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WSES粘连性小肠梗阻诊断与治疗指南(更新版1)
- 格式:pdf
- 大小:581.27 KB
- 文档页数:16
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肠梗阻的诊断•病史:黏连性肠梗阻,多数患者都有腹部手术史,或者曾有过腹痛史•症状:阵发性腹部绞痛,腹胀、呕吐、肠鸣音增强化验室检查•血常规:晚期由于失水和血液浓缩,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都可增高•血生化:高位梗阻,呕吐频繁,大量胃液丢失可出现低钾、低氯与代谢性碱中毒。
在低位肠梗阻时,则可有电解质普遍降低与代谢性酸中毒•尿常规:晚期,如无适当的治疗,可出现尿量减少、尿比重增加甚至出现急性肾功能障碍•血气分析:腹胀明显,膈肌上升影响呼吸时,也可出现低氧血症与呼吸性酸中毒或碱中毒,可随病人原有肺部功能障碍而异X线检查CT检查腹腔穿刺•根据穿刺液的性质可以间接推断肠梗阻的程度和类型。
•血性腹水,则提示绞窄性肠梗阻导致肠坏死•穿刺液含肠内容物,排除误穿肠腔,则提示肠梗阻导致肠管过度膨胀,出现肠破裂肠梗阻的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治疗方法的选择根据梗阻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全身情况和病情严重程度而定•首先纠正梗阻带来的水、电解质与酸碱紊乱,改善患者的全身情况非手术治疗•胃肠减压:多采用鼻胃管。
可以减轻胃肠道的积留气体、液体,减轻肠腔膨胀,减轻水肿,利于肠壁血液循环的恢复•纠正水、电解质与酸碱失衡这是急性肠梗阻最常见的生理紊乱。
•抗感染:肠梗阻后肠壁循环有障碍,肠粘膜屏障功能受损而有肠道细菌易位,或肠腔内细菌直接穿透肠壁至腹腔内产生感染。
•其他治疗:腹胀后影响肺功能,可以吸氧。
为减轻胃肠道的膨胀可给予生长抑素以减少胃肠也得分泌量。
•保守治疗期间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如果出现手术指征,及时手术手术治疗•目的:解除梗阻,去除病因•手术方式:可根据病人的情况与梗阻部位、病因加以选择手术方式•单纯解除梗阻的手术:包括肠黏连松解,肠扭转复位,切除黏连条索带等•肠切除吻合术:包括肿瘤导致的梗阻,有肠绞窄坏死的梗阻•肠短路手术:当梗阻部位切除困难时,或是黏连广泛难以剥离,同时肠管无坏死时,可以行梗阻肠管远近端做短路吻合,旷置梗阻部位•肠造口术或肠外置术:梗阻部位病变复杂,或患者情况差,不允许行复杂手术,可在肠梗阻近端肠管作肠造口术以减压。
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方法导语:粘连性肠梗阻就是肠道出现了堵塞的问题,这会导致我们的肠道食物无法正常消化。
这种疾病虽然不会直接危险我们的身体,但是还是对我们的身体粘连性肠梗阻就是肠道出现了堵塞的问题,这会导致我们的肠道食物无法正常消化。
这种疾病虽然不会直接危险我们的身体,但是还是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了伤害,所以患者朋友应该要早点引起重视,对于这种粘连性肠梗阻,患者朋友一定要接受手术治疗的方法,因为这种方法目前来说也是最好的,最有效的。
粘连性肠梗阻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腹腔内肠粘连导致肠内容物在肠道中不能顺利通过和运行。
当肠内容物通过受阻时,则可产生腹胀、腹痛、恶心呕吐及排便障碍等一系列症状。
其属于机械性肠梗阻范畴,按起病急缓可分为急性肠梗阻和慢性肠梗阻;按梗阻程度可分为完全性肠梗阻和不完全性肠梗阻;按梗阻部位可分为高位小肠梗阻、低位小肠梗阻和结肠梗阻;按肠管血供情况分为单纯性肠梗阻和绞窄性肠梗阻。
该病部分可经非手术治疗获得症状消退,但大多数反复发作或保守治疗无效,仍需要接受手术治疗。
粘连性肠梗阻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即是机械性肠梗阻的症状: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气排便。
(1) 腹痛:肠梗阻时,因肠蠕动增强,常有阵发性腹绞痛。
腹痛发作时病人常自感腹内有气体窜行,可见到或扪到肠型,听到高亢肠鸣音;如果是不完全肠梗阻,当气体通过梗阻后,疼痛骤然减轻或消失;如肠系膜过度受牵拉,疼痛为持续性并阵发性加重;到病程晚期由于梗阻以上肠管过度扩张、收缩乏力,疼痛的程度和频率都减轻;当出现肠麻痹后,腹痛转变为持续性腹胀。
(2) 呕吐:呕吐的频度、呕吐量及呕吐物性状随梗阻部位的高低而有所不同。
高位小肠梗阻呕吐出现较早、较频繁,呕吐量较多;低位小肠梗阻及结肠梗阻时,呕吐出现较晚,次数也较少,呕吐量较少,呕吐物常具有粪臭味。
(3)腹胀:梗阻时因肠管扩张而引起腹胀。
腹胀程度因梗阻是否完全及梗阻部位而异。
梗阻越完全,部位越低,腹胀越明显;有时梗阻虽完全,但由于肠管贮存功能丧失,呕吐早而频繁,亦可不出现腹胀;若不注意这一情况,可导致漏诊、误诊。
粘连性肠梗阻,粘连性肠梗阻的症状,粘连性肠梗阻治疗【专业知识】疾病简介腹腔内粘连而形成的肠梗阻在临床上极为常见。
国内外收集大宗病例的资料统计,均以粘连性或疝嵌顿为最多。
上医大中山医院外科1979~1988年间收治嵌顿疝217例,同期收治粘连性肠梗阻193例,占小肠梗阻病例中的41.3%,居第二位。
随着医疗卫生工作的深入,腹外疝早期修补的增多将降低嵌顿疝的发生,而腹部手术的增多又将提高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病率。
疾病病因一、病因粘连性肠梗阻除极少数为腹腔内先天性粘连外,大多为获得性。
常见的原因为创伤、炎症和异物如腹部手术,腹膜炎或腹腔内滑石粉或遗留纱布等。
据统计,粘连性肠梗阻中70~90%有腹部手术史、主要是妇科、阑尾和下腹部手术。
粘连梗阻部位几乎均在小肠。
腹膜在上述创伤、炎症或异物刺激后发生炎症反应而有大量含纤维蛋白的液体渗出。
在几小时内渗出液即凝固成纤维素性疏松的粘连将相邻脏器的浆膜面粘在一起。
这种纤维素性粘连如未被吸收、就有血管和成纤维细胞长入,最后形成牢固的纤维性粘连。
腹腔内出血后血液凝固也可通过同样的过程形成粘连。
肠粘连不等於肠梗阻。
即使腹腔内有广泛的肠粘连,如肠曲未形成锐角,肠内容物通过无困难,即无肠梗阻。
当肠曲粘连成团、影响蠕动波将内容物向前推进,或当粘连造成牵拉使肠曲摺叠成锐角,或粘连形成支点,肠曲环绕而扭转,或粘连索带压迫肠曲,或肠曲在索带下形成内疝,上述种种情况均可产生肠梗阻。
症状体征一、症状除小儿外,机械性肠梗阻在排除腹外疝嵌顿和结肠梗阻后就应考虑到有粘连性肠梗阻的可能,尤其当病人有既往腹部手术、创伤或腹膜炎病史,或病人既往已有多次梗阻反复发作,或在体检时发现腹部手术疤痕时可能性更大。
但最后诊断只能在剖腹术时才能作出。
需要特别提出的是手术后早期粘连性肠梗阻。
常见於下腹部手术如阑尾切除术后。
往往在术后4~5天,肠蠕动已恢复并已排气并开始进食后,突然出现阵发性腹痛,肠鸣音亢进,可伴低热,但一般无绞窄现象。
粘连性小肠梗阻【关键词】粘连性小肠梗阻小肠管间或小肠管与脏器间或肠管与腹壁间发生粘连或粘连带而导致肠内容物运行障碍,称之为粘连性小肠梗阻,临床上相当常见,如未能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会引致严重后果甚至死亡。
1 应重视粘连性小肠梗阻1.1 发生率高粘连性肠梗阻占肠梗阻40%,腹部手术后约 90%有肠粘连,40%以上可能引起粘连性肠梗阻。
1.2 严重性粘连性小肠梗阻属机械性肠梗阻,由不完全性发展到完全性,肠管高度膨胀,肠壁血运障碍,导致肠管坏死、穿孔。
除局部病理改变外,还因大量体液丧失(呕吐、腹水等)、感染、中毒、休克、呼吸循环衰竭等最终导致死亡。
粘连性小肠梗阻的早期诊断和及时合理治疗是外科医生的基本功。
反映医疗水平的一项指标。
2 病因及发病机制小肠梗阻在20世纪初以外疝引起为多(特别是嵌顿性腹外疝),60年代以后以粘连/内疝为主,占 75%~80%,而外疝占10%,肿瘤占10%,其他 3%~5%。
2.1 小肠粘连原因2.1.1 先天性卵黄管退化不全,在脐与回肠间形成粘连带;胎粪性腹膜炎。
2.1.2 获得性腹部手术、腹腔内炎症、创伤、出血、肿瘤、异物等。
2.2 小肠粘连的发病机制腹腔内发生粘连的确切机制尚未明了,可能与体质有关,也可能与腹腔内局部状态有关。
腹腔脏器受损→纤维素渗出(3h后)吸收→纤维素粘连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向内生长→纤维性粘连。
粘连性肠梗阻大多数(90%以上)发生在小肠,结肠因粘连而致梗阻者少见。
3 小肠粘连性梗阻容易发生的原因(1)小肠管长,迂回曲折多。
(2)小肠活动度大。
(3)小肠系膜易扭转。
(4)小肠肠腔较小。
4 诊断4.1 病史手术史、创伤史。
4.2 症状和体征痛(腹痛):阵发性,肠鸣音亢进肠型,蠕动波,气过水声。
吐(呕吐):吐出食物或胃肠液,胆汁甚或粪样物。
胀(腹胀):胃型,肠型,或全腹。
闭(停止排便排气):完全性梗阻,如排出血性黏液提示肠绞窄。
4.3 影像学检查4.3.1 腹部平片最实用,最有价值的检查准确率67%;敏感性69%;特异性57%。
肠梗阻症状治疗和预防的综合指南肠梗阻是指由于肠道阻塞导致肠内容物无法正常通过的疾病。
它可分为机械性和功能性两种类型。
机械性肠梗阻通常由肿瘤、粘连、炎症或畸形等引起,而功能性肠梗阻则是由于肠道肌肉运动异常引起的。
无论是机械性还是功能性肠梗阻,都会引起一系列严重的症状,因此及时的治疗和预防显得尤为重要。
一、症状1. 腹痛:肠梗阻最主要的症状就是剧烈的腹痛,通常表现为阵发性绞痛,可伴有腹胀、胃涨等不适感。
2.呕吐:肠梗阻时,由于肠道内容物无法顺利通过,会引起恶心和呕吐。
呕吐物可能含有胃液、胆汁或粪便,并经常具有恶臭。
3.便秘或腹泻:肠梗阻导致肠腔内压力增加,会影响粪便的正常排出。
在机械性肠梗阻中,梗阻位于大肠时可引起便秘,而位于小肠时则可导致腹泻。
4.腹部包块:在慢性机械性肠梗阻患者中,会有腹部包块的出现。
这是由于肠管长时间受到压迫而形成的。
二、治疗1.非手术治疗:对于功能性肠梗阻和较轻的机械性肠梗阻,非手术治疗可能是一个有效的选择。
这包括使用消炎药物和止痛药物来减轻炎症和痛苦。
同时,保持充分的水分摄入也是非常重要的,以防治脱水。
2.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机械性肠梗阻,手术治疗是必要的。
手术的目标是消除肠道梗阻源,恢复肠道通畅。
常见的手术包括结肠切除术、小肠切除术以及粘连松解术等。
手术治疗前后的护理和康复也是非常重要的,以帮助患者尽早康复。
三、预防1.饮食调整:合理的饮食结构对于预防肠梗阻是非常重要的。
多食用富含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麦面包等,以促进肠道蠕动和顺畅排便。
同时减少高脂、高蛋白食物的摄入,以降低肠道负担。
2.注意药物使用:某些药物使用不当也会引起肠道功能障碍,从而增加患肠梗阻的风险。
因此,在使用药物时应遵医嘱,并严格按照说明书使用。
3.积极治疗病因:有一些与肠梗阻相关的疾病,如炎症性肠病、肠道肿瘤等,及时治疗这些病因性疾病可以有效预防继发性肠梗阻的发生。
4.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包括胃肠道的相关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潜在的问题并及时处理,减少肠梗阻的发生。
肠梗阻临床诊疗指南【病因】1.肠管阻塞:如蛔虫团、粪块、异物等。
2.肠壁病变:如炎症、肿瘤、先天畸形等。
3.肠外病变:粘连束带压迫,腹外疝嵌顿,肿瘤压迫等。
4.肠管变形:如肠扭转,肠套叠等。
5.神经肌肉功能紊乱:如麻痹性肠梗阻(腹腔手术后,腹部创伤,弥漫性腹膜炎等病人发生),痉挛性肠梗阻(慢性铅中毒或肠道功能紊乱等病人)。
血管闭塞:如肠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
6.原因不明的假性肠梗阻等。
【诊断】一、症状:痛、吐、胀、闭是各类急性肠梗阻共同四大症状。
1.腹痛:机械性肠梗阻多为阵发性绞痛,腹痛的同时,伴有高亢的肠鸣音。
腹痛的间歇间期缩短,或剧烈的持续性腹痛,可能为绞窄性肠梗阻。
麻痹性肠梗阻,多持续性胀痛。
2.呕吐:高位梗阻,呕吐出现早且频,吐出物为食物,胃液,胆汁,胰液等。
低位梗阻吐粪水。
若为血性,常表示肠管有血循环障碍。
3.腹胀:高位梗阻不明显或仅见到胃型,低位梗阻全腹膨胀,腹部隆起不均匀不对称,是肠扭转等闭袢性肠梗阻的特点。
4.排气排便停止:梗阻发生后多数病人不再排气排便。
绞窄性肠梗阻,可排出血性粘液样粪便。
二、体征1.一般情况:(1)神志:一般神志是清醒的,病情危重时则出现精神萎靡,昏迷,甚至休克。
(2)脱水,眼球凹陷,皮肤弹性减退,尿少甚至无尿。
2.腹部检查(1)视诊腹胀,需多次定期测量腹围,机械性肠梗阻可见肠型和蠕动波。
(2)触诊:单纯性肠梗阻,腹部可有压痛,但无反跳痛及肌紧张。
绞窄性肠梗阻腹部可出现腹膜刺激征和固定的压痛。
(3)叩诊:绞窄性肠梗阻腹腔有渗液,移动性浊音阳性。
(4)听诊:机械性肠梗阻可闻及肠鸣音亢进,有气过水声或金属音若肠鸣音,突然减弱或消失说明肠坏死可能等。
麻痹性肠梗阻,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3.仔细检查双侧腹股沟部有无肿物,注意是否腹外疝引起肠梗阻。
4.直肠指诊应列为常规检查。
三、辅助检查1.化验室检查:(1)血液浓缩时,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升高,有腹膜炎时,白细胞及中性分类均升高。
小肠梗阻的治疗方案1. 简介小肠梗阻是指小肠腔内腔被阻塞或堵塞,导致肠腔内容物无法顺利通过的疾病。
小肠梗阻常见的病因包括肠道肿瘤、肠套叠、炎症性肠病等。
患者常伴有腹痛、呕吐、便秘等症状。
本文将介绍小肠梗阻的治疗方案。
2. 治疗原则小肠梗阻的治疗原则是解除梗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并进行病因治疗。
具体的治疗方案如下:2.1 解除梗阻小肠梗阻的治疗首要任务是解除肠腔的梗阻,恢复肠腔内容物的通畅通过。
常用的解除梗阻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种:•保守治疗:对于轻度小肠梗阻,可以尝试保守治疗,包括禁食、负压吸引、放置胃肠减压管等措施。
这些措施可以减轻肠道压力,促进梗阻部位肠管的蠕动,有助于解除梗阻。
•导管置入术:对于较严重的小肠梗阻,可能需要进行导管置入术。
导管可以被置入到梗阻部位,通过扩张或清除堵塞物来解除梗阻。
•手术治疗:对于无法通过保守治疗或导管置入术解除梗阻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可以通过切除肠道的梗阻部位或疾病灶来解除梗阻。
2.2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小肠梗阻可能会导致呕吐、腹泻等症状,严重时会引起体液和电解质紊乱。
因此,在治疗小肠梗阻的同时,需要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
具体措施包括:•静脉输液:通过静脉输液补充体液和电解质,以纠正电解质紊乱。
•监测: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尿量等指标,及时调整输液和药物治疗。
2.3 病因治疗小肠梗阻的病因各不相同,根据患者的具体病因,需要进行相应的病因治疗。
常见的病因治疗措施包括:•肿瘤切除:对于小肠梗阻的病因是肿瘤的患者,需要进行肿瘤切除手术或放疗、化疗等治疗,以解除梗阻。
•解除套叠:对于小肠套叠引起的梗阻,可以通过结肠套叠手术或胃肠镜治疗等方法来解除梗阻。
•抗炎治疗:对于炎症性肠病导致的小肠梗阻,可以进行抗炎治疗,如口服或静脉给药的抗炎药物。
3. 合并症及处理小肠梗阻的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合并症,需要及时处理。
常见的合并症及处理措施如下:•腹腔感染:患者可能因为肠穿孔或手术等原因引起腹腔感染。
肠梗阻的治疗及方案概述肠梗阻是指由于腔内或腔外因素造成肠道腔腔梗阻的一种疾病。
它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腹部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肠道坏死、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本文将介绍肠梗阻的治疗方法和方案。
1. 保守治疗对于轻度和早期病例的肠梗阻,可以尝试保守治疗。
具体治疗措施如下:•NPO(禁食):停止进食,以减少肠道负荷,有助于减轻症状。
•静脉输液:通过静脉途径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以维持体液平衡。
•导尿:对于伴有尿潴留的患者,需要留置导尿管,以保证排尿通畅。
以上保守治疗措施可以帮助缓解患者的症状,但对于梗阻程度较重或持续时间较长的患者来说,还需要采取进一步的治疗方案。
2. 放置胃肠减压管对于部分肠梗阻患者,可以考虑放置胃肠减压管,以减轻肠道胀气,改善肠胃蠕动,并降低肠道的压力。
具体步骤如下:•患者一侧卧位,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
•经口或经鼻插入减压管,使其进入到胃或十二指肠内。
•通过减压管吸出胃和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
放置胃肠减压管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并有助于进一步治疗。
3. 手术治疗对于肠梗阻程度较重或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的主要目的是解除肠道梗阻,恢复肠道通畅。
常见的手术方法包括:•腹腔镜手术:通过小切口插入镜头和手术器械,进行腹腔镜下的手术操作。
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开腹手术:通过切开腹壁进行手术治疗,可以更好地观察和处理肠道病变。
开腹手术适用于复杂的肠梗阻情况。
在手术治疗后,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并进行相应的抗感染、止痛和抗血栓等治疗。
4. 后续治疗及预防肠梗阻的治疗不仅仅停留于手术阶段,还需要进行后续治疗和预防。
具体措施如下:•患者术后需要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以恢复肠道功能和预防术后并发症。
•控制饮食:术后恢复期患者需要遵循医生的指导,饮食要清淡易消化,避免过量进食和高脂高纤维食物。
•定期随访:对于手术后患者,需要定期进行复诊和随访,检查排便情况和肠道功能恢复情况。
肠梗阻诊疗指南【病史采集】1.腹痛:机械性肠梗阻为阵发性绞痛,腹中部较多见;绞窄性肠梗阻为剧烈的持续性腹腔痛;麻痹性肠梗阻腹痛不明显或持续性胀痛。
2.呕吐:高位肠梗阻呕吐频繁,吐出物为胃、十二指肠内容物;低位膜梗阻呕吐出现迟,吐出物可呈粪样。
绞窄性梗阻呕吐物可为棕褐色或血性。
3.腹胀:高位肠梗阻腹胀不明显,低位及麻痹性肠梗阻腹胀遍及全腹,结肠梗阻腹周膨胀显著,肠扭转等闭袢性梗阻腹隆起不对称。
4.停止排气排便:完全性肠梗阻多不再排气排便;肠套叠、肠系肠血管栓塞可排出果酱样或血性粪便。
【体格检查】1.全身检查:早期变化不明显,晚期可有脱水、酸中毒、感染和休克等表现,呼吸心脏功能障碍。
2.腹部检查:腹胀,可见肠形、肠蠕动波。
不同程度的压痛,绞窄性梗阻有明显腹膜刺激征,可触及有压痛的肿块。
肠鸣音亢进,可听到气过水音或高调金属音,绞窄性肠梗阻晚期或麻痹性肠梗阻,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3.肛门指诊及腹股沟检查:肛诊注意有无包块、狭窄等,腹股沟有无腹外疝。
【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全血二氧化碳结合力和血清Na+、K+、Cl-检验,呕吐物和粪便隐血试验。
2.X线检查:直立位或侧卧位透视或拍片。
怀疑肠套叠作空气灌肠,乙状结肠扭转或结肠肿瘤时可作钡剂灌肠。
【诊断】根据腹痛、呕吐、腹胀、肛门停止排气、排便和腹部可见肠型或蠕动波、肠鸣音亢进等,一般可作出诊断,在诊断过程中需明确:是机械性还是动力性梗阻,是单纯性还是绞窄性梗阻,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梗阻:粘连性肠梗阻、肠扭转、肠堵塞(肿瘤、肠蛔虫、粪便、异物、结石等)、肠套叠、腹内疝、嵌顿或绞窄性腹外疝、肠系膜血管栓塞。
【鉴别诊断】急性胃肠炎、急性胰腺炎、急性腹膜炎。
【治疗原则】解除梗阻,矫正全身生理紊乱。
1.非手术治疗:(1)适应证:1)单纯性机械性不完全性肠梗阻;2)单纯性机械性完全肠梗阻早期,如肠扭转、肠套叠等;3)麻痹性或痉挛性肠梗阻。
2.治疗方法:(1)肠减压。
肠梗阻指南概述肠梗阻是指肠道内的食物、气体或液体无法正常通过肠道,导致肠道积聚食物、水分和气体,并引起肠道的炎症和蠕动功能障碍的疾病。
肠梗阻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如肠道肿瘤、扭转、粘连、炎症等。
本指南将介绍肠梗阻的常见症状、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
症状肠梗阻的常见症状包括:1.腹痛:腹痛通常是肠梗阻的最早症状之一,可以是剧烈的、阵发性的。
疼痛的部位通常在腹部,可能会向其他部位扩散。
2.呕吐:肠梗阻引起胃排空延迟,导致呕吐。
呕吐物可能是胃液、食物残渣或粪便样。
3.腹胀:肠梗阻导致肠道积聚气体和液体,引起腹胀感。
腹部可能会变得膨胀,并产生难以忍受的不适。
4.恶心和食欲不振:肠梗阻会影响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恶心和食欲不振。
诊断临床表现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医生可以初步判断是否为肠梗阻。
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腹痛、呕吐、腹胀和排气或排便困难。
实验室检查血液和尿液检查可以提供有关患者身体状况的信息,但对于肠梗阻的诊断没有直接帮助。
然而,这些检查可以用于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
影像学检查1.X线检查:腹部X线可以显示肠道积液、气体积聚和扩张的肠道。
这些改变是诊断肠梗阻的重要指标。
2.腹部超声检查:腹部超声检查可以帮助确定是否有肠梗阻,以及梗阻的程度和位置。
3.CT扫描:CT扫描是一种非常有用的诊断工具,可以显示肠梗阻引起的肠道积液、气体和扩张。
结肠镜检查结肠镜检查可以用于观察直肠和结肠的情况,排除其他潜在引起肠梗阻的病变。
治疗保守治疗对于肠梗阻患者,保守治疗是首选方法。
这包括:1.禁食:患者需要禁食以减少肠道负担,帮助肠道休息。
2.静脉输液:通过静脉输液,为患者提供营养和水分,以保持体液平衡。
3.肠减压:通过插入肛管,进行肠减压,以减轻肠道的压力和腹胀感。
手术治疗如果保守治疗无效或症状加重,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的选择取决于肠梗阻的原因和程度。
常见的手术治疗方法包括:1.肠道切除术:如果肠道出现坏死或严重炎症,可能需要切除相应的肠段。
肠梗阻指南
肠梗阻指南是一个用于指导医生和护士处理或治疗肠梗阻的详细手册。
以下是肠梗阻处理的一般指南:
1. 病史和体格检查:医生会收集病史和进行体格检查,以了解病情和确定是否存在肠梗阻的可能。
2. 实验室检查:医生可能会要求进行血液检查,包括完整血细胞计数、电解质水平和肾功能等。
3. 影像学检查:常见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射线检查、腹部超声以及计算机断层扫描(CT)等。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患者是否患有肠梗阻以及梗阻的部位和严重程度。
4. 肠管吸引:将胃管或鼻饲管插入患者胃部,以减轻消化道压力和腹胀。
5. 非手术治疗:对于轻度或非完全性肠梗阻,医生可能会选择非手术治疗方法,包括重建水和电解质平衡、呼吸支持和药物治疗。
6.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或完全性肠梗阻,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可以通过剖腹或腹腔镜进行,目的是解除梗阻并修复肠道。
7. 术后护理:术后患者需要密切监测,包括观察排气和排便情况,以确保肠道功能正常恢复。
以上只是一般的指南,实际治疗方案可能会因患者的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
因此,如果怀疑自己患有肠梗阻,建议尽快就医,接受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肠梗阻临床路径(2017年版)一、肠梗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肠梗阻(ICD-10:K56.0/K56.2 /K56.5- K56.7)行肠粘连松解术、小肠部分切除吻合术、肠短路吻合术、肠外置术、结肠造口术(ICD-9-CM-3: 45.62/ 45.91/46.01 /46.10/54.59)。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胃肠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腹痛、腹胀、呕吐并肛门停止排气排便。
2.体征:单纯梗阻早期患者表情痛苦,严重患者可出现脱水、虚弱或休克现象。
3.查体:腹部查体可见腹胀、肠型、蠕动波,触诊可有压痛,叩诊鼓音,听诊肠鸣音活跃,可闻及气过水声及高调金属音或振水音。
绞窄性肠梗阻,可表现为腹膜炎体征,有时可有移动性浊音,腹壁压痛,肠鸣音微弱或消失。
4.辅助检查: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比容都可增高,尿比重增高,血气分析、血生化、肾功能紊乱。
X线检查可辅助诊断。
(三)进入路径标准。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胃肠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经保守治疗无效拟行肠粘连松解术、小肠部分切除吻合术、肠短路吻合术、肠外置术、结肠造口术。
(四)标准住院日(7-14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血型、血淀粉酶、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3)腹部立卧位片;(4)心电图、胸部正位片。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如消化系统肿瘤标记物检查、腹部超声检查、腹部CT、肺功能测定、钡灌肠或结肠镜、动脉血气分析、超声心动图等。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1.禁食水、胃肠减压2.补充水、电解质3.纠正酸碱平衡紊乱(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