认为人应该做出“能达到最大善”的行为,最大善的计算依靠此行为所涉及的每个个体的苦乐感觉的总和,其中每个个体都被视为具有相同份量。
二、正义论的主要思想(一)正义,即公平罗尔斯认为,正义是“社会体制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
”正义,不是个人的德行,不是人们之间的理想关系,是一种公正的体制。
正义是社会制度的正义。
正义意味着对社会关系的调整和对行为的安排,使人们生活得更好,满足人类对享有某些东西或实现目的的手段,使大家尽可能地在最少阻碍和浪费的条件下得到满足。
正义的对象是社会基本结构,即用来分配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划分由社会合作产生的利益和负担的主要制度。
浅评功利主义法学功利主义法学是一种法学理论,强调法律的目标是实现最大的幸福或最大的利益。
这一理论主张,法律应该以提高社会福利为目标,法律的制定和解释应该根据实现最大利益的原则来进行。
功利主义法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英国哲学家杰里米·边沁(Jeremy Bentham)和约翰·斯图亚特·密尔(John Stuart Mill)。
他们认为,一个行为的好坏应该以其对社会的影响为标准,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的行为应该被鼓励,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的行为应该被限制或禁止。
功利主义法学的核心思想是“最大幸福原则”。
根据这一原则,法律应该追求实现社会的最大幸福或最大福利。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功利主义法学提出了一些具体原则。
功利主义法学主张追求实现最大幸福的法律应该具有普遍适用性。
法律应该适用于所有人,而不应该对特定人群或利益集团进行特殊待遇。
这样可以避免法律的偏袒和不公正,保障社会的整体利益。
功利主义法学认为法律应该追求平等和公正。
法律应该给予每个人相同的权利和机会,不应该有任何形式的歧视。
这样可以保障每个人的利益受到公正的平等对待,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功利主义法学主张法律应该以实现最大的幸福为目标,而不是追求个人或特殊利益的最大化。
法律应该考虑到社会的整体利益,而不是个别利益。
这就需要权衡不同人群的利益,寻求最大程度的共同利益。
功利主义法学也存在一些争议和问题。
如何衡量和评估幸福或利益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不同人对幸福和利益的定义和认知可能存在差异,如何权衡不同人的利益至今仍然没有明确的答案。
功利主义法学主张以实现最大幸福为目标,有时可能会忽略或损害个人的权利和自由。
个人权利和自由是现代法治社会的核心价值,过度强调幸福或利益可能导致法律的专断和滥用。
功利主义法学的实施可能面临难以实现的困境。
在实践中,法律往往需要权衡不同的利益和价值观念,追求最大幸福的目标并不总是可行或适用。
功利主义法学是一种具有一定启发意义的法学理论。
遮翅划摊狰猪淫邀闷但尉戌学旷曝雁据痈札腾狭讯柱例买商兴默篱赦增贩雇廓泊凡艘醛溺坑势西方法律思想史教案课程说明:《西方法律思想史》是法律学科的一门历史学科,同时又是法律学科中的一门理论学科。
在全国重点法律院系中是本科学生的一门必选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
西方法律思想史基本上来源于历史上法学家的法学经典,这些法学经典是人类思想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和研究西方法律思想史,可以增加知识,开阔视野,启发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和研究西方法律思想史是培养高层次法律理论人才的需要。
任何一门法律学科都有其历史基础和理论基础,西方法律思想史同时融合了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西方的法律制度和法律学说历史久远,对世界各国的法律制度和法律原则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我国的现代法制建设就参照了许多西方的法律制度,要正确理解这些法律制度,就应该了解西方法学家对这些法律制度的论述。
因此,学习西方法律思想史,可以起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目的。
学习和研究西方法律思想史,要把法律学说的变迁,同它所依托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背景结合起来,揭示其内在的联系和相互关系。
还要把法学家的理论著作、学说观点与国家的立法、执法、司法等活动结合起来见人物、见思想、见事件,这种静态与动态的结合,使对法律思想史的研究更生动、更全面、更系统。
绪论一、西方法律思想史的研究对象:1、就时间而言:它研究自古希腊罗马——20世纪以来有关法律制度认识的法学观点、思潮、学派以及发展的规律。
因此,它是一门历史学科。
2、就内容而言:它研究的是法律思想的发展史,而不是法律制度的发展史。
法律制度的发展史有《中国法制史》、《外国法制史》和国别史(《美国法律发展史》等)来研究。
法律思想史主要研究历史上的法学家对各种法律现象的认识、看法,法律思想的发展史,目前开出了《中国法律思想史》和《西方法律思想史》。
法律思想史属于法律学科中的一门基础理论学科。
3、就地域范围而言:在此的西方主要是指的欧洲和北美。
徐爱国- 名案中的法律智慧.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在读到第一个案件“杀了你还是阉了你?”时,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会理解被告因为女儿的遭遇而对不良青年原告做出的行为。
但事实证明,法律所维护的是每个人的权力,即使是坏人,权力亦受保护。
大法官运用法律的智慧,对威胁和殴打及相关诉讼时限的问题做出了明确的解释,认定个人的社会心里理由不能作为唯一依据,本案需发回重审,且原告可以提起精神赔偿的诉讼。
这样一个包含法律与道德冲突的案件,复杂却也引人注意,有利于我们面对这样的问题做出公正的理解。
还有一个关于消防员救火受伤而向事主所求赔偿的案例,也让我印象深刻。
因为其中所提到的“自愿承担风险”是我从未听闻的。
案件中涉及的隐私权、商标权、诉讼资格、过错责任原则等等有关侵权行为方面的专业术语,虽然对于我这样的初读者理解起来有些困难,却也更直白的给予了我们详细了解法律的好机会。
【1101张惟佳】——在这本书语调轻快的描述中也贯穿着一个沉重的话题“法律制度的趋同化与民族法律个性的丧失”。
一开始看时我对“个性”一词出现在法律这个严谨的体系中不是很理解,但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看到了一些案例如“服务性行业的严格责任”“虚假许诺的责任界限”等等,了解到由于文化差异而导致的法官的不同判法。
也因此我深刻地认识到依照具体国情而形成的法律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对其它国家的法律体系一味照搬照抄绝非一种理智和合理的做法。
所以个性是我们在立法时不可或缺的……《名案中的法律智慧》这本书是很适合法律初学者看的,生动形象的案例和浅显易懂的分析让我们很容易融入法律的世界里。
以这本书为铺垫了解西方法律史也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1101张广馨】——从这些案例中可以总结出欧美国家的法官在判案时并不是依据法条死板地判决,当案件实际情况与法条所规定的有差别,或者法条中的规定损害了人民的利益,法官就不会硬要依据法律判决。
这种处理更加具有人情味,是做到了真正的以人为本,人文主义,充分考虑到了当事人的利益。
浅评功利主义法学功利主义法学的核心理念是以功利为基础,以追求最大化的功利为目标来评价和制定法律。
这一法学理论产生于19世纪,对现代法学和社会科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功利主义法学强调法律的功利性质,即法律存在的原因和目标是为了最大化社会福利和幸福。
根据功利主义法学的观点,法律应该以实际效果为导向,追求最大化的社会福利和幸福。
在法律制定和解释过程中,应该考虑到不同利益相关方的利益,通过权衡来达到最大的社会效益。
功利主义法学主张,法律应该通过有效的制度和规则来调整和引导人们的行为,以实现最大化的社会福利和幸福。
法律制定和解释应该基于客观的证据和数据,以科学的方式评估不同利益的权衡和冲突,以此来制定最优的法律规则。
功利主义法学认为,法律应该以人的幸福为目标,但并不排斥个体的自由和权利。
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在功利主义法学中被视为实现整体社会福利的手段,而不是目标本身。
法律应该尊重和保护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但在追求最大化的社会福利时,可能需要对一些个人权利进行限制。
功利主义法学的优点在于,它强调实用主义和社会效益,能够提供一种科学、客观的方式来评估和制定法律。
通过以功利为基础,可以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最大化社会福利和幸福。
功利主义法学还能够提供一个公正和平等的框架,保护和平衡不同利益相关方的权益。
功利主义法学也存在一些缺点。
功利主义法学缺乏对法律的价值和原则的考虑。
因为功利主义法学主张追求最大化的社会福利和幸福,可能忽视一些基本的法律价值和原则,如正义、公平等。
功利主义法学过于强调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可能忽视一些道德和伦理的考量。
功利主义法学在权衡和决策的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主观偏好和利益冲突的问题。
功利主义法学以功利为基础,以追求最大化的社会福利和幸福为目标来评价和制定法律。
它提供了一种科学、客观的方式来评估和制定法律,可以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最大化社会福利和幸福。
功利主义法学也存在一些缺点,如忽视法律价值和原则、忽视道德和伦理考虑、存在主观偏好和利益冲突等问题。
基督教教义与现代法律制度
徐爱国
【期刊名称】《求是学刊》
【年(卷),期】2011(038)005
【摘要】在西方,基督教教义孕育了现代法律的理念,已成为法律历史学家和法律社会学家共同的看法.在16世纪以前,宗教、道德和法律混合在一起,成为古代社会控制的主要工具;16世纪之后,随着人类理智的开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法律的世俗性质日见突出,宗教对法律的影响由显性转向隐性.即使如此,现代法律制度也无处不显示着基督教教义的影子.学者们从不同视角进行的研究阐释也进一步证成了这一论断.
【总页数】6页(P87-92)
【作者】徐爱国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法学院,北京1008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09.9
【相关文献】
1.超越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法律制度解构 [J], 王妍
2.基督教教义与现代人权论有冲突吗 [J], 李敏仪
3.论数字在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中的意涵与功能及其现代启示 [J], 杨立民
4.论数字在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中的意涵与功能及其现代启示 [J], 杨立民
5.挖掘基督教教义中爱与和谐的积极因素,积极参与社会现代化建设——在京的中国人大研修班的同工学习十七大报告分享心得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解读龙勃罗梭的犯罪人论
徐爱国
【期刊名称】《上海政法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6(021)002
【摘要】在本文中,作者首先描述了龙勃罗梭的犯罪人理论,特别是他关于犯罪人生理、情感和习性特点的描述,以及他的犯罪与种族遗传理论.在此基础上,作者区分了龙勃罗梭的犯罪人论与同对代菲利、加罗法洛和李斯特的犯罪学,认为前者属于犯罪人类学和生物学理论,而后者属于犯罪社会学理论.最后,作者深入到在法哲学领域,试图将龙勃罗梭的理论纳入到西方法律思想史.作者认为,龙勃罗梭生活在l 9世纪中后期,社会学与人类学尚未各自独立.从这个意义上讲,龙勃罗梭犯罪人论是犯罪人类学和犯罪社会学的早期理论.龙勃罗梭是一个过渡性的人物,他的理论标志着形而上学法哲学向社会学法学的转型.
【总页数】7页(P48-54)
【作者】徐爱国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法学院,北京,1008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F832
【相关文献】
1.龙勃罗梭天生犯罪人理论述评 [J], 郭世杰
2.龙勃罗梭的犯罪学思想述评 [J], 王赛
3.论威廉·邦格对龙勃罗梭 "犯罪人"学说的批判——兼论邦格的学术品格 [J], 夏天
4.从龙勃罗梭与托尔斯泰之争看实证主义犯罪学 [J], 李想
5.相术:是科学还是迷信——从意大利犯罪学家龙勃罗梭的著作《犯罪人论》入手[J], 徐致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家功利之刑的法哲学批判——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贪腐犯罪终身监禁的审视
王合永;宋要武
【期刊名称】《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7(030)006
【摘要】刑法哲学是人们研究刑法最为本质问题所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自然法作为一种通过人类理性而加以发现的不成文法,是接近人类本性的理想秩序,因此,任何实定法都必须遵循自然法的本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改案(九)》(以下简称《刑法修正案九》)中对待贪腐犯罪采取的“终身监禁”①制裁措施,虽然该条款的设定积极响应了刑事政策,有利于消除当下的社会矛盾,但是却有违“正义、自由、公平”等作为自然法价值原则的风险.国家功利主义之刑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渊源,并不是应急之作.从人类理性和自由的角度对贪腐犯罪终身监禁刑罚违反自然法的原因进行考量,并论证法治必须是在自然法语境中才能实现的法的统治.
【总页数】4页(P49-52)
【作者】王合永;宋要武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法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黑龙江科技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0
【相关文献】
1.终身监禁:贪腐重罪要受自由刑严惩 [J], 王宅;
2.终身监禁刑引入背景下对减刑制度的重新审视 [J], 陈文昊
3.终身监禁刑引入背景下对减刑制度的重新审视 [J], 陈文昊;
4.论我国《刑法修正案(九)》终身监禁制度的内涵及功能 [J], 王利;王一卒
5.《刑法修正案(九)》终身监禁制度之商榷——终身监禁制度之辨析及其制度改造之经济分析 [J], 徐祎苧;文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