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户部山古民居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2
徐州户部山刘家大院简介一、刘家大院在哪徐州户部山那可是个有历史韵味的地方,刘家大院就在这一片。
它就像一颗隐藏在这片土地里的明珠,静静地散发着古老的气息。
这地方可算是徐州文化底蕴的一个小缩影呢。
二、大院的外观1. 建筑风格刘家大院的建筑风格那可太有看头了。
它有着传统中式建筑的特点,飞檐斗拱的,那些翘起的屋檐就像鸟儿展开的翅膀,好像随时要飞起来似的。
墙是那种厚厚的,透着一种踏实和厚重感,仿佛能把岁月都给挡住。
2. 布局整个大院的布局也是很讲究的。
从大门进去,庭院、回廊、各个房间错落有致。
就像一个精心设计的迷宫,但又不会让你觉得晕头转向,反而每一处转折都能给你带来惊喜,像是突然发现了一个小小的花园角落,或者是一扇精美的雕花窗户。
三、大院的历史故事1. 家族故事这刘家大院背后是刘家的家族史啊。
听说这个家族在以前可风光了,在徐州也是名门望族。
他们家出过不少有本事的人,在生意上、文化上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这个大院就像是这个家族的一部史书,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记录着家族的兴衰荣辱。
2. 历史变迁随着岁月的流逝,刘家大院也经历了很多的变迁。
它见证了徐州这座城市的发展,从古老的朝代一直到现在。
有时候想想,它就像一个老人,默默地看着周围的世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自己却坚守着那份古老的记忆。
四、大院里的细节1. 雕花大院里的雕花简直绝了。
门窗上的雕花那叫一个精美,有各种各样的图案,像是花鸟鱼虫、神话故事里的人物。
这些雕花就像是会说话一样,告诉你过去的人们有着怎样的审美和对生活的向往。
2. 家具大院里还留存着一些古老的家具呢。
那些桌椅板凳虽然有些破旧了,但能看出来以前的做工非常精细。
它们摆在那里,就像在诉说着过去人们的生活方式,一家人围坐在桌子旁吃饭、聊天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
五、大院的现状与保护1. 现状现在的刘家大院虽然没有了以前的繁华,但依然有很多游客会来参观。
它也成为了徐州的一个文化景点,让人们可以走进历史,感受过去的魅力。
徐州户部山古建筑博物馆《中国传统民居》课程1、课程标题:《中国传统民居》基础课程2、主讲教师:(博物馆相关工作人员)3、教学材料:古建筑构件模型、投影仪、视频影像4、课程类型:实践操作类课程5、授课时间:4课时6、授课对象:徐州市各大中小学校学生,地区范围以云龙区、泉山区、鼓楼区、铜山区为主,延伸至贾汪区、丰县、睢宁县、新沂市、邳州市等地。
[课程背景]徐州城内得以保留的古老建筑寥寥可数,幸运的是,拥有了户部山,她承载了明清两朝的腹地,凝结成徐州城亘古的绝唱。
户部山古民居是明代以来徐州政治、经济、文化的缩影,是古城徐州最后的遗存,是前辈留给后人的珍贵文化遗产。
[目的和意义]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可以了解户部山的形成背景,天圆地方的格局,兼容并蓄的包容精神以及“里生外熟”、“鸳鸯楼”等独特的建筑方式。
希望每位同学,也希望每一位彭城儿女共同努力,为抢救、发掘、保护、弘扬这一具有文化特色的旅游资源做出自己的贡献。
[课程目标](1)通过参观讲解与影片欣赏,认识古建筑的特点,对里生外熟、鸳鸯楼等建筑方式有较清晰的概念性认识。
(2)通过古建筑模型搭建,培养动手动脑能力,尝试科学学习方法。
(3)了解宏观建筑文化范畴,认识传统古建文化,培养保护传统文化遗存的价值观念。
(4)通过学习,不仅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同时深化未成年人教育品牌建设。
[课程介绍]内容一:户部山古民居形成背景、建筑特点(1课时)介绍户部山古民居的形成背景及建筑特点(多以问答形式进行,方便学生们理解)内容二:影片赏析(1课时)通过《户部山古民居》三维动态模型,展示民居的建筑特点以及“里生外熟”“鸳鸯楼”等独特的建筑形式,直观地了解户部山民居详细搭建过程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内容三:互动体验项目(2课时)1.古建模型搭建(体验古建内部的结构与力学原理,提高学生们的动手、动脑能力)首先通过提问建筑知识选择具体的搭建演示人员,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完成对建筑模型的搭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徐州户部山民居山势高低错落,建筑因地制宜。
户部山离徐州博物馆很近,顺旁边的一条马路,蜿蜒几下就到了。
名曰山,其实为一缓丘。
项羽旧迹“戏马台”居高位,其他民居众星拱月散落其旁。
徐州曾是漕运重要枢纽,明代户部分司设置于此。
历史上的黄河曾经在今天地理上的安徽、江苏版图上左右摇摆过,明末时黄河决口水漫金山,浸淫徐州城,徐州主事便将户部分司至迁南山,以避水患,“户部山”之名由此而来。
即为山形地胜,达官新富也趋之若鹜,都在山地上置地架屋。
素色的清水砖建筑群和旁边的五光十色的酒楼、商铺形成了反差。
飞挑的屋脊高低错落,似海浪翻滚,目极无穷。
灯红酒绿的下面,只有这些老建筑依旧在矜持的把守自我个性,在熙熙攘攘的烦杂中散发出一份宁静。
户部山号称有八大院落,崔、郑、翟、余等等大户人家布落期间。
历经战乱和劫难后,保留完整完好的院落还有17处之多,这值得堪慰。
2006年户部山建筑群升级为国家级文物。
顺小路走,第一个进的就是崔家大院。
主人崔焘是清道光年间入翰林院的进士,门口的金字“翰林”匾额,昭示的就是主人的身份。
崔家大院正在如火如荼的翻修,大门洞开,不收门票。
整个大院占地近5000平方米,算是户部山规模最大的建筑群了。
虽是清中期建构,房屋规格也不高,但从砖木石三雕等来看,也能看出建筑的设计是颇具匠心的。
里面垃圾如山,障碍重重,实在是再无法前行观瞻了。
但愿修葺好的崔焘故居不要返老还童,还是旧颜养眼。
这里唯一收门票的就是徐州民俗博物馆。
浏览了一圈,感觉大院没有统一筹划,位置不同,地势不同,院套院,房挨房,左突右冲,仿若踱入迷宫。
出来才知道,原来它是将余家大院和翟家大院连为一体的大院落,更名为博物馆,陈展当地世俗民风。
余翟两家还有姻亲关系,余家是在徐州开茶行的徽商,翟家是在徐州做买卖的晋商,都家道中兴,深深庭院的背后是殷实的家资在垫后。
单独来看,各院则自成体系,正房、偏房、客厅、花园、戏台等一应俱全。
墙外有着刻板的社会规则,在墙内洋溢着就是柔和的生活气息了。
徐州户部山古民居一、户部山的历史来由:户部山位于徐州老城南门外,原名南山,海拔70米,方圆十万平方米。
因地势高爽,距城区较近,很早就成为登高胜地。
明天启四年(1624年),徐州奎山河堤决口,大水三年未退,户部分司主事张璇为避水灾,将户部徐州分署迁至南山办公,南山改名为户部山。
户部山有悠久的历史和浓郁的文化内涵。
公元前206年,西楚霸王项羽定都彭城,在南山上构筑高台,指挥操练士兵,现留有系马桩遗迹及"秋风戏马"、"从此风云"、"戏马台"等名人碑刻。
公元416年,南朝刘裕北伐时,在戏马台会见百官,设宴赋诗,并在台上建有台头寺。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到彭城时,曾立毡屋于台上,观察城中动静。
历代到戏马台凭吊怀古的名人有白居易、韩愈、苏轼、文天祥等,他们都留下不少的诗文佳句,为户部山增添了浓郁的文化内涵。
二、户部山古民居的组成状况:户部山现在民居以清代建筑为主,间有明代和民国时期的民居。
大致可分三类:一是官宦之家,二是富商之宅,三是一般富裕人家。
共有各家大院20余个,达200多个院落,房屋千余间,总建筑面积一万多平方米,占地约两万平方米,但破坏比较严重,有的开始修复,有的可能不修复。
1、余家大院旧时户部山八大家之一,也是保存比较完好,现已完全修复的一所大院。
清雍正年间,安徽歙县的余姓商人来徐开茶行,家道中兴,购得户部山东南隅半山一处三进院,是原户部衙门的旧址。
经过七代人的努力,不断扩建,现拥有三个大院,两个花园:东院有四合院、东花园;中院有正房、客厅、仓户、伙房、盐库、茶房等;西院分前后院,还有西花园。
房屋总共有百余间。
2、翟家大院翟家紧靠余家,是嘉庆年间余翟结亲,余家出让给翟家的,同属户部山岭入大家。
翟家世居山西,明末来徐做小买卖,经几代人苦心经营,到清代中期成为徐州城内有名的富户。
翟家大院包括四进大小院落,房屋50余间,顺着大门进入门楼和过道,向南是一排客房,客房前有连体走廊,形成第一进院落。
户部山古建筑群深藏在风景秀丽的山水之间,户部山古建筑群将中国古典建筑的精华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座宏伟的建筑群坐落在山巅,给人一种宁静而崇高的感觉。
户部山古建筑群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明代古建筑群之一,也是享有盛誉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首先,让我们走进古建筑群的大门。
巍峨的牌楼映入眼帘,上面雕刻着各种祥云和龙凤纹饰,展示出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通过牌楼,我们来到了宽敞平坦的广场上。
广场上有一座巨大的石台,上面雕刻有丰富多彩的狮子图案,它们栩栩如生地显示出明代石刻的精湛工艺。
广场两旁是建于明代的城墙,城墙上建有高高的角楼,为整个古建筑群增添了一分庄重和肃穆。
走过广场,我们来到了祈年殿。
祈年殿是整个古建筑群的核心,也是建筑群中最宏伟壮观的建筑。
殿内屋顶高高凸起,上面的彩绘古朴典雅。
殿内有一尊巨大的神像,是明代户部所奉祀的财神“财神爷”。
祈年殿是明代户部官员祈求丰收和家庭幸福的场所,它见证了这个时期人们对富裕和安定生活的向往。
沿着石阶继续往上走,我们来到了大殿。
大殿是古建筑群中另一个重要的建筑物,通常用于举行各种仪式和重要活动。
殿内布置简洁,墙壁上悬挂着一幅幅古代名人的画像,展示了当时人们对知识和智慧的崇尚。
大殿正中央有一块巨大的红木雕屏,上面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各种神话故事,令人叹为观止。
穿过大殿,我们来到了后殿,这里供奉着各种神明。
神明的雕像栩栩如生,根据传说它们具有保家护国的超凡能力。
殿内充满了庄严肃穆的氛围,人们在这里追求心灵的宁静和神圣。
古建筑群内还有各种其他建筑,如钟楼、鼓楼等。
钟楼内悬挂着一口巨大的古钟,据说它能够招来好运。
而鼓楼内则悬挂着一面古色古香的大鼓,每天都会敲击几次,给人们带来节奏感和喜悦。
户部山古建筑群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它是中华文化瑰宝的象征。
这座古建筑群承载着历史的沉淀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当代人们思考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重要场所。
徐州户部山古民居徐州户部山古民居位于徐州老城南门外,古民居群依山就势,参差错落,构思巧妙,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是苏北乃至苏鲁豫皖接壤地区少有的一处古民居建筑群。
....户部山原名南山,是徐州城外最近的制高点,是控制徐州城的要地。
“穷北关,富南关,有钱的都住户部山”,徐州历来有二大害事,一为战乱,二为水患。
自南宋绍熙五年,黄河改道,夺泗入淮,从此黄河多次泛滥淹城.平地成渠几为常事。
甚至大水数年不退。
天启四年,黄河两度决口,水浸徐州城,户部分司迁至南山,后来南山遂有“户部山”之名。
为避黄河水患,官绅富贾不惜重金在户部山周围择地建宅,中等富户也争相效仿从。
从明末至民国初年的几百年间,户部山周围高宅大院密布,民居鳞次栉比。
其中既有甲第官宦之家,也行富商之宅、书香门第。
这些户部山古民居既有北方四合院的规整划一,又有南方民居的曲折秀美。
....户部山古民居墙体多用青石与青砖,梁架用材硕大,雕梁面栋,琢刻精细。
并有“里生外熟”及“鸳鸯楼”等独特的建筑方式。
所谓“里生外熟”是指垒砌的墙体分为两层,外层为砖砌的清水墙,内层为土坯,这种建造方式既降低了造价,也能起到很好的保温作用,使房间内冬暖夏凉。
鸳鸯楼的建筑形式仅国内仅有,由于户部山古民居多依山而建,可谓地无三尺平,为充分利用地形地势,减少工程量,在落差较大的地方,建造了这种独持的鸳鸯楼。
这种楼分为二层,上下叠压,底层墙体部分利用了原有山体,楼内天梯,楼上楼下的门朝向相反,反映了徐州人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聪明才智,是徐州人在建筑史上的一个创造。
....户部山古民居中比较著名的有清道光年间翰林崔焘的私宅(崔家大院),清康熙年间徐州状元李蟠府邸,有号称户部山八大家的郑家大院、翟家大院、余家大院、刘家大院、张家大院、李家大楼等,此外还有阎家院、魏家园、孟家园、春香阁等。
这些民居历尽沧桑,建国后还保留完整的有古民民院落17处,分院54个,比较完好的民居近600间。
建筑中的砖雕、木雕、石雕也极具艺术价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徐州户部山古民居之崔焘旧居徐州户部山西坡最大的民居群要数户部山崔焘故居了。
当我们在戏马台沿着一条石板铺成的巷子往西走,这整条路就是崔家巷。
上坡是崔家上院,下坡彭城路边上的是崔家下院。
崔焘是清代道光九年的的进士,选入翰林院,故又称为崔翰林。
虽然翰林级别和职位很低,但是在老百姓眼里能考上进士是非常光宗耀祖的事情。
徐州户部山的这支崔氏是清朝乾隆年间从铜山吕梁迁来的。
从乾隆年间到民国初期是崔家的兴盛时期。
崔焘的旧居就在崔家的下院。
崔焘后来做到了多地的州府官员,有了功名有了官职,崔家在下院门口建立了旗杆。
一直到民国时期还能看到。
后来“崔家旗杆”成了崔家大院的代名词。
任何家族都会经历从兴盛到衰败的的过程,崔家也不例外。
崔家在晚清民国时期急剧衰落。
崔家大院人口繁衍很多,住不下了就陆续往外迁。
而留在大院里的人很多由于没有土地,城里的生意又经历战乱不稳定而收入不固定。
陆续崔家人搬出去很多,他们已经没有任何优越感。
建国后,崔家大院成了大杂院,很多外姓人口陆续进驻,私搭乱建严重。
2000年前后,政府对户部山进行了改造。
崔焘旧居被拆除部分,保留部分。
2006年崔焘故居成了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徐州户部山古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
后来政府又投巨资对崔焘旧居进行了重建和修复。
崔焘旧居上院保存相对较为完好,下院则毁损严重,多为重建。
修复后的崔焘旧居目前为崔氏后人占用,并没有像其他大院一样修复后对公众开放。
崔焘旧居的修缮经历了破坏、保护的反复过程。
也是国内近二十年来文物保护的现状写照。
文物修缮后如何利用一直是国内文物保护界的一个摆脱不掉的话题。
根据国家的政策,文物的维修是由使用单位来进行的。
目前崔焘旧居早已不是崔氏的私人房产,而早已收归国有。
而目前崔焘旧居的现状是由崔氏后人占用,甚至开了饭店。
这样对文物保护消防提出很高要求,饭店油烟对建筑的外观有很大伤害。
而另一方面国家花了巨资修缮文物,本应开放给所有市民,而不能让私人占有。
徐州冬日游玩景点推荐作文徐州,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每到冬季,这座城市就会展现出别样的魅力。
如果你还在为冬日游玩去哪里而烦恼,不妨来徐州看看吧!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北方冬天的粗犷与豪迈,也可以体验到江南水乡的温婉与柔情。
我将为大家推荐几个徐州冬日游玩的景点,希望能给你的冬日之旅带来一些灵感。
一、云龙湖云龙湖是徐州的标志性景点之一,也是国家 5A 级旅游景区。
冬季的云龙湖,别有一番风味。
你可以沿着湖边漫步,欣赏湖光山色,也可以乘坐游船,畅游在湖面上,感受冬日的宁静与美好。
云龙湖还有许多娱乐项目,如滑冰、滑雪等,让你在游玩的同时,也能尽情享受冬日的乐趣。
二、徐州博物馆徐州博物馆是一座综合性博物馆,也是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
这里收藏了大量的历史文物和艺术品,展示了徐州地区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变迁。
冬季的徐州博物馆,游客相对较少,你可以在这里静静地欣赏文物,感受历史的沉淀。
博物馆还经常举办各种展览和活动,让你在游玩的同时,也能增长知识。
三、户部山古民居户部山古民居是徐州最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也是国家 3A 级旅游景区。
这里保存了许多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如余家大院、崔焘故居等,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冬季的户部山古民居,别有一番韵味。
你可以在这里漫步,感受古建筑的魅力,也可以品尝当地的美食,体验传统的民俗文化。
四、彭祖园彭祖园是一个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动物观赏、娱乐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也是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
冬季的彭祖园,虽然没有了春夏的繁花似锦,但依然有着独特的魅力。
你可以在这里欣赏冬季的美景,也可以参观园内的动物园,观看各种珍稀动物。
彭祖园还有许多娱乐设施,如游乐场、滑雪场等,让你在游玩的同时,也能尽情享受冬日的乐趣。
五、大洞山风景区大洞山风景区是一个以自然风光为主的旅游景区,也是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
这里有山峦起伏、林木葱茏、溪流潺潺、空气清新,是一个天然的氧吧。
冬季的大洞山风景区,虽然没有了春夏的生机勃勃,但依然有着独特的魅力。
解读徐州户部山古民居摘要:本文引入城市意象理论,通过其五要素分析徐州户部山依傍黄河、因山建宅等城市地理学上的特点;整合文脉的梳理作答这些城市现象形成的根源。
文章旨在将当地居民记忆中的元素重新拼接,试探寻户部山古民居之原貌,并为其修复项目提供线索。
关键词:户部山;古民居;城市意象;漕运1、引言徐州户部山古民居作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对于研究明清时期漕运城市的功能转型,黄河改道对城市地理学上的影响和黄河“文化层”的断代,苏、鲁、豫、皖一带传统建筑的纵、横两向对比等课题,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为了分析这个特定的古城区,本文引入“城市意象”(CityImage)理论,并运用其原理展开分析。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凯文。
林奇教授(Prof.KevinLynch)的城市意象主要是指通过人们对城市空间环境的心理印象,来评价城市的客观形象。
他提出:环境意象是观察者与所处环境双向作用的结果。
城市或城区可以分成五个元素:区域、道路、边界、节点和地标。
各个元素之间的意象表达是可以变换和传递的,一个城市设施可以具有多重意象元素。
研究城市意象可以唤起人们对城市的记忆,并分析城市的心理地图。
2、徐州户部山古聚落的渊源濒临黄河故道的徐州古城,在历史上多次受黄河水患侵袭,造成了著名的“叠城”现象。
而其中最具破坏力的一次可以追溯到明代天启四年(1624年),大水三年未退。
直至崇祯八年(1635年),徐州城经过重建才恢复旧观。
因此所谓徐州古民居,主要指的是明清时代的建筑。
据考证,清同治时期,徐州城的范围大致是:北至黄楼,南至道平路,西至燕子楼,东至黄河故道①。
徐州城民国初期尚维持原状,建国初期也改变不多,只是近20年变化最大。
黄河让徐州城饱受摧残,但同时也促成了兴盛的漕运。
天启年间毁灭性的大水之后,正是徐州在漕运路线上的关键性地位,才使得当地百姓和官员没有放弃这座城市,并坚定了与洪水做斗争的信念。
水患之际,户部分司署移至城南的南山(戏马台)上办公,此山遂得名户部山。
户部山古民居景区导游词欢迎大家来到户部山古民居景区!哎呀,这里可真是个宝地,风景如画,历史悠久。
走在这条小路上,感觉仿佛回到了几百年前。
咱们的古民居可不是随随便便的建筑,每一块砖、每一根梁柱都有故事。
你瞧那斑驳的墙面,像极了老人脸上的皱纹,满是岁月的痕迹。
这里的民居大多是典型的徽派建筑,白墙黑瓦,真是古色古香啊。
哦,对了,走进这些古老的房子,就像打开一本厚厚的历史书,里面藏着无数的秘密。
咱们再往里走,您会看到院子里的花草树木,这些小家伙儿可是这里的常住居民呢!它们就像是守护神,静静地陪伴着这片土地。
想象一下,几百年前的农夫在这里辛勤劳作,孩子们在院子里追逐打闹,真是热闹非凡。
没错,这里就是他们的乐园,充满了欢声笑语。
再看看这座石桥,古朴的风格,走在上面仿佛能听到水流潺潺,想象一下当年人们走过时的情景,是多么的悠闲自在。
嘿,这座民居的墙上有个大大的“福”字,大家知道吗?这是希望生活幸福安康的象征。
古人讲究的可多了,像“家和万事兴”,咱们这里每一个角落都流露着浓浓的人情味。
您看那古老的水井,井水清澈见底,古人打水时的情景是不是在眼前浮现?是啊,水是生命之源,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真是对水有着深厚的情感。
说到这里,肯定有人会问,这地方有没有什么传说呢?当然有!传说这里曾有位智者,常常在这儿教书育人。
想象一下,围着一群小朋友,那个画面简直太美了。
他教的可不是简单的课本知识,而是如何做人、如何爱家,真是良师益友啊。
这些故事在村子里流传至今,成为大家心中共同的回忆。
听着这些传说,仿佛能感受到那些古老的智慧,真是让人心生敬畏。
我们再来看看这座大堂,宽敞明亮,真是个聚会的好地方!古人常常在这里举办婚礼、庆典,热闹得很。
想象一下,红灯笼高高挂起,喜庆的音乐在空中飘荡,亲朋好友欢聚一堂,笑声不断,热热闹闹。
这些都是古人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让我们在这里也能感受到那种温暖的氛围。
户部山不仅仅有美丽的建筑,还有丰富的文化活动呢!不时会有民俗表演,像是传统的戏曲、民间舞蹈,简直是让人目不暇接。
古彭民居户部山
张长生
【期刊名称】《城建档案》
【年(卷),期】2008(000)010
【摘要】户部山古民居建筑群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徐州中轴线上,坐落在市区中山、和平、解放、建国四条主干道之间,依山而建,顺势而为,是古城徐州的地面遗存,流失难再的岁月标记,也是勤劳智慧的先贤留给后代的优秀文化遗产。
【总页数】6页(P32-37)
【作者】张长生
【作者单位】国华徐州发电有限公司档案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41.5
【相关文献】
1.徐州户部山古民居室内空间形态研究 [J], 沈小娜
2.户部山古民居设计理念对现代住宅空间设计的启示 [J], 沈小娜
3.夏热冬冷过渡地区传统民居的气候应对策略——基于徐州户部山余家大院的实测分析 [J], 卢鑫;李慧敏;丁奔;陈艺莹
4.徐州户部山古民居建筑艺术教学的探索 [J], 张冬
5.翟家大院——徐州户部山传统民居 [J], 朱广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徐州“古彭城”名胜古迹户部山崔家大院徐淮网贾成涛讯:4月29日受崔家大院三少爷邀请,来到徐州市户部山崔家大院作客。
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的改建,导致我国传统文化产业的大量损失。
地方政府的经济化改革导致中华先人给华夏子孙留下的产业被大事破坏和践踏。
徐州九州之一,随着经济化改革将古城徐州践踏的只能在中华历史中涂抹的无影无踪,现只保留了徐州户部山少数古宅的碎片。
希望徐州市政府,人大,政协和相关部门的“同志”能够重视,妥善保存属于华夏民族的传统产业。
崔家大院三少爷和徐淮网总站长贾成涛合影徐州户部山古民居群占地2万余平方米,著名的有崔、李、余、郑、刘、张、王、翟八大院,其中崔家大院规模最大。
园主曾多次到大院内赏游,在此汇集部分文史资料成篇,权作记游和分享。
一、崔家大院概况崔家大院位于徐州市区户部山西坡,是崔氏家族在徐州的聚居地,因正门楼前矗立两个高大的旗杆,上面悬挂大大的“崔”字旗幡,民间又称崔旗杆。
崔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历经嘉庆、道光年间扩建,有三个相对独立的大院即下院、上院和客屋院,总占地近20亩,有房屋320多间,几乎覆盖了整个户部山西半坡。
下院西临彭城路,为崔岫乾隆十一年(1746)任宿州训导前后兴建,院落依山坡顺势分布,院门南向,是崔家大院的主院。
上院在下院东侧地势高爽处,为翰林崔焘道光九年(1829)中进士后兴建,院落呈南北向分布,院门亦南向。
客屋院位于下院和上院的北侧,大门西向,院落依山顺势分布。
现存下院和上院的南半部,东西长115米,南北最宽处51米,占地52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3100余平方米。
2006年5月,包括崔家大院在内的户部山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崔氏家族史迹崔姓出自西周时期的齐国,为山东望族和中国著姓,是姜子牙的后代。
徐州崔氏祖籍山东濮州(今鄄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翰林崔海率族人迁居铜山县吕梁城头村(今铜山县张集城头村)。
崔氏世代书香,诗礼人家,科甲鼎盛,明清两代共有2位翰林,5位进士,为官者达13人之多。
游记|户部山古建群的历史承载戏马台承载着徐州2000余年前的楚汉历史文化,户部山古建群却展现着2000余年来汉文化的中华历史传承。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戏马台乃是户部山古建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离开戏马台我们来到了紧邻的户部山古建筑群。
户部山古建群始建于明朝天启四年(1624年),反映了古城徐州明清数百年的建筑风貌和建筑技艺,是苏北乃至苏鲁豫皖接壤地区少有的一处古民居建筑群。
我们一行八人在迟表弟的引领下,来到项王路“户部山古建筑群”入口处,大家在竖立着标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户部山古建筑群”碑石前集体照相留念后,各自轻松浪漫地开始了游览观光的自由行。
行走在古民居建筑群的石道上,阵阵清风伴随着道边摇曳的枝叶给人轻松凉爽的快感,汗渍在躯体衣着上渐渐退去。
此时没有了戏马台“楚汉风云”的穿越激荡,没有了戏马台“大幕天垂”的千古悲遗;没有了“朔风流水锁孤残”的历史追忆,没有了“从此风云岁月传”的沉重探索。
此时放飞的心情敞开了我无限的观赏情怀,我漫步享赏着、我悠悠体趣着;我用有限的历史知识诠解着古建的文化内涵,我用“无知”的审美思维感受着古建的艺术风范。
户部山古建群因山就势而建,参差错落,构思巧妙;建筑形式以传统四合院为主,既有北方四合院的规整划一,又有南方民居的曲折秀美;既继承了中华传统建筑的严谨稳重,又发展了木构架技艺的饰装秀雅;其建筑材料多用青石与青砖,墙体垒砌清晰庄重,路道铺石简洁大方;梁架用材硕大硬质,雕梁画栋、龙飞檐趐,琢刻精细、风格独特。
户部山民居建筑采用“里生外熟”的建筑方式,将垒砌的墙体分为两层,外层为砖砌的清水墙,秀雅美观;内层为土坯垒砌,能够有效地隔离外界四季热冷气温的影响,起到很好的保温作用,使房间内冬暖夏凉;这种两层垒砌的建造方式不仅筑观清秀典雅,而且降低了造价,美观实用。
户部山古建筑群保存较完整的古民居院落有崔焘翰林府、李蟠状元府、郑家大院、翟家大院、余家大院、李家大楼、魏家园、闫家院、刘家院、老盐店等十余处500余间。
徐州户部山古民居
一、户部山的历史来由:
户部山位于徐州老城南门外,原名南山,海拔70米,方圆十万平方米。
因地势高爽,距城区较近,很早就成为登高胜地。
明天启四年(1624年),徐州奎山河堤决口,大水三年未退,户部分司主事张璇为避水灾,将户部徐州分署迁至南山办公,南山改名为户部山。
户部山有悠久的历史和浓郁的文化内涵。
公元前206年,西楚霸王项羽定都彭城,在南山上构筑高台,指挥操练士兵,现留有系马桩遗迹及"秋风戏马"、"从此风云"、"戏马台"等名人碑刻。
公元416年,南朝刘裕北伐时,在戏马台会见百官,设宴赋诗,并在台上建有台头寺。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到彭城时,曾立毡屋于台上,观察城中动静。
历代到戏马台凭吊怀古的名人有白居易、韩愈、苏轼、文天祥等,他们都留下不少的诗文佳句,为户部山增添了浓郁的文化内涵。
二、户部山古民居的组成状况:
户部山现在民居以清代建筑为主,间有明代和民国时期的民居。
大致可分三类:一是官宦之家,二是富商之宅,三是一般富裕人家。
共有各家大院20余个,达200多个院落,房屋千余间,总建筑面积一万多平方米,占地约两万平方米,但破坏比较严重,有的开始修复,有的可能不修复。
1、余家大院
旧时户部山八大家之一,也是保存比较完好,现已完全修复的一所大院。
清雍正年间,安徽歙县的余姓商人来徐开茶行,家道中兴,购得户部山东南隅半山一处三进院,是原户部衙门的旧址。
经过七代人的努力,不断扩建,现拥有三个大院,两个花园:东院有四合院、东花园;中院有正房、客厅、仓户、伙房、盐库、茶房等;西院分前后院,还有西花园。
房屋总共有百余间。
2、翟家大院
翟家紧靠余家,是嘉庆年间余翟结亲,余家出让给翟家的,同属户部山岭入大家。
翟家世居山西,明末来徐做小买卖,经几代人苦心经营,到清代中期成为徐州城内有名的富户。
翟家大院包括四进大小院落,房屋50余间,顺着大门进入门楼和过道,向南是一排客房,客房前有连体走廊,形成第一进院落。
西南两边各有一处门,西门穿排房而过,进入第二院落,一个天井院,堂屋为楼房,上下各三间,即鸳鸯楼。
西屋依山势而建,仰首而视,气度非凡。
二进院南屋与三进院西屋相联处是进入四进院的必经之地,从四进院落向高攀登,便是翟家后花园。
3、郑家大院
紧靠翟家的是郑家,也是户部山八大家之一,是名燥州
府的名门望族,郑家原居河南,清初来徐,始祖郑茂芬
施财积德,又勤俭持家,乡邻称他为"郑善人"。
郑家大
院尚有五十余间房保持旧貌,特别是百年银杏树依然茂
盛。
翟家破落后,郑家接手翟家后花园,把两家花园打通,成为徐州文人雅士集聚、吟诗作赋之所,建"伴云亭",据说这几个字是乾隆南巡路过徐州,住此写的。
4、魏家园
魏家祖籍铜山乡下,后到徐州府城摆摊卖布,后替一家大商户照看店铺,从而走上发家之道。
魏家花费二百万大洋在户部山筑造住宅。
魏家园不大,只有15间房,但从前门到后院,在一条直线上,顺地势由低到高,加上浓彩的装饰非常气派。
进门为大过道,两旁为倒座,平时供佣人起居,中间两院为家人起居,后院为堂屋,各院之间有大门相通,穿屋而过。
5、翰林府
崔家世代书香,两代翰林,明嘉靖年间(1522年)崔家先祖崔海是翰林,住北京,清道光五年(1829年)徐州廪生崔涛中进士,入翰林院,被钦点庶吉士,草拟圣旨诏书,官至正一品。
崔家大院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规格最高,有400多年历史。
此宅原有房屋323间,覆盖户部山的西坡,从山脚到山腰,占有。