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整脊科正脊调曲法操作规范化研究简述
- 格式:pdf
- 大小:349.19 KB
- 文档页数:4
正骨调脊手法一、概述正骨调脊手法以中医理论与脊骨神经医学理论为指导,运用中医正骨技术,结合美式整脊疗法、现代解剖学、病理病生、肌肉链与筋膜链、生物力学平衡理论、舐骼关节开合理论、脊柱医学新观点等相关理论及临床脊柱矫正手法治疗经验等总结出来得以“稳、准、轻、巧”为特点得矫正脊柱椎体错位、骨盆错位及调整脊柱失衡得生理曲度得一组脊柱矫正手法,包折颈椎、胸椎、腰椎与骨盆等部位得手法。
正骨调脊手法属于中医正骨范畴,就是脊柱矫正得方法,主要用于脊柱矫正。
(一)正骨调脊颈椎手法1、正骨调脊颈椎理筋手法:①取俯卧位,双手十指交叉,掌而向上放在治疗床上,前额放双手掌面上;医者站立于患者头侧治疗床前。
医者双手拇指指背相靠,指端放在枕骨粗隆下,其余各手指自然放松扶持颈部两侧,两拇指顶端沿颈后正中线(即棘突顶线)向第7颈椎棘突依次按压,每处逐渐加力按压1〜4次,共3遍。
同法按压棘突两侧颈椎后小关节突连线、颈椎横突后结节连线各3遍。
②取仰卧位,医者坐于患者头侧治疗床前。
左手托枕部,右手托下颌部,双手合力向上缓慢牵引颈部lmin;然后双手抱住枕、颖侧,被动左右侧屈、左右旋转、前屈颈部各1次;继而双手掌向上从颈部两侧插入颈后部,双手掌重濫,右手掌在上,用右手食指挠侧向上托起颈部,靠患者头部自身得重量牵引颈部后伸1〜3次。
2、正骨调脊颈椎正骨手法:(1)仰头颈椎定点快速牵引复位法⑴:以寰椎向右旋转错位为例,取仰卧位,低枕,医者坐于患者头侧治疗床前。
患者头部伸出治疗床半个头位,放在医者右膝上,摸清寰椎右侧横突隆起及压痛处,左手中指吸定该处,左手掌托住枕部,右手握持左下颌部,双手合力将头部慢慢向右侧转至弹性限制位,嘱头稍后仰,当力传到左手中指时,双手同时用“巧劲”向右向上快速牵引颈椎一次,多可听到“喀喀” 一声或多声关节复位得弹响声,或左手中指有关节复位得跳动感,右侧寰椎横突隆起及压痛消失,寰椎向右旋转错位复位成功。
同法复位寰椎向左旋转错位。
中医整脊学8法精要中医整脊经过两千多年临床积累,在中医辨证思维指导下,结合现代医学科学,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脊柱运动力学理论。
现代中医整脊以理筋、调曲、练功为三大治疗原则,运用手法、针灸、内外用药和功能锻练四大疗法防治脊柱劳损病。
同时,根据辨证论治法则,实施医患合作、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上病下治、下病上治、腹病治脊、腰病治腹八法,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1.医患合作练功是整脊治疗中的重要部分,主要是患者自我锻练。
因此,在整脊临床中医患合作最为需要。
脊柱劳损病是患者长期积劳成疾,让病人清楚自己患脊柱劳损病的原因、治疗方案和愈后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患者配合诸如卧床休息,及时接受针灸、手法治疗等,坚持练功,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才能迅速控制病情。
2.动静结合在整脊临床上,维系脊柱的肌肉韧带就是脊柱骨关节的夹板。
对脊柱骨关节起固定作用。
脊柱劳损病的病理基础是肌肉韧带劳损,导致脊柱骨关节错位、运动力学、生物力学失衡所致。
因此,在治疗上,首先要恢复、改善动力系统———肌肉韧带。
所以理筋在三大治疗原则中为首。
理筋、正骨、练功目的都是恢复运动力学和生物力学的平衡。
而骨关节复位后的稳定,也是靠肌力平衡来稳定的。
所以,动中有静,动为了静,不动则不能静。
例如,治疗颈曲紊乱的颈椎病,正骨后需坚持颈肌的锻练,时时做扩胸运动。
练颈肌,此时的运动就是为了颈椎骨关节复位后的稳定。
另一方面,一些脊柱病变是因动而发病的,典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由于腰椎关节紊乱,椎体旋转、倾斜导致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引起症状。
在治疗上则因其源于动,而制之以静,即卧床休息,使椎间盘避免脊柱骨关节的纵轴应力加重其压迫。
因此,有“椎间盘突出症可以睡好”之说。
3.筋骨并重脊柱劳损病不是突发的外伤,而是长期的单侧某肌群损伤导致脊柱骨关节错位。
骨折复位要求对位对线,所谓对线指恢复原来的解剖生理的力线。
整脊对脊柱骨关节的复位同样要求恢复力线。
这力线主要是椎曲,特别是腰曲和颈曲。
ICS **.***SCM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SCM-C 0008-20 11中医整脊科技术操作规范(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脊柱健康专业委员会标准化专家委员会三审通过)20**-**-** 发布20**-**-** 实施目次2前言........................................................................................................................................................................5引言........................................................................................................................................................................ 1范围.............................................................................................................................................................................88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832附录A ..........................................................................................................................................................................36参考文献.....................................................................................................................................................................前言本标准为规范中医整脊科技术操作而定。
中医整脊治疗的原理和方法是什么中医整脊,作为一门古老而独特的治疗手段,近年来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那么,中医整脊治疗的原理和方法究竟是什么呢?中医整脊治疗的原理,深深扎根于中医的整体观念和经络气血理论。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经络、气血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脊柱作为人体的中轴支柱,不仅支撑着身体的重量,还内通脏腑,外联四肢百骸。
脊柱的正常生理结构和功能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从经络气血的角度来看,脊柱周围分布着众多的经络和穴位。
当脊柱发生错位、侧弯或其他异常改变时,会影响经络的气血运行,导致气血不畅,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病症。
例如,督脉循行于脊柱正中,为“阳脉之海”,主一身之阳气。
如果脊柱出现问题,可能会影响督脉的气血流通,导致阳气不足,出现畏寒、乏力、精神不振等症状。
此外,中医还强调“筋骨并重”的理念。
筋与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脊柱的稳定性不仅取决于骨骼的结构,还与周围的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功能密切相关。
当软组织受到损伤或劳损时,会影响脊柱的稳定性,进而导致脊柱的病变;反之,脊柱的病变也会影响周围软组织的正常功能。
中医整脊治疗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手法整复、针灸推拿、中药内服外用以及功能锻炼等。
手法整复是中医整脊治疗的核心方法之一。
整脊医师通过特定的手法技巧,如旋转复位法、侧扳法、提拉法等,对脊柱的错位、侧弯等进行矫正。
这些手法需要医师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精准的操作技巧,以确保在安全的前提下达到有效的治疗效果。
在进行手法整复时,医师会先对患者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和影像学评估,明确病变的部位和性质,然后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法和力度。
针灸推拿也是常用的治疗方法。
通过针刺穴位和推拿按摩,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缓解肌肉紧张和痉挛。
在脊柱相关穴位上进行针灸,能够调节脏腑功能,改善脊柱周围的气血循环。
推拿按摩则可以放松肌肉,增加脊柱的活动度,促进脊柱的自我修复。
中药内服外用在中医整脊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整脊的技术和方法(智明功)脊柱不仅是人体架结构的核心和基础,也是人体一切管性部位赖以生存和发育成长的依托。
正因为如此,人体任何器官部位如果发生病变,则必然在脊柱部位有一定的反应。
这是人体全息度最高的全息元,不同的部位表身体不同脏器和组织器官。
人体的神经、脉络、呼吸、血液循环、消化、生殖、泌尿、免疫、内分泌以及运动等系统都是沿着这个中枢神经"走廊"相交叉而构成各式各样的循环网络,所以它的变化会影响到肉体的相关部位。
通过多年的实践和鉴定,对脊柱相应的病变反应点加以调理,对人体会产生不可思议的功效。
一、内脏腑和组织器官在脊柱的全息反射点:颈椎第一至四主要代表眼、耳、鼻、胸、内脏(头痛、近视)。
颈椎第五至七主要代表心脏、喉部、双手、眼(肩部疾患)。
胸椎第一至二主要代表气管、肺、心脏、胃、肝脏、眼、耳(气喘、低血压、胃溃疡、心脏病)。
胸椎第三至五主要代表肺、心脏、胃、肝脏、眼、耳。
胸椎第六至八主要代表胃、肝脏、肾上腺、横膈膜。
胸椎第九至十一主要代表肾、膀胱、子宫。
胸椎第十二节主要代表脾、胃。
腰椎第一、二节主要代表大肠、膀胱、盲肠、胃、肝脏。
腰椎第三、四节主要代表生殖器、膝盖。
腰椎第五节主要代表双脚、大肠、膀胱、前列腺。
胝骨主要代表膀胱、生殖器、肛门、直肠。
(注每一节脊椎所代表脏腑组织其中有一种在好几处出现,属此脏腑,组织在脊柱上有多处反应点)。
二、测定方法:1、循压法:大拇指沿脊柱中心向旁开1.5寸处。
(拇指同寸,一个半大拇指的距离)进行循压,手用力,疼痛部位即是。
由此可知相对应的病变部位。
2、手感测定法:通过手上下平移于脊柱,有凉感处即病变处,可测定相对应疾病。
三、治疗方法:患者趴在床上,宽衣松带,两手置于体侧。
施术者站于床侧。
1、手法:(1)三指鼎立式按摩法将实指、中指、无名指三指成"鼎立式"沿脊柱中央(中指按摩走向)及两侧(食指与无名指按摩走向),从脊柱顶端至尾椎,边按摩边滑动。
中医正骨技术操作规范标准1 正脊骨法1.1 按脊松枢法1.1.1 适应证需要理筋、调曲的各种脊柱伤病。
1.1.2 禁忌证1.1.2.1脊柱骨结核。
1.1.2.2脊柱骨肿瘤。
1.1.2.3脊柱骨髓炎。
1.1.2.4严重的骨质疏松者。
1.1.2.5 腰椎滑脱者不宜在腰椎按压。
1.1.3 注意事项1.1.3.1 按压时缓慢移动。
1.1.3.2 力度因人而异,逐渐增加。
1.1.3.3 对枢纽关节处叩击注意力度,以患者无痛苦为宜。
1.1.4 操作方法[术式一]患者俯卧位,医者用双拇指指腹自大椎穴开始,自上而下,垂直按压在脊柱双侧椎板上,反复3-5遍;然后让患者侧卧,屈曲脊柱,医者握拳,用小鱼际肌侧拳叩击颈胸枢纽、胸腰枢纽及腰骶枢纽。
[术式二] 又称“过伸足蹬法”,本法适用于青壮年,不宜用于中老年患者。
方法:患者俯卧,医者将患者一下肢提起过伸牵拉,用另一足跟沿大椎以下一个一个椎体轻轻踩压。
1.2 寰枢端转法1.2.1 适应证寰枢关节错位。
1.2.2 禁忌证1.2.2.1 寰枢椎先天畸形。
1.2.2.2 外伤所致寰枢关节错位急性期。
1.2.3 注意事项1.2.3.1 端提时间不要超过1分钟,否则影响患者吞咽活动。
1.2.3.2 端提时要持续用力,不可用暴力1.2.3.3 旋转头颅不宜超过10°。
1.2.4 操作方法患者端坐,医者站在患者侧后方。
医者一手拇指、食指分别置于寰椎两侧(相当于两侧风池穴位置),另一肘托起患者下颌,两手同时稍用力将患者头颅轻轻向上提,然后轻轻向突出一方旋转10°以内,稍旋即放下,每次端转不超过1分钟,做3-5次欲合先离手法后,再反向端转,即可感到突出的侧凸下有空虚感,无压痛,表明已复位。
1.3 牵颈折顶法1.3.1 适应证颈椎曲度变浅、消失、反弓及成角类的颈椎病。
1.3.2 禁忌证1.3.2.1 各种颈部疾病急性期。
1.3.2.2 颈椎结核。
1.3.2.3 颈椎肿瘤。
整脊疗法暨中医整脊的基本手法一、环椎错位整复手法环椎(第1颈椎)错位一般是落枕造成的。
以棘突右偏为例:1、患者取端坐位;医生站于患者身后,左扶持患者下颌部,前胸贴在患者的后头部,右手拇指触及偏歪的棘突。
2、复位时,医生前胸和左手轻轻用力稍向上提,并使患者头部缓缓向左转动,转到某一恰当位置,约10°~15°时,右手拇指会感棘突稍有活动,此时右手拇指轻轻向左推动,有时即能听到复位声,医生指下也可察觉到有椎体移动,表示复位成功,手法结束。
3 复位后患者恢复端坐,全身放松15分钟,在这15分钟内,保持端坐位,不要转动头部。
.二、颈2至颈7错位整复手法均以棘突偏右为例:1、患者取端坐位,医生立于患者身后。
医生左手扶持患者下颌部,右手拇指触及偏右的棘突。
患者后枕部紧靠医生前胸。
2、复位时,医生左手引导患者头部缓缓向左转动,当转到某一恰当位置,约35°左右时,医生指下棘突可有松弛感,再稍用力向左推动。
此时,多可听到一声清脆的复位声,提示复位。
3、用右手拇指沿棘突,自上而下,分右左轻轻按揉,以把项韧带贴敷在棘突上,手法结束。
4、然后让患者静坐15分钟,嘱咐患者尽量不要转动头部。
三、胸椎椎体错位整复手法胸椎整复可以采取坐位整复和卧位整复:(1)、坐位整复以第7胸椎棘突偏右,即胸椎椎体向右错位为例:1、患者取端坐位,双腿自然分开,膝关节保持90°;助手立于患者左前方,用双腿夹住患者小腿和脚,双手压住患者左大腿根部。
这是整复工作中的一个杠杆的支点,所以,一定不要活动,如果这个地方移动,整复肯定失败。
助手只是保持患者左腿不动,不必用很大力气。
2、医生左手拇指触及第7胸椎偏右的棘突右臂从患者右腋下伸向左肩,此时用右手引导患者向右转身,带左手拇指下有活动感时,左手拇指将棘突向左轻推。
此时可听到一清脆的的复位声。
但是胸椎椎体复位后,小关节还有微小错动,特别注意在胸7棘突周围有没有隆起,如示椎体有后凸,再借转身之力将其平复。
中医院康复科中医特色疗法
三维正脊疗法操作常规
(一)名称:三维正脊疗法
(二)适应症:腰椎间盘膨隆、腰椎间盘突出。
(三)禁忌症:
1·腰椎间盘脱出;
2·合并有腰椎滑脱、结核、肿瘤;
3·胸廓畸形、合并肋骨骨折、骨盆骨折;
4·严重骨质疏松症;
5·孕妇、体质虚弱,严重心脏疾病肝肾功能不全;
6·不愿接受此方法治疗者。
(四)操作规范:
1·患者取俯卧位,腰部位于牵引床中部连接部,季肋部和髂部分别用固定带固定于牵引床上;
2·根据患者椎间盘突出的形态、部位、类型选择牵引模式(8种牵引力模式);3·牵引力大小为患者体重的1/2-1倍的大小、持续时间为3分钟、间隔时间为1分钟、旋转角度-25——25度、倾角为+3——-5度、总时间为30-40分钟;
4·术中腰椎牵开后,用大手法(椎节按压、突出侧椎旁一指禅手法促其复位)协助复位;
5·术毕,患者系腰围推床返回病房,卧床3天。
(五)注意事项:
1·治疗前30分钟,予以20%甘露醇250ml ivgtt , 安定5mg im。
2·术中患者出现剧烈腰痛、胸痛、呼吸困难、下肢麻木、大小便失禁,立刻停止治疗。
3·术前必须签订特殊治疗同意书。
正骨调脊手法一、概述正骨调脊手法以中医理论和脊骨神经医学理论为指导,运用中医正骨技术,结合美式整脊疗法、现代解剖学、病理病生、肌肉链和筋膜链、生物力学平衡理论、骶髂关节开合理论、脊柱医学新观点等相关理论及临床脊柱矫正手法治疗经验等总结出来的以“稳、准、轻、巧”为特点的矫正脊柱椎体错位、骨盆错位及调整脊柱失衡的生理曲度的一组脊柱矫正手法,包括颈椎、胸椎、腰椎和骨盆等部位的手法。
正骨调脊手法属于中医正骨范畴,是脊柱矫正的方法,主要用于脊柱矫正。
(一)正骨调脊颈椎手法1、正骨调脊颈椎理筋手法:①取俯卧位,双手十指交叉,掌面向上放在治疗床上,前额放双手掌面上;医者站立于患者头侧治疗床前。
医者双手拇指指背相靠,指端放在枕骨粗隆下,其余各手指自然放松扶持颈部两侧,两拇指顶端沿颈后正中线(即棘突顶线)向第7颈椎棘突依次按压,每处逐渐加力按压1~4次,共3遍。
同法按压棘突两侧颈椎后小关节突连线、颈椎横突后结节连线各3遍。
②取仰卧位,医者坐于患者头侧治疗床前。
左手托枕部,右手托下颌部,双手合力向上缓慢牵引颈部1min;然后双手抱住枕、颞侧,被动左右侧屈、左右旋转、前屈颈部各1次;继而双手掌向上从颈部两侧插入颈后部,双手掌重叠,右手掌在上,用右手食指桡侧向上托起颈部,靠患者头部自身的重量牵引颈部后伸1~3次。
2、正骨调脊颈椎正骨手法:(1)仰头颈椎定点快速牵引复位法[1]:以寰椎向右旋转错位为例,取仰卧位,低枕,医者坐于患者头侧治疗床前。
患者头部伸出治疗床半个头位,放在医者右膝上,摸清寰椎右侧横突隆起及压痛处,左手中指吸定该处,左手掌托住枕部,右手握持左下颌部,双手合力将头部慢慢向右侧转至弹性限制位,嘱头稍后仰,当力传到左手中指时,双手同时用“巧劲”向右向上快速牵引颈椎一次,多可听到“喀喀”一声或多声关节复位的弹响声,或左手中指有关节复位的跳动感,右侧寰椎横突隆起及压痛消失,寰椎向右旋转错位复位成功。
同法复位寰椎向左旋转错位。
脊柱调理手法及其作用机理在医学实践中,手法是指医生凭借手的指、掌、腕、臂的劲力,灵敏感觉和千变万化的动作技巧,对疾病作出诊断和治疗的各种方法。
因此,手法包括诊断手法和治疗手法两大类。
现在已有人将其称为手法医学,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中与疾病斗争经验的总结,是祖国医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中医的推拿按摩和骨伤科中,手法有着重要地位。
本讲义仅就脊柱手法调衡治疗作一介绍。
脊柱手法调衡是治疗脊椎病和脊柱相关疾病最重要的调治手段之一,也称之为整脊疗法。
它是一种物理疗法,也可以说是一种生物信息疗法。
在治疗过程中,术者通过手力的技巧和手指的变化,刺激或调整患者体表的特定部位,使该部位的物质结构状态以及体内的信息通道和能量传递发生变化,以实现调节平衡,完成治疗的作用。
根据治疗作用可分为调理手法和复位手法两大类。
第一节调理手法及其作用机理调理手法是指运用按揉、捏拿、点穴、指压、分筋、理筋等方法,传统医学称之为理筋手法。
此方法对脊柱周围组织或肢体软组织进行刺激,使其发挥由外向内的力学和信息学效应,推动壅滞之气血运行,调和营卫,缓急解痉,舒筋通络等,即对机体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进行整体的调节,使其达到正常的动态平衡。
脊柱调理手法的作用机理为:1.调整软组织结构状态手法治疗可以缓解或消除肌紧张或肌痉挛,改善血液循环,消散气滞或血瘀,增强新陈代射,以达到消炎镇痛、恢复局部软组织生物力学平衡的目的。
2.改善有关系统的功能某一系统功能或能量代谢失调,可导致该系统出现系列病变或症状。
通过对失调的系统功能进行调节,使其恢复正常,就能起到积极的治疗作用。
如肌肉痉挛性症状,通过手法的调理作用,使肌肉放松、使变形得到恢复,痉挛就可解除,血液也因此通畅,相关系统的功能也随之改善,相关的症状也得到缓解和治愈。
3.调整机体信息及其网络系统人体的各个脏器都有特定的生物信息,各脏腑之间及各部位肢体之间,总是通过一定的信息通道来联系沟通,以传达各种生理和病理信号(在脊柱信息网络原理一章已有较详细的阐述)。
中医整脊治疗的原理和方法是什么中医整脊治疗是一门古老而独特的中医疗法,旨在通过调整脊柱的结构和功能,恢复人体的气血流通和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和预防保健的目的。
对于许多人来说,中医整脊治疗可能还比较陌生,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医整脊治疗的原理和方法。
一、中医整脊治疗的原理1、整体观念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经络、气血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脊柱作为人体的中轴,不仅支撑着身体的重量,还与脏腑通过经络相连。
当脊柱发生错位、紊乱时,会影响到气血的运行和脏腑的功能,从而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因此,中医整脊治疗强调从整体出发,调整脊柱的同时,也注重调理全身的气血和脏腑功能。
2、经络学说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内连脏腑,外络肢节。
脊柱两旁分布着众多的经络和穴位,如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等。
当脊柱出现问题时,可能会压迫或刺激这些经络和穴位,导致经络气血阻滞,出现疼痛、麻木、功能障碍等症状。
中医整脊治疗通过调整脊柱的位置,解除对经络和穴位的压迫和刺激,使经络气血通畅,从而恢复身体的正常功能。
3、筋骨平衡理论中医认为,“筋束骨,骨张筋”,筋骨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保持着动态的平衡。
脊柱的稳定不仅依靠骨骼的结构,还依赖于周围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支持。
当肌肉劳损、韧带松弛或紧张时,会导致脊柱的力学失衡,容易发生错位和紊乱。
中医整脊治疗通过手法调整脊柱的位置,同时配合针灸、推拿、中药等治疗手段,放松紧张的肌肉,增强虚弱的肌肉力量,恢复筋骨的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4、脊柱生物力学原理从现代生物力学的角度来看,脊柱是一个复杂的力学结构,具有承载、运动和保护脊髓等重要功能。
正常情况下,脊柱在各个方向上都有一定的活动度和稳定性。
当脊柱受到外力损伤、不良姿势或退变等因素的影响时,脊柱的力学平衡被打破,容易出现椎间盘突出、椎体滑脱、小关节紊乱等问题。
中医整脊治疗通过手法复位、牵引等方法,恢复脊柱的正常力学结构和功能,减轻对神经、血管的压迫,缓解症状。
中医整脊常见病诊疗指南之正骨整脊10大手法中医整脊科是一门继承中医正骨手法后创新的学科,调曲复位是其主要技术。
而调曲复位所运用的整脊骨十法和牵引调曲法,部分是古籍文献已有记载而世代传承下来的,部分是在整理古籍文献过程中发现现,并加以研究提高而应用于临床的。
这些技术经过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总结,明确其操作规范、适应症、禁忌症及注意事项,辑录于2006年出版的《中国整脊学》。
之后又经全国专家论证,作为《中医整脊常见病诊疗指南》的主要技术。
这些技术都是源自中医传统文献记载,既不是什么人发明,更不是外国传来,其中一些技术发明比西医早几个世纪。
现将这套技术整理后分享给大家,供参考交流学习。
1、按脊松枢法按脊松枢法是按压脊椎,松解颈胸、胸腰枢纽关节的手法。
此法最早文献记载是《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
《素问·缪刺论》:“数脊椎侠骨,疾按之应手如痛”。
“按摩勿释,著针勿斥,称气于不足,神气乃得复”,“病在筋,调其筋,病在骨,调其骨,”(《调经论》),清代,咸丰年间,刘闻一著《捏骨秘法》,其专列“捏脊骨法”,“凡背骨疼,何处痛,一定何处高。
治法:用大指向脊骨高处略略一按,与高低脊骨相平,即愈。
”2、牵颈折顶法牵颈折顶法是取仰卧位,医者用手掌牵头颅,另一手沿颈椎推拿折顶的手法。
此法源自《永类钤方》对颈椎损伤的“挼搽法”。
元朝《回回药方》(约1368年):“若脖项骨节脱了,其治法一人托向前,一人于骨节上缓揉令其软,然后入本处”。
清朝《捏骨秘法》:“捏头项法(二条)凡脖错捩(伤跌),俱是向后错头,必俯而不直。
治法:用左手托住前边,右手向疼处略稍按,按左手稍有知觉即止”。
《中国接骨图说》名“熊顾子法第三”。
3、寰枢端转法寰枢端转法用于整复寰枢关节错位的方法,用手指端提轻轻旋转复位的手法。
此法源于治颈椎创伤,最早记载为元朝李仲南《永类钤方·风损伤折卷二十二》(公元1331年):”凡摔进颈骨……医用手挼搽平正”(挼即按、揉)。
整脊医学规范化诊疗整脊医学,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迅速崛起,这是一门从脊柱生物力学角度研究脊柱与疾病关系的科学,它是与骨科、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内分泌科、消化内科、五官科等都有关系的边缘交叉学科。
这门学科是在传统中医经络学,骨伤、推拿学基础上,并结合现代医学的“脊柱生物力学”、“脊柱与疾病相关理论”、“软组织外科学”、“脊柱病因治疗学”以及整脊矫正手法治疗等理论上产生的。
具有准确、轻巧、无痛、安全有效的特点。
适应症:颈椎病引起的头晕、头痛、视力减弱、耳鸣耳聋、记忆力下降、失眠、呃逆、肩痛、臂痛、手指麻木、高血压、心率失常、胸闷、胸痛等头、面、颈、肩、臂等部位症状。
胸椎病引起的过敏性哮喘、肋间神经痛、胃脘痛、腹泻等症状。
腰椎病引起的臀部及(或)下肢疼痛麻木、大小便障碍等症状。
禁忌症:脊柱骨折、严重骨质疏松、骨桥形成、脊椎先天变异、脊柱结核、脊柱肿瘤、年老体弱、妇女妊娠、月经期、急性感染性疾病、严重心肝肾等器质性疾病、因精神紧张不能放松者等。
操作须知:1、符合上述适应症并排除禁忌症;2、整脊治疗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详细向患者阐述治疗过程,并告知治疗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良情况,嘱其放松配合治疗;3、严格按照“三步定位诊断”及“脊柱整体观念”准确定位病变椎体;4、整脊术前充分放松病椎局部软组织,缓解局部痉挛,保证整脊手法操作的顺利进行,以免发生副损伤;5、严格按照整脊手法操作规范进行治疗,手法必须要做到准确、轻巧、安全,用力柔和,切忌暴力及追求关节弹响声而导致损伤;6、整脊术后要运用点按、指揉、分筋等手法作用于病椎部位,此时以软组织治疗为主;7、评定标准以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主,错位骨突的复位只作为辅助参考,切忌急于求成,追求完全复位而导致损伤;8、因施术者手法暴力、定位不准确极少数患者或可造成软组织损伤,甚至于脊柱、脊髓损伤的严重后果;9、纠正患者不良生活、工作习惯,注意适当休息,加强脊柱功能锻炼是巩固疗效及预防复发的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